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嬗变中语言的创新——黄格胜山水画创新性个案浅析

合集下载

黄格胜的艺术观与水墨精神——兼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趋向

黄格胜的艺术观与水墨精神——兼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趋向

1985年,中国山水画“已到了穷途末日”1〇的悲观论调被抛出,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国画何去何从的大论战。

恰于此际,黄格胜酝酿多年的国画长卷《漓江百里图》横空出世,随后在海内外美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看似机缘巧合之间,黄格胜以实际行动给予了国画“穷途末日论”者一次无言的反击。

黄格胜亦由此入主画坛,其新人面孔逐渐引起了画界同人的注意。

近百年来,“国画未来之路”这一命题可谓是美术界纠结未清的关键点,人们的讨论从未消停———从康有为、陈独秀等外行人士到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画坛中坚,无不对之热情有加,并以各自的理论或实践对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新时期以来,文艺界的活力重得释放,人们在对传统的“反思”和“革新”的要求之下,国画被再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激烈程度几可媲美于早年的“国画革命”和“新国画运动”。

偏居一隅的黄格胜,对这场持续经年的论争既保持关注,亦与之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以一种近乎特立独行的方式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孜孜于斯的一系列艺术思索和审美实践,无疑是考察现、当代国画成长的一个绝佳典型,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国画未来发展的一条充满活力生机的另一路向。

“回头还画自家山”:反思传统与创新明清以降拟古板滞的主流画风,到了清末民初已入末途,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初最为卖力疾呼国画改良者并非画坛中人,而是康有为、陈独秀、梁启超等社会革命家,他们痛斥“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2〇,甚至倡导以时髦的方式对国画界也开展一次彻底的“革命”3〇。

显然,由于出发点和目的并非立足艺术本身,他们的诸多主张不无偏颇之处,但其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却至为深远:此后,“改良”二字俨然成了近百年来美术界的关键词;艺术革新与社会运动更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同步推进,并成画坛主流。

且不说康门弟子徐悲鸿、刘海粟以及林风眠等主张以西画改良国画,“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4〇,强调以写实之笔反映当下生活,以悲悯情怀体验国人的苦难,鼓励国民积极抗争;就是主张根植传统的傅抱石、李可染,同样是极力推崇石涛宣扬的“笔墨当随时代”,作画当“为祖国河山立传”5〇,追求明快、通俗的笔墨风格,哪怕是文人画也要呈现出某种普世性的审美趣味。

黄格胜艺术风格演变研究

黄格胜艺术风格演变研究

黄格胜艺术风格演变研究作者:高尚学邹春宇来源:《美术界》2021年第04期【摘要】黄格胜是“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绘画是当代广西地方艺术的突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描绘广西的绿水青山,并经过岁月的积淀,厚积薄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黄格勝在构图布局、笔墨语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在构图布局上,从氤氲浓郁到沉稳大气;在笔墨语言上,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但其主题意蕴却一直保持着对家乡故土的真挚情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韵味。

【关键词】黄格胜;艺术风格;漓江百里图;壮锦黄格胜是推动广西美术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漓江画派”的领军人。

他的系列作品主要描绘了桂西北的自然风景与民俗文化,是介绍与传播广西风土人情的窗口,承担弘扬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使命,是“广西地域艺术群体自觉的代表性案例”,对于研究广西美术史的发展,是绕不开的“精神地标”。

黄格胜在35岁时创作了《漓江百里图》,62岁时开始创作出依恋家园的《壮锦》。

在近30年的跨度中,他的两幅作品在内容上虽然都是表现了广西的风貌,同时也饱含了对家园的歌颂,但是在艺术风格上却又有很大的变化:从布局的氤氲浓郁到沉稳大气,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无不在作品中一一呈现。

笔者将以《漓江百里图》与《壮锦》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探究黄格胜艺术风格的演变。

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有利于我们理解黄格胜山水画在几十年间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以他为个案了解广西区域艺术逐步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演变过程。

绘画作品不仅仅是给我们展现了形的相似,而且还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格思想。

黄格胜将自身融入自然与社会之中,身心合一,达到了独我之境,触发了内心纯真、善良、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他不受世俗干扰的内在精神。

在1985年“美术思潮”和“穷途末路”论的喧嚣之下,黄格胜不受世俗的干扰,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坚持传统绘画笔墨法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写生精神——黄格胜艺术探析

写生精神——黄格胜艺术探析
术境界之崇高 。 黄格 胜的写生创作 美不胜收 , 更美者在于 其精神 。 其 一笔 一划一点 , 都凝心聚血 ; 其一草一木一石 , 都动肝 愁肠——既是真实自然美再现 , 又是其心中艺术美的表
露。 此时此刻, 漓江与黄格胜合二为一 , 水乳交融。 否则, 黄格胜何 来“ 梦萦漓水三百里 ” “ 漓江即我 , 我即漓江 ” 的 浩叹 ? 此等物 我同一之 象 , 非大彻大 晤者不能为也 。 非把 自我灵 、 个性、 气质 、 经历、 遭遇等独特之物, 一并与描 绘对象共同呼吸 、 视为己命者 , 境界方可如此 ! 黄格胜写 生创作即是案例。 黄格胜写生创作是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 ,它是黄
写 生精 神
蔡 智
黄格 胜可称“ 写 生狂 人” 。他继承 了被齐 白石 大师 称 为“ 写生妙手 ” 的黄独峰 导师 的“ 写生精 神 ” ——笔健 气贯 、 情 博大 。这种精神 , 青出于蓝 , 并 已发扬光大 。 最 早较全面看 到他 的画是 上世纪 8 0年代初 , 他 的
表达对 本土文化 的热 爱和对其发 展的思考 ,他眼里 之 山、 之水 、 之树 、 之泉 、 之村寨 旧居 、 之 田园农 家之 乐 , 甚 至农家晾晒的衣物 、 墙头的花草 , 无不在其笔下显得生 趣盎然 、 充满了浓郁 的生活气息 。 “ 将村民淳厚 的感情和 人格 融入画 中” 是 黄格胜一直努 力表达 的东西 , 因此他 的画作清新自然 , 充满爽朗饱满的朝气 , 即使他笔下的 那 些老屋旧寨破 落衰旧 , 却依 然传达 出几许温馨 , 散发 出缕缕温馨 感人的情 怀。 正 是在这种创作 的实践 中 , 黄格 胜挺身提 出“ 写生
第 一个个 人画展在柳州 市群 众艺术馆 , 大部 分是他画黄 山的写生作品, 是他跟随导师黄独峰先生上黄山采风后 的创作 。那时他 的作 品笔墨潇洒 、 淋漓痛快 、 无拘 无束 , 即是 创作 ” 的理念 , 自觉地将 “ 外师造 用传统笔 墨 、 借他 山之石 , 充分 表现 其 化”的优秀传统发扬 光大 : “ 我选择 广 个 人激情 。9 0 年代 , 他带 学生上黄 山 , 圈_- ● 蔓 j I I 霹 盈 龋 ■ ■ ■ 我所画 的石 、 画 的树 , 我 的 _ 豳- 霞螽 曩 他 这次 写 生 主要 以干 墨点 线 为主 , 收 霭 蕊 翻_ _。 l 嘲 _ 一 麓 l ; 圈l 西 的 乡土 , 语 言全 部 是 面 对 生 活一 笔 笔 画 下 来 尽 群峰 , 画 面 构 图完整 , 笔墨严 紧 , 稳 的。” 诚哉斯 言 ! 这一写生创作法开拓 健 丰富 , 描 绘充分 , 已有明显 的爪I 陛语 塑 , 一 露 一 和影响 了南方新 田园诗意 ,并最终促 言, 自家 笔墨 , 完成 笔 墨 的转换 , 既是 进了漓江画派风格面貌的形成 。 如今 , 黄山, 又是 “ 黄家 ” 之山, “ 黄家 ” 之松 、 漓江画派 之所 以能新人耳 目,为陈陈 之石 、 之云 、 之山、 之笔墨体验 , 已形成

风格嬗变中语言的创新

风格嬗变中语言的创新

艺术论坛美术界ARTS CIRCLE2010/4风格嬗变中语言的创新TEXT /王明国——黄格胜山水画创新性个案浅析黄格胜曾在《不谈体会》一文中谈到对作品风格的看法:“风格不可刻意强求,自然就会形成。

我不赞同一天一个风格的常变者,也不赞同一辈子一如既往的不变者。

我在不断的求变,但不是质变,而是强化、完善、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这一理念一直是黄格胜持有并致力于山水画创新的指导纲领。

所以,我们在他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中便可解读到其山水画之风格在嬗变,而造成这种嬗变之主因,便是黄格胜致力于山水画语言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鉴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阶段简要分析黄格胜山水画风格嬗变中语言的创新表现。

一.从《漓江百里图》到《老屋纪事》系列这一阶段,黄格胜所作作品大致有三类,一是《漓江百里图》式风格,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民居解析该作时,称其为“柔婉秀丽,壮美崇高”。

二是《格胜小品》系列,如:《苗山夜色》,其首届硕士研究生、青年画家钟涛在《黄格胜山水册页赏析》一文中将其解读为“占尽风情向小园”之诗意化风格。

三是《老屋纪事》系列,可谓是“苍润中见韵致,自然中露生机”之格。

1《漓江百里图》的语言主要表现在,笔墨:线面结合,传统山水画之勾、皴、擦、染、点均有,兼以泼墨法、破墨法写之。

色彩上:则用色墨结合、先以干色勾皴擦,后以淡色统染、烘染。

图式上:传统长卷图式,画面“三远”兼至,具有“以大观小”之特点。

总之,这一时期作品之语言则主要是以传统语汇较多。

2《格胜小品》则是在通过大量的写生后创作所作,作品中语言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笔墨:以枯笔、枯墨勾皴,并以线造型,线取卷云势;色法:以赭墨复勾兼以皴染,后以墨青或淡赭染之,并用留白让画面微有光感;图式:苏旅曾在《黄格胜山水画浅论》一文中论及:黄格胜小品采用“截取法形式,或江渚泊舟、崖畔炊烟、村头老树,或村头老树,或月下小丘。

”显然,黄格胜在创作这一批作品时在语言上的创新是深邃的也是有很大突破的。

浅析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

浅析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

美 术 界 + 艺术论坛I 7 3
浅析黄格胜 山水画题款艺术
■特 、 生活独特 、 体验独特、 学养独特, 必然有独特的题款 艺术风格 , 他 的每一张 山水画作品题款 艺术就如同他生
命 里一 个 小点 , 这 些 小点连 成 一条 直线 , 无 限延伸 。
【 关键词 】 黄格胜 ; 题款; 山水画
中 国画 十 分讲 究 形 式美 , 在 视 觉 上 要 给人 花 白如 玉 》 等。 之, 换 些诸 如 “ 太 行 仙境 图 ” “ 太 行 高秋 ” 之 类 的 以美 的感 受 , 人们 才 有兴 趣 去欣 赏和 研究 他 的 二、 黄格 胜 山水 画题 款艺 术 的特征 画题 , 反 而与 他 画 面 的 形 式不 相 协 调 , 同 时也 作 品 。在 题 款 的形 式 美 的研 究 方 面 , 清代 的方 在 当今 的 山水 画坛 , 不“ 装神弄鬼” 的黄 格 落入俗套。黄格胜画了一批苗寨作品 : 《 苏醒》 熏在 《 山静 居 画记 》 中 曾说 : “ 一 图必有 一 款处 , 胜反 而标格突 出 , 这 是 艺 术 来 源 于 生 活 的 好 《 叠彩》 《 沧桑》 《 耸峙》 《 仙境》 《 葱茏》 《 静穆》 《 清 《 巍峨》 《 听涛 》 《 野逸 》 等 。这 些 作 品均 以两 题是其处则称 , 题 非 其处 则 不 称 , 画故 有 题 而 处 。黄 格 胜 的 成 长 环境 独 特 、 生活独特 、 体 验 静 》 这 些 作 品都 是 黄 格 胜 精 心 构 妙, 亦 有 由题 而 败 者 。 ” 这 就 说 作 品 的题 款 , 不 独 特 、 学 养独 特 , 必 然 有独 特 的题 款 艺术 风 格 , 个字作 为画题 , 他 不会 在 思 , 把 对桂 西 北 苗寨 的体 会 用独 特 的绘 画 手法 管是名款还是藏款 , 题 款 的位 置要 恰 当 , 作 品 黄 格胜 没 有 去追 求 表 面文 化 的表 现 , 形 式美就会充分 体现 , 反之 , 就会破 坏画面 。 他 的 画面 上 题一 些 自己都 弄不 清 的句 子 , 不 会 表 现 出来 。 他 画的 题材 是 绘 画 的 题 款 最 终 也 能 体 现 一个 画家 文 化 题 款 在 画 面上 占据 着 不 同 的位 置 , 并 有 不 同的 题 句子 不 通顺 的假 文人 画 诗句 , 排 列 方式 , 款字 如 何安 排 是 根据 作 者 的构 图和 看 得 见 、 摸得着 、 嗅 得 到 的 。所 以他 画 面 的 题 修 养 的 高低 , 因为 就 绘 画 的步 骤 来 说 , 题 款 是 作 品 完 成 的最 后 一 个 环 节 , 首先 , 不 能让 题 款 实际 效果 来 确 定 的 , 并无 一 套 固定 的 框框 。对 款也 就 具有 了 以下几 个方 面 的特征 : 同 时还要 让 题 款来 于功力深厚 、 修养有素的中国画家来说 , 完全 ( 一) 语言幽默诙谐 , 常 用 乡 土 民谣 俚 语 , 破 坏 画面 已有 的形 式 美感 , 可 以凭 其 艺 术 感 受 在 画 面 安 排 好 题 款 的 位 置 或 自编 打油 诗 , 或直接 用 大 白话 、 土话、 俗语。 为画面增色 ; 其次 , 好 的绘 画 作 品 必 须有 好 的 画题 与 之 呼应 ; 再者 , 题 款 的书法 十分 重要 , 这 与 写 法 。从 原 则 上 来 分 析 , 题款也并无定法 , ( 二) 题 款年 月记 采用公 元 纪年 。 它 始终 为 画家们 提供 着 驰骋 才思 的 广阔 空间 。 ( 三) 题款 款 式 以单 款 为 主 , 长 卷 多 用长 款 也 需要 书法 和绘 画风 格 相 适 合 。 黄格 胜 绘 画 山水小 品及 册 页以藏 款 为主 。 水平和绘画状态已经处于一个新 的高度 , 但是 1 9 5 0 年9 月3 0日黄 格 胜 出生 于 广 西 鹿 寨 题写 , ( 四) 题 款常用 隶 书题 画名 , 行 书题 画款 。 他从来 不满 足现状 , 仍然 勤奋 写生 , 勤 奋 创 县 。原名黄革胜 , 因 为 他 出生 于 革 命 胜 利 之 前, 所 以其 父 亲 为 他 取 名 为革 胜 , 意 为 革 命 胜 艺 术作 品要 想让 人 民 理解 , 要 有 好作 品面 作 。他 甚 至 开始 把 他 的一 些 在 绘 画 技法 上 的 利, 新 的 生命 来 到新 的社 会 。直 到 1 9 8 1 年他 在 世 , 那 画 家本 人必 须 融 入 到里 面去 。黄格 胜 的 心 得 体会 题 款 在 画面 中 。在 苗 寨题 材 的一 幅 “ 芦 笙铜 鼓偶 相 闻 , 水 墨 画 以干后 广 西 艺术 学 院读 黄 独 峰教 授 的 研究 生 时 , 由于 山水 画艺 术 立足 广西 , 对 乡土 对 家 乡百 姓有 深 作 品题 款 中 : 二零 零 九年 元 宝 山写生 。 ” 这 些体 个 人 学养 及 艺 术境 界 的 不 断提 高 , 遂 改名 为 格 切情 感 的 创作 , 也就 是 一种 民族本 土 性 的创 作 似 未干 为好 , 胜, 这 样 既 没有 改音 , 又 有 了传 统 国画 文 化 韵 方式 , 上 个世 纪 8 0 年 代 以来 , 随 着经 济 的发展 , 会无 疑 是黄 格 胜 多年 来对 绘 画 的认 识 与总 结 , 很 多 画 对 于现代 的水 墨 画创作 也有 一定 的启 示 。 味, 使 人想 到 了 “ 人格 …‘ 风格 ” “ 格调” 等 含有 文 很 多艺 术 家 在各 种 因素 中失去 了方 向 , 陈传 席 先 生说 过 : “ 聪 明, 一 切成 功 的人 都 化 意 味 的 字 眼 。所 以他 在 1 9 8 1 年 以前 绘 画 作 家把 自己对生 活 的真 实 感受 给 丢 失 了 , 以至 于 却 未 土不 土 。 “ 当 代 国际哲 学 意 义 中最 是 聪 明的人 。… …吴 冠 中在 北京 几 十年 , 品的 题款 中都 是用 黄 革 胜 , 之后 的绘 画作 品的 作 品洋 不 洋 , 强 调 的就 是 ‘ 直 观感受 ’ , 就 是 艺 术 家对 待 生 被北 方 风格 同化 , 仍 然保 持 江南 的秀润 味 。殊 题 款才 是用 黄格 胜 这个 名字 。 聪 明人 很 难被 同化 。 ” 黄 格胜 考 入广 西 在 意 识形 态 和 构 成上 , 黄格 胜 从来 都 不 拘 命 、 对 待生 活 、 对 待 自然 、 对 待 一切 生 态 的一 种 为难 得 , 艺 术 学 院后 , 努 力 地 使 自己传 统 的绘 画 技 巧 、 泥 于 一种 表 现 手法 , 而是 根 据 画面 和所 要 表 现 直观 感 受 的描写 ”。 艺术语言有所 提高 , 并 没 有 刻 意 地 去 追 求 风 的对 象 去 灵 活 运 用 。因 而 黄 格 胜 的 作 品 题 款 三、 黄格 胜 山水 画艺术 题款 的 当代性 著名学者黄宗贤这样评价黄格胜 : “ 黄 格 格 , 曾说 : “ 没 有风 格 也是 一 种风 格 。 ” 黄格 胜在 就 更 需要 一 种 智慧 , 他 的每 一 张作 品 就如 同 他 与 之相 反 的就 是 一 绘 画上 不仅 天 赋 极 高 , 而且 特 别 勤 奋 , 黄 格 胜 生命里一个小点 , 这些小点连成一条直线 , 无 胜先 生 走 的是 真 实 的道 路 , 使 他 明 白想要 在 异 化 的 道 路 忽视 了对 生 活 、 对 儿 时的 经历 以及 中年 的苦 学 , 限延 伸 。黄 格 胜 是 一 个 善 于 思 考 的 学 者 型 画 条 异 化 的 道路 , 得 勤奋 还需 坚 持 , 因 为机 遇 把 自己真 实 的 感情 给异 化 掉 , 相 绘 画 上 有所 成 就 , 家, 他 有 深 厚 的 文化 底 蕴 、 广 阔的 文 化 视 野 和 本 土 的感 情 , 知识储备 、 专精 的艺 术 表 现 力 ; 有 积 极 乐 观 的 比之 下 , 黄 格 胜 的艺 术 文 化 内 涵 就 是 十 分 深 不 单是 留给 有 准 备 的 人 , 更 留给 有 实 力 的人 , 以 自己 敏锐 的洞 察 力 , 立 足 生活态度 、 倔 强 的性 格 、 幽默 的语 言 表 达 。他 刻 , 并 且 文 化 价 值 和 学 术 价 值 也 就 不 言 而 喻 黄 格 胜 一路 走 来 , 开 创 雅 俗共 赏 、 具 有 浓郁 人 文 情 的每 一 批 作 品在 保 持 他 基 本 画 风 的 大 前 提 下 了。 ” 黄 格 胜 山 水 画 的题 款艺 术 也 是 他 真 性 情 于 广 西本 土 , 而 又 有新 的探 索 , 而 不是 在 重复 自己 已有 的 那 的 一个 体 现 , 他始 终 认 为绘 画 创作 就 是要 表 现 怀 绘 画语 言 风格 而 自成 一 家 。如 果说 黄 格 胜 些技法和构 图, 有了新的画面 , 对 题 款 的 形 式 个 真 实 的 自我 , 把 自己 的豪 气 、 理想 、 性 情 在 的 山水 画艺 术 是 黄 格 胜 多 年 努 力 烹 调 出来 的 让 世人 去 评 价 。石 涛说 : “ 墨 美 味大 餐 , 那 么黄 格 胜 的题 款艺 术 就是 这 道大 安 排 也就 有 了 更高 的要求 , 在构 图上 则开 合 有 画 面 中暴露 出来 , 对 这 道大 餐 的 味道 进行 一 个调 度, 疏 密有 致 , 给人 一种 和谐 的美 感 。 非 蒙养 不 灵 , 笔非 生 活 不神 。 ” 画家 更 多 的还 是 餐 里面 的佐 料 , 要关 注 生 活 , 做 到 笔 墨 随 时 代 的 发展 而进 步 。 和, 更 彰显 出这 道 大餐 的文化 韵 昧 。 黄 格胜 的 山水 画作 品的题 款 款式 当代 很 多 山水 画家 , 绘 ( 一) 单款 : 在 一 幅 山水 画 作 品 中 , 如 果 题 款 艺 术 又何 尝不 是 , 只是 单 属作 者 自己 的名 号 就称 之 为单 款 。 画 题 款 总 喜欢 用 些 道 、 禅之类的字眼 , 或 者 是 参 考文 ��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兼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特征苏旅(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南宁530000)[摘要] 20世纪的山水画在转型中获得了再生与超越,黄格胜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延续和拓展山水画历程中保持着极具个性的清醒和独立特行。

其山水画均源于写生,充溢生活情趣,凸现出20世纪人文理想特征,表现出八桂大地特有的地域风物精神,并开创了“漓江画派”一代新风。

[关键词] 山水画;黄格胜;写生;生活[中图分类法] J20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653(2005)01-0087-06[收稿时间] 2004-10-16[作者简介] 苏旅,编审,广西美术出版社总编黄格胜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 初出道时攻的是工笔人物 研究生时读的是花鸟,得岭南派大家黄独峰先生真传,兼融恽南田、朱虚白、任次远、吴缶庐笔意,笔法恣纵灵动,颇显功力,亦有所成。

但他最终选择了山水作为自己的创作主体并且以山水创作成名,我认为这并非时代、环境、地位之故,而是由其本身性情所决定的。

这是因为其一:黄格胜对“下乡”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狂热渴望。

自学生时代起,每年至少两三次,多则十数次,下乡写生成了黄格胜人生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官至大学校长也绝无更改。

而且只要到了乡间,黄格胜颇有些似一头逃脱城市栅栏的孤狼回到山林之中,那种解脱感、自由感、幸福感恐非一般游山玩水的俗世画家所能体会。

我想,凡是和黄格胜一起上过山下过乡的教师、同事和学生们,无论是否喜欢他的山水画风格,都无可否认黄格胜面对山水风景写生时的那一股狂热激情。

其二:其人生性大气豪爽,喜爱篮球运动,尤爱美国NBA明星乔丹于人丛中飞身跃起灌篮的不可阻挡的气势。

加之平时又好饮酒,且酒量过人,往往酒至酣处智商升高,妙语连珠,神游八方,思驰无极,海阔天空,非大山大水不能容下其滔滔画思。

山水与花鸟虽然同挥尺素,但其包容量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我以为,这也算得上黄格胜命中注定要和山水厮守一生的一条理由。

浅析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

浅析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

浅析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作者:杨松来源:《美术界》 2014年第11期TEXT/杨松【摘要】黄格胜的成长环境独特、生活独特、体验独特、学养独特,必然有独特的题款艺术风格,他的每一张山水画作品题款艺术就如同他生命里一个小点,这些小点连成一条直线,无限延伸。

【关键词】黄格胜;题款;山水画中国画十分讲究形式美,在视觉上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才有兴趣去欣赏和研究他的作品。

在题款的形式美的研究方面,清代的方熏在《山静居画记》中曾说:“一图必有一款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

”这就说作品的题款,不管是名款还是藏款,题款的位置要恰当,作品形式美就会充分体现,反之,就会破坏画面。

题款在画面上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并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款字如何安排是根据作者的构图和实际效果来确定的,并无一套固定的框框。

对于功力深厚、修养有素的中国画家来说,完全可以凭其艺术感受在画面安排好题款的位置与写法。

从原则上来分析,题款也并无定法,它始终为画家们提供着驰骋才思的广阔空间。

1950年9月30日黄格胜出生于广西鹿寨县。

原名黄革胜,因为他出生于革命胜利之前,所以其父亲为他取名为革胜,意为革命胜利,新的生命来到新的社会。

直到1981年他在广西艺术学院读黄独峰教授的研究生时,由于个人学养及艺术境界的不断提高,遂改名为格胜,这样既没有改音,又有了传统国画文化韵味,使人想到了“人格”“风格”“格调”等含有文化意味的字眼。

所以他在1981年以前绘画作品的题款中都是用黄革胜,之后的绘画作品的题款才是用黄格胜这个名字。

在意识形态和构成上,黄格胜从来都不拘泥于一种表现手法,而是根据画面和所要表现的对象去灵活运用。

因而黄格胜的作品题款就更需要一种智慧,他的每一张作品就如同他生命里一个小点,这些小点连成一条直线,无限延伸。

黄格胜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者型画家,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储备、专精的艺术表现力;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倔强的性格、幽默的语言表达。

浅谈黄格胜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

浅谈黄格胜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

美术是观察 , 是人 的感觉 的表达 。如, 凡・ 高画的星星和月
知名 画家、 作家 蒋勋 曾说 过 , 美感 教育 不是
考试 , 也不是 学分 , 而是 呼唤着美的冲动 与感觉 ;
足 。近似 残酷 的评 测规 则类 似于设 计方案 的招投 标 , 中标 的成
功, 没有 中标的 出局 , 一切 就这 么简 单。通过 这个评 测规则 , 可以 提 前让 学生体会 到设计是有 竞争 的。如 , 对 于手绘效果 图项 , 模 拟客户 只能选 出 1 0 个满意方案 , 若选 中了别人 , 某位学生就没有
爱触秀 £ 1 i 开 充
何让学生进行风险 评估, 等等; 第五, 跟踪持续评估, 给予意见反 {


要: 黄格胜先生在 当代 画坛享有很 高的
馈, 有利于学生 进步; 第六, 学习 资源, 如有利于学习 项目 的学习 i
资源 、 小课 程、 一些技能、 书和 网络资源等。 G e o r g e M a s h i n t e r 的主题教 学是 以学生为 主体 的教学过程 , 教 师是这个过程 的策划者 , 是技 术和 必要知识 的提 供者 , 同时又 和其他专业人士组成模拟客 户。这样就形成 一个规则 : 学生 的作 品以取得所有的“ 甲方” 认 可为 目的。
如 图2 。
黄 格 胜先 生在 当代 画坛 享有 很 高 的荣誉 。
同时 , 作为 一名教 师, 他也取得 了卓越 的成绩 , 被 评为“ 国家 级教 学名 师” , 其 山水 画 写生被 评 为 “ 国家级精 品课 程” , 其所 带领 的中国山水画方 向 教学 团队被评为 “ 国家级教 学 团队” 。黄格 胜先 生非常重视教 学。 1 9 9 8 年开始 , 他 担任广 西艺术 学院院长 , 并于 2 0 0 2 年率先在 中国成立第一所 以 中国画命 名 的学院— —桂 林 中国 画学院。其 山 水画写生课程被列 为学院课 程改革重点 , 他 对教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兼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特征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兼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特征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兼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特征
苏旅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05(19)1
【摘要】20世纪的山水画在转型中获得了再生与超越,黄格胜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延续和拓展山水画历程中保持着极具个性的清醒和独立特行.其山水画均源于写生,充溢生活情趣,凸现出20世纪人文理想特征,表现出八桂大地特有的地域风物精神,并开创了"漓江画派"一代新风.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苏旅
【作者单位】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相关文献】
1.浅谈黄格胜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 [J], 谢慧
2.静:大雅之美——浅论黄格胜的山水画风格 [J], 杨孝鸿
3.梦萦漓水三百里——黄格胜中国画桂林山水画系列赏析 [J], 陶义美
4.桂林山水画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J], 马海斌;
5.黄格胜山水画浅论──兼论二十世纪山水画特征 [J], 苏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继承前人精神中创新

在继承前人精神中创新

艺术论坛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2在继承前人精神中创新TEXT/王明国——黄格胜山水画创新性个案浅析从黄格胜研究生毕业后所创作的《漓江百里图》《漓江百景图》到现在正在进行的“绘盛世中华,写名山大川”之对景写生创作八尺大画的《中华百景图》,黄格胜的山水画在其不断的创新中嬗变,并逐渐形成一种个性强、品格高、意境深、画意浓、风格成熟、美学意蕴深邃、审美倾向健康向上的成熟画风。

从其作品不断渐变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窥见黄格胜在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对待前人、传统精神所持的态度,即:在继承前人精神中创新。

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师承至找到自我——承袭导师的精神并突破黄格胜在1971年以前因“文革”浪迹村头巷尾以书画糊口,1971年被招为灌阳电影院美工,1973年便有美术作品参加地区画展,1974年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画展,1975年参加全国美展,五年后入岭南画派传人黄独峰先生门下,攻读花鸟画研究生。

由此可知,黄格胜在读研究生之前,已是具有一定美术创作经验并有一定成绩的综合性画家,所以,他对师承导师有他独到的见解,以至于后来他在《教学体会》一文中有论:“老师之于学生,就像到达彼岸的船和桥,能使学生便捷、快速、安全地达到目的地。

”[1](p79)所以,黄格胜在继承导师的艺术时并没有从外在的层面去为之,而是对导师优秀的内在精神给予继承并弘扬甚至突破,而使自己“便捷、快速、安全地达到目的地”。

黄格胜选择继承导师优秀的艺术精神是基于他入学时已有的艺术基础和对艺术的理解及其综合学养的高度,能深刻而准确地理解其导师优秀的艺术精神,并能选择适合自己心性的内容加以学习和继承。

没有这一前提,继承导师之精神只是空话。

他曾从艺术的角度这样解读他的导师:“黄独峰先生是一位很好地把理论融入创作实践的画家……是一位激情型画家……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特别喜欢深入生活写生,写生既准确又生动,写生于他已不仅是收集素材,更是对景创作。

黄格胜漓江山水符号之创新性浅析——树、船、房屋、竹的创新性

黄格胜漓江山水符号之创新性浅析——树、船、房屋、竹的创新性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2010/3黄格胜漓江山水符号之创新性浅析TEXT/王明国——树、船、房屋、竹的创新性黄格胜先生自《漓江百里图》后,漓江便成为他山水画必画的一个题材,甚至是一种绕不开的情结,所以,他写生,画室创作,聊以自娱,或是送亲朋好友,均会选择漓江作为最常见题材来进行表现,而这一过程中,到漓江写生更是多不胜数,在继《漓江百里图》后,便以写生的方式先后表现《漓江百景图》一百多幅,应日本NHK 电视台之邀赴桂林拍摄桂林山水专题片全球直播时写生长卷两帧《山色空朦雨亦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近年来对景创作八尺大画《中华百景图》中的五张八尺相连的大画《漓江兴坪长卷》等。

在这长达数十年对漓江的写生、创作过程中,逐渐使其对漓江的表现臻于化境,尤其在对漓江元素的运用和创新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与那些在山水画史上曾对漓江写生并成功表现过漓江且影响很大的李可染、白雪石等相比,更现其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将试图从中梳理出黄格胜先生在创造这些漓江山水的典型化符号时具有的创新的理念及方法。

当我们把黄格胜先生通过写生并创作所得的漓江系列尤其是《漓江兴坪长卷》(见图1),与前辈李可染、白雪石先生根据写生后所创造的漓江系列作品进行比较,便可发现,他们在作品中根据自然对象所创造的艺术符号均来自漓江两岸的元素,且都是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心性也能代表漓江典型特征的元素来予以表现,并创造出了专属于他们各自的艺术符号,例如漓江的树、漓江的房屋、漓江的山石、漓江的船、漓江的水、漓江的云等,黄格胜先生与白雪石老先生还各自创造了漓江的竹的符号,虽然他们三人选择有相同的元素来表现,但在形质与趣灵的挖掘与表达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在创新层面所做的深度也各有不同,所以各自呈显出来的符号创新之质也有区别。

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窥见黄格胜先生所具有的创新方法和创新理念。

以下以树、船、房子、竹四种符号为例进行浅析。

黄格胜绘画语言符号创新性研究

黄格胜绘画语言符号创新性研究

黄格胜绘画语言符号创新性研究作者:苏亮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7期TEXT 苏亮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的符号能力势必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一种符号,于是艺术应运而生。

黄格胜出生于广西桂北农村,这里既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又有古老神奇的壮乡苗寨。

他爱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选择它,描绘它,歌颂它,是情感使然,是对乡土深沉的热爱,更是对养育他的这一方水土的强烈责任感。

他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无情莫作画,作画莫无情。

”广西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经画家的提炼和笔墨表现,形成了强烈的个性语言符号。

正是对家乡的这一片深情,对家乡这一份执著而深沉的爱,他坚定地选择了桂西、桂北风光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民居,它的古老朴拙、参差错落、多彩多情、变化无穷使黄格胜如痴如醉。

广西桂西、桂北地区的民居大多依山而立,依水而居,依石而倚,依树而藏。

乡民们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甚至上百户紧密相邻,从而形成一个个寨子,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给寨子笼罩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柳州市融水县元宝山青山寨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寨子,屋前屋后的大石头,石缝里生长出的亚热带植物,古老的石桥木栈,清秀的蔬果瓜棚、歪歪斜斜的栅栏,参天的老树,金黄的稻草,还有那充满民族特色的杆栏式老屋,都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景符号。

黄格胜用满腔的热忱,将这看似平凡的一切用他迟涩有力的篆隶笔法写出,形成黄格胜风格的绘画语言符号。

树树代表着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为山川之毛发,山川无树则无生机。

山川之春夏秋冬,风晴雨雾的变化,南北地域的差异皆可通过树表现出来,因此树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自古以来,画家们对画树的方法和姿态等有多种见解。

黄公望说:“树要有身分。

画家谓之纽子。

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①.龚贤的《画诀》日:“一树独立者,其树必作态,下覆式居多。

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九树一丛,大丛六树,小丛三树……添叶则一树一色,叶子不可雷同,五树以下杂以变体,十树以外不妨雷同。

抽象的点 具象的意——浅析黄格胜先生山水画中点法的应用

抽象的点 具象的意——浅析黄格胜先生山水画中点法的应用

抽象的点具象的意——浅析黄格胜先生山水画中点法的应用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9期●TEXT/刘启谋中国书法、绘画同源,都是由最基本的元素——“点”与“(划)画”组成的。

其中的点,演变为中国画的点皴和苔点,是中国画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技法,它与线描、线皴一起,组成了中国画主要的笔墨语汇。

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汇,表现山石坡地、树木枝叶、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广泛应用于山水画中。

根据《芥子园画传》,点法总结归纳为:(1)点皴:大米点、小米点、雨点、豆瓣点、丁头点、没骨点。

(2)苔点:圆点、直点、横点、斜点、散点、弧线点。

黄格胜先生作为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是位蜚声全国的山水画名家。

由于其所绘对象为漓江山水和桂北村落,要表现出葱翠郁密的南方亚热带山水特征,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大量点法。

他曾总结道:“从宏观上讲,点的经营是把握画面。

点的部位一般规律是:石嘴山脊处、山水交互处、分界凹凸处、山巅石隙处。

通过点的作用,体现山水画面的层次、空间、结构、阴阳。

具体说来,点要强调气息贯一。

落笔前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数;下笔时要一气呵成。

’点的笔法要基本统一,如几种点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要注意组合,决不能一会儿用这种点,一会儿又用另一种点,点的形式过多会使画面产生零乱。

点的表现实际是用笔技巧的综合应用。

”传统中国画讲究和谐、含蓄之美,对光滑、流利的画风是贬低和排斥的,要增加线条的磨擦感,就需要在线上以点破之。

点的重复有序排列,在视觉上给人以音乐的、节拍的视觉感受。

这时的点就是一个个节奏的变化。

黄格胜先生归纳点在画中起的作用时说道:“点在树上是苔,点在山顶就是树。

它起什么作用?就像一首民谣里唱的那样:‘小呀嘛小二郎……啷呖个啷呖个啷呖个啷……’这是什么意思?没有具体的意思,但没有这几个“啷呖个啷”,它就唱不下去。

这一如苔点的重要性,其用法与印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引起节奏的变化,旋律的变化和技法的变化。

黄格胜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

黄格胜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2010/11黄格胜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TEXT /韦倩中国山水画艺术历经千年之所以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自然的原则。

所谓的“师法自然”,也就是师造化,目的是“得心源”,主要方法就是今天所说的“写生”。

凡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对写生都会有独到的见解。

黄格胜先生在写生中很重视意境的把握,往往利用空白与黑色的对比,虚实结合,创作出各种意境,引导观众从有限的现实生活进入无限时空,并涤荡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激发起人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历史感、宇宙感。

一、观察中的意境把握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记载,当他登神镇山看古松时,“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而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荆浩所强调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写生,从而把握对象,在符合内心审美特征的意象中,表现出对象的心象之真。

范宽的写生也极其注意观察,宋代刘道醇《宋朝名画评》称: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花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

”这里的“趣”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趣”或者“意境”。

可见在范宽的写生过程中,长时间的观察、思虑,与自然山水融合为一,并转化为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山水画。

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主张整体观察,如山川的观察,画家要移步换形,步步看,面面观,平远、高远、深远,对各个角度的气势都了然于胸。

对山水自然的季节变换,时间的流动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中还有一种以小观大的宏观观察法,以一斑观全豹,找到一木一石的细节变化,并归纳出普遍规律。

同时,他还特别强调造型的科学与精确,强调气势,强调触景生情。

他经常说,艺术家要想自己的作品感动观众,首先得被生活中的美所感动。

中国绘画中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一贯讲求主客观的统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通过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现实的形神与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同时注重对审美客体的生命感觉和宇宙意识的感受,从而把握对山水本源的真切感受和美感体验;最终抛弃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印象、知识,而达到“本质直观”。

浅析“黄格胜山水线描”的艺术特色

浅析“黄格胜山水线描”的艺术特色

2015/10浅析“黄格胜山水线描”的艺术特色文/韦倩【摘要】黄格胜山水线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影响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

其形成的因素与广西的地域特征、中国水墨画的美学思想以及个人的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其水墨画和山水线描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体悟到其“山水线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黄格胜;山水线描;漓江画派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黄格胜,其水墨山水画面貌突出、气势雄浑,独具风貌的黄家样式影响了大批的绘画者,大多研究者对其绘画研究均偏向于水墨山水,从而忽略了他在“山水线描”方面的开拓创新。

黄格胜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经过多年的写生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黄格胜“山水线描”之样式,形成了一种黄格胜“山水线描”之现象,而这种样式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我们将这种风格和现象称之为“黄格胜山水线描”。

我们通过对其山水线描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将领悟到其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和美学诣趣。

一、“黄格胜山水线描”形成的因素“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风格样式的形成经历漫长的过程,是由自身修养、社会环境等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促成的。

(一)“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形成受广西地域审美特征的影响广西桂林被誉之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正因为她太美了,用中国画却很难表现出她那种美的精髓。

李可染曾经说过“桂林山水不入画”,所以成功表现桂林地域山水的画家寥寥无几,黄格胜作为本土画家,对家乡充满了热爱与深情,1985年他创作的《漓江百里图卷》,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把桂林的雄、奇、秀、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创作《漓江百里图卷》的背后,他在漓江边写生达20多次,写生的速写达1000幅之多,这也为他“山水线描”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格胜对广西的吊脚楼情有独钟,他把20多年前寻到的柳州元宝山作为漓江画派的写生基地,几乎每年都要带学生到此地写生,《黄格胜山水线描集》里面的很多作品都来自于此,其中,黄格胜还赴广西少数民族各地写生,在他的作品中将地域特色表现得恰到好处。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之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之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之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作者:陈雨青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7期TEXT 陈雨青怎么用写意山水的形式来表现出各自民族文化内涵内心思想,黄格胜个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历年来也有不少学者以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而本文笔者拟采用风格学、美术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黄格胜各艺术层面的因果,达到揭示其暗含的艺术审美规律。

重新研究其内在审美特质,认识梳理山水画艺术的特征性,借鉴和吸收西方绘画审美的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再造,在绘画精神上更好地表现人性本身的情感化与自由意识,对中国山水绘画深度解读,整合传统和当代,衍生出与时代精神相对应的艺术气质,在山水画蓬勃发展的今天,疏理,通过分析黄格胜艺术个案的脉络丰富了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山水画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资源,同时,无论是对于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还是对于山水画史梳理都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以及在中国山水画艺术前进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中国山水画,此类绘画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中是最具想象力、极具启示性、极具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因而也是最具精神情感与审美理想的中国画题材类型。

而研究它的人在当今画坛界数不胜数。

当今中国山水画坛,著名中国山水画家黄格胜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大家都知晓黄格胜擅长山水画,尤喜创作山水画长卷,知道其《漓江百里图卷》,知道其《石上人家》、知道《西塘记事卷》等等优秀画作,令人看了啧啧称奇,叹为观止,让欣赏者在面对他的山水画创作室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浸和无限浮想之中的优秀之画作之中。

然而,当我们深层次的进一去步思考其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时,其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什么?精神追求的内涵又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非常值得作为个案进行深入探讨与仔细发掘分析的专业性课题。

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应该具有引人人胜的意境,山水画变换、虚灵的广阔空间有着无限的广延性,而画作中的意境不是任何作画者都能够达到的。

众所周知“人物以神韵长,山水以意境胜。

浅谈中国画的情、景、趣——以黄格胜的山水画为例

浅谈中国画的情、景、趣——以黄格胜的山水画为例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 /谢慧浅谈中国画的情、景、趣——以黄格胜的山水画为例中国古代山水画曾一度以其严谨、高雅、工整与我们真切的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差距,在严谨、工整的技法笔墨,甚至有点程式化的规律下,让人背负数千年的辉煌历史行进,这是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

在中国山水画的萌芽阶段,隋唐时期,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昭道的《游春图》。

到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的宋代,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李成的《读碑窼石图》等,被历史流传下来的很多佳作中,很多都以其恢弘严谨的图式和内容震撼人心,让人觉得山水是一种悠远辽阔的向往,抒发与天地同生死的生命理想。

但似乎又与很多人的朴实生活发生了距离。

充满情、景、趣的作品总会是耐人寻味的。

尤其是真实的情感、景物和生活趣味,似乎更容易打动我们平凡的心境。

更能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生发一种宁静。

在黄格胜的画中,能使人有一种灵魂的感动,给人一种民族美的沉思,他的画作真实、随意、动人。

每一处景每一处情都情牵美丽的壮乡,其中不仅是对民族的深爱,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情感升华,焕发着无限的生命活力。

《壮锦》《漓江百里图》等,其中的山、水、人、景所有的感动都是属于壮乡大地,而且他的笔墨有着个人的符号和独创性。

任何一种表现都是自己深切体会凝练而出,不管是这些代表了黄格胜,还是黄格胜创造了这些画存在的生命价值,都能让世人知道,这是动人且大美的壮乡,一位以其独特艺术生命存在且不会被复制的画者。

这种生命力都只属于一个勤奋、智慧、悠长的民族。

黄格胜的画很感人,因为纸间同样有民间孕育,浑然天成,朴实、大气,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勃然生机。

在黄格胜的画作中,同样能感受到来自民族真实的生活气息,壮山壮水、寨子屋舍、树丛草垛、鸡鸭牛羊等家禽都散发着本真的生活味道,能让人嗅到草木的气息,能听到家畜的叫声,更能在无限的想象中,看到大美的壮乡,能体会徜徉在壮乡大地的自由。

不只实现了美的价值,且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与意味。

就像“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现世界。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构图布局的当代性创新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构图布局的当代性创新

浅谈黄格胜山水画构图布局的当代性创新作者:谢忠仁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6期一、古人对中国山水画构图布局艺术的概述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经营位置”即是构图,“位置”是通过“经营”来决定的,他是从实践角度提出构图之说。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成说中最有概括意义的是郭熙的“三远说”,即《山水训》中指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渭之平远。

”石涛把构图列入“境界章”。

在他看来,构图不只是“位置”的经营,而是要深入“境界”。

从“六法”的“经营位置”到石涛的“境界章”,构图理论逐渐丰富成熟,形成了中国构图学的体系,那就是法式一体、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成画。

二、黄格胜山水画艺术构图布局的当代性中国山水画讲究起、承、转、合的构图,黄格胜也认识到这点,他善于构图,在艺术创作上敢于“犯忌”,常常造境奇特,对比强烈,以中、近景为主的构图原则,多采取高远法且横向构图的方式,具有概括性、装饰性等现代构成意味。

近景往往采用类似版画的黑白对比手法,以重墨压画面,突出中景,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构图饱满,却给人很空灵的感觉。

山石、树木采用夸张变形手法错落有致地叠加,在对比、均衡中产生美的效果。

他在山水画构图布局表现当代性的创新特点上,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来分析:1、注重主次、虚实、呼应的关系创作前一般都会先构思,打好腹稿,甚至画上一张草图,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国画笔笔生发,下笔成形、笔墨难收。

黄格胜自称从不遵循“S”型、“C”型、“之”字形、“三角形”等构图法则,做到随机应变、灵活构图,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画面更美,为此他编造了一个“六字诀”,即“主次、虚实、呼应”三对关系,以不变应万变。

他提到主次:你为什么要画这个景?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那么打动你的这个点就是“主”了,就把主要精力、主要笔墨、主要位置用来表现这个“主”,而“次”的都要从属它、衬托它,只能简之、虚之,不过,“主”不一定在画面的正中或前面,但“主”只能就一个;虚实:也是“主次”关系的延伸,主实次虚,“虚”不等于模糊,“实”不一定就是画得清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人一看画面就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 术 论 坛 I t i l sc r e Ar c
风格 嬗 变 中 1 新 . 口的创 ; 五言 I =
— —
黄格 胜 山水 画创 新性 个案 浅析
■ T X 王 明 国 E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 格胜 曾在《 不谈 体 会》 文 中谈 到对作 品风格 的看法 :风格 不 一 “ 可刻意 强求 , 自然 就会 形 成 。我不 赞 同一 天 一个 风 格 的常变 者 , 不 也 赞 同一 辈子 一 如既 往 的不 变者 。我在 不 断 的求 变 , 不 是质 变 , 是 但 而 强化 、 完善 、 高 自己的整 体水 平 。这 一 理念 一 直是 黄 格胜 持有 并 致 提 ” 力 于 山水 画 创新 的指 导 纲领 。所 以 , 们 在 他不 同时 期 的 山水 画 作 我 品中便 可解 读 到其 山 水画 之风 格 在嬗 变 , 造成 这 种嬗 变之 主 因 , 而 便 是 黄 格胜 致 力 于 山水 画语 言 的创 新 性探 索 与 实践 。鉴 于 此 , 者 将 笔 从 以下 几 个 阶段 简 要 分 析 黄 格 胜 山水 画风 格 嬗 变 中语 言 的 创 新 表
一 .
致, 自然 中露生 机 ” 格 。 之
1漓 江 百里 图》 《 的语 言 主要 表 现在 , 墨 : 面结 合 , 笔 线 传统 山水 画 之勾 、 、 、 、 均 有 , 以泼 墨 法 、 墨 法 写之 。色 彩 上 : 用色 皴 擦 染 点 兼 破 则 墨结 合 、 以干 色勾 皴擦 , 以淡 色统 染 、 先 后 烘染 。图式 上 : 长 卷 图 传统 式, 画面 “ 三远 ” 至 , 有 “ 兼 具 以大 观 小 ” 特点 。总 之 , 一 时期 作品 之 这 之语 言则主 要是 以传 统语 汇较 多 。 2《 胜小 品 》 是在 通过 大 量 的写 生后 创 作所 作 , 品 中语 言有 表 现 : 格 则 作 大的 突破 和创 新 , 主要 表 现在 : 墨 : 枯笔 、 墨 勾皴 , 以线 造 型 , 笔 以 枯 并 线 取 卷云 势 ; 色法 : 以赭墨 复 勾兼 以皴染 , 以墨青 或淡 赭 染之 , 用 后 并 创新的 语言 的创新 作 品名称 形式 风格 的嬗变 留 白让 画 面微 有光 感 ; 式 : 图 苏旅 曾在《 黄格 胜 山水 画浅 论 》 文 中论 一 笔 墨 色彩 图式 及 : 格胜 小 品采 用 “ 黄 截取 法 形式 , 江 渚泊 舟 、 畔炊 烟 、 或 崖 村头 老 树 , 写生后 乘婉秀丽 线、面、勾、熬、 色墨结合、 王鱼 传统长卷图 或村 头老树 , 或月 下小 丘 。显 然 , 格胜 在 创作 这 一批 作 品时 在语 言 ” 黄 ‘ 漓江 百里 围) 创作 壮 美崇 高 擦、 染、 点, 拔璺 、 勾; 擦、 色统 式 、 三远 、 眭 淡 上 的创 新是 深邃 的也 是有很 大 突破 的 。 破墨 , 染、烘 染,+ 以大观 小 ‘ 格胜 小品 》系列 写生后 “ 占尽风 情 向小 枯笔 、枯 璺勾 皴, 色勾皴、 截 取法 、 强化 3同一 时期 的 《 屋纪 事》 老 系列 是 直 接从 写生 中得来 , 语 言 的创 其 创作 园”之 、 意 寺 线造 型为主 统 染 出光 感 构成 新 , 德 江 主编 的 《 贾 当代 名 画 家技 法 解 析— — 黄 格胜 情 致 山水 》 书 一 苍滴 中见 韵致 点、线一 以色复 勾、点 、 天 地 留空、在 中 , 对 同一 风 格 的桂 林 山 水 之《 郎公 园》 出这 样 的解 析 :黄 格 则 西 作 “ ‘ 老屋 纪事》 系列 写生 自然 中露 生机 ( 墨) 焦 不统染 面 中造起 承 转 含之势 胜别 开 生 面 , 以焦 墨 , 短线 写桂 林 之骨 , 于枯 涸写 清 韵 , …是其 自我 … 写生后 水墨 交响 曲一 带胶 水墨 绘 画语 言 层 面上 思 考 探索 的突 破 。 这 种解 析 相 当 准确 , 至在 图式 ” 甚 ‘ 周庄 系列 充满 诗意又 有楚 破墨 、 水 墨 借 自然创 造、 创作 骚风 韵 水法 、千擦 、肌 理 融入构成. , 上也 可 谓别 构一 种新 奇 , 自然之 景 的启 发下 , 天下地 均 留空 , 画 在 上 将 面 内容 置 于画之 中去 布置 与经 营 , 融入 起 承转 合 之式 , 造 出一 种 并 创 生趟之线、 篆隶笔 复色、 灰色、 纯 借自然创造、 ( 漓江百 景图 ' 写生 清 奇野逸 一 法 色 仰视图法 、 独 有 的绘 画 图式 ; 色彩 : 以赭 墨 或 赭 石勾 、 , 丢掉 统 染 , 得 另 一 点 而 求 亮色 张 张各异 种新 奇之 格 。 丢曩 嚣 , 写生詹 雄强 潭厚 ,螋重 篆隶 笔法 、庳 、 纯色 亮 色的大 其 高远与 仰 二 .从《 庄 水墨 系列 》 中华 百景 图》 周 到《 系列 ‘ 中华百景囹, 整理 囊蕉 趟、 大气之线, 壮、 深沉健壮 自 然之凰攮 面积使用 视,致广大、 1《 庄水 墨 系列》 .周 尽精微 . . 这是 黄 格胜 20 年 赴 周庄 、 镇写 生 后 创作 所 得 , 涛在 《 怀 03 乌 钟 襟 丘壑 著手 成春 》 文 中将其 风 格解 读为 :宛如 一首 水墨 交 响 曲” “ 一 “ 、充 总之 , 黄格 胜 近 三十 年 山水 画 修炼 的 历程 来看 , 总是 在 不 断 从 其 满诗 意又 有楚骚 风 韵 ” 。 的 完 善 其 独 特 而 成 熟 的 黄 氏风 格 , 时也 创 造 出 了 山水 画 的新 语 同 在该 系 列 作 品 的语 言 创新 方 面 , 黄格 胜 在 创 作 完该 系 列 后 所 写 言 。其创 造 、 新 的语 言并 非 只是 某 一点 , 谓 创造 了一 个新 的庞大 创 可 的创 作 心得 《 乡 圆梦》 原 载 《 水 ( 美术 》 杂志 ) 文 中详 细 阐述 了其 从语 的语 言 系统 。这 一 点 , 格 胜 对 中 国 山水 画语 言 的贡 献 是 很 大 的 。 一 黄 言创 新 层 面 的 自我 剖 析 :我 先 以带胶 的大 片 水 墨 以大 笔 泼 向纸 面 , 他 创 新是 因为他 主 张“ “ 继承 中创 新 ” “ 忌” “ 自我 立 ” “ 辈 处世 、犯 、法 、吾 画 出屋 顶 的各 种 造 型 为 主 的大 块 墨 面 , 然后 再 以各 种层 次 的墨 线 视 不 可 一 事 有 我 , 作 书 画 必 须 处 处 有 我 ” 创 新 观 念 。清 代 持 “ 惟 之 创 墨块 的干 湿程 度 反 复勾 皴 出房 屋 的造 型 。传统 线 条 减 弱 了 , 成 意 新 ”“ 创一 格 ” 念 的松 年在 《 构 、独 观 颐园 论 画》 中有 论 :我者 何 ?独 成一 “ 识 加 强 了 , 的应 用 产 生 了一 些 适 当的 肌理 效 果 。… …整 个 过程 使 家 之 谓耳 。此 等 境 界全 在 有 才 , 者 何 ?卓 识 高 见 , 超古 人 之 上 , 胶 才 直 用 泼 墨 较多 , 浓破 淡 , 破 浓 , 机 而 破使 画面 活 泼 。为 使 画 面厚 重 别 创 一格 也 。如 此方 谓 之 画才 … …必 须造 化 在手 , 运无 穷 , 创一 淡 伺 心 独 而反 复 使用 了干 笔皴 擦 , 有时 趁 画 未 干 时擦 , 时等 画 干后 擦 , 有 以期 家 , 为上 品 。 斯 ” 达 到层 次 丰 富 、 化 多端 而 又浑 厚凝 重 的效 果 。显 然 , 变 ” 黄格 胜 在 笔 墨 我想 , 黄格 胜 在 其 山水 画风 格 嬗 变 的过 程 中求 山水 画 语 言创 新 上 从 材 料 、 墨法 、 法 上 有新 的 突 破 和创 新 , 破 水 同时 又 创 “ 以擦 造 肌 时 所 得 的山水 画作 品 , 均可 谓 “ 独创 一 家 , 为上 品” 斯 之作 。其 已至 的 理” 的新技 法 。图式 : 接借 自然 之 景 的启发 并融 人 构成 意识 , 大 区 山水 画境 界 , 是 松 年 所谓 的有 “ ” 有 “ ” 有 “ 识 高见 ”是 “ 直 大 便 我 、 才 、 卓 ; 画 别于 画水 乡较有 影 响的吴 冠 中 、 明义 、 杨 刘懋 善 等 。 才 ” 已“ 化在 手 , ; 造 心运无 穷 ” 。 2 《 江百 景 图》 .漓 系列 这 一 系列 作 品有 一百 多 幅 , 均是 黄 格胜 从 写生 中得来 , 以 其风 所 此 文 属 “ 西 研 究 生教 育创 新 计 划资 助 项 目” 中 国 山水 画创 新 广 《 格 则是 统一 中有变 化 。李 普 文博 士在 《 越 自我 》 文 中将 其 整体 风 性研 究》 超 一 的部 分研 究成 果 , 目编 号为 :0 8 6 7 5 4 6 项 2 0 1 0 0 0 M0 0 格 之主 要倾 向解读 为 :清奇 野 逸 ” “ 。
现。
从《 漓江 百里 图》 老 屋纪 事》 到《 系列 这一 阶段 , 格胜 所 作 作 品 大致 有 三 类, 黄 一是 《 江 百里 图》 漓 式风 格 , 名 文 艺 理 论 家 王 民居 解 析 该 作 时 , 其 为 “ 婉 秀 丽 , 美 崇 著 称 柔 壮 高 ” 二是 《 胜 小 品 》 。 格 系列 , :苗 山夜 色 》 其首 届 硕 士 研究 生 、 如 《 , 青 年 画家 钟 涛在 《 黄格 胜 山水册 页 赏 析 》 文 中将 其 解 读 为 “ 一 占尽 风情 向小 园” 诗 意化 风 格 。三是 《 之 老屋 纪 事 》 系列 , 谓 是 “ 润 中 见韵 可 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