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作者:王琴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3期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被我们频繁使用,然而如何使提问更好的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我认为应做到“精”、“少”、“实”、“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赞可夫也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如何教会学生思考,无疑,提问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提问相对于“满堂灌”而言有它存在的独特优势,然而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课堂上明显的提问之“弊”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如何才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问与碎问碎答,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学为重点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精”、“少”、“实”、“活”。
一、提问宜“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是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的,学生要获得什么语言的发展,何种能力的提升,什么情感的体验,都是很明了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就要先与文本对话,潜心钻研文本,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朗读课文之后,为了给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和理解的铺垫,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西门豹到达邺这个地方后向老大爷问了几个问题?分别是哪几个问题?他问这些问题是想了解到什么情况?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引领学生自主学文。同时教师要善于掌握本班学生的情况,要体现层次性,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使生感受成长的快乐。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课文最后最后片段:“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几个问题是一个比一个难。思维较差的同学能回答容易的提问,把难的让思维活跃的同学回答,这样就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提问宜“少”
在“随文碎答”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遭到的桎梏,教师为学生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牢笼”,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提问就应尽量少,并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在教学《礼物》时,我抓住学生提问总结提炼出三个问题:文中的礼物是什么?谁送的礼物?老婆婆娘将礼物送给了谁?这三个问题就将文章的脉络理清,然后根据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又留给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三、提问宜“实”
实就是要有“实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教师抛出一个提问,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学来学去,还是云里雾里,这就是教师提的问题空泛,范围太大,指向也不清晰,以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如我在教学《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聂帅的哪些言行让美穗子一生难忘,一生感激呢?读一读,勾一勾,批一批,再将你的体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当学生谈读书感悟时,生找出的语言文字少之又少,缺失了与文本细细对话的空间,自然而然聂荣臻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也没能体会到。细细反思,如果当时能钻研文本,提问做到实,效果是不是不一样呢?后来我把问题重新设计了一下:“勾画出文章中描写聂荣臻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细细朗读感悟,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不仅指向清晰,让学生掌握写法,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且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具体目标,这样提问就有了实效。
四、提问宜“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而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何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上做到“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就确定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老师带来了一朵牡丹花,你想把它送给文中的谁?为什么?在文中找出根据,要说得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个看似与主旨相距较远的问题,给了学生深入文本、咬文嚼字、细心体会、比较选择、自由表达的广阔空间。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牢牢抓住这一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多形式读书,学生围绕着问题思考从“爸爸”的话语和动作中捕捉到了“爸爸”对盲女儿明明的疼爱,从“明明”对“我”的纯稚的许诺中感受到了“明明”的善良,从“妈妈”的笑声中体会出她对生活的坚强与乐观,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我”对“明明”的关爱,从捐献眼角膜的人和白衣天使的身上感受到生
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爱。这样“活”问题的设计,带动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开放化、多元化,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阅读素养得以提高。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要课堂提问上狠下功夫,教师“精”、“少”、“实”、“活”,才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