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月迹(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4.了解月光的形成原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1.理解月光形成的原理,理解比喻的意义。

2.运用所学词语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迹》的课文PPT。

2.学生课本及学习相关辅导资料。

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老师准备的教学笔记和参考教材。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月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并激发学生对于《月迹》故事的好奇心。

2.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释词义。

3.抽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

4.师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技巧。

3.课文复述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复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开展课堂讨论就月光形成原理及比喻手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感与意义。

5.课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课文的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月光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月亮的描绘,理解文中“月迹”的含义。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皎洁”、“静谧”等,掌握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3.段落分析: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第一段描绘了月亮的升起,第二段描述了月亮下的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题思想的把握:把握课文表达的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更多描绘月亮的素材,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也能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今天的课堂也有许多亮点。比如,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展示环节也能看到他们用心准备的作品。这些亮点都让我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课文中“皎洁”、“静谧”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对于描绘月亮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皎洁”一词用来形容月亮明亮清澈,通过例句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并学会在描述事物时恰当运用。
-段落结构与作用: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逻辑结构。
4.主题思想:探讨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夜景色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4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相关月亮的图片或视频。

3.学生字典或词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美。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景色。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月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中的寓意和情感体验可能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月夜景色。

2.朗读教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月夜美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月夜景色图片、相关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3.教学卡片:制作关键词和句子的卡片,方便学生朗读和记忆。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迹》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诗歌《月迹》的主题和情感。

2. 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难点: 1. 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月亮在夜晚的形状和位置,为诗歌《月迹》做铺垫。

2. 学习诗歌《月迹》(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月迹》,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解释生词和生句,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诗歌《月迹》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汇报讨论结果。

4. 感悟诗歌(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月迹》的理解和感悟,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5. 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各自创作一首表达对月亮的赞美或思考的诗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表达。

6.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月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习题或练习。

2.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诗歌《月迹》的赏析文章。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朿对老师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寓意;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情感语速等朗读课文;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4.能够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情感语速等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的寓意;2.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学习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播放月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对人类的意义。

2. 导入教师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文章《月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 阅读教学1.教师示范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跟读;2.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并讨论课文的寓意;3.学生个人朗读课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情感体验学生展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和交流。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六、课堂作业回家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阅读和思考课文《月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课文寓意方面存在困难,下节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是教案的主要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月迹》这篇课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童年时追寻月亮足迹的故事,表现了童真童趣,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散文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体会文章意境等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需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散文,体会文章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意境,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述意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乡村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文章意境。

24月迹(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4月迹(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24 月迹(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家庭亲情,珍惜家人之间的相处时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 课文解析: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

4. 拓展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家庭亲情,珍惜家人之间的相处时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二、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气、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3. 学生讨论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教师进行讲解。

三、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写作等活动,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悟。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板书设计:1. 月迹2. 家庭亲情3. 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绘制一幅关于月亮的画,并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月亮的变化及其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对家庭亲情的体会。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2】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月夜下的种种趣事,通过描绘月光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一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中秋节资料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做了什么?”、“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生活有什么情感?”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孩子们在一个月夜下寻找月亮的过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和喜爱。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感受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描绘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素材。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

然后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样的印象?月亮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孩子们在寻找月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写作技巧的把握。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情感体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有较强的兴趣,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3.写作技巧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月夜景象的图片或视频。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板书课题《24 月迹》,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教师适时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月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想?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夜景象。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月迹》中描述的自然景色,通过阅读理解表达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用词迹描述月亮,理解月亮的美丽景色,感受描写自然的情感。

2.难点:理解抽象的词语,掌握描写月亮景色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迹》的课文、课文内容图。

2.精心制作的课文诵读PPT。

3.多媒体设备。

4.朗读课文的音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入课文《月迹》,询问学生对月亮的美好印象。

第二步:诵读与理解1.听音频,跟读诗意浓厚的《月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回答提问:诗中月亮如何描写的?为什么会这样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三步:感悟与表达1.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的美丽景色。

2.分组讨论,合作编辑描写月亮的段落。

第四步:展示与欣赏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描述月亮段落,互相欣赏交流。

第五步:诗意分享学生学习并背诵课文《月迹》,体会更深层的含义和情感。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月光景色,写下感悟。

2.聆听其他描写月亮的诗歌或文章,对比感受。

六、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可以是描写、抒情或记叙。

七、反思与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增强,表述能力和审美情趣也有所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美的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月迹》优质课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4 月迹(教案)

24 月迹(教案)

24 月迹(教案)月亮高挂天空;地点——农村的小山坡上;人物——孩子、奶奶、小狗;事件——孩子和奶奶一起寻找月亮的足迹。

重点内容——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发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体会到了童心的纯真和美好。

三、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重点。

要求: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1.师生共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2.师生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明确:孩子们一开始对月亮充满好奇和向往,但是一开始找不到月亮的足迹,有些失落;后来,在奶奶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月亮的踪迹,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最后,孩子们对月亮充满了敬畏之情,认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

四、感悟课文,领悟情感。

要求: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1.师生共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明确:课文通过寻找月迹,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课文还寓意着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和发现。

五、课后拓展要求:通过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拓展阅读——阅读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了解月亮在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夜间观察月亮的活动,感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在中秋节的夜晚,一家人都在院子里等待月亮的出现。

然而,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

于是他们回到中堂里,奶奶开始给他们讲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月亮。

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朗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边读边画。

在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的形态。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高兴的,但是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孩子们的心情变成了失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4月迹(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4月迹(部编版)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24 月迹》(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找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找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2. 学具:课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样的感情呢?2. 出示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

二、自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月亮?他们是如何追求月亮的?3. 教师引导学生找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答案。

五、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月迹孩子们喜欢月亮追求月亮的过程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读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找寻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了其表达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 月迹(教案)24*月迹1. 会认“妒、袅”等6 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 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 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 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

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 多媒体课件(内含40 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教学课时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月迹/ 贾平凹)2. 作者资料。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3. 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24课月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

明确: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24月迹教案

24月迹教案

24月迹教案教案:24月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24个节气的顺序和时间,包括每个节气的起源和特点。

b.掌握24个节气的名称及含义。

2.能力目标:a.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索,对节气的起源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b.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24个节气的顺序和时间。

b.每个节气的起源和特点。

2.教学难点:a.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节气的起源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b.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24月迹”。

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节气,是否知道有多少个节气。

b.引导学生回想每个月中有哪些重要的节日或节气。

2.介绍节气(30分钟)a.分组让学生查询并介绍每个节气的起源和特点。

b.教师做重点补充和讲解。

c.学生自主完成一个节气的特点图,展示给全班。

3.活动(30分钟)b.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班交流讨论。

4.拓展(20分钟)a.教师展示一些与节气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民间舞蹈等。

b.学生对展示的文化艺术进行观摩,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5.总结(10分钟)a.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庆祝节气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b.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教师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节气特点图和小短文,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五、教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24个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起源和特点。

他们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但是,在活动设计方面,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评价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月迹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

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月迹/贾平凹)2.作者资料。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重点——寻月亮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

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

(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2)院中望月。

具体操作步骤: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

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

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是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

(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3)略析“河中寻月”和“眼瞳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为什么?——这句话“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是在强调什么?——主动去追寻!)(4)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本文线索——明线是“月亮运行之迹”,暗线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5)寻月心理变化。

A.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明确:——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B.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明确:——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6)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7)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明确: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不同就在于通过月亮抒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融洽、积极向上的。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小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心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

作者通过寻月踪迹,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读《月迹》一文可以让学生跟随孩子们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很快地读起来,在读中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品味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

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味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

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和充满诗意。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

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

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

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孩子们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

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

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

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谢谢3 桂花雨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表达运用。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

如: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再如: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1.预习提纲(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桂花雨”?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2.点出课题。

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

(补全课题,生齐读)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1)为什么叫“桂花雨”?(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