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家文化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变迁

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变迁在古代印度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土,也传播到了中国等周边国家,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所谓万物无常,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经历了从兴盛到沉寂的历程,也承受了历史变迁的沉重压力。
本文将从传播与变迁两方面探究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的历史风云。
一、传播佛教教义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印度社会出现了一些宗教的思想流派,其中有不少人摆脱了旧有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开启了一种新的宗教观念。
佛教教义的创建者释迦牟尼,出生在迦毗罗卫国一个贵族家庭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皇家教育,因而造就了佛教完整的教义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僧众与信徒的宣扬,以及皇帝的庇护和国家力量的推广。
佛教初创时期,僧人们倡导的是自由人、平等和禁欲主义。
释迦牟尼在世时很少涉及政治,直到后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众多民间神明接受了佛教信仰,佛教成为流行宗教。
佛教传播的核心是传承,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两派,都依赖于僧尼的持戒功夫和清净行为。
佛教传播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印度向外传播,二是从外部进入印度。
由于佛教传播具有包容性、涵盖性和人性化等特征,使其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均有着广泛影响。
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地,佛教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和文化传统。
而在印度本土,佛教文化虽然不复往昔的盛况,但仍留存于古迹、摩崖石刻、佛教遗址等多个方面。
可以说,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东方文化,而且也是人类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变迁佛教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发展、政治变迁、文化交融等密不可分。
在印度历史上,佛教文化经历了从兴盛到沉寂的历程。
公元五、六世纪,佛教在印度达到鼎盛,但同时社会分化已经形成,释迦牟尼的价值观和教义已无法适应社会变革,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也越来越深刻,佛教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视理论和思想的深化,发展了各种研究院和名师,培养出了很多著名学者。
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拥有众多宗教和信仰。
其中,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大约占印度人口的80%。
印度教的教义非常复杂,是由多神论、印度哲学和传统文化组成的综合体系。
印度教对印度人的文化、宗教、社会、政治、艺术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教文化中,吠陀经文、奥义书和教義经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圣典,这些圣典描绘了印度教的神、信仰、仪式等方面内容。
印度教还有许多著名的神庙,例如:泰姬陵、吉普尔宫殿、诺特甘达神庙等,这些神庙不仅是印度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佛教是印度发源的一种宗教,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后来传到了中国、日本等国。
佛教产生的背景是古印度时期的宗教和社会风气,反对婆罗门的教条主义和阶级制度,提倡平等、智慧、宽容、自觉。
佛教对印度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在文化上的理念想要破除人们迷信的观念,主张以理性的方式去探索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自由和独立思考。
佛教也对艺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有所贡献,例如:雕塑艺术、佛教塔、皇家寺庙等。
印度教和佛教都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印度教宣称对其他宗教和社会阶层具有合法支配权,而佛教则强调平等和和谐。
此外,印度教强调信仰和敬拜的观念,而佛教则注重实践性和个人的修行。
在历史上,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曾经多次发生变化。
佛教创立之初受到了印度教的压迫和打击,但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它也逐渐获得了印度教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总的来说,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内涵,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印度教和佛教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它们的根基和精神内涵始终是印度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印度教与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在印度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无论是宗教观念还是文化传承,印度教与佛教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古老历史。
这两个宗教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精神氛围。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拥有众多的信仰和教派。
它承认多神教和唯一神的共存,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
印度教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其中的神祇和英雄被崇拜为抽象的超自然存在。
印度教强调宇宙的连续性和循环性,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这种观念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和谐共处、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在印度教的影响下,印度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按照种姓制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陀和苏达。
这种制度是印度教社会的核心组织形态,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种姓制度也引发了许多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佛教在印度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是由印度的一位王子释迦牟尼(即佛陀)所创立的。
佛教的基本信条是要通过克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达到解脱和救赎。
佛教强调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慈悲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印度文化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影响,使社会风气逐渐向慈悲、理性和互助的方向转变。
佛教的核心教义中关于克服欲望、放下执着、关注他人的思想,对塑造了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佛教的价值观也为印度文化注入了一种奉献的精神,影响了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运作。
因此,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下,印度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传统和道德体系。
这种道德体系强调和谐、互助、珍惜生命和尊重他人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印度社会中得以体现,也渗透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
印度古代历史的宗教与文化佛教与印度教的传播

印度古代历史的宗教与文化佛教与印度教的传播印度古代历史的宗教与文化——佛教与印度教的传播印度,这个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国度,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印度古代历史中,佛教与印度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宗教的兴起和传播,不仅影响了印度的宗教信仰,更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印度。
佛教以它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信徒。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僧人的传教活动来实现的。
这些僧人踏上了漫长的旅程,穿越了山川大地,传播佛法,将佛教的教义传播到了印度的各个地区以及更远的国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印度僧人玄奘。
在公元7世纪,玄奘带着忠诚信仰的心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
在这段旅途中,他不仅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了汉语,也向中国人民传授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玄奘的贡献不仅是对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影响。
佛教从印度传到了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文化逐渐独立,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印度教的传播: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
印度教与佛教一样,也是通过传教活动来实现其传播的。
然而,印度教的传播与佛教有所不同,它更注重于口碑传播和文化交流。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多样,尊奉许多神灵,并且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在印度教的传播过程中,信徒们将印度教的神灵和教义带到了不同的地区,并与当地的宗教习俗相结合。
印度教通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节日等方式,将其信仰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印度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
随着印度教的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
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成为了这些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地的宗教、艺术和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与古印度文明接触最为密切,古印度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深,而这一切主要都体现在佛教传入中国这件事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世界与自我中国古人有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万象唯心造,心意亦虚空。
中国古代只有老子、孔子那样的思想家,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思想家,所以中国古人的思维总是意象性多而思辩性少,直觉性多而逻辑性少。
而佛教,它那静悟冥思的方式很符合中国古人喜爱直接下结论的直觉习惯,它所包含的一些论证过程又满足了中国古人对逻辑思维的需求。
于是,中国古人不必再思考世界为什么存在,不必再思考人类自我为什么存在,更不必再到世界上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寻求分析研究的乐趣,只领悟“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人们在凡尘中忙忙碌碌,每时每刻患得患失,但是,当某一个人把自己关在门内静下心来细想一想,他就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难道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外界的一切又在哪里呢?我身边这种种人和物莫非就如同梦境一样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幻觉?上面所说的这一种怀疑正是佛教的思维方式之一,有偈为证:“般若青锋流水弦,个中端的向谁言。
一朝面壁跏趺坐,懒看诸君顛倒顛。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宇宙万物与社会历史中国古人否定直线思维,把一切都想象成为无头无尾、永远循环往复的圆圈。
中国古代人也曾经想象过宇宙的开端,比如盘古开天地之类,但是,中国古人对永恒存在的想象并没有再深入下去,一部分人直接就认为日月星辰等实物就是自有永有的,另一部分思维较深刻的人也没有再接着追问盘古以及他所居住的混沌境界又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在此又一次弥补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它认为:追问原始开端是最愚蠢的,如果有个开端的话,那么这个开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比如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人们能够确定这个圆圈的圆周是从哪里开始的吗?可见,西方人的思维是从圆心延半径向外展开,而中国人的思维是延着圆周曲线往复运动。
分析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传播

分析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传播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文化的传播对于整个亚洲以及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因素和历史背景,本文将分析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
印度位于亚洲次大陆的中心地带,它与西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使得佛教思想和文化得以通过商人、学者和僧侣等传播者在不同地区的交流和传递中传播开来。
其次,佛教教义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古代佛教强调智慧、慈悲和解脱,它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价值观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在古代印度,佛教吸引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信徒,无论是王族、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得到佛教的慈悲和指导。
这为佛教文化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另外,佛教僧侣的传播活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僧侣以修行者的身份游历各地,他们不仅传授佛法,还开设寺庙和修道院,并为信众提供佛教仪式和禅修等精神实践的场所。
这种僧侣传播的方式,将佛教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结,使得佛教在各个社会群体中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也是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佛教经典包含了丰富而深奥的佛教思想,它们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传播到了中国、斯里兰卡、中亚等地区,进而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
这些佛经的传播,不仅在文化层面上丰富了东方的思想文化,也为佛教在这些地区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传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来自印度本土宗教的竞争。
虽然佛教在印度发展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其他本土宗教的复兴,比如印度教和耆那教,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在古代印度的社会中,佛教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派别和宗教之间的争斗和竞争,这对于佛教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传播的遗产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亚洲和世界的文化。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等地发展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成为了这些地区的重要思想传统。
印度古代信仰和佛教的传播

印度古代信仰和佛教的传播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文化的国家,涌现出众多的信仰和宗教体系。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信仰是印度教和佛教。
这两个宗教在印度古代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印度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印度古代信仰体系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源远流长。
印度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阿利亚人。
印度教强调生命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相信人们的命运受到前世行为的影响。
印度教还崇拜多神,其中最重要的神祇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信徒们通过吠陀经文和宗教仪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
除了印度教外,古代印度还有其他信仰体系。
奴伽罗多教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重要信仰,信徒们崇拜宇宙的力量和自然神灵。
耆那教是另一种重要的古代印度宗教,强调自我克己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佛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是印度古代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
佛教强调人类解脱和对苦难的认知,提倡八正道和四谛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佛教僧侣的弘扬。
僧伽是佛教的核心组织,由出家人组成,负责传播佛法和管理佛教寺庙。
佛教僧侣通过修禅和传授佛教经典来吸引信徒。
佛教的传播范围最初局限在印度本土,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
佛教的传播通过印度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得到促进。
其中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与佛教相关的文化和思想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传入中国和中亚地区。
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对中国宗教、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也传入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形成了独立的佛教传统。
三、印度古代信仰和佛教对亚洲文化的影响印度古代信仰和佛教对亚洲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对哲学和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核心教义如中道思想、因果报应和无我观念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哲学思想。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和宇宙观也对其他文明的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印度古代信仰和佛教对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和印度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论文
课程名称:人文科学教授讲坛院系专业:
学号:
姓名:
印度佛家文化
学号:姓名:
摘要:佛教的经典中有很多智慧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印度佛教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保持乐观向上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字:佛学,处世之道,自身修养
印度佛教是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产生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
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
当时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进入奴隶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印度佛教的时空观,时间观以及有趣的轮回理论。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印度人最崇拜的图腾是法轮,所以佛教以法轮为标志,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
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
三善道为天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但修罗道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所以不能说成善道;以其
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
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升到天界。
这就是古印度佛教文化基本理论之一的轮回理论。
佛学思想中蕴含很多的智慧,可以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世与为人。
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者“业力”。
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
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是佛教的因果观。
也就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强调,事物中因果规律普遍存在。
在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就连菩萨和佛也受这个因果规律的支配而不例外。
佛教认为。
人的行为不管好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即业力。
这种业力时时都蕴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银行的存折。
好的行为,存进的就是善业,坏的行为,存入的就是恶业。
所以这事要靠自己的修为的,是内因。
佛教认为,人所做的不善业有十种,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
如果谁从心里肯定了上述内容并且已经付诸行动。
死了以后要轮回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三恶道里去。
如果持否定态度。
死后可以转生为人,如果再潜心修行。
一心向善,那么就可以摆脱轮回而悟道成佛。
这就是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除了内因外,各种形式的外缘也是存在的。
一旦某种与内因业力相应的外缘出现,那么结果就会显现出来。
佛教认为。
业力不形成某
种果报是不会消失的,因此有前因就必定会结果。
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了。
就是老话说的:“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跟加通俗一点就是“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世间是由因缘聚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不可能永远遇不到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
总要遇到吧,因此因果报应谁也无法逃脱。
我认为这种佛家思想是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的,这种思想告诉我们要积善成德,仁者无敌。
佛教还倡导人拥有健康的心态,其名为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
慈心就是爱心,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让人变得宽容,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这一点上和儒家的仁和道家的道德有异曲同工之处。
悲心就是同情心,让我们多助人为乐,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
更重要是的哪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收到了各种误解,也不后悔。
相比之下儒家只是要求“自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佛家思想在这点上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儒家了。
喜心就是承认别人取得的成就的心态,也就是见贤思齐的心态。
在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也要为之感到高兴,而不能讽刺、嫉妒别人。
在为他人感到高兴的同时,还要“见贤思齐”,这样自己也能不断地进步。
舍心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评估的太高,也不要妄自菲薄。
要用平和的心态,诚实的态度为人处事。
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佛教博大精深,但并不都生涩难懂,有些浅显却实用的的道理编成优美的对子在代代相传。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
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这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要以平和的心态慢慢行善,终有一天有缘时得到回报。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佛家思想中还有一种有趣的良药: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佛教的精神。
再说一下佛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是多元文化竞争共存、互相融会而非统一于一元的格局。
在这个基本格局中,随着中国与东亚佛家文化圈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佛家文化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但是必须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影响的扩大并不都是同步前进的,在像中国这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进的地区,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文化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佛家文化仅仅是这股合力结构中的一股罢了。
所以,我们应该给新世纪中的佛家文化以正
确的定位,这个定位应当是:不为天下先,而只分一杯羹。
即在世界多元文化结构中保持其道德人文主义的一元存在,而汇入于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
由于人们对于佛学的认识和评价的不同,因而对佛学未来也有不同的展望。
依我个人肤浅的看法,佛学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必将随着亚洲地区的振兴,而越来越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了解与重视。
同时,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也正在越来越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瞩目。
所以,对于佛学的未来发展,我是抱乐观态度的。
当然,佛学也要对自身已有的基本精神和重要概念、命题等,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出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新诠释。
所以,我们如果能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佛家这些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则必将大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获得极大的成果。
而古老的佛家文化,也将由此显示出它无尽的魅力。
而我们也要一心向佛,积善成德。
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察;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时间。
同时还要牢记,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