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寓言下的红色警示——耶利内克小说《啊,荒野》的后现代性解读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全文共2291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出生于波尔多的一个银行家家庭。
然而他幼时丧父,其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因此他早年就读于当地的教会学校。
1905年,莫里亚克毕业于波尔多大学的文学系,并创作了诗集《合手敬礼》和《向少年时代告别》以及小说《身戴镣铐的儿童》和《白袍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里亚克加入伤兵救护工作,战事结束后再一次投入文学创作,并创作了《血肉斗》、《优先权》等一系列小说。
而后,莫里亚克进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产期。
1922年,《给麻风病人的吻》出版,这部作品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也为莫里亚克带来了世界性的赞誉。
次年,发表了《火流》和《吉尼特里克斯》。
1925年,出版了《爱的荒漠》,这部作品使莫里亚克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小说奖,就此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1927年,《苔蕾丝·德斯盖鲁》发表,再一次引起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而后,莫里亚克陆续为该作品创作了三个续篇:《苔蕾丝看病》、《苔蕾丝在旅馆》和《黑夜的终止》。
1932年,莫里亚克发表了《蛇结》(又译为《蝮蛇结》),这部作品被誉为他最成熟的作品。
此后,莫里亚克不仅仅创作了很多著名的小说,例如《黑天使》和《法利赛女人》,还投身于戏剧创作,例如《阿斯摩泰》和《错爱的人们》。
莫里亚克一生经历了60年的创作时期,期间共创作了100余部作品,其中包括26部小说,5部诗集,4部剧本。
莫里亚克的作品多以其家乡为背景,其中的葡萄园、松林和牧场伴着虫鸣声,给予读者一种乡村的静寂美好之感。
莫里亚克也描写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通过这一小小的天地展示着世界范围的人类社会问题。
这主要得益于莫里亚克深刻地分析能力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技巧,他可以利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复杂的逻辑阐述清楚,并给读者留下难忘的记忆。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
感谢观看
这段文字以悬念和转折为核心,当真相揭晓时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 也展现了黑猫侦探的智慧和勇气,让读者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这本书 的精彩摘录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想象力,也凸显了故事的核心悬念和人 物性格。这些摘录不仅让读者对故事充满好奇和期待,也让他们对黑猫侦探的智 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除了情节和人物塑造之外,这本书的语言和文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作 者对于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精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是一本 非常出色的侦探小说。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侦探工作的乐趣和挑战,还让我对于 人性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阅读生涯中的一部经典之 作,并且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阅读侦探小说的读者。
目录分析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目录分 析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是一部 极具想象力和深度的侦探小说。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一窥这部作品的 精彩内容和结构安排。
目录的开始部分,通常是对整个故事的大致概述或介绍。这部小说的开篇概 览可能包括了对主人公黑猫侦探的介绍,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案件和挑战。这不 仅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录中的高潮迭起部分,通常是故事情节最为紧张和引人入胜的时刻。在这 一部分,案件的关键转折点或决定性事件会被揭示出来,使得整个故事达到高潮。 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感受到紧张、兴奋和期待等不同的情绪。
目录的结局揭秘部分将为读者揭晓案件的真相和结果。这一部分通常会包括 对犯罪动机、犯罪手法的揭示,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审判或处理。也可能包括对 黑猫侦探的智慧和勇气的赞扬,以及对整个故事的反思和总结。
过于轻盈的虚无
过于轻盈的虚无作者:赵骞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5期摘要:阿乙坦诚对威廉·福克纳的模仿,其长篇力作《早上九点叫醒我》对福克纳作品进行了明显的借鉴和变形。
小说的叙述视角受到《押沙龙,押沙龙!》的启发,叙述者与叙述内容更为亲昵;核心故事宏阳的葬礼延续了《我弥留之际》的荒诞剧风格,但其荒诞与讽刺更为彻底;嵌套的飞眼、勾捏的故事与乔·克里斯默斯、夏洛特、哈里的遭遇相似,不过赎罪的羔羊已变成彻底的恶魔。
阿乙将借鉴与模仿内化到自己的本土经验中,试图呈现传统价值崩溃后普遍的恶与虚无;然而,对传统的描写稍欠缺历史的重量,整个小说在恶与虚无的基础上,缺乏神人的向度,使其显得过于轻盈。
关键词:阿乙;早上九点叫醒我;威廉·福克纳;虚无;轻盈哈罗德·布鲁姆说:“每一个诗人的存在都陷入了与另一个或另几个诗人的辩证关系(转让、重复、谬误、交往)。
”[1]任何写作者都无法摆脱先驱作者的影响,纵观中国新文学的生发与生长之路,更是一部异域文学的影响史,这一背景是当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现实依据。
而阿乙,正是新世纪中国作家借鉴西方文学继续探索的一个典型。
出身乡镇,有着基层警察、记者等职业经历的70后作家阿乙,刚一进入文坛,便被北岛称为“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2]。
阿乙以短篇见长,许多素材来自阿乙基层民警的所见所闻,它们聚焦于乡镇世界,用阿乙自己的话说,叫做“世界的盲肠”[3]。
乡镇基层民警这一独特身份,让阿乙了解了那里耸人听闻的血腥故事。
阿乙坦言警察经历的素材告竭[4]316,本文要讨论的《早上九点叫醒我》便是阿乙对自我的艰难突破。
与一些想尽量淡化和先辈作家之影响关系的作家不同,阿乙一向坦率表露自己所受到众多作家的启发[5]。
对于福克纳,阿乙崇拜不已:“他一个人就占据了六七部顶尖的作品,就像一个富翁有六七座豪华别墅,我作为一个穷人,有一座别墅就可以了。
”[4]315-316除标题来自博尔赫斯[6],笔者暂未看到阿乙对《早上九点叫醒我》受到哪几位作家影响的明确表述,但读完这本小说,相信任何曾读过福克纳作品的读者感受到浓厚的福克纳气息。
艺术_性别与权力_解读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主题
当代外国文学艺术、性别与权力解读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主题陈晓兰内容提要 艺术、性别与权力的多重关系是耶利内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她从多重角度反复探讨了这种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从具体文本出发,分析耶利内克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深刻发掘和犀利批判,由此展现她的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耶利内克 艺术 性别 权力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许是被中国读者误解最深的一位作家。
由于其创作中无处不在的对于性政治之本质的揭露,对于隐秘欲望、变态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两性关系和亲属关系 的负面描写,不论是在奥地利还是在中国读者中,都不乏将她的作品与色情!和变态!联系起来的简单化阅读。
另外,耶利内克在创作中为打破叙述者的权威而采用的变换不定的叙述视角、多重声音的交织、充满思辨与争论的表达方式、情节破碎的叙述风格等等,都对读者的知识与耐性构成了一种挑战。
作为一位极具政治意识和强烈批判精神及独特女性主义立场的作家,耶利内克对于政治统治、意识形态、文化生产及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的极权主义!现象 包括某种思想权威、精神领袖和公众偶像 都表现出极度的憎恶。
在她看来,强权无处不在,并靠种种形式的暴力支撑,是人类灾难的根源,它体现在两性关系、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维持强权逻辑的不仅是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法律体系,而且包括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思维定势、被视为教义和权威的学术思想和观念以及被权力所控制和利用的艺术。
任何思想或表现形式,只要演变为形成公众知识的基础,成为控制、操纵他人的工具或借口,都会被耶利内克打上极权主∀72∀义!的烙印而遭到无情的嘲讽。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弗洛伊德对于男女两性气质的界定及其对公众知识的影响、女权主义与男权主义的勾连以及激进女性主义对于女性身体和母性价值的界定等等,都受到耶利内克的质疑和批判。
哲学、文学、电影、舞蹈、音乐,或者作为中心主题,或者作为一种元素,在耶利内克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传达出作者对一切权威和我们视之为人类文明和精神世界之象征体系的所有领域的反思与怀疑,甚至包括耶利内克作为一名自由职业作家对文学创作本身的怀疑。
浅谈《哦,荒野》中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德 . 利 内克凭借 “ 耶 小说 和剧 本 中表现 出的音 f 动 感 , t . 和她 用超凡 的语 言显 示 了社会 的 荒谬 以及 它们使 人 屈服 的 奇异 力量 ” 得 了 2 0 夺 0 4年 的
诺 贝 尔文 学 奖 . 用 独 特 的 视 角 、 利 的 语 言 对 摧 残 人 性 的 社 会 进 行 了 深 刻 的 剖 析 , 极 端 手 法 扯 下 社 会 虚 伪 的 面 具 。 文 从 《 , 野 》 书 . 她 犀 以 本 哦 荒 一 入 手 , 耶 利 内克 在 作 品 中 对 自然 主 题 的 深 度 挖 掘 为 研 究 对 象 , 试 分 析 作 者 眼 中 自然 与 艺 术 的 关 系 。 以 尝
21 OO 7 O
西部 大开发 ・ 中旬
W E… C I NA b EV EL PM E~ T 0
历 史 与 文 化
浅谈
韩璐 璐
( 龙 江 大 学 西 语 学 院 ,黑 龙 江 黑 摘 哈尔 滨 108 5 0 0) 要 :二 战 后 的 奥 地 利 文 坛 涌现 出 很 多优 秀 作 家 , 异 的 作 品 使 得 这 一 时 期 德 语 文 学 出 现 了 多 元 化 的 趋 向 , 地 利 女 作 家 艾 尔 芙 丽 迥 奥
关 键 词 : 哦 , 野 ;耶 利 内 克 ; 自然 与 艺 术 荒
巾l 矧分类 : 16 I0. 4
一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9 83 (000 - 17 0 10 — 6 12 1 ) 00- 1 7
实, 曾经 可 以代表 这个 国家 的 图像 ” 巾。(荒野 》 2 8 《 :0 ) 为 了 给 读 者 更 具 冲 击 的 感 受 ,全 文 本 足 : 个 互 为 参 照 的 中 篇 小 =
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荒野意象
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荒野意象作者:戴珂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荒野意象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荒野意象逐渐从群体向个人贴近。
可以说荒野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荒野对于个人,究竟是避风港还是修罗场,其实荒野本身并无定论,关键在于个人的心灵在其中的体验。
《红字》中的荒野意象对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可以从激扬生命力、抚慰心灵和滋生恐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荒野意象;生命体验;《红字》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039-03十七世纪初期,当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们踏上广袤的美洲大陆时,他们就开始了对这片蛮荒之地的征服。
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因为在一望无垠的荒野中潜藏着未知,当然更有危险。
文学即人学,这些从西方来的早期居民面对茫茫荒野所感受到的,不论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还是前途未卜的担惊受怕都如实地反映到了文学作品中。
因此,荒野意象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
而纳撒尼尔·霍桑(Hawthorne)是这一传统中的重要一环,他的作品《好小子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红字》(Scarlet Letter)中对荒野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
本文将着重探讨《红字》中的荒野对其中的人物,特别是作为生命个体的重要意义。
一、早期美国文学的荒野意象对于很多远涉重洋,勇闯美洲大陆的欧洲人来说,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是他们逃脱所谓西方文明桎梏的不二选择。
正如美国早期著名作家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所说:“为逃避欧洲的腐败堕落,他们才来到美洲的海滩。
”而《通向荒原:美国第一边疆》(Forth to the Wilderness: The First American)的作者戴尔·埃弗利(Dale Every)的表述更加具体:“他们有一种真正的冲动,且着实强烈以致到丧失理智的地步。
论耶利内克小说《哦,荒野》中的现实批判观
方 面换得钱 财 . 新沉 溺 于酒精里 。 重 女经 理的 出现对 他来 说像 一根 救 命 稻 草 . 此 摆 脱 贫 困 潦 倒 。但 对 方 只 是 需 要 他 俊 朗 的 外 表 和 强 克使用 具有 鲜明 个人 特 色的语 言 , 奥 地 将 利 的现 实进 行 了 还原 . 以独 特 的 角度 对 所 谓 “ 自然 ” 念 进 行解 读 。 慨 “自然”一 词 在 书中 随处 可 见 ,却 与 日常 生活 中人们 的理解 完 全 不 同 。“ 旦人与 自然接 触 , 一 自然 就是 肮脏 的 。” 《 野》 4 “自然经 受 (荒 :) 的加 = 少 , I 越 就越 发 得恐 怖 ” 《 。( 荒野 》 4 ) 说第 一 章就 将 作 者 :3 小 的 自然 观 念 完 全 展 示 给 读 者 。 这 里 的 “ 然 ” 受 到 人 类 行 为 影 响 自 是 ( 破坏 ) 自然 , 的 是受 到作 者讽刺 的 自然 。“ 处郁 是令 人难 受 的冶 金 处 工业 ” “ 完 没 了的炼 钢 厂” 《 野 》 1作 为 自然 界 中的 主体 , ,没 。( 荒 :) 人 类使 自然 失去 了原有 的平 衡 ,为 了 自身 的利益 过 度 开发 自然 资源 。 自然 不 再 以 继 康 的 形 象 示 人 。 是 “ 炎 的 ” “ 毒 的 ” 而 发 ,有 。人 们 饲 养 动 物 , 是为 了猎 杀 ; 杀动 物 , 不过 是供 富人 休 闲取乐 而 已 。“ 只 猎 只 她这 次 上 山 是 为 了 来 放 松 一 下 …” ( 荒 野 》 12) 明 天 就 要 把 子 弹 射 人 ,《 :7 “ 动 物 们 的 体 内…。 ” 《 野 》 l0 政 客 和 大 企 业 主 勾 结 在 一 起 , 财 (荒 :8 ) 以 富 和 权 利 任 意 对 自然 进 行 “ 卖 ” 建 立 私 人 猎 区 , 在 此 进 行 秘 密 买 . 并 交易 。 “ …有 的想 要一 艘 游艇 , 的 想 要一 架 运 动 飞机 。 ” 《 有 ( 荒野 》 : 19) 林 区 主 任 收 取 钱 财 , 着 保 护 森 林 的 旗 号 , 纵 破 坏 大 自然 9 而 打 放 的行 为 。这 一 切使 得 A然原 本 内在 的 和 谐被彻 底破 坏 , 类 意 志在 人 任 意地 改变 着 周遭 事物 。 自然 存人 手 中如 同奴 隶 , 听任 人 类 一切 摆 布 。但 人 类 在 满 足 物 欲 的 同 时 , 在 承 受 着 破 坏 自 然 , 致 环 境 恶 化 正 导 的一切后 果 。“ 清除 的石灰 在 啃噬着 骨头 。 ” 《 未 ( 荒野 》 2 :) 除 了对于 传统 A然 概念 的颠 覆 ,作 者 在书 中对 于金 钱社 会及 权 利 社 会 中 的 畸 形 人 际 关 系 也 进 行 了 全 面 剖 析 。主 人 公 艾 里 希 以 毁 坏 自然 的方 式 ( 木 ) 活 , 伐 过 其本 身 就是 自然 的 刽子 手 。作 为 自然 的行 刑人 , 却最 终葬 身野 外 , 到 了 自然 的 间接惩 罚 。以他为代 表 的干 百 受 小人 物 以破 坏 自然作 为生 存 手段 , 在麻 木 中忍受 压迫 , 对 此 漠然 。 却 当 富人 们来 到 村 庄 度假 时 ,他 们 的 目光 只是 盯 准 了那 些 鼓 鼓 的 钱 袋 。林 区主任 作 为森林 的保护 者 , 而将 自己的 房子 提 供给 这 些捕 反 猎 者 们使 用 ; 民们 眼睁 睁 地看 着 富 人 们 猎杀 动 物 . 争 先 恐后 地 农 却 帮 他们运 送 战 利 品 。甚 至小 人 物 的 性命 在 富 人 的 眼 中连 蝼 蚁都 不 如 , 里 希 的 死 “ 说 只 是 一 次 意 外 。 ”《 野 》 2 2 艾 据 f荒 :8 ) 女 诗人艾 希霍 尔 茨与 某著 名哲学 家有 着 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虽然 名 声在外 ,却是 因为 人们 对 “ 与文 化 圈 中高层 的种 种关 系表 示敬 她 意” 《 。( 荒野》 7 她认 为 自己天赋 禀异 , 实上 却无 人愿意 欣赏 她 的 :7) 事 作 品 。“ 她粗 野地 用 韵脚 汇集 一切 ,弄 出的 结 果就 像 一 个垃 圾 堆 ” 将 真 实还 原给 世人 (荒 野》 8 ) 《 :8 来访 者大 多数 是哲学 家 的学 生 , 他们 对艾 希霍 尔茨 的诗 参考 文献 : 歌 完全不 感兴趣 , 而是 为 了满 足 口舌 之欲 或足 前途 出路 , 来拜 访这 位 『1艾 尔芙 丽 德 ・ 利 内 克. , 野 I . 堡 : 沃 尔特 出 版 社 ,9 3 1 耶 哦 荒 M] 汉 罗 19. 与他 们老 师有着 密切关 系 的女人 。因此在 她面前 只得 唯唯诺 诺 . 忍受 f 1 光 华 . 言 这 条 狗 … . 外 文 学 ,0 5 O . 2莫 语 国 2 0 (4) 她 的 专横 。 希霍 尔茨年轻 时 一心想要 追 赶哲学 家 的思维 高度 , 由 戈 却 [1 3 聂军. 毁性语 言的 效应f. 外 国语 学 院学报 ,9 9 0 )7 摧 J西安 】 1 9 ( 1 : .
阿克辛尼雅的效用功能
眨 巴一 下。她 脸 上老是 带着 天 真的 笑容 。她那 对难
(பைடு நூலகம்如果对人性也可 以作定量统计 的话 ,必定存在这
样 一个 钟形 曲线 ) ,而人 物对 比的 手法 却 需 要鲜 明
的甚 至极 端 的人 性 。
人很 多 契 诃夫 的小 说 选 本—— 早 在 1 9 1 8年 即 出现 在 一个 英译 选本 中 ; 另 一方 面 对它 的认 识 又 是那 么 的表面 化 和概 念化 , 迄 今未 见 一篇 深 刻 的评 论 。契 诃 夫 自己认 为这 个 小 说 “ 写得 很 怪 ” , 怪在哪里 , 却 又 语 焉 不 详 。2 0 0 4年 英 国 作 家 威 廉 ・ 博 伊 德
( Wi l 1 i a m B o y d ) 出 了一 个 选 集 , 开 列 了 他 所 认 为 的
阁楼 的房子》 《 主教》 等小说典型 , 因为在纷繁 的事
件 中有一 条像 动 脉般 凸 显 的情节 发 展线 索 , 即 阿克 辛 尼 雅不 择手 段 的发迹 过程 。小说 之所 以受 到较 广 泛 的关 注 , 一个 很重 要 的原 因就 在 于它 有 这 么一 条 较 为清 晰 的线 索 , 就在 于这个 p l o t - d r i v e n ; 同样 也是 这个原因 , 使 它 在 理 解 上 易 于误 入 歧 途 , 因 为理 解
势 力 的人 。
故事大体上就是这样的。 契诃夫被很多人尊为
在 契 诃 夫 如 星 河 般灿 烂 的小 说 群 中 , 《 在 峡 谷
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 小说往往以情节淡化著称。 《 在 峡谷里》 也有这个特点 , 但并不典型 , 至少不如《 带
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
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于荒野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人与自然、罪恶与赎罪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中,花园和森林两个意象成为了整部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它们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恶劣,更承载着主人公赎罪的希望与无奈。
在小说中,花园被描绘成一个静谧美丽的地方。
它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隔离的存在,代表着原始纯洁的状态。
在花园中,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逃离了现实的痛苦与罪恶。
例如,希斯特·班纳德在花园中与赛尔达·皮恩结合,他们的爱情在这个神秘的环境中得到滋长,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象征。
花园中的花朵、蝴蝶等自然元素,都表达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纯净和美丽。
然而,与花园相对的是森林这个荒野的象征。
森林是一个充满危险与诱惑的地方,它象征着人性中的罪恶与黑暗。
在森林中,人们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孤独之中。
纳撒尼尔·霍桑将赛尔达·皮恩与罪恶联系在一起,使她成为了森林的一部分。
当赛尔达被发现带着红字在森林中游荡时,她的罪恶被公之于众。
森林中的黑暗暗示着社会对于罪恶的惩罚和孤立。
花园和森林在《红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花园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和追求,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而森林则揭示了人性中的罪恶和黑暗,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小说中,赛尔达·皮恩无法逃离罪恶的森林,只能在花园中寻求一丝救赎的希望。
通过对花园和森林意象的生态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花园和森林既是自然的表现形式,又是人类内心情感的映射。
它们在小说中的相互转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赎罪的追求。
花园与森林的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和残酷,更承载了人类对于自身罪恶和救赎的思考。
《红字》中的花园和森林意象,不仅令读者深思,更提醒着我们对于自然与人性的关系的思考和珍惜。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野性呼唤-精选文档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野性呼唤1903年,杰克伦敦发表了小说《野性的呼唤》。
发表之后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轰动空前绝后。
在此之后,我们的小说家都是一个落魄的淘金者。
小说《野性的呼唤》说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家养狗被赌徒盗卖到阿拉斯加后成为一只雪橇狗,劳动极为繁重,环境极其艰险。
狗队每天拉雪橇在雪地上行走40英里,而每只狗所得到的食物是根本吃不饱的一磅半鱼干。
因为食物跟不上,这些狗很快就被累垮,累垮之后,狗的主人就将其卖掉。
但是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我们的狗主角练就了一身吃苦耐劳的精神,相比于其他的狗,巴克更加机敏与勇猛,并且在最后在和斯佩茨争夺强者地位中取得胜利。
在巴克的内心中一直有着一股野性的力量呼唤着它,最终巴克回到了狼群中,更加直接地去面对生存的竞争,由于巴克的勇猛与机敏,最终也取得了在狼群中的统治地位。
一、《野性的呼唤》主题思想的自然主义文学倾向(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巴克一直面对这来自恶劣的社会环境的威胁以及挑战。
杰克伦敦一直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来着社会以及环境、他人的挑战与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竭尽全力去做一个强者,去适应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否则被无情自然法则淘汰的就是我们自身,就像小说里面一样,沦为别人的口中食。
巴克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诫我们,它是一个优胜劣汰环境中的一个强者,是能够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它勇敢机智,灵敏,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无数的艰难困苦,去残杀与斗争,避免它自己被淘汰与杀害,最终得以生存。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重要观点,也是自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与必然结果。
在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因为受这条自然进化论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其自然主义倾向,再现的真是生活我们也能看出作家杰克伦敦对人生的困惑与矛盾。
在野性力量的呼唤下,巴克显露出了其原始生存的野性,而不再是一只宠物狗。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题分析
最新2001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2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3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4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5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6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7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8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9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10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1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3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5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6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8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9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20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2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22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23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24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25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26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27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28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29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30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31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3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33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34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35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3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37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38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39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40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41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42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43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4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45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46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47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48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49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50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5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52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53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54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5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56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57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58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59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60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61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62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63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64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65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6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67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68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69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70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71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72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73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74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7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76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77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78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79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80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81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82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83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84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85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87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88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89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90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91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92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93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94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95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96 《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97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98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99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10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01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102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03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04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105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07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108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09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10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11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112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113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114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115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1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117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11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19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120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12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22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23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124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25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126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27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28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29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130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131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32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33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34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135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36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37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38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39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4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4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42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43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44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14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146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47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48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149 Tragedy of a Marginalized Man——An Analysis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0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51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1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53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15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5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56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57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58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159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60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61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62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163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164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16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166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167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16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169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17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7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72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73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4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175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176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77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78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179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180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18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8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83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84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85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186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87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188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18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190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91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92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93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194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195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196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97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98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9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200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解读阿瑟·黑利的《讹诈》中的现实主义
解读阿瑟·黑利的《讹诈》中的现实主义作者:万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万燕(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214072)摘要:阿瑟·黑利出生于英国,后定居加拿大。
这种辗转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题材,还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视角。
本文将以他的作品《大饭店》中的《讹诈》片段为例,研究他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即他常常通过自己的笔触来讲述发生在美国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从而展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些耐人寻味的画面,让读者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逐步理解人性的罪恶面。
关键词:阿瑟·黑利;《讹诈》;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67-02阿瑟·黑利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足,并在二战爆发后参加了英国军队。
后来,他又定居加拿大,最终从事剧本写作工作。
他较为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还敏锐的捕捉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由于他也侨居过美国一段时间,因此,他以美国社会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当时美国社会上一些行业内部的事情,从而让读者对于美国社会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且直观的了解。
他的作品还有《最后诊断》、《大饭店》等,主要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一些行业内部的矛盾与危机。
阿瑟?黑利被冠以“社会问题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题材逼真,而且有着严谨的创作文风,他可以使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将平凡的人或事表现的扣人心弦,从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一、阿瑟·黑利的作品《讹诈》在阿瑟·黑利著名的小说《旅馆》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系列性故事,即《讹诈》。
这个故事发生在旅馆的侦探长奥格尔维和一对公爵夫妇之间。
一天,当公爵夫人发现了公爵的隐情之后,随后在与喝醉酒的公爵一起回家的途中不幸撞死了一对路上的行人。
为了逃避交通肇事的责任,他们偷偷把汽车藏在旅馆的车库中。
但是,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旅馆侦探长的好奇心,最终他得知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并以此真相作为讹诈公爵夫妇的筹码。
瞬间的永恒——耶利内克小说《贪婪》的语言符号美学探析
瞬间的永恒——耶利内克小说《贪婪》的语言符号美学探析熊毅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9)004
【摘要】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用冷冰冰的笔调和近似病态的语言给人一种另类的审美情绪,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奇谲色彩.为此,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从形式层面上分析了其作品《贪婪》的魅力,以实践后结构理论同美学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之途径.
【总页数】3页(P123-125)
【作者】熊毅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解析耶利内克小说中的"女性性征化" [J], 刘稳妮
2.耶利内克为当代女性诊病——以小说《钢琴教师》为例 [J], 张雪梅
3.畸形的共生体——浅析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中的母女关系 [J], 蒋丽
4.黑色寓言下的红色警示——耶利内克小说《啊,荒野》的后现代性解读 [J], 宋赛南;梁路璐
5.论耶利内克小说中的性别歧视 [J], 刘稳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啊!荒野》的主题阐释
《啊!荒野》的主题阐释
钟伟华
【期刊名称】《荆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1(024)001
【摘要】《啊!荒野》是奥尼尔惟一的一部充满光明和快乐的喜剧,剧作家希望能通过此剧超越以往的悲剧观念,对家人表示无怨的理解和宽容,表达自己的家庭理想和对已经失落的美国精神的惋惜之情。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钟伟华
【作者单位】韶关大学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3
【相关文献】
1.从传奇到寓言——电影《荒野猎人》的叙事策略与主题诉求分析 [J], 景虹梅
2.《荒野猎人》的精神生态主题探析 [J], 徐杰
3.荒野之殇与科学人文主义曙光\r——论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主题 [J], 李世存
4.荒野文学视角下《荒野生存》的主题分析 [J], 郑成英;黄泽火
5.荒野文学视角下《荒野生存》的主题分析 [J], 郑成英;黄泽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暗的大陆:探秘耶利内克的世界
黑暗的大陆:探秘耶利内克的世界
方向真
【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5
【摘要】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她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黑色的大陆--欲望、恐怖、暴力、荒诞的存在,被日常生活和理性遮蔽了的又一意识世界.她在没有希望、没有温情、没有怜悯的绝望境地,开始并延伸其精神的探险,那是心灵切近不毛之地的探险之旅.她的文字携带着密集的想象,以其富有乐感的、貌似诗化的语群彻底地颠覆了人们对文学的诗意期待.她新鲜的语言激活了当代日趋萎靡的文学叙事.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方向真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论耶利内克小说中的性别歧视 [J], 刘稳妮
2.从《钢琴教师》看当代先锋女作家耶利内克的语言革新与实验 [J], 刘燕
3.从《钢琴教师》看当代先锋女作家耶利内克的语言革新与实验 [J], 刘燕
4.译介、出版和接受:耶利内克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J], 曾若源
5.女性世界的迷宫——耶利内克《钢琴教师》的现代意识解读 [J], 顾梅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朦胧的星火——对《啊,拓荒者!》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解读
朦胧的星火——对《啊,拓荒者!》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解读肖西西【摘要】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的早期作品<啊,拓荒者!>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与美国著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小说中的伊瓦、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等人热爱土地,爱护动物.虽然他们的思想中拓荒和征服自然仍然占主导,但已具有了朦胧的生态意识.【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6页(P61-66)【关键词】《啊,拓荒者!》;威拉·凯瑟;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意识【作者】肖西西【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威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为数不多以深厚情感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家,她从小在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大草原上长大,对辽阔草原上的风光景物、贫苦农民非常熟悉,一往情深,这些成了她笔下经常描写的题材,其中小说《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是她描写中西部草原生活的代表作。
文学与环境研究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前任主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曾指出:“如果说对凯瑟的研究在过去十年是‘社会性别和性’(gender and sexuality)的研究时期,那么新千年也许会以硕果累累的生态批评的十年为开始。
”[1]生态批评为深入凯瑟研究铺开了一条新路。
本人已就《我的安东妮亚》中蕴含的凯瑟的生态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
正如公认的,凯瑟在创作《我的安东妮亚》时期已经具有较成熟的生态思想。
虽然已有许多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但对凯瑟生态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仍是空白,为了理清这一发展历程,本文将对凯瑟更早期的作品——《啊,拓荒者!》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
赤诚之心黑布林中文版主要内容
赤诚之心黑布林中文版主要内容1 前言赤诚之心黑布林(philosophy in a blackrobe)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约翰·梅恩(John Mayne)于1996年创作的畅销小说。
该小说描述了一位美国大学生Chris Alexander(克里斯·亚历山大)跟随一位尊贵的教授和他的女性伙伴参加经历着物欲与灵魂厮杀的旅行,在宇宙哲学、新陈代谢、一生游走等经验中寻找自我价值。
这部作品反映出当代青年如何衡量人生,并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感悟真正的自由的视角。
2 故事背景小说设定在美国,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Chris Alexander及其师父和伙伴的故事。
Chris Alexander属于那些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压力的人。
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贫穷,在学业方面,他对密集和冗长的课程也很不感冒。
他似乎在梦想中流浪,不能专注地学习,遇到挫折后也感到失落,他无助而又有梦想。
在大学里,Chris Alexander遇见了一位特别的教授——史蒂文斯·吉尔伯特(Steven Gilbrite),他提出让学生跟他一起出去旅行,真正的走访宇宙的真谛,以探究真理。
对Chris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3 尝试自由生活Chris和他的师父以及伙伴们开始了他们的旅程。
他们游历了世界各地,见识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接触到了一种活泼而独特的精神观念和文化价值观,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宇宙观。
他们无法拒绝这种对自由、宽容与回忆的诱惑和希望,并从中获得了非常有着共鸣的东西,尽管Chris深知自身的欠缺,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未来。
4 结局中文版《赤诚之心黑布林》的结局很精彩。
Chris Alexander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尝试,做出了几次重大的抉择,最终发现在旅行的历程中,自己其实不断地完善自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也深刻认识了真正的快乐,赢得了真正的幸福。
最后,他重新开始了社会上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成熟地充实自己,完整地完成他的人生。
景观叙事:重构《红字》中的“荒野”形象
景观叙事:重构《红字》中的“荒野”形象
何念念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23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所描绘的“森林荒野”往往被解读为故事的背景或道德真空的象征。
然而,本文借助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从景观叙事的角度探讨荒野被创造的现实基础及其在作品中的呈现,得出霍桑笔下的荒野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景观。
荒野同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自然观影响下的环境伦理相交织,并与“如画”的审美意趣和民族性构建相关联。
如画的荒野不仅挑战了清教徒对荒野的偏见,更将荒野审美上升到道德层面,这一观念的更迭也反映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变革。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何念念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荒野中的精灵与女巫--《红字》中神秘意象的探析
2.人类心灵抹不去的红字——解读《红字》中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形象
3.论《红字》与《荆棘鸟》中荒野的意象
4.浅析荒野意象和《红字》中的男性角色
5.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的荒谬 及其 使 人就 范 的 力量 ” 20 (04年诺 贝尔 颁
奖词) 而问鼎 20 04年诺贝尔文学奖 。
作为一 部 以“自然 ” 主题 的小说 , 啊 , 野 》 为 《 荒
不同于传统 文学对 自然主题 的科 学工具性 的或浪
漫化 的 阐释 , 给予 “ 自然 ” 一种 全新 的阐释模 式 。一 方面 , 耶利 内 克从 文 化 的角 度 解 析 自然 概 念 , 调 强 “自然 ” 即真实 , 严厉拷 问传统 文 学对 自然 主 题 的虚 伪处理 , 力于 描写 真实 的 自然 ; 一 方 面 , 致 另 耶利 内 克 从政治 角 度 出发 , 女 性 与 自然 二 者 并 置 , 生 将 从
紧扣小说的“ 自然” 主题 , 采用文本 细读的研 究方法 , 从文本 内容 和文本形式两方 面展 开解读 , 以揭 示耶
利 内克 此 小说 的后 现 代性 , 而厘 定该 小说 的 价 值 所在 。 进 关键词 : 耶利 内克 ; , 野 ; 啊 荒 自然 ; 现代 性 后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0 4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1 00年
石 流、 洪水 、 崩等 方 式 向人 类 报 复 ,在 这 片风 景 雪 “ 里, 自然 在统治 ” “自然不 让 自己被 规 划 , 、 ……它 们 撕 咬流血 叫喊 ” “ 、 山峰 战栗 着 抖 空 自己 , 木 工 从 伐
立为认识与被认识 、 改造 与被 改造 、 服与 被征 服 的 征
对象性关系 自 然从被敬畏的地位下降到被征服的地 位, 女性也由神灵下降为男性的附属和财产。 以此种方式处理 自然和女性必然导致生态危 机的爆发和女性原则的毁灭。小说《 , 啊 荒野》 中肆 意残害 自 、 然 荼毒生灵 的伐木工埃里希对妻子百般 蹂躏和折磨, 最终妻子离他 而去, 而他也 被两个来
第 3卷 1
第 2期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 13 N . o.1 o2
A r2 1 p.0 0
21 0 0年 4月
J U N LO A Y A NV R I Y O CE C N E H O O Y O R A FT I U N U I E ST FS I N E A D T C N L G
奥地利著 名女作 家埃 尔夫丽德 ・ 耶利 内克 ( 1 E. fee ei k 一 直 以来 以其特 立独行 的姿态跻 身 于 6 d le ) J n 文坛 。尽管文 坛乃 至学 界 对其 人 、 作持 异 见者 颇 其 多 , 而她 的作 品 仍凭 借 “ 音 或 反 向声 音 所 形 成 然 声
文章编 号 :6 3— 0 7 2 1 )2— 19一 3 1 7 2 5 ( 0 0 0 0 3 O
黑 色 寓言 下 的红 色警 示
— —
耶利 内克小说《 , 啊 荒野》 的后现代性解读 宋赛 南 , 梁路璐
( 太原科技 大 学 , 太原 002 ) 304
摘
要 : 20 以 0 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 尔夫丽德 ・耶利 内克 的散 文小说《 , 啊 荒野》 为研 究对 象,
了五脏六腑 , 自然 先 是 无 奈 , 而愤 怒 , l 继 以塌 方 、 泥
不同于她的前辈们 的或科学工具性 的或浪漫化 的
阐释 , 自然与真实的等同关系成为耶利 内克表现 自
收稿 日期 :0 9 60 20 - -9 0
作者简介 : 宋赛南(91 , , , , 18 一)女 助教 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为欧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自上层社会 的 “ 阳具 ” 女性 剥 削 、 用 、 弃 和杀 化 利 抛
山 物, 跌入
了山谷 ”l _ 。对 于 狂妄 自大 的人 类 , 自然 给予 沉 重
耶利内克借 用小说 中女诗人艾希霍尔茨 的诗 歌命运预言 了美 化 自然 的传统 文学 的命运。艾希 霍尔茨的艺术死亡象征着传统文学 自然观必然灭
亡, 那真正的自然究竟在哪里呢?
旨在颠覆传统文学 自然神话 的耶利 内克着力 笔墨为读者描写了真正的 自然 , 小说 中处处可见投 毒、 污染 破坏、 山漫步、 高 旅游业 、 冬季运动等。卡
的乐 曲流 , 一 种 非 凡 的语 言 炽 热 , 露 了社 会 成 并 揭
然 主题 的基 点 。立足 于这 一 基 点 , 利 内克 对传 统 耶
文学之 于 自然 主题 的虚 伪描 写进行 严厉拷 问 。
在耶利内克看来 , 文学艺术 , 尤其是古典文学 ,
自始 至终都在 片 面 地美 化 自然 。 “ 术 如 是说 , 艺 而 大 自然 所说 全 然 不 同” 自然 成 为 绝对 的客 体 , ¨ 陷 入完全 的文学粉饰 。文学可 以描写 真理 , 描写真理 但 的传统文学也是 “ 酌量表 现真理 的艺 术”2 _。对此 , J 耶 利 内克愤慨道 :在这 里 , “ 哪还 能看 见 自然?甚至对 于 诗艺也没有 足够 的 自然。此处 哪里 还有 自然 , 是 也就 文学最严重地扭 曲而又想卖得很贵 的那种东西”l _。 J
片、 图画 、 广告 、 电影 , 括 狞猎 , 都表 现 为人 类对 包 也
态女权主义角度对二者悲惨遭遇的共同根源—— 父权制进行讨伐。而在 充满后现代性 的拷 问与讨 伐的同时, 品本身浑然天成 、 作 无意为之 的“ ” 黑 、 “ 二色则为小说的后现代性涂抹 了更为浓重 的 红” 后现代色彩。
自然的剥削。自然仅在消 费物品的魔力中展现 自 我, 所谓的“ 然保护” 自 也不过是为 了将来能变本加
1 文化视角拷问: 解构传统 自然观
小说 中 , 耶利 内克 对 于 自然 主题 的处理 是 截然
厉地破坏。而且 , 然也不像人们所狂想的那般易 自
于征服 , 自然遭到 了人类无休止 的残害 , 大 被掏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