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迁移规律运用于语文单元教学中
有效迁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有效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有效教学”中迁移教学法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
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积极促进的正迁移现象。
一、利用有效课堂,逐步强化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促进学生协作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以拓展知识迁移的空间,使之构筑知识迁移的基础,引导学生搭建知识迁移的桥梁,诱导学生学活思维方式,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做准备,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1、运用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
”运用先前的知识学习后来的知识。
以拓宽其视野,纵向结合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的迁移。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不同知识板块,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在知识整理中迁移。
这样学生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为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以及能力、觉悟的提高,既做好铺垫,又做好向导。
经过多次‘反思’才能犹如蜜蜂酿蜜一样,使之发生积极的迁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质的提高。
这种方式较多地运用于单元复习课和阶段性复习课中。
2、在知识比较中迁移,注重学科渗透,促进其他学科提高。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
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历史、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相似点、重点、难点知识的比较,再辅以典型例题的分析,在比较中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也十分有利于理解语文的知识内容。
在学习陆游(宋)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认识源于实践,知识既有从直接经验中得来,又有从书本上学来。
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一些认识
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一些认识迁移,是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
迁移一般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是助长性的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能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负迁移是抑制性的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运用迁移规律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单元教学语文学科自有其体例编排的特点。
所有知识点、能力点一般都渗透于教材之中并相对集中于各单元教学的内容里。
组织单元教学有利于知识点、能力点等共同因素的集结。
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
共同因素越多,正迁移产生的条件就越具备。
因此,尽管新旧教材语文课本都已按单元编排。
我们仍需根据大纲要求,分析教学内容相关的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某一单元内课与课之间有哪些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再对这些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比较异同、综合归纳,使之有机组合,形成共有的因素。
学生明确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感受、领悟后面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充实,达到熟练的程度,逐步形成能力。
比如,初中第五册议论文教学,我们就可以根据大纲要求,分析该册二、五两个单元中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知识点的共有因素——“学习并掌握围绕中心层层深入阐明道理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学生回忆第四册议论文《谈诚实》一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述诚实的价值以及坚持这种美德的意义的,以此导入第五册第二单元《事事关心》这一新课的教学。
这样,由旧知感受新知,《事事关心》一文的教学重点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得住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把第五册课文《事事关心》、《关于写文章》、《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组成一个教学单元,那么,我们就只需要重点分析《事事关心》一文“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对后两篇课内自读课的这一教学重点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自读掌握了。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但是运用迁移规律必须重视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从而迁移出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此外,还需要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迁移效果。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
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
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
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
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及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品德。
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可靠标志。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一、精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都一步步教给学生,学生也不是毫无选择地学习所有内容。
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精选的标准就是迁移规律,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就是指掌握这些基本内容后,在以后的学习或应用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无须重新教学或学习,只需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即可掌握。
这些基本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要教给学生一门学科的基本的科学成果,就必须从浩瀚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海洋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只有那些概括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当然,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也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迁移。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应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虽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作为学科基本内容的教材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所以,应及时注意科学新成果的出现,以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原则来代替。
也就是说,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代性,吐故纳新,不断取舍,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如何恰当运用迁移规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恰当运用迁移规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者:马胜林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82-01迁移是心理学定理,具体指定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学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来指导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孔子曰:"温故方能知新,变不可得而求矣"。
这些论述足以说明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
如何实现学习的迁移呢?主要靠教师的指点和在阅读积累中自我顿悟。
经验证明,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影响迁移的效果。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应在培养学生如何掌握,运用迁移方法上下功夫,我的方法是。
1.在概括化、系统化中迁移一种知识经过概括,即主题的认识转化以后,以与原有知识之间随即建立起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实现同化迁移。
概括的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能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
而新知识的加入又丰富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扩展和更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那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同一类文章组合起来,再适当地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组成大单元学习,促使学生在温习中将获得的知识、能力经过过滤,长成"知识树",形成"能力网"。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鲸》、《雪猴》这一单元时,对这一单元的课文写作方法要集中概括,总结其规律(即写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才能写清事物来指导作文教学)。
然后再学类似的课文,便可触类旁通,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有利于对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独立性及正确思维习惯的培养。
浅谈学习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学习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王艳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9年第05期《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对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中都适用同一种教学方式。
迁移使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的学习中。
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学习的迁移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运用“迁移”来进行学习呢?一、初学“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识字、记字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的制约,学习常带有无意性,致使其学习迁移的心向比较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意性也会逐渐加强,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也会增强。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低段“语文天地”中安排的“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学猜字”、“比一比,读一读”、“写出几个带下面偏旁的字”等练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迁移的训练。
练习中的每组字都是形近字,大多数为形声字,学生很容易混淆。
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实施学习迁移,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生字。
例如教学“请”、“清”、“晴”、“情”等形声字,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声旁都是“青”,虽然形旁都各不相同,但是各自表示了相应的意义。
例如,“请”,“谁请谁干什么”要用语言来表示,因此,“请”与语言有关,偏旁是“讠”旁;“清”与水分不开,故应是“氵”旁。
以后当他们学到“晴”和“惰”时,便运用形声字的原理。
积极地尝试并有效地记住了它们的形旁。
小学生这种迁移心向的逐渐加强,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汉字学习。
二、巧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写话、习作学习语文,就是要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日本心理学家的大量调查研究得出“人拥有的词汇量和智商成正比”这一结论,古人曾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观点就说明了迁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应用。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迁移的策略和方法:一、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迁移的关键在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文章,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文。
二、利用类比和比喻类比和比喻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和比喻,将新知识与学生已经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三、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描写人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寻找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类比和比喻、提供实际应用场景以及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康国文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年第12期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学生总是像接收器一样准确无误地把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并演绎得头头是道,可是一遇到实际的应用,却又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学不致用的反差现象无疑对学习效率构成了强烈的制约。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迁移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产生的某种影响。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迁移也就是利用已内化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去影响和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掌握,沟通新旧知识、技能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一、有机运用教育理论,让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总是和学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概括同类知识的特征,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迁移方法,养成良好的迁移习惯,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能够不断提高。
1.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好迁移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而达成的,而是大量地存在着重构,即重新组织学过的知识。
这种“提取或建构”、“重新组织”实际上就是“迁移”,如何奠定迁移基础则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介绍文学常识——解决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分析段意层意文意——课堂小结。
由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独立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往往忽视与学生积累、知识、能力的联系,构不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风格。
“迁移”式教学提倡以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力培养为指导,往往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生活实例导入——提出恰切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辅助阅读——能力巩固。
以生活实例导入,既需考虑学生兴趣,又要与单元知识能力目标契合。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即我们平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
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较容易掌握摩托车的鸳驶技能,学会了平面几何有助于学习立体几何等,均属于正迁移。
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干扰作用,叫负迁移。
如学习汉语字母对学习英语字母的干扰,就属于负迁移。
研究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消除负迁移的干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的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教师举一,学生不能反三,这样的学生可以不必再教。
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说明迁移规律对学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则说得更具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这是从教师的角度,说明迁移规律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也在于揭示了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极端重要性。
西方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曾作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派别有早期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贾德的“概括迁移说”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综合起来看,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促进学习迁移要提供以下条件:(一)学习客体之间要有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发生;(二)学习主体要有类化能力,即能对不同学习材料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三)师生之间要形成训练机制,通过反复训练实现迁移。
这些理论研究,对于我们当前开展和推进新一轮课改,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若干方面来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一、由字到字的迁移教生字,有的教师常常孤立地单个单个地教。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刘忠海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70期知识迁移法,即老师为了使学生在自学、尝试、讨论的路上健步如飞,而广泛地应用适当的材料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很广。
一、引用本地事物来加深理解地处偏远农村的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一点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老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作引子,他们的思路畅通无阻了。
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老师还要善于提问,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例如,在《镜泊湖奇观》一课教学中,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机械地说到镜泊湖“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水平如镜。
”他们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并没有想到更多。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我们长顺的夏天有什么特点?”学生们议论起来:要么烈日炎炎,要么大风大雨。
我乘机提问:“我们这儿也有杜鹃湖,会不会水平如镜?为什么?”到过杜鹃湖的学生一致认为不会,有风就会有浪,更何况是大风呢?通过几问几答,学生们对镜泊湖的印象加深了。
这种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脑子里,已形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就像身临其境。
二、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古诗来加深理解古诗是宝贵遗产,特别是那些广为传诵、老少皆知的古诗,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这样的古诗和文中景物进行比较,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知识点发生迁移。
在引导学生理解“吊水楼瀑布”的奇观前,提到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学生们立刻情不自禁地低吟起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学生还沉浸在古诗的意境时,我出示了“庐山瀑布”挂图,学生边看边比较这两个瀑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他们对照着课文、挂图和古诗,互相联系,互相讨论。
在各抒己见、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我把他们正确的发现板书下来。
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只是用了一首曾学过的古诗,启动了学生们思维的闸门。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迁移学习是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新的环境中,使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的原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框架。
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来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逻辑。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概率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
类比和隐喻是一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结的思维方式,通过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逐渐形成新领域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时,可以通过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其他反应进行类比,如物理反应、心理反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建立新知识的框架,通过提供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依 据这 五 篇课 文 在 内容上 有 相
为 了 运 用 迁 移规 律
“
促 进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阅读 和 理解
”
教者
将 这 五 篇课 文 对 照 着教
照鲁迅 对
先 教 《 丧家 的
”
“
资本 家 的 乏 走狗
“ 、
一课 》
”
,
再 引导 学生对 然后 以 《 鲁迅
”
,
走狗
“
”
的深 刻剖 析 来领会 瞿秋 白深刻 阐述 的
:
阅读和 写作 等 基 本 的 概
、 ,
学 生 不 理解
、
就 很难 实 现 知 识
, ,
技能 的 迁移
教 师 自 己 首先应 该 明 确 学 生 正 确地理 解 这 一 学科
, 、
在 语文 知 识 体系 中
,
哪 些是基 本概 念
,
基 本 原理
.
如 何使
,
掌握 这 些基 本 概 念 和 原 理 物 理 等学 科 那样
, ,
存 在 着错综 复 杂 的 关 系和 联 系
,
要 使 学 生 形 成 良好
的知识 结
段
、
促进迁移
;
,
必 须使 学 生 弄 清 知识 之 间的联 系 和 关 系
。
如
,
字
、
词
:
,
、
句
、
篇 章结
构 之 间的联 系
:
文 章的 语 言形 式及 其 表表 达的 思 想 内容 之 间的联 系
、
文 章与文 章 之 间
、
怎 样 应 用这 些 基 本 概念 和 原 理
试论单元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单元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课程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以综合理解知识,以提升语文素养。
单元迁移法即所学知识能影响另一种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在其他知识体系中得到迁移,从而灵活运用知识。
单元迁移通力运用能在学习中帮助学拓展知识延伸能力,增强自主探究意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下面谈谈单元迁移的培养:关键词:单元迁移语文教学探究能力一、教师明确迁移方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迁移方向,只有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迁移的顺利进行。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挖掘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并良好地结合教学目标和整个语文单元知识点训练目标,教师要心中明了教学情况,头脑中树立纵横连贯的知识树,要求能迁移讲解树枝上的横向知识。
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词语“奇迹”解释时就顺势延伸了偶尔、意外、幸运、奇迹等词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词语运用技巧。
语文教师在讲课前应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同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这是一个多面知识重组的过程。
该课程教学主体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发现问题,才会启动思维去理解知识以及解决问题,尤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将以往所学知识联系新知识。
多数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喜欢给学生设置障碍,以致于学生并非能灵活应用记忆,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认知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识迁移是通过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知识点并融入知识网络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实现有效的迁移,最后归纳学习方法并从中获得感悟。
二、引导知识横向迁移培养学生语文本质探究能力如果学生在全新的环境和形势中没有合理应用学习到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吸收所学知识。
单元迁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单元迁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摘要: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对迁移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思考。
本文对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迁移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结合各种迁移理论,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得迁移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关键词:单元迁移;语文教学;策略引言:语文教学中结合合作教学与自主教学,对特定单元课文详细讲解过程中,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所开展的知识迁移教学,就是所谓的单元迁移,这对于同学们自主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
一、对单元迁移如何运用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本每个单元都拥有一定的主题,五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而这八个单元包含着异国风情、走进西部、人物刻画、丛林、情趣、信息世界、沟通、智慧、名著之旅以及震撼之情八个主题。
根据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充分地结合同学们的实际,可以有效地开展单元迁移教学,在学习《四季之美》这节课程内容的时候,作者对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进行了重点的介绍,充分的抓住了小学同学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去了解一年四季的风光。
并且通过每一位同学眼中的四季之美,让他们对制作一份手抄报,同学们在充分感受到课本教材中的设计之美之后,在资料的整理和查阅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自主学习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安排了一些课后的迁移练习,要求同学们充分的结合自己过去的相关经历,创作一篇有关于各种生动的鸟类的作文。
可以写自己同年养过的鸟,也可以回忆一些印象较为深刻的观察鸟的画面,也可以将童年中有关于鸟的更多发现写出来,在同学们写作过程中,他们充分的展开了与鸟的不解之缘的想象,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了真出发,对他们的语文素养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推荐同学们去阅读《三国演义》,并且通过讲故事以及评选笔记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同学们,充分的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
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
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资源与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巨大的便利。
而在教学教育中,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的方法和技巧。
一、什么是知识迁移规律知识迁移规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如何与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并在新情境中被灵活运用的一种规律。
例如,在学习英文时,掌握了一定的单词量,通过对单词的语法等方面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掌握语法规则,并在写作和口语方面运用自如。
这就是一种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的方法。
二、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的方法和技巧1.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介绍前置知识的相关内容,并强调它们与当前所要讲解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吸收新的知识,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新知识。
2.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这种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的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应用到实践中知识迁移在学习中不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定期复习巩固知识知识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强化。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并结合已学内容去学新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的实际案例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课堂的讲解,如“知识点+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单元迁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单元迁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单元迁移是指将一个学科单元的主题、概念、技能以及相关的
知识迁移到另一个学科单元或领域里进行交叉学习和应用。
在小学
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单元迁移可以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和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跨学科融合。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语文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自然与环境等方面
的知识,如小学奥数、地理等,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2. 情境化教学。
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比如在学习课
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文学常识、社交礼仪等。
3. 任务驱动式学习。
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于一个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任务式阅读理解、
写作等。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实现知识在不同单元之间进行迁移,增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
联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习效果。
浅谈迁移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迁移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洪湖小学幸珍明学习的迁移规律是指过去的学习对新近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经常表现在新旧知识、技能之间,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是一种学习迁移现象。
由于知识技能的结构比较复杂,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表现为一方面起迁移作用,另一方面起干扰作用。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呢?——要加强“双基”训练。
这是因为,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先决条件,共同因素越多迁移越明显。
小学语文教材的读写内容中有许多共同点,有利于把知识、技能迁移到作文中来。
因而,教师要结合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恰到好处地用字、谴词、造句、写段及谋篇布局。
所有这些单单靠一般的学习还是不行的,还要让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多学多练,熟能生巧,自然而然能找到内容中的共同因素,进行概括,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再进一步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作文活动包括从感知到记忆、想象,从表象复呈到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从内部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概括力很重要,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教学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我的弟弟》、写动物的《壁虎》、《翠鸟》、写植物的《爬山虎的脚》、写事物的《人桥》等课,可引导学生综合比较归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写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和最能表现人物思想的典型事例,写动物可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功能等特点,写事物要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这样使学生能根据人、事、物的特点来写好文章。
——要应用对比,防止干扰学习中的迁移不仅有促进作用,有时也会出现干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事物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既了解知识技能的共同因素,又能找出其不同因素,以免互相干扰。
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和技能,为新的学习作好准备,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比较辨别新旧知识或技能的异同,必要时再找出有干扰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怎样将迁移规律运用于语文单元教学中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就称为正迁移,若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迁移是利弊共生的。
教学要兴利除弊,积极寻求正迁移的方法、途径。
因此,我们所说的学习迁移一般指正迁移。
学习迁移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学的观念、技能、认识和思考方法等,无不具有学习迁移的作用,甚至有人把教育的目的说成是“为迁移而教”。
迁移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任何学习理论都要深入进行研究的。
单元教学法在20年代就由美国的莫里森提出,它的优点在于它较为经济,节约课时,且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形成迁移能力,即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功效。
我国最早的单元化教材是30年代叶圣陶、夏丐尊编的《国文百八课》,到如今现行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单元来编制的。
单元教学法的确立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习材料不是尚未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是早已科学化、系统化了的知识,教者完全可以把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尽早的教给学生。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教学是让学生从事物的联系或通过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可以说迁移规律是单元教学法的重要心理学基础。
单元教学法运用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们运用迁移理论来考察单元教学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有关迁移理论,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按单元编排的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知识和能力的逻辑体系,我们只有从整体上吃准、把握这个体系,才能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顾及到每一单元的学习对它的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的迁移效果,才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
一切教育目标最终要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到体现,那么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状态、接受水平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迁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到学习者先前学习状况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教学只有注意了这种新旧学习状况的衔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否则,定位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徒劳无功;或者定位过低,对学生构不成足够新的刺激,造成教学的浪费。
例如,我在讲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这一知识点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同学是屡学屡错,通过了解发现他们以前没有讲语法,连一些基本的词性、句法成分都区分不清,如此的知识结构又怎么能够直接接收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呢?
再次,从整体出发确定单元学习重点。
语文教材具有广泛的综合性,一方面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它在内容上也是一种学科的综合,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
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再有它所担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时只有站在整个教材体系、整册书、整个单元的角度,进行恰当的取舍,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会让学生坠入云里雾里。
为了促进迁移,我们应将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分化”的讲解和“综合贯通”的理解中,使学生形成迁移能力。
又次,尽可能的创设迁移情境。
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迁移的范围与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增加所教的东西和希望学生有可能应用的情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迁移的能力。
另外,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些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有尽可能的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的原则,在实践中获得更多迁移的练习与经验。
最后,总结强化。
在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之后,我们应结合学生迁移反馈的情况,进行单元学习要点的总结,以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并为后继学习的正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与进入单元教学之始的目标呈现有着质的区别,它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升华。
目前,我们的单元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单元之间的联系关注
不够、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之间的教学逻辑不清、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不强等。
在单元教学中,我们注意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单元教学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