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赋比兴手法中“兴”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状况研究-精品

合集下载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乐府诗中的“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乐府诗歌的创作中。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赋、比、兴的定义1.赋:赋是直接叙述事物、表现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赋通常是通过铺陈、叙述和描绘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将情感寓于事物之中。

2.比:比是通过类比或比喻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比常常通过借助与主题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情感,以形似或神似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兴:兴是通过象征、暗示或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兴不直接表达主题,而是通过烘托氛围、暗示情感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赋、比、兴的特点1.赋的特点:(1)直接性:赋的表现手法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抽象,直接将事物和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象性:赋的表现手法具体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和刻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3)铺陈性:赋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铺陈的方式展开,通过反复叙述和描绘来强化主题和情感。

2.比的特点:(1)类比性:比的表现手法注重类比,即通过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比喻主题和情感。

(2)明喻性:比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明喻的方式,直接将主题与比喻的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

(3)形象性:比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使诗歌更加鲜活有趣。

3.兴的特点:(1)暗示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暗示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不直接点明主题或情感。

(2)象征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象征的方式,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3)意象性:兴的表现手法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烘托氛围和意象的结合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三、赋、比、兴的作用1.赋的作用:(1)突出主题:赋的手法能够直接呈现事物和情感,强化主题的力度,使读者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

(2)增强感染力:通过赋的手法表现出的具象性和直接性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一、赋、比、兴的区别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例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例如:臧克家的诗《老马》。

诗人用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二、赋、比、兴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常常“比兴”并提,是因为“比”“兴”实际上很难区分。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情”、“志”),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比“的方法,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
“的方法,因物起兴,物在心先。

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
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毛诗正义》:“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兴者,起也,……情者依微 以拟议。” “兴”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就把 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 物来,又称“起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兼有发端 和比喻、象征的作用,但有的只有发端的作用,有的仅与正 句有音律上的联系。所以对于兴,可根据诗的实际情况作具 体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
的瓠子。螓一样的头蚕蛾一样的眉,乖巧的
笑颜现出两个酒窝,秀丽的眼睛亮晶晶。

贵人身材高挑,停车休息在城郊。 硕人四匹
驾车的雄马高大,红色的衔巾飘飘,野鸡翎
装饰的轿车来朝见。大臣们该早些回去吧, 不要叫国公太操劳。

黄河水浩荡,向北流去响声哗哗。撒下鱼网 呼呼,鲤鱼、鲟鱼嘣嘣跳跃,芦苇荻花高扬。 陪嫁的姑娘衣饰华贵,护送的小伙子威武健 壮。
逾墙而会:《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 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 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 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赋比兴概念与举例

赋比兴概念与举例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概念】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举例】赋: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例2.《无衣》,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比:《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兴:例1.《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

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蒙,鸡儿报晓鸣不停。

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例2.《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一个貌似忠厚老实的男子,假借“贸丝”的名义来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求爱,单纯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语骗住了,不但喜欢上了他,还不辞劳苦,远送他“涉淇”,情意缠绵地请他不要着急生气,约他秋天前来订婚迎娶。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赋、比、兴”是诗的三种重要表现手法,本文专题针对赋、比、兴进行解读,并举例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赋、比、兴有更深入的认识。

赋“赋”就是铺陈,就是平铺直叙,类似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叙述文”,用于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直抒胸臆,铺陈其事。

“赋”用来写事,在诗中用得特别多,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通过平铺直叙,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赋”并不代表只能写事,而不能抒情,通过铺陈也可以把情恰当地表达出来,比如李白这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直白的描述进行抒情,情融于叙述中,思乡之情透纸而出,这也是“赋”。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赋”很简单,很好理解,但写诗运用“赋”时有二点注意事项:一是不能把写诗当成写日记,不能写成白开水,要运用形象思维,讲求波荡起伏,引人入胜;二是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正确选材,写诗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隔靴搔痒,不知所云,要描绘得恰达好处,所谓打蛇要打“七寸”。

比诗中的“比”一般指的是“对比”、“类比”,而不是“比喻”,比喻属于“兴”的范畴。

对比或类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面或相类似的两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的诗句也很常见,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比对非常明显,增强了效果。

再比如谢枋得这首《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残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养蚕女的辛劳和富贵人家歌舞升平形成对比,表达的情感尽在其中。

类似的还有李白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古、今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不已,在怀古诗中“比”的手法很常见,大家可以自己找几个典型例子。

利用“比”时应该注意,所“比”的两者应该是对等的,不能一头重来一头轻,否则对比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对比和映衬不一样,对比的两种事物并无主次关系;而映衬是有主次之分的,陪衬者是用来突出被陪衬者的。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先秦到晚清,名诗美文,如天空中数不尽的明亮星星,又如大地上开不败的鲜艳花朵!熟读这些名诗美文,既可以陶冶性情,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又可以从欣赏品味中获得艺术享受。

但是,诗歌不是用概念去说明生活。

它是通过形象去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

无疑,要想理解诗人从大量生活现象中,选择和提炼具有本质特征的感情材料,熔炼为生活的艺术形象,揭开生活的本质,务必要求读者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首先,我们了解诗歌中赋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

南宋朱熹言:“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关于赋的理解,较为容易,试看陈述铺叙的典型例子之一: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来到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

诗的开头说他见到了一位“幽居”在深山空谷中的“绝代”佳人;接着借“佳人”口吻,自述战乱中的遭遇和令人同情的悲惨身世;最后这位“佳人”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压倒,指出“佳人”如同山之清泉,独居深山空谷,与草木为邻,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全诗可谓铺陈其事!但这“赋”中也有诗人的寄寓。

诗人把贤士失职,去国怀家之思寄寓其中,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报国无门的难言隐痛与悲愤!故每读一首杜甫的诗,就仿佛在翻阅唐史,杜甫之诗,又名“史诗”!邵宽翁的《插田》,是陈述铺叙的又一典型例子:明朝早早起插田,东方未明云漫漫。

阿婆拊床呼阿三:“阿三莫学阿五眠。

”汝起点火烧破锅,麦饭杂菽炮鲞羹。

阿嫂拔秧哥去耕。

田家何侍春禽劝?一朝早起一年饭。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赋”是指诗歌,“比”是指对比,“兴”是指激励,“赋比兴”是一种推进诗歌表达发展的艺术思想,也是一种以演变模式为特点的新型抒情诗术风格。

赋比兴强调通过形象和景象的对比表达的方式来启发读者的情感,进而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引发读者的反思、联想并传递诗歌的主题。

因此,现代赋比兴流派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以其丰富的形象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特色强烈的抒情诗风。

一种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的特点是尊重个人声音。

现代赋比兴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情感,因此诗人不仅要用笔去写出自己的情感,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和把握,创造出真实而感人的文学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还要借助景物的对比、手法的变换和文字的运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从而表达一种疏远与景物、人物之间的深刻关系。

有时,诗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百态和无常的思考,这使得作品更富有哲理性,从而使得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更有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现代赋比兴流派的现代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首先,赋比兴的风格开放而具有弹性,在表达上更加自由,这使得它能与现实生活相匹配,更能满足当今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使得诗歌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更能吸引读者。

其次,赋比兴诗风所表现的内容丰富而宽泛,诗歌以其自然、细腻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关于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诗歌内容融入社会生活,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体验与感知,从而提升普罗大众对文学的兴趣。

最后,赋比兴流派文学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通过多种文学的融合,诗人可以让抒情诗、文言文、戏剧等融合在一起,将抒情文学和文言文相结合;以及利用艺术表演等方式,把诗歌宣扬出去,把诗歌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此拓展诗歌的影响力,提高社会文学的意识和关注度,从而向更多人展示诗歌文学的美妙,同时开启一个新的诗歌文学时代。

总之,赋比兴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现代有效性,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浩瀚性的新型诗歌文学艺术思想,它的存在使诗歌的表达受到更多关注,使诗歌的内容创新,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百态,丰富我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体验,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培养读者的美学意识,促进社会文学的发展。

叙事性设计中的“赋、比、兴”探究

叙事性设计中的“赋、比、兴”探究

叙事性设计中的“赋、比、兴”探究———以九华山旅游文创产品为例安徽工程大学/韩荣勋袁惠芬摘要:针对九华山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旅游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确立以九华山禅意主题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为主题。

通过对九华山禅意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阐述“赋、比、兴”修辞手法在叙事性文创产品中的表现路径,强调了设计与文化、产品和情感的联系性,将叙事性文创产品的审美意境、精神感受和文化价值通过“赋、比、兴”的手法传递出来。

关键词:叙事性设计赋比兴旅游文创产品艺术研究艺术平台2021·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旅游的品质和体验。

近来围绕九华山旅游的项目开展如火如荼,如度假酒店、主题民宿、禅修课院和佛学讲堂等不断增加,九华山旅游商品也是琳琅满目,而大部分旅游商品存在同质化严重、产品档次低和包装落后等特点。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和地域传统文化的推广,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结合九华山禅意主题旅游文创产品,以叙事性设计为切入点,阐述叙事性产品设计与文化的联系,强调产品外延的精神感受、用户体验、情调趣味和文化意境,利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更好地解决叙事性文创产品设计中“如何叙”的问题,将九华山旅游文创产品的精神层面和文化价值更大的发挥出来。

一、叙事性设计中的“赋、比、兴”1.叙事性设计叙事性设计是以叙事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设计方法。

譹訛叙事性设计将设计的主题、载体、目标等因素以叙述事情的形式加工组合,运用设计的符号语言来展开叙述,包括重新构建设计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联系,注重使用功能、结构方式、故事层次、用户行为和环境影响等,强调设计与语境、设计与表达的关联性。

叙事性设计既要满足产品的实用功能,又要兼顾产品的情感表达,即设计的产品在用户的使用中既能满足物质功能,又能传达一定的情感、传播一定的文化,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叙事性设计与文学类作品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感染和说服消费者,使消费者和产品建立忠实的粘性关系。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她不但以诗的形式给我们保留了2600年前各地域各阶层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而且其中的“诗大序”对于诗这一文体的心里发展过程、讽喻教化功能以及她的独特创作方法都有着直切诗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理论概括。

中国诗歌千百年来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但万变不离其宗,时至今日,其创作方法仍离不开“赋、比、兴”三字。

“赋、比、兴” 作为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起到非常大的深远影响。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至今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赋诗可任意所之,真实不虚者只一情字。

事可虚构,景可虚构,情不可虚构。

即使有些当代诗人标榜的冷抒情、零感情,也是有情的,只是不露声色而已。

高昌在《玩转律诗》一书中谈及律诗的谋篇,就是以“赋、比、兴”为依据,分作“以赋开头”、“以比开头”、“以兴开头”几种,他举古诗例子来说明。

在当代诗词中也是不泛这三类例子的,一、以赋开头如:王春艳《天豁峰》峰起双尖一线开,神龙高卧好云来。

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

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

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岑文硕老师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它是前人在总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表现手法而提出的。

始见于汉代《毛诗大传·序》:“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风、雅、颂指的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后人对赋比兴的解释,虽有多种,基本上大同小异。

本文拟就古典诗歌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应用作一简要的阐述,以期有利于诗词爱好者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提高阅读与欣赏的水平。

一、赋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所谓“赋”,按朱熹《诗集传》里的解释,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所谓“敷陈”,就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铺展开来;所谓“直言”,就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叙述与抒写。

先说“敷陈”,敷陈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某种顺序铺开来写,见例子:例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莲叶北。

--《江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

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上面的《江南》一诗,在“鱼戏莲叶间”句后,分别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来写鱼儿游戏荷叶间的欢快场面;《孔雀东南飞》一诗,则按年龄顺序与学艺次序来写诗中主人公的才艺。

这种铺陈的方法多见于民歌,也容易辨识。

再看一下《诗经・硕人》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几句采用排比句式,将一个美女从手、皮肤、脖子、牙齿到额头、笑靥、眉眼、眸子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也是一种铺张的方法,是“赋”的典型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多彩,也能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才华。

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描了一个武艺高超、身手敏捷的少年游侠的形象,就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创作中如何使用?

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创作中如何使用?

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创作中如何使用?“赋比兴”之说从何而来?我们搞清楚起源,就知道了原本的具体含义,再看一些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

关于“赋比兴”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这是不是诗的六种形式呢?非也。

《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里就解释得比较清楚了。

《诗经》从内容和音乐的乐调上来划分,分三个门类,就是“风、雅、颂”,是为“《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是创作诗的三种不同修辞方法,“《诗》文之异辞耳”。

用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写出来三大门类的诗歌作品,共同称为“六义”。

因为中国诗词以《诗经》为万世之宗,这三种修辞手法被总结出来之后,一直沿用在诗词创作中,成为写诗的最基本的几种手法。

虽然不断有新的手法出现,但并不影响,也无法离开这三种基本手法的范畴。

赋,就是说事。

比,就是打比方。

兴,就是联想。

因为是从《诗经》而来,我们就举几个《诗经》中的例子,至于后来诗歌中的赋比兴实在太多,大家可以自行分辨。

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句诗前面写景,后面写事情,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也许有,但是联系不紧密,这里首要的是把景色和事情说清楚。

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但是我们看到因为桃花的灿烂,产生了这个女子旺家的想法,这里面隐藏了类比吗?是不是由景色联想到女子的性格和当家才能?都有可能。

所以,赋、比、兴,特别是赋和比、兴一般是共同存在,互相作用的。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什么是赋比兴?其作用如何?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什么是赋比兴?其作用如何?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什么是赋比兴?其作用如何?什么是赋、比、兴?其作用如何?赋、比、兴,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

比是比喻、比拟,一般以具体的事物,比方抽象的事物。

兴是即物起兴,即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写的对象。

赋、比、兴三者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比兴为优。

赋多易陷于平板,比兴多易流于晦涩,故三者多结合起来用。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此诗用赋的手法,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怀念远戍之情,遂误剪同心之花,亦能设想甚工,别开生面。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极为含蕃之句;曹松《已亥岁》一诗中,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警句。

可见用赋的手法写诗时,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含义深远的句子,或夸张,或拟人,或设问,或点睛,以抒发真挚的感情,才不致流于平庸。

照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在绝句中,这样的表现手法比较少见。

如按南朝刘勰所说'比显而兴隐'那比就是明喻,兴就是暗喻了。

这样,比兴难以区分,只好合在一起说了我们在作诗时,要特别注意比兴手法的运用,为它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诗人依靠着它,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能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如韩愈的《盆池》:'老翁真个似童儿,汲井埋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此诗两用比喻而形象益彰。

韦承庆的《南行别弟》:'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这是诗人作于贬谪途中。

诗叶用'澹澹长江水',比喻抽象的深远的与亲人的离情別绪;用花落无声,比拟迁客之吞声饮悵,耐人寻味。

赋比兴——精选推荐

赋比兴——精选推荐

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

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一)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一)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一)【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后,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朱自清不仅结合《诗经》文本研究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同时还涉及到《毛传》《郑笺》释兴、兴义源起,《周礼》“六诗”之赋、比、兴的本义,后世比兴论诗等多个方面;而且既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又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勾勒出赋、比、兴的源起、发展和演变的历时性结构。

【关键词】朱自清;赋比兴;本义;表现方法辛亥革命至建国时期,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最为深入、最为广泛。

我们要对朱自清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朱自清赋、比、兴研究的学术背景辛亥革命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封建帝制的消亡、经学时代的结束,《诗经》的性质在人们的观念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儒学经典变为文学诗集,对赋、比、兴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研究还在继续,如探寻《周礼》“六诗”赋、比、兴本义,分析《诗经》赋、比、兴表现方法,阐发赋、比、兴理论的美学理想;有些则逐渐消亡了,如汉儒借助比、兴比附经义,陈子昂、白居易借助赋、比、兴宣扬儒家政教文学观念,把赋、比、兴当作表现儒家政教思想内容的“谲谏”方法,这种观念只是被当作历史现象加以分析,而不再有人提倡;有的学者是研究赋、比、兴的研究史,进行研究之研究;有的则是在反封建大旗的指引下,怀疑甚至否定经学的阐释,视经学的阐释为“堆在《诗经》上面的瓦砾”,必须清除,对赋、比、兴的研究也充满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怀疑精神,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

1925年,古史辨派的代表顾颉刚发表了一篇题为《起兴》的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使赋、比、兴的研究出现一次高潮,这次研究高潮主要集中在对《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上。

顾颉刚察觉到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认识与标定的混乱,于是通过对现代民间歌谣表现方法的分析去推论《诗经》中的起兴,在文章中列举了“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等九条民谣开端的资料,说:在这九条中,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

赋比兴

赋比兴

名词释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 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 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 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文学意义
文学意义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 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广 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强烈 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在创 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谢谢观看

比就是类比(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 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以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而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 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 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 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 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比兴手法中“兴”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状况研究“兴”体手法在《诗经》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运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兴”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状况研究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诗经》中以《关雎》为代表的许多诗篇在具体叙事抒情以前大都会先摹写一些与所叙情事无直接关联的额外场景,营造某种氛围铺垫一定的前设情绪,然后展开具体的叙写抒情,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后世人们饶有兴趣反复谈论的“兴”。

当然《诗经》的艺术手法是多方面的,除了“兴”以外,还有两种经典的艺术手法“比”和“赋”。

“比”作为一种经典的修辞格式在后世的诗歌散文创作中被广泛运用,“赋”在吸收融合楚辞的艺术风格后在秦汉时期演化为一种铺陈叙述体物写志的文体而被后世文人竞相模仿发扬光大,唯独“兴”体艺术在《诗经》中短暂绽放光彩之后便逐渐消隐直至淡出后世文人的视线,后世虽有学者不断地结合《诗经》作品解释阐发,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以后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确实少见。

“兴”体艺术为什么在后来会逐渐消隐直至淡出人们的视线,秦汉以后的文学创作为什么只继承“比”和“赋”而抛弃“兴”呢?这得从秦汉以后人们对“兴”体艺术的认识以及“兴”体艺术本身的艺术特点来评判。

一、“兴”概念的提出以及历代学者对它的阐释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提出“兴”的概念是孔子。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孔子是在跟门人弟子谈论读《诗经》的社会作用,即读《诗经》可以用来干什么。

孔子的论述在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兴”“观”“群”“怨”和“事父事君”;前者指读诗可以促进个体心智人格的养成,后者指读诗可以指导个体的社会事功。

“事父事君”的含义显而易见,“兴”“观”“群”“怨”的含义综合历代注家解说一般理解为:“兴”指读者通过阅读体会,感发出其内在的志意;“观”指读者通过阅读从诗歌中获知一些自然人文知识;在“兴”和“观”的基础上,“群”则指读者个体受到诗歌的启迪教化后在之后的社会活动中友邻乡党,和谐社会;“怨”指民众通过颂诗婉转地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评指正。

可以看出孔子是从个体阅读审美的角度倡导诗歌发挥它社会教化作用,在他的头脑中“兴”不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由心理审美到教化的感发过程。

到了汉代,重提“兴”概念的是两本很有代表性的书《周礼》和《毛诗》。

前者在《春官·大师》一章中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者在有名的《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名称虽异,所指却完全一致。

汉人通过不断地阅读体会,对《诗经》总结出了“六义”,即六个方面必须着重关注的地方。

汉人在“六义”中对“兴”的理解与孔子提出的“兴”的概念在内涵所指上是否一致呢?笔者认为完全一致。

其一,汉朝在中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自然学习传承儒家经典着作成为分内之事;另外从汉初开始儒道两派的斗争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势同水火,依情理,汉儒在严格继承儒家传统的时候对孔子提出的“兴”概念只能引申阐发,不会另辟蹊径创新发展。

其二,分析《毛诗序》对“六义”的具体论述,明显看出“兴”在汉代仍指读者阅读《诗经》具有启迪思想感发志意的作用。

《毛诗序》提出“六义”概念之后,紧接着讲了一句话:“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朝廷用“风”来化育万民,万民用“风”来讥刺为政者,这样的诗作在艺术形式上应当讲究文采,应当含蓄曲折地劝谏,如此以来咏诗的人没有什么过错,听诗的人足以以此为戒,所以叫做《风》。

这是毛氏讲的“风”的名称的来历,它不是后世读者一般理解的“国风”之“风”,而是讽谏教化的“讽”;不是指示《国风》诗歌题材内容来源之处,而是作品所具备的社会教化作用。

毛氏先提《诗》有六义,再单独讲六义之一的“风”具有讽喻政治得失的作用,实质是以“风”为例整体阐述六义的社会作用,对其他五义的作用再未重复赘述。

因此,汉人跟孔子一样对“兴”的理解仍然侧重它的政治教化作用,对“兴”的艺术创作原理有意搁置存而不论。

值得指出的是,正是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对“兴”体诗歌政治讽化作用的看重,对“兴”体艺术创作原理及其审美作用的忽视,导致自秦汉以后“兴”体艺术在文人诗歌作品中逐渐消隐。

历史上第一次把“兴”明确界定为诗歌创作手法,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细致分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和钟嵘。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兴”作了如是的论述,“《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这段话刘勰讲了三点意思:(1)指出《毛诗序》提出“六义”概念而在注解《诗经》时只标示“兴”的原因。

刘勰是用反问的方式解释原因,“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意思是“难道不是由于‘风’(讽)的手法贯通于全诗,‘赋’的手法各篇相同,‘比’的手法明显而‘兴’的手法隐晦难懂吗?”刘勰对“比”和“兴”作了对比,认为“‘比’显而‘兴’隐”,正因为“兴”隐晦难懂,故需特别加以标示说明。

(2)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兴”的含义:“‘兴’者,起也”,即先叙写某种意象场景,再引起对胸中感发志意的抒发表达。

“兴”引发情感的具体心理过程是“依微以拟议”,即依据事物微妙处来寄托深远的意义,从而关联引发主体的某种情愫。

(3)与“比”相比“,兴”引发情感的特点是“环譬以记讽”,意即作者以委婉譬喻来寄托讽刺。

综合以上三点,刘勰是从诗歌创作的心理过程来谈“兴”的内涵,这是他超越前人的独创,也是《文心雕龙》作为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成熟专着的明证。

刘勰虽然从创作意义上对“兴”体作了揭示,但对“兴”在文学表现方面的价值却未予以足够地认识,这项工作历史地留给了钟嵘。

钟嵘在他的诗学专着《诗品》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句虽短,但我们可以做如此理解:第一,他明确将本不属于《诗经》创作手法的风雅颂排除在《诗经》要义之外,于是乎诗经六义只剩下“三义”;第二,他以表达功能的强弱给“三义”作了排序,将传统的“赋比兴”排序调整为“兴比赋”。

由此可见,钟嵘是从兴比赋的表达功能上研究《诗经》要义的,在“三义”里面,他认为“兴”表现价值高于比和赋,理由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的看法确实切中肯綮,赋比兴三者的表达功能从全面深远上讲,“兴”确实优于比赋,因为它能传达出言外之意来,真正实现了古代文论家倡导的“象外之意”的目标。

刘勰发其端,钟嵘继其后,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地诠释了“兴”这种古老诗歌艺术的真实含义,在古代文论史上贡献不小。

二、“兴”作为诗歌艺术手法在汉以后的式微“兴”体艺术手法在《诗经》文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运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在紧随其后的楚辞文学里“比兴”合用,丰富了楚辞的表现意蕴,成就了楚辞的艺术魅力。

到了汉代,文学的表现样式极大的丰富,汉赋弘扬楚辞的艺术禀赋奇葩绽放,汉诗承递《诗经》的传统继续关注社会人生,但真正代表汉代文学命脉的却是史传文学,所以,“兴”体诗歌在汉代呈现极其萎靡的状态。

汉代以后,在文人作品独领风骚的文学史上,“兴”体诗歌迅然销声匿迹;“兴”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只存在于文论家的着作中,对于普通读者,它好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久远淡漠。

关于“兴”体诗歌艺术手法迅速式微的缘由,最有代表的探究者是刘勰和钟嵘。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谈比兴创作手法的发展时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

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沓,倍旧章矣。

”大致意思是说,汉代文风虽盛,但作家们却卑躬屈节,所以《诗经》讥刺政教得失的传统中断了,而“兴”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存在了。

这时赋和颂很兴盛“,比”的运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和过去的法则不一样了。

刘勰认为“兴”衰“比”兴的原因是“《诗》刺道丧”,“刺道丧”,故“兴”因失去现实的政教讽喻作用而被当时的“辞人”所遗弃。

面对“兴”体艺术手法迅然衰减的局面,同在“比兴”篇里刘勰沉痛地说:“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

”意谓:诸如此类(指前文列举了汉赋从不同方面多角度使用“比”的表现手法的情况),辞赋里很多,作者天天用“比”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忘记了“兴”;他们习惯于次要的,而抛弃了主要的,所以作品便不及周代。

在刘勰眼里,“兴”在表现上的价值远高出于“比”,所以对汉人用“比”弃“兴”,他鄙视为“习小而弃大”。

钟嵘对“兴”日渐式微的原因没有做直接的分析,但我们从他对赋比兴手法特点的对比中可以间接得出他的看法。

钟嵘对赋比兴三者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主张结合起来,兼采众长,抑制其弊。

在《诗品》里他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这里钟嵘已明显认识到赋比兴三者各有利弊,创作时应“酌而用之”,才能达到“诗之至”的境界。

接着他对三者的弊端作了对比分析。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钟嵘认为表达上全用“比兴”就会导致“意深”,“意深”就会导致语言表达不通畅,意思接续不上。

必须指出的是:钟嵘此处“比兴”合议,但结合此前刘勰“‘比’显而‘兴’隐”、汉人“日用乎‘比’,月忘乎‘兴’”的观点,钟嵘此处侧重谈的应是“兴”的弊端,“兴“”患在意深”更甚。

既然“兴“”患在意深”,专用“兴”会导致“词踬”,自然训练有素的汉代文人作家对“兴”是敬而远之。

我们认为“兴”作为诗歌艺术手法,它总是以有限的物象传达无限的情意,“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与传统有限中蕴涵无限的思想不谋而合;它总是以小的事物类比大的情意,在一滴水中透视世界,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充分体现了把握世界的睿智;它的寓意含而不露,讥而不怨,正如刘勰所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艺和谐为美的理念。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某物在这一方面具有优点的同时,在那一方面则体现出缺点。

“兴”体表现手法的优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则成了它的不足:意象寄寓太多则显得语词含义宽泛;意象所涉事理太大则显得很空;含蓄则往往给人含糊其辞、雾中看花的感觉。

“兴”的这些不足在早期的自由诗人眼里也许无关宏旨,但在后来的以文辞取悦权贵,作品的社会功利性极强的汉赋作家眼里则成为设辞谋篇的大忌!于是乎,他们“日用乎‘比’,月忘乎‘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