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盗抢银行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对系列杀人抢劫案犯罪人格的分析
对系列杀人抢劫案犯罪人格的分析【摘要】论文对系列杀人抢劫案件中案犯犯罪人格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犯罪人格具有认知的反社会性、情感的扭曲性、犯罪意志的顽固性、对惩罚的耐受性、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等特征。
犯罪人格形成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对压力和挫折的畸形反应。
【关键词】犯罪人格特征形成原因犯罪人格(Criminnal Personality)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消极环境和不当教育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以反社会为特征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犯罪的性格、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并且出现的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的总和。
出现犯罪人格必须有这样的前提:其一,基本社会化有断裂、丧失和混乱;其二,有从小至大的违法犯罪经历;其三,有过不止一次的刑事处罚经历。
犯罪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独特的生理因素,以及消极环境影响和不当教育所导致的心理因素,造成人格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以致不能适应各种社会关系,一旦遭遇各种压力和挫折,易导致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一、犯罪人格的特征(一)认知的反社会性。
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
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具有犯罪人格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已经形成的各种错误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偏概全,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代替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
如果个体对现实主流的社会规范(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势必导致行为的偏差可能性,只要遇到时机,就极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如同思想决定行为一样,认知的反社会性产生行为的反社会。
这种认知的反社会性主要表现为:1、对主流的社会规范不认可,在系列杀人抢劫案件中表现为对社会财产分配的极度不满,因为案犯多数属于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弱势群体;2、对社会采取敌视、轻视、蔑视态度,没有社会责任心;3、视法律为儿戏,肆意挑战法律权威;4、作案后没有被及时抓获的所谓“成功”强化了侥幸心理,逐渐固化为犯罪人格,犯罪人格又反过来成为连续作案的强大内在心理动力。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动机分析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动机分析盗窃罪在刑法中是一种具有普遍存在性质的犯罪行为,其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本文通过对盗窃罪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并为预防和打击盗窃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盗窃罪的最主要心理动机之一。
由于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压力加大,一些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选择从事盗窃活动。
这些犯罪者往往将物质欲望放在首位,试图通过盗窃获取财物,以缓解自身的经济困境。
二、心理满足盗窃罪背后存在着一种对于信心和满足的追求。
某些个体因缺乏自信,将盗窃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成功盗窃不仅给予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成就感。
这种心理满足作用使得犯罪者不断重复盗窃行为。
三、刺激与冒险一些人盗窃行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刺激和冒险。
通过从事盗窃活动,他们能够获得非法获得物品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冒险的快感。
对于这类人而言,盗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和冒险的方式,他们追求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刺激与快感。
四、权力欲与支配欲望权力欲与支配欲望也是盗窃罪心理动机的重要方面。
一些犯罪者希望通过盗窃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支配能力,以此满足心理上的虚荣感和优越感。
通过剥夺他人的财物,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他人的支配和操控感。
五、社会环境因素盗窃罪的心理动机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家庭环境恶劣、缺乏教育资源的个体更容易从事盗窃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更加突出,因而更容易产生盗窃行为。
六、心理疾病部分盗窃者的犯罪动机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某些人可能因为患有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盗窃癖等,而产生盗窃行为。
对于这些人来说,盗窃行为往往是由其疾病所驱使而无法控制的。
七、复仇与愤怒盗窃行为有时可以作为对他人的复仇或满足内心中的愤怒情绪的手段。
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对社会、对特定个体的不满、嫉妒或其他负面情绪而产生盗窃行为。
在这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他们试图通过盗窃行为来达到报复或发泄情绪的目的。
劫犯罪中的心理恐慌与社会心理的反应
劫犯罪中的心理恐慌与社会心理的反应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的严重问题,而劫犯罪更是其中的一种严重形式。
在劫犯罪发生的过程中,劫匪、被劫者和周围群众的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劫犯罪中的心理恐慌以及社会心理的反应。
一、劫匪的心理恐慌在进行劫案时,劫匪常常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其心理恐慌。
首先,从物质层面上,劫匪可能会面临经济压力,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产生犯罪念头,而在实施劫案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担心会被抓捕或受伤。
同时,社会舆论和法律制裁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在心理层面上,劫匪可能会面临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对被劫者的罪责感,同时也可能担心自己的形象在社会中受到贬低。
此外,当劫匪面对被劫者的反抗或警察的追捕时,他们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
劫匪的心理恐慌不仅仅是针对自身所感受到的,也涉及到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和判断。
他们可能会认为每一个行人都是潜在的危险,增加自己的疑神疑鬼。
这种心理恐慌可能引发劫案的进一步恶化和暴力行为的加剧。
二、被劫者的心理反应当遭遇劫案时,被劫者也会经历各种强烈的心理反应。
首先,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无助。
被劫持的人往往面临生命的威胁,身心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慌的状态。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对未来充满不安。
除了恐惧和无助,被劫者还可能经历其他心理反应。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后遗症,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恐惧症,长久地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
而有的人则可能会出现其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同时,被劫者的心理反应也可能受到个体心理素质、应对机制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可能能够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寻求专业帮助,更好地应对并恢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心理的反应劫犯罪的发生不仅仅影响到犯罪双方,也对社会产生了诸多心理反应。
首先,劫犯罪事件的发生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社会群体对剧烈事件往往充满敏感性,他们会对这种事件感到忧虑和恐惧,担心会引发类似事件的连锁反应。
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犯罪的本质以及预防与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
在犯罪心理学中,盗窃、抢劫和诈骗是常见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详解这三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盗窃犯罪心理盗窃是一种通过秘密行动获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在盗窃犯罪心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和特点。
1. 低自控力和道德观念欠缺:盗窃者通常具有低自控力和缺乏道德观念的特点,他们往往不顾他人权益,只关注个人利益。
2. 探索与刺激追求:一些盗窃者受到刺激和冒险的驱动,他们将盗窃行为看作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取刺激和满足。
3. 偷窃冲动和依赖:部分盗窃者对于偷窃行为产生冲动,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形成一种依赖性关系。
这种冲动和依赖对于盗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盗窃犯罪心理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教育宣传、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机构的建立等。
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增强自我控制力和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盗窃犯罪。
二、抢劫犯罪心理抢劫是以暴力手段威胁他人并获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抢劫犯罪心理存在以下特点和心理因素。
1. 激励与威权欲望:抢劫者通常受到激励和威权欲望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威胁和暴力手段来获取他人的财物,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和权力欲望。
2. 社会认同与仇富心态:一些抢劫者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他们试图通过抢劫来实现一种社会认同感,亦或认为抢劫富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3. 心理扭曲和道德倒置:抢劫犯常常对于社会道德和法律有扭曲的认知和价值观,他们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将自己的利益至上。
抢劫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增加警务力量、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心理辅导等。
通过加强警方巡逻、完善公共安全设施、提高公众意识以及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可以帮助预防和干预抢劫犯罪。
劫犯罪中的心理分析与犯罪团伙的形态
劫犯罪中的心理分析与犯罪团伙的形态犯罪行为是一种极具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劫犯罪更是其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
劫犯罪涉及到的心理分析以及犯罪团伙的形态是犯罪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劫犯罪的心理分析1. 心理动机劫犯罪中的心理动机是引导犯罪者进行劫持行为的核心因素。
研究表明,劫犯犯罪行为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动机,如经济困惑、社会排斥、情感压抑等。
其中,经济因素往往是主要的动机之一,劫犯倾向于通过抢劫获得不义之财,满足物质需求。
此外,情感压抑也会促使一些人选择劫持行为,通过控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 心理特征劫犯犯罪行为往往与一定的心理特征相关。
根据研究,劫犯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冲动性、好斗性和攻击性等特质。
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倾向于暴力手段,并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的影响。
此外,劫犯还常常表现出缺乏同理心、自控力差等个性倾向,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其进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3. 心理影响因素劫犯罪中的心理影响因素是指劫持者在犯罪行为中受到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劫持行为往往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
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
例如,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形成攻击性的行为模式,而家庭暴力经历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进而促使其选择劫持行为。
二、犯罪团伙的形态1. 组织结构犯罪团伙是由一群犯罪分子组成的组织体系,其组织结构复杂多样。
一般来说,犯罪团伙包括核心成员、骨干成员和辅助成员等。
核心成员通常是犯罪团伙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员,他们负责制定犯罪计划和指导犯罪行为。
骨干成员是团伙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在犯罪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辅助成员则是团伙的配合者,他们可能提供情报、交通工具或其他资源帮助团伙成员完成犯罪任务。
2. 沟通方式犯罪团伙在犯罪活动中需要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
为了保持团伙成员之间的联系,犯罪团伙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沟通方式,如电话、网络、暗号等。
劫犯罪中的心理分析与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
劫犯罪中的心理分析与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团伙和劫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形态。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劫犯罪行中的心理分析和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
一、劫犯的心理分析劫犯一般是指那些以使用暴力、威胁、恐吓等手段抢夺他人财物的犯罪分子。
他们之所以从事劫犯行为,往往与其心理因素有关。
首先,劫犯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欲望和渴望。
这种欲望可能是由于他们生活困顿、经济压力大等原因所致。
由于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选择通过劫持他人财物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
其次,劫犯的行为往往受到快感和刺激的驱使。
对他们来说,劫持他人可以带来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能够暂时满足他们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另外,劫犯在选择受害者的时候通常会有一定的心理需求。
他们往往选择那些看起来比较弱势、容易被恐吓的人作为目标,以便更容易得手。
总结来看,劫犯之所以从事犯罪活动,与其心理分析密切相关。
他们内心存在着对物质的渴望,对刺激和快感的追求,以及对控制他人的欲望。
二、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犯罪团伙是指由多人组成的犯罪组织,他们通常以共同犯罪为目标,并且会共同制定计划和策略。
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犯罪团伙往往存在着强烈的互信和忠诚。
由于他们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来完成犯罪行为,团伙成员之间通常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其次,犯罪团伙内部存在着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尽管犯罪团伙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组成的,但在团伙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这些地位可能来源于个人能力的不同,也可能是由于个人在犯罪团伙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因此,团伙内部的地位争夺是导致团伙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犯罪团伙通常会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这些规则和约束通常是为了保障团伙成员之间的忠诚和合作,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团伙的存在和犯罪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犯罪团伙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形态,即遵守规则和约束的同时保护个人利益。
综上所述,犯罪团伙的心理形态体现在互信与忠诚、权力与地位的争夺,以及规则与约束等方面。
抢劫银行犯罪人的特征分析
抢劫银行犯罪人的特征分析
糜琳娜
【期刊名称】《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1)004
【摘要】近年来,抢劫银行案件屡有发生,且成功率不低.究其原因,犯罪分子技术高超,犯罪手段更加职业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15起抢劫银行的典型案件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抢劫银行犯罪人在个体上具有职业化、反社会心理以及文化、道德水平低等特征;在组织上,犯罪人多结伙作案,甚至形成犯罪集团,具有一定规模,且犯罪集团呈现出向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的趋势.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糜琳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92.6
【相关文献】
1.基于不同个体要素的犯罪人出行距离统计特征分析 [J], 侯超;陈鹏
2.危险性与被害性:未成年犯罪人人身特征分析 [J], 衣家奇
3.抢劫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口特征比较研究--以珠江三角洲TZ市为例 [J], 徐建华
4.珠江三角洲刑事犯罪人、被害人的人口特征分析 [J], 徐建华;宋小明
5.犯罪人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J], 陈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盗窃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和预防
盗窃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盗窃犯罪人在认识上,错误意识比较突出。
其表现为信奉“金钱是万能的”、“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错误认识。
崇尚“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错误价值观。
在认识上偏激、极端、夸大,形成了反社会的错误意识,许多人具有严重的犯罪“合理化”意识和认识倾向。
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往往把社会上不公平竞争、不正之风、分配不公平等消极现象看作社会主流。
他们在法治观念和对于法律的评价和认识上存在偏差,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其秘密窃取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抓不到证据,大不了被拘留一段时间再出来,因此,有很多盗窃犯心存侥幸心理,并在此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从事反复盗窃活动。
在意志品质方面比较薄弱。
其表现在两点:第一,盗窃犯罪人延迟满足需要和抗拒诱惑的自制力差。
盗窃犯罪人由于自身意识偏差、个人欲望和错误的价值观灯心理因素的影响,经不起外界物质的引诱,极易因外界物质的诱惑,个体畸形需要的膨胀而缺乏控制力进行犯罪活动。
第二,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很顽固。
盗窃犯罪人在多次犯罪得逞后,尝到了犯罪的“甜头”,满足了个体的不良需要,从而也养成了犯罪恶习。
缺乏改恶从善的坚强意志,表现出犯罪意志的顽固性。
目前,盗窃犯罪率比较高,因此,加强盗窃犯罪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呢?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点试试:1、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犯罪高发人群,主要是指青少年以及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记录的人。
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犯罪心理预防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劳动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个性修养教育,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特别是青少年,家庭和学校要加强管理,改变只重视学习,不重视学生品德的管理方式。
2、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和引导易受害人群,是指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特征容易成为犯罪人加害对象的一部分人。
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
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在犯罪领域中,劫犯罪是一种既有系统性又属于暴力犯罪的形式。
劫犯罪常常伴随着抢劫、抢夺财物等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该问题,并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劫犯罪的心理特征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其犯罪动机息息相关。
通常来说,犯罪动机可以从物质需求、权力欲望、报复、刺激追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劫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强烈物质欲望:劫犯罪者通常存在极强的物质欲望,他们追求金钱、名牌等物质财富,并认为这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强烈的欲望推动他们产生犯罪行为,以非法手段获取想要的物质利益。
2. 冲动与好斗性格:劫犯罪者往往具有冲动和好斗的性格特点。
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对待问题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
这种性格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选择使用暴力手段,以达到其犯罪目的。
3. 缺乏同理心:劫犯罪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他们对于他人遭受的痛苦和损失缺乏认同感,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并通过实施劫犯罪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劫犯罪的犯罪手段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劫犯罪者常常采取多种手段。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几种常见的劫犯罪手段:1. 武器威胁:进入劫犯罪行为场所后,劫犯罪者通常会使用各种武器(如刀、枪等)对受害人进行威胁,以迫使他们交出财物。
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制造恐惧氛围,使受害人处于被动和恐慌状态。
2. 胁迫和恐吓:劫犯罪者通过胁迫和恐吓手段,对受害人进行精神上的施压,以迫使他们屈服。
他们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如言语暴力、肢体威胁等,来达到恐吓受害人的目的。
3. 伪装和隐蔽:为了更好地逃避监控和法律的追踪,劫犯罪者常常会伪装成普通人员,以减少受到注意。
他们可能会选择时间和地点,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实施犯罪行为,同时尽可能避免引起他人的怀疑。
4. 团伙作案:一些劫犯罪者往往是以团伙形式作案。
第八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返回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一、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一般情况 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呈现出以下
几个特点: 1.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 2.诈骗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3.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 5.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 6.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 7.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也包括跨境犯
为兴奋型、外倾型,性情暴躁、行为鲁莽,报复 心强,心狠手辣,喜欢攻击,争强好胜,具有高 敢为性。
3.能力。 4.兴趣、爱好。抢劫犯罪人对武侠小说、动作
片等暴力、色情影片比较感兴趣,并乐于模仿, 很多人都经常沉迷于酒吧、歌厅、网吧、地下赌 场等娱乐场所。
三、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凶残性。 2.强制性。 3.系列性、流动性。 4.团伙性。 5.行为对象。抢劫行为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
三、盗窃犯的行为特征 (一)偷窃犯的行为特征 偷窃犯有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
(二)扒窃犯的行为特征 扒窃分子在作案前的表现主要有四种:①乱窜,
扒窃分子在电汽车上或车站里是两头窜动,在商 店里是上楼下楼到处转,以物色扒窃对象。②尾 随,扒窃分子选中了对象后,紧紧尾随其后,以 便寻找时机作案。③钻挤,扒窃分子在上下车或 抢购物品人多拥挤时,不往空当钻,专往人边挤。 ④试探,扒窃分子在未弄清被扒对象是否有钱的 情况下,用胳膊的下部或手背试探被扒人的衣兜, 或借行车的晃动而前后偏向的机会,接触被抢占 人的身体,看看拟扒对象反映如何,然后靠近对 方,用手掏或刀割法行窃。
(二)情绪与意志
抢劫犯罪人多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情绪反应速 度快、强度高。尤其是在犯罪现场,与被害人直 接接触,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抑止犯罪的意 志薄弱,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取得财物和自身安 全上,被害人的反抗经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冷血的掠夺者一名劫匪的心理分析
冷血的掠夺者一名劫匪的心理分析冷血的掠夺者:一名劫匪的心理分析劫匪,是社会中鲜有人愿涉足的职业,他们冷血、残忍,以掠夺他人的财物为生存手段。
然而,这些所谓的“掠夺者”究竟是如何陷入这种犯罪状态的?他们内心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本文将对劫匪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冷血杀手的内心世界。
一、劫匪的心理形成1.1 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贫困和拮据的生活会导致一部分人滑向犯罪的边缘。
劫匪往往是在经济困境下选择了掠夺他人的财物作为攫取暴利的手段。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非法手段才能迅速获得财富,改善生活状况。
1.2 社会环境某些个体成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受穷困、暴力、不公平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对正常社会规范产生了怀疑甚至厌恶的情绪。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形成了一种“反社会”的心态,开始对社会和他人抱有敌意,产生了以掠夺为乐的心理。
二、劫匪心理的主要特征2.1 冷酷无情劫匪通常经过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和理智的磨练,他们已经淡化了对他人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对于他们来说,抢劫只是一种手段,他们能够冷静地对待被劫持者的恐惧和求饶声。
他们审慎地选择目标,进行有条不紊、冷静沉着的行动。
2.2 欲望的驱使劫匪的内心充满了贪婪、欲望和不满。
他们通过抢劫来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对社会的不满。
这是他们获取满足和控制感的一种方式,从而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足。
2.3 渐进的堕落在进行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后,劫匪的心理往往会逐渐堕落。
他们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善良和正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随着犯罪行为的积累,他们对于道德底线的认知逐渐模糊,逐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无所谓,继续追求着财富和刺激。
三、劫匪心理的心理动机3.1 对权力的渴望部分劫匪抱有一种对权力的渴望,通过掠夺他人的财产和权益来获取一种支配和控制的满足感。
他们希望借助自己的犯罪行为,突破平凡的生活状态,成为“掌控一切”的人。
3.2 寻求刺激劫匪对于冒险和刺激的追求驱使着他们进行抢劫行为。
劫犯的心理犯罪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罪犯行为
劫犯的心理犯罪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罪犯行为劫犯的心理犯罪: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罪犯行为在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尤其是劫犯,其行为常常涉及到暴力和威胁,对受害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恐惧。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劫犯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动机与欲望劫犯之所以有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欲望或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劫犯手中的武器和暴力行为意味着他们试图掌握和获得某种权力和控制感。
对于一些劫犯而言,抢劫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得到财富和物质资源,从而实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地位。
二、心理困境与犯罪选择一些劫犯选择犯罪行为是出于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
例如,一些劫犯可能陷入了经济危机或者心理上的挫折,而犯罪行为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劫犯可能会通过抢劫来获得物质上的补偿,或者通过攻击他人来释放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弱点与社会压力劫犯通常具有某种心理上的弱点,比如缺乏自信、自尊心低、易受外界影响等。
社会上的压力可能会加重这种心理弱点,从而推动劫犯进行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劫犯可能在面临经济困境、社会排斥或者人际关系问题等情况下,感到无法承受压力,于是选择了犯罪行为作为应对方式。
四、心理问题与心理犯罪一些劫犯在进行犯罪行为时,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狂躁等心理问题的存在,可以导致劫犯行为的异常和无法预测性。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使得劫犯丧失理智,做出冲动和危险的行为。
五、环境因素与心理犯罪除了个体心理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劫犯的心理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犯罪率高、贫困等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培养出更多劫犯。
同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社交圈子等环境因素,也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其是否成为劫犯。
六、预防与矫正措施了解劫犯的心理犯罪行为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行为。
劫犯罪的心理特质与犯罪动机的心理揭示原因研究
劫犯罪的心理特质与犯罪动机的心理揭示原因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学科,通过分析罪犯的心理特质和犯罪动机,可以揭示犯罪的原因和背后的心理机制。
劫犯罪是指以暴力或威胁强迫他人交出财物的犯罪行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心理特质与犯罪动机的心理揭示原因。
一、劫犯罪的心理特质揭示原因劫犯罪的心理特质是指罪犯在进行劫持行为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
首先,劫犯罪者往往具有冷血无情的特点,他们对于受害者的痛苦和伤害不会有任何的同情和内疚感。
其次,劫犯罪者通常有着高度的自大和自信,他们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暴力手段获取财物,并且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最后,劫犯罪者常常具有冲动控制障碍的特点,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容易被财物的诱惑所驱使。
这些心理特质揭示了劫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
冷血无情的特点表明,劫犯罪者通常缺乏同理心和道德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权益。
自大自信的特点则表明,劫犯罪者误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种错误的自信推动他们进行犯罪行为。
而冲动控制障碍则使劫犯罪者很难抑制内心的冲动,从而在诱惑面前选择了犯罪的行为。
二、犯罪动机的心理揭示原因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罪犯从事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在劫犯罪中,有一些常见的心理揭示原因。
首先是经济动机,劫犯罪者希望通过抢劫他人获得经济利益,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
其次是权力动机,劫犯罪者借助暴力手段来取得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还有一种常见的动机是报复动机,劫犯罪者通过抢劫他人来报复社会或特定个体对自己的不公和伤害。
这些犯罪动机的心理揭示原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劫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经济动机揭示了劫持行为的经济利益诱因,劫犯罪者为了摆脱贫困或经济困境而选择了抢劫这种迅速获取财富的方式。
权力动机揭示了劫持行为背后的欲望和追求,劫犯罪者通过暴力手段获得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满足感。
报复动机则表明了劫持行为往往是源于对社会或个体的不满和愤怒,罪犯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报复和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与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
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与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是社会中的一种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
特别是劫犯罪,它是一种犯罪行为,犯罪者通过威胁、使用武器或暴力手段来抢劫他人的财物。
本文将对劫犯罪者的心理演绎以及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I. 劫犯罪者的心理演绎劫犯罪的发生离不开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劫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往往具备某些心理特征,使其更容易从事劫犯罪行为。
1.1 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劫犯罪者由于某种原因,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将财富视为满足他们欲望的唯一手段。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推动他们选择劫犯罪这种迅速获取财富的方式。
1.2 自卑感和权力欲一部分劫犯罪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感,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取得权力和控制感。
在犯罪现场中,他们能够通过强制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来实现对他人的支配。
1.3冲动和追求刺激劫犯罪者常有一种冲动和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内心的渴望。
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劫犯罪者常常缺乏对后果的评估,从而产生冲动性犯罪行为。
II. 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现场是劫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在这个环境中,劫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2.1 威严与恐惧在劫犯罪的过程中,罪犯使用武器或暴力手段威胁被害人。
这种威严的展示,往往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和无助的心理状态,从而被劫财物。
2.2 自信与焦虑劫犯罪者在犯罪现场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和焦虑并存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指他们确信可以通过犯罪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焦虑则是指他们担心被发现或遭受制裁。
2.3 警觉与紧张在犯罪现场中,劫犯罪者需要高度警觉以应对可能的威胁和外界的变化。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使他们处于紧张和高度警觉的状态,以防止任何潜在的危险。
III. 心理援助与犯罪预防了解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以及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类犯罪行为。
在帮助犯罪者改正错误的同时,也可以对潜在的受害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因素分析盗窃罪心理因素分析盗窃罪是刑法中常见的一种违法行为,其犯罪心理因素复杂多样。
本文旨在对盗窃罪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增进对该犯罪行为的理解。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盗窃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一些人因为贫困、失业、经济压力等原因,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和无助,选择通过盗窃来改变自己的境遇,获取不义之财。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通过盗窃所能获得的物质财富能够解决个人经济问题,满足一时的物欲。
二、心理诱因心理诱因也是盗窃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盗窃犯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攀比心理,他们通过盗窃来获得社会地位、满足虚荣心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此外,一些盗窃犯具有攻击性,他们通过盗窃来满足对他人的报复或惩罚心理。
还有一部分犯罪分子,由于成长环境不良或性格缺陷,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自怜和自负的心理,盗窃成为他们证明自己价值的一种途径。
三、人际关系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也是导致盗窃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盗窃犯由于家庭原因,缺乏温暖和关爱,面对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困难,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
通过盗窃行为,他们试图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取自己内心渴望的关爱和关注。
此外,一些盗窃犯也是受他人影响和蛊惑,加入盗窃团伙,被迫或主动参与盗窃活动。
四、心理疾病盗窃罪心理因素中,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盗窃犯患有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强迫症等,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通过盗窃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这些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缺乏正常人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对于盗窃行为缺乏内在的道德约束。
五、道德观念淡薄盗窃罪心理因素中,道德观念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盗窃犯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私有财产和他人权益的尊重缺乏认同感。
他们对于盗窃行为的道德约束意识弱,不认为盗窃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而是随其自然的选择。
六、社会因素盗窃罪心理因素中,社会因素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劫犯罪的心理预兆与行为表现
劫犯罪的心理预兆与行为表现犯罪行为是一种人类社会中的严重问题,而劫犯罪作为其中的一种,更是给社会安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劫犯罪的心理预兆与行为表现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预兆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展开叙述,以期深入探讨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一、心理预兆1. 内心的不满和挫折劫犯罪往往是出于内心的不满和挫折而产生的。
这种挫折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甚至可能是心理上的。
当个体在面临困境时,无法找到化解问题的途径,就会逐渐形成劫犯罪的心理预兆。
2. 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不尊重心理预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不尊重。
劫犯罪往往具有一种"我可以为所欲为"的态度,对于法律和规则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3. 自卑感和不稳定情绪劫犯罪往往和自卑感以及不稳定情绪密切相关。
自卑感使得劫犯罪者试图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一种虚幻的成就感,以改变自己内心感受的不平衡。
不稳定情绪则使得其情绪波动剧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爆发。
二、行为表现1. 寻找目标与观察劫犯罪的行为表现通常包括寻找目标和观察。
劫匪会在事主附近,如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寻找适合的目标进行观察。
观察过程包括对目标的了解,如其行为习惯、身上携带物品和人员情况等。
2. 使用武器或威胁手段劫犯罪的行为表现还包括使用武器或者威胁手段。
为了达到控制目标的目的,劫匪通常会使用刀、枪等武器,或者以暴力手段对目标进行威胁,以迫使其听从命令。
3. 实施抢劫行为最后,劫犯罪的行为表现是实施抢劫行为。
在掌控目标后,劫匪会迅速采取行动,抢夺目标身上的财物,并迅速离开现场。
这一过程通常迅速而决绝,以确保劫匪能够顺利逃离现场。
三、预防与干预针对劫犯罪的心理预兆与行为表现,预防和干预非常必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强社会安全感社会应该加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增强人民的安全感,降低劫犯罪的发生率。
窃贼心理学安保人员如何洞悉犯罪动机
窃贼心理学安保人员如何洞悉犯罪动机窃贼心理学:安保人员如何洞悉犯罪动机犯罪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窃贼行为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活动。
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财产安全,安保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窃贼的心理,洞悉其犯罪动机。
本文将从窃贼的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安保人员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窃贼行为。
一、窃贼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窃贼是指以盗窃财物为主的犯罪者,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通过对窃贼心理的分析,安保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行为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1 行为动机——贪婪与得到满足窃贼通常由于贪婪的欲望驱使,追求非法获取利益。
他们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盗窃行为,通过窃贼行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1.2 心理需求——刺激与掌控欲窃贼在实施盗窃行为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刺激和冒险的成分。
他们渴望通过这种刺激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出于对掌控他人的欲望,通过悄无声息地盗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 心理特征——隐匿性和狡猾性窃贼通常具有一些突出的心理特征,如狡猾、机智、隐匿性等。
他们擅长伪装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善于观察环境并寻找破绽,以达到成功实施盗窃的目的。
二、安保人员洞悉犯罪动机的方法通过了解窃贼的心理学特点,安保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洞悉其犯罪动机,从而有效预防和应对窃贼行为。
2.1 资深经验的积累安保人员应通过长期从事安保工作积累经验,了解窃贼行为的常见特点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研究和总结,逐渐洞悉窃贼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其犯罪动机。
2.2 心理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安保人员可以结合窃贼的心理学特点,对其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窃贼的行为规律、盗窃目标选择等,推测其可能的犯罪动机,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3 现场观察与身体语言识别在工作过程中,安保人员应注重现场观察和身体语言识别。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窃贼在潜伏、观察目标、实施盗窃等过程中的紧张程度、警觉性和反应速度等,推测窃贼的心理状态和意图。
劫犯罪背后的心
劫犯罪背后的心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一大问题,而劫犯罪更是其中较为恶劣的一种。
我们总是对劫掠犯持有强烈的憎恶之情,对他们的罪行感到震惊和愤怒。
然而,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象呢?本文将探讨劫犯罪背后的心。
一、社会压力的根源劫犯罪的背后,往往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压力。
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
一部分人困于贫穷的生活环境中,很难脱身困境。
对这些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压力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常常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之一。
二、经济条件的限制劫掠行为往往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息息相关。
贫困家庭中的个体,由于缺少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
在面对无法支付的基本生活费用时,一些人可能不得不选择非法的方式来获取财富。
然而,这种迅速获取财富的方式常常伴随着暴力和犯罪行为。
三、心理问题的存在心理问题也是劫犯罪背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劫犯往往具有心理障碍或病态行为,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与尊重。
这些人可能因为过度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原因,对别人的权益产生极小的关注,从而才会选择通过暴力和犯罪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四、社会道德观缺失劫犯罪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道德观的丧失。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快速变化,一些人的道德观念逐渐淡漠,对于道德责任的认识也有所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更容易选择犯罪行为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无视法律和他人权益。
五、个人选择与责任劫犯罪的最后一个因素是个人意愿与选择。
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而劫犯罪是他们作出的最终选择之一。
虽然有着各种背景的劫犯存在,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犯罪追求自己的利益。
同时,个体在犯罪行为中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应将一切归咎于外界因素。
综上所述,劫犯罪背后的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与社会问题。
虽然社会压力、经济条件、心理问题和道德观缺失等因素是诱发劫犯罪的重要因素,但每个个体在作出选择时也必须承担起个人的责任。
全社会应该加强对劫犯罪心背后问题的理解与关注,通过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帮助,为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提供改造和重返社会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作 案 的 经验 ) 和 对现 场 的 观 察
现
对 可能 出现情 况 的假 设
又 能 达到 目的 的最好 的 实施 方 法
二
、
犯 罪人 在 实施 盗 抢 银行犯 罪中的 心 理 状态
犯 罪人在 盗 抢银行 犯 罪时的 具 体和共 同 心理特征主 要 有 以下 兰个 :
高度 兴 奋的 心理 犯 罪分 子 在 实施 盗 抢银行 犯罪 行为 之 际 由于 作案 的 对 象非 一 般 小 额 商 品 而 是 巨 额 的货
银行 的 安 全 营运 有着极 其重 要 的 意 义 态
、
盗 抢银 行 犯罪人 在 犯罪过 程 中 的 心 理 状 态 犯 罪 中 心 理状 态 和犯 罪后 心 理 状 态
、
由于所处 情境 不 同
可 分 为犯 罪 前 心 理 状
。
一
犯 罪前 心 理 状态 的特征
,
、
盗抢 银行 犯 罪人在 犯罪 前 的 心 理 状 态 主要 表 现 在 犯 罪 决 心 的 确定 犯 罪 手 段 的 选择 和 犯 罪准 备上
浅谈 盗 抢 银行犯罪 人 的心 理特 征
付
理 状态 特点 及变 化规 律
,
新
明
,
研 究盗 抢 银行 犯罪人 在 犯 罪 过程 中 的 心 理 状 态
分 析 和 找 出 犯 罪 分 子在 不 同情境 中 的 心
,
从 银行 安全 需要 的 角度 探讨 预 防对 策
。 ,
对 同犯罪分 子 作斗争
,
,
保证
。
( 一 ) 激 烈 的 动机 斗争
犯 罪分 子 通 常 是知道 自 己的 行为会 造成危 害 社会 的 结果 惧怕 犯 罪 后 被 抓 获而受 到法 律 的 严惩
烈 的 动机 斗争
。 ,
,
明 知 自 己的 行 为 是违 法 的
,
,
也
但 却 又 幻 想 逃脱 法律 的 制裁
干 还 是不 干
。
于 是 产生 矛 盾 心 理 和 激
( 一 ) 主 动 防卫 心 理状 态
所 谓 主 动 防 卫是 指 犯 罪 分 子 作案 后
盗 抢银 行 的 犯 罪 行 为 将要带 来 的 后 果
1
一 、
,
由 于 紧 张 消除
,
理智 得 以 恢 复
,
已 经 清 醒 地意 识 到
,
这种不 顾 后 果 的 心 理 得 到 强 化 后
。
无 论 是 初 犯或惯 犯 都极 易发 生犯 罪 动 机 的
实 施 更 加严 重 的 犯 罪 行 为
、
三
盗 抢银 行犯 罪 后 的 心 理 状态
,
随 着盗 抢 银 行犯 罪 的 结束 防 卫的心 理状 态
。
犯 罪 分 子 的 心 理 活 动 由犯 罪 实施 时不 顾 后 果 的 心 理 状 态变 为
,
呼 吸急 促
,
心 跳过 速 等
案 犯 在 这 种紧 张 的 心 理
,
往 往 会在 作案 现 场 不 自觉 地 留 下 作案 痕迹
、
有 的 甚 至 会 打乱 犯 罪 人 的 整 个 行 动 计
经 过 自我 调 节紧 张 心
划
,
导 致 作案 犹 豫
。
徘徊
,
以 至被 迫 放 弃 或 暂 时 放 弃 这 次作 案 的 机 会
,
犯罪 人 为 了盗 抢 银行 的 目的 顺 利达 到而 不 受惩 罚 式 的选 择
、
就 需要 决定 行动 的 途径
、
包 括作 案方
、
对象 的物色
,
、
工 具 的 准备
, ,
、
理 想 的 作案 时 间
。
路线 的 选 定
、
作案 后 如 何销 脏
,
失
,
败 后如 何逃 避打 击 等工 作 对 案 犯来说
,
即犯 罪 准备
。
其 动机 斗争 的 焦 点是
:
当追 求个人 欲望 的 极端个 人 主 义完 全 摆
,
脱 了法 律规 范 的 束缚 和 作案后 被 抓获
(二 )
、
被处 罚 的 惧 怕 心 理 后
。
便会 确定 作案 的 决 心
这是盗
抢银 行 犯罪人 在 犯 罪 前 最 活 跃 的 心 理 特征 犯 罪手 段 的 选 择与 犯 罪 准备 犯 罪手段 的 选择 取决 于 犯 罪人 的 知识 盗窃
准备 的程度 如 何
。
从 某种 意 义 讲是 成 功 与失败 的 关键
。
准 备的越 充分
、 、
达 经
到 目的 的 可 能 性就 越大
自信心 理 越 强 准备 的 程 度 又取 决 于 犯罪人 的 能力 知识 其准 备 的 过 程
, 。 ,
、 、
性格
、
验 以 及 相 关 的 客观 条件 诸因 素
,
往 往是 犯 罪人 凭借 作 案的 经验 (包 括借 鉴 他 推理 预 测来 选 择 那 种 既 不 被 发
, ,
( 一)
币 因 而 极 易陷入 一 种兴奋 亢 进 状 态 对 于 作案 的 后 果 无 暇 顾 及
罪
,
,
,
。
特别 是 那 些暴 力 和 冲 动性犯
,
一
犯 罪 人 在行 为实 施 过 程 中
,
,
为力 求 达 到犯 罪 目的 取得 巨 额 货 币
,
使 全 身进 入 激情 状 态
,
,
拿 出 所 有解数
凶猛
,
调 动其 生理
,
、
心 理 最 大 的 活动能 量
以 适 应 犯 罪 过程 中的 需要
表 现 为动 作
手段残 忍
(二 )
不 计后 果
盗 抢 银 行 犯 罪 是 一 种严 重 危害 社 会 的 行 为
为人 们所厌 恶 和戒 备
,
,
法律 对 这 类犯 罪 的 打
、
击 也十 分 严 厉
。
,
而且
,
,
犯 罪 人 在实 施犯 罪 的 时候
既 可 能被 抓 获
,
,
也 可 能会 遭到 被 害人 或 当 紧 张和
。
事人 的 竭 力 反 抗 不安
状 态下
,
故 而 在 犯 罪 现 场 这 一 特定 的 情 境 中
,
犯 罪 人 的 心 理 必 然 十 分恐 惧
,
丧 现 为 进 入 现 场后
心里 忐忑不 安
理 后 再 择机 作案
(三 )
应 激状 态 心 理
,
由 于 震惊 的 作 用 种应 激状 态
。
常使 犯 罪 分 子 一 时 不 知所 措
,
,
继 而产 生惊恐
、
盛怒 等 情绪
,
呈 现 出一
在 应激 状 态下
。
理 智受 到 抑制
,
因 而 常使 得 犯 罪 人 对所 实 施 的 行为 后果 不 能 考
,
虑 或不 顾 后 果 恶 性变 化
。
、
、
、
能力
性格
经 验 及相 关 的 主 客观 条件
,
。
他们 或
、
或抢 劫
。
,
、
或 盗窃
抢 劫并 施
,
,
这 主 要 取决 于 犯 罪人 主 观条 件 和 犯 罪 对 象 这 一 客 观件条 即盗 窃不 成 则 行
,
诸因 素 抢
在 很 多实 际案 例中
犯罪分 子 在 银 行 作案都 采 用 盗 抢结 合 的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