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阅读答案完整篇.doc
高考语文(福建)二轮限时规范训练【5】(含答案解析)x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5(用时:45分钟满分:28分)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答案(1)言笑晏晏(2)同是宦游人(3)吾未见其明也(4)茕茕孑立(5)而后人哀之(6)心远地自偏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
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分)答:答案(1)腴(2)“燥”改为“躁”解析(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
应填“腴”字。
(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四)--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四)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未来社区建设的问题上, 我们首先必须重视政府的力量。
迄今为止, 无论是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城市化还是后发国家的城镇化, 在其启动运行的过程中, 政府都无一例外地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所涉及的各种事务均带有总体性。
具体言之, 未来社区建设首先是一个政策建构和实施的过程, 无论是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 还是社区改造工程的实施, 整个工程都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密切相关。
尤其是对那些特色社区和问题街区的改造, 更是要政策先行, 聚焦社会总体状况, 推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社会融合的发展。
因此, 作为一个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核心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建设工程, 政府必须通过其政策建构和行政实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所谓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包办, 起源于欧美的较为流行的经验是所谓“PPP模式”, PPP主要是强调“引进私人资本, 建立起公私合作关系, 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 为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 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 各参与方达到比单方面更有效的结果, 在获得最大社会利益的同时, 各方也共同承担项目责任和融资风险”。
既然我们将城市更新落到具体的社区层面, 那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就应该努力将社区居民看作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力量, 纳入未来社区建设的进程之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未来社区建设进程中的社会参与之所以如此重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个城市只有在社区层面存在着活跃的具有较强社区归属认同的社会力量, 来自政府和市场的种种政策和举措才能踏实落地, 并发挥作用, 而不至于在社区规划改造的过程中发生对立冲突。
毫无疑问, 未来社区建设也是一个带有极强未来性的复杂工程, 而且, 其未来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彰显, 就必须处理好其与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附答案
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理念。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巨型盾构机曾引发热议,这个 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设备代表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超的技术水平。可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技术等 硬实力不是大问题,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地下空间管理权相对分散,资源权责 不明,如何构建相应制度,理顺权责关系?面对私搭乱建、无序开发现象,如何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并保证严格 实施?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消化、逐个解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 城市的“功力”。起步不久的雄安新区,在规划纲要中专辟一个章节对地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树立了“高起点规划” “规划先行”的标杆;正在建设中的京张高铁清河站,采取高铁、地铁及市政工程一体化建设,实现一次安检就能在地 铁与高铁“无缝”换乘;不少城市在城市轨道建设中探索引入社会资本,以“轨道+物业”开发模式大幅提升开发质量 与利用效率……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材料二:
单位:万人 90000
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状况
12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77039
76542
97.50% 96.20%
66101
65849
78.30% 73.50%
55463
60.50%
46224
49.80%
28662
100.00% 80.00% 60.00% 40.00%
-2-
“十二五”期间,中央单位共向 592 个重点县选派挂职干部 1670 人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118.6 亿元,帮 助引进各类资金 695.8 亿元,组织劳务输出 31 万人次。
2020年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
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
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
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
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
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
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
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
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
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
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
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
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
(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材料二: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公,其根结在于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但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
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
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其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适应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
再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
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与社会服务功能。
要关注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入,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
首先,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
这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
其次,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可在城市选择一定范围建立体育物也农业的城市农业发展区,让城市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加大工程设计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并扩大在城市的宣传推介,增强城市市民对乡村文明之间感和体验感,以此来获得市民的认同感。
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
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实力诊断性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对城市治理的理解,是随着城市化率的节节攀升而不断深化的。
2024 年底,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起先崛起,城市群、都市圈加速形成,人们对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化的理解,并逐步告辞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
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如何打造包涵、协作、才智的现代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子?时代的发展,为城市治理出了一道道颇有难度的考题。
解决这些问题,须要转变治理思维、提升治理实力、完善治理体系。
城市加速发展,治理要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的操劳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
客观来说,当前一些城市在治理上还存在不精细、不科学的地方。
比如,针对路面上电动车较多的现实状况,一些地方出台拟禁行电动车的规定,引发了对一刀切式管理的质疑。
又如针对车辆超载等群众反映剧烈的问题,各地出台了不少管理方法,但问题在于落实不细、不严。
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看法,更是一种实力。
小到一个井盖,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唯有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气下沉,才能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说究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有坚持问计于民,才能提升治理的科学有效性,找到精准治理的发力点。
近年来,党中心围绕城市治理,推出了一系列落地有声、群众叫好的扎实举措: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围绕群众反映剧烈的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垃圾分类、河湖长制治理、“厕所革命”……一系列城市治理的难题得以破解,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将“人”这个最重要因素放在城市治理的中心位置。
城市治理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干脆,也最有发言权。
重庆市巴南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诊断考试(一)语文+Word版含答案
高2024届高考诊断考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象被歌颂。
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
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
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
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它们归家的路。
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
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
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太平洋。
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城市沿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会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体系,继而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把多个社会经济体系连接,产生一个呈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
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9 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一“都市圈是城市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摘编自戴德梁行《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材料三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苏锡常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
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语文试题讲解——应以理性思考
语文试题讲解——应以理性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家”一词,较早见于《孟子》:“仲子,齐之世家也。
”(《滕文公下》)赵岐注“世家”为“世卿大夫之家”。
司马迁著《史记》,有“世家”一体,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2.B 不是来源,是词语意思)后世言“世家”或“世族”者,大多据《孟子》和《史记》引申,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世家大族的形成有多种途径,(1.C 文化只是一种途径,不是根源)如或因军功封侯拜相、子孙袭其封爵禄位而成,或以经商致富跻身官僚而成为一方望门,但是最普遍的还是由读书进入仕途而遗泽后代以成者。
在封建社会,广为流传的这两句话:“满朝赤紫贵,尽是读书人。
”极扼要地道出了文化在封建世家形成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世家在形成之后,为保持长久不衰,(1C 发展文化不是目标,是长久不衰的途径)一方面是兼并土地,广积田产。
(1.B 还有兼并土地,广积田产)但是,仅有田产,并不足以保住富贵与名望。
如果政治上衰落,财产随时都有被势家夺去的危险,所以,比财产更重要的是要使后代子孙具有跻身官场、谋取显官要职的能力。
为此,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督子读书,尤其是那些由科场起家的世家大族,对文化尤为看重。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那么,世家大族在这方面显然施展着比一般家庭更大的作用,即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传递文化的职能,并形成这样的运行轨迹:文化——仕宦——世家(官僚兼文化)——文化。
这就是封建世家与文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国封建时代的家族制极其强固。
历代统治者为鼓励孝悌友爱等人伦道德,(1.D 无中生有,注意前面那个“为”字,它表示目的。
没有提到加强统治)对世代同居之家常有褒奖,使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制度得到强化。
那种三世同堂、九代同居、珍重门第与世系的特点,使家族由居住地域的稳定性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稳定的人际团体,从而导致文化也像家族的延续一样,在一个稳定的群体内传递与延伸。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变更的关系,可以填:用色调变更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
第③处,据前文“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以及说明冬天场景的色调,可以填:冬
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评分标准:内容1分,句式1分,留意句式上保持相对一样)
21.(4分)[答案]①让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所引谚语中的“饺子”“面”“香椿”生动
【答案】示例:有人说读书如登高望远,让人胸怀浩荡;有人说读书如品尝甘露,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读书如会见智者,让人茅塞顿开。读书有千般好处,是因为读书会给人以力气。这种力气仿佛长夜中的灯光,给迷途之人指明方向,给逆境之人带来温煦。让书籍成为我们的良师吧!让书籍常伴我们,让这光长随我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精确、显明、生动的实力。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下列是从原文摘取的句子,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更
B 那么吃粗粮有什么好处呢?多吃粗粮可以有效地预防不便秘
C. 在我们吃粗粮的时候,要留意吃的时间,粗粮在晚餐最好食用
A.滥用介词“随着”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随着”或“使”。
B.“预防不便秘”逻辑不当,去掉“不”。
C.“在我们吃粗粮的时候”语序不当,改为“我们在吃粗粮的时候”;“粗粮在晚餐最好食用”中途易辙、语序不当,改为“最好在晚餐食用粗粮”。
故选D。
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 寒假将至,市图书馆将举办一场名为“长夜有光”的读书活动,意为读书可以给身处黑夜的人带来光明和力气。请你以幕后策划人的身份,为该活动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语言连贯、显明、生动,至少精确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字。
【优化指导】2015届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章 第3节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节一、(2014·河北百校联盟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
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
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
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1任务5论证分析题__群文通练含解析
任务5 论证分析题(限时3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
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材料二: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像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阅读答案-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①在讨论城问题时,还需要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ﻭ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ﻭ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支撑,缺乏共同。
这些现象与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ﻭ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更要关注城在城市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城市是因为追求,而城,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的重要因素。
ﻭ⑥30多年,迅速进入,但成熟的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人正在寻找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
与此同时,新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ﻭ⑦如何涵养城?在传统,治和行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力量的生长将对城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问题时,府的规划与行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化能力也十分重要。
但仅有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命令无法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近年来,高度重视建设,从地震到**地震,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
2019-2020学年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
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在尹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2020届长沙市湘郡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长沙市湘郡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
2016 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
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
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材料二:(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材料三: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最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
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平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平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中华灿烂文明的复兴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节选)艺衡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
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
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②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所谓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既要把儒家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又要充分观照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意义不能因为重提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成果,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度与精神的文明形态,而且它们恰恰是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
③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
“人文”的内涵很复杂,涉及到对“人文”、“人文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理解。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诉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在表述上是不同的,对“人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
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
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
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05月06日《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11、“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指什么?(3分)
12、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的问题?(3分)
10.B
11.①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③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
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12.①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③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返回查字典首页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杨平)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
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
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
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
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05月06日《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11、“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指什么?(3分)
12、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的问题?(3分)
10.B
11.①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③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12.①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③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