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 2 节 地球仪和地图一、单选题1.下列四幅图中的 P 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A. B.C. D.2.俗话说:找不着北了。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个地方应当是在:( A. 回归线上 B. 南极点上 C. 赤道上3.地图与实地相比,一般情况都是按一定比例( )A. 缩小B. 放大C. 相等 4.图中关于 A 点所处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D. 北极点上 D. 根据具体情况有放大也有缩小A. 东半球、低纬度B. 西半球、低纬度C. 东半球、中纬度D. 西半球、中纬度5.小科同学特别喜欢科学,他准备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准备好了乒乓球、铁丝、胶 布和橡皮泥。
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即图中到点a 和点 b 距离相等的圆圈), 则小科同学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A.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使用的地图是(A. 地形图B. 电子地图C. 人口分布图 7.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B. 本初子午线C. 地轴D.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 气候分布图)A.(30°W,30°N)B.(10°W,10°N)C.(170°E,30°S)D.(175°E,10°N)8.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地球上最合适的地点是()A.0°纬线B.10°NC.30°ND.90°N9.经度的最大范围是(A.东、西经各90度B.东、西经各180度C.东、西经和90度D.东、西经和180度)10.小明同学把某地(28° N,102° E)的经纬度写成了(28°,102° E),地球上与小明同学写法相吻合的地点有几处( A. 1处)B. 2处C. 3处D. 4处二、填空题11.读图回答:(1)图中A 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单选题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
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A.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B. 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D.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2.2020年2月3日,成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北延伸区)发生5.1级地震,当地震感明显但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B. 成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C. 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上,应尽快乘电梯下楼D. 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时,不要大声喊叫,要保持镇定,等待救援3.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B. 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主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C. 太阳活动频繁会导致火山和地震频发D.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间的张裂而形成的4.地壳变动由地球的内力引起。
下列各现象中不能反映地壳变动信息的是()A. 断层B. 褶皱C. 火山D. 风蚀蘑菇5.①~⑤是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叙述,在这些叙述的各种组合中,叙述全部正确的是(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都会造成破坏③海底地震可能会引发海啸④发生地震来不及跑时,可选择狭小的房间或坚固的床、桌下躲避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6.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的是( )A. 华山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大片弯曲、断裂的岩层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C.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D.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7.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A. 板块的内部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C. 大陆内部D. 大洋沿岸地带8.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A. ⑴⑵⑶B. ⑴⑵⑷C. ⑴⑶⑷D. ⑵⑶⑷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证据B. 火山带和地震带高度重叠,是因为这些地区是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C. 每次地震,都会引发海啸D. 地震来临时,高楼层的人可以躲在桌子底下10.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 相撞和张裂B. 弯曲和断层C. 火山D. 地震二、填空题11.印尼当地时间2006年5月27日晨5时53分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6200多人死亡,四万余人受伤(印尼政府6月1日公布)。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选择题(包含答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选择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下列诗句,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是()A. 昼夜长短的变化B. 人造卫星在不同角度拍摄的地球照片C. 太阳的东升西落D.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3.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 地核一地幔一地壳B. 地幔一地核一地壳C. 地壳一地幔一地核D. 地壳一地核一地幔4.以下事实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 麦哲伦环球航行B. 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C. 地球仪上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D. 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5.如果乘船出海,会看到港口的灯塔()A. 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B. 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 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D. 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二、地球仪和地图6.图中关于A点所处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A. 东半球、低纬度B. 西半球、低纬度C. 东半球、中纬度D. 西半球、中纬度7.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 表示0°经线C.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D.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8.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A. B. C. D.9.符合西半球、低纬度、北半球3个条件的地点是()A. 20°W,0°B. 0°,26°WC. 165°E,17°ND. 19°W,15°S10.外商到义乌参加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买了一张地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原因:地球自转。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1)远去的船只,船身总是先消失;(2)驶来的船只,桅杆总是先出现(3)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是圆弧形;注:日食不能(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麦哲伦环球航行(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航天设施拍的许多地球照片(8)同时刻同杆子在不同地点影长不同(9)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天圆地方);②天如斗笠,地似覆盘(盖天说)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浑天说-张衡)④地球是个球体;⑤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3.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地壳是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
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度数变化规律
从景1:一艘油轮在印度洋海 域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船长 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告知了船只所 在的位置是纬度0度、东经60度, 我国一艘行驶在附近海域的轮船收 到了求救信号,决定前往营救,请 你帮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遇险船只 的位置。
活动情景2: 北京刚刚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受 到了世界的瞩目,北京位于东经116 度、北纬40度,请找出该位置。
位于南半球有 C.D 。 ②处在东半球有A.B.D , 处在西半球的有 C 。 ③纬度最高的是 D , 位于低纬度是 A.C 。 ④位于本初子午线上的 是A 。
你敢挑战吗:
7、标出各点经纬度、半球
A
B
C
D
E
5、根据下表提供的A、B、C、D四地的经纬 度,将各字母填入符合条件的空格中。 属于南半球的是 A D 。 属于东半球的是 B D ;
地点 A 34°S; 165°W B 76°N; 16°E C 32°N; 170°E D 18°S; 18°W
经纬度
E东经
S南纬
W西经
N北纬
6.读图,回答问题:
①位于北半球的有 A.B ,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观 察
描 述 地 球 仪 的 结 构
北极 赤道 南极
地轴
球体
固定架
底座
想一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与地球仪有哪些主要区别?
地球与地球仪的主要区别: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个地轴?
3.地球仪上有一些实际并不
存在的各类线。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地轴 两极
经线(子午线) 赤道 纬线
纬度高低划分的标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思维导图-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概念
经纬度位置 作用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在经纬网上,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其对应的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其位置就是这两条线的交点。
利用经纬网,可以标记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目前,经纬网定位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观测等许多领域。
地图的含义 常用的地图
东、西半球的划分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如果某点经度是东经,与160° 较
小于160° E则位于东半球,大于160° E则位于西半球 小于20° W则位于东半球,大于20° E则位于西半球
中国位于东半球。
纬线
概念 赤道 维度的划分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注了读数,这就是维度 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 0° 。
如 “ l : 36 000 000 ” 表示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36 000 000 厘米。
大比例 尺(大于或等于 1 : 100 000)
比例尺的大小分类
通常可将比例尺分为三类(按数字式比例尺表示时)
中比例尺(介于1 : 1 000 000 和 1 : 100 000 之间)
小比例尺(小千或等于 1 : 1 000 000)
从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 “ N ”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 “ S ”表示)
纬度
地图
纬线和纬度 经纬网
纬度的分布规律与判定方法 分界线
赤道,即0°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中国位于北半球。
我们习惯这么划分
纬度0° ~ 30° 称为低纬度 纬度30° ~ 60°称为中纬度 纬度60° ~ 90° 称为高纬度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
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变化的影响B. 风力的作用C. 流水的作用D. 生物的影响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 风力B. 冰川C. 流水D. 生物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A. 高原、山地B. 高原、平原C. 平原、丘陵D. 丘陵、盆地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A. B.C. D.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A. 河流B. 山脉C. 高原D. 盆地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A.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B.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D.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 山脊B. 山谷C. 鞍部D. 盆地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A. B.C. D.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A. 盆地B. 山顶C. 山脊D. 陡崖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五种类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1节地球仪和地图A.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填空题(包含答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填空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如图所示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第1题图第2题图(1)填写图中圈层B的名称________。
(2)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鸡蛋的蛋黄相当于图中的________(选填“A”、“B”或“C”)。
(3)火山和地震的发生是________变动的表现。
2.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熔岩流来源于图中的________层(填结构名称)。
地震是由图中的________层(填字母)内岩石圈发生的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3.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3题图第4题图(1)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一层是________。
(2)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的内部结构很相似,蛋壳对应________;蛋白对应地球的________ ;蛋黄对应地球的________。
4.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__千米,极半径是________千米,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________、赤道________的球体,它的赤道周长约________千米。
5.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运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运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________(“球面”或“水平板”)上的现象相似,说明大洋面是________。
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悟空和土行孙商定,两人从西天的某地出发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谁的速度快,谁就得胜。
土行孙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距离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目的地。
过了一会儿,孙悟空才气喘吁吁地赶来:“你怎么比我快?”土行孙说:“我比你的距离近啊!”你能告诉悟空,土行孙遁地而行的距离是多少吗?________(填字母)。
A. 10万8千里B. 6 371米C. 4万千米D. 12 742千米(2)悟空很不服气:“想我老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有什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2)站的高看得远;(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5)麦哲伦航海;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壳:0-17千米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下地幔内地核地核:2900-6371千米外地核(最厚)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 经线和经度(1) 经线:也叫 。
经线是 ,所有经线长度 。
经线指示 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 。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 ,以东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
(3)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 纬线和纬度:(1) 纬线:纬线都是 ,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 方向。
(2) 纬度: 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用“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 ”作代号。
(3) 北纬、南纬各有 。
3. 东西半球的划分(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 ;赤道以南为 。
5.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经度之和为180°,一条为东经度,另一条为西经度,0°和180°也成一个经线圈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二. 地图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一、单选题1.“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砂岩构成,从岩石的成因分析,砂岩属于()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无法确定2.莫干山蕴藏着丰富的莹石资源。
莹石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被岩浆分离出来的以氟为主的物质,沿裂隙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其中氟离子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为主的新岩石。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测莹石可能是()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石灰岩3.关于能记录地球历史的岩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是岩浆岩B. 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C. 含有生物化石D. 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4.潘老师收集到一块岩石,呈灰黑色,有气孔,这可能是()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5.以下各组岩石按成因属于同一类型的是()①花岗岩、砂岩②砾岩、页岩③砂岩、石灰岩④大理岩、板岩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③④6.下列物质中属于矿物的是()A. 沉积岩B. 石灰岩C. 花岗石D. 铁矿石7.某同学在野外旅游中,找到一块如图所示的岩石,该岩石属于()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砂岩D. 石灰岩8.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A. 流水的溶蚀B. 流水的沉积作用C. 风的吹蚀作用D. 冰川的移动作用9.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
汉白玉属于()A. 玄武岩B. 页岩C. 大理岩D. 花岗岩10.下列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有明显矿物晶体颗粒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二、填空题11.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________、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下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
A. B. C.12.于谦有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地理)
初中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km大小极半径:6357km赤道周长:40000km(坐地日行八万里)“天涯海角”走不到尽头船只远去,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食月食缺损面是弧形的二、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按比例缩小的模型两极点、地轴简单概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线赤道: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经线与纬线的比较经线纬线概念连接南北两极点的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形状半圆圆形数量无数条无数条所有纬线相互平行位置关系在南北极点交汇,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表示方法E东经,W西经N北纬S南纬度数0°——180°0°——90°规律以0°为中心,度数向东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增大为西经以0°为中心,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特殊所有经线都叫子午线0°(本初子午线)180°(日界线)0°(赤道)、23.5°(回归线)66.5°(极圈)、90°(极点)经纬网,定位。
几种特殊的划分:中低高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二)、地图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一般定向法(八个基本方向)比例尺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比例尺的比较比例尺表示事物表示范围110大详细小1100小简略大图例: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注记:说明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的文字和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三、太阳和月球(一)太阳(恒星)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数据特征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约为1500万地球质量的33万倍,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平均日地距离1.5亿km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发生层表现周期太阳黑子光球层由于温度较低显得较暗11年(峰年和谷年)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色球层突然增亮的斑块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使得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生活太阳活动危及星标航行(二)月球(卫星)月地距离38.44万km(日地距离的1 400)数据特征直径:3476km,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 81月陆、月海、环形山(月坑)无空气、无声音、无水,昼夜温差大,重力是地球的1 6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四、观测太空大熊星座上有北斗七星,小熊星座上有北极星。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二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物质变化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融化、水沸腾等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3. 例题讲解(10分钟)(2)解释生活实例: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4. 随堂练习(10分钟)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
5. 实验演示(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三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
(2)演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并分享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 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现象。
(2)列举5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
(3)解释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2. 答案:(1)如:冰块融化、水沸腾、酒精挥发等。
(2)如:铁生锈、木柴燃烧、菜刀生锈等。
3.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课件-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探索活动
1)图3.3-17展示了恒星的质量与它的寿命的关系。恒星寿命指恒星 在耗尽燃料之前能存在的时间。 2)一颗质量是太阳0.8倍的恒星能存在多久?一颗质量是太阳1.7倍 的恒星又能存在多久? 3)描述恒星的质量与它的寿命的一般关系。
A
B
C
D
课堂总结
1、每一颗恒星都有诞生、演化和消亡的过程; 2、太阳是恒星,目前的太阳处于主序星阶段。 3、恒星的诞生:星云收缩升温而成
太阳(主序星)发光发热的原因:氢核聚变 恒星的演化:
小恒星(如太阳):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大恒星:主序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板书设计
3.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3) ……恒星
5、下列有关黑洞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黑洞密度极高,能产生强大的引力 B.黑洞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设想,实际并不存在 C.黑洞在太阳系中不可能出现 D.黑洞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发展的某个阶段
随堂练习
6、在认识世界时,我们经常用各种方法来形象、直观地表示事物 或者规律。下列关于太阳一生的体积变化规律图像中,最为合理的 是( B )
星都围绕 银河系中心
旋转;
4、宇宙中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中同样含有数量巨大的颗相当普通的恒星。 每一颗恒星都有其诞生、演化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 十分缓慢的过程。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之源,没有太阳,人类就不能生存。 研究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 意义。
态度责任:感悟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学习辨证分析 的方法和态度;感悟科学家利用有限证据和一定理论大胆建 立科学假设的精神,不断寻找新证据来证实或修正假设,使 理论趋向完善。
2024年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物质性质的分类及描述,以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理解不同状态下物质性质的变化。
2. 学会分类和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3. 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三态特点,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难点:物质性质的分类描述,微观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如冰、水、水蒸气),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铁丝、硫酸铜溶液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分组实验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冰、水和水蒸气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讲解物质的三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变化。
3. 实践活动:分组实验,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5. 随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描述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检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3. 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物质状态变化对性质的影响。
A. 水的沸点高于酒精B. 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2. 答案:(1)例如:冰块在常温下融化成水,其状态发生变化,流动性增强,可溶性提高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球仪和地图》。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如何使用地图,以及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各种地图、教学PPT。
2. 学具:学习地图、画图工具、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地图:讲解地图的种类、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地图。
(3)实践操作:分发地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
3. 例题讲解: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讲解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地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2. 地图的种类和用途3. 地图的使用方法比例尺方向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列举三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
A. 量出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B. 标出地图上的方向。
C. 解释地图上的符号。
2. 答案:(1)地球仪的构造:由球体、底座和支架组成。
作用: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形、气候等。
(2)地图的种类和用途:自然地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图、气候图等。
社会经济地图:反映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如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
专题地图:反映某一特定领域,如旅游图、教育资源图等。
(3)练习题答案见练习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l/10000的比例尺放大l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1)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
3)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二、太阳和太阳系1、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但是,对地球来说,这颗恒星太重要了。
没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会存在。
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700000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
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分为氢和和氦。
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
光球层比较活跃,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
在光球层的某些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他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黑子”。
光球层外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能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
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
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
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千米,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它。
人们可以在日冕中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珥”。
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
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千米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
地球和其他某些行星的极光就是太阳风带来的。
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
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复杂,其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轨道。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常会看到淡绿色、红色、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这就是极光。
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
按照它们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另外的三颗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要用较大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
这一带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都有卫星绕转。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著名的哈雷善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76年。
1985年一1986年,在地球上人们曾观察到哈雷琶星的回归。
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
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叫做陨星。
其中石质陨星叫做陨石;铁质陨星叫做陨铁。
三、月球与月相1、天然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l/49;月球的表面面积约为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不一点;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一183℃。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坑穴和环形山星罗棋布。
2、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全部黑暗,这叫新月(朔);有时像镰刀,这叫蛾眉月;有时作半圆,这叫弦月;有时呈大半圆,这叫凸月;有时如一轮明镜,银光四射,这叫满月(望)。
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同地球一样,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迎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一上弦月一满月一下弦月一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
四、日食、月食1、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并随着地球绕太阳旋转。
当月球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太阳、月球、地球正好处在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就会把太阳遮住而发生日食。
同样,当月球走至地球背向太阳一面,如果太阳、地球、月球正好处在或接近一条直线时,也就是月球走进地球本影里,而发生月食。
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月球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叫日偏食。
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像一个光环似的叫日环食。
太阳被完全遮住的叫日全食。
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的发生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相互变化着的位置有关,并且也决定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
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球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能把太阳遮住而发生日食。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
这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
当月球进人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
在一般情况下月球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五、天体和天体系统1、人们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人们曾把它们联成各种不同的图形。
我们根据这些图形,就能辨认不同的星座以及星座中的恒星。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
在星空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
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颗,排列成勺子的形状。
仙后星座有五颗亮星,它们排列成W 的形状。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这三个星座都是终年可见的。
在北半球的中纬度,九月初的21时左右,天顶附近有天琴座(其中有织女星)十天鹅座和天鹰座(其中有牛郎星)。
2、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系。
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
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达7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人们又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我们把它们叫做河外星系,简称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