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与职业性高等教育质量观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必然带来质量的下降?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中 , 学术性与职业性 、 精英型与大众型的矛盾是否难 以调和?还有 , 新世纪应该强调什么样 的质量观才有利 于高等教育结构 的调整与改革 ?如果 这些问题不能得 到很好 的解决 , 高等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是不可能的。
维普资讯
20 O 2年第 4期 ( 总第 12期 ) 5
厦 门大学学 报 ( 学社会科学 版 ) 哲
J U N LO lM N I 、 取S Y r O R A FX A E I 】 (L T 6 & Sc l e n  ̄) oi i o aS e. A
N . 0 2 o420 Ge ea . 5 n rlNo 1 2
新 世 纪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质 量 观
武 毅 英 厦 门 3 10 ) 6 05
摘
要: 质量是高 等教育存在 与发展的基 础 , 同时期有着 不 同的质量 观 , 同的 院校有 着不 不 不
同的质 量定位 。无论是单一 性 、 英式 的传 统质 量观 , 精 还是 多样性 、 大众式 的 现代 质量 观 , 在一 都
定程度 上反映 了不同时期社 会的政 治 、 经济 和文 化对 高等 教育 的不 同要求 , 以及 高等 教 育 的价值 取 向。新的高 等教育质量 观的产生有 其客观必然性 , 以丰富 的 内涵 和全 新 的理 念取 代 传统 的 它将
一
2传 统 意 义上 的高 等教 育 质量 观 .
传统意义上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一般意义上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共 同的地方 , 也有不 但
同的地方。 比如, 双方都强调“ 教育产品” 是高等教育质量 的载体 , 这是它们 的共同点。而不同 点在 于, 传统的质 量观对“ 质量” 的内涵和标准有 了具体 的设定和理解 , 也就是 “ 质量” 质量 和“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二章
1、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
2、博洛尼亚大学属于学生大学,巴黎大学属于典型的教师型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4、中世纪大学的特征: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
(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包括高等院校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规模多样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在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一国学生可以自由地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络学习他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高等学校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的接受。
(4)高等教育的信息化
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新技术和网络给高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将会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来进行培养人才。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12、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
5、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6、在洪堡看来,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两条:一是自由,二是宁静。
高教资格证简答题
简答1.高深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1.从形式上说,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或低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中,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
2.从目的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
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4.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的控制,只有社会混乱时期,私学才兴盛,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
2.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1.从形式上说,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态的某些特征,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
2.从目的与内容来说,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及发扬的场所,致力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以确保其优越的素质。
4.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的干预,尤其来自宗教或者政治的束缚和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
3.第三级教育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之间虽然有这差异,但共同特点是密切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鲜明的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办学,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大学不再以纯学术研究为核心,专业的、技术的、师范的教育机构被纳入高等教育范畴,高等教育渐渐由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或者普及教育。
原有的大学教育概念已经不能涵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现状,第三级教育概念由此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代名词。
4.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1从形式上来说,传统的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在第三级教育的概念下,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以及师范院校等各层次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的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
高等教育的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而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在保证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高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分析其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一、学术道德的内涵与重要性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要求学者和教师在学术活动中保持诚实、正直、公正、严谨、尊重他人等品质,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念。
首先,学术道德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学术道德的学术环境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促进学术成果的繁荣。
而缺乏学术道德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严重损害高等教育的声誉和信誉。
其次,学术道德是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
学术道德强调自觉遵循学科的伦理规范,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自律地掌握知识,学会思辨和批判性思维。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
最后,学术道德对于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道德要求学者之间相互尊重、宽容和包容,能够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推动学术进步。
只有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学者才能进行深入的学术对话和研究合作,共同解决科学和社会面临的挑战。
二、职业操守的内涵与重要性职业操守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恪守教育教学的伦理原则,维护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
首先,职业操守是良好教学秩序的基础。
教师应当严守教育法律法规,尊重学生的权益和利益,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
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助于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次,职业操守是教师规范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与家长、社会各界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
2013年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答案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答:大学为什么会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校衙门化,贪腐之风进入校园中国的大学属官办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着大学的人事权、经济权、职称评定权等一切权利,大学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得不到保障。
高度集权的高教体制造成了高等教育严重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
在这种体制里,大学及教授早已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凡事均按照行政指令行事,所谓大学精神早就失去了。
大学丧魂失魄,没了大学的精气神。
“一切为了就业”的功利化教育,让大学生世俗化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无比吃香。
钱理群教授曾以其亲身遭遇说明此种现象的严重性。
2007年暑假,他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上讲完课,一位大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举例说明:他的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
他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感觉心在隐隐作痛。
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剽窃教授,造假学者,也不说那些与学生争抢女朋友和诱奸高中女生的老师,给大学生树立了怎样的为人师表形象,就以那绝大多数的正派教授而论,为了评上教授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为了申报科研项目、拿到课题经费,削减脑袋,跑关系,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已到了不择手段、斯文扫地的地步。
有其师必有其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耳濡目染,早就学得了一套“精致”功夫。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究竟是该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西方大学虽受到实用主义冲击,但很快意识到其危害关于大学的功能,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明确反对教育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
浅析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四大导向
浅析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四大导向作者:刘茂祥来源:《职教论坛》2015年第18期摘要:所谓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及其以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院校只有培养更多的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彰显其在我国教育从大走向强中的地位与价值,这就需要对现代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导向进行重塑。
基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视角,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应树立四大导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整、技术理性与解放理性的共生、内适性与外适性的和谐、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并举。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简介:刘茂祥(1975-),男,湖南邵阳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4级博士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示范性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机制研究——基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视角”(编号:DJA140248),主持人:刘茂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18-05我国教育从大走向强,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注重对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现代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内涵发展的应有基本内涵。
所谓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及其以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在人文素养(人文关怀、道德情怀、社会胸怀等)、知识要求(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标准方面的知识等)、人格特质(成就动机、自我发展等)、通用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专业能力(技术革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开发设计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知识储备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1]。
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知识观解读
20 年第 4 09 —5 期
高 等 教 育
高等 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知识观解读
赵凤娟 , 李泽 或
厦 门大学 教育研 究院 , 建 厦 门 3 1 0 福 60 5
《 门大学 学报 ( 厦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2 o 3 0 9年 第 4期 , 1 O O字 约 lO
更 为 重要 的 问题 。不 仅 产 生 了高 等 教 育 学 术 性 活 动 与 职 业
性 活 动哪 个 更 为重 要 的 问 题 , 且也 产 生 了高 等 教 育 学 术 性 而
与职 业 性 的哪 些 方 面 更 为 重 要 的 问题 。在 后 现 代 知 识 观 下 , 知识 概念 和标 准是 多 样 性 的 , 种 类 型 的 知 识 都 有 其 各 自特 各
的 问题 。第 三 , 展 地 理 解 高 等 教 育 学 术 性 与 职 业 性 。对 高 发 等 教 育学 术 性 与 职 业 性 的理 解 , 能 是 一 成 不 变 、 步 自封 不 故
的 , 应 根 据 社会 的发 展 及 知识 观 的演 进 , 断 丰 富 和 发 展 。 而 不
特 定 知 识 观 及 与之 相 应 的社 会 背 景 下 的 理 解 。第 二 , 证 地 辩
理 解 每 一种 知识 观 下 的高 等 教 育 学 术 性 与职 业性 , 能 只 看 不
到 某 种 知识 观下 高 等 教 育 学 术 性 或 职 业 性 的 优 点 而 看 不 到
其 局 限 性 , 者 相 反 , 则 会 阻 碍 进 一 步 深 化 对 高 等 教 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或 否
设 世 界 一 流 水 平 的 大学 固然 是 必 要 且 重 要 的 , 而 更 重 要 的 然
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机
械 工
业 高 教
研
究
20 0 2年 第 1期 ( 第 7 总 7期 )
几 种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述 评
车 海 云
( 北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湖
406 ) 3 0 2
[ 摘 要 ]从 历 史 的 角 度 概 述 了 几 种 不 同 的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的 发 展 趋 势 ,并 揭 示 了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 本 质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 [ 键 词 ] 高 等 教 育 ;教 育 质 量 ; 质 量 观 关 [ 图 分 类 号 ] G6 O 中 4 [ 献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l O — 4 6 2 0 ) lO l - 3 文 O 3 7 4 ( 0 2 O — O 30
维普资讯
机
械
工
业
高
教
研
究
20 0 2年 第 1期 ( 第 7 总 7期 )
出知 识 产业 论 、高 等 教 育 市 场 化 的 主 张 。 1 8 世 纪 ,英 国 的 亚 当 ・ 密 就 在 《 富论 》一 斯 国 书 中指 出 :教 育 具 有 社 会 经 济 意 义 。 主 张 国 家 应 该 对公 民实 施 最 基 本 的职 业 教 育 ,反 对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以经 济 性 和 实 用 性 为标 准 ,带
有 浓 厚 的功 利 主 义 色 彩 。 作 为 新 兴 资 产 阶级 的代 言 人 ,英 国的 经 验 论 者 弗 兰 西 斯 ・培 根
( rni B cn F a c a o )提 出 “ 识 就 是 力 量 ” 的 口 s 知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学术性与职业性之争
、
高等 教 育大 众化 进程 中贯穿 着
培 养来实 现 的。一 般 而言 , 通 高 校培 养 的是 学术 普
以 但
学术性 与职业 性 力量 的变化
( ) 一 学术性 与职 业性
广 义而 言 , 业 性 是 高等 教 育 的基本 特 征 和共 职
一
个 统 一 的 衡 量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 标 准 , 必 考 虑 其 不 其 次 , 大 众 化 高 等 教 育 时 代 ,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在 接
知 识 等 目标 追 求 的 一 种 倾 向 , 价 值 取 向 着 重 于 认 职业 性 如 何 。 其 具 有 非 功 利 性 ; 术 性 质 量 观 主 张 , 等 教 育 与 高 深 职 业 性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大 众 化 时 代 , 等 教 育 成 为 学 高 高 是 - . j 学 问 联 系 在 一 起 , 重 学 生 的知 识 水 平 与 学 术 成 就 , 人 们 的 权 利 乃 至 义 务 , 为 人 们 生 活 做 准 备 的 。  ̄- 注 以能 否 升 学 或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为 目的 。
的 职 业 性 ; 职 教 育 培 养 的 是 技 术 型人 才 , 足 高 等 高 满
教育 对职业 性 的追求 。
同 属 性 , 高 等 教 育 一 经 产 生 就 具 有 的 属 性 。这 是 是
( ) 二 高等教 育从精 英走 向 大众 的过 程 , 穿着 贯
由高 等 教 育 的 专 业 教 育 特 征 决 定 的 , 为 “ 等 教 高等教 育 学术性 与职 业性 力量 的 变化 因 高 高 等 教 育 从 精 英 走 向大 众 的 过 程 , 从 单 纯 强 是 育 是 建 立 在 普 通 教 育 基 础 之 上 的 专 业 教 育 ” 。 高 …
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
力。l 【 就二者 的关 系而 言 , J 从理 论 上讲 , 高等 教 育应兼 顾 这两 种取 向。但 在 高等 教 育实 践 中 , 直存 一 在哪一 种取 向应 居 于主 导 地位 的 争执 。在 我 国 , 历 史 上 的“ 学 轻 术 ” 统 到 当前 重 “ 流 大学 ” 从 重 传 一 轻 “ 职院校 ” 念 的存 在 , 高 观 在西 方 , 中世 纪 大 学 到 1 纪 的德 国柏 林 大学 , 到 2 纪 美 国赠 从 9世 再 0世 地学 术性 与 职业 性 两种 取 向之争 。然 而 , 无
重的问题 , 在当前我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 应着力解决高等 教育发展 中的“ 重学轻术 ” 向。 偏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 学术性 ; 职业性 ; 知识观 中图分类 号 :60 G4 文献标识码 i A 文 章编 号 :48 06 (09o — 09 0 03 — 4 20 )4 05 — 6 0
知识观视野 中 的高等教 育学术性 与职业性
赵 凤娟 , 李泽或
( 门大学 教育研究 院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 5
摘
要: 高等教育 的学 术性 与职业 性 的涵义 及其 相互 关 系 , 随着 知 识 观 的嬗变 而 发展 变化 。
在形而上学知识观 下 , 学术 性强调独立于经验 的纯粹 理性 , 业性宗 教色彩 浓厚 , 职 高等 教育偏 重学 术性 ; 科学知识 观下 , 术性 围绕科学研 究而体 现 , 业性 与技术 紧密结合 , 在 学 职 高等教 育学术性 与 职业性分化和协 同发展 并 存 ; 在后 现代 知识 观下 , 学术 性 强调 多样 性原 则 , 职业 性 强 调增 加人 文 性, 高等教育 学术性与职业 性协调发 展 。从 整体上说 , 高等教 育 的学术性 与 职业性 不存 在孰轻 孰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摘要:“职业性”、“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正是在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构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性;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性”和“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从“职业性”、“高等性”的角度,回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认识,即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
一、“职业性”和“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而发展,伴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而深化。
高等教育知识质量观强调重视系统学术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提出“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绅士教育”思想;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商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能力质量观”受到广泛关注,提出“实用教育”、“生计教育”思想;随着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提出“全面素质质量观”,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综合素质培养。
19世纪初,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旨的柏林大学的创立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这不仅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意味着以科研为代表的学术性在其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19世纪下半叶,以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为代表的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实用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快速发展起来,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中价值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突显。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技术学院在大学中得到发展,最初是普渡大学,后来有近300所大学包括著名大学,都增设了技术学院。
与此同时,美国社区学院转变功能,由原来只实施转学教育转变为积极强化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社区学院中有一半的学生修习职业科,并通过立法确立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1]。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估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估体系作者:朱科蓉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3期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包括人本身和社会)需要的性质与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
从价值的角度看,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
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
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中国的高校,数量众多,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
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
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选择判断1.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11月27 届大会上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2.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3.4.1984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5.高等教育研究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
博洛尼典型的教师型大学。
7.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法、神、医三颗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是大学正规教育的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任教执照”硕士、博士或教授8.。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
9.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11. 洪堡的大学理念: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洪堡出生于德国贵族家庭,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法律12.20世纪是世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13. 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地区性、开放性(办学的目的之一是为本社区各种年龄的公民和各种职业的职工提供急需学习的机会)、多功能性(从教育目的及课程设置上看,它具有学历教育的功能;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面向社区的文化教育服务功能)、灵活性(教学计划是灵活的;教学方式是灵活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要求教师具有实践经验)。
14. 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15. .西周的“五学之制”(辟雍、上庠、东序、瞽宗、成均)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官守、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高等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高等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学教育阶段结束后,个人接受的进一步学习和培训的阶段。
它通常由大学、学院、技术学校或职业学校提供,并以授予学位或证书为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提供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的主要来源,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性: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之一。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和学院通常通过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和学术研究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接触到丰富的学术资源,如教师的专业知识、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实验室的科研设备。
2. 多样性: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学校类型、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多样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保证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并为个人提供广泛的发展机会。
3. 综合性: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高等教育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
许多学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交流项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换生计划和联合培养项目去国外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总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培训形式,具有学术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国际化的特点。
它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等教育学题目解析1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2.高等教育的区域(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他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
3.高等教育的个体、文化、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简答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题1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P28第一、宗教色彩浓厚。
中世纪大学充满了宗教色彩,学校被教会控制,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内容浸透了神学精神。
第二、自治权利高度凸现,自治权利在内部表现为大学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的行会来管理事务。
在外部表现为反对来自外界的干涉,享有各种特权。
第三、国际界限模糊,中世纪大学在招收学生和聘请教师方面没有国籍的限制。
第四、制度不健全。
中世纪大学的早期办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由度。
2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可以用规模庞大、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多种类型、层次、能级的教育结构,质量不高,效益较低来概括。
未来的走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加强、联合办学的深化、收费教育的延伸、民办大学规模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高等教育的结果、层次不合理;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存在与哪些方面?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存在宏观管理,也存在于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为一身。
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
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1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的短缺,另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
2我国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分合合。
搬迁重建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
3搞得过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微观管理来看: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
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
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高等教育学
06年《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一、概念题1、高等教育:P3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其中,“专业教育”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
“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P20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P25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目的:P50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高教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方针:P48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6、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P72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
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7、高等学校的学制:P8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高等教育学重要原则
高等教育学重要原则1.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学生应该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变化和挑战。
2.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环境。
学生和教职员工应该有权利追求真理和表达观点,而不受政治、经济或其他压力的影响。
这样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3.公正平等公正平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育机构应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论其背景、性别、种族或其他特征。
教育机构应该采取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存在。
公正平等体现了公平竞争和机会公平的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4.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
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环境。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力。
教育机构应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定期评估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质量,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5.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社会责任。
教育机构应该承担起培养社会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教育机构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机构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总结起来,高等教育学的重要原则包括全面发展、学术自由、公正平等、教育质量和社会责任。
这些原则不仅指导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运作,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原理复习总结
高等教育原理复习总结及心得体会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二是教育的内部规律,即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就是这些关系的与作用的总和。
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关系。
教育过程既要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征所制约,又要引导和促使教育对象的身心转向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促使德、智、体和谐发展;三是教育者(教师)、教育对象(学生)、教育影响(教育载体、媒体,主要形式为教科书、参考书、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这些载体、媒体的方式方法)诸要素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影响。
这些关系的作用,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过程必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达到培养人的预期目标。
教育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的内部规律的作用,教育的外部规律只能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仍很艰巨,所以高等教育不应挤占过多的国家教育总经费,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努力。
开源要求多渠道集资办学,而节流首先要精简庞大臃肿的行政机构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二)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三)历史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四)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五)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六)民主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原则。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种因素及其关系: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的主要社会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的职能;各种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程博士 这种博士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进行。课程学习的 成绩一起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博士生当然也 要在知识上有所创新,但是通过参加一项与 课程相关的小型研究项目来实现的。博士生 最后提交项目报告,进行口试,这相当于博 士论文和论文答辩。
(4)论文博士 此种博士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随后扩展到比 利时、荷兰和瑞典。英国也引人了这一模式, 并以“PhD by published work”而闻名, 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授予该学位的大学内部 成员和校友。与通行的博士教育特别注重培 养过程不同,这种模式更注重最终的产品, 而不是其过程。
(2)专业型博士 专业型博士学位适用于企业经济学、医学、教育学、 心理学、工程、社会工作等专业。培养对象主要为 追求职业发展的在职人员,一般通过非全时的、晚 上授课等形式修课。其课程和研究旨在满足大学之 外特定职业领域解决特定问题的需要。研究方法训 练是为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也 以实际运用为目标。对专业型博士的要求主要在于 应用性知识方面的创新。
我国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 第一种是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即每年一月份的 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者既有学位又有学历,一般是全日制 学习。
第二种是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即每年10月 份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联考,被录取者有学位但无学历,一般 是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目前是大多数。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术性与职业性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冲突
学术性与职业性两种高等教育质量观一直并 存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受制于不同 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特定需求而使其中之 一占了上风。
现实的矛盾:
大学的社会地位、质量评估,教师的职称评审, 都以学术水平作为标准,然而社会更多需要的 是应用性的、职业性的技术人才,现在社会更 需要的是从高级工程师到熟练工人,丛临床医 师到护士,从高级经理到财会人员,学术性的 人才备受冷落。
(1)大学将变成职业培训 所,越来越功利化
办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2)有利于专业设置及高校 发展朝优胜劣汰方向发展 (3)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2)专业的“热门”、“冷门”
是有阶段性的 (3)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
的质量观(一刀切)
(4)导致就业率数据的造假
争议的焦点: (1)“就业率”能否作为高校办学质量的衡 量标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由谁负责? (3)就业率怎么计算? (4)如何理性客观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三种是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参加同等学力申 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和综合水平考试或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组 织的申请博士学位考试,通过考试有学位但无学历。这种方式 只有在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和口腔医学硕士、博士时采用。
(二)国外博士生培养的新模式
欧洲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目标和取向呈现出多 样化的态势。 (1)学术型博士 博士论文是核心,论文应对特定学科或研究领 域的知识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学术型博士 学位通常是进入学术职业的入场券,其培养 目标是理想型的学者。
第七讲 学术性与职业性——高等教育
质量观演变与发展
一、什么是“学术性”、“职业性”高等 教育质量观?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指的是与学院有 关的、非实用性的知识研究与探索。 “学术”一词被引入中国后,被引申为“有系 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 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所谓职业,,就是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参与 社会分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 精神需求的工作。
二、职业性与学术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变
1、高等教育职业性质量观的确立 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牧师、律师、医生等,由此确立了职业性质量 观。 2、学术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 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立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研究高深 学问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并为各国竞相模仿,学术 性质量立和州立大学的崛起,一种专门为 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实用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很快流行起来, 这时,职业性高等教育质量观凸显其价值。
中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用同样的指标,导 致不公平。
三、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包 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与活动:各种教学和学 术计划、研究和学术、教学人员、学生、楼房、 设施、设备、社区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等”, “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换、 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 目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 望和行动世界宣言》
中国: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职业的传统思想 的影响,学术性标准仍占主导地位。 职业技术学院要升本,一般大学本科千方百计 要发展为研究型大学。 学生考不上本科,宁可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不愿读高职高专。 人才市场上存在着高职生就业难,本科生也不 容易,就业率稍高,硕士生比较受欢迎,但 是现在硕士生也多了,高工资也拿不到了。
(5)实践型博士 这是英国博士培养中特有的概念,这种学位适 用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音乐、设计等专 业。博士生不用写博士论文,而是提交一件 艺术作品、进行一个表演或展现一幅设计作 品。作品和表演应辅以文字说明,阐明其表 演或作品中运用了何种方法,作品的创造性 表现在何处等。
(6)联合培养博士 这种博士指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大学共同授予的 博士学位。课程计划由所有参与大学共同制 定,博士生在各大学中分别完成定时限的学 习。
“学术性”是指高等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知识创造为 中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与研究方法的传承,培 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理论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担 着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 “职业性”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应用性、技 术性实际工作的能力,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从学术和职业各自的内涵来看,两者都是围绕专门 知识或学问而展开的,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对立 关系。
大学(社会地位、质量评估、教师 的职称评审 以学术性为标准)
社会(高级工程师、 熟练工人、高级经理)
法国:巴黎高师、巴黎理工备受学生和社会欢迎,这 些学校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 巴黎大学的博士培养水平相当高,但巴黎大学并不 是高中毕业生的首选,很多学生考不上巴黎高师、 巴黎理工才选择进巴黎大学,而且巴黎大学不需要 通过招生考试就可以直接入读。 美国:学生们都不喜欢学理科,选择理论物理、理论 化学等这些学科的本科生相当少,很多著名教授难 以招到研究生。
马克斯·韦伯把“学术职业”解释为“以学 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即是学者赖以 生存的一种谋生手段,在西方人眼中,“学 术职业”也是世俗的职业,只是从事学术性 工作而已,并不具有神圣色彩。
(一)我国学位制度——学术型与职业性并存
1、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并存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根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 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 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 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目前, 硕士层次专业学位已有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 39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有教育博士、工程博士、 兽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和口腔医学博士共5种, 学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建筑学学士1种。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 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 退出机制,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 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专业淘汰制”
赞成的观点
反对的观点
(1)协调专业设置与市场 需求的适切性,使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