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示范课教案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5篇[修改版]
第一篇:《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贾平凹的写作风格。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写作特色。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课堂写作,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第四章: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月夜”为主题的作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堂写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使用公开课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保持一致。
7.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7.3 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课堂讲解。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运用;(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诗句的含义;(3)了解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诗句的意境理解;(2)课文中隐含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月迹》,掌握课文内容;(2)收集与月亮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3)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提前掌握生字词;(2)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了解月亮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的疑问;(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分析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的变化;(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月迹》;2. 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可以是描绘月亮的美丽,也可以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 收集其他有关月亮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 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 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意象,提高合作能力;3. 欣赏与创作:通过欣赏优秀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课文《月迹》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月亮在诗歌中通常象征什么?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月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生词与难点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主题和意象:(1)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亲情的珍惜。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1)词语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古诗词句的含义。
(2)句子翻译: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诗歌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引导学生谈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故事等。
(2)简介诗人贾岛及其作品《月迹》。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3.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欣赏课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抄写课文,背诵并赏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1)评价他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月迹》原文及注释。
5.2 拓展资源(1)贾岛的其他诗作。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第一篇:《月迹》公开课教案《月迹》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保守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身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身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
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小朋友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24月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4月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月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描述月亮变化的过程,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月色之美,体会文中表达的童真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描绘月亮变化的语句理解与描绘。
2. 通过寻找月亮,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共享美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月亮在不同场景中象征的美和孩子们的情感变化。
2. 体会文中月亮的动态美和孩子们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几幅描绘月亮的古代诗词插图,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月亮的想象或记忆。
①教师朗读一首与月亮相关的古诗,如《静夜思》。
②提问:在你的印象中,月亮是什么样的?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想象或故事?2. 激发兴趣:分享一段关于月亮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①教师简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强调月亮的神秘和美丽。
②提问:如果月亮会移动,你觉得它会去哪里呢?为什么?3. 进入课文: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月亮,提问:在文章中,月亮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一)的全部内容:在导入新课环节,首先通过展示古诗插图和朗读,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月亮记忆。
接着,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月亮的神秘色彩。
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月亮产生期待,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
整个导入过程旨在通过互动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二)初读感知(1)自主阅读,标注生词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熟悉的字词。
②教师示范朗读,强调生字词的读音,如“悄没声儿"、“袅袅”等。
(2)小组讨论,初步感知①分组讨论:月亮在文章中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找出“白道儿"、“半圆”、“满盈"等描述)②情感交流:孩子们在寻找月亮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讨论“高兴”、“屏气儿"、“嫉妒”等情感)③分享发现: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会晤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月迹》知识点积累篇一七、月迹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含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对文学的兴趣。
通过作品的理解,培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月迹》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理解其内在联系。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等。
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2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3.3 文学作品欣赏: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准备《月迹》的文本材料,包括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准备教学参考资料和学术研究资料。
4.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教室内的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施。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桌椅和资料。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兴趣。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悟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感悟等;(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2)简介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月亮的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4.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月夜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课文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等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月迹》;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懂得分享、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月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互动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4. 练习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或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情况以及短文的写作水平。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月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月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月迹》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月迹》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分析:分析《月迹》的文学特点,如叙事方式、描写手法等。
分析《月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月亮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对《月迹》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3.2 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阅读《月迹》的不同部分,并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引导全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3.3 分析与解读:对《月迹》中的重要情节和描写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评估学生对《月迹》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4.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解读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评估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月迹》教材,提供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材料。
教材应包括课文原文、注释、问题和讨论案例等。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月迹》。
制作课件和教案,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分析《月迹》中的一个情节或主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2024版年度小学语文五上《月迹》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THANK YOU
2024/2/2
33
2024/2/2
12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2024/2/2
13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展示月亮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和想象。
讲述与月亮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或诗词,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024/2/2
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都观察过月亮吗?月亮给你们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感受。
14
讲授新课:引导阅读,启发思考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感受课文 的语言美。
2024/2/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如:“月亮的足迹都出现 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月亮的足迹?”等,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4/2/2
反馈指导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 掌握相关知识。
26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学习过程
家长监督
鼓励家长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 情况和进度。
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如共读课文、讨 论问题等。
家校沟通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 况和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024/2/2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4/2/2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月亮的轨迹和 变化;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 法。
教学难点
感受月亮的神秘和美丽,体会作者 通过月亮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7
02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江五中侯义祥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p align=right>张丽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