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各级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
2023年丙肝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 丙肝有哪些症状表现
2023年丙肝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丙肝有哪些症状表现丙肝的早期症状表现1、把干扰素作为丙肝治疗的首选药物。
长效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丙肝最好的方法,丙肝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首先使用长效干扰素。
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则可以选用普通干扰素和复合干扰素。
2、使用干扰素进行丙肝治疗时还要有足够的疗程。
早期应答的获得,预示着患者若坚持使用干扰素治疗一年以上便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主张,用干扰素治疗丙肝一旦奏效,就应该坚持使用干扰素治疗1年以上。
3、病毒治疗丙肝。
该原则对象必须是其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患者,有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患者,或者说该类患者不适合应用干扰素进行丙肝治疗。
丙肝纤维化F2期和F3期的患者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最佳适应症患者,其次肝硬化早期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肝治疗方法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日常生活亲密接触等进行传播。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生活卫生习惯,早期进行治疗。
丙肝的症状多种多样,其症状在早期时有以下表现:丙肝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早期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异常的症状,疲倦、浑身无力等症状。
患者的.皮肤表现有脸黄、皮肤黄等症状。
患者容易出现发烧、右上腹功能不适、尿液发黄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要注意早期进行治疗。
慢性丙肝早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可有肝大和轻度触痛触痛。
部分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和体征。
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患者常伴肝病面容、肝掌,丙肝合并乙肝感染时往往表现症状突然加重。
丙肝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对于慢性丙肝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但是我们都知道,干扰素的副作用比较大,且易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的情况,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复发,不仅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也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2、对于急性丙肝患者来说,部分患者完全是可以自己痊愈的,虽然如此,一旦发现得了丙肝,一定要及时到正规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持续恶化。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作者:静晓秋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14-01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约20年将发展为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发展为失代偿期的比例为3.6%-6.0%。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生存率仅50%,因而需要行肝移植治疗。
现就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 抗病毒治疗的可能性及目的2004年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建议中明确指示(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是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者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在严格观察监护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2)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多无法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发应,条件允许者建议接受肝脏移植手术。
鉴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干扰素治疗是进展性肝硬化患者的禁忌症。
所以通常认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不适于IFN+RBV联合治疗,不做抗病毒治疗的依据是源于人们担心治疗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是鉴于临床判断,并无数据依据。
实际上,许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实验指标,是符合抗病毒治疗的。
既然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肝移植,而肝移植后与HCV复发相关的主要因素为移植前病毒高载量等,移植前清楚HCV将阻止移植后复发。
因此,移植前抗HCV治疗应为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肝移植与丙型肝炎的共识会议认为:MELD积分≤18分者,可以考虑治疗。
同时,新修订的美国肝病学会的丙型肝炎诊治临床指南也指出:失代偿期肝硬化移植前病毒的清除与移植后较低的再感染率呈正相关,只要患者能耐受移植前治疗,应该进行移植前强化性抗HCV治疗。
从小剂量开始,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2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报导Everson等采用a-干扰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LADR)方案治疗102例失代偿HCV肝硬化并拟行肝移植的患者,治疗的初始剂量为干扰素1.5Mu每周三加病毒唑600mg/d,耐受后,将干扰素逐渐加至3Mu和病毒唑1000-1200mg/d,持续1年。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要点【摘要】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1 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 )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2022年组织专家对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DAA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 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 )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 )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第1o卷 26期(总第178期)2012年9月 临历 与实践 Ljnchuangyushjjian
丙型肝炎肝 硬化 的抗病毒治疗 临床观察
刘 驰 华 ①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临床采用不 同治疗 方法治疗丙型肝炎肝 硬化不同时期 的疗效 ,找出治疗不同时期肝硬化 的最佳 方法。方法 :根据临床治疗
者血清 ALT明显改善,TBIL较治疗 前下 降、PTA、白蛋 白较 治 肝硬化时短期疗效显著且安 全性较高,对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 5
疗 前上 升,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P<O.05),见表 2。乏力、消瘦 、 年死亡率有很大帮助,改善 生存率 ,减 缓肝硬化的进 展,值得在
发热 、纳差、恶 心等不 良反应依然 常见 ,但 随访显示丙型肝炎失 临床上推广使用 。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6—0025—02
丙 型肝炎病 毒 (HCV)感 染在世界范围内总流行率为 3%-5%, 一 般人 群感染率为 1.8%,目前全世界范 围内约 l-7亿 .0亿人感 染丙型肝炎 病毒 ,这 已成为一个全 球性 健康 问题 】。世界传染病 学调查显示 ,感染丙 型肝炎病毒后,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 的概率 很大 嘲。代偿 期肝 硬化 5年 内死亡率相对较低,且较易维持病情 , 每年转化为失代偿 期肝硬化 的比率仅为 3.5%-5.9% ;失 代偿 期肝 硬化 5年内将 有超 过一半人因治疗无效而死亡,治疗难度较大 嘲。 本文 主要通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研 究丙 型肝 炎肝硬化不 同时期 采用不 同治疗 方法取得的疗 效得出相应结论 。现报告如下c
丙肝不可怕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942研究:疗效小结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6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HCV 基因型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5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800 mg/日治疗 24 周,HCV 基因型非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78%
65% (n = 253)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8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48 周
开发聚乙二醇干扰素经历了2代技术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吸收过快,峰浓度高
PEG位点多样,产品均一性差
分布过广,剂量要大
PEG与干扰素结合不稳定需要制成干粉剂
消除过速,给药要频
在体内分布仍很广泛
波动过大,耐受性差
不能保证稳定1周的血药浓度
第二代大分子支链 PEG干扰素纯度更高
目前治疗丙肝的临床药物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IFN)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第二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40KD)
94例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
94例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目的研究处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诊治的9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21例处于失代偿期,73例处于代偿期。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运用600~800 mg/d 利巴韦林联合135 ug/周派罗欣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600~1000 mg/d利巴韦林联合135~180 ug /周派罗欣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调整剂量。
分别在治疗12、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CV RNA等指标,并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该文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21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及73例处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经过24周的治疗后,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小剂量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个体化治疗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进而缓解肝脏纤维化程度。
标签: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每年以新增300多万丙型肝炎患者的速度在增长,而且这一数字在逐年升高[1]。
相比较而言,处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比失代偿期的发展慢一些。
现今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肝脏移植。
然而,在治疗期间,很多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干扰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容易出现肝功能衰竭,因而不适合用赛若金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为研究处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选择该院2009年3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9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处于时期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诊治的9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年版及《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2]。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丙型病毒性肝炎,就是人们常说的丙肝,这是人们熟知的肝脏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比如血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另外母婴之间的传播也是很常见的,还有一部分的传播途径直到现在还不明确,换句话说,有的人患了丙肝,但完全找不到原因。
★1.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联无活性、无毒性的PEG分子,延缓IFNα注射后的吸收和体内清除过程,其半衰期较长,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
博赛匹韦(BOC)饭后,每天三次(每7-9小时),或特拉匹韦(TVR)饭后(非低脂饮食),每日三次(每7-9小时)。
期间应密切监测HCVRNA,若发生病毒学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后上升>1log),应停用蛋白酶抑制剂。
★2.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
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肝硬化的药物治疗有哪些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组织的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
肝硬化通常是由长期的肝炎、酒精滥用、脂肪肝等原因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虽然肝硬化无法完全治愈,但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肝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药物、干扰素等,以抑制病毒复制和降低病毒载量。
丙肝患者则可以选择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直接抗病毒药物,以达到病毒消除或抑制的效果。
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2. 利尿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腹水(腹腔内积液)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尿剂是治疗腹水的关键药物,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减少体内液体潴留,从而缓解腹水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袢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但使用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避免出现低钾或低钠等不良反应。
3. β-受体阻滞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门脉高压的情况,即门脉静脉压力升高,容易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率和减少心输出量,降低门脉压力,从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等,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4. 抗氧化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氧化应激的情况,即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
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轻肝脏的氧化损伤,从而保护肝细胞。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但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
总之,药物治疗在肝硬化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此外,药物治疗仅是肝硬化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患者还需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良好的肝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第1篇丙肝最佳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导致肝脏炎症、肝硬化乃至肝癌。
为规范丙肝的治疗,降低患者病毒载量,减缓肝脏病变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指南,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特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目标1. 清除HCV病毒,实现血清学治愈;2. 改善肝脏炎症,阻止肝脏病变进程;3.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预防HCV传播,降低公共卫生负担。
三、治疗方案1. 诊断及评估(1)病毒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HCV抗体、HCV RNA,确认患者感染状态;(2)肝脏功能评估:包括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肝脏纤维化程度等;(3)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血管、肾脏、代谢等方面;(4)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首选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如索磷布韦、哈瓦辛等;(2)肝脏保护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3)抗炎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4)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5)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及结束后,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等指标。
3. 治疗方案(1)基因型1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普罗布考或哈瓦辛+利巴韦林;(2)基因型2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3)基因型3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或阿舒瑞韦+达卡他韦;(4)基因型4型HCV感染:推荐使用哈瓦辛+利巴韦林;(5)基因型5/6型HCV感染:推荐使用哈瓦辛+利巴韦林,或阿舒瑞韦+达卡他韦。
四、治疗监测及评估1. 治疗期间:每4周复查病毒载量、肝脏功能、血常规等,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2. 治疗结束后:每12周复查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监测病毒复发及肝脏病变进展;3. 定期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丙肝最新治疗方法
丙肝最新治疗方法
目前丙肝的最新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丙肝治疗方法:
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如索非布韦/利巴韦林和达卡他韦/阿拉伯韦林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2. 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目前丙肝治疗中,干扰素主要应用于特定人群,如联合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
3. 抗纤维化治疗:丙肝感染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肝脏损害,因此,抗纤维化治疗也是丙肝治疗的重要一环。
包括抗纤维化药物和肝移植等方法。
总之,丙肝的最新治疗方法主要是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干扰素的使用,结合抗纤维化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毒株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决定。
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向医生咨询,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临床分析病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原则
临床分析病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原则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常见的病毒包括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其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原则的不同,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肿瘤合并肝炎以及特殊类型肝炎等不同的临床分型。
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出发,对病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原则进行分析。
一、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是指肝脏短期内发生的炎症反应,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
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毒类型和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可应用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
而丙型肝炎则需要通过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NS5A 抑制剂)来实现临床治疗的目标。
二、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存在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
临床上将其分为轻度活动性肝炎、中度活动性肝炎和重度活动性肝炎。
治疗原则是阻断病毒复制、减轻肝炎病情、维持肝功能稳定。
对乙型肝炎患者应根据病毒复制水平和肝功能状况来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加干扰素等。
而丙型肝炎患者则以直接抗病毒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
三、肝肿瘤合并肝炎肝肿瘤合并肝炎是指肝炎与肝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
治疗策略需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和肝炎的活动程度来制定。
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局部治疗。
而对于肝肿瘤合并肝硬化或者肝炎活动性较高的患者,则需要配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或者抗炎治疗。
四、特殊类型肝炎特殊类型肝炎包括孕妇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处理。
孕妇肝炎因涉及到胎儿的安全问题,治疗时需兼顾母子安全。
自身免疫性肝炎常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以抑制免疫系统对肝脏的侵袭。
综上所述,临床分析病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原则需要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肝炎引发的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
5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
【 要】 目的 采用从小剂量 开始逐 渐加量 ( A R) 摘 L D 方案 治疗代 偿期丙 型肝 炎肝硬 化及失 代 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 , 观察 临床疗 效 。方 法 并 代偿 期丙 型肝 炎肝 硬 化患 者给 予 pgIN t a e- c2 F - ( 派罗欣 , 上海罗 氏制药有 限公 司) 7 5 g 周 +利 巴韦林 6 0mga 失代偿期 肝硬 化患者 给予 IN ̄ 6 . / O / , F( ( 赛若金 , 圳科兴生物工程有 限公 司) 0 深 10万 u, 日一 次肌 内注射 , 隔 加利 巴韦林 6 0mgd 逐渐增 加 0 / ,
疗后 1 血清透明质酸 ( A) 层黏蛋 白( N) l型前 胶原 ( C I ) Ⅳ型胶 原 ( . 水平与 治疗前 2周 H 、 L 、l I P .I 、 C Ⅳ)
相 比无 明显差 异。治 疗后 2 4周 H L P — c i 平 与治 疗 前相 比差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结论 A、 N、 C m、 - v水 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 采用 L D A R方案抗病毒治疗 , 以改 善肝 硬 化 患者 的肝 功 能 , 低肝 纤 维化 程 可 降 度, 抑制病 毒复制 , 且效果 安全可靠 。
【 关键 词】 肝炎 , 丙型 ; 肝 硬化 ; 抗病毒 药
20 03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 , 全球每年丙 型肝炎 ( C 新增 感染 者达 3 0万 ~4O万例 , 国有 4 O H V) 0 O 我 O O万例 H V感染 C 者 , 中 8 %进展 为慢性肝 炎 ,0~ 0年后部分 慢性肝炎 患者 将发展为肝 硬化 , 其 5 1 3 而代偿 期肝硬 化患者 每年发展 为失 代偿期 的 比例为 36 ~ . % , . % 60 失代偿期肝硬 化的 1 0年生存率 仅为 2 % 。对于 失代偿期 肝硬化 患者 , 移植 无疑是 治疗 的最 佳方 5 肝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布时间:2021-11-01T08:16:29.73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3期作者:彭麟张开洪[导读] 目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中,探究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价值。
彭麟张开洪通讯作者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420摘要:目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中,探究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44例,2019.4~2020.4)为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案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n=22)、研究组(n=22),前者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后者治疗方案:索非布韦+达卡他韦,对比肝功能、肝纤维化及不良反应指标。
结果 ALT、AST、PCⅢ、HA水平治疗前组间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ALT、AST、PCⅢ、HA水平,研究组<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比,研究组9.09%低于对照组36.36%(P<0.05)。
结论直接抗病毒药物用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肝相关指标改善突出,安全性高,可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直接抗病毒药物;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不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急性丙型肝炎进展形成,因感染丙肝病毒导致。
临床实践发现,约有85%的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一旦肝脏遭受病毒入侵,则会诱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若控制不理想,则会发展为肝硬化,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肝癌[1]。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以关节疼痛、乏力等为常见症状,1b型为丙肝病毒的基因亚型,是难治的一种基因亚型,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控制病情的进展至关重要[2]。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近几年,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在临床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
本次研究以44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例,探究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并报道如下。
丙肝治疗最佳方案
丙肝治疗最佳方案引言丙肝(Hepatitis 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
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特点是感染性强、易慢性化和复发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肝病毒,其中大约399万人患有严重的肝硬化或肝癌,丙肝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
丙肝的治疗方法丙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丙肝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1.1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和干扰素(IFN)两类。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B 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蛋白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干扰素(IFN):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然而,干扰素的使用受到了一些不良反应的限制。
1.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治疗丙肝的目的。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肝移植和肝切除两种方法。
2.1 肝移植肝移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丙肝患者,肝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的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并发症。
然而,由于供体匮乏和手术风险等因素的存在,肝移植并不适合所有的丙肝患者。
此外,肝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因此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2.2 肝切除肝切除是一种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分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局限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可以是一种治疗丙肝的有效手段。
然而,肝切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丙肝患者,尤其是那些肝功能已经严重损害或有广泛肝纤维化的患者。
最佳方案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丙肝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进展的综述-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进展的综述-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 IFN) 联合利巴韦林( RBV) ,但在欧美国家临经过标准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 SVR) 率在40% ~80% 之间,其最主要的原因一直认为是病毒载量和基因型。
因此,在临将治疗前病毒载量106IU / ml 且基因1 型的患者定义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包括我国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 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 的结果显示,IL -28 CC 基因型的患者,即使是基因 1 型且病毒高载量,SVR 率仍可高达70% 以上。
另一方面,直接抗HCV 治疗的口服药物不断问世,PEG - IFN + RBV + 小分子的三联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应用,无干扰素( IFN) 的小分子口服药物的治疗也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难治性丙型肝炎可能需要重新认识,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改变。
本文将从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再认识出发,系统综述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进展。
1、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定义随着抗HCV 新药的不断研发上市和治疗理念及策略的不断改进,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应用标准治疗即PEG -IFN/RBV 联合治疗后,患者的SVR 率即临床治愈在一部分患者中已经高达70% ~80%。
然而还有一部分患者的SVR 率仅仅在40% 左右。
因此,在临提出了所谓难治性丙型肝炎的问题。
所谓难治性一方面是指治疗后疗效不佳,没有获得SVR,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能完成治疗的患者。
狭义的难治性患者应该仅仅包括初始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及没有获得SVR 的患者。
1. 1 治疗前定义治疗前定义即根据患者治疗前的基线特征来定义。
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发现,一些患者对PEG-IFN / RBV 的标准治疗4 周后,HCV RNA 没有或仅仅下降1 log,分析这些患者主要为治疗前病毒高载量( 一般HCV RNA应用标准检测试剂检测6 logIU/ml) ,且多为基因1 型,特别是宿主IL -28 基因型为非CC 型。
丙型肝炎规范诊疗方案
丙型肝炎规范诊疗方案一、未合并HIV 感染丙肝患者的治疗(一)适用人群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不论是否有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者肝外表现,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育龄期女性在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前先筛查是否已经妊娠,已经妊娠者,可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如果妊娠试验排除妊娠,则应告知,避免在服用DAAs 期间妊娠。
(二)注意事项1.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需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脏功能、HCV RNA 定量检测、HCV 基因型、HBsAg、合并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
2.抗HCV 药物使用适应症,各HCV 病毒基因型治疗方案选择见《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
3.特殊人群(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儿童,HCV 基因3 型,肾损伤患者,肝移植患者)注射吸毒者以及接受阿片类似物替代治疗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疾病,精神疾病患者,HBV合并感染患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及管理见《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
4.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及随访。
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疗效监测和安全性监测。
疗效监测主要是检测HCV RNA,应采用灵敏度高的实时定量PCR 试剂(检测下限<15 IU/ml),如果高敏的HCV RNA 检测不可及,可使用非高敏HCV RNA 检测(检测下限≤1000 IU/ml)。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液学、生物化学和HCV RNA,以及不良反应等。
建议基线、治疗4 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2 周评估肝肾功能、HCV RNA。
未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以无创诊断方式每年复查一次、评价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对有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无论是否获得SVR,每3~6 个月复查一次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
5.其它未尽事宜,请参阅《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
二、合并HIV 感染的HCV 患者的治疗(一)未开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抗 HCV 治疗方案和疗程与单纯 HCV 感染者治疗方案相同,总体治疗效果相当。
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观 察 C E、 BL、 T、 L H T I AS A T及 HC N VR A等水平 。
1 统 计 学处 理 . 4
采 用 S S 1. 软件进行 统计 学分析 , P S 50 计量 资料采 用 t 验 , 检 计 数资料采 用 : 检验 , P< 00 .5为差 异有 统计学意 义。
严 重感 染 等 并 发 症 。治 疗 前 患者 家 属 和 院方 均 签 署 知 情 同 意书。
1 . 治 疗 方 法 2
2 失代偿期肝硬化 患者治疗前后 指标比较 . 2
1 6例 失 代 偿 肝 硬 化 患 者 与 治 疗 前 比较 , 疗 1 治 2周 后
C HE、 B L、 S AL T I A T、 T及 HC A水平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 义 V RN
.
指标 与治 疗前 比较则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00 o 3 P .5 0例代 偿期 肝硬 化 患者治 疗 1 后 T I A T AL 2周 B L、 S 、 T及 HC V R NA水 平与 治疗前 比较 , 异无 统计学 意 义( 差 P> O0 o治疗 2 .5 4周后 上述指 标水 平均 与治 疗前 比较 , 降差 异有统 下 计学 意义 ( P< 00 结论 采取小 剂量逐渐加 量方法抗 病毒 治疗 丙型 肝炎肝硬化 , .5 o 可有效改 善患者肝 功能 , 使肝纤维
化程度 降低 , 而 】 丙型肝 炎; 失代偿 期肝 硬化 ; 代偿期肝硬 化 ; 赛若金 ; 巴韦林 利 【 图分类号 】 1 . 中 R5 26 【 文献标识 码 】 B 【 文章编号 】 0 5 0 1 2 1 O — 3 O 2 9 — 6 6( 0 2) 4 7 一 2
炎肝硬化患者 临床治疗效果 , 现报道如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09-09分享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张颖魏欣贾战生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隐匿性、持续性、进展性疾病,呈世界性流行。
目前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HCV感染后可以引起宿主的不同反应,部分患者经急性期清除病毒,很快恢复;而大多数患者转为慢性,慢性化率高达75%~85%,HCV感染25-3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为5%-2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如出现失代偿,包括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5年存活率约为50%,10年存活率仅25%,且肝癌的年发生率约为1%-7%。
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HCV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抗HCV治疗是丙型肝炎现症患者治疗的关键。
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是反映治疗长期疗效的最好指标,通常被认为是病毒学治愈的指标。
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of-care,SoC)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d(PEG-IFNct)联合利巴韦林治疗,SVR率约为50%-60%。
这种治疗方案尽管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对于基因1型丙型肝炎SVR率较低,而对于已经发展至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人群,常由于治疗副作用不得不问断甚至终止治疗。
因此,如何能在治疗前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扩展患者对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方案的适应证,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国际指南中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方案
近两年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及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2011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制定了HCV感染诊治指南,美国肝脏病研究学会(AASLD)则在2009年基础上更新了丙型肝炎诊治指南,具体提出了基因1型慢性HCV感染治疗方案,为提高持续病毒应答率和HCV清除率带来新的希望。
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专家共识和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专门阐述,他们指出,对于代偿期肝硬化,在无治疗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但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尤其对那些合并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者,必要时可采用生长因子对抗副作用。
对于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肝移植后移植肝脏再感染HCV,抗病毒治疗可以在患者被列入肝移植等待行列之后开始,目的是在肝移植时达到SVR或病毒清除。
在Child-Pugh A级肝硬化患者,其肝移植的原因是原发性肝癌,可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如果经预测其抗病毒治疗反应良好,可在经验丰富的诊疗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有腹水,可给予诺氟沙星预防性治疗;对于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危及生命副作用的危险性较大,不建议给予抗病毒治疗。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患者在慢性肝炎确定后即可以开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术后一年进展为严重的肝纤维化或门静脉高压者提示有快速病情进展和移植肝丢失的危险|生,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上述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国际抗病毒指南是建立在为肝移植做准备的基础之上,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是将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列为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建议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然而,高昂的费用和稀缺的供肝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使得我国的很多患者都难以对本方案进行取舍。
此外,也应当认识到,肝脏移植术并不能治愈丙型肝炎,有HCV血症的患者在肝脏移植术后普遍存在丙型肝炎的复发,这些接受免疫抑制的个体复发丙型肝炎后会加速发展,最终导致移植肝的硬化。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
面对我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比例较高、肝移植实施困难及对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持续病毒应答率高的特点,参考国际指南,我们在国内率先探索和提出了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标准及相应抗病毒治疗策略(表1),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我们首先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陪伴PEG-IFNcc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ct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对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SVR、停药后复发等指标定期观察,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不良反应。
结果发现,GM-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高于PEG-IFN减量组,复发率低于PEG-IFN减量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采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cx减量组,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后,作者还对丙
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将4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1型)合并脾功能亢进而失去抗病毒治疗时机的患者,在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栓塞术、脾功能亢进改善后3个月,给予PEG-IFNct-2d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并定期随访用药期间HCV RNA等指标及不良反应。
结果发现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能有效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缓解后给予PEG—IFNot一20【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其SVR率分别是65%及58.62%。
因此,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消除脾功能亢进后给予PEG-IFNot-2ct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SVR,能够达到延缓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的目的。
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实施标准治疗面临的主要是疗效和安全性问题,而阻碍其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脾功能亢进。
解决脾功能亢进后,可以纠正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
治疗前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和对治疗的应答来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或消除阻碍实施标准治疗的宿主因素,在严密控制副作用的情况下,采取更加主动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根据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
分级方法,通过采取PEG-IFNot 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配合不同的处置方法以解决脾功能亢进或缓解副作用,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该方案已在国内10余家大医院推广应用,使更多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和展望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阻止疾病进展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清除HCV的感染,PEG-IFN 联合利巴韦林一直是丙型肝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30%~60%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标准治疗有禁忌证。
新研发的HCV特异性靶向治疗(specifically targeted antiviral therapy for HCV,STAT-C)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其中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与Bo-ceprevir已于2011年陆续在美国上市,在中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尽管这些药物显示出了特异性的抗病毒作用及较少的副作用,但是STAT-C治疗仍不能脱离标准治疗,并且可能带来耐药的新问题,不难想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IFNa 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仍将是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支柱。
因此,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仍然要基于IFNct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治疗方案。
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了国际指南中的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使广大患者受益。
然而,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脾切除和脾栓塞可以解决脾功能亢进问题,外科切除的指征是什么,两种方法该如何选择?(2)对于拟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其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新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问世和临床应用,需怎样优化治疗方案?总之,如何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最大获益且危害最小,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