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核舟记》教学案

合集下载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核舟记》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设计思路: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同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同学自主学习。

通过查字典和参看解释细读课文。

并随时登记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绚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日,我要向同学们推举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1)正音。

(略)(2)释词。

(略)(3)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势。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安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晰,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异的了!让同学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相互争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挨次。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五、总结、扩展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也许的了解。

初步领会了核舟的奇怪,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

同学们都乐观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熬炼了自己的力量。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核舟记教案篇一
单元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
准确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二十六核舟记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
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及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阅读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你们知道《核舟记》这个故事吗?学生:知道/不知道。

教师:那你们猜一猜,《核舟记》是关于什么的呢?2.阅读(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用30分钟时间阅读《核舟记》,并提醒学生尽量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

第二课时:讲解+思考1.讲解(10分钟)教师对《核舟记》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与背后的思想。

2.思考(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以下问题:c)故事中的“核舟”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有类似之处?第三课时:讨论+解答1.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回答上一课时思考的问题。

2.解答(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课时:写作1.写作指导(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或议论文的写作。

提供写作的框架和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2.写作(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核舟记》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背后的思想: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并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写作的指导,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五、教学建议1.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课文的教学材料、教辅资料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核舟记》创新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核舟记》创新教案 苏教版

《核舟记》一、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句子。

二、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本文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文出处及作者吗?【目标展示】深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新知研习】1.你能正确的朗读课文吗?2.请结合书下,疏通课文,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奇巧:特殊的技艺。

径寸:直径一寸。

为宫室;做。

罔不因势象形:无,没有;依据;模拟,仿照。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舟游赤壁。

贻:赠送。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二分上下。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奇:念“jī”,零数;可:大约。

(4)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篛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5)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7)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徐:缓缓地;兴;起。

(8)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

峨冠: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

3.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按“总—分—总”结构。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核舟记》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核舟记》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核舟记》【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2 学时)【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互阅作业(二)感情调节投影:核舟的图片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作者简介: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学1.自学内容一:通读课文,排除字音障碍。

(1)根据投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括号内的读音。

(2)你还记得这些字的读音吗?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八分有.()奇.()二黍.()许篛.()篷髯.()石青糁.()之不属.()诎.()椎髻..()()舟楫.()篆.()2. 自学内容二: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自学方法:以小节为单位,小组同学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再将不懂处提交全班讨论。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句子翻译:1、罔不因是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嘻,技亦灵怪矣哉!(五)帮困(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六)反思小结(七)作业1.熟读课文。

2.解释本文重点字词和句子课题:《核舟记》【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理解文中的生词和语句。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核舟的雕刻技艺。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核舟的雕刻技艺。

2. 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生词语句。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核舟的雕刻技艺和文章的结构。

3. 欣赏法: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欣赏其雕刻技艺。

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些核雕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作者介绍
- 简要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词汇学习
- 讲解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4. 阅读理解
-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深入探讨核舟的雕刻技艺和作者的描述手法。

5. 讨论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核舟的雕刻技艺和文章的结构,如顺序、详略等。

6.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7.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核舟记》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和语句。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欣赏活动,提高了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材:《核舟记》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

教学难点: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感知文章内容之“奇”和写法之“奇”。

【教学重难点】感知文章内容之“奇”和写法之“奇”。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工匠精神是近些年我们所热议和提倡的一种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工匠就以精湛的技艺令世人折服。

在文人笔下,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作品更具有令人神往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匠心独具的神奇世界。

二、温故而知新1.文言词语释义抢答。

参考示例:【通假字】《核舟记》诩右臂支船(”讹T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古今异义】《核舟记》粤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雕栏相孥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展(古义:类似;今义:属于)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核工记》震历历可数(古义:城墙垛子;今义:野鸡,山鸡)老松隐蔽三草(古义:棵;今义:文章,章节)航舟处当寺阳(古义:背面,山北面;今义:阴暗,阴天)宫室器具用九(古义:总共;今义:平凡)【一词多义】《核舟记》奇:奇巧人(形容词,奇妙。

读qi)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读ji)为: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为东坡(动词,表判断,是)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动词,成为)端:执卷端(名词,一头)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核工记》之:左右度之无不宜(代词,它们,指两种情形)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结构助词,的)俱一一肖之(音节助词,不译)数:雉历历可数(动词,计算数目)杂疏星数点(数词,几)【词类活用】《核舟记》等蓬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箸篷”的意思)歹有稷之(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居右者帙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形状像椎的发髻”的意思)中呼龙用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核工记》和琉星数点(形容词作动词,夹杂)似闻足音仆仆尊(名词作动词,上前,向前走)2.找出两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并举例分析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2课《核舟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2课《核舟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2课《核舟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2课《核舟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空间顺序,让学生们掌握通过文中关键句子来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展示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高超的微雕技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2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文章主体部分的空间顺序
2、理解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介绍清事物的特征服务的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神刻意雕
1、PPT展示四个微雕作品
2、教师总结微雕的特点
活动2【讲授】核舟之细微传神
一、紧扣四问,粗略全文
1、核舟刻的是那个典故
2、核舟大小如何
3、核舟上共雕多少人和物
4、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
二、紧扣特征,精梳全文
1、分析第一、六段的异同,得出核舟“奇巧”“灵怪”的特征
2、找出第二段通过“窗”的刻画,来表现核舟的特征
3、分析第三、四段中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来反映核舟的特
征。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核舟记》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核舟记》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三、核舟记(2)【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及运用的方位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预习】1.你认为这个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不少于2种)【课堂助学】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探究学习。

四、总结。

【课后作业】一、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回答问题。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3.第三段中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

(从原文第一段文字中找)4.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7.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后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核舟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核舟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X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中轩敞者为舱 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 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抚鲁直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二)感情调节
投影:核舟的图片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通读课文,排除字音障碍。

(1)根据投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括号内的读音。

(2)你还记得这些字的读音吗?
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八分有.()奇.()二黍.()许篛.()篷髯.()石青糁.()之
不属.()诎.()椎髻
..()()舟楫.()篆.()
2. 自学内容二: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自学方法:以小节为单位,小组同学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再将不懂处提交全班讨论。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句子翻译:
1、罔不因是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嘻,技亦灵怪矣哉!
(五)帮困(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
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
(六)反思小结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解释本文重点字词和句子
课题:《核舟记》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②认识目标: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三)互阅作业
(四)感情调节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自学方法:
(1)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注意本文的结构形式)
(2)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结合具体文字既要从全文看又要看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 自学内容二:研读课文,感受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研读第一段,思考以下的问题:
A.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B.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C.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D.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研读第二—五段,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的说明对象:
B.说明对象的特征:
C.如何具体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
3. 自学内容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和两位舟子各有何不同的表现?(找出具体语句)
(2)从这些语句中你感觉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 自学内容四: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核舟的来历。

点明“核舟”主题:__________。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 _______ 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五)帮困(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六)反思小结
(七)因人作业(知者加速)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