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谱2

合集下载

2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一概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1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选择性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好等特点。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

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

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

如(图4.3),胆甾酮(a)与异亚丙基丙酮(b)分子结构差异很大,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峰。

两分子中相同的O=C-C=C共轭结构是产生紫外吸收的关键基团。

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光谱区域的详细划分如图4.4所示。

紫外-可见光区一般用波长(nm)表示。

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380 nm的近紫外光区和/或380-780 nm的可见光区有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产生光吸收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

该法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二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光的照射下待测样品内部的电子跃迁,电子跃迁类型有:(1)σ→σ* 跃迁指处于成键轨道上的σ电子吸收光子后被激发跃迁到σ*反键轨道(2)n→σ*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反键轨道的跃迁(3)π→π* 跃迁指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收光波能量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

(4)n→π*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的跃迁。

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σ→σ* ~150nmn→σ* ~200nmπ→π* ~200nmn→π* ~300nm吸收能量的次序为:σ→σ*>n→σ*≥π→π*>n→π*特殊的结构就会有特殊的电子跃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波长),反反映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上就有一定位置一定强度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推知待测样品的结构信息三特点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所对应的电磁波长较短,能量大,它反映了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情况。

第二章紫外-可见光谱

第二章紫外-可见光谱
λmax可能出现在远紫外区.
例如:
CH3OH: n→σ* 所产生的吸收带λmax为183nm. ε=150
三. 常见的光谱术语
1.发色团:
可以使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基团. (一般为带π电子基团(C=C,C C,苯环,C=O,N=N,NO2)
如果一个化合物分子中:
-发色团之间不发生共轭: 吸收光谱包括发色团各自的 吸收带
-发色团之间彼此形成共轭体系: 原来各自发色团的吸 收带消失,而产生新的吸收谱带(波长和吸收强度比原 来明显加大)
2.助色团:
有些原子或基团单独在分子中存在时,本身在紫 外区和可见区不产生吸收的原子或基团,当连接发 色团后,使发色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 同时使 吸收强度增加.(助色团一般为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 原子团. 如-OH,-OR,-NHR, -SR, -Cl, -Br, I, 烷 基等)
λ/nm
5. 末端吸收
吸收峰随着波长变短而强度增强,直至仪器测量的极 限,而不显示峰型(这主要是因为其最大吸收在短波长 处),这种极限处吸收称为末端吸收.
6. 吸收带的分类
1). K吸收带(源于德文konjugierte, 共轭)
由共轭体系的π→π* 跃迁产生的强吸收带, 一般 εmax>104
2). R吸收带(源于德文radikalartig, 基团)
如果一个分子在不同的pH 值介质中形成阳离子或阴 离子, 吸收波长随离子化而改变
例如
Hale Waihona Puke NH2 H+_
OH
+ NH3
_
OH
O
_
OH
H+
λmax/nm (εmax)
原因
230(8600) 203(7500) 211(6200) 236(9400) 280(1470) 254(160) 270(1450) 287(260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基本原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方法。

当某种物质受到光的照射时,物质分子就会与光发生碰撞,其结果是光子的能量传递到了分子上。

这样,处于稳定状态的基态分子就会跃迁到不稳定的高能态,即激发态:M(基态)+hv------M*(激发态)这就是对光的吸收作用。

由于物质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能量上一量子化的。

只有当入射光的能量(hv)与物质分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相等时才能发生吸收△E=E2-E1= hv=hc/λ而不同的物质分子因其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即△E不同,故对光的吸收也不同。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同一种吸光物质,浓度不同时,吸收曲线的形状不同,λmax不变,只是相应的吸光度大小不同,这是定性分析的依据。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用于物质的鉴定及结构的分析,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含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由于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且仅能反应分子中生色团及助色团的特征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征。

2.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光谱进行定量分析,同利用可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原理相同,都是基于朗伯—比耳定律:A=εbc。

近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发展了一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消除干扰组分的影响。

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构造和作用紫外吸收光谱仪和分光光度计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的主要仪器。

紫外吸收光谱仪的基本结构一般有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电学系统三部分组成。

1.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主要有光源、单色器、一系列透镜、吸收池,检测器和数据处理及显示器组成。

其作用是使光束准直,聚焦。

仪器分析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例如:铌和钽都可与邻苯三酚生成二元络合物, 但是在草酸介质中,只有钽能与邻苯三酚形成黄色的 钽-邻苯三酚-草酸三元络合物,铌则不能形成类似的 三元络合物,因而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
显色反需考虑的因素 灵敏度; 选择性; 显色剂吸收干扰易排除;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2.6.2显色反应的选择 2.6.2.1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以用下式表示:
响因素:灯电压,如钨丝灯和卤钨灯; ☻ 气体放电光源: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紫外光区,375-
180nm,如 氢灯和氘灯(功率大4-5倍) ;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范围:185nm~1000nm 。
光源 分光系统 吸收池 检测系统 记录系统
2.5.2 分光系统 ☻ 将来自光源的光按波长的长短顺序分散为单色光,并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通过一个快速转动的扇形镜将经单色器的光一分为 二,然后用另一个扇形镜将脉冲辐射再结合进入换能器 ,即两光束同时分别通过参照池和测量池。
特点:消除、补偿光源和检测器的不稳定,精确度高。
单色器
吸 收 池

信号记录

处理系统

检测器
(3)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 单色器,得到两个不同的单色光(λ1、λ2),它们 交替地照射同一溶液,然后经过光电倍增管和电子控
2.4共轭烯烃λmax的经验计算
2.4.1链状共轭烯烃λmax的计算(Woodward经验规则) 母体为C=C-C=C,λmax的基本值为217nm; 增加一个特殊的取代基,λmax红移的值如下:
烷基:+5nm 卤素:+17nm 2.4.2单环共轭烯烃λmax的计算(Woodward经验规则) 母体为

《环境仪器分析》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

《环境仪器分析》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
可见光区:白炽光源,如钨灯、卤钨灯,钨灯辐射 波长范围在320~2500 nm。
碘钨灯:波长范围340-1200 nm。无论钨灯或碘钨灯, 在可见区发射的能量与工作电压4次方成正比,因此,预 使光源稳定,必须由一个很好的稳定电源。
紫外区:气体放电光源,如氢、氘灯。适用的波长 范围185~400 nm的连续光谱。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 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 于紫外、可见及近红外光 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 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 的分辨能力。
优点:色散波长范围宽 、分辨本领高、成本低、 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
缺点:各级光谱会重叠 而产生干扰。
2019/10/31
6
3、样品室
样品室(吸收池,常用比色皿)
紫外区:必须是石英池 可见和近红外区:玻璃 池或石英池
2019/10/31
7
4、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电子倍增极



电子倍 增极

R1
R2
R3
R4
负电压

R

mA
R5
5、读数装置: 记录仪、数字显示器
2019/10/31
8
二、常用紫外-可见仪器类型
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例如:0.2M Na2SO4 溶解偶氮基—N=N—染料(甲基橙), 可以选择0.2 M Na2SO4作为溶剂参比。
2019/10/31
36
(2)试剂参比
如果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有吸收, 按显色反应条件下,只是不加入试样,同样加 入试剂和溶剂作为参比,可消除试剂中的组分 产生吸收的影响。
Fe2+ + 邻二氮菲 → 橙红色络合物

第九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2)

第九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2)

3.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金属配合物的紫外—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配合物的颜色一般不同于游离 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体本身的颜色。 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体本身的颜色。金属配合物的生 色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 色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 ⑴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f一f电子跃迁 ⑵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内电子跃迁 ⑶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在分光光度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光光度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 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 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 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 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 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当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后,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 轨道上的电荷转 当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后,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M轨道上的电荷转 移到配位体L的轨道 或按相反方向转移, 的轨道, 移到配位体 的轨道,或按相反方向转移,这种跃迁称为电荷转 移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移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本质上属于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 电荷转移跃迁本质上属于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呈现荷移光 谱的必要条件是构成分子的二组分,一个为电子给予体, 谱的必要条件是构成分子的二组分,一个为电子给予体,另一个 应为电子接受体。 应为电子接受体。 电荷转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允许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允许跃迁,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 都较大(10 4左右 ,适宜于微量金属的检出和测定。 左右),适宜于微量金属的检出和测定。 都较大 电荷转移跃迁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呈现荷移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呈现荷移光谱,荷移光谱的最 大吸收波长及吸收强度与电荷转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大吸收波长及吸收强度与电荷转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 形成血红色配合物, 处有强吸收峰。 例:Fe3+与SCN-形成血红色配合物,在490nm处有强吸收峰。 处有强吸收峰

第二章 紫外光谱

第二章 紫外光谱

(ii) K带[来自德文Konjugierte(共轭)]
起源:由π-π*跃迁引起。特指共轭体系的π-π*跃迁。
K带是最重要的UV吸收带之一,共轭双烯、α,β-不饱和 醛、酮,芳香族醛、酮以及被发色团取代的苯(如苯 乙烯)等,都有K带吸收。例如:
CH3CH=CHCH=CH2
O
(CH3)2C=CH-C-CH3
2.5.3.2 杂芳环化合物
五员杂芳环按照呋喃、吡咯、噻吩的顺序增强芳香性, 其紫外吸收也按此顺序逐渐接近苯的吸收。
呋喃 204 nm ( ε 6500) 吡咯 211nm ( ε 15000) 噻吩 231nm ( ε 7400)
2.6 空间结构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2.6.1 空间位阻的影响
直立键 λmax ﹥平伏键 λmax
2.6.2 顺反异构
双键或环上取代基在空间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反式 λmax ﹥ 顺式 λmax
2.6.3 跨环效应
指非共轭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共轭范围有所扩大,λmax 发生红移。
2.7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1. 紫外吸收曲线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紫外吸收带通常是宽带。
影响吸收带形状的因素有:
(d)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使最大吸收强度 (εmax)↑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最大吸收强度 (εmax)↓的效应。
(e) 溶剂效应 定义: 红移---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 C O
E非
n
C O
* C C
E非
同一碳原子上杂原子数目愈多, λmax愈向长波移动。
例如:CH3Cl 173nm,CH2Cl2 220nm, CHCl3237nm ,CCl4 257nm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可用不同波长的单色
光照射,测吸光度得到——扫描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称为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峰 肩
末端吸收 谷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 物质的结构信息,并 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 依据之一。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 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二、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UV-Vis光谱吸收光谱主要有: 电荷迁移跃迁及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 d一d、 f 一f 跃迁)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元素5个能量相等的d 轨道和镧系、 锕系7个能量相等的的 f 轨道裂分,吸收辐射后,低能态的d 电子或f电子可以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去。 绝大多数过渡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的 d 轨道,按照晶体场 理论,当它们在溶液中与水或其它配体生成配合物时,受配 体配位场的影响,原来能量相同的 d轨道发生能级分裂,产 生 d-d 电子跃迁。 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产生, 所以称为配位场跃迁;
n<p
n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n >p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溶剂的极性除了影响吸收峰的位置,还影响吸收光谱 的精细结构:
N HC
N
CH 对称四嗪
N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蒸汽中
环己烷
水中
4. 体系pH的影响
pH影响吸光物质的存在形态,产生不同的吸收光谱. 如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 两个吸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物电学院专业、班级光电子实验课程名称光谱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2016 至2017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7 年 6 月10 日XXXX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序号二实验名称LED光源光谱定标实验时间2014年6月5日实验室同析三栋318 1.实验目的1、理解波长标定的意义;2、掌握波长标定的方法;3、理解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意义;4、掌握检定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方法。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JJG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2007年11月2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并自2008年5月21日起实施。

该规程对波长范围190nm~2600nm,波长连续可调的可见、紫外‐可见、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定做出了明确要求。

规程首先将仪器的波长划分为三段,分别是A 段(190nm~340nm)、B 段(340nm~900nm)、C 段(900nm~2600nm)。

按照计量性能的高低将仪器划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级别。

规程规定需要检定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重复性、噪声与漂移、最小光谱带宽、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透射比重复性、基线平直度、电源电压的适应性、杂散光、吸收池的配套性。

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也称为波长准确度,是指仪器测定时标称的波长值与仪器出射的光线实际波长值(波长的参考或理论值)之间的符合程度,一般用多次波长测量值平均值与参考值之差(即波长误差)来测量。

波长准确度的大小其实质反映的是波长的系统误差,一般由仪器装置在制造中的缺陷或仪器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而造成的,它对测量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对不同仪器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波长准确度显得更为重要。

紫外可见光谱 2

紫外可见光谱 2

18
1. K带: [来自德文Konjugierte(共轭)] 共轭双键中π→π* 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 特点: (1)吸收强度大,摩尔吸光系数大(104-105之间); (2)波长在217-280nm之间。 (3)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是否有K吸收带,作为判断共轭体系的 重要依据。 (4) 溶剂极性↑时,λmax发生红移(烯酮)或不变(双烯) 。 如300nm以上有高强吸收带,则为更大共轭体系;每加一个 共轭双键,吸收带红移约30nm. 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及芳香烃均可发生这类跃迁,氨基酸、 蛋白质与核酸均含有大量共轭双键,因而200~300 nm的紫 外吸收测定,在生化实验技术中有极广泛的用途。
2018年10月17日11时29分
2


2. 助色团:

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 >200nm的 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 π(π—π)共轭作用,使生色团的共轭体系增长,分 子轨道能级间距减小,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或 由于助色团的电子效应,使原来的共轭体系发生极 化,降低能级间隔,增强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 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 团。 助色团通常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如:-OH、-NH2、>NH、-CH3、-X、-OR等。n 电子与生色团上的 π 电子作用(n-π 共轭)使π *的 状态稳定,能量降低,π-π* 间能级间隔减小。

有机物紫外吸收与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
π→π*( 非共轭 ) C=C <200 nm
19
2018年10月17日11时29分
2.R带: [来自德文Radikalartig(基团)]
由n →π* 跃迁所吸收的能量产生的吸收带。
(1)含有O、N、S、卤素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如—OH、—OR、—NH2、—NHR、—X 等,与生色 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跃迁。 (2)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如-C=O、-N=N- 、 -NO、-NO2等,在杂原子上有未成键的n 电子,发生 n →π*跃迁。 特点:(1)吸收较弱ε:10~100; (2)波长较长:270~350nm 如果同时200nm处无其它吸收峰,说明该生色团是 孤立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2

氢谱、碳谱、红外,其结论都没有紫外的结果清晰。
例2.
(a) max = 215(基本值)+12(烷基取代)=227nm (b) max = 215(基本值)+212(烷基取代)+10(烷
基取代)+5(环外双键)= 254nm 莎草酮的实测值:251nm
27
5.UV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钙 调 蛋 白
①CH3(CH2)5CH3 ②(CH3)2C=CH-CH2-CH=C(CH3)2 ③CH2=CH-CH=CH-CH3
6. 试用紫外光谱区分下列化合物。
(1) (2)
7.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最好选择什么极性的溶 剂作为溶剂?为什么?
38




儿茶酚
4,5,7-三羟黄烷酮
栎精
图6 一些特定类黄酮的吸收图谱
乌龙茶多糖
图7 乌龙茶多糖的紫外光谱
白果蛋白
Tyr
HO
O
OH
OH OH O
黄烷酮
HO 4' 3' 2' OH
5' 6' 1' OH O
2 1
3
4 OH
5
查尔酮
O
O
黄酮
2' '
1
6'
3' 4'
5'
脂肪
35
紫外-可见光谱思考题
效应 • 光谱具有加和效应(D+E)
24
4.应用举例
例1:香料-紫罗兰酮用于化妆品,-紫罗兰酮只 作皂用香精。
-紫罗兰酮 max=228nm -紫罗兰酮
max=298nm
▪ 紫外吸收光谱决定双键位置,既简单又有效, 如: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然而某些作者认为比色法起始于1852年, 因为在这一年,Beer参考了Bouguer和Lambert 的早期著作,提出了比色法的基本定律。
硫氰酸盐法和亚铁氰化物法测定铁, Nessler法测氨,硫氰酸盐法测钼,都是19世 纪中叶就已提出来的分析方法。
随着对光度分析方法的不断研究和深 入,人们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典光度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双波 长分光光度法、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等,使光 度分析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有机试剂的迅猛发展,使 大量的有机试剂应用到分析测试领域,灵敏 度、选择性得到不断提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是由物质 分子中价电子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
(2)紫外-可见光谱区域范围: 紫外-可见光谱区域范围:10~400nm称为 紫外区,400~780nm为可见光区。 10~200nm称为远紫外区,200~400nm称为 近紫外区。

最初,比色测定是在比色管中进行的。 19世纪末,开始使用带滤光片的目视比 色计。 20世纪30年代,光电比色计和分光光度 计才被引入实验室。
20世纪初期的分光光度计多为单光束手 控型。
20世纪60年代,双光束自动记录光度计 问世。 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处理机控制的分 光光度计不断出现。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迅速 发展和商品化。
机理:过渡金属络合物中,由于配位体的 影响,中心离子的d轨道或f轨道能级发生分裂。 当过渡金属络合物吸收了可见或紫外区的某部 分波长的光时,d电子或f电子就可以从较低的 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称为d→d跃迁或f→f 跃迁。这种跃迁一般发生在可见光区。
2.2 分子吸收光谱概述 1.分子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 在分子中,除了原子的核能En,质心在 空间的平动能Et外,还有电子运动能Ee,原 子之间的相对振动能Ev,以及分子转动能Er 等。 分子的总能量可写为: E=En + Et + Ee+ Ev+ Er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

2-2 紫外吸收谱带的形成(二)
电子能级跃迁 振动能级跃迁 转动能级跃迁
紫外-可见光谱 振动光谱 转动光谱
Absorption
5.351x10-6M C149 in CHCl 3
0.4
418nm
309nm
0.3 p-p*跃迁
n-p*跃迁
0.2
0.1
0.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Wavelength(nm)
(2)共轭多烯最大吸收波长的计算
Fieser-Kuhn经验公式:
max(己烷溶液)=114+5M+n(48.0-1.7n)-16.5Rendo-10Rexo
max(己烷溶液)=1.74×104n
式中 M --- 取代的烷基数 n --- 共轭双键的数目
Rendo--- 具有环内双键的数目 Rexo --- 具有环外双键的数目
2-1 紫外-可见光谱区
2-2 紫外吸收谱带的形成(一)
电子位能曲线 ( 激发态)
III I II 电子跃迁 E
电子位能曲线 (基态)
I (a)
II III
(b)
(c)
位能曲线上的横线表示振动 能级(转动能级未表示)
(a)稀薄气体状态(转动能级跃迁谱线); (b)气态压力增加时形成连续曲线; (c)极性溶剂中,精细结构完全消失.
化合物B更接近实验值242nm,产物应为B。
例2.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7H10O,经红外光谱测定含有 酮羰基、甲基及碳碳双键,但不能肯定是六元环酮还
是开链脂肪酮。其紫外吸收max(EtOH)=257nm(>104), 试推测其结构。

2-紫外-可见光谱

2-紫外-可见光谱

溶剂的截止点: 一般指紫外光通过一种溶剂1cm,吸光度A接 近0.1时的波长。指用此溶剂时的最低波长限度, 即低于此波长时,溶剂将有吸收。
常用溶剂的截止点:乙睛(190nm)、环己烷 (205nm)、甲醇(205nm)、乙醇(204nm)、 水(210nm)、氯仿(245nm)、苯(280nm)丙 酮(330nm)等等。
除红外和质谱外,无样品消耗,可回收;
省时,简便;
配合元素分析(或高分辨率质谱),可准确确定化合物的分子 式和结构。
Bionanotextile
分子运动形式及对应的光谱范围
Bionanotextile
“四谱”的产生
带电物质粒子的质量谱(MS) ↑ 电子:电子能级跃迁(UV) ∣ ↗ 分子 → 原子 ∣ ↘ ↓ 核自旋能级的跃迁(NMR) 振动能级(IR)
Bionanotextile
③n→Л*跃迁:R吸收带 如 -C=O、 O=C-H、 O=C-OH、 O=C-NH2、C =N-、-C=N等,将发生n→Л*跃迁。 R吸收带发生在近紫外及可见区,其特征是吸 收强度弱,εmax<100。 ④Л→Л*跃迁:K吸收带 例如乙烯在185nm;乙炔在173nm处有吸收。 当分子中存在有Л→Л共轭结构时,能发生较 强的Л→Л*吸收带,称为K带。例如苯乙烯、 苯乙酮等。 K带的特征是εmax>10000,是一强吸收带。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1 引言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分子水平 过去:化学方法, 费时、费 力、费钱,需要样品量大。 现在:现代仪器分析,省时、 省力、省钱、快速、准确, 样品消耗量小(μg)。
OH O HO NCH3 吗 啡 碱
吗啡碱结构的测定,1805 年始,1952年完全阐明。

紫外光谱-2

紫外光谱-2

lmax1
lmax2
l/nm
对吸收曲线的说明: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
变,吸收强度改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
和λmax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 依据之一。 ④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O
λmax=280 ε~ 150
O
3. 溶剂效应对λmax 的影响
(1)溶剂极性对光谱的影响
溶剂的影响:吸收峰位置、吸收强度、光谱形状。
溶剂极性的影响:
极性增大:
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蓝移 。 π― 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红移 。
溶剂极性对两种跃迁的影响
π*
π*
△E非>△E极
△E非<△E极
n
34
* 5
H(CH=CH)n H
1、共轭效应
两个不同发色团相互共轭时,C= C-C=O 。 对紫外光谱的影响与上述情形相似。例如 CH3CH= CH-CH=O 中,烯烃双键因与羰基相互共轭,产生新的分 子轨道。因此,π -π共轭使π →π *跃迁、n→π *跃迁峰均红 移。
• •
1、共轭效应
练习
:λmax=295.5nm 平面结构 能有效共轭
2.立体效应(steric effect) 对λmax 的影响
(3)跨环效应对λmax 的影响
跨环效应:两个基团虽不共轭,但由于空间的排列,他们 的电子云仍能相互影响,使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系数改变。
λmax=292 ε ~ 292
π

2-2紫外光谱

2-2紫外光谱

2.2紫外光谱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缩写为UV)是电子吸收光谱,通常所说的紫外光谱的波长范围是200~400nm,常用的紫外光谱仪的测试范围可扩展到可见光区域,包括400~800nm的波长区域。

电子光谱是指分子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形成的光谱。

用紫外光照射样品时,当样品分子或原子吸收光子后,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不同结构的样品分子,其电子的跃迁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吸光的几率也不同,从而可根据波长范围、吸光度鉴别不同物质结构方面的差异。

2.2.1 基本概念2.2.1.1 分子光谱的产生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图2-1为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图2-1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在每一电子能级上有许多间距较小的振动能级,在每一振动能级上又有许多更小的转动能级。

若用△E电子、△E振动、△E转动分别表示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差,即有△E电子△E振动△E转动。

处在同一电子能级的分子,可能因其振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振动能级上。

当分子处在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时,它的能量还会因转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转动能级上。

所以分子的总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能量的总和:E分子=E电子+E振动+E转动。

当用频率为v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而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E恰好等于该电磁波的能量hv时,即有△E=hv(h为普朗克常数)(2-1)此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

若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电信号(吸光度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分子吸收光谱图。

分子的转动能级差一般在0.005 ~ 0.05e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g. 铬酸盐或重铬酸盐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rO42- +2H+ = Cr2O72- +H2O
2013-10-13
(3)非均相体系偏离 • 真溶液 • 溶液必须是均相体系。胶体、乳胶、悬浮物、 沉淀等非均相体系产生的光散射 (4)仪器偏离 • 单色光 • 复色光 • 杂散光 • 不平行入射光
、 a、 E1%1cm之间的相互换算:
2013-10-13
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
桑德尔灵敏度又叫桑德尔指数,用S表示。在分光 光度分析中常常使用。桑德尔灵敏度规定仪器的检测 极限为A=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测出被 测物质的最低含量,以μg/cm2表示。 S与ε的关系 可如下推导: A=0.001=b cε ,即 cb=0.001/ ε c为mol/1000cm3; b为cm,故cb为单位截面积光程 内的物质量,即mol/1000cm2。如果cb乘以被测物质 的摩尔质量M,就是单位截面积光程内被测物质的质 量,即为S,所以 , S=cb/1000×M×106=cbM×103 μg/cm2,代入cb后,
2013-10-13
E. 电荷迁移跃迁
• 所谓电荷迁移跃迁是指用电磁辐射照射 化合物时,电子从给予体向与接受体相 联系的轨道上跃迁 • 电荷迁移跃迁实质是一个内氧化还原过 程 • 相应的吸收光谱称为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2013-10-13
• 电子给予部分是一个还原基团,电子接 受部分是一个氧化基团,激发态是氧化 -还原的产物,是一种双极分子 • 电荷转移过程可表示为:
• Etot=Erot+Evib+Eelect • ΔE=hν • ΔE 能级差;h 普朗克常数;ν 电磁波 频率 • 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分子 吸收光谱图
2013-10-13
• 在电子能级跃迁时,必然伴随着分子振动能级 的跃迁 • 电子能级跃迁和振动能级跃迁时,必然伴随着 转动能级的跃迁 • Evib比Eelect小10倍,一般在0.05~1eV之间 • Erot比Evib小10至100倍 • 如此小的能量差距,必然使波长间距极小,因 而分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在宏观上呈现带状, 称为带状光谱
2013-10-13
A=-lgT=lg(I0/I)=εbc
A :吸光度 T :透射比(百分透射比%) I0 :入射光辐射强度 I :透射光辐射强度 b :光通过试样的光程长度(cm) c :分析物浓度(mol●L-1) ε:摩尔吸收系数(L●mol-1●cm-1)
2013-10-13
需要指出的是: • 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ε与所用波长、 温度和溶剂特性有关 • 为了补偿入射光和透射光损失的影 响,在实际测量中,采用在另一等 同的吸收池中放入溶剂作为参比 •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2013-10-13
助色团
• 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 -NHR、-SH、-Cl、-Br、-I等),它们本 身不能吸收大于200 nm的光,但是当它 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其吸收带的最 大吸收波长λmax 发生移动,并增加其吸 收强度
2013-10-13
红移和紫移
• 在有机化合物中,常常因取代基的变更 或溶剂的改变,使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 波长λmax发生移动 • 向10-13
不平行入射光
• 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采用平行入 射光束,以保证全部光束通过同一厚度 的吸收介质 • 入射光束偏离平行性较大时,会产生比 耳定律偏离
2013-10-13
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Orgin of Electron Spectra of Compounds)
一、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Electron Spectra of Organic Compounds)
2013-10-13
• 图中A、B表示不同能量的两个电子能级, 在每个电子能级中还分布着若干振动能 量不同的振动能级,它们的振动量子数 V=0、1、2、3……表示,而在同一电子 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中,还分布着若干 能量不同的转动能量,它们的转动能量 数J=0、1、2、3……表示
2013-10-13
CH2=CH2:λmax=165 nm 、CH≡CH:λmax=173 nm 但是随着共扼体系的增大或杂原子的取代, λmax向长波移 动;εmax≥104,是强吸收带 C. n→σ*:发生在远、近紫外线区之间 150nm~250nm C—X键,X—S、N、O、Cl、Br、I 等杂原子 CH3OH:λmax=183 nm 、CH3NH:λmax=213 nm 但是大多数吸收峰λmax小于200nm D. n →π* :发生在近紫外线区与可见光区之间,是生色团中的未 成键孤对电子向π*轨道跃迁 属于禁阻跃迁, εmax< 100,是弱吸收带
bc/A
吸光能力与测定灵敏度的度量: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 越强,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ε>105: ε<104 : 超高灵敏;C= A/ε b =0.01/105=10-7 mol/L 不灵敏。 C= A/ε b =0.01/104= 10-6 mol/L
ε=(6~10)×104 :高灵敏; C= A/ε b =0.01/5 ×104= 2×10-7 mol/L ε 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 长下的吸光度
2013-10-13
吸光系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A bC
C ---mol / L ε---摩尔吸光系数 L· mol –1 · -1 cm
A abC
C---g / L a---吸光系数 L · –1 · -1 g cm
1% A E1cmbC
C---g / 100 mL E1%1cm---比吸光系数 100mL · –1 · -1 g cm
2013-10-13
2013-10-13
• 各种化合物由于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都 有各自特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通过吸收光谱的形状、波峰的位臵及强 度、波峰的数目等进行定性分析
2013-10-13
二、分子光谱的类型(Classification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
最佳的吸光度范围:A=0.2~0.8
2013-10-13
复色光
• 推导比耳定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入射光 为单色光,但纯单色光难以获得 • 分光光度计单色光的纯度取决于色散元 件和光路设计
2013-10-13
杂散光
• 杂散光是指进入检测器的处于待测波长光谱带 宽范围外的不需要的其它波长组分 • 主要来源于分光光度计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 反射镜、透射镜表面的散射、单色器内壁灰尘 及其它元件伤痕的反射和漫射等 • 全息光栅双单色器和镀二氧化硅保护膜的铝反 射镜可以明显降低杂散光水平
2013-10-13
吸光度与透射率
1.0
A
0.5
0
C
A=-lgT =-lg(It/I0)= ε b c
吸光度的加合性 多组分混合体系中,如果各组分分子之间不存在离解、聚合、 化学反应等化学平衡时,其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即:
A Ai i bci b i ci
2013-10-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2013-10-13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又称紫外—可见分 子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 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是研究物质 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 • 它可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化 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013-10-13
摩尔吸光系数是有色化合物的重要特性。 ε 愈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 能力愈强,因而光度测定的灵敏度就越 高。 ε的值,不能直接取1mol/L 这样高 浓度的有色溶液来测量,而只能通过计 算求得。由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常 因离解、聚合等因素而改变。因此,计 算ε 时,必须知道溶液中吸光物质的真 正浓度。但通常在实际工作中,多以被 测物质的总浓度计算,这样计算出的ε 值称为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文献中所报 道的ε 值就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值
2013-10-13
分子光谱概述(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Spectroscopy)
一、分子光谱的产生(Principle)
•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 动外,还有组成分子的原子的原子核之 间相对位移引起的分子振动和转动 • 对应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2013-10-13
2013-10-13
各种电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及电子跃迁的类型
2013-10-13
跃迁类型 σ* π*
Px Py Pz
σ*
C C
C C
σ
Px Py Pz
n
2013-10-13
π σ σ→σ* σ→π* π→π* π→σ* n →π* n→ σ*
π*
C
C
π
C
C
A. σ→σ*:一般发生在远紫外线区,饱和烃类C-C键 甲烷:λmax=125 nm 乙烷:λmax=135 nm 该类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应用价值很小 B. π→π*:发生在近紫外线区 ~200nm
2013-10-13
某些取代芳烃可以产生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CH3 N CH3
hv
_
+ N
CH 3
CH 3
电子接受体
电子给予体
R C O
hv
_ +
C
R O
电子给予体
电子接受体
2013-10-13
2. 常用术语(General Concepts)
生色团
• 广义地说,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 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 严格地说,不饱和吸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