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族裔文化身份

合集下载

浅析民族概念在美国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文化走向

浅析民族概念在美国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文化走向

他们 已从 法律上获得 自由 , 实际上 , 但 他们一 刻也未能
摆脱奴隶制 的枷 锁 ,并被这种枷锁 以更隐蔽 的方式 禁 锢心灵 , 束缚思想 。他 们想尽量忘掉 惨痛的过去 , 开始 新的生活 ,但过去一再 出现 ,挫败人们 忘却过去 的祈 望 ,于是黑人作家们在逐 步的觉醒 中以笔 为矛开始 了
反抗 。作为后继者 , 莫里森认真地考察 了前辈们 的写作 并表示 了极 大的敬意 ,但她从 中辨析 出的倾诉 和取悦
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 。也正是 在这样 的时刻 , 她 清晰地意识 到了 自己肩上的责任 :以现代 艺术和人 性 的光 芒实现对诸如 黑人妇 女这样 的双重 ( 多重 ) 弱势 群 体 的关照与关怀 , 为他 ( ) 她 们和他 ( ) 的心灵作史 。 她 们 不朽 巨作 《 宠儿》 揭示 了在 白人文化 和价值 观的侵蚀和
16 5-
的 自省和改变 自我命运的勇气, 同时也唤起整 个社会对改善 黑人成 长环境 的思 索。本文通过对《 宠儿》 这部作 品的
分析 , 从独特的视 角透视 了美国黑人妇女 多重的、 复杂的族 裔文化 身份 , 同时也昭示 了一个民族 的觉醒。 关键词 : 美国当代 黑人女作 家 族 裔文化 身份 觉醒
作 为一部 旨在揭示奴 隶制精神 贻害的小说 ,从 现
在 精神分析学 的角度看 ,女主人公 塞丝及小说 中几 乎
所有人 物都生活在一 种极其危 险的精 神状态 中 ,随时
都会失 足跌人心理 的深渊 。在无望 的忘却 与 回忆 的痛
苦挣扎 中 , 塞丝这一黑人母 亲是整个黑人族 群的化身 , 她 的挣扎 是整个黑人族群 的挣 扎 ,她 的痛楚是 整个黑
从 表面上看 ,宠儿》的确 占有 了一个成功故 事的 《

从美国华裔文学看华裔美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探求

从美国华裔文学看华裔美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探求

权 利 , 抗 白 人 歧 视 等 等 。 华 裔 作 家 想 借 此 表 明 , 人 在 法 庭 上 为 自 己和 白人 作 证 。这 使 得 广 大 华 工 根 本 无 反 华
既 不 是 白人 眼 中 的 “ 范 弱 势 族 裔 ” 也 不 是 主 流 社 会 从 保 障 自 己 的利 益 和 生命 。 17 模 . 8 9年 的法 律 禁 止公 司 、
渐 形 成 规 模 , 美 国社 会 产生 影 响 。后 来 。 们 成 为 建 国 国 内 因 为 想 在 国 际 上树 立美 国 的 民 主 形象 而推 崇 文 对 他 筑 横 穿 美 国大 陆 的铁 路 的主 力 军 。铁 路 沿 线 留下 了多 化 多元 论 , 裔 的处 境 才 开 始 得 以改 善 。于 是 。 些华 华 一
建设 的重 要 启 示 。
5 宗 白华 : 中 国哲 学 史提 纲 》 南 京 , 苏教 育 出 . 《 , 江
版 社 ,0 5年 ; 20
参考 ) . 《 ( , 方立天文集 , 第六
1 孙 熙 国 : 先 秦 哲 学 的 意韵 — — 中 国 哲 学早 期 重 卷 ,北京 , 国人 民 大学 出版社 , 0 6年 ; . 《 中 20
要 概 念 研 究》 北 京 , 夏 出版社 ,0 6年 ; , 华 20
7 王钧 林 : 中 国儒 学 史 》 先 秦 卷 )广 东 , 东教 . 《 ( , 广
造 新 的 文 化 , 构 抵 抗 种 族 歧 视 的文 化 , 受 排 斥 的 华 邦 政 府 通 过 了《 华 法 案 》 在 十 年 内 禁 止 华 工 人 境 , 建 为 排 , 更
裔 争取 生存 空 间 [] 9 )。 1 P 8) (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闫正坤【摘要】Over years, American identity has been not only the core value of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the constant interest for ethnic writersto question and enhance. This essay textualizes Typical American, a well-received novel by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Gish Jen, and analyzes both American stereotypes (with their incarnates in the novel)and the image of family, through which, the essa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ish Jen not only invalidates the fixed American identity and breaks the barriers of Orientalism, but also reconstructs a family-based identity in the muhicultural context.%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

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

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美国民族认同;固有形象;消解;家庭【作者】闫正坤【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引言《典型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Gish Jen)的第一部小说。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王海燕【摘要】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辛酸的奋斗史.小说以一家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科德罗为主人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反映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以及其她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家庭受男性压迫的现实,折射出以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墨西哥裔女性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懈追寻的心声.【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6页(P113-118)【关键词】房子;身份;族裔;女性身份【作者】王海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英美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过:“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1]。

可见,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只有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和经济地位,女性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发挥自己潜在的天赋,才能获得独立和平等的身份。

但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发现,她们在追寻独立和平等身份的道路上碰到的障碍远不止这些。

为生活所累的美国犹太女作家蒂莉·奥尔森在写作中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和性别对女性写作和身份追寻造成的巨大障碍;同样,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痛陈种族和性别歧视是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性和寻找自我道路上的拦路石。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将种族、阶级和性别三者集为一体,探索了一个墨西哥裔工人阶层的女性埃斯佩朗莎身处美国社会弱势阶层、少数族裔和属下女性三重的边缘地位,揭示她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的不懈追寻。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年出版,翌年获得前哥伦比亚基金国家图书奖。

文化殖民与族裔身份认同--《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

文化殖民与族裔身份认同--《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一、小说的主题意义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

她通过创作多部描写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下的令人窒息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展现了被种族隔离阴影笼罩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敢于通过非暴力斗争争取独立人格的黑人民族文化意识。

莫瑞森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继续对黑人民族进行种族压迫的事实,指出了白人主流文化与黑人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了黑人民族获得自由平等权利的路径。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瑞森发表于1970年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位年仅12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以及她身边的人们在恶劣的种族隔离环境下的生存状况。

因为黑人小女孩佩克拉貌不出众,家人、同学和邻居都不喜欢她。

她整天处于极度压抑却无法解脱的精神状态。

在她懵懂的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一双白人女孩那样的蓝眼睛才被大家讨厌的,于是她幻想着上帝也能把自己的眼睛变成蓝色。

后来,她自己的酒鬼父亲强奸了她并致其怀孕,使她遭受到身边所有人的唾弃与折磨,最后在精神错乱中出现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的幻觉。

近年来,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有泛滥之势头,非主流边缘文化开始更深刻地反思自我,发出了保护并发扬自我本真文明的斗争,一直处于美国文化中心边缘地带几近被淹没的黑人民族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

《最蓝的眼睛》正是反映这种斗争的杰出的代表作,因此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研究者们分别从神话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空间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写作技巧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了解读。

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小说中不同阶层中的非洲裔黑人在白人强势文化围攻下陷入民族身份认证危机,迷失自我,盲目地认同、臣服于白人制定的所谓的社会文化标准,同时也解读了小说人物发出的反殖民文化声音。

离散主义视角下汤婷婷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解读

离散主义视角下汤婷婷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解读

离散主义视角下汤婷婷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解读发布时间:2021-12-15T01:48:56.73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8期作者:吕宁[导读] 本文从离散文学视角对汤婷婷作品中的身份追寻提供了解读。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摘要: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小说通过审视华裔美国人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进程,探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并获得美国文学界的承认。

本文从离散文学视角对汤婷婷作品中的身份追寻提供了解读。

关键词:离散;《中国佬》; 身份追寻离散同流散、散居等词相关,这一含义最早指犹太民族失去家园,散居到世界各地,虽然他们远离家园在异国他乡生活繁衍,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独特的文化依然保留下来,并成为维系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统治以来,越来越多不同族裔人群为了生存被迫流离失所,远离故土和家园,他们尝尽了背井离乡的凄凉感,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的失落感,不被认同的压抑感。

不同于本民族文化,也不同于移入地文化,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他们形成了一种非此非彼的第三文化,并受到后殖民主义学者的广泛的关注。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美国华人移民史就拉开了序幕。

为了生存需要,海外移民不得不入乡随俗,学习当地语言、学习必要的技能,同时面对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他们不得不忍受孤独寂寞。

同时,他们割舍不掉养育他们、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秉性和气质的中国文化,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在夹缝中生存,形成了独特的边缘文化。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后殖民主义第三空间等学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华裔美国作家成功书写美国华人的体验和感受,并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界的认可,汤婷婷就是其中的著名女作家之一。

本文从离散主义文学视角分析汤婷婷小说中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体验及身份认同问题。

一、乡愁与衣锦还乡乡愁是一种对家乡和故里思念的感情。

这一情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就是要远离家乡。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玉铮何罕诜<学教育 2。

19〇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i内容摘要:作为旅美作家,深埋于血脉中的东方文化,和其长期所处的西方文化环境之间的不同所塑造的 文化身份,势必成为他们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主题。

而作为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又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文化 因素,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该作品以四位华裔母亲之间以及其女儿之间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到最后的认同之间的全过程,也体现出新一代华裔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达到文 化和谐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喜福会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较有影响 力的女性华裔作家之一,其代表 作《喜福会》[«在《纽约时报》1卿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持续上榜9 个月之久,同时获得多个奖项,在 美国的读者群中掀起了一股探究 中国文化的热潮,也扩大了中国 文化在美国的影响。

谭恩美注重探究华裔社会中 家庭内部、男女之间、母女之间各 种关系,不同关系两端各自代表 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各自对自身 身份、位置的找寻。

在《喜福会》中主要描述了四位华裔母亲在国内 的种种遭遇,移居美国后所抚育 的女儿们美国化的文化观、价值 观,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解、回归 的过程。

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 突、和解过程中,揭示了生存在美 国文化环境下的华裔女性们所面 临的冲突、融合的尴尬文化身份, 他们的迷茫和身份危机,但也传 递了生存在美国的华裔女性的独 特声音,体现出逭染了美式文化 的坚韧的中国文化品质p i。

整部作 品细腻的刻画了女性心理、中国 情结,渗透着其背后宏阔的历史 视域及意识形态,将女性角色作 为一种文化载体,不管在叙事语 言或情节进展的节奏上,无一不 体现出女性的细腻。

[3]一.两代人不同文化身份的探讨1.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中 西文化边缘体身份书中的母亲角色,是第一代移民,均在中国长大,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在其血脉中根深蒂固,对于她们而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移居美国,但旧中国始终是她们的故乡,她们的“根”。

重塑华裔历史,构建文化身份——评汤亭亭《中国佬》

重塑华裔历史,构建文化身份——评汤亭亭《中国佬》
说 ,一 则关 于 过去 的故 事 ,即使 它 的伞 部或 部分 是虚构 的,也 能 达 到一 种补 偿 过去 的作用 。对于 华 裔作家 来 说 ,叙 述不 仅 在于 技 巧或手 法 的探 讨 ,而更 深沉 的是 作 为少数 话语 的生成方 式 。在种 族 歧 视 及 美 国主 流 社 会 文 化氛 围 中 ,华 人 失 去 其话 语 权 ,其 群 体 形 象 是 通 过一 些 所 谓 “ 黄祸 ” 的象 征 来 体 现 的 :华 人 天 才 傅 满 楚 ,华 裔 侦探 陈 查理 。1 l 年 ,英 国作 家 萨克 斯 ・ 墨在 他 的 93 罗 第 一部 傅 满 楚 小 说 《 阴险 的 傅 满 楚博 士 》 中塑 造 了 这个 “ 着 长 莎 士 比亚 式 的眉 毛 和 撒 旦 式 的脸 ” ,在 他 身 上 集 中 了 “ 个 东 整 方 人种 的残 酷和 狡 猾 ” , “ 要你 能想 象 出那 个 可 怕 的生 物 的 只 模 样 ,那 你 就对 “ 黄祸 ” 的化 身—— 傅 满楚 博 士 有 了大 致 的 了 解 ”。 …_ l 陈查 理 是 完全 不 同于 傅 满楚 的华 人 形象 。傅 满
文 艺评 论
重塑华裔历史 ,构建文化身份
评 汤亭亭 《 中国佬 》
刘丽娜 ( 宁对 外 经 贸学 院 辽 宁 大连 165 ) 辽 102
摘要 : 《中国佬 》中, 汤 亭亭以家族 移 民史为原型 .通过 讲述 自己家族几代华裔男性在 美国艰苦奋 斗历程 ,重新 书写 了被美 国社会 遗忘 ,抹杀的华裔移民的英雄 史诗 。重塑华裔英雄史诗 ,描述早期华 人移民英雄形象 ,驳斥 了主流 文化对 华人所作的 “ 不情愿的暂居 者” 的规约话语 ,并进 而表 明华人是 美国土地上理所应 当的主人,确认 其 文 化 身份 。 关键 词:汤亭亭; 《 中国佬 》;重塑华裔历 史;文化身份 汤亭亭 是 2 世 纪末 美 国华 裔文 学繁 荣发 展 时期最 具有 代表 性 0 的 女作家 。她 的三 部作 品 《 勇士 》 《 国佬 》 《 行者 》确 立 女 中 孙 了她 在 美 国文学 史上 的地位 。她 的第一 部作 品 《 勇士 》 曾获美 女 国国家 书评 圈奖 非小说 类 奖 ,而她 的第 二部 作 品 《 中国佬 》 曾获 美 国国家 图 书奖 t , 类奖 。作为 华裔 美 国女性 作家 ,汤 亭亭 的 H 说 作 品始终作 为其追 寻族 裔 身份和文 化 身份 的重要 策略 。 《 国佬 》 ( 译做 《 山华 人 》 , 《 山 勇 士 》等 ) , 中 又 金 金

最新-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 精品

最新-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 精品

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族裔追寻不同于以往的种族身份时期,族裔追寻期是华裔美国人的族裔身份已经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而华裔的文化身份却未曾建立。

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描写华裔美国人追寻族裔内外的身份,来凸显身份建构的矛盾性和模糊性,试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瓦解以往的文化身份,实现身份的自我转型和再转型,突破中国性和美国性的二元对立模式而建构一种新型文化身份。

这种追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梦的追寻、双重身份的困惑和优越及身份建构之矛盾、身份追寻的新建构。

一、实现美国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美国梦一直是华裔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大都描写华裔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如何从华裔转变为真正的美国人,拥有真正的美国性是大多数华裔的渴望。

美国人这一概念不仅使生长在美利坚合众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使这片土地之外的人民困惑不已[1]。

不同族裔由于其所处文化母基因的不同,对美国梦的阐释也不同。

美国人对美国梦的阐释为开发自我、实现自我,而华裔由于受到母体文化的影响则把美国梦阐释为在多大程度上对家庭、国家做出了贡献。

因此,不同的文化阐释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建构观,不同的建构观就决定了其在文化适应期如何处理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冲突。

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佬》就以描述主人公拉尔夫?张的美国梦来实现文化身份建构。

通过描绘主人公对美国梦的盲目追寻到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到再觉醒,作家表现了新一代移民在美国这片大陆上重新寻找并定位自我身份、重新调整价值观念的过程。

[2]主人公张一峰怀着美好的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学博士,然后学成回国。

在这种美国梦中融汇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他遭受了巨大的文化冲击,美国的生活渐渐地改变着他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他逐渐被美国文化同化,也不断地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重建。

每一次文化身份建构都是对族裔身份的超越,但在无意识中总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主人公在每次受挫后,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一些中国典故,如东山再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并用这些成语和典故来激励自己。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美国文学对华人移民的描写最早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尽管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对华人移民存在很多负面看法。

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基本持宽容态度。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颁布加上公共舆论对华人的污蔑使得华人在美国从此遭受了。

合法的”歧视和污辱.直到1943年美国才宣布废除《排华法案>。

从这个时代开始,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

本文以此后蜚声美国文坛的三位华裔女作家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代表为范本.分析她们如何在作品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建构文化身份。

黄玉雪属于美国华人移民的第一代子女.是美国华裔文学第一位重要作家。

1945年她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Fi ft h C hi ne se D augh t er)。

讲述的是黄姓人家的第五个女儿玉雪如何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中摆脱家庭的控制和中国传统文化礼教的束缚,追求独立,最终在美国社会中出人头地的个人奋斗故事。

<华女阿五>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如家庭教育、饮食、节假日风俗等。

主人公玉雪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里,父亲是一家之主,要求儿女恪守孝道。

当她看到父亲存好了钱准备供他儿子念书而不支持女儿上大学时.她深深地感受到身为女儿在这个中国式家庭中受到的歧视。

在小说中,黄玉雪还见缝插针地向读者详尽介绍中国饭菜的烹饪方法.描绘华人如何度过他们的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的风俗。

玉雪的身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矛盾。

在家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在学校里接受的却是西方文明的教育。

作为一个美国意识形态下生活的中国人.不可能放弃对“美国梦”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成长历程中。

玉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自己成功是因为摆脱了中国家庭及传统文化的束缚,找到了自我独立发展的方向。

作为早期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关注的是华人身处的双重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美国主流话语中立足。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水仙花,本名埃迪斯·莫德·伊顿,是一位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欧亚裔作家。

她是第一位用英文描写在美华人经历的华裔作家。

她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里面收录了她的37篇小说,被公认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华裔妇女为争取合法权益而斗争的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以异族婚姻、文化冲突等为主题,文笔清新雅致,飘逸自然。

创作的故事多以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语气亲切,叙述性强,描绘出一幅幅详尽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裔社会的方方面面。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深邃的笔触,以其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个个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海外华人生活的日常故事,获得了当时美国主流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赏。

随着时光流逝,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华裔作家都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水仙花的作品,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然而,水仙花作品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艺术上的成功。

当时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被推向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边缘。

184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是把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华人的歧视与压迫推向高潮。

“黄祸”一词凸显出白人对华人的敌意与排斥心结。

北美主流文学中经常出现对华人形象的歪曲描写。

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华人野蛮、奸诈、愚蠢、迷信,身上集中了人性最丑陋的品质。

在美国主流文化忽略并扭曲华人形象的大背景下,她作为一个具有欧亚裔血统的人本可以装作白人享受白人应有的优越生活,但却选择了捍卫中国人和劳动妇女的事业,用犀利的笔锋发出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我们需要中国人站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怀着对母国人民的赤诚爱心,她用朴实无华的文章为华人的权益大声疾呼。

她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等主题,贯穿着作者的爱华情结,突破了当时美国主流文学只描写华人社会“光棍”而忽略为数不多的妇女人口的文学程式,成功地在婚姻、家庭这一主题范围内向读者讲述了她对妇女特别是华人妇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等的看法,表现了对华人妇女疾苦之关切。

研究布洛桑《美国在心中》中表现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重建

研究布洛桑《美国在心中》中表现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重建

persecutions the first Filipino immigrants were confronted with in America.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this thesis analyzes what tactics the Filipinos and the first Filipino immigrants had adopted to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to change their marginalized positions.Key Words: Carlos Bulosan, Post-colonialism, American Dream, Minorities Cultural Identity, Third Space摘要卡洛斯·布洛桑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亚裔美国作家之一。

其代表作《美国在心中》被认为是亚裔美国文学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

一般认为布洛桑的这部作品反映了他对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以及他对菲律宾本民族文化的鄙夷与失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对菲律宾的文化殖民政策确实使菲律宾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菲律宾人有了对美国的向往,使他们有了“美国梦”。

事实上,菲律宾青年人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是充满了矛盾与困惑的。

一方面,他们对他们一直以来追寻的美国梦有一种深深的痴迷。

另一方面,他们心中仍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

无尽的彷徨与迷茫使他们陷入身份危机之中。

小说的主人公艾罗斯就是这些遭受身份危机的痛苦的年轻人的代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长期遭受的身份危机之苦促使像艾罗斯这样的年轻人积极的寻找为他的同胞和他自己创建一个新的文化空间的努力,这个文化空间被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定义为第三空间。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中布洛桑如何将菲律宾人所遭受的美国的殖民统治迫害以及第一代菲律宾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被白人主流文化所排斥、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困境一一加以描述。

对比不同时期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定

对比不同时期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定

对比不同时期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定作者:孙灿灿来源:《商情》2009年第15期[摘要]美国华人在早期与当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有所不同。

通过对两部华裔文学作品的人物分析,可明确其在不同时期,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

[关键词]文化身份中国传统文化美国主流社会从十九世纪末第一批华人淘金者进入美国至今,华人作为一支少数族裔群体,已在美国扎根生存,不断壮大。

有别于白种人的亚洲人的外貌特征,仅仅是华人在美国处境微妙的一个表面原因;从外在的生理特征,到内在的价值观念,以及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排斥等,都是华人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难以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美国华人历史的早期与当今,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是不同的。

一、“外来客”的身份这里所讨论的“文化身份”,不同于“国籍身份”。

美国华人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

但在最初,华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定是明确的,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以黄玉雪的《华人五女》为例,这是一部描述旧金山华人女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奋斗,在美国主流社会取得个人成功的自传体小说。

主人公玉雪出生在旧金山,这个最初的华人聚集地。

玉雪的家庭,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影响的代表。

而在这其中,玉雪的父亲是个关键人物。

他的观念与做法,主导着玉雪乃至这个家庭的生活。

因为根据中国传统观念,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玉雪父亲的一言一行,也践行了中国的传统价值与观念:他让孩子接受“中国式教育”。

何谓“中国式教育”?他所教导的是“尊敬和秩序”,即“三纲五常”;而“教导和鞭打几乎是同义字”,即“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玉雪要上大学需要学费时,父亲拒绝支付她的学费,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能供弟弟上学。

这是“传宗接代”、“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

除此之外,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中国戏曲、中医及中药、中国节庆、红白喜事以及祭祀祖先等等,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业已远渡重洋,与早期华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国当地华人的生活中。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一、简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展现了华裔女性的独特经历,还反映了华裔社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在这些作品中,华裔女性往往被塑造成为边缘人的形象。

这种边缘性不仅源于她们在种族和文化身份上的差异,还涉及到她们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社会职业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品,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边缘人形象,并分析这些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文学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边缘人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1. 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边缘化问题。

在文学领域中,女性角色的刻画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尤其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女性地位及其边缘化问题成为了众多作品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华裔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边缘人形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华裔女性在许多作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她们在家庭、社会和职场方面都遭受着不平等待遇,这使得她们更容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

以任璧莲(GishJen Wei)的小说《典型华裔美国女孩成长之路》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梅锦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美籍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以及边缘化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华裔女性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由于历史原因,华裔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华裔女性往往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进而容易陷入迷茫和边缘化的状态。

以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该书通过讲述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两代人的故事,展示了华裔女性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边缘化问题。

2.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独特性。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自我书写与重构

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自我书写与重构

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自我书写与重构本文以性别和文化为视角,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华裔女性作家及其文本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

标签:文化身份;自我书写;重构一、研究背景美国华裔女作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身处多重文化的夹缝中,有着敏感的视角,对自己所处的“边缘”地位往往有着深切的认识和感受——作为少数族裔,她们是白人主流社会的他者;作为女性,又是男权社会的他者。

这一处境使得许多美国华裔女作家普遍比男作家更易产生一种迷惘和身份危机意识,促使她们迫切地去寻求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感和身份定位。

可以说,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历程,就是重现她们寻找自我、确定自我的心路历程,即在族裔、文化、性别认同中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

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在族裔、文化和性别认同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以来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这种身份书写上的变化。

从学界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现状来看,美国学者对华裔女作家文学的研究专著主要有以下几种:林瑛敏的《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埃丝特·纪穆的《亚裔女性作家的亚裔女性形象》、安妮特·怀特帕克的《水仙花的文学历程》、菲莉帕·卡夫卡《当代亚裔妇女书写中的不平衡性别》。

美国学界多将华裔文学放入亚裔文学范畴之内进行探讨,就较忽视华裔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

此外,对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不多。

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很快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的学术领域。

在全国的各类文学会议中,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常常成为重要的议题。

一些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的设立为华裔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发表的论文已达300余篇,而以中文或英文出版的专著则有近20部。

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

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

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文化身份建构族裔追寻不同于以往的种族身份时期,族裔追寻期是华裔美国人的族裔身份已经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而华裔的文化身份却未曾建立。

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描写华裔美国人追寻族裔内外的身份,来凸显身份建构的矛盾性和模糊性,试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瓦解以往的文化身份,实现身份的自我转型和再转型,突破中国性和美国性的二元对立模式而建构一种新型文化身份。

这种追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梦的追寻、双重身份的困惑和优越及身份建构之矛盾、身份追寻的新建构。

一、实现美国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美国梦一直是华裔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大都描写华裔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如何从华裔转变为真正的美国人,拥有真正的“美国性”是大多数华裔的渴望。

“美国人”这一概念“不仅使生长在美利坚合众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使这片土地之外的人民困惑不已”[1]。

不同族裔由于其所处文化母基因的不同,对美国梦的阐释也不同。

美国人对美国梦的阐释为开发自我、实现自我,而华裔由于受到母体文化的影响则把美国梦阐释为在多大程度上对家庭、国家做出了贡献。

因此,不同的文化阐释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建构观,不同的建构观就决定了其在文化适应期如何处理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冲突。

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佬》就以描述主人公拉尔夫?张的美国梦来实现文化身份建构。

“通过描绘主人公对美国梦的盲目追寻到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到再觉醒,作家表现了新一代移民在美国这片大陆上重新寻找并定位自我身份、重新调整价值观念的过程。

”[2]主人公张一峰怀着美好的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学博士,然后学成回国。

在这种美国梦中融汇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他遭受了巨大的文化冲击,美国的生活渐渐地改变着他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他逐渐被美国文化同化,也不断地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重建。

每一次文化身份建构都是对族裔身份的超越,但在无意识中总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主人公在每次受挫后,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一些中国典故,如东山再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并用这些成语和典故来激励自己。

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探寻:汤婷婷作品解读

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探寻:汤婷婷作品解读

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探寻:汤婷婷作品解读作者:孙烨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孙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诞生。

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人移民,同时受到了中美文化的影响。

他们努力在美国社会中提升自己地位,试图借助文学作品创作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构建美籍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其中包括汤婷婷。

她的代表作为《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等。

这些作品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积极关注中国移民本源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抗与冲突,以及几代华裔移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以汤婷婷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人将“文化身份”的探寻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之中。

一.身份认同困境汤婷婷的创作身份是二代美籍华人。

当时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从事以家政服务业为主的工作,很多华裔开了餐馆和洗衣店。

因此,华裔在美国社会处境艰辛,二代移民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下,产生了文化身份认同困境。

一方面,他们从小生活在华人家庭和华人社区,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美国教育,学习英语。

华裔美国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在汤婷婷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无名女子”的故事是母亲讲述给她听的。

无名女子是姑姑,姑姑结婚几天后,她的新婚丈夫就离家去淘金了。

姑姑两年后怀孕,被指通奸。

村民们知道了姑姑的事,大喊大叫地突袭了姑姑家。

“披着长发的人们将长发披在自己的脸上。

留着短发的女人把发梢竖了起来”。

这些妖魔般的人物画像让汤婷婷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恐惧。

最后姑姑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在家人和村里人的羞辱中跳井身亡。

姑姑,既然是父亲的妹妹,母亲应该知道名字,但是母亲没有提,她就是一个让家族蒙羞的无名女子。

姑姑遭人唾弃,甚至不受家人待见。

当时“我”只是个懵懂的孩子,对姑姑的遭遇只能沉默。

即使二十多年过去,死后的姑姑对全家人来说还只是一个隐形的野鬼,永远挨着饿。

即使已经成为死者,她也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

姑姑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故事让“我”难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 十年 的创作 生涯 中 ,托尼 ・ 里森 开辟 出了一条 辉煌 莫 的创作 道 路 ,逐渐让 自己 的声 音 变成被 认 同 的权 威 ,为 其 长篇 小说 《 宠儿 》 的成 功 奠 定 了 基 础 。这 部 揭 示 奴 隶 制 对美 国黑人 民族 毁灭 性 的影 响的小 说 ,不仅 在 以 白人 读 者 为主体 的美 国社 会 获 得成 功 ,而 且荣 获 了 19 9 3年 度 诺 贝
的看 法是极 其有害 的 ,对 种族 矛盾 本质 的深刻 洞见 是莫 里 森文 学殿堂 最坚 固的基 石 ,因为 唯有解 开 这个 死结 才 能使
黑人 族群获 得起码 的 自我身 份 的认 同 ,从 而进 一步 探 寻及 展 现人性 的奥秘 ;回避 和抹杀 它侈 谈人 性 则无 异 于隔 靴搔 痒 。作 为小说 核心情 节 的杀 婴事件 就是 作 为这 样一 种 思想 载体逐 渐在读 者们 的视 野 中清晰起来 的。到杀女 事件发 生 , 塞 丝暴 烈 的母 爱将 这种 行为 中的否 定倾 向发 挥 到极 致 ,其 实 是顺 理成 章的结 果 ,其 意 义在 于 ,一 个 奴隶 第一 次 成为 自己生命 的主宰 ,她 身 上人 性 的高贵 、丰盈 和 美 丽全 系于 那挑 战历史 必 然 的非 理 性 方 式。在 这 极 致 的 情感 领 域 里 ,
黑人母 亲是 整个 黑人 族群 的化 身 ,她 的挣 扎是 整个黑 人
族 的挣 扎 ,她 的痛 楚是 整个 黑人族 群 的痛楚 。 莫 里森激烈 的种族 立场 一直 为某 些 人所诟 病 。一些 评 论 家认 为它 削弱 了对 人 性深 度 的挖 掘。其 实这 种似 是 而非
脱奴 隶制 的枷 锁 ,并 被 这 种 枷 锁 以 更 隐 蔽 的方 式 禁 锢 心 灵 ,束 缚思 想 。他们 想尽 量忘 掉惨 痛 的过去 ,开 始新 的生 活 ,但 过去 一再 出现 ,挫 败人 们忘 却过 去 的祈望 ,于 是 黑

《 宠儿 》 说 明 了这样 一个 问题 :当代 美 国社 会 中的 黑 人群 体面 临着 一 个 尴 尬 的身 份 和 境 地— — “自由” 并 不
总意 味着解 放 ,而 “ 择 ” 也 不 提 供 挑 选 的余 地 。尽 管 选
他们 已从 法律 上获得 自由 ,但 实 际上 ,他们 一刻 也未 能摆
女性 群体 的代 言人 ,在 其作 品 中揭 示 了 美 国黑人 特 别是 黑人 妇 女 所 遭 受 的社 会 压 抑 和 性 别歧 视 。本 文 通 过 对 《 儿》 宠 这部 作 品的分 析 ,从 独特 的视 角透视 了美 国黑人 妇 女 多重 的 、复 杂 的族裔 文化 身份 ,同时也 昭示 了一个 民族 的觉 醒。 [ 键词 ] 美 国当代 黑人女 作 家 ;族 裔文 化 身份 ;觉醒 关
人作 家们在 逐 步 的觉 醒 中 以笔 为 矛开始 了反抗 。作为 后 继 者 ,莫 里森 认 真地考 察 了前辈 们 的作 品并 表示 了极大 的敬 意 ,但 从 中辨 析 出的某种 辩解 、倾 诉 和取悦 于人 的音 调 也 令她 深感 失望 。也正 是在 这样 的 时刻 ,她 清晰地 意识 到 了 自己肩 上 的责 任 :以现代 艺术 和人 性 的光芒 实现 对诸 如 黑 人妇 女这样 的双重 ( 重 )弱 势 群 体 的关 照 与 关 怀 ,为 多
[ 中图分 类号 ]1/ 3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 10 6 3 ( 0 0 5— 0 3—0 0 5— 4 2 2 1 )1 0 8 l
美 国当代 女作家 托尼 ・ 里森 以敏锐 的笔 触捕 捉黑 人 莫 在一个 充 满对 峙和歧 视 的社会 中的生存 状 态 ,揭 示 了奴 隶 制对 整个美 国黑人族 群造 成 的难 以消 除的 痛苦 和折磨 。在
闰欢 :美 国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族裔文化 身份
经 贸论 坛
美 国 当代 女 作 家 笔 下 的 族 裔 文 化 身 份
闫 欢
12 1 ) 3 0 3 ( 华 大 学 公 共 外语 教 育 学 院 ,吉林 吉林 北
[ 摘
要 ] 文 学人 物的 文化 身份 阐释是 当代 形 象 学的一 个 重要 内容 ,女 作 家托 尼 ・ 里 森作 为 美 国 少数 族 裔 中黑人 莫
理性 是不可 能存在 的 。这不 只是 黑人 女 性 的问题 ,而 是整 个人 类 的问题 ,从而 揭示 出人类情感 的深度 和复杂性 。
他 ( )们 和他 ( ) 们 的心灵 作史 。 她 她 从 表 面上 看 ,《 宠儿 》 的确 占有 了一 个 成 功故 事 的 大
部分要 素 :苦难 、爱 、神 秘 、性 、暴 力 ,但 它在莫 里 森 的 笔下 却呈 现 出另一种 气象 ,繁复 缤纷 犹如镶 嵌艺 术 ,缠 绵 热烈犹 如 爵士乐 ,玄 深 晦涩犹 如现 代诗 ,此 外 ,小说 的整
尔文 学奖 。
的 白人 对黑人 绝说 不上 有什 么深仇 大恨 ,他 们这 样做也 许
仅仅是兴趣所至 ,戏谑和展示权力 的动机兼而有含 的对人 类生命 和 尊严
的蔑视 比奴隶 制本 身 的残酷 更令 人心 惊胆寒 。所 以 ,她 的 笔 触超 越 了愤 怒 ,也不 再控 诉 ,而是 以一种 斩钉 截铁 的痛
彻 陈 述 一 个 黑 奴 ( 解 放 了 的 黑 奴 ) 在 世 界 上 的 根 本 或 处境。
作 为一部 旨在 揭示 奴隶 制精 神贻 害的小 说 ,从 现在 精 神 分析 学 的角 度看 ,女 主人公 塞丝 及小 说 中几乎所 有人 物 都 生活 在一种 极其 危 险的精 神状 态 中 ,随 时都会失 足跌 人 心 理 的深渊 。在无 望 的忘却 与 回忆 的痛 苦挣 扎 中 ,塞 丝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