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论怎样评论城市的混乱_读_隐藏的秩序_

合集下载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作者:林伟来源:《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01期[摘要]城市空间想象在科幻电影叙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光怪陆离的未来都市空间不仅是对现实城市地理空间的投射和延伸,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政治内涵。

好莱坞后人类科幻电影中对未来城市的空间想象呈现出二元对立式的地理构造。

本文运用爱德华·W.索亚(EdwardW.Soja)的后大都市城市理论,对科幻影片《极乐空间》(Elysium)的两极化空间想象进行探讨。

本文认为,影片中的未来都市生动地呈现出了索亚提出的“碎形城市”(fractal city)景观,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美国后大都市两极分化造成的空间错配现象。

同时,影片乌托邦式的童话结局也打开了新的流行文化想象空间,表达出对“空间正义”的诉求。

[关键词] 城市想象空间政治《极乐空间》碎形城市空间错配[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957/ki.kpczpl.2021.01.008电影通过将真实景观和幻想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制造出一种流动性和连贯性,从而达到一种“地理景观叙事”的效果 [1]。

城市空间是真实地理与文化想象的混合体,电影中的城市景观既是对现实城市地理空间的投射和延伸,又如一个社会隐喻意象,影响着观众对现实城市地理的理解。

这种“想象的地理”甚至可以与真实的城市地理之间发生交流与互动,成为对现实地域空间的重构与延伸。

影像城市可以通过集体文化认同将自身镌刻进现实空间中。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指出:“(城市的)一切都是影像和剧本连续的奇观展演……要探索城市的秘密,须得从银幕空间走向城市空间。

”[2]科幻片中的未来城市幻景看似虚无缥缈,实则“使我们对于自己当下的体验陌生化,并将其重新架构”[3]。

科幻片中的“异托邦”未来都市,既是影像媒介打造出的视觉奇观,也犹如一个镜像城市,让我们得以反观自身所处的空间。

全球混乱理论

全球混乱理论

杨雪冬:全球混乱理论简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断曾经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引起强烈反响。

在诸多批评者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组理论:全球混乱理论(Globalchaostheories)。

按照美国学者萨多斯基的归纳,“冷战”结束后在美国出现的各种对未来表示悲观的观点,例如“文明的冲突”,“无政府状态的来临”,“杰哈德对麦当劳”等,统统可以称为“全球混乱理论”。

[1]在90年代“和风”竞吹的国际背景下,这些论断颇不和谐,并且由于对非西方社会的片面判断而受到了相关国家学者的激烈批评。

现在看来,这些一度被看作危言耸听的论断似乎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全球状态,并在某种程度摆脱新自由主义的虚妄。

全球混乱理论的成员主要有三类:新闻记者,例如卡普兰、威廉·普法夫、罗宾·赖特等;学者,例如亨廷顿,巴伯、沃克·康诺尔;电视工作者,例如迈克·依格纳蒂夫、马丁·马逖、R.斯克特·阿波比。

此外,还有一些政治家,例如美国参议员莫尼依汉、布热津斯基。

而且这些人并不都是美国人。

例如马修·郝斯曼、安德鲁·马歇尔来自英国,奥布莱恩来自爱尔兰,恩岑伯格来自德国。

他们的政治信仰也不同。

有的是左派,例如巴伯,有的是右派,例如托夫勒夫妇,更多的则是中派。

虽然这些人坚持各自的观点,不愿意与其他人并列在一起,但是依然可以根据他们的主要主张分为三派:第一派强调的是东西方的冲突,或者说文化世界观的冲突;第二派强调的是生态压力引发了混乱,认为这种压力是全球性的;第三派认为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激进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以及排外的种族主义运动的复兴。

有时这些现象统统被称为“种族民族主义”或者“宗教民族主义”。

使全球混乱的悲观看法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于两个人。

一个是 卡普兰,另一个是赛缪尔·亨廷顿。

前者根据自己在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采访经历,在1992年出版了《巴尔干幽灵》(Balkan Ghosts)一书。

列斐伏尔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辩证法内涵

列斐伏尔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辩证法内涵

求是学刊 2019年第4期列斐伏尔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辩证法内涵温权摘要: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有机延伸。

通过建构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他试图从“它者”或“第三项”的元哲学语境中,释以“差异空间”为前提的现代城市乌托邦,对以 “抽象空间”为座架的资本空间再生产机制的消解作用。

其理论始基,则是在“空间实践-空间表 象-象征空间”“抽象空间-空间矛盾-差异空间”以及“资本-土地-劳动”三组三元辩证体系中,对资 本主义缘何长期幸存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日常生活-城市革命的激进展望。

据此,列斐伏尔 在空间辩证法的开放视域中,重新定位了马克思实践理论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在统一;进而,以城市为切入点,勾勒出在资本剥削方式已发生转向的情境下,无产阶级获得解放 的当代路线图。

关键词:空间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差异空间;日常生活;城市革命作者简介:温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哲学思想研究”(17FZX036)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9.04.00220世纪60年代,列斐伏尔的研究旨趣从日常生活批判转向城市空间反思。

对此,他曾明确指出,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既“包括对都市现实的批判分析,另一方面包括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分析;实际上,日常生活与城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分析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ensemble)之 上”。

®这表明,列斐伏尔学术聚焦的游移,实则揭示出他对嵌套在资本生产范式下的社会总体实践进 行的检视在不断深化。

而后者又引申出一条解读马克思经典社会批判理论的三元空间辩证法线索。

其中,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方面,从元哲学的视角来看,建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现代城市空间,可视为涵盖社会生产与再生 产并标志其特殊空间形态或构型的“空间实践”(La pratique spatiale),同社会关系在其中被权力秩序强①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2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页。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

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

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

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

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

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年)中,充分表达了城市研究的许多理论创新,他提出新的“空间生产”概念作为城市研究的新起点,强调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与人的关系时的意义,指出城市社会生活展开于城市空间之中,各种空间的隐喻,如位置、地位、立场、地域、领域、边界、门槛、边缘、核心和流动等,无不透露了社会界线与抗衡的界限,以及主体建构自我与异己的边界,从“空间向度”来把握城市阶层的划分和相关主体的形成。

列斐伏尔更加明确地探讨空间和社会再生产这一中心主题,借用空间/区域的冲突来取代阶级冲突,把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当作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最为现实的切人点。

大卫·哈维在《空间的生产》英译本后记中指出,通过1968年“五月风暴”的历史事件,列斐伏尔认识到了城市日常生活状况的重要意义——它是革命激情与政治的核心。

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模型,他们将空间看作是独立的、纯粹的、客观的研究对象,忽视了城市空间过程与城市社会过程的联系,在对城市空间过程的分析中缺乏一种批判精神。

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则与之完全不同,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将城市空间过程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加以考察,将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循环、资本积累、资本危机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

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方面。

列斐伏尔通过揭示城市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如何是特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揭示它们如何有助于这种生产方式所依赖的统治关系的再生产来破除城市意识形态。

理解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需要把握其思想体系中空间、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三个要素的内在联系。

列斐伏尔基本观点是:城市不仅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建筑环境,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载体。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既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者,城市空间正是时、空、人、物的流转及其背后权力架构之组织与管理规划,所有的资本主义关系通过城市空间组织作为载体而实现了再生产。

混沌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混沌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理论 , 由 在无 限世界 中预测 、观察 和 于
计算 的有限 属性 ,在某 些情况 下,准 确
预测是不可能 实 的。在混沌状态下,我 现 们预 测的所 谓城市 秩序 不可避 免地 变为 混乱 ,城市 发展 的事实 很少像 人们计 划 的那 样进行[ 】 而依赖 “ 预言 的 u, 完美 规 划策略很 可能 将是不 恰当的甚 至是 误 导 的。 城市 的不 确定 性与不 可预 测性对 于 城市 规划 师而言 无疑令 人沮丧 ,正 如气 象学 家做 了几十 年的天气 预报 ,忽然 被
直面不确 生 ,不断吸纳科 学技术的最新
成就, 想和方法,从而最大可能m  ̄,规划与实 Y J 、 际的裂隙[。 人们 通常 认为 ,掌握 信息是 控制 事 物不确 定性 的首要 手段, 信息 量大, 消 除不确 定性 的程度 就大 ,对事 物的预 测 就会更 加准确 。 然而。 混沌理 论告诉 我 们,混 沌体 系自 身便是一 个产生 连续 信
t pial a i s e Unc y c ch otcsy t m eRao y, pr dit l y alct ea in t e r eran so de v s e t ou tt b i t un e cabi di e i r lto bew en o d d di r rgie n w h gh our an i t c pa i Ur an pa er ndde so m a er s lun r t d t e e s lnnng b lnn s a ciin k s haI de san h a enc i sch t ysem g er ieur anplnnng eof ct aoi s t a y。 c en al b a i z pae e.oI w ci e lpm e ues gr p ba r er ndIw a ba r n  ̄ p se r  ̄c f l o t d veo y nt t r as ur n o d .a o rur nt a sionex en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社区环境设计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社区环境设计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社区环境设计作者:***来源:《设计》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以列斐伏爾“空间生产”与“日常生活”理论为认识框架,对当前社区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以微观视角深入社区日常生活,将社区空间分解成围墙、出入口、道路、绿化、环境艺术和设施等多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对社区环境的批判性分析拓展环境设计的理论认识,将研究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向身体与行为和空间的关系。

强调社区环境设计的空间整体观,建立以社会参与艺术与环境设计结合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空间生产日常生活批判差异节奏社区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81-04引言社区环境以日常生活的微观、零碎和循环为基本特征。

又涉及资本、权利、管理、文化、建造等多纬度问题。

社区问题是环境观念、环境艺术、环境设计共同面对的空间实践对象,是当前环境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社区发展依然伴随着权利与资本的驱动展开,底层百姓并未真正开口说话,还是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的“抽象空间”支配的范畴。

因而各种花哨的治理术总是在现实中被百姓的生活对抗、扭曲或消解。

一、空间生产:关于社区环境营造的批判性理论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一书是其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

其核心为“空间实践一空间的表征一再现的空间”三元辩证空间理论[1]。

其中,“空间的表征”被理解为资本和权利影响下有计划的、构想的抽象空间,这里涵盖了设计师们主要的工作行为和方式。

“很清楚,空间的编码不仅是阅读方式和解释方式的,它还是一种空间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

……空间生产是范畴化的空间规划,是行政官员、物理学者、城市规划学者等所想象出来的空间表征。

作为生产关系和生产秩序的制造者,空间生产呈现为一个由景观、符号、色彩等要素组成的乌托邦精神世界。

”[2]“再现的空间”则被理解为实践的、体验的、日常的、隐秘的,与“空间的表征”具有对抗性的空间。

而这种对抗,列斐伏尔以“异化”理论进行分析。

城市空间的伦理学批判及其意义——以大卫·哈维为例

城市空间的伦理学批判及其意义——以大卫·哈维为例
念 碑 式具 有 建筑 学 意 义 的洛 杉矶 旅 馆 斜 堤 ” 为城 视
被理解成一种 ‘ 经过具体化与神圣化的道德距离 , 而 正是 这种 道 德距 离 将 阶级 区隔 开来 ’ 。社会 阶级 的
区隔 , 以空 间生态 的方式存 在 , 以垂直 隔离 的方 既 又
式表现。巴黎将 ‘ 它的头放在阁楼上 , 居住的是科学
第 5期
高春 花 , 孙希磊 : 市空 间的伦理学批判及其意义 城
3 7
因其阶级地位的限制 , 在空 间的占有与控制 中处于
劣 势 , 们 从 事 着 空 间生 产 , 城 市 建 设 做 出 了 贡 他 为
和富人咖啡馆之分。靠微薄工资过活并时刻面临失
业 危 险 的工 人 只 能在 工人 聚居 区域 的 咖啡 馆 活动 。 在 这 个对 工 人来 说 最 稳定 最 可 接 近 的公 共 空 间里 ,
中图 分类号 : 8 B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17 (0 ) 5 0 3 — 6 17 —9 22 1 0 — 06 0 1
大卫 ・ 哈维 ( ai H re )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D vd avy 是 主要 代 表人 物 . 以历 史 唯物 主义为基 本 理论平 台 , 他 将 城 市空 间 置于 特 定 的伦 理关 系 中考 量 , 以构建 道 德 的 空 问样 态为 理 论宗 旨 . 开 了对 西 方 社会 城 市 展 空 间 的伦理 学批 判 。哈维 分析 了现代 城市 中的空 间
对 欧 洲近代 城市 史上 的著 名案 例—— 奥斯 曼 的巴黎

城市空 间公平正义缺失 的主要表现
改造为分析例证 . 完成 了其重要著作《 巴黎城记—— 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在法 国第二帝 国时期 (82 15 — 17 80年 ) ,担 任 塞 纳 省 省 长 的乔 治 一 仁 ・ 斯 曼 欧 奥

混乱背后的秩序

混乱背后的秩序

混乱背后的秩序摘要本文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述艺术进行探讨,研究这部作品为什么把故事的时间打乱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作者的这种叙述形式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时空混乱的背后隐藏着严密的秩序。

关键词:混乱秩序写作手法结构安排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巨著,它与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起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

自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193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的论文之后,许多评论家就针对《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空间形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指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而他独特的时空观造就了他独特的写作技巧。

小说从四个不同视角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逐渐衰败的过程,从而反映南方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和庄园主阶级迅速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

文章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这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叙述模式;这四个部分分别由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佣迪尔西叙述,而且每一部分叙述者对事件的描述也是支离破碎、颠三倒四的,使读者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的时间安排得如此混乱,把一个个片段像洗牌一样挨个打乱?“为什么让一个白痴的心灵来给福克纳的想象世界揭开第一扇窗”?是为了追求叙述手法上的标新立异?是为了意识流而意识流?还是另有目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福克纳采用如此写作手法和结构安排的内在原因及其精妙之处。

一时空交错的混乱突出小说的主题《喧哗与骚动》中时序的混乱不仅表现在四个部分采用3124这样颠倒的时序结构,而且表现在人物对故事的叙述,尤其是前两部分班吉和昆丁在自己的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思维不断从生活的这个片段跳到另一个片段,自由驰骋,不受任何限制。

社会转型期空间书写—《双城记》之空间三元辩证法

社会转型期空间书写—《双城记》之空间三元辩证法

Testing and Evaluation (Tertiary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文学评论General Serial No.1172022No.21文静(2000-),女,在读本科生2通讯作者:戴雪芳(196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社会转型期空间书写———《双城记》之空间三元辩证法文静1戴雪芳2(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狄更斯在其代表作《双城记》中描绘了18世纪英国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不仅揭露了人性的善恶,更映射出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巨变与社会危机。

小说不断变换叙事空间———宏观与微观视角交织、公共与私人领域并置,将空间与生产活动、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生动书写出社会转型期的空间特性,而这恰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相呼应。

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基础,探究《双城记》中的空间书写,解读转型期社会隐匿于物质、精神、社会三重空间的历史性、生产性与关系性。

关键词:空间三元辩证;《双城记》;生产活动;意识形态;社会关系1.引言作为叙事存在的基本维度,空间长期处于理论研究的边缘地带,或是被看作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存在,或是被视为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态容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运动突飞猛进,空间生产模式遂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包亚明,2003:47)。

与此同时,“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的兴起促使西方学者重新思考空间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理论层面所起的作用,空间逐渐被提高到理论核心的地位。

在《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 ,1974)一书中,亨利·列斐伏尔(1991:26)将空间定义为“一种社会性的产品”,他将人类生存空间划分为物质、精神、社会三重空间,并提出著名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 )、空间表述(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表述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

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问题:一种三元空间辩证法视角

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问题:一种三元空间辩证法视角
是 中国马克 思 主义研究 城 市 问题 比较 滞后 或迟 钝 的第二 个原 因。
二、 对 列斐伏尔的三元空 间辩证法 的运用及其启示
我 们该从 何 处人手 来发 现 与运用 马克 思 主义真 正擅 长 的方法 呢? 马克思 主义 通常 习惯 于从 生产 关
作者简 介 : 刘怀玉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 中心 暨哲 学系教授
……ຫໍສະໝຸດ …………


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 问题 : 种 三 元 空 间 辩 证 法 视 角

口 刘 怀 玉 摘要 :马克思主义研 究 中存 在着对城 市 问题 的迟钝 与失语 现象 由来 已久 , 一方 面缘于城 市问题意 识不 自觉 , 另一方 面则衍 生于研 究方法论 的短板。马克思主义要介入城市 问题 的讨论 , 其 主要任 务首先并不是 对
的启 示 。
关键词 : 城 市 问题 ;空 间辩 证 法 ;列 斐伏 尔 ; 啥 维
中图分类号 : A 8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0 2 3 ( 2 0 1 7 ) 0 4 — 0 0 1 5 - 0 5


问题 的提 出 : 马克思 主义 为何对城 市问题 研究有些迟钝 或失语
笔者想 要讨 论 的问题 并不 是 马克思 主义 为何 与如 何关 心 城 市 问题 , 而 是 在 中 国语境 下 的 马克 思 主 义为何 对城 市 问题 的关 注是如 此 的迟钝 ?笔 者认 为 主要 有两 个 原 因 : 一 个 是传 统 马 克思 主 义对 城 市 问
题 的意识 既不 自觉更 不集 中 , 另外 一个就 是研 究 方法 论 的短板 。从 1 9 8 4年开 始 , 中国城 市 化改 革 已经 进 行 三十 多年 了 , 但 是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学 术 界对此 问题 的反 应是 迟钝 的 , 立场是 失语 的 。失 语 的一种表

隐藏的秩序——网格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

隐藏的秩序——网格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

隐藏的秩序——网格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①郑 涵(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 要 ]本文从网格设计的发展、表现与特征等方面入手,论述网格设计带给书籍装帧的新面貌与活力,同时提出网格设计要与书籍类别与内容相吻合,不能因形式而形式,主张在设计中注入感情,升华艺术与文化内涵,体现其隐藏的秩序性,力求使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性与功能性达到完美结合。

[ 关键词 ]网格设计;书籍装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3-0194-04收稿日期:2018-03-08作者简介:郑 涵(1980- ),男,浙江宁波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艺术生活》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设计学。

①基金项目:福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研扶持基金专项)“构建网格系统进行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5SKF57)。

天才的设计家Jan Tschichold 曾经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展示了一个制造“完全正确”的图书(不是好的图书,也不是漂亮的图书,而是一本完全正确的图书)的方法。

这个系统就是网格系统,它在电脑、印刷,甚至各种测量单位出现之前就存在着。

无关乎英寸或者毫米,无关乎派卡或点,它仅仅用直尺、纸和一支铅笔就能实现。

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使用它,这仍然是一个有效的、迷人的、简洁的系统。

如今,网格系统被用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建筑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面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等。

一个好的设计并不只是让复杂简单化而是在于能管理复杂、驯服复杂,让其更具有秩序性。

虽然在书籍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书籍复杂的元素,包括封面、封底、扉页、书脊、页眉、页码、版心、索引、目录等的设计,通过构架网格系统使各版面在视觉上达到统一、均衡、有序的效果。

在成品的书籍设计中,网格线已经看不到,但依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秩序感。

“网格是一种将不同尺寸比例的文字、图片结合成整齐匀称的整体的手段,但在最终效果中网格应该是被其他图形主题所覆盖或隐形的。

机遇与挑战申论范文

机遇与挑战申论范文

机遇与挑战申论范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水手,机遇与挑战如同那或明或暗的浪潮,不断地冲击着我们。

先来说说机遇吧,那可真是时代赐予我们的大礼包。

就拿互联网来说,简直是个神奇的魔法盒。

以前的人想做点小生意,得租个店面,还得担心客流量。

现在呢?随便一个人,有点创意,开个网店,就能把自己的小玩意儿卖到全世界。

这就好比在自家门口突然出现了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黄金大道,只要你有胆子踏上这条路,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小梦想变成大事业。

而且互联网还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超级容易。

想学习烹饪,不用再去拜师学艺,网上各种教程,从煎个鸡蛋到做满汉全席,应有尽有。

这就是机遇,它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无数可能性的花朵。

再看看共享经济,这也是个新鲜又有趣的机遇。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等。

这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资源派对”,大家把闲置的东西拿出来共享,既方便了别人,自己还能赚点小钱。

比如说共享单车,以前出门要是没车,走路累得要死,打车又心疼钱,现在到处都是共享单车,几块钱就能轻松搞定短距离出行。

这就为很多人创造了新的创业方向,也给大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但是,这大海可不会一直风平浪静,挑战也随之而来。

还是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事儿。

网络诈骗就像隐藏在暗处的鲨鱼,一不小心就可能让人血本无归。

信息爆炸也让我们头疼,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真假难辨。

有时候想找个靠谱的东西,就像在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而且网络的发展也让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了冲击,比如说实体书店,在电子书和网络购书的夹击下,生存变得十分艰难。

再看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城市里到处乱跑,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和秩序。

而且有些共享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最后只能破产倒闭,这也让很多用户遭受了押金退还难等问题。

那我们该怎么在机遇与挑战的浪潮中稳稳地航行呢?首先得有敏锐的眼光,就像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能看出哪里有宝藏一样。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及其建构意义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及其建构意义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及其建构意义列斐伏尔是法国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城市理论家,他提出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以及其建构意义。

首先,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性质。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系统,包含着矛盾和冲突的元素。

社会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2.阶级性质。

列斐伏尔关注社会空间的阶级性质,认为社会空间不仅是经济关系的表现,也是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和扩展,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秩序和权力的体现。

3.生产性质。

列斐伏尔强调社会空间的生产性质,他将社会空间视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社会空间通过符号和象征的生产来塑造和表达社会关系,塑造和表达社会意识形态,并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4.意识形态性质。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生产,他关注社会空间中的象征和符号系统的运作和变化。

他认为城市化和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塑造了新的意识形态。

其次,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建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增进对社会空间的理解。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辩证法扩展了对社会空间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空间的内涵和作用。

他的理论提醒我们注意社会空间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阶级和权力对社会空间的塑造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2.解析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

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表征和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空间的观察和分析,解析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动力。

列斐伏尔的理论提醒我们重视城市空间中不同阶级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问题,关注社会空间中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3.拓宽城市研究的范畴。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辩证法突破了传统城市研究的范畴和视角,强调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问社会学2008·2so c i et v第28卷理论及其中国意义昊宁摘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问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鸟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社会学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一工作一休息”的循环模式。

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作者:赵芳【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

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

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

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

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

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

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

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

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

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

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

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

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

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

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

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

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

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作者:张佳佳崔馨丹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4期摘要:城市空间的规划与整治可以从大卫·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

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正义观的延伸,他注重空间生产正义,同时关注身份等级的空间再生产,这些都是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可利用的理论资源。

因此,在面对当今城市空间开发中的地理景观遭到破坏与人的生存异化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注重城市空间中的自然正义性、扬弃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以及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来进行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正义生产正义资本逻辑一、城市空间的的非正义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个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表现。

但是在城市空间的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城市环境非正义与社会发展过程非正义的现象。

(一)城市环境中的非正义——地理景观遭到破坏资本以其创造的自然景观形式来表现自己。

自然景观被作为使用价值来创造,以促进资本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逐步积累。

城市空间中的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较大,固定资本对于从一级循环流向二级循环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一种缺点。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价值更加容易丧失。

如果在固定资本的价值还未偿还结束就出现了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固定资本,固定資本就会由于闲置而遭到损失。

那么原先的固定资本的价值则会遭到贬损。

“建好不用的建筑物(以及新制造的机器)或半途停建的建筑物,堆在仓库中正在的商品,这一切都是资本的毁灭——现有的生产条件实际上没有起生产条件的作用,没有发挥生产条件的效能。

这时,它们的使用价值和它们的交换价值都化为乌有。

”(二)社会发展中的非正义——阶级分异加剧资本家阶级掌握着工作过程,组织工作过程是为了产生利润。

劳动者只能支配其必须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利润来自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但作为一个阶级的资本家,如果要自我复制,就必须扩大利润的基础。

因此,我们形成了一个建立在“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原则基础上的社会的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资本的空间压力。

”星罗棋布”这个短语背后有什么寓意?

”星罗棋布”这个短语背后有什么寓意?

”星罗棋布”这个短语背后有什么寓意?星罗棋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常常用来描述事物分布的密集和错综复杂。

这个短语背后寓意着一种无序中的有序,即无数个点在空间中呈现出错落有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

它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分布情况,如星星在夜空中的分布、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布局、人们的观点和意见等等。

那么,"星罗棋布"这个短语背后到底有哪些寓意呢?一、万物的纷繁交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星罗棋布的景象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夜晚的星空,繁星点点,星星间的间隔和位置各异,却又恰到好处地填满了整个夜空。

这一景象正是宇宙中亿万星球的分布状态的微缩。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树木、道路、车辆等各种元素层层叠叠,错综复杂,每一个元素都找到了它最好的位置,织成了浩瀚的城市图景。

这些星星和建筑群的分布,一方面展现了它们各自特有的形态和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它们在整个宇宙或城市构建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二、秩序与混乱并行星罗棋布的背后还意味着一种秩序与混乱并存的状态。

虽然星星或建筑物等事物的分布看似错综复杂,但背后却蕴含着一种规律和有机的秩序。

无论是星星在夜空的分布,还是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调控。

这种纷繁背后的秩序使得星罗棋布的景象既充满了活力和美感,又展示了事物之间的互动和平衡。

正如每一个星星都在发光,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观。

三、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星罗棋布的分布还体现了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每一个星星或建筑物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但它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宏伟的景象。

正如星星离散地分布在夜空中,却组合成绚丽的星河;建筑物散落在城市中,却形成了繁华的都市风景。

星罗棋布的分布模式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展现了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平衡。

每一个个体通过其独特的位置和功能,为整个系统增添了丰富性和稳定性。

四、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星罗棋布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