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多元化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建设是根据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协同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通常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
而在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成为迫切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间的协同合作,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往往注重个体能力培养,忽视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快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通过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生源多元化计算机类复合人才培养分层教学模式探索
生源多元化计算机类复合人才培养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作者:张国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32期摘要: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生源的构成由普通高考、专升本、3/2分段等组成,形成了生源多元化情况,增加了课堂的教学难度,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分层教学模式,对生源进行合理分层,设计个性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课程群分层知识能力体系,强化课程群间的无缝衔接,树立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课程多层考核机制的核心理念,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为企业提供毕业即可上岗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多元化生源;软件开发类;个性化定制;课程群建设;分层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2-0248-021引言随着高校在制定和实行招生计划上还是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高校的生源类型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的学生群体由不同层次的生源组成,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考、专升本、3/2分段。
论文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入点进行统计,普高的人数是850人,计算机学院专升本和3/2分段的情况:226人,计算机类专业:164人,占比:72.2%,药学、房地产经营、数学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等非计算机类专业:63人,占比27.8%。
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异性较大,导致计算机教学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不同来源的学生也为高校开展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复合型本科高校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生源的特点,进行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分层教学模式所谓的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特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要,构建课程群的知识能力体分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的管控能力[1]。
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段 昂【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单一,并未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进行考虑。
所以,如何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学生一直是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对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若干可行实施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1 总体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专业做专、学业做宽、实践做强”的人才培养理念,遵照“学生中心、以人文本”的价值导向,鼓励、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标准培养学分的基础上,将剩余学分自主发展学分学习,向专业能力提升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多元发展,构建服务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
1.1 主要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现有教学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绩效;二是通过大力开展新增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基本解决学生多样化发展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成就学生发展,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留足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学生个性特长和成长愿景得以尊重,学习兴趣和活力得以激发,学习能力得以增强,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1.2 基本做法以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围绕“专业做专、学业做宽、实践做强”的人才培养理念,多措并举提升专业内涵,成就学生发展。
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办学资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以完善多维度的条件为支撑,成立卓越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通过分流、进阶机制,为有深造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和考核评价方式;以学习需求和意愿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学资源整合、开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培养目标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决定了培养模式的方向和目标。
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良好的算法设计和分析能力、广泛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全面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学科,包含计算机理论、软件工程、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
在培养模式中,我们应该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还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开发、实习和实训等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验课、项目开发、实习和竞赛等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都应强调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
课程体系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前沿科技和热门领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和趋势。
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结合西安邮电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我校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地方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对我校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校企合作1研究背景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设有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高校有800多所,仅次于英语专业。
2008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达10.7万人,占工科招生人数的10.9%。
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
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学生的专业优越感越来越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本专业仍然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红牌专业之一。
出现这种现状,除了因为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办计算机专业外(据统计,现有开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一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办专业的),还与各高校都信奉“高水平”办专业理念,都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形成以一个模式办计算机专业有关,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局面。
早在本世纪初,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就针对已经逐步显现的苗头,开始了在我国分类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研究工作,并在2006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研究型(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种)和应用型(信息技术型)三种培养规格框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确定专业培养方向。
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结合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面向多种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架构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前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1引言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灵魂,目前已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
国家科学与技术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加强软件科技创新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软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战略。
但是,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开发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适应需求的软件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正成为软件产业振兴和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加大了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计算机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
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或很难找到工作。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与需求方需要的软件人才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鸿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软件企业)的需求存在距离。
企业需要有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不用培训或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适应工作的软件人才。
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到工作岗位后大都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2) 高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与用人单位,尤其是科研院所的需求有差距。
他们希望招聘的人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育学论文-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马蓉魏敏李霞【摘要】论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人才,提出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并给出了教改具体方案,三年的实践证明,新方案确实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一、前言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在传统的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
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与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进行计算机实验和项目实训,培养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这种培养模式以实际项目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或分配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突出实践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会更好地了解团队合作、需求分析、解决方案设计与实现等工作流程,并通过这些项目实践,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种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种重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量的案例分析、工程实训、软件开发等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理解工程设计过程,并提高软件开发的能力。
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需求,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技术要求,增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论网络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简论网络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探讨了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计了以人为本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构建“合格+方向”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
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
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成为首要问题。
作为新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在高等学府中备受青睐。
然而,在当前中国计算机领域发展迅猛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如何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次调查研究旨在通过搜集不同城市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与计算机领域企业就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及现状展开深入交流,了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趋势,为今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职业规划、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计算机领域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2.实地参观选择不同城市的高校,参观其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科研机构和教学设施,了解该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学生群体特点等。
3.采访通过对某些著名计算机企业的工作人员采访、分析,了解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趋势,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当前计算机领域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总体呈现出“工程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较弱,“应用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作为基本素质考察的场景较多的情形。
2.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偏强,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较弱,此外,因为计算机专业受女生特别青睐,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值得重视。
3.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部分学校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理论课程重、实践课程轻,离实际职场需求差距较大。
4.计算机领域企业对人才成长的要求通过采访调查发现,计算机领域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需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人才。
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 实验 班精 英 培养模 式 . 实 验班 着 眼于 未来社 会 发展 对计 算机 人 才质量 和 人才 规格 的需 求 , 调学 生 的主体 性地位 , 强 为学生
创造 探 索研 究 型学 习 的机会 , 培养 具有 学 科基 础知 识宽 厚 扎实 、 综合 能力 强 , 能够独 立 开展科研 工 作 、 能 够 提 出创新 性思 维 的本科 毕 业生 , 为研 究 生教 育 和社 会输 送 高 素质 、 新 型 , 具有 国际竞 争 力 的计 算 创 并
如下 措施 :
1 优 化 传统 专业 的人 才 培养 .
传统 的计 算 机专 业 中如计 算 机科 学 与技术 、 件工 程 等 专业 , 们 根据 “ 实 基础 、 宽 口径 、 化 软 我 夯 拓 强 个性 、 于创 新 ” 善 的指 导思 想 , 采用 多 层 次 、 方 向 、 口径 的课 程 教 学 体 系 。课 程 设 置 包括 四大 类 : 多 宽 综 合素 质类 课 程 、 科 基础类 课 程 ( 学 必修 、 修 ) 专 业类 课 程 ( 修 、 修 ) 实 践 类课 程 ( 第 二课 堂 ) 选 、 必 选 和 含 。 继续 完 善课 程设 置 中 的专 业 主修 方 向及 多个辅 修 方 向的机 制 , 供 相 当数 量 的选修课 程 , 提 学生 可 以根据
握 课 程知 识 的要求 设 置成 基本 了解 、 解掌 握 、 新 应 用 等不 同层 次 。实验 分 学科 基 础 技 能 、 理 创 专业 基 本 技能 、 专业 综合 技 能 和工程 实践 能力 四个层 次 , 计 了任 务驱 动 、 设 问题 驱动 、 案例 驱动 和项 目驱动 四种 基
往 (nentnl o mui tn 、 Itrai a C m nc i ) 国际 合 作 (nentnlCoeai ) 国际 文 凭 (nent nlCrf o ao Itraoa oprtn 和 i o It aoa e i- r i t i cr)使 中外 办学思 想 、 学 内容 、 ae , 教 管理 模 式得 到 充 分交 融 。本 专业 培 养 英语 应 用 能 力强 , 掌握 计 算 机
基于多元反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 计算机 专业; 多元反馈 ; 人 才培养
Ke y wo r d s : c o mp u t e r s p e c i lt a y ; mu l t i — f e e d b a c k ; t a l e n t s c u h i v a t i n g
赵学民 Z HAO X u e — ai r n; 张新月 Z HAN G Xi n - y u e
( 郑 州航 空工 业 管理 学 院 , 郑州 4 5 0 0 1 5) (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e n t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1 5 , C h i n a )
中图分类号 : C 9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3) 2 6 - 0 2 7 1 — 0 2
O 引 言
强, 实际效果差的局 面。 另一 方面 , 社会用工单位招不到合 适 的 所 需人 才 ,由 于 高 等 学校 对 社会 变化应变不及时 , 还 随着 高校 计算机 相关专 业 的迅 速增 多和 其他 学科专
Va l u e En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n e e r i n g
・2 7 1・
基于 多元反馈 的计算机专 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Th e Re s e a r c h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Ta l e n t s Cu l t i v a t i o n o f Co mp u t e r S p e c i a l t y Ba s e d o n Mu l t i - f e e d b a c k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
第 8 期2021 年 8 月 10 日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642960 引 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传统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根据学生个性实施恰当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视[1]。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最终实现“一生一案”,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案。
“一生一案”描述了未来教育的美好蓝图,但其对教育资源的高消耗性天然地将教育资源有限的地方高校排除在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地方高校在推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受教者的个性和需求,还要顾及受教者的共性以及地方高校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施教者的素养[2-4]。
由于专业是需求相近的个体之集合,学院是相近专业的集合,学校是各个学院的集合,二级学院是地方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天然最佳主体[5],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解决3个基本问题。
1)多元化体系构建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E-JSJRJ20201336)”;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回归课堂原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与学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19203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内涵下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73128);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能软件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83032)。
第一作者简介:杨志刚,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个性化教育研究,ayzg163@。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杨志刚,罗代忠,刘艳军,王先平,马新强(重庆文理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重庆 402160)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在推行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从打破专业边界的“同根异果”课程体系、打破课堂边界的“适性教育”教学模式和打破校园边界的“个性成长”课外支撑平台等3个方面,介绍具体专业化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最后说明个性化教育成效。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程选取、课程内容安排与衔接、教学方法与模式 实验室、师生科研群平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层次分 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和“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第6期 28 2017 年 6 月 10 日
计算机教育
Computer Education
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6-0028-04
中图分类号:G642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 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李 红,王春枝,欧阳勇
(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比如在 SPOC 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 入式软件设计和测试等课程。全方位涵盖了软
分的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在 件、硬件、网络、数据库等知识范围,并且根据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 专业特色和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差异,研究了不同
提高。
专业中课程群设置的区别和方式,在课程群内部
2.2 课程群的建设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SPOC\ 翻转课堂 \ 对分课堂 \ 混合学习等模式,通
“课程主导”强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 过充分理解各种教学的不同内涵与内在联系,将
旨在通过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 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课程与实践环节之中,并通
容的改革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在能力优先 过对比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与优势,实现了
第6期
人才培养
29
“ 7 2 1 ” 模式 以生�本、因材施教、分�培�
原 理、 软 件 工 程 等 课 程; 计 算 机 网 络
“ 7” �主� �践突出
特色
IT人才多元 �践培�体系
计算机专业新工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新工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结合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多元化培养”的理念,构建了课程嵌入式培养、科研训练培养、科技创新竞赛培养、企业微项目培养和混合式工程项目培养在内的五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如何有效地将这五种培养方式融会贯通于多元化培养模式出发,研究和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全面、合理和有效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工程化;多元化培养模式一、引言当今世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引发了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世界各国在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新兴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工程实践教育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实践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与挑战[2]。
因此,需要紧跟新兴科技发展的动向,提前布局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
2021年2月,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从目前国内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已经被纳入新工科的范畴[3]。
从这些专业的分布中可以发现,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工业智能化为核心,以新型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为主干。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各高校计算机专业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对基础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课内外的实验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分性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模糊[4]。
新工科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探讨
新工科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探讨孙海龙a ,王阿川a ,王春艳b(东北林业大学a.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b.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针对林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以东北林业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结合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持续改进,取得一定的成效,为其他院校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基金项目]2019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GYZD2019-07)[作者简介]孙海龙(1977—),男,黑龙江五常人,博士,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林业、嵌入式与人工智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1-0173-04[收稿日期]2021-03-02近年来,国家为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台了新工科建设相关措施,从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到2017年6月,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三部曲”,确立了新工科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内容,掀起了全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潮,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以新工科为背景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随之展开[1]。
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多路径、多模式和多内容的活动,一方面要主动设置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互联、机器人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2]。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当今社会计算机专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各学校设立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然而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现象。
许多学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许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产学结合”等模式。
诸多新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才培养困境。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虽然设定了新目标,采用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备,在培养途径上却仍旧沿用原有模式,最终无法实现新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改革成为空谈。
我校自有计算机专业以来,一直着力于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专业发展,及时调研市场,更新思想观念,提出了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过硬、技能一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了科学合理培养方案,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途径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的途径,它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块。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教学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高。
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与设计,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首先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组织他们开展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领头羊,布置相应的合作任务,指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借此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第三,我们也优化了课程考核手段,突出多元化评价,以日常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外实践项目等,结合上机测试成绩和平常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专业方案解读
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专业方案解读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当前高校中需求较大且非常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行业需求,培养多元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对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专业方案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方案的核心。
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将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计算机编程和应用技术,还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专业方案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这些要求,提供相应的培养环境和实践机会。
二、课程设置专业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目标而制定。
其中,核心课程应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技术、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软件工程方法学、人机交互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适度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的同时,能够拓宽知识面。
三、实践教学专业方案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等形式。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企业或社会合作的机会,在实际项目中学习经验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四、评估方式专业方案应明确评估学生的方式和标准。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作业等。
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此外,评估标准也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五、发展趋势面对信息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多元化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专业方案也应根据行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在专业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行业的需求分析报告,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以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确保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个性多元化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实际,探求一种适应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个
性多元化发展的游戏式课外教育模式,该模式将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融合学生
竞赛、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优势,引导学生课
外学习,进而达到充实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专业素
养与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个性多元化培养模式
一、引言
所谓个性,是个体具备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品格与心理,其形成过程受社会环境和教育
模式的影响。
良好的个性行为将直接影响个人品格的健全和创造力的发挥,是个人成功的重
要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因此该时期
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且由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生是接受前沿科技的生力军,因
此大学时期也是个性多元趋势愈发明显的时期。
二、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本文研究者进行过相关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外的学习
中依然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究其原因是
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老师主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不重视课外自主学习,学生中较缺
乏的是学习的计划、监控以及评价。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课外学习十分重要,本文即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学习展开引导模式的研究。
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将学
生的个性发展融入计算机专业教育,使得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学习性,根据学
生个性重点突出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拓展该方面的知识,将专业培养由面及点、由点及线、由线织网成面,增强学生就业隐性实力。
此外,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未来会从事软件开发相关
工作,而软件开发对于团队协作精神的依赖不言而喻,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进行培养用以促
进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素养的养成,而这些是课堂教学难以完成的。
因此,构建相关的课内
评价体系以及课外评价体系,这两方面将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主体;此外由课程内容的多
元化分解引出多元化培养,开展游戏式课外小组的组织,该组织将结合课外评价体系和多元
化培养的目标进行验证。
1.构建适应性较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用具体的评价体系来监督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体体现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课内外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学
效果评价的使用等, 课内评价体系和课外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是保证该评价体系运作的有力保证。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制定需要强有力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从培养计划中承认个性差异性
教学和多元性教育。
由培养计划引申出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制定全新
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对学生课外学习做出肯定和引导,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确立课内评价体系和课外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该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相关游戏
式课程,将游戏模式引入学习,让学生在课外游戏娱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2.学生个性教育、个性发展与未来个人的长足发展有力结合。
学生的未来发展主要体现
在个性发展与团队协调两个方面,利用切实有效的培养方式调用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等活动的
积极性。
开展个性化教育需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进行,从大部分学生喜好网络游戏
作为切入点,利用各学科教师的特长进行个性化教育。
为完成课外学习小组构建,从学生新
生中挖掘学生个性进行针对性教育,并初步形成定势;在其它年级进行小组划分,成立相关
小组,进行重点培养以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小组协作形式开展专业研究。
根据计算机专业
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大方向将学习小组分为游戏语言、游戏美工、游戏创意以及
游戏音乐等小组,而每个小组也同样根据小组个人的个性拓展为若干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具体的学习、科研、实践等工作。
三、结论
本文从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以及特色课外学习小组的组建两方面同时入手,利用多元化
评价体系来检验课外学习小组的成效,利用课外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对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
完善。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在于培养计划的制定、主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制
定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依据的制定三个方面,可以具体体现在相关游戏式评价体系的制定,游
戏式评价体系将结合游戏式课程的制定,该课程将突破以往单一学习性,将游戏性和娱乐性
融入其中,达到学习即游戏、游戏即学习的目的。
主要分个性挖掘、个性能力放大以及个性
化分类三个步骤进行:鼓励学生个性化,从基础专业教育中让学生挖掘自身特点,适时引导;针对学生自身个性开展针对性引导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将个性能力放大;开
展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目标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分类,形成协作小组。
参考文献
[1]史航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D].江苏大学。
[2]李永平徐默莅“微课”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改革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2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