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
法学导论

2、存在基础不同
以往——割裂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
马——法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法学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以往——掩饰或否认自己的阶级倾向性甚至认为法是超阶级的公共意志的体现。
马——法学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其一,有法律现象材料的一定积累。
其二,有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萌发时期
2、古罗马——诞生、繁荣
罗马法学的典型特征:以私法为核心
⑴对法理的精深研究和对概念的准确表述。
①明确提出了法、法学的定义。
②对法的渊源作了较为完整的分类和解释。
盖尤斯《法学阶梯》:罗马国民的法由法律、民众大会决议、皇帝敕令、告示、法学家解答组成。
5、法学与伦理学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6、法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1)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法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提高法学的科学水平。
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的产生条件: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形成起来了,同时也就产生了法学。”
秦:
商鞅、韩非:“明法审令”、“事皆决于法”
李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法学沦为儒家经学的奴婢。
☆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相混杂的法学思想。
1906年成立法学学堂,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立法科: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法学与政治学
法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终极版

《法學導論》知識點總結終極版第一章、法与法律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的表现形态:制度法、观念法、现实法3、法的基本属性:1、法的特殊规范性2、法的国家意志性、3法的明确公开性4、法的国家强制性、5、法的普遍约束性4、法的本质:一、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归属;二、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三、法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二章、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一国宪法作主导,由宪法在内的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1、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2、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法律部门的划分:1、依据:根本依据: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次要方法和辅助手段:法律调整方法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婚姻法部门、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部门、军事法部门法律体系的建构:内容上完备、结构上科学、形式上规范、价值上公正第三章、法律要素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也被称为法律规则或发的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细胞,是法律的基本元素。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1、假定条件2、适用主体3、行为模式4、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不同分类方法)一、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指定一定主体可以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义务性规范:规定一定主体应当或者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二、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第四章法律形式与效力法律形式:法律形式是法律存在的外在表现法律效力:法律作用的基本依据法律渊源:1、法律的终极来源,法律所依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法律的效力来源:包括立法习惯法理学说;3、法律的形式来源法律形式的种类:成文法、不成文法法律的效力形式:1、宪法和宪法性法律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国际条约法的种类(不同分类方法)1、根本法和普通法2、公法与私法3、国内法与国际法4、实体法与程序法5、一般法与特别法6、固有法与继受法法律效力: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于什么人什么事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效力的条件:1、形式条件:1、必须是法定机关根据法定程序指定或认可的2、必须是公开公布的2、实质要件:不得与宪法抵触、不得与上位法抵触法律的时间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指法律溯及既往的能力,即指新的法律对其实施以前的行为或事项是否具有效力。
法学导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及法学体系的 划分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现象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 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现象,是指法律这一客观事物之本质的外 在表现,是法律的外部联系的总和。 它是反 映了法的存在和运作的现象。
(二)法学体系的划分
1、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 度,由于法被划分为 宪法、行政法、民法、 刑法、诉讼法等不同 部门,与之相应就有 宪法学、民法学、刑 法学、诉讼法学等。
法学概论
第一篇 法理学
第一篇 法理学
神
宏
圣
伟
法
法
律
律
殿
大
堂
厦
的
的
金
奠
钥
基
匙
石
第一章 法学导论
案例导入
当我们法律上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我们怎么救济?
我们一般的反应是,通过法院,
通过打官司来院去,
是不是一到法院就什么事都可以得到
圆满的解决呢?
(二)学好法理学,是法律学生提高理论 素养,形成法律思维,树立科学的法律观 的一个捷径;
(三)学习法理学,深刻领悟法的精神, 为正确适用法律和弥补法律漏洞提供依据。
------李肇伟《法理学》
2、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是整个法学体系的基 础理论;
(二)法理学是法学体系结构中的 最高层次;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法 理学与部门法学是“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
(四)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3、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法理学,牢固掌握法学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和运用其他法学知识 的基础;
法学导论

法学导论第一讲(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一、法学概念(一)定义1.西方的法学定义1)古罗马.乌尔比安:法学是神事与人事之知识,正与不正之学问。
2)近代.格老秀斯(荷)从正义而生活之学(将正义作为法学的根本内涵,在格老秀斯眼中,法律与道德,法学与伦理具有密切的联系。
)3)莱布尼茨(德)法学者,权力之学也。
4)现代.法学是以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法律现象立法(法律)司法、执法(违法、侦查、起诉、审判、代理等)2.中国的法学定义1)先秦.刑名/法术之学2)德主刑辅,刑民不分,以刑为主(二)法学的性质: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三)法学的功能:认知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教化功能、文化功能二、法学的研究对象(对一切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法学才是完善的)(一)以法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法或者广义的法律(二)对法律现象进行研究,包括各种意义的法律,违法、犯罪、侦查等(三)对法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基本任务和根本主题),包括法律结构规律、法律发展规律、法律变化规律、法律调整规律、法律制定规律、适用规律、遵守规律、监督规律▲法律规律--现象:中国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本位制--后期:权力本位制 --社会本位制中国现在是权力本位与社会本位并行。
法律调整复杂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法学与哲学:法学是哲学的材料来源与经验来源,哲学是法学的认识基础与理论基础。
(二)与其他社会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对象关联、方法共享、发展互动的关系(三)法学与自然科学:法学(法律问题、法律保护理论)研究深入自然科学之中,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方法推进法学的发展四、法学历史(一)法学产生:立法的相当发展--法学家阶层出现(西方古罗马法学出现、中国律法出现之后)--法律思想的积累--提升法律理性,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学科发展(二)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1.古希腊的法律思想1)苏格拉底: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遵守法律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法学导论

问题:①见义勇为要不要立法?
②大义灭亲符合法律要求吗?
3、分析法学派的观点
①真正意义上的法是国家法、实在法、制定法。
②制定法是有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 范的体系。 ③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立法机关制定好的法律规则体系,即形式上合理的法律 规则体系足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法律裁判直接由已经 预设的法律规则演绎得出。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 什么是法学方法论 法学方法论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各种方法、手段、程 序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法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 1、哲学的研究方法—最高层次 法哲学—法学家问、哲学家答 2、一般科学方法—次高层次 演绎、归纳、比较、分析等在一切科学中均可运用的放 法。
3、特殊科学方法—方法的通用性
---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
法律禁止分裂国家,但不可强制爱国
---区别与宗教与道德
②法律的规范性
a,法律的抽象性:适用对象的普通性
--区别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判决书等) b,法律的反复适用性 --区别于个别调整 主要是法律规范,除此之外,法律的要 素还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技术—详见法律规 则一章
制定: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法的过 程—详见立法一章。
认可:国家对已经存在的行为规范赋予法律效力的行为。 国家认可的表现: a,赋予道德、习俗、宗教规范法律效力 b,赋予国际法域内效力 c,赋予某种判例法律效力 d,赋予某种学说法律效力 ※关于如何理解法律解释? 2、法律是调整行为的规范 ①法律调整的对象是行为,不是思想 法律并不诛心,仅规制行为。 ※刑法中关于内心动机的调整
③法律与国家之间并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并非
一定由国家机关,特别是立法机关所制定和实施。
法学导论

第三章:法学体系
第一节:法学体系概述 一、法学体系的含义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 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 法学体系:法学所有分支学科按照一定原则 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或系统。
二、法学体系的特征 独立性和协调性 层次性 联系性与交叉性 开放性
三、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 入门课程,并非最简单的课程。除介绍的意 义外,法学导论学术上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影 响整个法学理论,因此亦具有指导的意义。
第二章:法学的概念
第一节:法学的含义 一、法学的语源与名称 西语:拉丁语Jurisprudentia. 英文:jurisprudence 汉语:战国“刑名法术之学”。“刑”:刑罚; “名”:种类;“法术”:统治的方法和手段。简 称“刑名之学”。 汉以后,重“律”,故称“律学”
三、公法与私法 很特殊的一种分类,至目前分类标准尚不明确,主要用于大 陆法系国家。 传统上宪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是公法;民法、商法是 私法。 划分标准: 1.主体说 2.权力说 3.利益说 4.应用说 5.法律关系说 等等。
四、一般法与特别法 根据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划分。划分意义是具体适用法律时, 如遇法律规定的冲突,进行选择适用的原则。 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只要人、事、时、地效力范围中有一项是特别的,即为特别 法。 适用时特别法优与一般法。 但,特别注意:只有在两个法处于同一效力层次(如,都是 全国人大常委制定的法)时,这种划分才有意义。
五、实体法与程序法 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所做的划分。 区别: 1.效力原则不同 主要是溯及既往方面,实体法原则上不溯既往;程序法则多 半从新。 2.适用原则不同 实体法中除罪刑法定原则外,一般可类推适用;程序法上无 规定的只能用立法程序解决,不能类推。 程序法的适用优先。
法学导论提纲

导言一、法学的概念二、法学的性质第一章第一章法律概念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定义二、法的特征第二节法的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二、法的社会作用三、法的局限性第二章宪法第一节宪法释义一、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特征三、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二、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三节国家基本制度一、国家性质二、政权组织形式三、国家结构形式四、选举制度五、国家机构第三章民法第一节民法基本原理一、民法的概念二、民法的调整对象三、民法的性质四、民法与主要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第四章刑法第一节刑法基本原理一、刑法的概念二、刑法的创制三、刑法的体系四、刑法的效力范围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二、罪行法定原则三、罪刑相适应原则四、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节犯罪一、犯罪的概念二、犯罪主体三、犯罪主观方面四、犯罪客体五、犯罪客观方面第五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基本理论一、行政二、行政权三、行政法四、行政法律关系第二节行政法基本原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三、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的含义二、行政行为的特征三、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第六章经济法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一、经济法概念的历史沿革二、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三、经济法的概念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含义二、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对象第三节、经济法的界限一、经济法与民法的比较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比较三、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比较第四节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三、经济法与第五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一节劳动法基本原理一、劳动法的研究对象二、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四、劳动法的形式五、劳动法律关系程序保护六、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第二节社会保障法基本原理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二、社会保障的范围三、社会保证的功能四、社会保障的类型五、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和特征六、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七、社会保证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第八章诉讼与仲裁制度第一节诉讼制度概论一、诉讼的概念和特点二、诉讼法律关系第二节诉讼基本原则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二、辩论原则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第三节诉讼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二、回避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第四节诉讼程序一、起诉二、受理三、审理前准备四、开庭审理第五节仲裁制度一、仲裁的概念与特征二、仲裁的性质三、仲裁的分类四、仲裁法的概念五、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法学导论(1-绪论)

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4)法学家的任务在于发现对社会最有益的法律制度,即用最少
之代价,实现最大的社会效果。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
第一节 法学基本问题
一、法学的概念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知识
体系或学问。 ➢ 从文化传统上看,西方—“权利之学”;东方—“权力之学” 研究对象:法律现象 1.法律制度问题 2.与法律相关的社会现实及其互动关系 3.法的本质和价值问题 法学研究的理论兴趣不限于于寻求“纯粹的真理”,它必须关注和面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注:坚持实证主义哲学观,强调实在法与道德 的分离,主张以分析方法对实在法进行研究。
研究路径:规范分析方法是以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运用 于法律规范体系研究的一种方法。
➢ 逻辑分析方法强调实在法的渊源、结构、概念和规则,注重从体系 上分析法律规范体系。
➢ 概念分析是通过区分观念和范畴的逻辑结构或必然的、本质的属性 来探求我们的世界的某些方面的真。
第三节 法学方法论
一、概述 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研究者分析和思考法律现象的一种路径。 ➢ 法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法学研究者应该根据选取的研
究视角和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或者综合运用若干方法达 成其目的。 法学方法论的功能: ➢ 选择功能,即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一种从何种角度、运用何种方 法进行法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 创新功能,法学研究的进步往往源于法学方法论的更新和完善。 ➢ 沟通功能,方法论有助于不同法律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向社会的世俗生活,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困惑、矛盾和冲突寻找到有效 的法律解决方案,确立基本的原则,或为法律的决定作出合理而有说 服力的论证。
法学导论

二、法的定义与形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总称,以及包含相应 社会行为规范的规范性文件。 法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法是以制度、观念和现实 三种形态表现出来并存在着的。 1、制度法,作为制度形态的法,是法最基本的存在与表 现形态。 2、观念法,作为观念形态的法,是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存 在的法。 3、现实法,作为事实形态的法,它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之 中的。
三、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 1、学习法学导论,将学习法学的基础知识; 2、学习法学导论,也是宏观把握法学学科的需要; 3、学习法学导论,还是法学研究的理论准备; 4、学习法学导论,更是法律实践的知识要求。
上篇 法
第二章 法与法律 第三章 法律体系 第四章 法律要素 第五章 法律形式与效力 第六章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 第七章 法的发展 第八章 法系 第九章 法律方法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十一章 法的创制 第十二章 法的实施 第十三章 法律行为 第十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五章 法制与法治
三、法的明确公开性 明确公开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也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 别之一。 1、法必须是明确的。法的明确性是其被准确理解和切实实 施的前提。法律的明确性必须反对模糊。如果法律是模糊的, 就必然会导致理解的困难,同时也会导致实施上的困惑。 2、法的公开性是指,法是在事前对公众发布的。 一是体现在它的事前性上。 二是体现在它的公众性上,法必须是对公众公开的,而不 是对公众保密的。
第一章 导言
一、法学导论的概念 法学导论是从宏观上概括论述法和法学基本概念、基本问题。 对法和法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引和指导意义的法学入门课 程。它对法和法学的学习与研究都具有引导和指导的意义。
法学导论 PPT

(二)法学在西方
历史时期 发展状况
古希腊
法学起源 古罗马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法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五大法学 家,分别是保罗、盖尤斯、莫帝斯帝努斯、乌尔比安、伯比尼安。 中世纪 法学丧失独立性,成为神学的分支。 16世纪 出现以恢复和研究罗马法为核心的注释法学派。 17—18世纪 启蒙运动兴起,涌现出大批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泸州遗赠纠纷案
案情简介: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 30多年,无 子女。 1994 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 1996 年起二人 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 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 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 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 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 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 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 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 公证处得到公证。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 产和骨灰盒,遭到蒋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 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 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
在该案中,辛普森被指 控于 1994 年犯下谋杀罪。 该案被称为是美国历史 上最受公众关注的刑事 审判案件。在经历了创 加州审判史纪录的长达 九个月的马拉松式审判 后,由于警方的几个重 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 失效,辛普森在此案中 被判无罪。
通过辛普森一案我们看到,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 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寻求案情真 相和把罪犯绳之于法。实际上,整个美国宪法和司 法制度的核心,是防止“苛政猛如虎“,是注重保 障公民权利和遵循正当程序。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权利法案的 绝大部分条款都与程序有关,这绝非毫无意义。正 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 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 我们赖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
法学导论大一知识点

法学导论大一知识点一、导论概述法学导论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法学导论,大一学生将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各个法学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法学的定义法学是研究法律规范的起源、发展、内容和作用等问题的学科。
它是一门承接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通过对法律的研究,法学旨在理解法律的本质和社会作用,并为社会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三、法学的分类1. 公法和私法公法研究的是国家机构和公民、法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研究的是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2. 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研究的是各国之间的法律关系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国内法研究的是国家内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
3. 材料法和形式法材料法侧重于法律实施中所涉及的事实和具体情况,强调法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形式法则更注重法律本身的内容和逻辑,侧重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四、法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是研究法律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
常见的法学方法包括解释法、比较法、历史法、系统法等。
不同的法学方法对研究问题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和优势,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法学发展历程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最早的宗教法到现代的各种法律体系,法学在不同文明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
在中国,法学发展经历了古代法学、近代法学和现代法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理论体系。
六、法学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法学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法学不断更新和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同时,法学也对社会变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七、法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法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法学人才可以从事法学研究、法律实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工作。
法学导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法学导论大一知识点总结在法学导论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一系列法律概念、原则和体系。
本文将对大一学生应该掌握的法学导论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基础性课程。
一、法学导论的定义和学科地位法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法学科学的基础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对法律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它涉及了法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划分、学术方法和研究对象等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法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法律和法律规范法学导论中介绍了法律和法律规范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其特点包括强制性、普遍性和权威性。
法律规范又可分为法律范围与非法律范围的规范,其中法律范围的规范具有特殊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三、法律体系和法律分支法律体系是指由多个法律规范组成的整体,在法学导论中对常见的法律体系进行了介绍。
同时,法学导论还包括了对法律分支的讲解,如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国际法律等。
学生们应该了解各个分支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内容。
四、法律权利和法律责任在法学导论中,我们还学习了法律权利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关系。
法律权利是个人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而法律责任则是对违反法律规范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的追究。
学生们需要理解权利和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实际案例中加以应用。
五、法律适用和解释在法学导论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法律适用和解释的原则与方法。
法律适用是将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而法律解释则是对法律文本进行准确理解的过程。
学生们应该了解适用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并能够进行适用和解释的实际操作。
六、法律文书和法律论证法学导论还涉及了法律文书的撰写和法律论证的方法。
学生们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法律文书格式和写作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法律论证。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提高法律思维和写作能力。
七、法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最后,在法学导论中,我们还学习了法学研究的方法和学术规范。
学生们应该了解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例如法律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
法学导论笔记期末总结

法学导论笔记期末总结法学导论是法学专业本科生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了法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法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法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收获的总结。
一、学习过程1. 学习方法在学习法学导论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教材,学习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我还积极参加了老师的讲座和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法学的一些重要问题。
此外,我还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案例和法律文献,以加深自己对法学的理解和认识。
2. 听课与笔记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认真听讲并且做好笔记。
老师的讲解通常会涉及到法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案例和法律文献。
通过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
同时,笔记也成为我复习和复习的重要工具。
3. 参与讨论在课堂上,我积极参与了老师的讲座和同学们的讨论。
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讨论,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习收获在学习法学导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收获。
以下是我学习期间的一些收获:1. 法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学习,我对法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明白了法学是研究法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法律,研究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设计和实施公正的法律制度。
2. 法学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学习,我对法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法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法律实践,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还学习了一些法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人物,如自然法学派、法律实证主义派等。
3. 法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我对法学的核心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法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分类、法律的系统、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的效力等方面。
这些内容对于我后续的法学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法学导论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 “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 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 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 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 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 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 它关起来了。”
2、法理学一词在中国的词源 汉语“法理学”一词来自日语,由穗积陈 重于1881年首译。 民国时期我们基本上称为法理学,如梁启 超1904年发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李达的《法理学大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国家和法的理论、 国家与法权理论、法律基础理论、法理学、 法哲学等。
第二节 法理学概述
(二)法理学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的共性问题 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法学,着 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法理学是以研究法律问题为宗旨的学术门类 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 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律研究领域中的运用
二、法理学研究的范围 法律价值论 法律社会学 形式法律科学 法律本体论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 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 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 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 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 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 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 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 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 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 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 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 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 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 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法学导论——精选推荐

法学导论第四章法的概念⼀、“法”概念的语义分析⼆、法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从统治阶级的⽴场,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和价值标准,来调整社会关系的。
2、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活条件决定三、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为规范(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它通过规范⼈们的⾏为⽽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的,它只调整它认为重要并且适合由法律进⾏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般性、概括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使法区别于那些执⾏和适⽤法律、法规的⾮规范性⽂件。
(3)法所调节的对象不是特定的,⽽是⼀般的⾏为或社会关系(4)法不是仅适⽤⼀次,⽽是在其⽣效期间反复适⽤的。
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规范(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普遍适⽤于⼀切社会成员的规范(2)法律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度的统⼀性、极⼤的权威性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以规定⼈们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的主要内容4、法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对违法和犯罪⾏为,国家将通过⼀定的程序对⾏为者进⾏强制制裁四、法的作⽤1、法的作⽤的实质或秘密(1)法的作⽤是统治阶级或⼈民的意志影响社会⽣活的体现(2)法的作⽤是国家权⼒运⾏过程的体现(3)法的作⽤是社会⽣产⽅式⾃⾝⼒量的体现2、法的局限性(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法中的⼀种(2)法的作⽤范围不是⽆限的,也并⾮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3)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定的局限(4)在实施法律所需的⼈才资源、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法的渊源1、法的渊源的含义法的渊源简称“法源”(1)法的理论渊源,意指法律原则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或指法的⽴、改、废所依据的原则(2)法的历史渊源,指形成法律的历史材料,或专指历史上产⽣某⼀法律原则或规则的⾏为和时间(3)法的⽂献渊源,专指法律⽂件的原始记录、综述和汇编(4)法的⽂化渊源,⼜称法的⽂学渊源,特指有关法律的百科全书、教材、专著及法学参考资料(5)法的本质渊源,指法的本质的根源(6)法的效⼒渊源,⼜称法的形式渊源或直接渊源,专指具有法律效⼒的表现形式2、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1)法的渊源必须与法的效⼒相联系(2)任何具有法律效⼒的规范性⽂件或⾮规范性⽂件,都必须有⼀定的法律表现形式3、法的渊源的重⼤意义(1)法的渊源表明法律的外部结构是否合理,有利于该国法律体系的完善(2)法的渊源反映国家权⼒配置的状况和⽴法的特点,对促进该国⽴法体制的完善和弄清其⽴法特⾊有重⼤作⽤(3)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4)有利于维护法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4、法的渊源的类别:成⽂法,不成⽂法判断标准:法的渊源是否与法的效⼒相联系成⽂法包括规范性法律⽂件,⾮规范性法律⽂件,国际法不成⽂法包括习惯法,判例法,惯例5、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1)正式渊源A、宪法B、法律C、⾏政法规D、地⽅性法规E、⾃治法规F、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G、特别⾏政区的法律、法规H、国际条约与决定(2)⾮正式渊源A、习惯B、政策C、判例(我国不适⽤)D、道德E、宗教F、学说⼆、法的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按照制定法律主体的区别国内法:由⼀国的⽴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适⽤于本国主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法: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或参加并适⽤的法律法规的总称2、公法与私法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法公法:保护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法(宪法,⾏政法,刑罚,诉讼法等)私法:保护个⼈利益的法(民法,商法)3、成⽂法与不成⽂法:按照法的创新⽅式和表达⽅式的不同判断标准:是否具有规范化的成⽂形式,⽽不是看是否有⽂字成⽂法:亦称制定法,专指国家法定机关创制和公布并以成⽂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件的总称(宪法,民法典,刑法典)不成⽂法:由法定的国家机关认可,⼀般不具有⽂字形式或虽有⽂字形式但不具有系统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习惯法,判例法)4、实体法与程序法:按照法规定的内容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实体法:规定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或职权、职责,以追求实体正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刑法)程序法: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以及规定诉讼过程中带有程序性的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政诉讼法)5、根本法与普通法:效⼒等级、基本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根本法:在⼀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法律效⼒和居核⼼地位的、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极为严格的宪法普通法:除宪法之外的成⽂法的总称6、⼀般法与特别法:适⽤范围的不同判断标准:根据适⽤范围,具有相对性⼀般法:适⽤于⼀国内⼀般⼈⼀般事,具有普遍约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刑法,经济法)特别法:适⽤范围限于特定的⼈、特定的时间、特定地区或特定的事项的法律7、普通法与衡平法普通法最基本原则:遵循先例;最⼤特征:程序先于权利衡平法:以法官的良⼼和正义为基础发起三、法的效⼒1、法的效⼒的概念法的效⼒是指由适⽤对象、适⽤时间和适⽤空间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法的约束⼒2、法的效⼒与法的实效法的实效:法产⽣了预期的实际效果,属于“实然”范畴法的效⼒:保证法的实施的约束⼒,属于“应然”范畴3、法的效⼒范围(1)法的时间效⼒A、法的⽣效与废⽌公布是法的重要特征,也是⽣效的前提。
第一章 法学导论

1 法学导论
第四节 物权和债权
一、物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
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它既有人对物的内容,同 时又具有直接对抗一般人的效力。
16
1 法学导论
(一)物权的特征 1.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则是不
特定的。 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之物,不包括行为
和精神财富。 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 4.物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5.物权具有法定性 6.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效力 7.物权的设立必须公示,通常动产以交付为公
21
1 法学导论
第六节 世界各国法律制度简介
一、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 二、西方两大法系历史传统的比较
(一)大陆法系 (二)英美法系
22
思考题
1 法学导论
1. 法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是如何定义的?两者有 何区别?
2. 法律规范的特点是什么? 3. 法律关系包括了哪些方面内容? 4. 什么是物权?物权有什么特征? 5. 什么是债权?债权三要素包括了什么内容? 6. 何为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7. 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建设法规
1 法学导论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 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 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并最终决定 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法是由一 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在 于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 序。
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 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债作为一种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 律关系,同样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法学导论大一重要知识点

法学导论大一重要知识点一、法学导论的定义和作用法学导论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法学基础。
通过学习法学导论,学生可以了解法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法学导论的主要内容1. 法学的概念和特点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科,通过对法律的系统研究,揭示法律的本质和规律。
法学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2. 法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法学可以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法学的方法论法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法理学方法、比较法方法、历史法学方法、实证法学方法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法学问题研究。
4. 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法律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规定社会生活秩序的总体安排,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不同层级的规范。
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包括法治原则、合法性原则、平等原则等,这些原则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5. 法律哲学和法律伦理学法律哲学研究法律的理论基础和反思法律的价值目标,法律伦理学关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法律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要求。
6. 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形态法律文化是指法律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7. 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法学研究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通过参与法学研究机构、法学交流会议等途径提高研究水平。
三、法学导论的学习目标1. 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应该掌握法学的定义、分类、特点,并能够运用法学思维分析法律问题。
2. 培养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学生应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具备基本的法律解释和适用能力。
3. 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学生应该培养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西方合流。 ❖ 法学: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 以法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 别的学科也研究法律现象,但不涉及法的规律性问题;或者是边缘性、
第三节:法学体系主要分பைடு நூலகம்介绍
❖ 《牛津法律指南》: ❖ 一、理论法学 ❖ 法律理论与哲学 ❖ 法史学 ❖ 比较法 ❖ 二、应用法学 ❖ 国际法 ❖ 跨国法 ❖ 国内法 ❖ 三、附属学科 ❖ 如:法医学、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
第四章:法学教育
❖ 第一节 法学教育的目的 ❖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 与法律教育的区别? ❖ 培养法律人才。(专才还是通才?精英教育还是大
❖ 六、强行法与任意法
❖ 根据法律实施时当事人是否有选择自由所做 的划分。
❖ 该划分不是绝对的。
❖ 区分意义主要是法律效果的不同。违反强行 法的行为是一般是无效的,违反任意法的行 为,或无效或可撤消。
❖ 七、根本法与普通法
❖ 根本法即宪法,也称“母法”。宪法以外的其他 法律称普通法。
❖ 八、固有法与继受法
法学导论
侯茜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 法学绪论,汪太贤、胡平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 其他参考教材: ❖ 法学导论,卓泽渊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 《法学绪论》,韩忠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版 ❖ 《法学引论》,杨宗科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
版 ❖ 法学导论,[德]拉德布鲁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众教育?) ❖ 二、法律人才的培养 ❖ 知识体系的构成 ❖ 专业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养成 ❖ 精神气质的塑造
❖ 第二节:法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西方法学教育发展概况 ❖ 二、中国法学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三节:法学教育的模式 ❖ 英美模式 ❖ 欧洲大陆模式
第二编:法的范畴
❖ 第五章 法与法律
❖ 第一节 法与法律的概念 ❖ 一、法的语源
❖ 一、解释功能 对法律制度的解释 ❖ 对法律实践活动的解释
❖
❖ 二、预测功能
❖ 三、评价功能 ❖ 对法律制度的评价 ❖ 对法律运作的评价 ❖ 对法律效果的评价 ❖ 四、导向功能 ❖ 既有对制度的导向,也有对社会的教化而形成的
思想导向。 ❖ 五、传播功能
第四节: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法学与哲学 ❖ 二、法学与政治学 ❖ 三、法学与经济学 ❖ 四、法学与社会学 ❖ 五、其他
❖ 根据法律来源的不同所做的划分。
❖ 前是主要在本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法律;后是指主要模仿他国或他民族法律而形成的 法律。
第五章 法律要素
❖ 第一节:法律要素概述 ❖ 一、法律要素的含义 ❖ 法律要素即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或成分。它是任何形态
的法律(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都不可缺少的基本 元素。是对法律进行结构分析的依据。 ❖ 二、法律要素的构成模式 ❖ 意见分歧很大。 ❖ 1. “命令模式” 命令---义务---制裁 ❖ 博丹、奥斯丁,分析法学派。
❖ 五、实体法与程序法 ❖ 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所做的划分。 ❖ 区别: ❖ 1.效力原则不同 ❖ 主要是溯及既往方面,实体法原则上不溯既往;程序法则多
半从新。 ❖ 2.适用原则不同 ❖ 实体法中除罪刑法定原则外,一般可类推适用;程序法上无
规定的只能用立法程序解决,不能类推。 ❖ 程序法的适用优先。
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 ❖ 是一种行为规范,针对人的行为,而不直接针对思想,也与
人的身份或地位无涉。 ❖ 二、法是一般性规范 ❖ 人类调整文化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一般性调整的过程。法既
是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性规范,也具有一般性适用的效力, 即普遍约束力。
❖ 三、法具有强制性
❖ 法的强制性比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更明显,特别是其独具物 质上的暴力强制。
❖ 注意与法学概论(或法律概论)的区别,后者是非 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法学或法律基本问题的教科书。
❖ 三、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
❖ 入门课程,并非最简单的课程。除介绍的意 义外,法学导论学术上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影 响整个法学理论,因此亦具有指导的意义。
第二章:法学的概念
❖ 第一节:法学的含义 ❖ 一、法学的语源与名称 ❖ 西语:拉丁语Jurisprudentia. ❖ 英文:jurisprudence ❖ 汉语:战国“刑名法术之学”。“刑”:刑罚;
“名”:种类;“法术”:统治的方法和手段。简 称“刑名之学”。 ❖ 汉以后,重“律”,故称“律学”
❖ 二、法学的定义 ❖ 1.西方法学定义的演变 ❖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该词下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
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法学与伦理学、神学不分。 ❖ 近代,格老秀斯:“法学者,从正义而生活之学科也。”莱
❖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
❖ (一)道德对法的影响
❖ 1.对立法 ❖ 2.对执法 ❖ 3.对守法 ❖ 4.道德可弥补法律的不足 ❖ (二)法对道德的影响
❖ 法在培养、强化道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在立法贯穿 了道德精神,法的实施过程表扬先进、惩治违法犯罪,强化 道德意识。
第四章 法律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第一编:法学
❖ 第一章:法学导论介绍 ❖ 一、法学导论的概念 ❖ 法学导论是从宏观上概述法学基本概念、基本问题,
并对法或法律的学习、研究具有引导意义的法学入 门课程。 ❖ 法学导论的论述对象是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 它对大家未来的专业学习或研究内容做了提纲式的 概述。
❖ 法学导论也对法或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 本原理做了简要概括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下 一步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节:法律规则
❖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 ❖ 也叫法律规范,或法的规范。 ❖ 是法律中认定某一事实状态或规定某权利义
务内容并确定其法律后果的准则。 ❖ 它是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标准;是法律实施
的主要依据;是法律适用的直接对象。
❖ 二、法律规则的特征 ❖ 1.是一种行为规则 ❖ 规定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对人们行为的界定。 ❖ 2.一般行为规则 ❖ 不是个别性调整,而是规范性调整;是有普遍约束力、可重
性,但受各种条件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广泛 而大量地借用西方法律制度,使用西方法的概念, 传统又依然故在,导致理论和实践界的极大争论和 混乱。
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
❖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判别法与非法的基 本标志。
❖ 一、法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 是社会规范,而不是技术规范,因此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 3.法律 ❖ 该词古代只偶尔出现过,是清末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从日
文中翻译过来的。
❖ 二、法和法律的概念 ❖ 法是个多义词,有平、正、直的意思,大致在较抽
象的意义上使用。 ❖ “法”和“法律”有时被混用。但现在大多数法学
家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 中国法的概念的形成与西方法的概念的形成有共同
❖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 但,这种强制力是一种威慑力多过是一种暴力,也即是说, 这种强制力的使用大多数时候是间接的、潜在的。
❖ 四、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 一般社会规范都有一定的程序,但皆不如法明显、严格。
第三节:法与政策
❖ 一、法与政策的区别 ❖ 1.制定主体不同 ❖ 2.表现形式不同 ❖ 3.作用效力不同 ❖ 4.实施方式不同 ❖ 5.稳定性不同
❖ 二、法与政策的联系 ❖ 法的创制往往以政党政策为指导 ❖ 法律对政策有促进与保障作用 ❖ 法律对政策有制约作用
第四节:法与道德
❖ 一、法与道德的区别 ❖ 1.产生不同 ❖ 2.调整范围不同 ❖ 3.表现形式不同 ❖ 4.实施方式不同 ❖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 ❖ 6.生效时间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速度不同
❖ 法学导论是法学最基础的入门课程。它是学 习法律和研究法学的必要基础和知识准备, 也是专业学习体系的“目录”和“前言”, 为一窥法学的精义与全貌的钥匙。
❖ 二、法学导论课程的形成和地位
❖ 国家与法的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 法学导论(法学绪论)
❖ 法学阶梯(盖尤斯和查士丁尼),罗马法的基本教 科书,“常常在宏大的范围上系统地阐述全部法律 或至少系统地阐述全部民法或全部刑法。”
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 ❖ 法学体系:法学所有分支学科按照一定原则
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或系统。
❖ 二、法学体系的特征 ❖ 独立性和协调性 ❖ 层次性 ❖ 联系性与交叉性 ❖ 开放性
第二节:法学体系的分科
❖ 一、法学学科 ❖ 指法学中以某一特定标准划分的法学学问门类。 ❖ 二、法学学科的划分标准 ❖ 以研究对象为标准 ❖ 以研究方法为标准,如比较法学、法解释学 ❖ 以地域范围为标准,如国内法学和外国法学 ❖ 以研究目的为标准,如应用法学
第五节:法学的历史
❖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 ❖ 1.古希腊 ❖ 2.古罗马 ❖ 3.中世纪 ❖ 4.近代 ❖ 5.现代
❖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 ❖ 1.春秋战国时期 ❖ 2.西汉初年 ❖ 3.隋唐 ❖ 4.清末 ❖ 5.辛亥革命后 ❖ 6.当代
第三章:法学体系
❖ 第一节:法学体系概述 ❖ 一、法学体系的含义 ❖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
西文语源
❖ 拉丁文jus,平、正、直的含义;lex,规范、规 则之义。
❖ 英文中,抽象的“法”用the law,具体的法用a law /laws,通rule
❖ (二)中文语源 ❖ 1.法 ❖ 《说文解字》: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
一去之,从去。……今省作法。 ❖ 2.律 ❖ 最原始的意义是定音仪器。 ❖ “律,均布也”,“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