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_张倩_贾建平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docx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题正确答案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A .ABCD评分系统B .Essen 量表W C .SPI-II 量表D .以上都是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A . ≥3 分B . ≥4 分D C . ≥5 分D . ≥6 分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A .24 〜48 hD B .48 〜72 hW C .72 〜96 hD .96 〜120 h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皿A .阿司匹林二B .氯吡格雷口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D .以上都不是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A .阿司匹林B .氯吡格雷Q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D .以上都不是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在发TIA患者, 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 .12h二B .24hD C .36hD .48h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A PPlB .H2受体拮抗剂J C .黏膜保护剂D .以上都是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D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D B .消化道出血史W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D .以上都是9.(单选题)《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A .40-50 岁B .40-60 岁D C .40-70 岁D .40-8010.(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A .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d B .高出血风险人群Q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D .以上都是。
缺血性脑卒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CLAIR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黄家星教授主持的亚洲多中心RCT,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组中,在7天的疗程中,无颅内出血,仅有2(2/47)有轻微的外周出血。
CARESS(英国Marks主持的欧洲多中心RCT,颅外动脉狭窄为主): 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组中,在7天的疗程中,无颅内出血,仅有2(2/51)轻微的外周出血。
CHANCE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小卒中和TIA临床研究,由王拥军教授发起。
研究纳入中国114个中心5170例≥40岁的TIA或小卒中患者。
在症状发生24小时之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第1天75~300mg,之后75mg/d)加安慰剂或者氯吡格雷联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21天(氯吡格雷起始剂量300mg,之后75mg/d)。
结果显示,治疗后90天内,双抗治疗组8.2%患者和单抗治疗组11.7%患者出现卒中再发。
随访期间,双抗组7例患者(0.3%)、单抗组8例患者(0.3%)发生中度或重度出血。
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同(0.3%)。
2.目前急性期双抗治疗一般仅限于轻微组中(小卒中,通常定义NIHSS 3分以下)。
尚缺乏在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试验。
结合文献与我们自己的经验,应注意:(1)抗使用时间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否则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MATCH研究,Lancet, 2004)。
(2)对高危的梗塞出血转化的患者(如血糖、血压显著升高,梗塞面积较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慎用双抗治疗。
(3)对高危的胃肠道出血风险者,应同时给予胃粘膜保护药或者制酸药。
3.一旦出现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及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欧洲ECASS I 研究,对于梗塞边缘轻微渗血者(如属于HI1 及 HI 2型)(下图上面两种)可继续使用抗血小板,但宜改为单抗。
如为PH1\PH2型(下两种),应即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脑外科会诊手术。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
£ h i 』 ! 堡 r 0 1 _ D 堡
・
综述 ・
缺血性脑卒 中急性期 的抗 血小板治疗
郑伟城 肖卫 民 石 铸
【 摘要 】 血小板 粘附 、激活 和聚集是栓 塞性疾病 的主要环节 ,缺血性脑卒 中急性期 的抗血小
a s t h e i r R CTs e v i d e nc e s .
【 K e y w o r d s 】A n t i p l a t e l e t t h e r a p y ;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 A c u t e p h a s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c d i s e a s e s . An t i p l a t e l e t t h e r a p y , h e r e i n , a c t s a p i v o t a l r o l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a c u t e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mo d e r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v i d e n c e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o n
【 A b s t r a c t 】P l a t e l e t a d h e s i o n , a c t i v a t i o n a n d a g g r e g a t i o n s u b s  ̄ : q u e n t l y p l a y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s i n t h e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循证医学编写的指南规范了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不能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与口服阿司匹林治疗。
不耐受阿司匹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抗血小板治疗应坚持个体化方针。
双抗治疗风险较大,需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进行。
目前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知晓率低,服药的依从性低。
我们需要按照指南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率,消除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力度不足的医源性因素。
标签: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重要,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本文主要综述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1.1 水杨酸制剂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水杨酸制剂,目前一般特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强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抗栓作用主要基于对环氧化酶(COX)的不可逆性抑制,使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TXA2)受阻。
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收缩,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最大程度地抑制TXA2和最低限度地影响前列环素(PGI2),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国际脑卒中试验(IST)[3]和中国急性脑卒中试验(CAST)[4]两项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用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达30%,提示阿司匹林对急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显著。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疗效基本获得肯定,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其获益远大于风险。
针对6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荟萃研究[5],共纳入95456例具有心脑血管病中高危因素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500mg/d,平均用药6.4年,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使女性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2%(OR为0.88),脑卒中危险降低17%(OR为0.83),缺血性脑卒中危险降低24%(OR为0.76);男性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4%(OR为0.86),心肌梗死危险降低32%(OR为0.68)。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收集临床医学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调查其使用率,并对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因病制宜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结论是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根据卫生部《1996~2010年社区人群防治规划》中关于脑血管病的病情通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病患者大约是150万,死亡人数是100万,存活的患者是600万,每年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高达100亿元以上,而脑血管病的易发群体为中老年,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的1/5,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
1面对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严重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社会和各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有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论文所采用的临床案例均为临床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病例要求。
2收集168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8月~2018年2月我院纳入78例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随机分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年龄51~77岁,平 均(64.11±2.46)岁。男24例,女15例。西医治疗组年龄 51~75岁,平均(64.68±2.46)岁。男23例,女16例。两 组基础资料可比。 1.2 方法 西医治疗组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常规给予神经内 科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 每次20 mg,每天1次,并开展患肢康复锻炼。 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联合中医治 疗。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采取的中医药物 是补阳还五汤,药方:赤芍10 g、川芎 6g、桃仁6 g、红花 6 g,地龙10 g、归尾10 g,黄芪30~120 g。气虚血瘀型加炙甘 草、白附子、生地黄、丹参;痰热加羚羊角粉、珍珠粉、 夏枯草和丹皮;而风痰瘀滞型加胆南星、茯苓、白术、半 夏。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4周。 1.3 指标 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显效:NHISS评分减少45%以上; 有效:NHISS评分减少20%~45%;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行走功能好转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治疗前后神经 功能NHISS评分、MRS评分;致残风险概率。
者开展中医治疗,可更好促使病情改善,加速康复进程。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中医治疗;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3.7.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发作且进展迅速。随着老龄化社 会的出现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缺血性 脑血管病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本研究将我院收集78例缺 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组,西医治疗组对缺血性脑血 管病患者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对缺 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联合中医治疗。 比较相关的指标,分析了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缺血性 脑血管病患者开展中医治疗的作用,报告如下。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孙娆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北京100050)〔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IA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6-1324-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6.112第一作者:孙娆(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疾病研究。
脑卒中是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目前研究表明,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近些年相关研究的热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通过血管壁病变、血管压迫、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TOAST 研究将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以下几个亚型:①心源性栓塞型,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③小动脉闭塞型,④其他明确病因型,⑤不明原因型。
1.1心源性栓塞型指由心内膜或瓣膜产生并脱落的血栓栓子,随血流阻塞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使其供应的远端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占所有脑栓塞的70%。
能够造成这类血栓栓塞的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心脏黏液瘤、二尖瓣脱垂及心脏手术后。
1.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由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负责,当两个供血系统中的大动脉出现动脉粥样斑块使这些供血动脉的管径逐渐变细或全部闭塞,或者由于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附壁血栓,最终堵塞动脉使远端供血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而引起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同时,吸烟、酗酒和高龄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关键词缺血性脑病脑损伤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1]。
缺血性脑病通常都是由大量失血、心脏突然停止、窒息等原因造成。
大脑是机体对氧分压最敏感的部位,通常缺血缺氧3~5分钟,就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此时机体的状态是缺血或者缺氧,脑细胞的不足氧气供应,在无氧环境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对脑细胞产生毒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关于治疗药物,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种类较多,下面主要汇总了几种常用药物。
缺血性损伤的机制和治疗原则全身器官的氧气输送主要依靠血液循环,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载,若机体发生缺血性损伤的话,机体器官的氧气供应会不足,由血液输送的葡萄糖等有机分子也会缺乏,这样会导致脑部神经元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迅速减少,会导致脑细胞和神经元的坏死。
此时呼吸代谢产物、氧自由基、无机离子的量都会增多,这些都会引起缺血性脑部疾病。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尽快缓解脑细胞缺血、缺氧的症状,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加快血液循环,给脑部带去营养物质,降低血黏度,减少血管阻力,带走代谢废物和致病物质;②对已经遭受有毒代谢物之损害的脑细胞进行修复的药物救治,对没有受损的脑细胞进行药物保护;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增加脑细胞营养物质和氧气。
药物治疗溶解血栓的药物: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动脉血管管壁内膜的的损伤,血液中致凝物质的形成、血液动力学的异常等均可造成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加重缺血性脑病。
因此,应该通过溶解血栓,畅通血流保护那些尚未坏死的缺血区的脑组织,通常使用的药物是链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UK)、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其中后两者效果较好比较常用。
溶栓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
而溶栓治疗的风险也较大,可以引起继发性症状性各内脏器官出血,这就要求我们在病例选择方面严格掌握适应证[2,3]。
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515
专题笔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文章编号:1005—2194(2008)07—0515—03
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防中的应用
高旭光
中圈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 高旭光,男。医学博
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 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 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 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北京 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志》常务编委,《中国神经 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编 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编委等职。曾主持参与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主译《卒中》(第3版)、
ICVD的一级预防是否采用其他的抗血小板制剂(如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等),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 的证据,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除非在ASA过敏、消化道 溃疡出血或不能耐受ASA等特殊情况下。
3抗血小板药物在ICVD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在ICVD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单用还是联用 更能获益是争论的焦点。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列举2项 经典试验,供临床医生借鉴。MATCH(management of ather- othrombosis with 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recent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确切概念尚无 定论,其表现为尽管患者规律服用推荐剂量的ASA,但仍有 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检测仍有持续的血小板活 化现象。此外,氯吡格雷也有抵抗现象,双嘧达莫也可能发 生抵抗现象,只要是药物,都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由于血小 板聚集是多途径、多因素参与的瀑布过程,COX抑制只是 其中的一个环节,ASA不能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其他途径,发 生血栓事件在所难免。由于大多数高危人群用ASA有效, 临床医生对AR不必过分强调和炒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抗心磷脂抗体水平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抗心磷脂抗体水平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张玉霜;贾建平【摘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年龄15~4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成为青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属于抗磷脂抗体之一,是一种能与磷脂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它可以影响凝血过程,是缺血性脑卒中尤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2(027)005【总页数】2页(P423-424)【关键词】脑梗塞;抗体,抗心脂;血液凝固障碍【作者】张玉霜;贾建平【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130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年龄15~4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成为青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属于抗磷脂抗体之一,是一种能与磷脂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它可以影响凝血过程,是缺血性脑卒中尤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
凝血功能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过程,它可以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通过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CA水平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抗心磷脂抗体水平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阐述ACA增加青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试验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6~45岁,平均(31.0±9.5)岁。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氯吡格雷?
?
阿司匹林
? +双嘧达莫?
阿司匹林
• 大量证据证实其有效 性和安全性,NNT 100
• 奠定了阿司匹林的基 石地位,各国指南最 高级别推荐
Aggrenox
ASA
Dipyridamole extended-release pellets Dipyridamole
Retard coating
Class IIb; LOE C
2008到2010年的变化
2008到2010年的变化
2008年 之后的证据
CSPS II
Trial design: Patients with a non-cardioembolic stroke within the last 26 weeks were randomized to cilostazol 100 mg twice daily (n = 1,337) vs. aspirin 81 mg daily (n = 1,335).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非药物治疗
•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 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推荐意见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非药物治疗(CEA)
IA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70-90%患者,推荐实施CEA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69%患者,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及首发症状 严重程度等实施CEA
IIIC 可能最适用于近期(2周内)出现半球症状、男性、年龄≥75岁患者
IIB 建议在最近一次缺血事件发生2周内实施CEA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题正确答案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A .ABCD评分系统B .Essen量表C .SPI-II量表D .以上都是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A .≥3分B .≥4分C .≥5分D .≥6分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A .24~48 hB .48~72 hC .72~96 hD .96~120 h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A .阿司匹林B .氯吡格雷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D .以上都不是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A .阿司匹林B .氯吡格雷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D .以上都不是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 .12hB .24hC .36hD .48h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A .PPIB .H2受体拮抗剂C .黏膜保护剂D .以上都是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B .消化道出血史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D .以上都是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A .40-50岁B .40-60岁C .40-70岁D .40-80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B .高出血风险人群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D .以上都是。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缺血,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与复发,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二级预防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
1. 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了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达到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相比,联合应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2.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另一种常用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法。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液的凝聚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但它的应用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剂量的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时间来确定。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等的出现为抗凝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3. 脂质调节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增高是导致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脂质调节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包括脑卒中。
常用的脂质调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等,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 血管重建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大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血管重建治疗可以改善血液供应,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常用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在闭塞的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进行血管成形术来恢复血流。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搭桥术或血管移植术等方法来恢复血流。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脂质调节治疗和血管重建治疗等多种手段。
在选择二级预防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
张茁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8(10)12
【摘要】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7
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
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卒中单元和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被认为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P881-882)
【作者】张茁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 [J], 郑伟城;肖卫民;石铸
2.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J], 郑盼盼;张玲;孙瑞;彭晓艳
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J], 刘颖;吴丽娥;郭霞;张佳;宋瑞琦;
武俊平;贾璐;张晓芳;雍雯
4.脑梗康复汤重用黄芪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疗效观察 [J], 梁创雄
5.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J], 刘义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龙洁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
【年(卷),期】1999(000)007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或脑卒中的高危个体,往往存在着血小板功能亢进,而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或使患者处于一种“血栓前状态”,随时有发生血栓的可能性。
因此,临床上常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剂来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现就其临床应用及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进...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龙洁
【作者单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2
【相关文献】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分析 [J], 郑淼磊;赵海港;薛兵
2.磁敏感加权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启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研究 [J], 王文峰;王畅;欧晓生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J], 龙洁
4.抗血小板治疗在血管内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J], 马高亭; 缪中荣
5.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作用研究进展 [J], 赵雅;郑伟;陈会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王晓娟;余华峰
【期刊名称】《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5(3)6
【摘要】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自然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改变.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是指一类药物,而是一组通过各种不同机制降低血小板活性的药物,不仅对血小板有直接的影响,还包括对其他血液成分和血管壁的局部影响.下面对这些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21-23,36)
【作者】王晓娟;余华峰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相关文献】
1.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J], 甘后军
2.抗血小板药物在社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J], 冯建玉
3.是否伴发脑微出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后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的临床分析Δ [J], 刘春洁;郑海亮;李晓晴
4.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J], 袁亮方;杨文丽;刘昭;
袁永
5.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许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杨明山;张晓凡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年(卷),期】2007(2)3
【摘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三氟柳、安步洛克和曲克雷丁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用药方法,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杨明山;张晓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R743.3
【相关文献】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张金臣;资艳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J], 杨明山
3.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进展 [J], 韩润凤
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J], 宋君;朴哲;王利平
5.多肽类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J], 梁旭玲; 邓莉; 梁泉燕; 朱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8 ]
。 另外,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
卒中急性期应用的获益不受具体卒中病因分型的限 制。2008 年美国卒中协会 ( ASA ) 指南中指出, 阿司 匹林在 所 有 亚 型 的 缺 血 性 卒 中 急 性 期 均 有 类 似 获 [14 ] 益 。基于以上各研究结果, 包括美国 ( 2013 ) 、 中国 ( 2010 ) 、 澳 大 利 亚 ( 2010 ) 、 新 西 兰 ( 2010 ) 、 加拿大 ( 2008 ) 、 印度( 2011 ) 等多个国家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
[12 , 13 ]
至目前为止仅 abciximad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 疗中进行了有益 探 索, 它 是 血 小 板 GPIIb / IIIa 的 人 / 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可竞争性、 特异性地阻断纤维蛋白 静脉用药 2 小时左右可产生抗 原与 GPⅡb / Ⅲa 结合, 血小板聚集作用。早期主要用于不稳定心绞痛, 降低 心肌梗死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的 它逐渐被尝试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治疗。 到了 开展, 2008 年 , “abciximad 治疗卒中研究组 ” 的 Ⅲ 期临床试 验结果却未能进一步证实 abciximad 在急性脑卒中治 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反而提示它可能增加症状性或致 。2006 年一项荟萃分析也显示,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 abciximad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 死性颅内出血风险 有效性及安全性, 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 。 其他的针 eptifibatide 等由 剂 GPⅡb / Ⅲa 受体拮抗剂如 tirofiban、
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主要通过选择性、 不可 从 逆地抑制血小板膜的 ADP 受体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 噻氯匹定由于可能导致腹泻、 中性粒细胞甚至全血细胞减少等相对严重的不良反 应, 其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 目前已退出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一线用药行列。 氯吡格雷作为同类药物, 具有不 良反应轻、 对骨髓无明显毒性等优点。 口服氯吡格雷 起效时间缓慢, 起始剂量每天 50 ~ 100mg 需在第 2 天 4 ~ 7 天达稳态。 因此, 开始出现抗血小板作用, 如给 予负荷剂量 300 mg / d, 则在 2 小时内发挥抑制血小板 48 小时内达到稳态[4]。 作用, 除了噻吩吡啶类, 替卡格雷 ( ticagrelor / ADZ6140 ) 和坎格雷洛是可逆性非噻吩吡啶类 ADP 受体j. issn. 1008 - 1089. 2014. 01. 006
目前, 每年全球有 1500 万人发生脑卒中, 中国每 130 , 75% 年新发卒中约 万人 的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 的残疾。脑卒中是现阶段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所面临的 最大挑战之一。缺血性卒中( IS) 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类 型,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70% 。 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卒 [1 ] 中的自然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抗血小板药物在 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 。 1 血栓形成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不与血循环中 的任何细胞发生反应。一旦发现血管内皮的损伤或病 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组织暴 变( 如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 , 露, 血小板在数秒钟内立即进入“紧急状态 ” 对血管 内皮的损伤部位进行围圈, 并行使粘附聚集等一系列 功能。血小板通过其糖蛋白中 Ⅰ b 和 Ⅰ a / Ⅱ a 受体和 胶原组织结合, 引发血小板粘附 。 在肾上腺素、 二 ( ADP ) 、 、 、 A2 ( TXA2 ) 磷酸腺苷 血清素 胶原 血栓素 以 及凝血酶等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血小板激活 。 血小 板激活后可通过释放 TXA2 使其活化加速, 形成正反 血小板糖蛋白上原来被遮盖的 Ⅱ b / Ⅲ a 受 馈。此外, 体暴露, 可与凝血因子Ⅰ结合, 并使血小板通过凝血因 子Ⅰ桥联作用粘聚成团, 导致血小板聚集 。 聚集后 的血小板一方面可作为血栓形成的核心 , 另一方面可 通过激活凝血系统引发血栓形成。 因此, 血小板聚集 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抗血小板治疗通 过阻止血小板粘附、 聚集和释放而起到阻止预防血栓 形成、 减少 IS 事件的发生。 因此, 抗血小板治疗是预 防 IS 的主要方法之一。 2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2. 1 环氧化酶( COX) 抑制剂 阿司匹林 ( ASA ) 是应 用最早、 最为广泛的药物。 作用在这一途径上的类似
[2 ] [3 ] [2 ]
药物还有 奥 扎 格 雷 钠 ( 抑 制 TXA2 合 成 酶 ) 、 前列地 。 尔等 阿司匹林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化酶抑制药 , 它通过非选择、 不可逆地灭活血小板中环氧化酶活性 部位, 从 而 抑 制 TXA2 的 生 成, 一次服药的抑制达 90% 。阿司匹林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环氧化酶的抑制 作用 弱 且 可 逆, 故 对 PGI2 的 形 成 影 响 小。 小 剂 量 ( 75 ~ 325 mg) 阿司匹林主要起抗血小板作用, 大剂量 ( > 325 mg) 起消炎镇痛作用, 不仅不能增加抗血小板 作用, 反而增加其不良反应。 服用阿司匹林后其血药 1 小时内抑制血小板的作 浓度在 30 ~ 40 分钟内达峰, 用开始显现。对于临床应用广泛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需要 3 ~ 4 小时方能达峰。 奥扎 格 雷 钠 为 血 栓 素 合 成 酶 抑 制 剂, 能抑制 TXA2 生成, 因而具有抗血小板聚积和扩张血管作用 。 2. 2 二磷酸腺苷( ADP ) 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主 要药物为噻氯吡啶( 抵克力得) 和氯吡格雷 ( 波立维 ) ,
( 总 17 ) 《中国临床医生》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 期
新进展
17
B 小板药物应在溶栓 24 小时后开始使用 ( Ⅰ 级推荐, 级证据) 。 与阿司匹林相比, 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 期治疗的临床研究明显偏少, 尤其缺乏大样本、 随机、 阳性对照试验, 仅有少数小样本临床实验证据。 Has[20 ] san AE 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推测 : 氯吡格 雷在急性期或许可以作为阿司匹林以外的另一种选 择, 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它可以代替阿司匹林 。 2011 年 Milionis HJ[21]进行了一项阿司匹林与氯吡格 雷进行比较的临床实验, 纳入 1228 例急性期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 以首次急性卒中后 5 年生存率作为主要观 察指标, 发现与阿司匹林相比, 氯吡格雷对非心源性卒 中在预防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获益上优于阿司匹林 。 , “氯吡格雷抵抗 ” 随着氯吡格雷的逐步推广 现象也慢
[14 - 18 ] 。 期治疗指南均将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首选 [19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推荐: 对
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应在发病后尽 早 给 予 口 服 阿 司 匹 林 150 ~ 300 mg / d ( 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 ; 溶栓治疗者, 阿司匹林等抗血
项目资助: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 D111107003111006 ) , 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资助, “十百千” “十人才” 北京市 215 人才项目学科带头人 , 北京市 人才项目
△
通讯作者
16
新进展
( 总 16 ) 《中国临床医生》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 期
目前正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 ) 患者的临床研究, 对 IS 二级预防方面尚缺乏资料。 替卡格雷为第一个 口服的可逆性血小板 ADP 受体拮抗剂, 大样本 Ⅲ 期替 卡格雷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之比较研究 ( PLATO) [5], 用于 ACS 伴或不伴 ST 段抬高的患者, 在 急性心梗和死亡方面, 替卡格雷 终点的心脑血管事件、 优于氯吡格雷。坎格雷洛通过静脉途径迅速活化, 在 PCI 患者的 Champions 和 Championplatform 两项研究 [6 , 7 ] , 中 没有证据表明坎格雷洛优于氯吡格雷。 有必 要对其短期、 高强度的血小板阻滞效果进行评价 。 2 . 3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主要有双嘧达莫 ( 潘生丁 ) 和西洛他唑 ( 培达 ) , 通过增加血小板的环磷酸腺苷 ( cAMP) 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双嘧达莫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发挥抗栓作 用, 并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口服双嘧达莫吸收缓慢, 1 ~ 3 小时血浆浓度达峰, 其半衰期约 10 小时, 因此需 每日服用 2 次。 双嘧达莫的扩血管作用可能导致头 晕厥甚至诱发心绞痛等不良反应 , 因此其临床应用 痛、 [1 ] 受到限制 。 但双嘧达莫所特有的与阿司匹林协同 使得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其与阿司匹 抗血小板作用, 林联用。 西洛他唑属于新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它抑制血 抑制血栓素 A2 小板及平滑肌上磷酸二酯酶Ⅲ的活性、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但不影响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 , 谢 主要代谢产物环氧化物的活性为原药的 3 ~ 4 倍。 除了抗血小板作用外, 具有扩张动脉作用的独特临床 作用。 2. 4 剂 batide) 和替罗非班( tirofiban) 。 血 小 板 膜 糖 蛋 白 复 合 物 Ⅱ b /Ⅲ a 受 体 拮 抗 主要有 阿 昔 单 抗 ( abciximad ) 、 埃 替 巴 肽 ( eptifi-
( 总 15 ) 《中国临床医生》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 期
新进展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张倩, 贾建平 △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北京 100053 )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1089 ( 2014 ) 01 - 0015 - 06
[3 ]
。将这两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 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患者 48 小时内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有轻度而 明确的获益, 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 降低 1% , 死亡率或致残率降低 1. 3% , 两者差异均有 [10 ] 。 2000 显著性 年英国循证医学中心出版的《clin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cal evidence》 第 2 版的 章节依据 荟萃分析作出推荐: 起病 48 小时内使用 160 ~ 300 mg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 6 个月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其需要 [11 ] 治疗人数( NNT) 为 91 。2003 年以及随后开展的多 项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 并特别提 出: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除阿司匹林外其他抗血小板药 物可以有类似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