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弱体系--试析老子哲学结构与思维导向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
└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
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
└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
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
└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
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
└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
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
└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
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
└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
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
└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
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
└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
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
└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
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
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
└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
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
└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
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
└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
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
└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
└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
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
└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思维导图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人与道
定义〔道〕
1章
▸道是什么道是万物的本源
2章▸天地的状态=虚像一个风箱,用之不尽
3章▸天地的规律=复循环往复
6章▸道的运作与运用
运作方式是〔对反〕:阴阳,有无、虚实……
道的运用是〔弱〕,柔弱,温柔
定义〔人〕
4章▸人的本心:德如同婴儿
5章▸人的本身:朴素名利与“身”谁更重要?
人效法〔道〕
7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章▸知足
12章▸微弱玄达
君王效法〔道〕
8章▸少私寡欲
9章▸百谷王、不争
11章▸不以取强
13章▸能辅万物之自然
14章▸镇之以无名之朴
15章▸多易必多难,圣人尤难之
16章▸行不言之教
17章▸卑道之在天下
18章▸治之于其未乱
19章▸玄同
20章▸无事而民自富。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吾不知其谁之子,
——吾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呀?
象帝之先。
——显象于帝祖之先。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动态、高深、认识极限 道┼为道形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识道方法
└道的形式: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极限本原、无形
五 章 P39
使民心不乱。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虚其心,
——掏空他们的心思,
实其腹,
——填满他们的肚皮,
弱其志,
——消弱他们的意志,
强其骨,
——增强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
为无为,
——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
-3-
前后相随:
——前和后互相随从:
恒也。
——这是永恒不便的呀。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
——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来行教;
万物作而弗始,
——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倡导,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强要,
为而弗恃,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本版编辑/ 云 飞
教研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筅蒋念祖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文章顺应指导初高中学生学习《老子》的需要,对《老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哲学思想 的构成和《老子》81 章的逻辑结构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关键词:老子 哲学思想 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个史官,《老子》是老子给君主侯王们写的谈论治国 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的书。老子深感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涂炭的 症结在于君主侯王贪得无厌、逞强好胜,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 侯王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自然无为,贵 柔守雌(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意思就是不要贪得无 厌,不要逞强好胜。而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个 字— ——“无”。“无”的含义起初是“无欲无为”,后日渐丰富。为了 强调、证实自己的主张,老子尊称“无”为恒久不变的“道”(即 《老子》中所说的“常道”“天道”),并且把这个“道”尊奉为天下 万物的生长化育者(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发生论),赋予“道”这 个概念最抽象、最概括的性质,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道”(常 道,形上之道)具有若干特性:有无相生,以无为本(重点是强 调:道的特点是“无”);浑朴;整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反;自 然无为;虚静柔弱。天下万物既然均由“道”所生长化育而来,也 就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具有“无”的特点,万物也应该具有“无” 的特点,也就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特点。具体而言,就体 现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 ——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 和稀泥窝囊废。 “道”还具有反向运动的特点———反者道之动。“道”就是 “常道”“恒道”,“恒”通“亘”,回环的意思。“道”的运转方式是不 停地回环往复,回归起点。由此老子尊崇“反向思维”,“反者, 道之动”。确实,现实中,往往你越是想得到“有”结果反而越是 “ 无 ”,越 是 想 得 到“ 无 ”反 而 越 是“ 有 ”。总 之 ,常 道 、天 道 具 有 “ 无 ”“ 反 ”的 特 点 ,理 想 的 人 道 ,自 然 也 应 该 效 法 天 道 ,具 有 “无”“反”的特点,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所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一句中,前者表现了“道”的方法论原则,后 者表现了“道”的价值论原则。这两句话是贯穿《老子》全文的 线索。 以上先后提到“道”具有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 意味,这是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只有老子 称得上是哲学家的原因。老子把“天道”设定为“无”,认为天道
《老子》(《德道经》)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 和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 独特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第二十五章(物质性及其化生的 万物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微妙的母 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 指道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棉棉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作者主要用简洁的文字描 写虚空之道的永存不死)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是谓薇明。
《老子》(《德道经》) 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 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老子》一书的逻辑结构
从总的来看:由宇宙论(自然论或本体论) →人生论→政治论;由宏观→微观,并最终围绕 “道论”而展开。本书第一章实际就是全文的总 纲。
(二)《老子》的思想内容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榖。次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 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有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 唯“道”,善贷且成。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前言《老子》一书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针对汉字的特点,语言结构、表述规则制定出来的科学表述方法即真理的格式。
与西方的拼音字符不同,汉字属于象形文字,造字的方法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进行抽象、变形,如,“人”字突出了两条腿的站立形态。
“口”字依据嘴的轮廓进行了变形。
“大”字体现出双臂伸直的“人”的形态。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天”字,它比“人”大,因此在“大”字顶上添加了一横,体现出“人”“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
依据轮廓、形象、相互联系、对比关系等诸多因素、造出了不同形态的汉字。
其本质特点是一字一义。
表述的规则是顺序结构,书写的形式分为两种:横排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竖排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格式。
古代汉字笔划繁多,字形结构呈现多样性,有宋体、仿宋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魏碑等诸多字体,从中衍生出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
现代汉语对字形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诸多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同时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和录入的规范化。
国家统一制定出汉字的标准字模,从而使现代汉语的印刷字体有了国家标准。
所谓现代汉语,指的是文字改革之后出现的简体字、白话文,它的书写格式只有单一的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同时添加了标点符号,以表明语气。
显然,这是汉字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采用图表形式解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它是这样的:区别属性字的形式表述形式语句形式古代汉字无标准缺乏规范性可以自行造字繁体字文言文竖排格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无标点符号用点做断句符号现代汉字有国标添加国家标准不能自行造字简化字白话文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有标点符号表明语气形态从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已经发展到有国家标准和统一规范的表述格式,并且与标点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形态。
目前欠缺的是语句环节的规范化和表述的清晰化,它需要通过遵循语言逻辑规则的方法,对相应的语句结构进行规范,从而消除表述环节的双关语,即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各种形式。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二节 认识形式和内容 第 11 章 ┌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 └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 第 12 章 ┌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 └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 第 13 章 ┌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 └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 第 14 章 ┌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 └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 第 15 章 ┌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 └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 11~15 章的逻辑图
第二篇 6~20 章的逻辑结构图: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老子》逻辑结构图-推荐下载
第二篇 动态过程——三位一体 第一节 五种形式的道喻 第6章 ┌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 └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 第7章 ┌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 └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 第8章 ┌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 └得一: 形式道喻—本质属性 第9章 ┌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 └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 第 10 章 ┌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 └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 6~10 章的逻辑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16 章 ┌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 └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 第 17 章 ┌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 └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 第 18 章 ┌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 └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 第 19 章 ┌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 └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 第 20 章 ┌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 └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 16~20 章的逻辑图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老子之“道”的体系构建——试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框架
老子之“道”的体系构建——试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框架摘要:《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该文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包罗万象、微言大义。
而“道”的概念是其重要基点,囊括形而上的宇宙本原与形而下的处世哲学等诸多内容,通过对老子之“道”展开多维方向的讨论,以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框架。
关键词:《老子》;道;哲学思想;理论框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称霸,战乱频繁而民不聊生,有志之士就如何救世而展开激烈的讨论,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形成“百家争鸣”。
道家创始人老子著书《道德经》而流芳百世,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尽现无穷智慧,以“道”之概念为基点讲述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及事物运行的规律,并以此发端尽述人生哲学与治世之道。
《老子》(即《道德经》)行文乍看隐晦曲折、正言若反,飘飘乎兮而不见真意,实质上其思想学说是有其逻辑性结构的,智者老子以“道”的概念为基石,构建起独特的哲学思想框架。
一、老子之“道”的体系构建总说西周代殷之后中国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周公进行一系列社会政治与国家宗教的改革,即“礼乐等级制度”;东周以后,具有安排社会秩序、维系社会纲纪等功能的这个规范制度已然“礼崩乐坏”,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当时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时,儒家孔子肯定周礼的存在价值,并意图改革礼制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于是乎提出一个“仁”的概念而构建其学说。
老子则对“礼乐”之制不以为然,悠悠然提出一个“道”而站在了孔子的对立面。
老子认为社会与人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过多强调与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则反而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老子为反对“礼”而提出的这个“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全部核心,怎样理解这个“道”的范畴呢?首当其冲是以“道”作为对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万物之源的概括性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饴,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导向的教学方案
老子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导向的教学方案导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教益。
本文将从哲学思考和人生导向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份以《老子》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应用《老子》的哲学思想,从而实现更有意义和快乐的人生。
一、哲学思考1. 道、德、无为•道:老子认为宇宙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含混虚无而又包容万物的道。
通过讲解道这一核心概念,引导学习者思考宇宙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如何与之和谐共处。
•德:德是指符合道义标准的品质及行为。
通过分析老子对德性与修养等概念的论述,促使学习者反思自身价值观、品格和行为准则。
2. 自然之道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生命观:老子强调追求自由、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通过解读《老子》中关于谦逊、无私和顺应自然法则的论述,培养学习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坚守内心信念的品质。
•善治观:这一观念指导了如何管理和领导社会。
通过引用《老子》中有关领导者责任和公正原则的内容,启发学习者思考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人生导向1. 个体发展•放下执着:老子提到减少欲望和执着是实现内在平静与满足的重要条件。
通过讨论对物质欲望过度依赖带来的困境,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超越物质追求,寻找心灵成长和精神层面发展的价值。
•达观处世:老子强调要保持开放心态,以宽容、接纳和理解来面对人际关系与社会挑战。
教授学习者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原则,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困境和压力。
2. 社群共融•和谐关系:老子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平等。
通过讲解《老子》中关于道德、真诚和友善的观点,引导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培养合作与共荣的意识。
•社会责任:在引导学习者理解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结时,探讨老子对于公共事务、公正分配以及领导智慧等方面的见解,培养学习者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公民。
结语通过深入研究《老子》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导向,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以及对于个体困境与社会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
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
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
首先,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原则,即“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形无物的,它是
一个无穷无尽的存在,无处不在。
而人们只有通过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
和谐和平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无所不在的对立和矛盾。
他认为在
事物的背后存在着相反的两个面,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例如,道是存在的,但它又是无形无物的;事物有形有质,但也有无形无质的本质。
老子通过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另外,老子还强调了变化和互补的观念。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
在不断地变化,它们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的状态。
而且,事物的发展不是单
一的,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变化。
例如,黑暗和光明、温暖和寒冷、高和低,这些看似对立的事物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他强调了无
为而治的观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和和谐。
相反,他
主张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地去改变和调整社会。
总之,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是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
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
发展的变化和互补。
这种辩证法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
及调整和改变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的弱为思想
老子的弱为思想摘要:老子认为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和根本目的。
人类应该选择适合生命存在的生存方式。
在老子看来,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根本任务在于确立能够善待生命的生存方式。
老子以其道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以无为作为其道的根本法则。
老子认为人类作为道的产物应当效法道的无为方式。
无为即是做事处弱为或柔弱,柔弱方式符合人的生命特性,有利于生命安康长存。
关键词:老子无为守柔弱为“《庄子·天下篇》在评述老子思想时说:…以谦弱为天下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在老子看来,柔弱既是符合其道的无为法则又适合人类生命的生存方式,能够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康持久。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法则,以柔弱为生存方式。
在老子的深邃思想中的认识方面,老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反面,弥补人们通常认识事理的单向度和肤浅性;实践方面,老子旨在以此论证其无为的主张,使人信奉其“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既有哲学上的根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因任自然且不恣意妄为。
弱为,则是子思想中无为方式的基本表现。
一、老子思想中的强、弱辩证观点。
老子从维护人类生命生存着眼,对人类在生存当中的有着强弱辨证思想的现象及其观点与人类的生存关系进行论述。
柔弱与刚强并不是绝对的,说明柔弱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坚强作为一种与柔弱对立的生存方式不利于人类生存。
(一)老子对“弱为”的形而上意义的诠释在常人来看,弱者是强者的征服对象,弱者屈服于强者是一条恒古不变真理。
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所强调的“弱”并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弱,是要通过表面的“弱”的表现来达到自身的修身养息,而以柔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通过逆向思维的思考,得出了强与弱的辩证结论,认为弱和强是一对对立的但又有联系的辩证概念,强和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正就如阴阳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一样,相互克制但又相互依存。
浅析《老子》的论述思维
194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总第207期No.2. 2020Sum 207对《老子》的逻辑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讲其辩证思维,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称其为“素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说它把“军事辩证法变成了政治辩证法”[2]。
辩证大师黑格尔对《老子》的思想、辩证思想也大为重视。
这之外,冯友兰还专门把《老子》中“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拿出来,与《庄子》中的“遣之又遣”及禅宗思维合称为“负的逻辑”“烘云托月”方法,称之为中国特色的逻辑思维[3]。
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对《老子》书中论述其道、德的逻辑做一番浅析,提出另一番粗浅看法。
一、就近取譬《老子》一书共5000字左右,共81章。
除部分章节为演绎推理,大部分章节表现出一个特点,即以社会、自然的现象为论据,进行类比推理,有点类似孔子的“就近取譬”。
归纳起来,这种推理方式表现为三种形态:(一)就自然取譬就自然取譬就是从大自然的现象出发,通过总结、提高而提升、推理出关于道、德的观点。
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大自然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现象,老子通过观察这些现象并总结道:事物的相对立又相存在,是普遍的道理——“恒”。
老子继续推论道: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来说,美与恶、善与不善也是相对立存在的,如果有了美的标准,那恶的标准自然就有了;如果有了善的标准,那不善的也就出来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进一步的,作为圣人的行动指南就是:如果想成功,就不要太作为;如果想得到,就不要去占有;如果不想失去,就不要拥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探析帛书本《老子》的逻辑结构
Analysis on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he Silks Book Lao
Zi
作者: 费小兵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出版物刊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老子》 逻辑 结构
摘要:在帛书本《老子》各单元甚或每章内都存在着“从形而上之道的认识到形而下之德的修行”的逻辑规律。
这种从上到下(从知到行)、再从下到上的状态形成一种“波浪”状的递进结构(以下简称“波浪式结构”),说明《老子》是一本有逻辑思维一贯性、有内在中心思想或者说有“基本精神”的书,是一本完整的个人著作而非许多个人的箴言集。
老子语录的哲学思维
老子语录的哲学思维1. 对立统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在老子看来,福运、祸事,高级、低下,美丽、丑陋等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2. 逆向思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老子却反其道而行地指出,仁义、孝慈、仁义是失道后的德行、仁义,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4. 不争思维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那些为了个人名利而争权的人,人民决不会把权力授予他们。
不争名利而争得民心,即是“不争之争”。
“不争之争”,是争名争利者永远不可战胜的。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
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5. 利他思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说话做事都是为他人着想,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5. 审视并战胜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对他人有所了解的人,称得上是聪明的人。
但只有能了解自己,才算得上“心有明镜”。
能胜过别人的人,称得上有力,可以智力胜人,也可以勇气胜人。
但只有能自胜的人,才称得上是强者。
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胜人者也不一定能自胜。
了解自己的优劣而能去面对的人,才能算是能够体认道的“成道人”。
知足而淡泊的人,永不缺乏,所以反而是最富有的人。
能够了解自知、自胜,并且努力去求取者,才能算是有志之人。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而有志”,正是求“道”者最基本的人生观。
先秦诗人老子的思想体系
先秦诗人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本文为大家简要分析先秦诗人老子的思想体系,欢迎阅读了解。
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思想渊源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
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弱体系——试析老子哲学结构与思维导向邵天福涡阳三三学校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子的哲学结构--整体统一性、直觉性、现实性、简洁性、保守性,并指出其存在的不同原因,从而在思维方式上启迪国人。
一、整体性与相对性。
它强调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融入性。
这不免弱化了个人意识,降低了思想的自由度,限制了探索、发现、创新的思维,阻滞了科学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直觉性。
强化了专制思想,模湖了法治观念,不利于社会民主与法治建设。
同时,造成了理论上的不成体系,使科学无法向更远发展。
三、简洁性。
指出了老子这种思维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国农耕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这样的简断性,高度概括性,同样不利于科学理论的形成。
四、现实性。
除了分析其产生原因外,还指出其只看前利益,给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瓶颈”。
最后是保守性,分析其产生背景、特点及造成的社会危害。
关键词:老子;思维;科学Weak system of thinking -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philosophy of Lao-oriented thinkingShao Tianfu Sansan Middle School of Guoyang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father's philosophy structure - - overall unity, the intuition, the feasibility, succinct,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and points out its existence the different reason, thus enlightens the people in the thinking mode. First, integrity and relativity. It stressed that personally integrates the nature with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This attenuate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unavoidably, reduced the thought degree-of-freedom, has limited the exploration, the discovery, the innovation thought that has hindere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c awareness awakening. Second, intuition. Strengthened the despotic thought that the mold lake government by law idea, does not favor the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government bylaw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as created in the theory inadequate system, causes the science to be unable to a farther development. Third, succinct. Had pointed out the father this kind of thought's production root lies in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nationality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by such Jan Duan, the concise quality, does not favor the scientific theory similarly highly the formation. Fourth, feasibility. Besides analyzes it to have the reason, but also pointed out that before it only looks at the benefit, harmoniou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created “the bottleneck” for the society. Finally is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analyzes it to have the social harm which the back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reate. key word: Father; Thought; ScienceKey words:Laozi; Thought; Science道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其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主体,其思维也代表了中国人思维的主流,研究老子哲学,分析探究中国人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弱点,将有助于我们克服自身不足,逐渐实现中国人思维的转变,促进了中国人思维的完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相对性与整体性1、相对性,指-切事物既是相对立,又相互统一关系。
首先老子提出相对概念,如大小、多少、高低、黑白、善恶、祸福、是非、真伪等[1],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其相互关系,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大道废,有仁心,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天下有始,认为天下母,既行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4],“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5]。
老子认为母子、美丑、善恶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整体性。
指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4],“物或损之益,或益之而损”[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7],指出有无、长短、高下、祸福,损益等互相转化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强调个体的事物质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强调个体归从于整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断,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三十幅毂,当其无,有车之用”[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10],“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11],这是从整体上看待事物发展方向,老子的这种“天人合一”,“身心不二”,“道器合一”思想,造成了认识对象的模湖,分不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使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因此不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是观注多元化的,所以西方人只能选择满其一--中世纪时期,压抑肉体,满足精神,而现代则精神空虚,满足肉体。
正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他人就是地狱”,强调以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正因为天下分离,西方人致力于探究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直觉性老子哲学中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认为自然是生存发展之道,其中“自然”体现了老子依顺自然而动的直觉性,这种方式不免缺乏对自然界的思考、探讨与改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穷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12],它指出人应适可而止,不可锋芒太露,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老子就没有具体论证了。
“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异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接着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语言基本上是由感而发的结论,根本就没有进行推理论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注重身心的感受与体验,几乎就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了。
这可能是农耕民族经验主义的表现。
当时中国的国情,五朝战争不断,饿殍遍野,政治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生活上身心皆有困境。
在我国文学中对官场经验描述较多,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满足于诗词歌赋,男女美食,求神拜佛,方术,官场钻营之类,几千年却无人对封建君主专制作过彻底的反省与否定,最多有像黄宗羲,顾炎武,洪秀全等很少一些思想家[13],主张天下非君主一人之天下,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至于如何以制度设计来保护百姓的利益,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就没有下文了。
这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就有很大差别。
他们很早就讨论研究合权制衡、法治,从而出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民主典范。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古人记录了哈雷慧星四十来次,但却无人探究它的运行规律,这种肤浅的经验思维,最终使中国错失良机,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
在古代中国早就有类拟于血液循环的观念,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有中医、针炙,但只停留在经验和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象征主义推论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性仍然有很大不同,难怪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这样”。
确定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维型、实证型,中国人的智慧则是记剥型,描述型,经验型,直觉型的,中国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有无数的实际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引出了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其成果永远是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描捉现象,直觉的、经验的初步水平,无论多少年,却几乎停止不前,所以雨果形象地指出“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三、简洁性老子《道德经》开篇语:“道可道,非常道……去之又弦,众妙之门”,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其实《道德经》中,像这样简缩性的名言修语,比比皆是,如“无为,则无不为”[7],“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8],“上善若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未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先以不病”[14],“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15],老子这些语句表达的思想虽然深刻,但是思维表达不系统,充满了模糊性,暗示性,不确定性,高度概括性,所谓道理尽在不言中,这与古希腊人生存环境恶劣,重视探索自然,并从战胜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中国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16],最困挠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狂暴是人生社会的变幻莫测,而人生社会的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可能用逻辑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