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侦防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汇总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汇总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然而,相对于城市中的本地人群,流动人口往往更容易受到贫困、文化程度低、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范这一问题的发生,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1.身份不稳定由于流动人口移动频繁,身份证明不稳定,往往会陷入政策空白的漏洞当中。
另外,流动人口往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2.缺乏文化水平大部分流动人口缺乏足够的文化水平,造成其理解法律法规能力有限,更容易引发社会纠纷。
同时,流动人口中也存在不少青少年,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更容易加入到违法犯罪中。
3.文化背景不同流动人口的文化背景往往与当地人有所不同,因此在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时容易发生口角,滋生出跨文化矛盾,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4.生活环境恶劣由于收入条件差,流动人口往往生活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例如“城中村”等地。
这些地方治安状况较差,原本就存在犯罪问题,更容易让流动人口变成犯罪的施行者和受害者。
此外,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毒品沉淀的场所,更容易使得流动人口染上毒品成瘾,从而被卷入犯罪中。
三、防范措施的建议1.加强督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督导,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治理能力。
2.加强法律教育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其遵守法律法规,减少非法犯罪的发生。
3.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致力于让其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其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4.加强文化交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与流动人口的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距,减少跨文化矛盾,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5.加强社会支持加强对孤儿、贫困家庭和其他需要帮助的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减少他们加入非法犯罪组织的可能性。
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
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繁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迅猛增加,这一方面给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无序流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的现状,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当前社会管理中的难题。
以笔者所在基层检察院为例,2010年以来,已受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外地犯罪嫌疑人252人,占受案总人数的50%还多,是当地人口犯罪的4倍。
近年来,随着一些城市的大开发和城建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或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入市区,外来人口犯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为此,在分析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路子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因此充分认识这种规律和特点对于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发挥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侵财型案件为主,抢劫案超过盗窃案跃居首位流动人口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活水平较低。
这些人到了当地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住诱惑,同时又好吃懒做,贪图一夜致富,为了获取钱财,改变生活现状,他们能偷则偷、能骗则骗、能抢则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从犯罪的成功机率和风险性来看,盗窃、抢劫、诈骗犯罪成功机率相对较高,刑罚又相对较轻,所以流动人口犯罪分子选择盗窃、抢劫、诈骗作案的居多。
从笔者所在基层检察院今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涉及抢劫案件的109人,涉及盗窃案件的67人,涉及诈骗案件的34人,这三类案件占了受案总数的80%还多,而且参与抢劫的总人数已远远超过盗窃总人数,反映出流动人口侵财型犯罪已由传统的秘密窃取向采取暴力、胁迫手段强行劫取转变。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频繁流动,越是发达地区人口的流动数量越大,频率越高。
流动人口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转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为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动因的剖析,提出了对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行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动因分析;防治对策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动因分析(1)来自社会的原因。
一是部分企业、个体用人单位不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导致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干的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重体力、高危险、受污染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经常被强迫加班加点,甚至有时被恶意拖欠、克扣工资,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需求和现实的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报复、愤恨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就学、失业保障等方面受到过多的歧视性待遇,加大经济压力,心理缺乏归属感,甚至产生对政策和人的仇视,受到外因诱导容易产生泄愤行为。
三是政府部门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还不能形成合力,责任不明,主次不分,有利拼命管,没利不过问,有只收钱不服务现象,导致管过或管漏。
四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日常管理难,案件侦破难,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打击,助长了他们犯罪心理的膨胀。
(2)来自个人的原因。
一是很大一部分外来流动人口来自于边远贫苦地区,文化基础和就业技能相对不高,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薄弱,价值观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城市生活的美好和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产生挫伤感,心态失衡,容易使他们由妒生恨,禁不住诱导,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私欲膨胀使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成为回乡炫耀的资本,赢得很多人的羡慕和效仿。
三是很多城市自然形成一些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人员成分复杂,同乡、亲友、同事居住相对集中,这些地方往往又都是社会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不良行为相互影响和模仿,有事情互相隐瞒和包庇,成为违法犯罪的滋生地和高发区。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策略论文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策略论文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流动性强、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社会对其控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策略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导致社会的流动程度加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涌向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有利于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社会管理的不完善,加之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较强,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却日趋严重,给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
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进而为防控此类犯罪提出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犯罪的形成机理流动人口犯罪在近些来一直呈高发态势,其产生的背景是:人口的流动基本上都是自发进行的,缺乏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因此流动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社会难以对流动人口进行强有力地管制,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犯罪行为就更加难以避免了。
诱发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社会因素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流动性强、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社会对其控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
目前,社会管理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基础管理不完善。
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赖公安机关,但公安机关在警力配置上是按照常住人口来分配的,并没有考虑到流动人口这一因素,再加上警力不足的问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流于形式,一年来通常就进行两三次的突击工作,以此达到清理整顿的目的。
这显然不能掌握有关流动人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他们流窜作案提供了缓冲条件。
其次,户籍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到位。
流动人口虽然事实上已是城市里的常住人口,但由于城市户籍制度的身份限制,他们不能取得当地户籍,这就要求流动人口的现居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主管部门之间进行区域合作,落实好身份信息。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防控机制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防控机制标题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剧增。
这些人口数量庞大、流动频繁,其中不乏一些犯罪分子,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流动人口犯罪数量持续攀升。
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流动人口犯罪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其次是流动人口犯罪涉及范围广泛。
流动人口往往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居住和生活,因此他们参与的犯罪活动趋向于跨地区、跨城市,甚至跨省份。
这不仅给公安部门的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也给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是流动人口犯罪手段复杂。
流动人口具有动态性、匿名性和非正常生活的特点,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尤其善于利用新型电子产品和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给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打击和管理。
标题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流动人口犯罪与常规犯罪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手段更加隐秘。
由于其经常性的流动和匿名性,以及灵活多变的生活方式,流动人口犯罪分子的犯罪作案手段更多样化,更加隐蔽,很难被发现和抓捕。
第二,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性质更加严重。
由于流动人口犯罪犯罪分子在经济上一般都比较贫困,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因此他们的犯罪与维持生计等问题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为经济犯罪,作案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流动人口犯罪更具有组织性和连续性。
随着我国对城市化和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大量需求,利益相关方也在不断涌入其中,形成了一些比较规范的犯罪团伙,它们的犯罪活动均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连续性。
了解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公安机关更好地制定打击策略,也有助于加深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认识。
标题三: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流动人口犯罪的产生原因都与流动人口本身的特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浅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我国流动人口现状根据我国国情,流动人口可定义为: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其常住地的人口。
也就是说,从动态看,流动人口是实现了人户分离的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从静态看,流动人口是某一地区中没有该地常住户口而在该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是某一地区中有该地常住户口却不在该地活动、居住的人口。
相对于常住人口,从而表明流动人口具备三个条件:(1)离开本人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户分离);(2)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3)在他地暂住、滞留、从事各种活动,最终仍返回原籍。
根据流动人口的流入地的时间可以分类为:过往型流动人口和居留型流动人口。
根据流动人口的动因或性质可以分类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流动人口,也可以大层次的分为:经济型流动人口和非经济型流动人口。
在高中的人文地理的教科书中也提到我国城乡的流动人口按照的流向来分类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其它农村社区的流动、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
此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并结合2004年轰动全国的深圳“砍手党”事件,针对流动人口的犯罪原因进行浅析和提出预防对策。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统计: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目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
《报告》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未来将逐步趋于平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本世纪中叶,城镇化也将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流动人口趋于有增无减的态势。
同时纵观全国,广东省是全国流动人口中流入人口人数最大的省份。
论流动人口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内容提要】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产物。
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是指基于经济的目的和动因而流动的,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发生犯罪活动的自然人。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犯罪的成因。
流动人口防控应当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犯罪原因预防对策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产物。
它是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加快,其对社会消极作用的一面也开始骤然暴露,给社会治安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特点、其犯罪成因的论述,结合对此所要采取预防对策的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的详细阐明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犯罪主体的有关犯罪的若干基础问题。
一、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一)流动人口的概念目前,学界与实际部门对什么是流动人口,其实尚无一致的界定。
“从事流动人口研究的学者以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从不同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不同的表书与界定”[1](p27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认为流动人口(recurrentpopulation):“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期迁移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移动,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会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变化。
”[2](p171)《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到其他地区暂住的公民。
《海南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城市市区或者农村乡镇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的总称…具体的流动的自然人称为流动人口或者暂住人员。
综上所述,以上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是否具有某地的常住户口为依据来对流动人口进行界定的。
结合流动人口具有的四个要素:一是人口与户籍的分离;二是跨越一定区域界限的位置移动;三是流动的时间较长、距离较远;四是流动具有方向选择性。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快速增加,伴随着这个现象,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
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所实施的犯罪数量却呈上升趋势并且急剧增加,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现已成为城市犯罪的中最难以解决的顽疾。
而沈阳市作为东三省乃至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涌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最具有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形成原因、构成要素、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得出可以控制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对策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频发,流动人口犯罪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与其他的传统的犯罪现象相比,流动人口犯罪最具有如今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状况。
而沈阳市作为东三省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流动人口的问题在沈阳市上体现的也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沈阳市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流动人口城市化进程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犯罪的问题发生和出现,让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兴起,人口像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目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这就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城市化过程①。
流动人口的问题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
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尤其是在近几年在经济、文化、政治都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能否解决这一个问题将会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解决这一个问题在现代有着不同的丰富的价值和内涵。
人们为了能过获得更好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而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来到更大的城市来工作和居住是流动人口形成的原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
这一现象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及特点1. 犯罪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流动人口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诈骗、毒品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犯罪特点流动人口犯罪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多样,涉及面广;二是犯罪手段隐蔽,难以察觉;三是犯罪主体多元化,以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四是犯罪与地域、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流动人口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为求生存往往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流动人口犯罪产生了影响。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融合问题、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健全等,都为流动人口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3.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等,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流动人口犯罪提供法律支持。
同时,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 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通。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就业机会等方式,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现象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这些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财产性犯罪,以及部分暴力性犯罪。
犯罪类型多样化,涉及领域广泛,对城市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部分流动人口由于经济条件较差,缺乏稳定收入,为谋取生计而铤而走险。
2. 教育水平低:流动人口中教育水平较低的个体较多,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参与犯罪。
3. 社会融入困难:部分流动人口因文化、生活习惯差异,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落感,从而增加犯罪风险。
4. 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管漏洞,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措施针对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 提高经济保障水平: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帮扶力度,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因生活所迫而参与犯罪的现象。
3. 强化社会融入:推动城市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接纳和融合,加强文化交流和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和失落感。
4.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健全的登记、报告和监管制度,堵住监管漏洞。
5. 加大打击力度:对流动人口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降低犯罪发生率。
五、结论流动人口犯罪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进行预防和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及讯问方法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及讯问方法【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入手,探讨了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方法,并提出了采取措施减少流动人口犯罪、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意识和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解决对策。
结论指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仍需重视,需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管控,以保障城市的社会治安和稳定。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特点及解决方法,为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治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建设更加安全和和谐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犯罪特点、讯问方法、措施减少犯罪、法制意识、社会支持、管理与管控、重视、流动人口管理1. 引言1.1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加速了人口密集程度的增加,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无法及时跟上,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城市化带动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面临着就业、住房、医疗等诸多问题,容易成为犯罪的对象和行为主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1.2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犯罪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流动人口由于其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容易陷入犯罪的诱惑和欺骗中。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而与之相关的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流动人口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关系较为薄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诱导和利用。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策略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策略【摘要】流动人口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其形成机理复杂多样,受社会经济、心理、法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本文从这些角度探讨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理及预防策略。
在社会经济方面,流动人口因缺乏稳定的就业和住房而易受犯罪诱惑;心理方面,寂寞、挫折、不安全感等情绪因素也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为犯罪提供了机会。
为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应加强社会保障与支持力度,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并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最终目的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其法律意识,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可以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蔓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形成机理、预防策略、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因素、法律制度、社会保障、社会支持、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意识、法律机制。
1. 引言1.1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流动人口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居住,缺乏固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情感支持,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稳定性,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由于流动人口普遍具有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等特点,经济上的困难成为他们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由于流动人口在目的地并非常驻户口,对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了解不足,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从而参与各种犯罪活动。
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犯罪倾向。
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干预。
1.2 流动人口犯罪预防的重要性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社会治安事件,维护城市的稳定和安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城市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
通过加强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提高城市的治安水平。
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相对脆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是城市中的刑事犯罪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刑事犯罪具有一些特点,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成因,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对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刑事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 多发性:城市人口密集,资源分配不均,经济条件差异大,这些都为刑事犯罪提供了土壤。
在城市中,各种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包括抢劫、盗窃、诈骗、贩毒等等。
这些犯罪行为相互影响,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加大城市犯罪的规模和程度。
2. 多样性:城市的宽松氛围和自由交往环境,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分工化劳动的发展,使得城市犯罪类型多样。
不仅有传统的抢劫、盗窃等犯罪,还有针对新兴科技的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和失业率对犯罪率有明显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失业问题容易导致犯罪增加。
尤其是城市中底层社会群体的贫困和不公平,容易催生犯罪行为。
2. 社会背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结构趋于复杂,社会背景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社会交往等都是犯罪的重要成因。
缺乏家庭关爱、受教育程度低、社会交往能力弱等都会增加犯罪的产生概率。
3. 管理不善:城市中治安环境的良好与否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警务力量的强化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都能有效减少犯罪的发生。
最后,为了有效防控城市化过程中的刑事犯罪,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犯罪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犯罪的危害性和惩罚性,增强法律意识,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增强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安全体系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
3. 提升警务力量:增加警力投入,提高警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主动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方案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方案一、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全国一体化步伐加快,流动人口总规模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我国流动人口就已经达到了2.13亿人,直到2018年达到了2.45亿人,流动人口的总规模逐年增大,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常常聚集在城市中的建筑工地、河道、地下通道等人员密集的区域,因此,流动人口也成为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制造者和参与者,给城市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为了解决流动人口给城市安全带来的隐患,保障城市安全和稳定,必须对流动人口开展专项整治。
二、整治目的通过流动人口专项整治,达到以下目的:1.规范和管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活动,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2.打击各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净化城市社会环境。
3.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务实、科学的管理服务,有效打击流动人口中的不良行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三、工作措施1.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整治范围和重点,细化整治任务,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2.强化监管,加强人员管控。
对流动人口进行身份认证和办理居留证明,严格按照身份证明材料和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和核实,坚决取缔非法进城的流动人口和无证人员的居住和劳动,严控人口流动,防范非法入境等违法行为。
3.加强安全巡逻,增强治安保障。
加强公共场所安全防控,开展治安巡逻,重点加强对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和交通工具、地下通道等场所进行治安巡逻和防范,对可能发生伤害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和遵守城市规章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道德和法律意识培养,增强流动人口的文明素质。
5.加强人才管理,建立健全机制。
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管理主体对流动人才的管理、认证、培训及服务,建立流动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做到信息共享、流转,并建立流动人口的统一管理体系,及时更新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料,确保流动人口的活动受到严密的管理。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方案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方案一、背景和问题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流动人口是指在流动中完成出生地户籍和劳动地两地之间常住变为流动的人口。
流动人口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
因此,当下急需制定一项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方案,以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确保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目标1. 实施流动人口管理,降低社会治安风险。
2. 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3. 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难题。
4. 加强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包括医疗,教育等。
5. 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增加其在城市社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整治措施1. 实行居住权和就业权的城市化管理机制。
建立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的统一注册机构,统一流动人口的市民身份证办理和就业登记。
2. 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
建立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等服务,协助流动人口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3.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确保流动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力度。
通过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多种方式提供住房资源,让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
5.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政策。
在城市各级学校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招生名额,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6.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服务。
建立流动人口法律援助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7. 加强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活动,增强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8. 加大对非法中介和人口贩卖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打击非法中介和人口贩卖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 的素质等方 面是密不可 分的。面对宏大 的城市流动人 口, 如何维护社会 治安和保持社会稳定, 无疑 是摆在我国现
代化 、 城市化进程 中无法 回避 的现实课题。
一
、
我国城 市化及流动人 口犯罪现状
我国流动人 口犯罪主体从性别上看 主要 以男性居多。 全国 8个城 市的 1 5 0 0 0 名在押流动人员犯罪嫌疑人的问卷
的 不平 衡 感 。
刘家佶 , 刘文 强 : 城 市化 进程 中流 动人 口犯 罪及 其侦 防对 策
其次, 流动人口中亲缘、 血缘 、 地缘情节较重 , 他们有的 独 自来到城市中, 孤独感强烈, 遇到同乡就会倍感亲切 。 由
.
的犯罪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 。 年轻的城市新移 民进入城市 后, 很难立刻融入城市生活, 在与原来的生活方式告别的同 时却很难与现在 的生活产生共鸣, 精神上 的无归属是他们 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流动人 口外 出打工大多是 以老人带新 人的方式, 同乡聚居, 乡土观念严重, 极易以血缘 、 亲缘和地 缘关系拉帮结伙, 形成共 同利益群体 , 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犯
掉从事卖 淫活动 的女性犯罪人员外 , 一般意义 上的女性流 动人 口犯罪嫌疑人 占总数 的 9 . 5 %, 男性 占 9 0 . 5 %, 这 同当 前各级公安机关所掌握 的比例是一致的 。在流动人 口犯
代化生活形成 了强烈的反差, 客观上刺激 了流动人 口犯罪
的产生 。从基本情 况来看, 流动人 口的职业主要集 中于收
罪, 另外还有卖淫、 诈骗类犯罪等。
从犯罪心理特征来看, 首先, 图财心理是流动人 口实施 犯罪行为最明显 的一个心理特征。 他们是“ 城市 的边缘人” , 这种相对剥夺感就显得特别强烈, 加上大部分流动人 口文 化素质较低 , 习惯性错误地把他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归 因到金钱方 面, 他们认为只要有 了钱就可 以享受和城市人
据 国家人 口计生委发布 的 《 中国流动 人 口发展报 告 2 0 1 2 ) 指 出: “ 我国流动人 口总量 已接近 2 _ 3 亿, 占全国总人 口的 1 7 %, 平均年龄约为 2 8岁。 中国的城镇人 口比重超过 5 0 %, 流动人 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流动人 口流量 、 流向、 结
设、 建立 打 防控 一体 化 的协 同作 战机 制 、 加 强警 务模 式 创新 以提 高对流 动人 口犯 罪的侦 防 工作 效率 。
【 关 键 词】 城市化; 流 动人 口犯 罪 ; 侦 防 对策 【 中图分 类 -  ̄] D F 7 9 2 . 6 【 文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l 6 7 3 —2 3 9 1 ( 2 0 l 4 ) 叭 -0 1 6 7 -0 2
.
2 0 1 4 年 1 月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l i c e
J a n . 201 4 No. 1 Se r . No . 1 48
第1 期 总第 1 4 8期
罪活动。有 的团伙 内部分工明确, 正 向着犯罪集团的趋势
发展 。 ‘
二、 我 国流动人 口犯罪的特点及心理分析 我国流动人 口构成的特殊性造J 成r 我 国流动人 口犯罪 的独特 性。 正确把握我国流动人 口犯罪的特点及对 该群体 进行深刻的心理剖析 , 对今 后的警务工作将会有重要 的指
调查显示, 男 性 占总 数 的 8 3 . 4 %, 女 性 占 总数 的 1 6 . 6 %, 去
我 国的流动人 口绝大部分是来 自于贫困地区 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 他们来到城市往往做 的是最底层的工作, 而且居 住条件差, 甚至还会面临拖欠工资的窘境 , 他们 的劳动权益 得不到保障 , 随时可 能面 临失业 的危险 。这些同城市 的现
其 . ,
侦
构和流 动人 口群 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个 庞 大规模 的“ 城市新移 民” 推进 城市化进 贞 了我 国的现代化、 程, 同时也使地方社会治安、 社会 管理面临着 巨大 的压力与 挑 战。城市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与城 乡发展不平衡 、 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 、 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价值失范 、 社会控 制体 系弱化、 流动人 口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不充分 、 流动人 口自
~
也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 维护 自己的权益 。 流动人 口犯罪主
体 以青少年为主, 其中男性 占绝大部分, 女性 的犯罪比例亦 有上升趋势 。流动人 口犯罪的 目的大部分是 图财 , 所实施 的犯罪大多是侵财类犯罪 , 其 中以盗窃和抢劫 比例最大, 犯 罪有一定的突发性, 相 当一部分犯罪是临时起意 。
入较低 的单位用工、 建筑 、 搬运 、 收 旧拾荒以圾 无业人员… 。
绝大部分流动人 口没有受过相关的法制教育 , 法律意识淡 薄 。他们不知道 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 在受到不法侵 害时
罪中, 不 同性别的主体也体现 出不同的特 征。男性更容易 实施暴 力侵财类犯罪 , 而 女性更容易实施与毒 品相关 的犯
样的待遇, 甚至比城市人还要强 , 这种扭 曲的求富心理导
除此之外 , 我 国流动人 口犯罪还呈现数量逐渐增加、 犯 罪主体低龄化、 犯罪组织方式复杂化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
的进 一步发展 , 涌入城市的, 犯罪所得到的钱财往往又挥 霍在享受方面, 他们借金钱来证 明自己的地位, 弥补心理上
城 市化进程 中流动人 口犯罪及
刘 家佶 , 刘 文 强
(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刑侦 系, 辽宁 沈 阳 1 1 0 8 5 4 )
防对 策
【 摘
要】 我 国流 动人 口犯 罪 呈现 数量 逐 渐增 加 、 犯 罪主 体低 龄化 、 犯 罪组 织方 式 复杂化 的趋 势 , 应 加 强信 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