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策略:理论 驱动归纳与材料驱动归纳、定势 5.行为输出:主体思维的灵活应对
6.噪音:主观因素和外在因素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一、认知对方 认知对方的目的和动机 认知采访对象的合格性 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四、印象管理效应 具体指的是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 为反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五、印象管理的策略(“诚实与谋略同行”) 1.“登门”之计 2.“后转弯”之计 3.“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 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包括 亲合、喜欢和爱情三层次。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 包括: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个 体属性层面(外表、相似性、自尊),以及个体 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这可以加强印象管理 效果。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2.有关“自恋”或者说“顾影自怜”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纳赛塞斯 Narcissus故事,美男子纳赛塞斯爱上自己的水中倒 影,整日坐在水边观赏自己身影而饿死,死后化为 溪边的水仙花。学者借用“自恋”一词,描绘了当 今大众传媒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景象,成 为人们投射自我欲望的中介。他们既为看到的影像 而喜悦,又为不能获取而悲伤,进而提出了弥补这 种缺憾的需求,将“自我”与世界上他物的融合、 相互接触和认同的需求。这种“自恋”包括对他人 (如明星偶像)形象的爱恋,包括想象性地在他者 的凝视下表演,而人们成为自我与他人表演的鉴赏 家,在模仿、反思、想象他者的自我形象中建立另 外一个自我。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回到印象管理——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又可理解为“自我表现”,指的 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 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应该说,自我表现 既有身份与角色期待需要,也带有一定的主观目 的性或者表演性。 记者自我呈现与采访对象的自我呈现(P115116)。
奥: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 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 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 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 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 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 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记者采访中的社会认知过程,即如何在客观环 境中获得、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示意图(P99)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新闻来源
2.注意的选择:个人或群体的目的、需要和兴趣
3.记忆(往日经验和知识储备)对输入信息的影 响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心理学研究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则:相似性、互 补性、审美性、交往频率、邻近性。
采访中的人际吸引主要指记者有意识地运用各 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 同、感情上相融,双方从生疏到熟悉,从不了解 到裂解,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 望。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1、接近吸引律:时空接近、兴趣态度 相似 2.情感吸引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心理拉近——1980年8月21日
奥琳埃娜·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我首先祝 贺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以下简称“邓”):我的生日?明天是我 的生日吗? 奥:是的,邓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里得知的。 邓:好吧,如果您这样说,那就算是。我从来不知 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 您也不应该祝贺我:那就意味着我已经76岁了。76 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了! 奥: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但是,如果我对他 说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会扇我几记耳光的。 邓:他干得好!不过您不会这样对您父亲说的,对 吗?
二、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 的自我三方面。 1、记者的自我认知 2.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3.两者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节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的是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 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拓展知识—— 1.被动的受众主动的受众创造的受众 2.受众研究中的“景观-表演”范式 继“编码与解码”理论之后,西方学者 Nicholas Abercrombe和 Brian Longhurst在1998 年提出了“景观—表演” 范式(Spectacle/ Performance Paradigm),主要分析当代社会的 受众如何从媒介景象中建构自我认同。范式将消 费与认同的观点纳入受众研究,重视受众在媒介 消费行为所展现之自我形象的寻觅与建构。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可以说,现代社会受众研究远远超脱了“使用” 和“对抗”内涵。人们不再如同过去一样,潜心 地搜寻公共信息来应对外界的变动,他们试图从 媒介影像消费行为中获取愉悦,找寻在现实中失 落或被分割的自我。 Abercrombie与Longhurst认为现代社会人人都 是观众。由于当代媒介景象的日趋复杂,媒介景 象消费的泛滥和日常生活商品化的趋势,景象表 演被视像放大,人们难以摆脱媒介影像直接或者 间接的影响。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于是,他们提出“弥漫的受众”(the diffused audiences)概念,并指出“弥漫的受众”是由景观 (spectacle)和自恋(narcissism)共同塑就的。
1.有关景观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 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 化为一个表象。”(德波,1992,《景观社会》) 借助各类技术和符号,现代社会完全成了一个景 观社会,世间万物被壮观地展示出来,供大家去 观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五节 采访情境
一、社会环境、采访情境、心境 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控制 “上天入地” 采访时机选择 设置依托物、制造或布置情境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在被捕十个月后,涉嫌向“维基解密”提供 25万份外交文件的美国士兵曼宁现在被追加了22 项指控。在奥巴马政府发起让世界每个角落都充 满民主的战役后,这种镇压态度无疑非常刺眼。 假设曼宁和阿桑奇是中国公民,在北京从事了同 样的活动,奥巴马和希拉里可能早就提名他们为 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了。 ——《互联网政策是美国的一张面具》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景观原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 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表演和作秀。它具有 “看与被看”、“观看凝视与公开展示”双重意 涵。景观社会是说世间万物不仅是存在的,或是 被拥有的,更是被注意的,世界成了一种表演与 展示,人类万物为了被凝视而表演。有学者还认 为,景观是 “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看的某 种表演”。少数人,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 他们制造了充斥当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 多数人,形容痴迷的观众们。媒介制作者为了受 众的凝视而策划景观。不过,Abercrombie与 Longhurst认为这些痴迷的观众并非被动与默从的, 这些痴迷者参与景观生产,也在想象性地进行表 演。
(二)我们的优秀学子,从体制内到民间都以留美 为荣;我们这30年看的电影电视,美国人就是正 义的化身,幽默而浪漫的英雄;我们的食品一向 以美国FDA为标准,幸亏含瘦肉精的美牛只流向台 湾,我们进口的是美猪;我们因为姚明、易建联、 林书豪,一定要看NBA火箭、小牛、尼克斯。美国 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能够产生压力不足为奇。 但相对而言,美国作为一个影响力逐渐式微的世 界警察(它的士兵开枪打死16名阿富汗平民), 又还能找到我们这样的“同舟共济”大国,如果 不要相逼太甚,很多结局情况应该都能水到渠成。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2002年4月3日的《京华时报》报道:101岁的 英国王太后在睡梦中辞世。事后BBC的记者皮 特· 西森斯却打着深红色的领带,在英国王宫采访 王太后的侄女玛格丽特· 罗德,“王太后死前什么 样子?她是不是很痛苦……”。正悲痛万分的罗德 夫人看到扎眼的深红色领带,面露愠色,当即拒 绝了西森斯的所有提问。之后王室成员在不同场 合发表讲话,指责BBC的记者对死者和王室不尊重。 英国工党的一些成员也对此事表示不满。最后BBC 不得不组建新的报道组,专门负责报道王太后的 葬礼。报道风波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BBC记者采 访时穿着不得体,二是采访时的提问不近人情。 所以需要知对方心理进行自我呈现与提问。
(一)《有钱的、下岗的、犯法的:解读20 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小报故事》(赵月枝)
——本文以文化研究和文本解读为理论和方法论取 向,呈现了对20 世纪90 年代作为中国大众报刊 主要形式的、被认为是低品味的“街头小报”的 双重分析模式,即小报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方式和 作为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首先,本文对大众报 刊样式及其读者群在中国报业和社会结构中的演 变
与地位作了回顾,并将大众报刊形式的演变与改 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分层相关联。其次,基于人 格化和人物塑造是小报的重要话语特征,本文选 择小报对富人、下岗工人、流动民工和农民这几 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作为对小报内容进行话语分析 的切入点,以图理解小报所建构与展示的意义世 界及其对社会分化的理解。本文的分析表明, “街头小报”的主题与意识导向非常复杂。作为 复杂而矛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它们 的市场威权主义倾向维护了支配性的社会秩序, 同时,它们也不能不在某些方面折射出底层读者 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他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体 验。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 特点及其规律。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 流,涉及意识的和潜意识的、语言与非语言的。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二、பைடு நூலகம்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调控; 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和感应; 采访过程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