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影视美学概论》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2.1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相关专业本科生系统地学习影视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影视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理论思维水平,培养审美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美学各个历史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能够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与文化特性,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为后续影视制作方向的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课程的主要特点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第一门站在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和电视现象的课程。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影视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从大众传播的角度解读当今影视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影视美学的演进历程。
通过对美学理论研究者的基本介绍,具体讲解了基本理论的发展及运用介绍了诸如剧本创作、面对时下网络综艺文化现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该课程着重强调采用美学的概念、原理、来解读文化现象,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美学理念和当前的影视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对其进行解读和辨析。
2.3教学方法1、运用案例教学,教师上课讲解理论时适时加入案例做分析示范,分析影视美学理论知识,以及解答疑难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案例读懂深奥的理论,教学反馈良好。
2、运用探究式教学,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教师会经常为学生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建立理论认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积极讨论,学生既应掌握理论概念,又重视实践;要及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不能以“理解了”为满足,要重视技术上的熟练和巩固。
3、《影视美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影视创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镜头感知能力和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3.1教学方法涵盖的知识体系4.案例设计本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影视美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第一讲
巴赞推崇写实主义,他认为使用长镜头,不用剪接拼凑拍摄出来的画 面,才是真正电影的表达方式。实地取景、演员自然的表演,再加上长 镜头的呈现,能使观众保持在一个客观的地位(当然,这是指导演的客 观角度)上去观察持续性的空间原貌,以最接近现实世界的角度观察至 于他们眼前的影像。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 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 自己吞嗜。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 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 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 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 论,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 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 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
世界经典蒙太奇片段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片段 为世界电影史上早期最经典的蒙太奇建构段 落,把蒙太奇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蒙太奇 艺术的经典建构,蒙太奇最早的本质意义也 来源于此,蒙太奇艺术的经典建构开辟了电 影语言最不可缺少及最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
《可可西里》— 电影纪实性美学特征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 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欧美 市场对羊皮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 绒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 可西里。短短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几 乎被杀戮殆尽,残存不到两万只。1993 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 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进 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 “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 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 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探究 ——评《影视美学(第3版)》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4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探究——评《影视美学(第3版)》文/彭翔宇影视艺术作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其自诞生以来便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影视艺术既能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也能在画面空间中展示形象,是对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对影视艺术加以研究,在宏观层面能够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微观层面则能丰富人的艺术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深化人的精神世界。
由彭吉象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视美学(第3版)》一书,分别从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对影视美学展开论述,其中的亮点在于紧跟数字技术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美学进行了介绍。
该书通过深入浅出、通晓易懂的文字对影视美学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论述,兼具理论的高度以及实践的深度,不仅成为学生研究、学习影视艺术的参考用书,同时也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影视美学(第3版)》一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是对影视美学简史的介绍,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其中,第一章是对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时期的介绍;第二章是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时期的介绍。
下编则是对影视美学概论的介绍,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
其中,第三章介绍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第四章介绍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具体包括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以及造型性与运动性,此外还对电视艺术美学特性以及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则是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三种类型。
该书可为人们研究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提供了借鉴。
就影视艺术的特性而言,主要包括文化特性以及美学特性。
而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主要包括大众化、民族化以及国际化三种特性。
《影视美学》教学内容要点
《影视美学》教学内容要点绪论一、学习目的要求了解影视美学的定义、学科特征和研究的主要问题,建立起影视美学的初步印象。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影视美学”1、影视美学的定义2、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二、影视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美学的关系2、与文艺学的关系3、与哲学的关系4、与心理学的关系5、与戏剧、绘画、文学的关系6、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三、影视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美学本质2、影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创造美学3、影视艺术欣赏的审美要求——接受美学4、影视美学观念的演变发展四、影视美学研究的现状1.影视美学研究的例外方向——体系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三、课堂讨论选题1、什么是“影视美学”2、影视美学在整个美学体系中的位置四、课外作业选题1、描绘美学体系结构图,确定影视美学的基本位置2、影视美学与其他美学形态的关系第一章影视美学的基本涵义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和影视美学的基本内涵,明确影视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影视美学概念1、电影、电视的定义2、影视分立说3、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4、影视互动的总体趋势第二节影视美学的内涵1、美学视野中的影视美学2、影视美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范畴三、课堂讨论选题1、电影、电视的区别和共同之处2、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四、课外作业选题1、概括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2、分析影视美学的内涵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定位——借助于光电技术的大众传播文化一、学习目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影视艺术,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影视艺术创作继续近距离接触,使学生认识影视美学的现实有效性。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1、普及性:影视媒介的基本状态2、多媒体性:影视媒介的突出特征3、商品性:影视媒介的社会属性4、工业化:影视媒介的生产方式5、娱乐性:影视媒介的显赫特征第二节影视传媒的大众文化特征一、大众文化与影视传媒二、影视传媒的文化特征1、影视传媒具有大众文化的基本性质2、影视传媒(大众文化)传达生活、文化转型的信息3、影视传媒带来新的审美课题三、影视文化的基本功能1、社会成员群体性的日常生活内容2、引领大众文化流向和人民生活情趣——审美教育、认知作用3、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第三节影视传媒的大众传播学特征一、影视传媒的大凡传播特征1、影视传媒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特定的实践主体3、特定的抽象层面—观察的经验4、电影与电视的例外传播特征二、影视传播的受众分析2、影视受众的基本特征2、受众接触影视媒介的动机三、影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第四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一、影视艺术与社会心理学1、影视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密切关系2、影视艺术折射普遍的社会心理3、社会心理制约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第五节影视艺术的时代风格一、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的多样性二、后现代语境中的影视艺术1、文化意义上的后现代2、例外语境中的后现代3、解构与建构三、课堂讨论选题1、影视艺术的大众传播属性与文化特征2、影视传播的受众和语境四、课外作业选题1、解析大众文化2、后现代在中国的表现第三章影视艺术审美概论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例外影视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辨析的基础上学习详尽理论的操作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能力。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研核心重点笔记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故宫全景明代永乐四年始建悉尼歌剧院约翰·伍重设计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一、北京故宫(建筑艺术)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的建筑群,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后史称故宫,198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整个紫禁城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没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其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美都是罕见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赏析】北京故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坐落北京中轴线,1406年始建,14年基本建成。
作为明清皇宫,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
以皇帝处理政务的三大殿为主,三大殿中以太和殿(金銮殿)为主,居故宫中心,太和殿红墙黄瓦,店面宽11间,进深5间,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
太和殿位于南北方向中轴线的中央,精心设计了三个高潮:一是从正阳门开始,穿过壮阔的天安门广场,二是长方形的午门广场,三是太和殿前气氛森然的正方形广场,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体现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绝对权威。
此外,故宫的总体布局也鲜明的体现出封建礼制。
封建社会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十分强调稳定,故宫前部宫殿宏伟壮丽、明朗开阔,后部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种南北纵向层层递进、左右两面对称均衡的构建方式恰恰最能体现稳定的特点,也反映出朝代君主希望江山社稷稳固、世代相传的意愿。
故宫的色彩和装饰也都渗透着儒家的观念意识,凝聚着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
从色彩上来看,总体上富丽堂皇。
尤其是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阶、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来我院作《百年中国电影纵横谈》专题讲座
2 0 ( 七卷 ) 三期 ( 0l 年 第 第 总第二 十五期
理 论研 究专著. 以说填 补 了中国水彩 画理 论研 可 究 的空 白。可是 目前 尚没有一 部 系统 的 、 入阐 深 述 内 古水彩画 的有关理 论著 作。因而. 展与 蒙 开
[ ] 学 亚 陕 西 水 彩 画 现 状 的 思 考 [ 中 国 水 彩 2王
2 0 01 0 5 f3
[ ] 世虎 走 向 繁 荣 的 当 代 中 国 水彩 画 [ 美 术 3陶
2 0 1 0 6 f1 1
倡 导探 讨内蒙古水彩 画的历史 和现状 . 探究 内蒙
古水彩 画的风格 、 特点 的研究无疑是具有意义 的。 参 考文 献:
[ J 宏建 艺 术 概 论 [ ] 北 京 文 化 艺 术 出 版 社 1王 M
f f 20 3 ) wf ) 8 4 ) 0
北京 大 学彭吉 象教 授 来我院作 ( 年 中国电影纵横谈 题讲座 佰
2 1 年 7 1 日. 0( 】 月 6 内蒙古大 学艺术 学院 影视戏 剧 系在 我院 教学楼 多 媒体 教室 . 办 了首场 夏季 小 学期学 术 举 讲座 。首讲 由北京大 学彭 吉象 教授 主讲 《 百年 中国电影 纵 横谈 。 内蒙 古 大学 艺术 学 院副 院长 宋 生 贵 教授 、 内蒙 古大学 艺术 学院影视 戏剧 系全 体师 生与 学 院相 关 部 门的老 师和 学 生及 内蒙 古大学 人文 学 院 的部 分 学生 聆听 了
2】( ((1 】
[] 4黄铁 山 中国水彩画回顾、 现况和 展望 [ l J 美术
2 0 1 0 6 f1 1
【 任编辑 责
贾玉 宁】
A n Ap r a h o t r olr Pa t gA t n e p o c t W a e c o h i r I n rM n ol n of og i a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篇一:影视美学_重点】一、电影心理学1、雨果.学系主任。
在1916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电影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保,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闵斯特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从视觉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肯成为真正的艺术,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保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里之中,由于观众的众多心里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面更加丰富。
阿恩海姆详细的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差别来创造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3、阿恩海姆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离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阿恩海姆分析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煮面电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具有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知道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有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4、“力的结构”说的核心思想与意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和移情。
在阿姆海恩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式样固有的特征,人能从其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不仅对物质世界并且对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
5、阿姆海恩的理论分析与影视观众对画面构图的视觉反应的意义影视画面的构图平衡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这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视知觉总是在通过简化与张力来追求内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构图平衡也标志着影视画面传达的意义清楚鲜明,便于观众理解和领悟,所以达到了内部与外部张力的统一和谐。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_上_.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上彭吉象内容摘要 ! 数字技术给当代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已经初露端倪 , 本文全面梳理了数字技术给世界电视业和电影业带来的广泛变化 , 对数字技术所来的影响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和乐观的判断 , 此外 , 还对在数字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多媒体文化和虚拟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 数字技术 ; 电视媒体 ; 电影艺术 ; 多媒体文化 ; 虚拟美学从一定的意义上讲 , 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
应当承认 , 数字技术给当代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在才刚刚开始 , 初露端倪 , 它不但给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带来重大的变革 , 而且还会形成一个电影、电视、电话、电脑∀四电合一 #的数字技术平台 , 为人们提供娱乐、资讯、商务、教育、医疗、通信、服务等多项功能 , 给当代人类生活带来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数字技术与电视媒体从诞生以来的 70多年历史进程中 , 电视经历过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 , 从有线电视到卫星电视 ,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电视等多次技术变革。
但是 , 比起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广播电视数字化变革大潮 , 这些以往的技术变革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 , 数字技术完全可以说是电视诞生以来的第二个里程碑 ,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电视的观念 , 数字技术给世界电视业和电影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 甚至将会让我们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
21世纪以来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 , 推进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与监管政策的变革。
例如 , 作为在全世界最早开播电视的发达国家 , 为了保持其在广播电视行业的优势地位 , 英国政府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广播电视的重大变革。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 英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数字技术时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BSKYB 发展出 14大类主题 , 下辖 400个左右的频道 , 有关资料表明 , 早在 2003年 , 英国电视业的付费收入就首次超过了广告收入 , 成为电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上编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 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xi é(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 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
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物;它们存在,但不在事物本身。
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
舞台不需要任何主观因素的帮助就可以有深度感和运动感。
银幕有深度感和运动感,但又不是真实的深度和运动。
我们看到了遥远的和移动的物体,但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因此,问斯特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不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所以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闵斯特堡明确指出,为了理解电影的作用与效果,必须求助于心理学。
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 ,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在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化界,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现实,拥护这种观点的人援用绘画的原理来进行辩解。
就绘画来说,从现实到画面的途径是从画家的眼睛和神经系统,经过画家的手,最后还要经过画笔才能在画布上留下痕迹。
而像照相的过程那么机械。
但是,难道这种情况就使我们有理由拒绝照相与电影进入艺术之宫么?把照相与电影贬为机械的再现,因而否认它们同艺术的关系的这种论点,值得进行彻底的和系统的驳斥,因为这正是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的最好途径。
" 于是,问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诸如: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画面的界限和物体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等等,由此推断出物质世界里的形象和电影银幕上的形象是有差别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问思再炯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荒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他指出:“人们只是逐渐地才认识到,有可能利用电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别来创造在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拍摄对象本身已经不再是首先受到考虑的。
取代它的重要地位的是怎样用画面表现出拍摄对象的特征,如何阐明一个内涵的观念等等之类的问题了。
”基于这样的立场,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里对于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论述和分析,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数十年的创作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阿恩海姆这部著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里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第二、阿恩海姆在这部著作里,分析井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等一批无声电影时期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的,囚而更加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第三、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
为了避免人们把电影仅仅看做是对自然生活的模仿,为了替电影在艺术殿堂里争得一席之地,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
为此,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鼓吹无声片; 他极力反对彩色电影,鼓吹黑白片。
阿恩梅姆认为,为了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为了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为了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声音、色彩等新的技术手段,防止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自然主义地再现现实。
显然,阿恩、海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他的错误首先在于他没有搞清楚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而决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
其次,问恩海姆不懂得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艺术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二)电影文化学的出现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自从电影诞生之后,就有不少电影界人士和其他学者,极力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然而,巴拉兹则更逊一步地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巴拉豆豆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他强调指出,在古代,人类主要通过各种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相互交流,随之而出现了古老的视觉艺术的黄金时代,只是当后来印刷术出现之后,人类才越来越依赖于抽象的文字,越来越忽视感性的形象。
但是,人类的很多感情和思想并不是都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常青树面前,语言文字常常显得苍白无力。
巴拉丢在指出,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电影使人们突破了印刷文字的局限,使得人类重新确立了视觉文化的地位,又重新变成了高级阶段的"可见的人类飞巴拉兹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的视觉文化,可以"表达那种即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
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决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背乐感受一样。
面部表情迅速地传达出内心的体验,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媒介。
"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巴拉兹坚定地认为,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出现,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昔日辉煌。
巴拉兹指出:随着电影的出现,"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巴拉兹认为,因为电影是20世纪的新兴艺术,需要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而这些在欧洲保守的文化传统下却难以实现,所以虽然电影摄影机是从欧洲传人美洲的。
然而,电影艺术却是从美洲流传入欧洲的。
这门新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首先出现在好莱坞而不是在巴黎。
美国好莱坞的一批先驱者正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尤其是格里菲斯功不可没。
巴拉兹详尽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经验和有声电影的功过得失。
他特别强调了摄影机的创造性作用,仔细分析了摄影机变化多端的方位正是电影艺术得以产生新形式和新语言的基础,而且使得电影艺术在原则上和方法上有别于任何其他一种艺术。
巳拉兹认识到;"方位变化的技巧造成了电影艺术最独特的效果一一观众与人物的合一:摄影机从某一剧中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其他人物及其周围环境,或者随时改从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去看这些东西。
我们依靠这种方位变化的方法,从内部,也就是从剧中人物的视觉来看一场戏,来了解剧中人物当时的感受。
"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合一" 的现象,他认为这正是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通过摄影机可变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观众仿佛具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幻觉,造成观众与剧中人物"合一"的心理效果,而这正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电影艺术"不仅消除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且还有意识地在观众头脑里创造一种幻觉,使他们感到仿佛亲身参与了在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