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度佛教的消亡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印度的佛教兴盛之后又逐渐败亡。
下面是分享的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一起来看看吧。
一、佛教的初期传扬1) 佛陀的十大弟子,又称为释迦十大弟子,释迦十圣。
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其带领目犍连归顺佛陀,目犍连率领几百人同时归顺,壮大了佛教的势力。
他曾经用智慧说服500比丘,让他们返回归依佛陀。
他死在佛陀涅磐前3个月。
2、“神通第一”的目犍Jian连。
因能听任何声音,不分远近;眼能看所有的事物,不分内外,所以称为神通第一。
又一次,他去传播佛法,结果被人用乱石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3、“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个堂弟,甘露饭王的儿子。
他是盲人,却称为天眼第一。
能够把大千世界看的清楚明白。
4、“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汉译“庆喜”,因其在佛陀成道之日诞生,所以取这个名字。
其父为白饭王,是释迦牟尼生父净饭王的弟弟。
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
因其平时听佛陀讲法,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因他的博闻强记,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据说他一人就诵出了佛陀所讲的全部经藏。
5、“密行第一”的罗喉罗。
他是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从此佛教有了沙弥(小和尚)之称呼。
他是十八罗汉之一。
6、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
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天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深受佛陀得信赖。
头陀是苦修僧的一种。
佛陀涅磐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
结集出了经、律、论三藏,对佛典的流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对佛教做了重大贡献。
当时佛陀的言论都没有文字记录,都是弟子们在佛陀涅磐后,口诵出来,再记录下来成为经典。
7、“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善于分别诸经,分析法义,擅长说法,所以称为“议论第一”他主张姓氏平等,还主张老年和青年平等。
8、“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他向听众宣讲佛法,有说有唱,抑扬顿挫,还穿插民间故事和传说,讲的生动有趣,使听众信服归依佛门。
据说听他说法归依的有90000人。
黄金策(衣镛光)
黄金策(衣镛光)印度佛教已经消亡,中国佛教还能持续多久净圆老法师口述安空法师记录(于普陀山)本文摘自中国佛教网一、历史性质疑——中国佛教还能持续多久?佛教诞生已经2500余年,中国也早已成为世界佛教的昌盛地,近些年来却渐趋衰微。
而某教正式进入中国只有百余年历史却发展迅速,大有赶超佛教之势。
为什么后来者居上了呢?史实告诉我们,某教在创建之初并不顺利,其传播面很小,16世纪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更正了一些错误认识,才使其迅速在全球传播。
尤其是近年来,某教将“让世界充满爱”的广告送到我国的千家万户,在其教徒的大力宣传鼓动下,我国农村及城市的佛教徒中分别有70%和30%的人砸了佛龛,扔了佛像,改信某教。
几乎每一位关心佛教的有识之士,亲见佛教的现状都会感到怵目惊心,不禁要问:印度佛教已经消亡,中国佛教还能持续多久?二、内外交困-——印度佛教消亡原因探析印度佛教从鼎盛走向了消亡,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其内部存在的三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作用。
这三大误区最终形成了横亘在佛教发展道路上的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
(一)内在原因:古印度佛教存在三大误区从世尊讲法时起,佛法(经文)是在民主大讨论、大辩论中发展成长的,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辩经”。
这种论辩的集体智慧使佛教理论层次大有提高:在“辩经”中,过去的错误理论被淘汰,正确的法理诞生了;佛教的理论不断增加了新鲜“血液”,尤其是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印度佛教的经文义理存在着三大误区,理论指导思想错误是导致消亡的主要原因。
⒈误区一:佛教不能有新经——错立封口令在“辩经”中,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冲击了过去佛教存在的问题与错误,能够正本清源,这原本是好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佛祖说过的法变成了一部部往昔佛教经典后,印度的僧侣大佬们认为:凡是古佛经不可改革,新的佛学思想违背了佛法……因此,他们使用手中出佛经的权力,出台了“三谤说”:凡是说佛不正确是“谤佛”,凡是说佛经不正确是“谤法”,凡是说僧人不正确是“谤僧”。
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
《世界文明史》期中论文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摘要:公元前6世纪,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宗教出现在印度的历史舞台上。
释迦牟尼,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亦称佛或佛陀(Buddha)是这个宗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创立佛教,布道四十余年,八十而终。
之后,佛教在阿育王王朝走向鼎盛。
然而,五百年后,佛教在它诞生的土地中衰弱了下去,却在异乡找到了继续发展的土壤……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史故土与异乡历史性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的特点是使人对某一种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
由此可见,宗教不仅仅局限于是一种精神文化,也会对物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产生深远影响。
提及宗教,印度佛教是无法避之不谈的。
菩提树下的参悟成为了世界的经典,遵奉正道的阿育王缔造的强盛王国至今仍享誉世界。
众佛教信徒们在各地建造供奉佛像金碧辉煌的庙宇,从西藏到锡兰,从蒙古到日本,从柬埔寨到爪哇。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优秀且影响巨大的宗教,一方面,在它诞生、成长的土地上,经过500余年时间的流驶,宁静而平和地消失了(现在,印度只有1﹪人口信奉佛教),将印巴这片广袤的土地“慷慨”留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另一方面,它收服了几乎整个亚洲,它的思想、文字及艺术南向传播到锡兰和马来半岛,北向到西藏和土耳其斯坦,东向至缅甸、柬埔寨、中国、高丽和日本;于是全部这些地域,除去远东,充分接受了文明,正如同中古时代西欧和俄国之从罗马及拜占庭的僧侣接受了文明。
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巅峰来自佛教的刺激。
如今,站在现在这一点,回望历史,追本溯源,也许能找到一些值得当今宗教借鉴和思考的东西。
一、佛教诞生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亦称佛或佛陀(Buddha)(以下称佛陀)。
关于他创立佛教的过程各家学派观点不一。
据《世界史古代史篇(上)》(吴于廑著)记载,佛陀自出生后就被姨母收养,自幼喜欢独自思考,长大之后关心民间疾苦。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难以复兴缘由研究
围主要是在各 国国都 的附近 , 而且努 力迎 合王权 , 佛教认 为这 些 新兴 的王权代表 的是善法和正义。 其教义满足统治势力 的需求 , 从 而也 就获得了统治者 的支持 。例如佛教 的几次 大的结集 都是 在国王的支持下完成 的,阿育王对佛教 的大力支 持也使得佛教
迅 速兴盛。但 是随着时局 的变化 , 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 门教 , 佛教和统治势力结成 的反婆罗 门教 的统一 战线瓦解。因此婆罗 门教迅 速复兴并 开始 向印度教转变 , 佛 教则发展迟缓 。 岌 多王朝覆 灭之后印度重新 陷入长 期战乱 状态 ,加之公元 7 1 2年之后外族又不断入侵印度 , 因此佛教 “ 非暴力 ” 的理论不再 适应社会 的需求 。 这一时期拉吉普特人成为刹帝利种姓 , 信仰印 度教 . 当时拉其普特人反抗 入侵印度 的穆斯林 , 因此拉其普特人 ’ 和印度 教一并成为印度 的民族 主义 象征 ,加之拉吉普特人好争 斗的性 格也 与佛教思想不符 . 印度教 的兴起使得佛 教开始衰败。 之后穆 斯林 不断入侵并且最 终在印度取得统治地位 ,伊斯兰文 化在印度得 到广泛的传播 , 佛教受到 了更加严重的打击。 伊斯 兰
佛 教在 印度 的衰落和难 以复兴缘 由研 究
史 汶 昕
( 山西 大 学初 民学院 山西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佛教产 生于印度 , 因其他 宗教 的没 落和佛教 自身的 包容性 而得 以兴起和发展 。随 着历 史的发展 . 印度 的社会 环境发 生改 变, 但 佛教 的 自身发展使 其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改 变, 与此 同时其他 宗教在 印度愈加 兴盛 , 最终佛教在 印度 消亡。当今 印度仍 然没有 接 纳佛教 的土壤 , 佛教在 印度 的复 兴任重 而道远 。 关键词 : 佛教 ; 印度 ; 衰 落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
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原因佛教的产生的条件和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由于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地位迥异,而且,在四等级间,实行严格、僵化的隔绝制度。
当时的奴隶主阶级为了强化这种制度,严格规定不同种姓之间的权利和生活方式。
面对这种地位不同,待遇悬殊的不公平规定,除婆罗门外的种姓都对此不满。
可是,维持这种等级制的婆罗门教,却把这种制度加以神化,大肆宣扬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体现。
婆罗门的这种作法,为主张中性平等的佛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开始了资本积累,拥有了大量财富,从而他们的联合势力壮大了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这时,面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种姓制度,他们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以战胜婆罗门教。
佛教就是从由此产生的沙门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有巨大的特权,专横地统治其他种姓的纲领,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政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一切种姓的维护。
所以,佛教一产生,很快就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使其社会势力大大地超过了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生和发展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他29岁时离家出走,经过在摩揭陀学习“瑜伽法”和在苦行林修行6年后,仍无所获。
在骨瘦如柴,生命垂危时,受牧羊女提供羊乳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盘坐49天,终于大彻大悟,获得解脱。
此后他在古印度传教45年。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_徐兰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12,2010(Serial No.108)收稿日期:2010—09—28作者简介:徐兰(1975-),女,河南开封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佛教。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徐 兰(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摘 要: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却没有在这个国家发扬光大。
其中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而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及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佛教;印度;衰落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12-02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范围广,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从诞生之日起,经过无数的思想家、宗教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知识体系。
佛教的产生,对古代印度本土固有的主流文化婆罗门教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迫使其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
佛教的对外传播,对所到之处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公元12世纪,佛教却在印度消失了。
现在印度佛教的踪迹大多都只保留在艺术和雕刻中间。
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印度在输出佛教之后,自己却不再信仰,这是为什么呢?佛教的诞生、成长与兴衰,都不是偶然、孤立的,也不是统治阶级某些人的个人好恶。
它是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也是宗教内部多种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后消亡的时间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后。
到了11世纪穆斯林统治者的入侵给了佛教致命的打击,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迹了。
对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他的著作《印度史》中作了阐述。
他从佛教本身以及印度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分四点进行了阐述。
(一)从佛教本身说,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拥有土地财宝无数,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
佛教为何在近代衰落
佛教为何在近代衰落。
南北朝的时候,门阀大户垄断政治,佛教大发展,因为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抵抗了门阀大户垄断政治经济文化的儒家势力。
因此佛教得到皇帝和平民的双重支持。
从历史上看,佛教兴盛的时代,国力强盛[唐初,明初,清初],儒家兴盛的时代国力衰落[唐末,明末,清末]。
为何佛教不能保证自身一直的兴盛,对国家一直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与佛教自身的弱点有关系。
佛教戒行比较严格,保证他是出世宗教,很少偏离原来的教义。
这一点比任何宗教都好,入世的宗教,很容易成为一个帮派,为了眼前利益,篡改或修正教义,比如儒家,基督教。
儒学篡改的厉害,把四书放到比五经还高的地位,导致民族的思想开始衰落。
宋明的理学,一定程度上也提出了以材取士,对门阀有所抛弃,代替了佛教的一些作用。
但是理学还是轻视下层和摧残妇女。
丧失了太多的人文价值。
代替不了佛教。
明朝亡于八股,不正确。
明朝和宋朝都亡于四书。
清朝丧失大国地位,也是因但是出世这也限制了佛家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
而入世宗教在这里就没有障碍。
虽然六祖惠能也认为一切都是佛法。
而根本原因是尽管佛家承认众生平等,但是佛家等级制比其他宗教,不是最多,但也不是最少,还是有一点等级制,这个,不如基督教。
佛教供养的法则,有一点科学性,合理性,但也使上师减少或偏离了参与众生,推行大乘的因缘。
如果改造佛教,不如创造一种新的宗教。
这样避免佛教丧失本来面目,也可以更方便地吸收各种宗教的优点,佛教衰落,是与世俗的一些事,走的太近,比如名利。
与众生走的太远,比如劳动,修行。
新的宗教,要避免佛教的这些弱点。
为四书,而不是五经。
佛教在唐朝各宗派理论大发展,一花开五叶后难以再有理论发展...因为立论不如"不立文字"但宋朝佛教界还是保持对士大夫的高深锐锋.之后宋明理学和仙佛合宗利用了佛教的一点理论充实自己,佛教对此只能吃老本加无视.由于中华被入侵时所遭遇的大屠杀,国民的人格受到了打击.佛教徒也不例外.本来出世的佛教变成了"避世"..各种太上感应祈福禳祸的学说甚嚣尘上,而统治者也乐见"你这辈子挨宰是上辈子的业力"这种说法.尽管佛教界在此时已经颓迷,甚至自己都被统治者所倾好的那种学说所迷误,俚仍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同,因为出于政治统治者拉拢的是藏蒙界的..而此时佛教大德也怀有弱势心态地巴望着粱武帝雍正章嘉之流,---谁能让佛教界证明有名人信佛就是好的..再无达摩直告粱武"毫无功德"的那种担当豪气.这是国格人格时代的缩影.这种影响一直到民国和现代佛教界.他们对社会动荡极其不安,但求一精神避难所,并希乱世中因果报应学说增加教徒.如某网载:一民国大德称:辛亥前有一人梦见岳飞来托梦来招旧部,"岳飞领小鬼作乱,乱世有先兆.儒家兴盛,导致五胡亂華,佛教兴盛,然后唐朝建立,唐朝初期也是佛教人物辈出的时期,玄奘,六祖惠能,智者大师,都那个时期的人物是云云佛教从宋元以降没有走诸宗并弘的路线,而采用了宗教合流,甚至和儒道融通之道,使佛教失去核心价值,信仰主体开始沦丧是其内在根本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推荐下载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作者简介 陆梅(9 8 ) 女, 16 一 , 江苏启东人 , 南通 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副教授。
W h u d im n s e n I da v B d h s Va ih d i n i
LU Me i
(col fLb rl r ,N nog U i r t atn 2 0 7 C i ) S ho o ie t a t n esy nog2 60 , hn aA s n v i ,N a
g a u l d c ie a d i a l a ih d r d a l e l d n f l v n s e 。 t e r a o o i h y n n y h e s n f whc , t c d o h s u c , i la : r e t te o r e s e r a c t e n in h I d a
se d sv r, i a e s g v h d nic t n o u n sau n e s fb ln ig t odn r e pe eme eee t tla t a e te ie t ai fh ma tts a d a sn e o eo gn o r iay p o l i f o
t i y tm a d i y o e tr t n wh n i n e . T e eo e te I d a B d h s u t tl u me g d h s se s n t wa s f r s a i e n e d s o o h r fr , h n in u d i m l maey s b re i wi i h g t u r n f Hi d im. t n t e mih y c r t o n u s h e Ke r s B d h s y WO d u d im;t e C a y tm;B a ma i h ln S se rh ns m;Hi d im n us
将佛教赶出印度的旷世奇才
将佛教赶出印度的旷世奇才——商羯罗(转)腾讯网 | 2015-05-11 16:23中国人有个普遍的错觉,印度人都信佛教。
事实是,印度人相信的是婆罗门教。
佛教在印度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
甚至连第二大教都算不上。
根据199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 斯. 兰教。
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 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
佛教的信徒人数还远远落后于基督教,更谈不上和主流的印度教比。
在印度历史上,佛教甚至绝迹。
印度教连续出现鸠摩利罗商羯罗两位大思想家,论战中击败佛教。
导致佛教大量寺院和信徒改宗。
时间就在玄奘大师在纳兰陀寺留学归国后50年内。
鸠摩利罗登门挑战,让佛教最高学府纳兰陀寺从公开讲学变为闭门授课。
显宗成为密宗。
从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的辩论经历来看,就能明白佛教经常遭遇外道学者的强有力挑战度日艰难苦苦支撑中。
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商羯罗时代佛教更加不堪一击,终于全灭。
沦为靠咒语赶鬼的土著信仰。
恰如玄奘驳斥道士信仰:叩齿咽液之序,其言(辞)鄙陋。
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
灭佛者商羯罗很年轻死时才32岁。
但他给佛教的理论打击是致命的。
佛教为抬高自己学说贬低梵天的作用。
在婆罗门教原始的天界上增修了圣界。
居高临下展开说教很容易打动人心。
商羯罗简单的把梵天一分为二,上梵下梵。
称佛教认识到的梵只是下梵。
所以谈空说幻。
而上梵是真实不虚,凡人难以认识的。
实质归结为一句话,释迦摩尼并没有觉悟。
什么叫包容力,这就是。
商羯罗的理论可以兼容所有佛教理论于下梵范围之内。
等于佛教所有空,中观,八识等等观点他都可以借用也可以批判。
而上梵理论又压住下梵一筹。
印度多元宗教的包容力对佛教来说是毁灭性的。
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千载主要原因就是不敌印度教。
就算没有伊. 斯. 兰教的入侵,照样佛教也奄奄一息。
在比较宽容的印度教信奉者统治下,也就是行尸走肉的状态。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的原因
大乘佛教的自由思想,原本出于佛教完善自我而逐步兴起。然而自由的思想,即需要人为努力的把握,不使其偏离正途。就密教而言,印顺法师说:“大乘佛教与秘密,无必然之关系。然大乘佛教之兴起,则确予秘密思想以活跃之机。”但密教“承固有之倾向而流于极端者有之,融摄外道者有之”。最终,使得佛教在印度划上了句号。
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是密教的时期。密教大量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仪规和形式。从大乘佛教对入世的融合思想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也是佛教自我发展的一种方法。但是密教在这个融会的过程中却偏离了方向。他过多的流于繁琐的仪式,一些密行修持的方法,成为邪师们放纵自我的借口。最终,他失去了信徒的拥护和敬仰。即如今天,我们每每看到一些人,以修持大乘佛教要做到无挂碍,无拘束,自在无相为由,于世俗中肆意享乐,违背佛法之初衷。如圣严法师所说:“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实际上,今日之佛教,在看似繁华的背后,在众多仪式活动接连不断的背后,信徒的怀疑和不满,社会的指责和评论亦愈加的多了。我们应当时刻的提醒自我,不应该借以大乘佛教之口,行外道邪师之法。
印度佛教现状如何?
印度佛教现状如何?13世纪最后一座佛教寺庙超岩寺被毁掉之后,佛教基本就在印度销声匿迹了。
提到佛教的现状,就不得不讲讲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运动。
安倍德卡尔是印度近现代的一位贱民总理。
他非常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崇尚佛教中平等的理念。
因此在1956年和50万贱民一起转而皈依佛教。
如果今天到菩提迦耶去询问当地的印度人,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他们是跟随安倍德卡尔转信佛教的。
这个运动的影响也有两个层面。
一方面,新佛教运动确实将在印度消失已久的佛教重新带回到了印度。
另一方面,由于信众主体都是之前印度教的贱民,佛教在印度成为了一种“贱民的宗教”。
此外,安倍德卡尔本身对佛教的理解也是有所偏颇的。
他过度强调佛教的道德性和社会性,而忽视了佛教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对出世间的终极解脱的追求。
话说,在印度教体系内,佛陀也被视为毗湿奴大神的第九个化身。
有一次一个印度大叔听我说中国没有印度庙,只有佛寺的时候,莞尔一笑到“那也一样,佛陀就是毗湿奴嘛。
”还真的是很自信……在比哈尔的那些佛教圣地,当地的是司机、饭店的老板等人,都称自己是佛教徒。
但是我也很疑惑,这种“佛教徒的身份”,到底给予了他们那些不同于主流印度教徒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
除了印度人的佛教,现在很多国家都回到印度,尤其是在佛教的圣地建立自己国家的寺庙。
比如说,菩提迦耶、那烂陀和佛陀圆寂的拘尸那罗,甚至在尼泊尔都有中华寺。
加尔各答也有日本寺、泰国寺和中华寺。
不过这些规模都比较小。
在那烂陀寺附近,还有一座中国人建立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以纪念玄奘法师当年去那烂陀寺“留学”(取经)的经历。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都是印度的两大主要宗教,经历了兴盛与衰退的历史。
它们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塑造了印度人民的信仰观念和文化传统。
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
它以无数的神祇和教诲为基础,信徒相信每个神祇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要素。
这种信仰体系为广大的印度人民提供了安慰和指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逐渐变得僵化和复杂。
宗教所需的种姓制度,成为社会分歧和不平等的主要源头。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固化,许多人开始对教义产生怀疑。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对当时的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佛教强调了个人的觉悟和慈悲为中心的教义,呼吁人们摆脱欲望和痛苦。
佛教的这种理念吸引了众多信徒,特别是在贵族阶层和底层社会。
随着佛教的兴盛,印度社会对种姓制度的批判开始浮出水面。
佛教强调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出生的种姓,成为了被压迫和受歧视的人们寄托希望的宗教。
尽管佛教初期在印度蓬勃发展,但在中期逐渐式微。
印度教教派对佛教的反击导致佛教的衰落。
佛教的重复寺庙之争和对修道僧人的迫害导致信徒减少。
此外,佛教禁止杀生的教义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农业和畜牧业。
印度社会基于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佛教的教义对这些产业的影响被视为不可接受的。
尽管佛教的衰落,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长久而深远。
佛教的理念和教义在印度文化和社会传统中仍有存在。
慈悲、道德和民主的价值观依然受到人们的尊崇。
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禅定修行方法也对当今的印度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人追随佛教的修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印度教的兴盛与佛教的衰退,塑造了印度社会的宗教多元性。
印度教的传统观念与佛教的理念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复杂但独特的信仰体系。
例如,印度教中的“化身”概念即是佛教中“菩萨”的延伸。
许多印度教教义和仪式中也融入了佛教元素。
这种融合反映了宗教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宗教的包容性和互补性。
佛教在印度法制建设中的兴衰
2019年05月(下)法制博览法制园地佛教在印度法制建设中的兴衰朱佳琪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凭借着平等、博爱的观念,佛教起源于印度,后在孔雀王朝达到在印度影响力的巅峰期,其教义对印度的法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因其腐化、缺失政权支持等原因逐渐在印度消亡。
近代,经由欧洲学者的发掘,佛教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又成为安贝德卡尔改变印度贱民命运的关键教派。
现代佛教在印度又逐渐恢复其生气。
关键词:佛教;印度;阿育王;法制;复兴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172-02作者简介:朱佳琪(1998-),女,汉族,浙江人,江南大学,本科在读。
佛教,作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代印度。
佛教在其发展历程中,对印度本土和周边亚洲国家的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印度法作为一种宗教法,宗教的力量与法律相容。
在此情形下,佛教作为古印度曾经的国教,可以想象其对印度发展的作用。
一、佛教鼎盛时期对印度法制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形成,结束了印度半岛上的割据状态。
与强调种姓和等级特权的传统婆罗门教不同,孔雀王朝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佛教不排斥低等种姓,推崇众生平等思想。
同时,佛教仪式简单、语言通俗的特点,使得其理念迅速为许多下层人民接受,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一)佛教于印度达到鼎盛的原因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首次将佛教确认为国教,为佛教从印度本土向亚洲各国扩散铺垫了良好的条件。
阿育王将佛教树立为国教,有多方面的原因。
就其个人精神层面而言,学界对于阿育王在羯陵伽战争后,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而心生悔恨,在优波掘多僧人的介绍下皈依佛教这点没有异议。
就国家的稳定统一和文化思想建设来讲,阿育王在其皈依佛教前,发动了大量的战争,建立了统一的孔雀王朝,在对外扩张方面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就,正是需要用思想统一新建立王朝,稳固统治的时候。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史汶昕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之后在公元5、6世纪,达到极盛。
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由于印度教的迅速发展,佛教遭到重创。
伊斯兰入侵印度后,佛教受到致命打击。
1203年超行寺被毁,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湮灭的标志。
现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印度(包括尼泊尔)却只剩下遗迹,还有一些艺术上的影响。
一、谈及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就不得不提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其兴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婆罗门教的衰落当时的印度,处于分裂割据时期,面对新的时代,婆罗门教的教义并不能给予信众很好的解释。
战争的频繁发生,加大了社会的经济压力,但婆罗门教却倡导繁重的祭祀,造成很多民众的不满。
加之当时婆罗门教没有严格的戒律,教徒的个人修行,逐渐脱离了普通民众,婆罗门教衰落也成必然。
2、人们对种族划分的不满当时动荡的社会斗争,导致各种族之间无法再保持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
很多原来的“贱民”,通过战争和经商成为社会的实际统治力量,他们反对婆罗门教严格的种族区分,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支持有利于其统治的佛教。
3、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旧的信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佛教的教义更能表达人们的态度和时代的要求,佛教得以兴盛。
佛教的兴盛得益于以上三个条件,而这些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条件逐渐消失,加之其他一些影响原因,便共同导致了佛教的衰落。
二、导致佛教衰落的原因,一是外部影响、二是佛教自身:1、外部影响主要是政治和民众的影响政治,是影响佛教在印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佛教初期是提倡入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各国国都的附近,而且努力迎合王权。
佛教认为,新兴的王权代表的是善法和正义。
其教义满足统治势力的需求,从而也就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
例如,佛教的几次大的结集,都是在国王的支持下完成的。
阿育王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也使得佛教迅速兴盛。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门教,佛教和统治势力结成的“反婆罗门教的统一战线”瓦解。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陆,但是经过千年的流转,如今在印度次大陆信奉佛教的人已经寥寥无几,那么佛教是如何在印度诞生而又走向衰落的呢?那要继续接着看。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大体上是我国的商朝前期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过兴都库什山的一些山口来到印度河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是高贵的意思,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
古代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包括今日得印度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
次大陆的北部是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是塔尔沙漠,这使印度次大陆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最早阐述古印度的文献是吠陀文献,这是颂诗、祈祷词、天文信息以及传说的汇编,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也最古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慢慢的接受了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种姓制度最初有两个等级,后来发展成四个,即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婆罗门地位最高,由军事首领和武士组成的刹帝利地位次之,然后是平民组成的吠舍和由奴隶组成的首陀罗。
每个种姓都从事世袭的职业,互不通婚,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会的特征。
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宗教奉《吠陀经典》为神圣,举行大量的祭祀,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最高。
到了公元前8世纪,印度次大陆出现了很多邦国,这些邦国互相争霸兼并,于是出现了很多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天在尼泊尔境内,与我国孔子属于同一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张靠自身的正确行为达到宗教解脱。
佛教和耆那教主要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因为婆罗门教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吠陀天启,一个是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还有一个是屠杀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对婆罗门教这三个特点,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佛教信众并不多。
印度教与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印度教与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印度教与佛教是印度两个重要的宗教,两者在印度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与佛教的地位逐渐衰落,而在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迹象,显示着它们的复兴。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与佛教衰落的原因,并探寻两者复兴的机遇。
首先,印度教与佛教的衰落部分归因于印度社会的变革。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印度经历了殖民统治、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化和宗教观念的变化。
印度社会渐渐转向了现代化思想,而印度教与佛教这样传统的宗教在其中不再具备同样的吸引力。
其次,印度教与佛教的衰落还与宗教教育的改革有关。
随着现代教育系统的建立,传统教育获得了更多的重视。
然而,印度教与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并没有被充分纳入到教育课程中。
这导致了年轻一代对这些宗教的了解和认同度的下降。
再次,科技的进步也对印度教与佛教的衰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寻找一种便捷且符合现代需求的信仰体系。
印度教与佛教的宗教仪式和传统不再适应新一代人的需要,因此失去了吸引力。
然而,尽管印度教与佛教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面临了衰落的挑战,但最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一方面,印度政府在文化保护和宗教复兴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
通过推广恢复古代寺庙和修建佛教圣地,政府鼓励人们重新认识并接近这些传统宗教。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印度教与佛教的复兴提供了机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印度文化和宗教产生兴趣,并前往印度进行朝圣和学习。
这种趋势为印度教与佛教修复和弘扬提供了平台,并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然而,印度教与佛教的复兴并非一帆风顺。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多样性和自由意识的崛起使得更多的人选择寻找个人信仰和哲学。
因此,在推动印度教与佛教的复兴和复兴时,也需要平衡尊重个体选择的原则。
仅仅强调宗教的过去而忽视当代社会的需求,很可能导致新一代对这些宗教的疏远。
略谈古印度佛教灭亡原因及过程
略谈古印度佛教灭亡原因及过程
吉美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17页(P1-17)
【作者】吉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佛教壁画与古印度佛教壁画的不同 [J], 郭伟华
2.古印度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及多元倾向的思想体系 [J], 姚卫群
3.古印度大乘佛教艺术的圣树图像 [J], 刘芊
4.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J], 罗桑开珠
5.古印度佛教石窟空间演变的综合因素 [J], 杨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印度佛教的消亡的原因
释弘法笔
2009年6月8日于四川彭州莲池寺————————————————————————
印度佛教的消亡是世界学术界,世界人民关注的问题,后世的佛弟子,应更加了解消亡的原因,历史成为过去,也给我们后世弟子一个警策,为正法久住人间,佛弟子应更加研究印度佛教消亡的因缘、因果。
从发展到兴盛至消亡的过程,怎不叫人深思呢?
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一千七百多年,曾玄奘法师西经取经,在那烂陀寺跟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当时那烂陀寺受到外道冲击时,玄奘法师与外道辩论,竟无一人取发议论,并获胜。
这说明玄奘法师与外道辩论,那烂陀寺已受到外道的攻击,婆罗门教的复兴,出现了很多学者,他们吸收了大量的佛教理论,反过来攻击佛教,再加上辩才无碍,佛教的法将无一人能胜过他们的议论,如婆罗门学者僧羯罗阇出耶,这样的理论家,在佛教的法将之中,无一人能够取胜于他,很多道场被毁或逼迫改其他的教派,这说明佛弟子不仅要实修,还要与其他教派超然理论的一面,和僧才缺少理论人才有太大的关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优劣,弘法的兴衰有太大的关系。
释迦族是属于印度东方的,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养育佛陀这样伟大的圣人。
佛陀不仅反对婆罗门至高无上,还要打破种族歧视。
所以东方沙门文化有反对印度雅利安人传统“真常”梵我论的特性,有四种吠陀经典,《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婆吠陀》、婆罗门教的大三论师出现,复兴婆罗门教,印度佛教消亡也有关。
印度佛教史流变分五期,根据印师和吕澂先生分法:
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
四、如来为菩萨分流;
五、如来为本之佛梵一如。
这五期中,一、三、五表示了声闻、菩萨、如来为主的,也就是修声闻行,修菩萨行,修如来行,有显著不同的三大类型。
第三期,第四期表示了由前期而演化到后期的发展过程,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来统摄印度佛教。
“佛法”中含摄了五期的初期与二期,也就是一般所说“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含摄了五期第三与第四期“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
“初期大乘”是一切皆空,“后期大乘”是万法唯心说,“秘密大乘佛法”有显著的特色,所以别立为一类。
三期的分类正与“秘密大乘”者的分类相合,如《摄行炬论》所论“谛性义”、“波罗蜜多义”、“广大密咒义”,因此,印师分三期“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而在“前期大乘”、“后期大乘”外把末后的“秘密大乘”独为一期,与吕老师相似,如“大乘佛法”时期,“大乘佛
法”也还在宏传,只是退居旁流而之。
印度佛教作五期,四期、三期及“大乘佛法”三系的分判,与我国古德的教判相通,但抉择取拾不同,后来从历史观点而论判的,印度佛教的创始到衰灭,凡经五期之演变,若取俞人之一生,则如诞生、童年、少壮,渐衰而老死也。
《印度之佛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研究。
”有一段说的。
印度佛教兴起发展,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衰老,童真充满活力,是可称赞的。
但童真而进入壮年,不是更有意义吗?壮年而不知珍摄,转眼衰老了,老年经验多,知识丰富,表示成熟吗?也可以能表示接近衰亡,所以不可以愈古愈真,更不同情于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
”
在印度佛教的兴亡的过程中,明显见到“佛教兴起于中印度的东部”,渐中印度而扩展到南印度北印度,更发展到印度以外,而有南传与北传佛教传播,但西元四世经后,北印度与南印度的佛教日渐衰落,萎缩到中东印度。
另一方面,佛教的消亡与因僧团腐败堕落,戒律松懈有一定关系,佛言:“戒律住世,正法不灭”。
佛在世时,僧团有严格的戒律,佛灭度后,逐渐完全变质,僧团拥有大量的土地房屋、财产、放债收息。
僧人热衷积累财产,这些都是违背戒律,过着破戒无惭的生活,这种堕落腐化的情况,与佛弟子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有关,促进了佛法衰败的速度。
印度笈多王朝后,特别是伊斯兰教的政治和压力,长达几世纪的压制。
佛教受到猛烈的攻击和毁灭,到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象那烂陀寺,超戒寺这样豪华绝伦的道场被摧毁,标志着印度佛教宣告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