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修改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修改版]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1.单元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2.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3.检查生字词。

请同学们齐读生字词。

对照大屏幕,修改导学单。

强调“友谊”、“暂时”的读音。

4.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 板书:血缘关系(2)浏览课文。

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1.同学们自读课文。

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1) 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挖野菜2.课文的行文线索十分清晰,你能试着根据人物和他所做的事,表达的感情,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再见了亲人》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志愿军回忆起大娘为他们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妈妈为了救老王,自己牺牲了,大嫂为他们挖野菜的事,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第1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1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 亲人》第1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 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今天起,我们来学习第四组课文,这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 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一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二、新授:1、解题:亲人谁是你们的亲人?亲人指的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他们和我们关系密切,他们对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同时,他们对我们的爱是不要回报的。

课文中的亲人也是这样的关系吗?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注意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读课文情况:出示词语:阿妈妮战役硝烟噩耗跺脚同归于尽捣米谣挎着篮子情谊大嫂雪中送炭⑴、指名认读⑵、强调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噩”字写法。

⑶、区别形近字硝( ) 挎( ) 谣( ) 篮( )消( ) 跨( ) 摇( ) 蓝( )4、解决了字词的问题,我们再来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5、这些人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但为什么称做是亲人呢?出示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中, 我国先后出兵130 余万人, 有14 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这其中就有: 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再朝鲜奋斗了八年。

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 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 正义赢得了胜利。

6、通过资料,我们知道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经过八年的相处,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今天就要分别了,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时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我们再看课题,中间用一个逗号隔开了,表示什么呢? 齐读课题7、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有叙事的,也有直接表达他们真挚感情的。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难点】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学生:1、搜集抗美援朝资料;2、预习课文,借助字词典扫清文字障碍,记录不懂的问题。

老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忆旧知,引共鸣,导课题。

1、课件演示:青山处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还记得这句诗吗?这句诗是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毛主席说的话。

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朱德总司令致电要破例运回岸英的遗体,希望得到主席的批复。

毛主席的批复却是:青山处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学生介绍搞美援朝背景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联手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

历史三年的战争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文章《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略)二、检查预习,正字正音。

1、课件演示:阿妈妮战役歌谣噩耗大嫂挎着封锁暂时供应血泊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结合句子理解“雪中送炭”和“同归于尽”的意思。

2、学生汇报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梳理归纳,重点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课件演示:亲人有谁什么典型事件2、学生回答,老师启发提示并加以归纳。

四、品读第一段,感受大娘的深情厚谊。

1、第1自然段,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为什么这样分?(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第一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朗读,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点拨,体会感情。

(1)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4.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感的熏陶。
4、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
重点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
教学
用具
相关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补充
课前三分钟
1、交流抗美援朝的背景资料。
2、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加深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②③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通过朗读交流,④引导学生体会。
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总结学法
布置作业
小结学法:反复品读→抓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小金花、大嫂……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用具录音带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新课1、板书“亲人”2、师提问: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身边哪些是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怎样?十分关爱我们3、师过渡: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被称为“亲人”。

我们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4、补充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介绍时代背景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一)讲亲人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几个故事)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3、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高三作文_1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高三作文_1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前预习,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嫂、噩”等生字。

2、读通课文,学生能概括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感知课文“劝慰——回忆——告别”的表达方式。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学生能概括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感知课文“劝慰——回忆——告别”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营造氛围1、师:在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重温一段历史。

(出示课件,简介背景)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

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当志愿军打败了侵略者,当志愿军完成了历史使命,他们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当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时候,他们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生读课题)2、师:这是志愿军随军记者魏巍所写的一篇文章。

有谁知道“亲人”指什么?(生答)那文中是谁和谁道别?(板书:中朝两国人民)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听写:战役、噩耗、大嫂、雪中送炭、友谊、歌谣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讲解生字“嫂、噩”的笔顺。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较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听课文录音,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
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听课文录音,提高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初步感知当年的情景。

2、师介绍历史背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

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悟情,以情品读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哪一个场景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师指导感悟,相机板书。

3、回归主题。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口语交际)
2、如果你的亲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说些什么?(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不是亲人
救伤员失去孙孙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六、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创造气氛,导入课题1、课前播放音乐。

2、背景简介。

3、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读题)二、初读课文,随机检查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生字都认识了吗?我请位同学把生字来读一读:暂、昏、谊、捣、谣、侦、混。

学生自读课文,做到:⑴ 把生字放到文中去读准,读好。

⑵ 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读通顺了。

⑶ 不懂的地方,待会儿提出来。

2、学生自由提问。

(例: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3、教师引导归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的?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4、学生自读课文,自行思考上述问题。

5、学生在读文基础上,充分交流。

三、点面结合,理解亲人1、出示图片(媒体出示送别场面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大致图意。

(依依惜别)2、出示句子(面上的理解):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过渡:为什么说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点上的理解)。

⑴ 亲爱的土地(联系两点来谈)⑵ 再见了,亲人!(请慢一点儿开。

不忍分别,情谊深厚)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教学点⑴:① 指读。

② 换说法。

③ 比较读:读出反问语气,体会情谊深厚。

④ 再读4、5节: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教学点⑵:① 指读。

②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 师述:是啊,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可见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 再读4、5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是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点⑶:① 指读。

② 代价指什么?联系前两节说说,这样高的代价也指什么?③ 换个说法,比较读,体会。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李雁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中朝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

教学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揭题1、师: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他们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的东北边境。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宣告停战。

停战后志愿军战士又留守朝鲜五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漫长的八年时间里,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中朝两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10月的一天,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即将离开朝鲜回国时,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

中朝两国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有说不尽的离别情。

在汽笛声中,在隆隆的车轮声中,志愿军战士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板书,全班齐读)2、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学生说)师: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之为亲人?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一)检查预习1、出示词语指名读:阿妈妮战役硝烟雪中送炭捣米谣看守噩耗崎岖同归于尽大嫂深情厚谊挎着血泊2、说说生字中哪几个比较难写,试着写一些,再与同桌交流写法。

重点指导:噩:噩的笔顺先写横,中间的一竖,然后从左到右写上面的两个口,然后写中间的一横,然后从左到右写下面的两个口,最后一横。

嫂:笔画顺序:撇点、撇、横、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横钩、捺(1)学生自己写,指名交流并板演;(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写一行。

3、小组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教师出示难读的长句,指导朗读:(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2)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文章通过“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插图):课文里有两幅插图,这是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认真观察,注意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二、背景介绍1.虽然同学们不知道这些人的身份,也不知道这个事件的背景,但从图片中,从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他们之间的那种情谊。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出示资料)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 60 年前的那次抗美援朝战争,一起回忆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个镜头。

放电影《英雄儿女》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断(32 分到 33.38 分)。

2.(点击课件):1950 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就打到北朝鲜,逼近中国的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

l30 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国先后出兵 130 余万人。

14 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3.揭题: 1958 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这节语文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力图在互评互议、发散练说方面有所创新,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入课。

同学们,今年抗美援朝50周年,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珍贵资料,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抗美援朝及志愿军归国的情况?(教师准备资料:50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是最后一批。

)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

听火车的声声汽笛提醒着人们分别的时刻即将来临,告别的话语好象说也说不完。

(放录音)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对历史、军事知识非常感兴趣。

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有朝鲜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对比,有五次战役的经过,还有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较好地做到了课内外结合。

上课一开始由学生自己介绍时代背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体验到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乐趣。

二、整理课文思路。

课文写了志愿军和哪些人告别?(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写了哪些事?默读,划出。

(师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妈妈牺牲挖野菜身受重伤)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学会本课生字。

⑵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由时代背景导入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

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1、亲人指谁?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2、还有问题吗?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生:爸爸妈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营盘山小学梁光英【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以“他们让我感动”这主题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不舍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设计理念】高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置身课文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互相倾听、互相发现、互相欣赏,彼此心灵契合,透过美的语言,唤醒美的情感,达到语言和精神合一。

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役、炭、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战役、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挎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情谊、跺脚、捣米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重点】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课文背景,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背景的文字材料,音像资料或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课前老师想对孩子们说三句话,也很想孩子们跟着老师说,行吗?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下面请孩子们把双手搭在同桌的肩上对他说:“你很棒!你真的很棒!你真的真的很棒!”一、读题入情,揭示课题导入:教师板书“亲人”,请孩子们轻声地读读这个词。

问:“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想到了谁?”所谓亲人从字典上的意思来说就是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营盘山小学梁光英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以“他们让我感动”这主题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不舍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设计理念】
高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置身课文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互相倾听、互相发现、互相欣赏,彼此心灵契合,透过美的语言,唤醒美的情感,达到语言和精神合一。

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役、炭、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战役、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挎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情谊、跺脚、捣米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难点】
品读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课文背景,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背景的文字材料,音像资料或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老师想对孩子们说三句话,也很想孩子们跟着老师说,行吗?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下面请孩子们把双手搭在同桌的肩上对他说:“你很棒!你真的很棒!你真的真的很棒!”
一、读题入情,揭示课题
导入:教师板书“亲人”,请孩子们轻声地读读这个词。

问:“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想到了谁?”所谓亲人从字典上的意思来说就是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请看这幅画面(出示插图)从服饰上看,她们是什么族?(朝鲜族)对!而这幅图上画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离朝回国的中国志愿军,他们走时却对朝鲜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亲人”前板书“再见了”此时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了解老师的心声,我想问什么?(两个不同民族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呢?)
二、抓住“亲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引: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称为“亲人”?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看。

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读完后,把你想说的话先告诉我们,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可以是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什么都可以说,总之,希望听到你自己的声音。

2、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学习情况,教师再随机出示文中的新词。

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词语,相信大家一定认识课文中这些新字生词的。

(红色带点的字代表本课的生字)
nīyìxiāo tàn yì
阿妈妮战役封锁硝烟雪中送炭情谊
yáo è hào duò
捣米谣噩耗跺脚刚强同归于尽
sǎo kuàlán yì
大嫂挎篮子深情厚谊
(1)生读词语(同桌互相读,一定要注意倾听对方是否把字音读准;齐读;
指名读)
(2)这些生字词中有没有你认为不好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学生交流后立即在本子上写两遍
(3)对于这些词语的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
你对雪中送炭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预设:孩子可能理解为;就是下雪
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老师追问:“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雪中
送炭?”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个孩子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幻灯)问:”文中的“雪”具体指什么?
“炭”又指什么?
4、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孩子们带着这些生字词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写了哪几位亲人?从哪些事情中能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2)学生读书
(3)交流,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这几件事情是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请孩子们迅速浏览一下后面几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把这两大部分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诵亲人: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8年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志愿军战士即将和朝鲜人民分别了。

在分别的当天,年迈的大娘为志愿军送别,不肯停住脚步。

小金花一直哭过不停,不肯离开。

走路不方便的大嫂架着双拐也要出来为志愿军送别。

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

现在请你们以志愿军的身份和他们送别吧!谁想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诵别?
①引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②引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③引读:“大嫂,请回去吧!看,……”“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三)别亲人
1、不管我们怎样劝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都舍不得离开。

是啊!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怎么舍得分开呢?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火车就要走了,千言万语难于表达内心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代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作最后的送别吧!(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A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B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请你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朝鲜人民也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分别时,他们握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时,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马上就要开走时,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时,他们仍然呼喊着说……(生)再见了,亲人
3、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
大娘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