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定义: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比兴与兴

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所以顾名思义,比兴是先比喻再引出所咏之辞

比兴的例子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短歌行)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一、诗歌表现手法 传统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 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 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 中说:“赋者,敷陈 诗歌的表现手法 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 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 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其中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 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 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 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 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 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 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 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 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 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 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 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 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 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 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 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导读:《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

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

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小编收集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

《诗经》二首—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群文阅读)(原卷版)

12、《诗经》二首一一群文阅读 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从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与排比修辞类似。铺陈,即从各个方面把话铺开说,可以是情景的铺陈,可以是形态的铺陈,也可以是心志的铺陈。直叙,即把话直接说出来,可以直描情状,可以直抒胸臆,可以直叙事件,也可以直写人物、景物等。 【技法点拨】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那么指先言他物,来引出所吟咏之物。 “兴”大多用于诗歌的发端,如《兼葭》一诗每章开头都运用了“兴”的手法,渲染出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 【真题演练】(一)《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号?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喈喈:鸡叫的声音。夷:同“怡”,喜悦。胶胶:鸡叫声。疼:病愈。 0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0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03、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二)静女 《诗经•邺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蜘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自牧归英,淘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姝:美丽。爱:同“菱”,隐藏,遮掩。彤管:红色的管箫。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怪: 喜爱。牧:野外放牧的地方。归:同“馈”,赠送。英:初生的茅草。淘:确实,确实。 01、“搔首跑瞩”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02、“说怪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三)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01、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0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语:相信大家都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蒹葭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蒹葭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蒹葭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蒹葭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诗人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

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 、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一、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 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

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的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人教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 12《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赋比兴乃诗词创作三大表现手法

┗┛赋比兴乃诗词创作三大表现手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大致有三种解说:①表现技巧之兴,②牵强政教之兴,③诗歌创作之兴。下面简略介绍诗歌创作之兴。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朱熹释“兴”为“感发志意”,王夫之释“兴”为“感发志气”,基本上符合孔子原意,也符合原始诗歌的实际创作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挚虞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唐人主张:把“比兴”称之为“兴寄”说。 宋代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清代周济提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清代王夫之倡导“即景会心”说,更是全面发展了创作中“兴”的思想。 田牧归纳了“即景会心说”的五大特点:①当下性,是从对眼前对象的感知中直接获得的审美观照,不是缘于过去的印象,更不是妄想揣摩。②瞬间性,成于一俯一仰之际,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③直接性,是诗人的感兴或兴会一触即觉,不需要推理、比较、联想等逻辑思维活动的参与。④真切性:即“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强调诗人对审美对象内在“实相”的体验,当然“实相”并不是纯粹客观,而是对审美对象体验的真切完整。⑤深刻性,不仅把握了事物的表象,而且还透过表象直达本质,把握事物间微妙的内在联系。 田牧主张:三者酌用,意余言外。咏物诗须“赋比兴三法共用,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基础巩固+语言应用练习第4课+诗经两首+Word版含解析

答案:C 解析:C.迟迟:行动迟缓的样子。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送子涉淇,至于.. 顿丘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不见复关,泣涕. 涟涟 D .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答案:B 解析:A 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 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 项,古义:下雪,“雨”这时作动词;今义:名词,雨和雪。 5.诵读要读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答案:D 解析:D 项,决绝,刚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 望复关 B.⎩⎨⎧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 D.⎩⎨⎧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 止 答案:B 解析:B 项,①②都代“他”。A 项,①把;②来;C 项,①到达;②就;D 项,①没有人;②同“暮”。 7.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何以知之 B .何陋之有 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C 解析:C 项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8.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答案:C 解析:A 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 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 项“日”名词作状语。 9.下列诗句从《诗经》的表现手法来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

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 另一说 , 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 *2 (三)、“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 *3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及其类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