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浅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含义和基本内容
2〉现实因素 a、保留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 b、经济萧条,而与百姓相关的产业都在民族资产阶 级手里,我们需要人才 c、文化、教育、科技都在民主党派手里占有优势
d、有海外联系,可以通过民主党派宣传,效果好
e、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必须引入民主党派,互相监 督
3〉前提性政治因素 民主党派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它不仅仅是一种姿态
∴ 在历史、现实和政治条件缺一不可的情况下, 形成了现在的政党制度
三、现状和前景
1、现状:
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有发展也有错误
例如:文革(导向)、腐败(形象)
②多党合作、互相监督曲折很大
2)制度的外部环境制约
3)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4)具体制度不健全
5)人们代表的意识素质 6)国民素质
7)宣传、教育化不够
第三讲:选举制度(基本定义自己掌握)
一、原则与国情:
总的来说贯彻民主原则,具体来讲演化出 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差额等原则。
二、实际运作中的几个难点
1、人口流动(选民登记难) 2、法律上强调平等的9个不分是否一定要限制 3、选举中的“贿选现象”
2、为什么要竞选?要不要竞选? 加强候选人的意识、责任,成为真正代表
3、可不可竞选? 具有普适性
4、能不能竞选? 不是一点儿也没有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5、怎样搞? 用竞争机制,形式可以不同,小范围试点
第四讲:政党制度
一、民主政治与政党
1、政党是国际、世界现象 2、现代政党的形成与民主政治几乎同步产生
法律(基本、其他)
行政法规 中
部门行政规章 央
特别行政区法律
(完整word版)怎样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不能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来人们经常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这是不对的。
在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
改革经常是一体两面的,甚至是一体多面。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为保障的,很多改革措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同时也十分注意借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地进行。
(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从现实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
政治体制只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发展,社会只要稳定,生产就会继续,财富就要增加,社会就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发展中所出现的的许多新问题不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
实际上还是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慢慢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的。
(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
对这个制度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探索完善,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者:行静月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了艰苦的历程。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历程,明确了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立场及推行的策略,总结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一、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鲜明立场有观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没有间断,但其速度赶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其最大的弊端没有解决,从而质疑我们党的勇气。
此中观点仅仅以改革的曲折性来质疑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态度是不片面的,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政治体制改革,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坚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政治上的变革也包含在其中。
当前,由于传统的权力过于集中等传统机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出现了权力腐败、跑官卖官等问题,同时在改革中有些人或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由于担心失去权力及权力带来的利益而阻拦改革,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了阻力。
但党深刻的认识到,政治体制需要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及社会改革的强有力后盾。
二、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首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的战略。
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界比较推行的观点是我国今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采用渐进性、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协同推进的。
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能太过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的跳进不断的向前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
目前,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否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将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造成形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脚改革局面,这样改革是走不远走不快的,而且还会摔跤。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 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 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⑥始终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 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 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民主的监督职能。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 问题 (政改的 必要性)
1、权力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 充分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 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 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 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 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 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 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绩
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 发展
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确立 “三清”“四权”的标准
“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概念,具有政 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干部清正 是后两者的前提。“四权”——“废除特权、弘 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反映中国现实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
(完整word版)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主体及其方式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主体及其方式分析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而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政府,政治制度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政府提供政治制度安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政治制度的引进与吸收;二是政治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制度供给公共产品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而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政府。
在当代中国,考查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必须考虑到执政党因素。
因为我国的政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政府不过是负责政治改革的执行。
但从规范的意义讲,还是把政府作为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
当然,本文的政府是更广义的政府概念,除了包括一般广义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外,更包括了执政党因素,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政治制度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治制度的供给者或决定者一般是指政府,提供政治制度是政府的重要功能。
政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创设政府,就是要保护产权,规范利益竞争,提供制度安排。
那么,为什么政府能够成为政治制度的供给者呢?(一)政治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理论上率先对公共产品的定义进行了严格界定,并提出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经典性特征。
根据产品在消费上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产品分成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类。
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单位的某种产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一定单位的产品,比如,你在饭店消费了一瓶人头马的酒水,这瓶人头马就不能为其他消费者享用。
竞争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就一定减少了其他人消费这种产品的数量,你多我就少,消费者在这种产品的消费上具有竞争关系。
通常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被称为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作公共产品。
政治制度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政治制度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焦点话题。
众所周知,政治制度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还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旨在探讨政治制度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一、政治制度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制度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国的稳定政治制度不仅有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更能够为外商投资提供保障。
同时,一国政治稳定期间,对国内企业的稳定运作,以及对外国企业的合理规范也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
此外,高效、有序的政治制度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例如,一国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权力分布系统,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另外,不同的治理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制度变革的进程。
政治制度也能够影响着一国的市场化程度。
在某些国家中,政治制度不健全和不合法的资本流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对市场和企业的掌控也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政治制度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方式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分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治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序的治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政治制度能够为一国的治理环境提供合理的保障。
尤其是政治强权体制下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性。
健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模式,能够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体制的转化创造更好的环境。
2.对经济力量的平衡调控政治体制能够实现的调整经济力量平衡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无民主体制下,在高度权力集中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一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不得不出台一些政策性措施。
而在民主体制下,政府则需要考虑到社会各方的利益,以和谐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民主体制下,经济政策更贴近民生,更易受人们的监督和控制。
三、结论总体来看,政治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并且也是经济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主体及其方式分析
费 ,但 私人 一般而言对公共 产品是要收费 的 ,如 果 收费 将会 阻 止 人们 消费 这 种产
品 。有 可 能 导 致 公 共 产 品 的 闲置 。另 一 方
面 ,由于 公共产 品的消 费具有 非排他 性 ,
如 果 由私 人 来 提 供 公 共 产 品 ,公 共 产 品 的
为我 国的政治改革是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
是又 具有排他性 ,或排除追加 消费者 的成
本很 低 ,这种公共产 品被称 为俱 乐部 公共 产 品 ,如 收费电视。除 了非纯粹公共产 品 外, 还有一种产品既具有私人产品 的特性 , 又具有公共产 品的特性 , 被称为混合产 品。
公 共 产 品不 仅 包 括物 质 产 品 ,如路
指一个人 消费了一定单位 的某 种产 品后就 排除 了其他人 也同时消费这一定单 位的产
品,比如 ,你 在饭店消费 了一瓶人 头马的
的, 在生产和消费上不存在任何 外部 性。 但 公共产 品,尤其是纯粹 公共产品 ,必须 由 政府提供 。这主要 出于 两方面原因 :
一
酒水 ,这瓶 人头马就不能 为其他消 费者享
◆ 中 图分 类 号 :D6 9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争性 的两个经典性特征。根据产 品在消费
内容 摘 要 : 当代 中 国政 治 改 革 的 发 生 过 程 ,从 制 度 经 济 学 的视 角 分 析 就 是
政 治 制 度 的供 给 过 程 . 而 政 治 制 度 的
夫球场等 二是某种 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 但
灯 、桥梁 、公路 ,还包 括非物质产 品和服
务 ,如法律 、政策 、国防 、社会保 障、治 安 等 。政 治 制度 就是 一 种重 要 的公 共产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交易成本 的概念最初是 由科斯 提出的。科斯在 13 97年 发 表的论 文《 企业 的性质》 中首先提出市场成本的概念 , 它包 含 了交 易成本 的内容。科 斯认 为 , 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发 现交 易者的费用 、 谈判 费用 、 签订合 同以及保证合 同条款 的履行
进 行必要检查 的费用等 , 即交 易 费 用 包 括 搜 寻 费 用 、 判 费 谈
过严格 界定 产权 可以克服经济的外 部性 ,消除市场失灵 , 而 后, 德姆 塞斯 和张五常等人作 了深入 的研究 , 成 了产权经 形
济学 。
( ) 一 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 易成本经济学从契 约的视角研究经济组织 , 从节 约交 易成本 出发可 以探讨 契约组织 的经济问题。有些隐含的契约
组 织问题 , 如卡特 尔问题 , 都可 以在交易成本 的意义上进行
研 究 [ 因此 , 易 成 本 经 济学 的研 究 范 围相 当广 泛 。 1 J 。 交
诺思认为 , 经济增长 的关键在 于制度创新 。他研 究了制
度 创 新 的 基 本 因 素 、 制 度 创 新 的 动 力 和 制 度 创 新 的基 本 过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应该被抛弃而应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前者经济绩效较低而后者的经济绩效较高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0 0 9年第 3期
总 第 4 期 1
经济研究导刊
E 0N0MI S C C RE EARC GUI E H D
用 和实施费用 。影响交 易成本 的首要 因素是市场 的不确定
性, 是市场机制运行 的成本 , 降低 了资源配置效率 。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与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与特征分析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不断演化和发展中展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和特征。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外经贸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推动国企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政府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倡议和方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主要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改革。
其次,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试图解决农民工问题和促进城乡发展均衡。
特别是在减贫政策和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增加农民工的收入、提高医疗和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政府面临着信息自由和网络监管的平衡问题。
政府试图保护人们的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同时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此外,中国政府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通过推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来解决。
总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化和特征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政府推动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以及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制度经济视角下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均衡分析
现人 民当家作主提供 了根本 的制度保障 ; 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实现 了人 民当家作 主的愿望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 制度发挥 了各 阶层人 民群众 欢聚
堂 、共商国事的政治优 势 ;民族 区域 自
治制度既发挥了民族区域 自治地方的积极
性 ,激 发 了少 数 民族 群 众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的
关 键词 :制 度 均衡 制度 非 均衡 政 治
制 度 供 给 不足 政 治制度 化
治问题 的基本 态度 ,即是政 治革命还是政
治 改 革 的 问题 。 如 果我 国政 治 制 度 总体 结
我 国 具 体 政 治 制 度 的非 均 衡
虽然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总体上均衡 的体 非均衡造成 的,针对 的也
内 窖 摘 要 :制 度 均 衡 或 制 度 非 均 衡 是
一
国家创设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 度, 基本上满足了人 民的政治制度需 求, 实 现 了人民 当家作主和翻 身求解放 的愿望 。
因此从 总体 上看 ,我 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均衡的。 这 种政 治制度的总体 均衡 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为实
政治改革 的一个重要视 角。从 制度 经济 学 的理论视 角分析 ,政 治改革的发生 ,是 因 为政治 制度需求与政治制度供 给出现了不
一
致 ,即政 治制度的非均衡。这种非均衡
主 要体 现为政治制度的需求旺盛 ,而政治
制 度 的 供 给 则 相 对 不 足 ,是 一 种 制 度 供 给 不 足 型 制 度 非 均 衡 。 制 度 非 均 衡 是 人 们 对 现 存 制 度 的 一 种 不 满 意 或 不 满 足 ,要 达 到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一、当前政治体制的问题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当前的政治框架是否可能改变,朝着什么方向改变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频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矛盾的肇事者往往是各地方政府,政府侵害百姓利益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公众利益不一致,所谓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不相容”。
如果政府自身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保持高度相关,就不会出现政府利用公权力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但是在侵害民权的事件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从事了为民众所诟病的行为,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土地强制征收和强制拆迁为例,地方政府无疑希望从土地中获得巨大的收入。
而促使地方政府陷自身于不义境地的力量有两种:一是土地财政的决定了土地对地方政府至关重要,因而其有强烈的“拿地”热情;二是外部环境缺乏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尽管侵犯民权的行为构成恶劣的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只需要为此付出很小的成本。
土地财政是依靠出卖土地这样一种简单的行为来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
这种财政方式抑制了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建设公平的制度环境的热情1,并且抬高了下游企业的成本2,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但是要想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就需要中央政府适当提高地方的财政比例,同时加强民众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3。
当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与经济利益来源决定了其与民众利益不具有一致性4。
那么,中央政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它关注政权的长远发展。
中央政府是类似于姚洋教授所说的“中性政府”角色5。
它能够高瞻远瞩通观全局做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决策。
但是中央政府的执行力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首先,虽然大多数领导人可以在任十年之久,但排除前任的政治影响以及巩固自己的政治1当政府的收入取决于其提供制度的有效性时,政府才有动力积极进行制度建设。
如果政府靠简单的出卖资源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收入,其进行制度建设的动力必然不足。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敏感话题_理性探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一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
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中与民主的集中之分。
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
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其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的政府。
自从民主代替专制,又有民主与自由之争。
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于民主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民主与个人自由孰重,是要民主还是要个人自由,一直争论不休,直至如今。
其集中表现就是从批判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始。
卢梭在国家问题上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的民主理论是:每个人都是主权者,都应当获得应有的权利,包括自由和平等;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应当组织起来,即组成为国家,国家由普选产生,每个人把自己主权交给国家,构成共同意志,即“公意”或“总意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决定”),每个人都要服从“公意”。
所以“公意说”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
但卢梭同时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仍有他做人的自由权利”,因此他主张将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反对有行政权的人拥有无限权利。
为了防止行政权盗窃人民的意志和自由权力,他提出必须由人民经常监督行政者,例如定期召开人民会议审查行政权是否执行适当,有没有权力私用或违反“公意”的行为,否则应予撤换。
这里要说,关于民主政治的这种理念并非自卢梭始,在卢梭前一位荷兰著名启蒙学者斯宾诺莎(17世纪人)就提出这种观点,认为“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他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人民应当将自己的天赋之权完全转让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有唯一绝对政治权,每个人必须服从,而且“国家统治权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这就是向专制政治妥协了。
注意:卢梭等人没有从同时代人孟德斯鸠那里吸取他的分权制衡思想,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思想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要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不容易,因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面对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掌握着权力和资源,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因为这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因此,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克服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公众对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他们希望政治体制能够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体制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给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尽管政治体制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政治体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
在当今社会,政府的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力。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高效、负责和廉洁的政府,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政治体制改革既面临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只有充分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独特视角——《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评介
关系的权威性手段 。政治制度一经确立 , 就使得
社会 成 员 的利益竞 取行 为有 了制度 规范 和规则 保 证 , 以促进 人 类 行 为 和社 会 关 系 的有 序 化 。在 可 上 述分 析 的基 础 上 , 者 着重 从 政 治 发展 的角 度 作
进 一步 提 出 , 当代 中国政治改 革之 所 以发生 , 因 是
革 , 目前关 于 中 国政 治 改革 研 究 的 学术 著 作 中 在
还 比较鲜 见Leabharlann 。 [ 收稿 日期 】 0 11-5 21. 1 0
对 当代 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利益结构变化给政治 改 革发 生 、 展 的决 定 性 作用 和 影 响进 行 了初 步 发
分 析 , 出 了一个 从 利 益视 角 理 解 当代 中 国政 治 提 改 革 的基本 思路 。
中政府 在公共 选择 中发 挥着 主导作 用 。这样 一个
产生 多元化 的利 益要 求 以及 与此 相关 的政治参 与 的压力 和要 求 , 执政 党 和 政府 只有 满 足社 会 成 员 的政 治参 与要求 , 不断 扩大公 民有 序政 治参 与 , 尊
基 本结论 , 是和 当代 中 国政 治 改 革 的基 本 现 实 也 相 吻合 的 。因为 中国 的政 治 改 革 , 是 自下 而 上 不 的 自发 变革 , 而是在 党 和政府 领导 下 的 自觉变 革 , 也 是对 民间 自发改 革要 求 的一 种 自觉 回应 。作者
积极 推 进政 治改 革 , 设 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建
在 通读 该书 后 , 认 为它 有 以下几 个 鲜 明特 我
点。
一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利益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益因素日益显现出其巨大作用,这包含着由于个体追求更多的利益而更加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积极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篇1谈谈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摘要】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不应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由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创新所得的、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以方便学生以后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对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认识不清。
究竟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说法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
应当承认,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文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有益的重要作用[1]。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往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充当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宣传者。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出现了像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做出了建设性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渐衰微,在高校的经济学的教学中,两种理论并举,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弱势地位,西方经济学处于强势地位。
本文探讨的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问题,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教学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政体论与当代中国政体分析
政体论与当代中国政体分析政治制度是构建任何国家的重要法律框架,它与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政体的类型和趋势各不相同,以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为两大主要类型。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体的类型正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政体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当代中国政体的特点。
一、政体论概述政体论是指对各种政治制度进行分析、探究和评价的学科,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政治学研究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运作,政体论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学科,它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政治制度类别、政治权力的组织和行使、政治代表体系、政治参与、政治岗位的规定和选举等重要问题。
政治制度的类型通常被分类为民主和专制两种方式,它们的区别在于政治权力的组织、管理和行使方式不同。
民主制度是指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政权通过普选机制来实现,从而实现政治权力的平等和公平。
专制制度则指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或某个政党或集团手中,实行暴力镇压,限制自由和人权。
二、中国当代政体特点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之一。
中国当代政体的特点如下:1. 党在国家机构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领导地位,其党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党的权力和组织机构依然被用作为控制政府和国家的主要手段。
这种重大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变革。
2. 预制选举中国的选举机制被认为是“预制”的意思是,中国的选民只能从政府预选的候选人中选择。
这意味着,中国的选民没有独立的选择权,而是仅仅有“预定”候选人的权利。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城市中有所好转,但在较不发达地区甚至存在一些票据造假的情况。
3. 稳定的政治体系与民主制度相比,中国定期换届的选举非常稳定和规范化。
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在没有任何暴力和斗争的情况下,会平静地通过政治程序来改变。
政治制度的运行与改革
政治制度的运行与改革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运行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的运行与改革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以及人民的利益。
本文将就政治制度的运行与改革展开论述。
二、政治制度的运行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权力机构、法律规范等方面的体系和运行方式。
政治制度的运行是指这个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过程。
政治制度的运行包括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能够保证政府的合法性、权力的制衡、公民的参与以及社会的稳定。
在政治制度的运行中,选举是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选举,人民可以通过投票来选择自己认可的代表,从而实现民意的表达和权力的流转。
除了选举,政治制度的运行还包括政府的决策过程、行政管理机构的运行以及司法体系的独立性等方面。
这些环节的顺畅运行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政治制度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旧有的政治制度可能无法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和需要,因此需要改革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革。
2. 解决制度缺陷: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如权力过于集中、权责不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3. 提高政治效能:政治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优化政府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率等方式,实现政治效能的提升。
这对于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治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在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时,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历史传统以及人民的诉求。
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有益的教训。
政治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化建设:强化民主制度建设,加强选举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高人民的参与度和政府的责任感。
浅谈如何以政治学视角解读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浅谈如何以政治学视角解读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以我国当下的国家行政为例分析在政治学角度中行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政治学视角国家管理我国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处于一个稳定、有秩序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体制管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我国政治的难题,而是如何从政治学视角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1.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1.1我国国家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家领导层将关注点放在国家整体的外部行政环境方面,注重赢得外部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对内部的管理也不忽视。
这样没有中心的分配资源导致国家内部管理缺乏监管、管理措施执行不力、管理方法不科学,规范性不足,内部控制流程相对混乱,并且现在市场上国家内部绝大多数管理岗位由非专业政治管理学人员担任,这些政治学中的行政体制人员缺乏了管理政治学岗位所需的经济学、心理学、管理技能等,这就促使了该岗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能力不高,不能够在专业岗位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本领。
管理政治学涉及多领域的交叉融合,虽然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将各种经济、社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管理政治学进行融合研究,但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且实际上大多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来适应管理政治学的工作需求,他们为国家量身定制的管理模型也不能充分吻合国家错综复杂的变化趋势。
各项实验的可操作性、实际操控性还有待查证,使国家目前的管理政治学工作体系理论研究与实际政策、实施情况脱节,管理政治学在国家行政中应用效果不如人意。
另外,国家内部核心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管理政治学在国家市场行政中的良好应用。
例如:制度流程不完善、内部控制不科学、监察无力等,造成国家管理政治学缺乏行为依据、操作流程不规范、管理措施执行不力,也进一步诱发国家的营销风险,不利于国家有序的行政的进行1.2我国国家行政的忽视点因为我国国家对于内部行政流程的不重视,把不同岗位的员工混分在不适宜的岗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浅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的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也理所当然地包括了政治体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然而政治改革在中国何以发生、其发的内在依据以及政治制供给的主体是什么?本采用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入了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政治制度供给的视角来析中国政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改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
政治制度供的经济理论分析
以制度经济学的视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其实就是在政治制度需求的础上,政府(包括执政党)不适应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而提供新制度安排的过程。
严意义上讲,政治制度供给制度供给主体适应社会利益需求变化,提供一种新的治制度安排,以替代原来政治制度安排。
原来的政治制度安之所以被替代,是由于在其度框架内,利益需求主体已经很难获得新的益,甚至其既得利益受到损或者其利益不能达到最大化。
因,需要一种新的政制度安排,以满足益需求主体的新生利。
以此分析,政治制度给则是满足社会利益需求过程。
政治制供给受政治制度需求约束。
就其实质来看,政治制度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