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病中医辨治初探
中医对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之而来的体育运动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
幸运的是,中医在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讨论中医在处理体育运动损伤方面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1.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体育运动损伤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是观察病患的面色、舌苔等症状;闻诊是闻取病患的呼吸和体味;问诊是询问患者主观症状和病程;切诊是针对患者的脉搏情况进行判断。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确立正确的诊断。
2.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体育运动损伤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中医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汤浴、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3. 中医药物应用中药是中医治疗体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调节气血等作用来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巴豆、熟地黄、红花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于药膏和药粉等形式,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
二、中医康复措施1. 中医理疗中医康复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帮助他们恢复身体的平衡。
通过中医的推拿理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
此外,中医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康复技术,如拔罐、刮痧等。
2.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体育运动损伤康复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推拿手法,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损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和康复。
此外,推拿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3.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运动动作来促进体育运动损伤的康复。
这些运动动作包括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性训练等。
中医运动疗法能够加强肌肉和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
总结:中医在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
2 结果 对 照组 患 者 中 ,3 例 患者 为 治愈 ,l 0例 患 者为 好 转 ,1 2 例 患
者 为 无 效 ,治 疗 有 效 率 为 5 2 . 0 %( 1 3 / 2 5 ),观察 组 患 者 中 ,8 例 这种 治疗 方法 不仅 治疗 简单 、 安全, 无 不 良反 应 ,并且 价格 低廉 , 患者 为 治愈 ,1 6例 患者 为 好 转 ,1 例 患 者 为无 效 ,治 疗 有效 率 为 易为 大多 数 患者接 受 。 9 6 . 0 %( 2 4 / 2 5) , 两组经 统计 学 比较 , 差异具 有 显著 性 ( P< 0 . 0 5 ) ; 在本 次 研 究 中 ,对 照 组患 者 中 ,3 例 患 者 为 治愈 ,1 0 例 患 者
X P 1 1 . 3 0 2 0 O 01
为好 转 ,1 2例 患者 为无 效 ,治 疗 有效 率 为 5 2 . 0 %( 1 3 / 2 5 ),观 察 组患 者 中 ,8 例患 者为 治愈 ,1 6 例 患者 为好 转 ,1 例 患者 为无效 ,
治 疗 有效 率 为 9 6 . 0 %( 2 4 / 2 5 ),观 察 组疗 效 更 佳 ;在 治 疗过 程 中 两 组 患者 均 无 1 例发 生 不 良反 应 。这 与 其他 相 关研 究 结 果具 有 一
中医药辨证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
毛果芸香碱是一种M 受体兴奋剂,能激动汗腺的M 受体,使其分泌量增加。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支配右前肢汗腺的正中神经,在对侧皮肤可记录到1个电位变化,其幅度约为(014075±0109)mV ,可使汗腺分泌。
给予发汗药毛果芸香碱后,由于汗腺分泌量明显增加,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的幅度明显增加,在用药后15min 、30min 达到高峰,其电位幅度升高达0.621±0.26mV ,与用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 <0101)。
随着时间延长,发汗药作用减弱,电位也逐渐降低,60min 后,基本同用药前。
这一电位幅度变化的规律,同毛果芸香碱的药效动力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的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也证实,在电位变化最明显时,其皮肤汗腺分泌变化也最明显。
因此,通过比较电位幅度的变化幅度即可推算出汗液的分泌量。
这种方法可定量测定出汗量的大小,而且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重复性好,适合于动物发汗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1 沈映君1麻黄桂枝(药对)发汗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 ]1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9(1):312 原田正敏1麻黄的药理[J ]1现代东洋医学,1980,1(2):33 从芳摘译1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交感皮肤反应[J ]1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18(3):1334 柏树令主编1系统解剖学[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90(收稿日期:2001204222)作者简介:任蓉,男,1954年7月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辨证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任蓉(成都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关 键 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辨证论治;病案分析中图分类号: R59514;R97114;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1)0320036201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系精神病人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1]。
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施治运动损伤之中医辨证应用运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多种积极的影响。
然而,运动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各种损伤。
在运动损伤的治疗中,中医辩证施治的方法融合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个体化的方式提供了针对运动损伤的综合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一、中医辩证理论中医辨证施治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认为疾病是由外界环境、情志变化以及体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失调状态。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对患者的整体评估,辨别疾病的具体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有助于中医师全面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揭示了疾病发生与个体平衡失调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施治运动损伤的辨证要点在运动损伤的辨证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信息,辨别疾病的具体病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要点:1. 外感风寒辨证:病症表现为寒性疼痛,患处可能出现肿胀和瘀斑,舌苔白腻。
2. 湿热病邪辨证:病症表现为红肿疼痛,可能伴随湿疹、溃疡等,舌苔黄腻。
3. 痰湿停滞辨证:病症表现为肿胀酸痛,可能伴随关节变形与功能障碍,舌苔白腻或黄腻。
辨证施治时,中医师通常采取多种疗法综合应用,包括草药汤剂、针灸、拔罐、刮痧等。
具体的治疗计划将根据患者辩证而制定,针对个体不同的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运动损伤的中医辨证施治案例示例:患者女性,26岁,爱好长跑,近期因长时间跑步导致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得出了辩证的结论,认为该患者属于湿热病邪的侵袭导致的运动损伤。
治疗计划如下:1. 草药汤剂: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结果,开具了清热解毒、化湿软坚的草药方剂,建议患者连续服用一周。
2. 针灸疗法: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
选择了一些痛点和相关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中医针灸治疗运动疲劳病例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运动疲劳病例分析Simone roos (**籍),女,20岁,初诊日期2009年8月3日。
主诉:神疲肢倦、不能完成日常的运动训练2月。
病史:患者是奥地利奥林匹克中心的马拉松运动员,2月前开始不能完成日常的运动训练量,神疲肢倦,气短乏力,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脱胀纳呆,夜寐差,小便可,大便酒薄,特别是每天训练结束后腹泻。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淡苔花剥,脉濡细。
西医诊断:运动疲劳中医诊断:虚劳证候诊断:脾气虚证治疗原则:补益气血。
中药:以益气补血为治则,拟八珍汤治疗。
针灸取穴:关元、中脱、天枢、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肝俞(双)。
治疗经过:常规消毒,采用0.35 mmχ25〜40 mm,上述诸穴,毫针刺入1〜1.5寸,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分钟,关元、中脱、天枢和足三里加温针灸,留针30min0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4次后院胀纳呆症状好转;10次后夜寐差、气短乏力症状好转;20次便滤腹泻症状好转。
经过20次治疗后神疲肢倦和气短乏力消失,进食量恢复正常。
后随访患者每日运动训练量逐渐增加,训练后不再腹泻,睡眠明显好转,晨起后精力充沛。
治疗后第二个月,参加环博登湖马拉松比赛,圆满跑完全程,并获得较好成绩。
按语: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后产生疲劳,一些学者把它划分为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心理疲劳4个方面。
若不能及时消除, 会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
根据它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劳倦”、overstrain;overfatigue; on syndrome “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 的范畴。
劳倦是指劳力、劳神、房劳过度而言,劳力包括肌肉疲劳,内脏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所致。
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
劳神即神经疲劳与心理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参加训练、比赛、思想、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又处于应激状态。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作者单位:101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科(杨春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脑病科(闫杨杨)作者简介:杨春霞(1977-),女,硕士,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脑病㊂E⁃mail:ycx163com@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探析杨春霞 闫杨杨【摘要】 运动神经元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脾肾亏虚,湿浊㊁瘀血㊁气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临证治疗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清化湿浊㊁活血通络㊁调摄情志以治其标,并结合艾灸疗法温通督脉,疏通跷脉之气机,经治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㊂【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补益脾肾; 重视奇经; 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 R744.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19 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世界性的疑难病症,目前西医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唯一经FDA 批准用于治疗本病的抗谷氨酸类药物力如肽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价格昂贵而难以得到普遍应用㊂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在缓解临床症状㊁延缓生命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疗效,笔者跟从脑病专家高颖教授出诊2年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整理总结如下,以资同道共同学习㊂1 补益脾肾治其本1.1 补肾填精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及脊髓,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中精气充盛,则髓海得养,肾精亏损必脑髓空虚,精气亏损无以化生气血可见肌肉萎缩㊁肢体软弱无力之气血不足之虚象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1],描述了肾脏化生精气㊁充养脑髓的病机㊂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肾阴亏虚必累及肝血,肝血虚损而致 肝风内动”,故患者临床表现为肌肉跳动,有的患者疾病后期可伴有舌肌震颤㊂因此,补肾填精亦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大法㊂肾中阴阳为机体正气之本,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补肾药物对机体的免疫机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㊂补肾药多温燥㊁滋腻,临床应选择温而不燥㊁补而不滞的药物平补肝肾,阴阳双补,刚柔并济则肾脏功能得以恢复,精髓化生充盛[3]㊂应慎用刚温燥烈之品,以免劫伤阴液㊂临床选用熟地黄㊁山药㊁山茱萸㊁枸杞子㊁女贞子㊁黄精等药以滋补肾阴,巴戟天㊁肉苁蓉㊁淫羊藿㊁桑寄生等温补肾阳,以上药物性多温润,具有温而不燥㊁滋而不腻㊁阴阳双补的特点㊂根据患者病情亦多选用紫河车㊁龟板㊁鳖甲㊁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阴阳并补,此类药物含动物胶和蛋白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疲劳[4]㊂另外补肾之药多滋腻碍胃,勿忘同时加用健脾运化之药,如熟地黄常与砂仁作为对药,以佐治熟地黄的滋腻碍胃,利于药物的吸收㊂1.2 健脾益气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以四肢肌肉无力㊁萎缩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 痿病”的范畴,在‘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记载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㊂脾胃居于中焦,运转全身上下气机,统领阳明经脉㊂脾胃虚弱则阳明经亏衰,失却奉养先天肾经精髓之功效,亦不能通行气血㊁营养阴阳㊁滑利关节㊁濡润筋骨,故发为痿症,因此健脾益气是治疗运动神经病的重要大法㊂‘素问㊃痿论篇“亦提出了 独取828 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5,Vol.8,No.7阳明”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 各以其时受月”的治疗原则㊂李东垣亦说: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㊂”应用大剂量的黄芪等补气之药,加党参㊁茯苓㊁白术以健脾益气,乏力症状较重者可以人参代替党参,伴有阴虚症状者,可以太子参㊁西洋参替代党参㊂脾气健旺,后天之本得养,则脾 主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且气血相生,互根互用,血随气生,气血充盛,化生精气,精能生髓,可使脾健肾充,肝血充满,肢体能用㊂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党参㊁黄芪含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衰老作用,且实验研究发现补气中药黄芪㊁甘草中含有大量类似于雌激素的单体成分,能保持神经突触细胞及神经元的完整性[5]㊂覃小兰等[6]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应用大量补益脾气的药物可以改善一些患者肌肉萎缩㊁肌力减退的进程,延长病人生存期㊂2 活血㊁化浊㊁理气治其标2.1 清化湿浊湿浊内蕴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既是主要病机要素之一,亦是病理产物㊂湿热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长期居于潮湿之地,‘素问㊃痿论“中指出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此是指外湿;(2)疾病至晚期时,患者肌肉萎缩㊁无力症状明显,医师应用大剂量的补药,滋腻碍胃,壅塞气机,使脾胃呆滞,进一步产生湿热,此是指内湿;(3)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明确,部分患者失治误治,服用大剂量激素,而激素易助阳化热,此也是内湿产生的重要原因㊂临床部分患者舌象为黄腻苔㊁滑腻苔㊁白腻苔,亦是支持湿浊内蕴的证据之一㊂湿浊内蕴,一则可使脾胃呆滞,运化失常,影响药物的吸收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疗效;二则湿与寒热相合好比油与面合,胶结难去,使疾病缠绵,迁延不愈㊂临证时应重视清化湿浊,临床常用:四妙丸㊁三仁汤㊁平胃散等加减,并于方中加萆薢㊁羌活㊁砂仁㊁荷叶㊁荷梗㊁泽泻等渗湿升清行气之药,可以祛除湿浊㊁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的堆积,以减轻三焦气机的阻滞,降低病情的顽固性,同时亦为进一步的健脾补肾提供条件㊂2.2 活血通络运动神经元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疾病后期,湿㊁毒㊁瘀㊁虚互结,胶结于络脉,壅堵阻塞全身气机,而致脉络不通,从而形成毒损络脉的病理环节,最终形成络病㊂络脉网络全身,内及五脏六腑,外及周身肢体关节皮毛,交错纵横,是全身气血津液聚集交汇之处,也是邪气客居盘住之地,亦是病邪发展传导的道路㊂络脉壅堵失畅或络脉空虚,沿络及督,督脉病变损及脑络,髓海受累,失却其主宰脏腑的功能,从而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和,最终导致气机逆乱,神机失守,因此活血通络是临证时常用大法,正如叶天士所云 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络脉通畅,气血得以流通,肌肉得以濡养,四肢肌肉关节百骸功能才能正常发挥㊂临证时以当归㊁赤芍养血活血,威灵仙㊁豨莶草㊁桑枝等通经活络㊂叶天士说: 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㊂”前人云 如油入面,非用虫蚁搜剔不克为功”㊂临床见患者舌质暗,舌下络脉瘀滞者予全蝎㊁蜈蚣等虫类药,搜风通络可祛除络脉瘀血痰浊之胶结,可引导诸药通达四肢百骸,亦可使填精㊁益髓㊁补助督络之药更好地发挥疗效㊂2.3 调摄情志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情缠绵难愈,长期以来心境抑郁,对治疗失去信心㊂患者常常会产生恐惧㊁惊恐㊁焦虑㊁烦躁等不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速病情的发展,使患者更加恐惧㊁焦虑㊁烦躁,形成恶性循环㊂且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亏虚,进而肝风内动,加重患者肌肉跳动㊁舌肌震颤等肢体症状,古有 百病参郁”和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之说㊂临证时强调调摄情志对于疾病的缓解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把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做为治疗养生的原则,并于方中加郁金㊁香橼㊁佛手等药物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悦志,从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㊂3 重视奇经奇经为十二正经的有益补充,起着联系经脉,盈溢气血等作用,其功能与循行均与脑髓关系密切㊂吴以岭[7认为奇经八脉可以调节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若奇经八脉的的功能受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痿病㊂王雪飞等[8]认为奇经亏虚㊁八脉失养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延髓麻痹的病机之本,临床治疗时尤其重视督脉㊁跷脉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关系㊂督脉为诸阳之会,为阳脉之海,主阳主气,起于下极之俞,行于身后,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㊂循行路线在脊髓与脑,与运动神经元病病位相吻合㊂督阳在推动气血运行㊁温煦濡养筋脉中具有重要作用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督脉空虚或瘀血浊毒损及督脉,统领全身阳气的功能减弱,肌肉筋膜关节四肢百骸失于阳气温煦濡养,临床则可见肢体酸软无力㊁肌肉萎缩等临床表现㊂阴阳跷脉皆起于跟中,行于下肢内外侧㊁身体前后而终达于脑,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其流通充溢之脉气,内可灌溉五脏六腑,外可濡润肌肤腠理,主司肢体运动,可统领调和分布于下肢内㊁外侧的阴经和阳经㊂若跷脉气机受阻失畅,则脏腑失濡,腠理失养,肢体肌肉拘急,活动异常,可表现为肌肉拘挛及功能活动受限㊂阴阳跷脉同入脑主脑中阴阳,因此,跷脉功能失常,则可能导致脑中阴阳失衡而引起神志异常,‘千金方“说 阳跷主卧惊,视如见鬼,百邪癫狂”㊂而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多伴有情绪抑郁㊁焦虑㊁失眠等症,部分患者稍遇刺激则哭笑不能自制,或强哭或强笑,此亦与跷主神志异常相关㊂阴跷脉与任脉通过手太阴肺经㊁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与位于胸腹正中线的任脉直接相通合于肺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5,Vol.8,No.7829系㊁胸膈㊁咽喉,故可治咽喉㊁失语等病变㊂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后期多因延髓麻痹而出现吞咽困难㊁饮水呛咳㊁构音不清,重则不能言语,亦与跷脉病变相关,可考虑从跷脉论治㊂因此督脉㊁跷脉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性很大㊂临证时嘱患者以艾灸疗法温通督脉,疏通跷脉之气机,尤其是照海穴,为阴跷脉穴位,属足少阴肾经,其经脉循喉咙,挟于舌根;与阴跷脉气相通,通贯五脏,主持诸里,系阴气会归之所,可治疗咽喉及神志异常的病变㊂临证时常于方药之中加入鹿角胶㊁龟板胶㊁紫河车㊁狗脊等入督脉之品,督脉㊁跷脉功能得以恢复,则四肢百骸能得阳气之温煦,人的神气旺盛㊁行动矫健有力㊂4摇典型病例患者,男,65岁,初诊:2013年5月9日㊂主诉: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余㊂患者2009年出现双下肢乏力,2011年出现双上肢无力,进而出现四肢肌肉萎缩,就诊于协和医院㊁北医三院㊁301医院,诊断为 运动神经元病”㊂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㊂先后服用力如肽㊁甲钴胺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㊂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加重,言语不清,饮水不呛,无胸闷气短,肉跳明显,纳眠可,二便调㊂舌暗红㊁苔黄厚腻,脉沉细㊂现代医学诊断:运动神经元病㊂中医诊断:痿病㊂辨证:脾气亏虚,湿浊内蕴㊂治法:先拟芳香化湿,益气健脾㊂处方:杏仁10g㊁白豆蔻10g㊁生薏苡仁30g㊁萆薢15g㊁羌活6g㊁石菖蒲10g㊁郁金10g㊁白芷10g㊁苍术15g㊁泽泻15g㊁荷梗10g㊁川芎10g㊁丹参15g㊁炒麦芽15g㊁肉桂6g㊂14付,每天1付,水煎服,早晚温服㊂二诊:服用上方14付,患者腹胀减轻㊁食纳较前好转,其余症状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㊂继以益气补肾,养血活血为法㊂处方:生黄芪30g㊁党参15g㊁生白术15g㊁茯苓15g㊁当归15g㊁白芍15g㊁山茱萸10g㊁熟地黄20g㊁巴戟天10g㊁肉苁蓉30g㊁淫羊藿15g㊁鹿角胶12g㊁紫河车15g㊁萆薢15g㊁羌活10g㊁肉桂6g㊁制附子9g㊂20付,用法同上㊂三诊:服用上方20付,患者肉跳较前好转,双下肢无力症状改善不明显,易疲劳,四肢乏力,纳眠可,大便可,小便频,量多,舌暗苔薄白,脉沉细㊂以前方加龟板10g㊁鳖甲10g㊁狗脊10g㊁鹿角粉0.5g㊁生黄芪加至40g,去鹿角胶㊂20付,用法同上㊂四诊:服用上方20付,病情相对平稳,肉跳缓解,腰酸㊁背痛症状好转,头发颜色变黑,纳眠可,二便调㊂舌暗,苔薄白,脉沉细㊂前方调整如下:淫羊藿加至20g㊁鹿角粉冲服1g㊁山茱萸12g㊁熟地黄加至30g㊁砂仁后下6g㊂20付,用法同上㊂五诊:服用上方20付,病情平稳,无肉跳,双下肢肌肉萎缩无变化,纳可,无口干口苦,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腰背部疼痛较前好转,发色较前变黑,可服轮椅自行行走,步态较平稳,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㊂前方加黄精20g㊁黄芪加至45g㊂20付,用法同上㊂六诊:服用20付,患者病情平稳,无进一步加重㊂守原法继服,继续调治㊂按 患者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明确,首诊时临床症状除了肌肉萎缩㊁无力㊁跳动的典型表现外,伴有腹胀㊁纳差㊁舌质暗红㊁苔黄厚腻等特点,辨证为脾气亏虚,湿热内蕴,先以清利湿热为主,使邪去则正安,脾胃的功能得以恢复,亦是为进一步温阳补肾㊁培元固本㊁扶助正气提供前提㊂故首诊以三仁汤加减,方中加萆薢㊁泽泻㊁菖蒲㊁荷梗㊁白芷等清灵化湿之药,分清泌浊,使湿邪无处藏匿,并以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与诸沉降之品配伍,可通利三焦,使清气上升,则浊气下降㊂患者病情较长,久病入络,加之舌质暗红,必有瘀滞,故予川芎㊁丹参活血通络,使胶浊黏附于络脉的湿邪得以清除㊂患者服药后湿邪得清,纳差㊁腹胀㊁舌苔等均好转,继以益气补肾,养血活血为法,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补益脾气,熟地黄㊁山茱萸㊁巴戟天㊁淫羊藿㊁肉苁蓉益精填髓,阴阳双补,并于方中加萆薢㊁羌活等清灵升散之品,拨动三焦壅塞之契机,使清气上升,则浊气下降,防止健脾补肾之滋补药呆滞壅塞,使之灌溉渗透全身上下㊁肢体关节,直达病所㊂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仍自感乏力,故加大补气之药,并加龟板㊁鳖甲㊁狗脊等壮督脉之品,熟地黄加至30g,为防止滋腻,配以砂仁行气㊂患者病情平稳,带病延年㊂参考文献[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王云凯,杨医亚,李彬之,校点.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3.[2] 杨宁,高敏,高聪.地黄合剂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4):304⁃306.[3] 刘时觉.补肾益髓法治疗脑病的体会[J].中医研究,1991,4(3):25⁃28.[4] 陈金亮,王殿华,周顺林.肌萎灵注射液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27⁃7929. [5] 张博生.含雌激素中药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7740⁃7741.[6] 覃小兰,杨志敏,何德平,等.重用补气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1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33(8):12⁃13. [7] 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6):325⁃328.[8] 王雪飞,吴以岭.从奇经和络病理论论治肌萎缩侧索硬化延髓麻痹[J].疑难病杂志,2007,6(7):418⁃420.(收稿日期:2014⁃06⁃16)(本文编辑:董历华)。
浅谈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创伤中的运用
界限 , 临症时要根据伤情予以施治。
31 早期 治疗 .
分 。其含义有两个方面 , 一是指在运动中发生 的损 伤 即非运动技术伤 ; 一指运动性损伤即运动技术性 伤病。运动创伤与一般创伤不同, 有其 自 身特点和 规律 , 同运动项 目都有各 自的“ 不 多发损伤” 有明 , 显的规律性。它有两个潜在因素决定 : 某一部位的 解剖弱点 ; 某一运动项 目的特殊要求 。掌握运动创 伤的发病规律 , 结合运用 中医药 的方法 , 能最大 就 限度地减少 和治疗运动创伤 , 保证运动训练和 比赛 的正常进行 。运动创伤 中的软组织、 骨骼伤即是 中 医的筋伤和骨伤。 1 中医药 对 于运 动伤病 的治 疗原 则 在运动创伤治疗 中 , 除了整复、 固定 、 按摩 和功
损伤后3 6 ~ 周内 , 经过前两周 的治疗 , 血瘀气滞 渐消除 , 疼痛肿胀 明显减轻 , 体温恢复正常 , 但肿胀
还 未 消尽 , 时 改用 中期 的各种 治 法 。常 用 的有 和 这
营止痛法 、 续筋接骨法等 , 进一步调和气血 , 达到祛 瘀生新 的 目的。( ) 1和营止痛法 : 损伤中期 , 气滞血
损伤经早 、 中期治疗后 , 瘀血祛 除 , 筋骨续接 , 远近愈合 , 但是筋骨尚未坚强 , 还常有外邪侵袭 , 还 有气血虚 , 筋骨萎 软无力 , 关节孪缩 、 屈伸不利 等 症。治疗应以调养气血、 补益脾胃、 补益肝肾等治法 为主。( ) 1调养气血法 : 为补益气血濡养筋骨之法 ,
瘀症状 尚未完全消除 , 以调和营卫 , 促进组织 的修 复 。代表 方 有 顺 气 活 血 汤 、 营止 痛 汤 、 痛 活 血 和 定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及解析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及解析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运动障碍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等引起的。
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血不足、阳虚阴盛、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
2. 辨证施治:中医典籍中对于运动障碍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分为风病、瘀病、寒病、湿病等不同的证型,并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利风活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化痰等。
3. 经络理论:中医典籍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阻塞或不通,就会导致运动障碍。
因此,中医治疗运动障碍时常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动。
4. 草药治疗:中医典籍中还记载了许多用草药治疗运动障碍的方剂。
常用的草药包括桑枝、川芎、白芷、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典籍对于运动障碍的认识是综合的,包括病因分析、辨证施治、经络理论和草药治疗等方面。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及刺激经络和使用草药等方法来治疗运动障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辨证辨病与运动系统疾病的关系与应用
中药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颈椎病治疗 中也有显著效果。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
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可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 、补益肝肾等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汤、桂 枝加葛根汤等常用方剂,能有效缓解颈椎病 症状。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能够舒缓颈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减轻颈椎病症状。同时,配合中 药熏洗等外治法,效果更佳。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可选用祛风散 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等中 药进行治疗。如独活寄生汤、 二妙散等经典方剂,对膝关节 炎有良好疗效。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调和 气血,对膝关节炎引起的关节 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显著改善 作用。
中药外敷和熏洗能够直接作用 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 分,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的目的。对于膝关节炎患者来 说,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
4 功能锻炼
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爬墙锻炼 、体后拉手锻炼等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并预防复发。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中医辨证辨病在运动系统疾病诊疗中具有独特 优势,能够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
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 质量。
0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调和 气血,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有显著 改善作用。
04
牵引与推拿
牵引能够减轻腰椎间盘对神经 根的压迫,推拿按摩可以舒缓 腰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 的症状。
案例三:膝关节炎的治疗
外敷与熏洗
辨证分型
膝关节炎在中医上属于“痹症 ”范畴,可分为风寒湿痹型、 风湿热痹型、瘀血痹阻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针对不同 证型的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 案。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种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药物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等。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阻塞了经络的通畅,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状态。
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康复患者进行肌肉功能的恢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推拿等,形成综合治疗的体系,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也会逐渐应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如生物反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以提高治疗的精确度和效果。
另一方面,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其临床的证据依据,并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和方法。
总之,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药物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并提高康复患者的肌肉功能。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加强,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中医辨证论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或日常生活中,由于外力或运动本身的原因导致的身体组织损伤。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损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一、辨证分型运动损伤的辨证分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认为,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局部气血堵塞、肌肉筋脉受损、经络通畅等有关。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中医将运动损伤分为痹证、跌打损伤和扭伤等不同类型。
1. 痹证:痹证是指由于寒湿或瘀血阻滞导致的运动损伤。
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温通经络、祛寒化湿。
2. 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运动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瘀血、淤肿、疼痛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3. 扭伤:扭伤是指因关节或肌肉被扭转或拉伤导致的运动损伤。
患者通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二、辨证论治基于辨证分型,中医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外敷等。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推拿、拔罐、刺络等。
2. 中药内服:中医药广泛运用于运动损伤的治疗中。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红花、桑枝、紫草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能够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外敷疗法:外敷疗法是将草药以贴敷、药浴等方式直接应用于伤口或疼痛部位。
常用的外敷草药有川芎、绿豆粉等。
外敷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消肿,并促进血液循环。
三、个案分享李先生是一位长跑爱好者,不小心扭伤了脚踝。
他来到中医诊所寻求治疗。
经过中医师的辨证分型,确认为寒湿痹证。
中医师为他选择了针灸和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师通过针灸疗法刺激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以温通经络、祛寒化湿。
同时,李先生每天服用红花、川芎等草药进行内服,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秉承了“以人为本,治未病”的理念,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与健康。
在中医药的治疗体系中,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原理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认为人体的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联系,通过调理运动系统可以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从而治疗一些疾病。
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系统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运动系统认为,人体的脏腑与经络相通,通过调理运动系统可以对脏腑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运动系统的调理与调节: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通过运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调整体内的代谢平衡。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 运动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认为,运动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通过调整运动系统可以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对疾病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的应用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1.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药通过运动调理来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如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局部气血,缓解症状,起到治疗作用。
2. 气管肺部疾病的治疗:中医药认为,气管肺部疾病与运动系统有一定的关系。
运动可以促进气机通畅,增强肺部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3.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药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肠道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4.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药认为,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与运动系统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运动系统疾病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运动系统疾病运动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结构,其功能在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运动系统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如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肉拉伤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在调理运动系统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的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当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邪气、劳伤损伤或脏腑功能失调时,都可能导致运动系统的疾病。
例如,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问题。
针对不同的运动系统疾病,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以常见的关节炎为例,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痰瘀痹阻型等。
对于风寒湿痹型关节炎,常用的中药有独活、威灵仙、川乌、桂枝等,这些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风湿热痹型关节炎则常用黄柏、知母、忍冬藤、赤芍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中药;痰瘀痹阻型关节炎多使用桃仁、红花、当归、地龙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药物。
在中药调理运动系统疾病时,方剂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如治疗骨质疏松的“左归丸”,由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等组成,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效,能够改善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质疏松。
再如“独活寄生汤”,常用于治疗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等症,其药物组成包括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作用。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外用中药的方法来调理运动系统疾病。
例如,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贴敷等。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熏蒸药物有艾叶、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等,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中医运动医学中医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
中医运动医学中医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然而,在运动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损伤,如扭伤、肌肉拉伤等。
在中医运动医学中,中医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损伤的康复和恢复。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运动损伤治疗中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中医运动医学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运动损伤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首先,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运动方式和受伤经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
然后根据所得的信息进行辨证施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治疗作用广泛,既可以用于消除疼痛、消肿止血,又可以用于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在运动损伤治疗中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芷、熟地黄等。
其中,川芎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白芷有镇痛作用;熟地黄可以补益肝肾,滋养肌肤。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运动医学中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经络和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
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状态。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拔罐、刮痧和艾灸等。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运动医学中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
通过按摩局部组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恢复受损的组织功能。
推拿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推、拿、捏等。
在运动损伤治疗中,推拿按摩通常和针灸相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五、草药外敷草药外敷是中医治疗运动损伤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材可以煎煮后敷在患处,通过渗透和吸收,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有秦皮、红花、熟地黄等。
不同的草药对不同的损伤有不同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总结起来,中医运动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中药,也有外敷的草药,还有针灸和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损伤的康复和恢复。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肌肉骨骼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肌肉骨骼疾病一、引言肌肉骨骼疾病是指影响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包括肌肉病、骨骼病等。
中医辨证施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在治疗肌肉骨骼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肌肉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典型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它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在针对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4大诊法(望、闻、问、切)来辨证施治。
辨证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诊断,施治是根据所得的辨证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三、中医辨证施治在肌肉骨骼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
中医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异常。
针对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治的重点在于祛风化湿、活血止痛。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等。
具体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而定。
2. 骨折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肌肉骨骼疾病,常见于外伤。
中医辨证施治在骨折的治疗中主要通过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处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药内服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3. 肩周炎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中医辨证施治认为肩周炎的发生是由于寒湿痰浊、气血不畅所致,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祛寒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艾灸、推拿和中药内服等,能够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
四、中医辨证施治在肌肉骨骼疾病中的案例分析案例1:秦先生,53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已有数年。
他的主要症状是双手和膝盖疼痛,关节活动不灵活。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诊断为寒湿痰浊侵袭关节,治疗方案是以中药内服为主,辅以针灸疗法。
秦先生连续服用中药一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也有所增加。
如何通过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
如何通过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在如今这个注重健康和运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
然而,运动虽好,却也伴随着受伤的风险。
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运动表现,还可能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这时,中医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就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选择。
中医诊断运动损伤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观察伤者的神态、姿态、受伤部位的形态和肤色等。
比如,受伤部位红肿,可能意味着有热毒瘀滞;肤色青紫,则可能是瘀血内阻。
闻诊,听伤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受伤部位有无异常声响。
问诊,详细询问受伤的经过、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等。
例如,是突然受伤还是逐渐累积的损伤,疼痛是刺痛、胀痛还是酸痛。
切诊,通过触摸脉搏和受伤部位,判断脉象的变化和损伤的情况。
脉象弦紧可能提示疼痛较剧,触摸受伤部位的温度、硬度和有无肿块等,能更直观地了解损伤的程度。
预防运动损伤,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调理身体的平衡。
首先是增强体质,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理,使身体气血充盈、筋骨强健。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因此可以多食用一些补肝肾的食物,如黑豆、枸杞、核桃等。
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这就如同中医所说的“热身”,能让气血通畅,减少受伤的几率。
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用力,遵循“劳而不倦”的原则。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中医认为“情志致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气血不畅,增加受伤的风险。
中医治疗运动损伤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手段。
针灸疗法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比如,对于急性扭伤,针刺阿是穴(即疼痛部位)能迅速止痛;对于慢性损伤,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损伤的修复。
推拿按摩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揉等,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中药外用也是一大特色,如敷贴活血化瘀的药膏、熏洗受伤部位等。
比如,用红花、艾叶等中药煮水熏洗,能起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医诊断学中的运动器官辨证技术研究
03
运动器官辨证技术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运动器官辨证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
运动器官辨证技术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独特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估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功能及活 动情况,来推断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
原理
该技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认为人体运动器官与脏腑、经络等系统密切相关,其形态和功能的变 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切诊技术
01
02
03
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检查运动 器官。
感知运动器官的形态、质地、温 度等变化。
推断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等 病理变化。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5
运动器官辨证技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准备工作
确定辨证对象
选择需要进行运动器官辨证的患者,了解其 病情和病史。
观察运动器官的形态、色 泽、动态等变化。
01
03 02
闻诊技术
听取患者运动时的声音、气息等变化。 辨别运动器官的异常声响、气息异常等。 分析声音、气息与疾病的关系,判断病情。
问诊技术
01 询问患者运动时的感觉、疼痛、麻木等症状。 02 了解运动器官病变的过程、诱因、既往病史等。 03 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医诊断学中运动器官辨证技术 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内容
分析运动器官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研究中医四诊 在运动器官辨证中的应用;探讨现代 科技手段在中医运动器官辨证中的辅 助作用。
研究方法和步骤
文献研究
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医诊断学中关于运动器官辨 证技术的文献资料。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运动系统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运动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包括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损伤、炎症、退变等问题。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中医理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对人体的全面分析,运用中药来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运行不畅则容易导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阻滞会使气血不能正常输布,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
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运动系统的健康,例如肝肾不足会导致筋骨痿软。
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中医首先会进行辨证。
常见的证型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肝肾亏虚型等。
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疼痛、刺痛,疼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赤芍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和红花活血通经效果显著;川芎则是行气活血的良药。
寒湿凝滞型的患者常感到肢体关节冷痛、沉重,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舌苔白腻。
治疗应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常用的中药有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等。
独活和羌活善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威灵仙能通络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常见腰膝酸软、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牛膝等。
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山药健脾益胃、补肾涩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除了根据证型选择中药,中医还注重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以达到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跌打损伤时,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
其中桃仁、红花为君药,活血化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臣药,养血和血;佐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刘霁 , 翟双庆・ 心主神的含义及启示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学报 , J.
2o ,1 4 :2 2 7 0 8 3 ( ) 2 5— 2 ‘
[ 1 石松超. 1] 中医 “ 理 论与 临床研 究综 述 [ ] 中 国社区 医师 , 神” J. 20 08
,
1 (5 :4— 5 02 )6 6 .
.
[ 2 孙天福 1]
浅析心胆神合论 [ ] 河南中医 , o , ( 0 : 9 J. 2 42 1 )8— . 0 4
‘ 。
[院 竺纪 金( ):脾4 ・ 关 理 研 [・ 建 医 [3青包 祖 解 中 学 身 ”] 史 献2 , 学 ,5,5 中48— 脑 的 论 究J 福 中 学 1( ) , .读 医 人 之神[. 文 ,88 报 0 1・医 与 立 2 相 ] 39 小 田 。 J医 o2 o 20 9
1 病 因病机
运 动刺 激超 过 了前 庭 系统 的耐 受 阈 限 , 而耗 费 了 因
大量体能 , 其危害与“ 五劳” “ 、 七伤” 相似 , 能劳伤气 血, 逆乱全身气机。经云: 阳气者 , “ 烦劳则张” 《 ,类 证治 裁》 : 头 为 诸 阳之 会 , 劳 伤 阳 , 云 “ 烦 阳升 风 动 , 上扰 巅 顶 , 目乃 清 空 之 窍 , 阳旋 沸 , 眩 晕 作 耳 风 斯
水 饮 内停 、 阳不 展 的病理 表现 。 清
20 ,3 1 ) 13 2—13 4 071 (1 : 4 4 . [ 江妙 津, 9] 余瀛 鳌.“ 肾藏精 , 精舍 志”的现代 观 [ ] 浙江 中医杂 J. 志,0 84 ( ) 1 20 ,3 1 :8—1 . 9 [0 贾耿 论神的性质与实质 [ ] 中医药学 刊 ,0 5 2 4) 69一 1] J. 2 0 .3( :0 60 1
作 , 由元 气 亏乏 , 阴盛 阳衰 而起 ” 阳气 不 足 , 必 及 , 水 谷不 运化 为气 血而 生成水 饮 , 饮停 胃 、 水 胃气 不和上
逆, 故见 恶 心 、 吐 、 涎 。眩 晕 、 睡为 阳虚 气 弱 、 呕 流 嗜
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 《 ” 伤寒论》 又以 目眩为少 阳 主症之 一 , 知 , 可 眩晕 的发 病 机 制是 精 气 空 虚 , 肝 挟
因于两方 面 病 理 属 性 , 是 阳气 突然 耗 损 : 阳 者 , 一 “
中医学虽然没有运动病这一病名 , 杂病广 但《 要》 载有“ 但运而不眩 , 发则伏地 昏昏, 顷乃苏 , 食 此 由荣卫错行 , 气血浊乱 , 阳气逆行 , 上下相隔 , 气复通 则 苏 , 虚 大 而 涩 , 之 气 运 。 与 运 动 病 发 病 情 况 脉 谓 ” 相 近 , 可将本 病归 为 眩晕病 范畴 。 故
1 1 病位 . 经 云 :上 气 不足 , 为 之 不 满 , “ 脑 目为 之 眩 ” 又云 : 诸 风 掉 眩 , 属 于 肝 ” 《 病 源候 论 》 , “ 皆 ,诸 云 :风头 眩者 , “ 由血 气 虚 , 风邪 入 脑 而 引 目系故 也 , 五脏六 府 之精气 , 皆上 注 于 目, 气 与 脉并 于 目系 , 血
【] 2 强世平. 心主神志与西 医学心脑 特性之 间的联系 [ ] 中医药学 J. 刊 ,0 52 ( ) 10 5—106 20 ,3 6 : 7 7 . [] 3 徐雅 , 李澎涛 , 李卫红, 等.再论 “ 主神明” 脑 主神明”[ ] 心 与“ J. 中医杂志・0 9 5 ( ):6 2 0 2 0 ,0 3 2 8— 7 . [] 4 孙广 仁. 医藏 象 生理 学 [ . 中 M] 北京 . 国医 药科 技 出版 社. 中
文献标识码 : A
运 动病 又称 晕 动病 , 是晕 车 、 船 、 晕 晕机 等 病 证 的总称 , 任何人 接受 的运 动 刺 激 超 过其 前 庭 系 统 耐 受 阈 限时 , 乎都会 出现 运动 病 , 几 临床表 现 主要有 自 主神经 系统 反 应 : 色苍 白 、 汗 出 、 心 , 吐 ; 面 冷 恶 呕 以
可 以出现 失 能 。对 于某 些 职 场 人 员 ( 飞 行 员 、 如 海 员 、 动员 、 运 驾驶 员 ) 运 动 病不 仅 影 响 工作 绩 效 , , 也 损 害了其身 体健 康 。笔者 长 期 在 疗 养 院工 作 , 常 经 接触 飞行员 空晕 病 易感 者 , 运 动 病 的 中医 辨 治 与 对 预 防形 成 了粗浅认 识 , 现介绍 如 下 , 以供参 考 。
焉 。 由此 可知 , ” 运动 病 乃 阳气 骤 然 耗损 , 气 空 虚 , 精 挟 肝胆 之气 上逆 , 现眩晕 等症 状 。 而 13 病性 . 运 动病 患 者 常 见 面 色苍 白 、 汗 出 、 冷 淡 漠、 眩晕 、 涎 、 心 、 吐等 症状 , 流 恶 呕 这些 症 状 主要 归
卫 外而 为 固也 。 阳气 骤 伤 , ” 不荣 于表 , 外 不 固 , 卫 故 见 面色苍 白 、 冷汗 自出 ; “ 又 阳气 者 , 则 养 神 , 则 精 柔
养筋 ” 阳气骤 耗 , 神失养 , , 脑 故见 淡 漠、 嗜睡等症 状 。二是 水饮 内作 , 胃腑 不 和 : 天 士 云 : 痰 饮 之 叶 “
江西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9期总 4 卷第 3 3期 1 3
运 动病 中医 辨 治 初 探
★ 郭建 生 陈士伟 ( 空军杭 州航 空 医学鉴定 训 练 中心 杭州 3 0 0 ) 10 7
关 键词 : 动 病 ; 运 中医 ; 证 论 治 辨
中 图分 类号 : 5 .3 R8 2 3
胆 之 邪 , 使邪 随 目系入 于 脑 , 脑 转 , 转 引 目系 致 则 脑 急, 目系急则 目眩 以转 , 因此 , 动病 的病位 在头 , 运 与
肝 胆脾 ( 肾密切 相关 。 胃)
12 病 因 .
运动病 是 由运动 引发 的统反应 : 嗜睡、 抑郁 、 淡漠 、 头痛 , 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