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七级下)(1)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庐江五中侯义祥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4篇】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体悟并学习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可爱的为家人们整编的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篇一《月迹》是苏教版的初一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才离开小学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过多的引入,让学生跟随平娃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很快的读起来,再读中走进了那孩子们的世界,品咂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
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咂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
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的诗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
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
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
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
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
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课时篇二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⑴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⑴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
明确: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安徽省固镇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7、月迹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6)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6)doc初中语文 (1)●○任务分析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要紧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要紧内容,以答记者咨询的形式体会小孩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查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预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以及与月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咨询题〔能够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亮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许多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际共现在⑨明月几时有?把酒咨询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讲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专门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鲜艳自然。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苏教版1
七、月迹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和“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体味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和“印章”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以《小小的船》启发学生进入回忆。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3)纵观全文,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三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小节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2、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在院子外又看到了什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授课时刻9月14日主题我的师长我最亲教师贺传芬题目月迹活动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明白得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并受到感染。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今后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奇、月球的知识等。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异方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行?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
讲一讲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全文,摸索:小孩们在那儿寻到了月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沙滩上上湾下湾3、小组交流。
对比课文,看看自己讲的是否合理,同时能概括讲出来。
4、全班汇报。
三、抓住特点感受漂亮。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漂亮。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如何样把月亮介绍给大伙儿?你喜爱月亮吗?什么缘故?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咨询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专门要多读读自己喜爱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漂亮。
3、全班汇报。
四、学习第三段。
〔3-23〕这一段篇幅较长,我们把它分为望月、议月、寻月。
月亮没了踪迹,激起了小孩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房子,追进了院子。
看到了另一番情形:摸索:小孩们在哪里查找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再读课文,读中体会;每个人内心的月亮事实上确实是每个人内心对月亮充满的喜爱之情。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24-29〕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课文,深度摸索: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板书:大伙儿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在去找吧只要你情愿,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六、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梳理情节,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能说出作者想要通过寻找月迹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征,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团圆和美满,文人墨客也都追着月亮抒发各种感叹,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贾平凹一起,也来寻一寻这月亮的踪迹,体会他笔下月亮的美。
二、初读文本——勾月之轮廓1、《月迹》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散文,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用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品读,明确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方法。
明确:找到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关键要素时间—中秋节晚上人物—“我”,弟弟,妹妹,奶奶地点—屋子里,院子里,小河边事件—盼月、寻月、议月三、细读文本——描月之变化2、文章的重点在于寻月部分,在寻月的过程中,随着孩子们对月亮不断追踪,对月亮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划出文中描写性的句子,边读边检查表格内容是否填写完整。
要求:在学生校对表格的同时完成有感情的个别朗读,体会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语气。
2 无处不在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 不满足—满足 寻月过程中的线索人物,在,因为孩子们的追寻 告诉我们月亮的美好。
而变得更加美好四、精读文本——品月、人、情之美妙《月迹》一文独具特色,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的语言更是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有人说月迹这篇文章有四美,即“月亮美”“孩童美”“奶奶美”和“寻觅美”。
请自己选择一个角度到文中去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美。
回答句式:“我觉得……美,美在……原句+分析”。
3、月亮美 (品景色)→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因为孩子们的追求变得更美好举例:我觉得月亮美,美在“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这句话运用了你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动作形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会晤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苏教版 (1)
《月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学习方法目标: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价值目标: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象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小时候,老师常做一件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晚上,我在院子里看见很多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觉得美极了,忍不住想据为己有!于是把他们抓住,放进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揣在怀里,觉得它就是我独有的了!现在想起来,感觉童年的那种纯真又一次萦绕于怀了!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吧?现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童年也非常有趣,他和弟弟妹妹们竟然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常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预习检查嫉妒(jí) 争执(zhí) 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 倏忽(shū) 袅袅(niǎo)四、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2.文章题目为《月迹》,这“迹”字是什么意思呢?不错,是“足迹、踪迹”的意思?那么月亮在哪里留下了她美好的足迹了呢?你能找到吗?明确:屋中的穿衣镜上,院子里,酒杯里,河里,眼睛里,沙滩上。
《月迹》教案设计4篇
《月迹》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月迹》教案设计4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篇一:《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执()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月迹》这本课本,以及它所对应的教师示范课教案。
《月迹》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课本,它以文学阅读为主,内容涵盖了古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本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课本,以及它所对应的示范课教案。
一、课本内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月迹》一共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个文学作品为主线,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传统戏曲、经典小说等多种文体,每篇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学生可以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能力,了解人类文化、历史和文学发展的脉络,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月迹》还注重培养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每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语文实践”板块,通过写作、说话、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沟通能力。
二、学习方式《月迹》中的学习方式也比较独特,与其他传统的语文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它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即文学阅读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在传统的诵读、默写、解释、背诵等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学鉴赏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每个单元中,都会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和教育软件,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拓展想象空间。
三、教学建议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更好地教授《月迹》这本课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掌握教材中的文学经典,比如古代诗词、现代散文、传统戏曲、经典小说等,对文本的阅读与解析、艺术特点的分析、情感态度的体验等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多媒体资源和教育软件,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拓展想象空间。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如如何判断作品的品质和价值,如何掌握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等。
《月迹》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教学难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自己心中的月亮 。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 的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为新课学习做 好铺垫。
通过对月亮文化的学习,培养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
02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月夜美景的方法。
教学内容
•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教学内容
01
教学内容
02
03
04
1. 介绍月亮的文化意义和象 征意义。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 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描写月亮表达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详细描述: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 的精妙和表达的意境。
详细描述: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月亮相关的 文学、文化、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 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内容
巩固练习
提供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
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 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覆盖了 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
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
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
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一一寻月一一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
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一一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
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一一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一一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 “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
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一一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
达了纯真的愿望一一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一一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
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