【复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提纲复习提纲及练习 (1)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①中共八大;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发展生产力1.原因: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1〕核心:一化三改;〔2〕特点: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一五”计划成就: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5.“一五”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1〕农业 1953年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1955年全国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2〕手工业 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从供销入手,由逐步改造变为一次性合作。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②方式:赎买政策,和平过渡。
③步骤: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3.三大改造的实质:根本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
(书本P90)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书本P93)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书本P94)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化道路。
(书本P96)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名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基础知识: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
章目录
节目录
4、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
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
主体 工商业经 国家经营和集 营 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补充 个体经营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前后到1957年下半年“大跃进”发动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 1957 年下半年“大跃进”
发动开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从 1966 年 5月“文化大革命”
发动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章目录Leabharlann 节目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
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章目录
节目录
8、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 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 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 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
为社会主义服务。
章目录
节目录
章目录
节目录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获得大约14亿美 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60年代中 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 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 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这些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 义经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4单元复习提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巩固落实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重在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在对内改革及对外开放,并借此总结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意义。
【整体架构】【自主建构】——研读课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梳理建构本单元的主干线索,并能提炼出本 单元的核心知识和重点知识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化三改”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条件: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②5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特点:①重点发展重工业,也注意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③通过计划体制;成果: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改变了民族工业近百年来“后天畸形”的局面)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原因: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②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过程:①农业:53年建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55年兴办高级合作社;②手工业:以合作社的形式;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性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例题: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20-21版:单元总结: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步步高)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内容索引
壹贰叁肆
知知重真 识识点题 结线阐感 构索释悟
壹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知识线索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 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 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
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
农业
进一步提高了农
(2)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 示范,逐推进,把土地等主
合作化
业生产力
明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 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
制,实行集体经营
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农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
2.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②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①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丨考纲考点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时间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知能强化课Ⅰ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知识体系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 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④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⑥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二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①新中国政权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②195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③苏联经济援助。
2、方针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3、特点: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②重点发展重工业;③通过计划体制;4、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说明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创举:不同于苏联的改造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3、评价:①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②消极: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三、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1、正确方针——八大(1956):①内容:A.主要矛盾变化: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③结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3、调整恢复: 1960年冬“八字方针”4、文革浩劫①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严重损失;②经济影响: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据估计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单元主要介绍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各个阶段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考查: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重要内容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年——1952年底)①主要措施:土地改革;没有官僚资本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特点:充分调动各阶层的力量进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制与制等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发展。
2.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1956年)——发展生产力。
①背景:政治方面:中苏结盟;中美冷战,敌对;新中国的政权逐步巩固,民主政治逐步确立;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②特点:优先发展;各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当中;模式的影响;③意义:初步建成独立的;工业布局渐趋。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变革生产关系①目的:适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与原料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②改造方式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建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与和平赎买政策。
③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④意义:社会主义体制基本确立,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时期(1956年——1966年)1.前期正确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当时的主要任务。
2.中期探索的失误——三面红旗①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A.特点: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与高速度。
B.影响:导致风盛行;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18简析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文本
简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其原因和经验教训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
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一、探索的成就1.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达到顶峰,但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积极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国民经济;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阶段。
二、探索中的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①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的我国当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④十年“文革”→1966年,“文革”爆发。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⑵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⑶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⑷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及意义:㈠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㈡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⑴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⑵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件.ppt
八字方针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B选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6、(2012·课标全国,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 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
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作用和影 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是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的,它既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 劳动热情,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故①②③④符合 题意。 答案 A
③1958年“大跃进” 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 有所反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 2.(2013山东文综, 14,4分) 20世纪50年代, 中苏
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
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向共产主义
农村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0、腾讯网发起的《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 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 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 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 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至50%, 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决定因素
A.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制 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业 农、轻、重协调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集体化农庄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导学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这段时期大致分单三个 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 是过渡时期,主要经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文革结束(1956-1976),是曲 折发展的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是社会主义建 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
基础巩固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①1952年底____________,经济形势好转。 国民经济恢复
②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实现______________和进行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解析:注意1971年的“30年后”是指2001年,中国在2001年11月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答案:C
6. 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 年代 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 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历史现象。“大跃进”特点是片面追
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因此也造成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答案:C
3.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
(
)
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②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实战演练
1.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
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
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答案:D
2.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根据国家统 计局网站数据绘 制 1953~1983年 这30年中国经济 发展速度整体很 快,但中间也经 历了 几次波折。
(1)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 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进行三大改 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为 其提供了保障。(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 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 民经济进行调整。
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1)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 展。
②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 生产 经营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 民的生产积极性。 和 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
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②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客观规律 “大跃进” 比例 ②1958年的________________,造成国民经济________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8年的______________,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 生产积极性 ④____________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 “文革”动乱 线上徘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考点3
2.开放过程的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确定方针:1978年_______________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1)适应了________的趋势。 全球化 (2)推动了__________的发展。 中国经济
____________的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 (2)成就 ①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②____________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1)成功探索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___________,确定了党的任务是 主要矛盾
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A.①②③ C.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
观点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GDP同比实际增速”不是持续加 快,中间出现过曲折。故排除①,选B项。 答案:B
4.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 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考点2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答案:D
5.《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 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 事件是 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①概况:a.首先是增强企业 活力 ,扩大企业 自主权 。
b.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