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附活页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附活页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一、新知导学:(一)【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读文章的关键句、优美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4.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绿的象征意义。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四)【知识清单】1.字音辨识陆蠡.(lǐ)淅沥..(xīlì)移徙.(xǐ)婆娑..(pïsuō)涸辙..(hãzhã)猗.郁(yī)瞥.见(piē)葱茏..(cōng lïng)纤.细(xiān)急不暇.择(xiá)蕈菌..(xùn jùn)揠.苗助长(yà)2.词语释义。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3.相关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4. 近义词辨析占据•占领“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词义较轻。

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囚绿记》教案【课前预习】细读文本,对最感兴趣的文句或文段做圈点批注,并完成《新学案》自主预习内容。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由“遇绿”到“囚绿”再到“放绿”的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活力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一)检测学生预习(二)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_____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三)初步感知(带着问题诵读课文)1、标题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常春藤2、“囚绿”是怎么回事?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囚绿记绿色之美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人教版语文高一-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囚绿记  学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陆蠡。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蠡”,并让学生掌握“管窥蠡测”这个成语。

二、介绍作者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三、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设疑: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对于常人都喜爱的绿色,作者为什么要囚禁起来呢?最后为什么又让“绿囚”自由?在文中哪几段是描写囚绿,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相同形式的短词来概括。

请同学们带着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把课文朗读一遍。

释疑:要解决作者为何要囚禁绿色,我们先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说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四、理清情感思路1、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有明显变化的,你能快速找出来这不同的称呼吗?(绿影——绿色——绿友——绿囚)2、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喜爱和向往;绿色——作者走近绿影,开始感受绿色,欣赏绿色,同时也对绿色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是慰安。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囚绿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囚绿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三 解决字音词义
陆蠡(lǐ)涸(hé)辙婆娑(pósuō)
猗(yī)郁囚系(xì)蕈(xùn)菌
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
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二、质疑提问
一 既然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学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并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三、问题研究
绿被囚禁后有怎样的表现?表现了绿什么特点?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坚贞不屈四、课堂Fra bibliotek测五、小结评价
集体讨论
教学后记
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有粗略的描写,“便有一片绿影〞,仅是影子;有精细的“特写镜头〞,“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还有对绿枝条变化过程的描写,“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些描写正是课文“出彩〞之处,应当细细品味。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南康市第二中学刘运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⑵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⑶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德育目标: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探究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

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38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读课文1、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2、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1)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

2)请在文中找出绿枝条的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描写的?3)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后明确:1、文章8~12段才写到囚绿,此前还写了择绿、观绿,此后又写了释绿、怀绿。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材概述: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阶段。

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写出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精神的赞美。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绿色,我们由衷地喜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蓬勃。

自古以来,吟咏绿的诗人有很多,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也有不少,请同学们说出两句来。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今天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二、品析文章标题(一)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具体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我”租住北平公寓小屋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2. 掌握体味散文隐含义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陆蠡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等。

2. 文章概览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自然段);观绿(5—7自然段);囚绿(8—12自然段);放绿(13自然段);怀绿(14自然段)。

思考:(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二、重点研读(一)初读课文,宏观把握寻绿(1~4自然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

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寻绿——热切追求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给绿带上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观绿(5~7自然段)(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仿写。

2、掌握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评析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联系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重点难点:1、体会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导入设想在不同的情况下,观绿的感受?(例如在冬天、夏天、沙漠、忧烦时等等情景。

)二、解决生字词。

(小组自行解决)陆蠡( ) 涸( )辙婆娑( ) 猗( )郁囚系( ) 蕈( )菌⑴了截:⑵涸辙:⑶急不暇择:⑷婆娑:⑸猗郁:三、赏析品味(互相讨论交流)速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诵读并说明理由。

四、整体感知(小组讨论交流)1、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呢?四、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囚绿?你是如何评价的?(赞成或者不赞成)(讨论、辩论)“七嘴八舌”辩论赛五、拓展延伸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片绿叶,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六、小结七、布置作业:1、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2、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囚绿记陆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文意,理解题目内涵;(2)鉴赏本文的结构、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

激趣导入著名作家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曾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这位作家就是陆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1)文章以对“绿”的感情为线索,请根据图中内容,写出表现文章线索的五个动词(限用一个字),填在图中方框内。

(2)请在图中圆圈内,填写两个体现全文主旨的二字词语。

答案(1)①寻②赏③囚④释⑤思(2)光明自由微任务活动一把握文意,理解题目内涵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绿”指常春藤。

(2)“囚绿”是为了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让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2.被囚禁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固执,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3.在第3段中,作者说:“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

”为什么还是“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个窗朝东的房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是可以欣赏窗外的绿色。

从侧面写“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

4.作者在第9段插叙以前友人替他拔野草的小故事是否远离了眼前的写作对象,游离了文章主题?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没有。

床下无意长出的芽苗也是嫩绿色的,作者一样喜欢,不予清除。

这补充说明了作者对绿的一贯喜爱,切合文章爱绿的主题。

5.在第10段中,常春藤的“固执”表现了它怎样的精神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它对光明的向往与执着追求,也表现了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将“绿友”释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

(2)抗战爆发后,“我”被常春藤那顽强抗争、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感染,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7.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

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8.本文为何以“囚绿记”为题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囚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拟人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新奇生动,激发兴趣,意蕴深厚。

(3)更能显现“绿”的性格特点。

“囚绿”是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能体现出它永远向着光明,追求自由的性格。

(4)更适于表现主旨。

由“绿”的这一境遇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中华民族。

微任务活动二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内涵。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遇。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

(2)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3)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2.下面两段话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怎样的作用?(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第8段“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中,“葱茏”“猗郁”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葱茏”“猗郁”属于词语移用,本形容植物茂盛,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赞颂之情蕴含其中,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微任务活动三写作特色,鉴赏评价1.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双线并进。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这一明线展开思路,铺展线索,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暗线,构思与结构相对应,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寻绿”“赏绿”是作者对“绿”极爱的真诚流露,为“囚绿”做铺垫;“囚绿”是作者爱绿之深、恼绿之切的具体表现,为“释绿”张本蓄势;“释绿”是作者升华内涵、揭示主题之关键,是文章主旨所在,为“思绿”创设遐想空间;“思绿”是作者真挚情感的集中展现,是“囚绿”“释绿”的必然结果。

2.本文叙事曲折有致,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

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其间波澜起伏。

3.象征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在作者的孤旅生涯中,“绿”就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常春藤绿枝条也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

作者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4.新奇贴切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辉添色,请结合有关语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拟人,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赋予其人的性格气质和“朋友”的身份,让人感觉亲切。

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2)如排比,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等。

通过作者和常春藤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从常春藤的角度,谈自我如何面对被“囚”:①要永远追求光明和自由;②要在逆境中永葆坚韧;③在苦难中锤炼自我;④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不忘本真。

(2)从作者的角度,谈爱的方式:①爱不是占有,是放手;②不要在爱的名义下伤害;③爱是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关怀;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