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学习任务一】
根据日常积累或借助网络,搜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并在学案上写出它们的意思,分类概括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任务二】
如何看待在写作中使用网络用语呢?请你就网络用语在学习、生活中究竟该如何正确地使用,提出建议。

【学习任务三】
修改自己的调查问卷。

【学习任务四】
请分析下面两张数据图,写下你的发现和问题。

图一不同群体花费在电子阅读图二各类读物在电子阅读中的占比和纸质阅读上的时长
【学习任务五】
阅读《太可怕了!死亡率100%!很多人家里都有!》
1.拟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_托尔斯泰》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_托尔斯泰》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4.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准确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语句。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4.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重点:1.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 )甲胄.()粲.然()盎.然()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侏儒:愚钝:黯然失色:酒肆:3..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共6个)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藏屋纳垢正襟威坐鹤立鸡群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质疑暗然失色广袤无垠4 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 )(2).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3)而在这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5 茨威格,(国名)人,家,家。

本文选自他的(作品)。

课文采用的手法描述了托尔斯泰的肖像,先写其头部的须发,的造型,的面容写起印象的特点,然后重点通过和修辞手法描写那双眼睛可以概括为,,。

明确:1.zī rán quán yǒu zhì dùn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zèng zhòu càn ng2略3 烂——滥屋——污威——危皇——惶质——置暗——黯4.(1)比喻(2)比喻夸张(3)比喻排比5.奥地利小说传记《三作家》先抑后扬浓密丑陋平庸比喻夸张犀利明锐多情【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把握主要特点。

2.明确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学习演讲词写作的常见技巧。

3.能根据命题完成演讲稿,培养对演讲及语言表达的兴趣。

【学习准备】
准备好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及笔记本。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
分析本单元四篇演讲稿的不同特色→演讲要素与技巧→演讲稿的特点和写法→例文分析→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
撰写一篇演讲稿,下面话题可供参考:
➢我的梦想
➢让爱永驻心中
➢书香,伴我成长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

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写作要求:
1.结构完整,符合演讲词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2.主题明了,语言符合演讲人的身份。

3.正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4.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一、前置补偿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

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

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3、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童年》季羡林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童年》季羡林导学案及答案

5. 我的童年季羡林【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么完美。

——三毛【学习目标】1.品味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1.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

2.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牛棚杂忆》等。

他还曾长期致力于梵文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

该书分为为“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留德十年”“滞留欧洲”“游子途中”“在北京大学”“耄耋之年”等章节,记叙自己从一个贫苦家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记叙了他九十多年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感情世界。

3.给下列词语注音教谕.()伶仃..()溺.()爱凤髓.()门楣.()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快速默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研读·赏析】1. 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在“父辈们”一节,并没有写到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否多余?为什么?3.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5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一.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2.给加点字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孤寂.()战栗.()俯瞰.()《永久的生命》课文学习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4.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2回延安预习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答: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一课时第六课两课时第七课一课时第八课一课时六、写作:《说明的顺序》(一)学习目标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年级语⽂导学案答案⼋年级语⽂第⼀学期导学案第⼀单元导学案答案第1课《巴东三峡》第1课时【学海瞭望】课前预习2. 查阅资料①《巴东三峡》选⾃《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②“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川雄奇秀丽,古迹⽂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北⽽南在距巫峡2.5公⾥处的西攘⼝坡壁注⼊长江。

“三峡”为万⾥长江上游最为雄奇壮丽的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shang xiāo qǔ cōng dào hé niǎo kōnɡyàn huàn zǐhè qǘ kuíchà yànyù五、1.明确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上,游览三峡,具体为:船从宜昌上驶,⾸先经过西陵峡(第⼀段黄猫峡;第⼆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仓峡,出峡处有⾹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巫峡。

过巫⼭进⼊瞿塘峡。

过瞿塘峡,到⽩帝城(有孙夫⼈庙,⼋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以作者船⾏游踪为线索,本⽂是按时间顺序。

3. 第⼀部分:(1—2⾃然段)总述三峡⼭⽔的险恶,令作者赞叹⽽恐怖。

第⼆部分:(3—9⾃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

第三部分:(10⾃然段)写⾛完三峡后轻松的⼼情。

第2课时:⼆、1.好处:为下⽂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共鸣,突出⼤⾃然的奇伟,表达对三峡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2.4. ⽂中引⽤了⼀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中开头引⽤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

可怕。

前句运⽤对⽐⼿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望⽽⽣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1.连线作者《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2.整体感知《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1.识字注音如恶恶..臭( ) 忿懥.( ) 敖.惰( ) 桀纣..( ) 偾.事( ) 絜.矩( ) 2.通假字(1)此之谓自谦( )(2)上恤孤而民不倍( )3.一词多义(1)恶⎩⎪⎨⎪⎧ 如恶.恶臭 彼恶知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2)修⎩⎪⎨⎪⎧ 欲修其身者 邹忌修八尺有余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3)兴⎩⎪⎨⎪⎧ 一国兴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大楚兴,陈胜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4.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4.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重点】1.理淸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难点】认识本文语言科学准确又不乏生动的特点。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査找作者竺可桢的资料。

2.阅读说明文体应从以下方而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淸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读课文两適,第一遍,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第二遍,圈点勾画,找岀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2、遣词造句的角度:)如:(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 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一)内容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标岀段序并快速准确地筛选岀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泄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结构感知1 •划分段落层次,理淸说明顺序第一部分(~ 段)第二部分(~ 段)第三部分(~ 段)第四部分(~ 段)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6-10段决左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二、新知认知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①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分析经典文本,学会使语言连贯的主要方法。

2.通过文段的修改和写作片段的练习,运用习得的方法使语言表述更连贯。

【课前学习任务】重读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级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和第17课《昆明的雨》,回顾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回顾所学,明确写作话题要统一1.回顾学习过的《昆明的雨》,明确写作话题要前后统一。

2.通过对写作片段的修改,学习使写作话题前后统一的几个策略。

学习任务二:分析经典,学会写作要言之有序1.分析经典文段,学习合理安排写作顺序的几种主要方式。

2.学以致用,进行片段练习,注意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学习任务三:通过对比,感受写作中的衔接过渡1.通过典型文段的对比分析,明确关联词、过渡句在衔接内容、连贯情感上的重要作用。

2.思考所学典型文段,明确语言连贯需要注意的句式结构的衔接呼应。

【学习资源】1.叶圣陶散文:《藕与莼菜》《天井里的种植》《苏州园林》2.汪曾祺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炒米和焦屑》《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作业设计】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每逢节日来临,到处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你也不例外。

请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注意语段间的衔接连贯。

不少于500字。

2.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理过什么家用电器吗?请你选择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文章,注意语段间的衔接连贯。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修辞手法: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艺术特点: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学习小结: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导学案【作品简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撺掇()凫水()潺潺()蕴藻()惮()撮()二、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三、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四、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咯(kè)血襁(qiǎng)褓近狎(xiá) B.鹧(zhè)鸪贲(bēn)张襟(jīn)怀C.惊蛰(zhé) 长唳(lì) 眩(xuán)晕 D.飓(jù)风胸脯(fǔ) 屹(yì)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的走向作用很大,去年下半年的持续下滑,股民们对国家经济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美国针对朝鲜卫星发射计划宣布停止履行对朝提供粮食援助,这违反了2012年2月29日朝美协议的核心内容,这种行为真让人匪夷所思....。

D.他为人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支精神火炬,“五四”之所以永不熄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那场运动中,青春的炽热与愤怒的烈火点燃了赵家楼的那把大火吗?B.近期,美国接二连三地对“制造”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裁决,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大选之年取悦选民,为自己拉选票的目的。

C.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3日拉响防空警报是为了提醒市民长鸣、居安思危,勿忘81年前的“五三惨案”。

4.下面对本单元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

B.《金黄的稻束》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危急时刻”这个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通过“诺曼底”号轮船遇险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只会救援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表现船长临危不惧、沉着果敢、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二学情分析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对于小说体裁还不太熟悉,但对小说的课文很感兴趣,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个情景中,从而带来能力与心理品质的和谐,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在自读质疑、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悟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大作家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高大形象,从而感动于哈尔威船长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难点:1、学生不了解海上航船规则及船长的职责,导致对课文理解有困难。

2、学生没有沉船危急时分的体验与感受,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五教法学法教法:依据本教材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教这篇小说要淡化小说的体裁教学,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英雄主义情结,让它进入学生的大脑,渗透到学生生命的深处。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讲演词,是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必定胜利的论述。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目标:知识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3、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2、体会U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闻一多的有关资料,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语: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在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存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4.闻一多先生预言故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年语文学案答案17、云南的歌会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内容特点写作手法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山野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4、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5、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6、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

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

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

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16云南的歌会21.踞和譬熹讳淳2.xìng huìzuò3.略4.略5、(1)氛(2)矮(3)箍(4)习6、D 7、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8、B 9、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对答;互嘲互赞。

10、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11、工笔描绘,刻画细腻真实。

如同一幅人物肖像:面容、牙齿、衣饰,栩栩如生,如在眼前12、(.1)即物起兴(2)提问对答17端午的鸭蛋1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9、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0、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12、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7端午的鸭蛋21)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第一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风俗。

(3)对家乡事物的难以忘怀是人类普遍的心态。

儿时生活中的事物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着一层异样的光辉。

(4)略(5)略一、1.C(zhè)2.略 3.D(应为“技巧”)4.高邮作唐白居易元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清诗论 5.①把“不好”去掉。

②把“培养”去掉。

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

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6.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7.五五孩子挂“鸭蛋络子”屈原8.头悬梁,锥刺股。

9.这段话平淡而有味。

一个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别具一格。

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10.高邮18、吆喝自学解释下列词语。

19、招徕:招揽。

20、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21、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22、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23、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2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25、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26、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27、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28、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1、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学习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4、学习第二部分。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5、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6、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7、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第18课参考答案:一、1.C(zhè)1.A(bí)2.B(押秸)3.D7. 略8.总领下文。

9.从早到晚。

10馄饨挑子卖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11、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要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

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得当。

12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13、示例: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19、春酒1 参考答案一、预习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2、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3、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4、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三、重点研读,体会细节。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