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3页。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用20以内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进一步理解数量和数词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们对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感知和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数的顺序和数数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和数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学会用20以内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和数词之间的关系,用20以内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量和数词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用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数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直观教具:使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牛奶瓶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用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3.教学实践: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词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一、说教材1.1 教材信息•书名: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文名称:《有几瓶牛奶》1.2 教材背景《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其中一篇课文,该教材是为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编写的。

通过提供有趣的文字题材和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1.3 教材目标•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的数量、数的大小关系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问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说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题目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如“几瓶牛奶”、“一瓶牛奶多少钱”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问题,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乐于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2.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和掌握题目中的数学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问题,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4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有几瓶牛奶》•板书准备:写出《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说教学过程3.1 自由阅读教师开始课前自由阅读课文《有几瓶牛奶》,鼓励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听说能力。

3.2 导语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为《有几瓶牛奶》。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图示,上面有几瓶牛奶,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多少瓶牛奶呢?有谁能猜一猜?”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3.3 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几瓶牛奶》这篇课文,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3.3.1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课文,并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提问学生:“小明家有几瓶牛奶?” “一瓶牛奶多少钱?” 确保学生对问题有初步的理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

这是一节关于初步认识数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操作能力。

一、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这一节课,教材通过呈现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中的牛奶瓶数。

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同时,他们也已经接触过一些数的概念,对数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数的概念,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数的概念。

难点:学生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我会通过出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牛奶瓶数,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这样,学生就能够初步感受到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描述图中的牛奶瓶数。

学生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来描述牛奶瓶数。

(2)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牛奶瓶,尝试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3)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数量?数的概念是什么意思?(4)通过探究,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3. 巩固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用数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

一、教材分析《7.3 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数字1-5》和《认识数字6-10》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字的意义,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这一课也是为学生后面学习加减法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

2. 教学难点:学生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方法我将以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为主,结合问答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情景来导入新课。

我会拿出5瓶牛奶,问学生:“有几瓶牛奶?”让学生回答。

然后,我会继续拿出2瓶牛奶,再次问学生:“现在有几瓶牛奶?”让学生回答。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自主探究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图片,图片上有不同数量的牛奶瓶。

我会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尝试用数字来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3.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不同数量的牛奶瓶。

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数字卡片来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尝试找出每组图片上的牛奶瓶数量。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教师讲解在这个环节,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点评。

我会重点讲解数字的意义,以及如何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我还会讲解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5. 巩固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6)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6)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在教材中,通过图片展示了一瓶牛奶和两瓶牛奶,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数的加减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他们在数的加减法运算方面还处于初步认识和理解的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图片展示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的加减概念,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数的加减法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数的加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的加减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操作材料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数的加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瓶牛奶和两瓶牛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一瓶牛奶加上两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物操作材料,将一瓶牛奶和两瓶牛奶进行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加法的过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2)

《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的说课老师。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我将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

一、教材分析《7.3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简单的加减法”的最后一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与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意义,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3.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比如小猴卖水果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

我会展示一些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告诉我水果的种类和数量。

2. 观察与操作(10分钟)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实物,比如牛奶瓶,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学生会发现,有的牛奶瓶是满的,有的牛奶瓶是空的,有的牛奶瓶是半满的。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喝掉一些牛奶,牛奶瓶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倒掉一些牛奶,并数一数牛奶瓶的数量。

3.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牛奶瓶的模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数字4、5、6》的一节数学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数数和物的对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字4、5、6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呈现不同数量的牛奶瓶,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数字4、5、6的大小顺序,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数字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数字的抽象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字与实际物体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数数,能够用数字4、5、6表示物体的数量,理解数字4、5、6的大小顺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数数和物的对应,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数数,能够用数字4、5、6表示物体的数量,理解数字4、5、6的大小顺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数字4、5、6之间的差别,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呈现一个装有4瓶牛奶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几瓶牛奶,引出数字4。

2.新课:分别呈现装有5瓶和6瓶牛奶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引出数字5和6。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4、5、6的大小顺序,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数数并写出答案,巩固对数字4、5、6的认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字4、5、6的大小顺序。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内容(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习。

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

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

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

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

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

一、教材分析《7.3 有几瓶牛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并且能够数数。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太理解数的组成,以及如何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

2. 让学生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

2. 让学生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五、教学方法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会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活动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来导入这一节课。

我会拿出7瓶牛奶,然后问学生:“这里有几瓶牛奶?”让学生回答。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我会拿出7瓶牛奶,然后问学生:“这里有7瓶牛奶,如果我要拿走3瓶,还剩几瓶?”让学生回答。

然后我会再问学生:“如果我再拿走1瓶,还剩几瓶?”让学生回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

3. 课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然后进行实际的操作。

我会让学生拿走3个苹果,然后问学生:“还剩几个苹果?”让学生回答。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4. 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这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和数学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和识数能力,但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操作活动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几瓶牛奶,引出今天的课题。

2.新课导入:讲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关于牛奶瓶数的加减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巩固练习:出示一些关于牛奶瓶数的加减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牛奶瓶数的加减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然后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7.3 有几瓶牛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用数字1-5表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数、计数能力的开始。

在教材中,通过图片展示了一排牛奶瓶,每瓶牛奶的数量不同,学生需要通过数数的方法来确定每排牛奶瓶的数量。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字和数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数数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通过耐心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数量,并能够用数字1-5表示物体的数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数数、比较等方法,培养数数和计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数量,并能够用数字1-5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字1-5正确表示物体的数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具:使用牛奶瓶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排牛奶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数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字1-5,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讲解数字1-5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数字1-5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年级数学教师。

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7.3 有几瓶牛奶》,这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将继续巩固学生的数数和计数能力,同时引入简单的减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正确地数出瓶子中的牛奶数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数和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数出瓶子中的牛奶数量。

2. 学习如何用减法计算瓶子中牛奶的数量。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瓶子中的牛奶数量,并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入课题《有几瓶牛奶》。

故事中,小兔子帮助妈妈数一数瓶子中的牛奶,从而引出数数和计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图片,每组图片中有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子。

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数出每组图片中牛奶瓶子的数量。

3. 学习数数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手指帮助数数,从1开始,一直数到指定的数量。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

4. 学习减法运算:当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牛奶瓶子的数量后,引入减法运算。

例如,如果有一组图片中有7瓶牛奶,老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拿走3瓶牛奶,还剩下几瓶?”引导学生用减法计算出答案。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组图片,每组图片中有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子,让学生通过数数和减法计算出答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3 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对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数数不准确、忘记数数顺序等问题。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数数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个数,能准确、快速地数出指定数量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数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个数,能准确、快速地数出指定数量的物体。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熟练、准确地数数,不遗漏、不重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学习单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小猴子的牛奶”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牛奶瓶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数数的方法确定牛奶瓶的个数。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交流: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数数的规律。

4.游戏:“数牛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数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数数方法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北师大_第一册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_第一册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和进位的算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不是学生被动 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 程。故而,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等形式来获得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 加法并理解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 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了学生发现问 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陶冶了 严谨治学的情操。
谢谢大家
你能列式解决吗?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1 4
三、巩固练习
填一填
9 + 8 = 17
1 10 7
9 + 9 = 18
1 10 8
一共有( 16 )朵。
9 + 7 = 16
1 6
10
原来有( 9 )盆花, 又搬来( 4 )盆, 一共有( 13 )盆。
9
+
4
= 13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 了什么?

一共有多少瓶(9加几进位加法)
9+5=5+9=?
9+5=
1 10
4
14
注:一般是拆小数凑大数

本节通过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 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 生活,促进了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培 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课很好体现了“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积 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由于缺少经 验,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以牛奶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人数概念还不够清晰,对加减法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将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加减法。

3.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加减法的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牛奶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3.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学校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7.3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加法》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以及初步认识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具体的物品和图像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的形象认知。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小猴超市卖牛奶,有9瓶牛奶,又运来了几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规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1)

《7.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有几瓶牛奶》。

一、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通过呈现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会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呈现一幅牛奶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通过数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操作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有几瓶牛奶,并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拿出牛奶瓶子,数一数有几瓶牛奶,感受加法的意义。

3. 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结果。

引导学生用加法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如“我有3瓶牛奶,加上2瓶,一共有5瓶牛奶。

”4.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如“当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大于10时,我们要向十位进1,然后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进位加法知识解决问题。

如“我有5瓶牛奶,朋友给了我3瓶,现在一共有几瓶牛奶?”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9)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_有几瓶牛奶》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

一、说教材《7.3有几瓶牛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和认数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数数和认数,但是对物体的数量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数量,提高他们的数数和认数能力。

二、说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数是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于具体的物体更容易产生兴趣。

在课堂中,我会利用这一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数和观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数数和认数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的认识。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数和认数能力。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新课:我会给学生分发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让他们亲自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含义。

3. 练习巩固: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完成。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数和认数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第4课时有几瓶牛奶课堂背景本次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第四课时,主要内容为“有几瓶牛奶”,是一道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命题的数学问题。

需要借助小学生平常自己接触的质数以及四则运算等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课堂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关系以及质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解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基本的四则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们通过画图或是立体图形来发现一组等份的概念。

如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等份,即可发现等份的概念,并将问题具体化。

二、知识铺垫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个数的因数关系。

例如,将一个2行6列的矩阵,分别问学生一行和一列分别有几个小正方形?学生可以用数组来表示,如第一行对应就是1个,第二行对应的是6个;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了解到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关系。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质数。

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例如2、3、5、7都是质数,而4、6、8则不是质数。

三、问题引入在引入问题之前,首先要将问题描述的场景具象化,如将题目内容中描述的瓶子和牛奶画出来,让学生可以看到瓶子和牛奶的数量。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里有6瓶牛奶,而每瓶牛奶有4个玻璃杯,我们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借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

四、解题思路1.首先通过对已知条件的整理,计算出每个玻璃杯所要对应的牛奶数量,即6瓶牛奶/每瓶4个玻璃杯=1.5瓶牛奶/每个杯子。

2.确定每个人需要的牛奶数量,例如每个小朋友需要喝0.25瓶牛奶,那么共能分给几个小朋友?1.5瓶牛奶/每个小朋友需要0.25瓶牛奶=6个小朋友。

五、小结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

并通过这道数学题目,使学生更加了解到质数、因数关系等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

(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

(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严重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习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

在这里,体现的习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

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

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
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佳”。

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

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

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 7+9。

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习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恨?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