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及教学设计《月迹》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
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月迹》语文说课稿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一(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
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
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
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
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精选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本地户口21人。
从上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们学习语文兴趣较浓,积极性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梁俊、钟培玉、梁茜、朱邦宇等同学。
但肖梦、刘逵、陈鹏等同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是基础欠佳,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不够,努力程度也不够,因此,本期教学要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总之,只要多想办法,注意挖掘学生潜力,学生语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毕业考试能更上一层楼。
教材分析: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月迹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月迹》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月亮的经历和感受。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句子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3.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读写。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4.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月亮”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完成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月亮的经历和感受。
二、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句子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读写。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主题。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2.讨论课文中的某个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三、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月迹》教案3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月迹》教案3篇《月迹》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 1 页共 19 页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第 2 页共 19 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迹》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月迹》的主题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月迹》,学生能够体会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关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主人公童年时期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亲情关爱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月亮的追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喜悦、失落和感悟。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亲情关爱的可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鉴赏能力。
3.3 教师引导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提出疑问。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4 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反馈教师在下一节课上收取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价值观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6.3 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月迹》的基本情节、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中重要词语的掌握程度。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月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月迹教学设计引言:《月迹》是一首优美的古诗,通过描绘月亮的轨迹,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教学设计以《月迹》为素材,旨在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月迹》这首古诗的题材和诗意。
2. 学会诵读《月迹》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良好的朗诵能力。
5.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描绘月亮的美景视频,创造出月光下的浪漫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兴趣。
2. 学习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月迹》这首古诗的作者、题材以及背景,并播放优美的朗读音频。
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
3. 朗读练习(15分钟)阅读整首《月迹》这首古诗,并进行全班朗读练习。
老师可以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语调、节奏进行朗读。
4. 音律把握(20分钟)分别讨论古诗中的韵律、押韵和平仄。
老师向学生解释这些诗学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分析《月迹》中的韵律和押韵。
5. 诗意解读(20分钟)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月迹》的诗意,帮助他们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月亮在古诗中象征着什么?”“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轨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等。
6. 朗诵比赛(15分钟)分小组进行《月迹》朗诵比赛。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由全班评选最佳朗诵者。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朗诵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7. 创作活动(15分钟)鼓励学生通过画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月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安排小组合作绘画或个人创作,通过展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凄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学习小珊迪诚恳、和善的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妙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设想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终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预备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凄惨生活吗?他们的遭受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严寒、饥饿、死亡威逼着他们。
《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凄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过?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4、当我发觉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恳求了,不是一般的“恳求”而是“恳求”。
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
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其次段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
刘恋《月迹》教学设计
刘恋《月迹》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月迹》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之一,刘恋是其创作者,该曲曾多次被使用于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告等领域。
《月迹》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月迹》,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观。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月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刘恋和《月迹》的背景和音乐特点;(2)学习《月迹》的曲谱和演奏技巧;(3)分析《月迹》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4)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刘恋和《月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上手演奏《月迹》的曲谱,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3)讨论法:带领学生分析《月迹》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4)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展示给全班。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刘恋和《月迹》的背景和音乐特点。
2. 学习《月迹》的曲谱和演奏技巧。
3. 分析《月迹》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
4. 带领学生合作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5.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互动讨论。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评价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升;(3)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和创造力。
2. 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六、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刘恋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国内外音乐家的作品。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和作者对月亮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月亮的图片、课文朗读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天空中做什么吗?
它为什么会每天都在移动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月迹》。
”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和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讨论以下问题:
+ 月亮有哪些特点?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 作者对月亮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月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正确读写“款款、累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它承载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月迹》,看看在他的笔下,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袅、嫦、娥、嫉、妒”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盼月——寻月——议月2、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盼月时:“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盼月时的心情是急切的。
(2)寻月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四、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公开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迹》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小女孩们在初秋的夜晚一起观赏月亮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与团聚的温馨。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迹》的阅读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节日团聚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运用语言描述初秋的夜晚及观赏月亮的情景。
难点: 1. 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或生僻的词语; 2. 运用语言描述复杂的情感和心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5分钟)1.初步导入:通过观看月亮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观赏月亮的兴趣;2.课题导入:介绍《月迹》这篇课文的主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2. 阅读与理解(25分钟)1.教师先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小组讨论,解释生词、理解课文。
3. 语言表达(20分钟)1.学生展示个人对月亮的描述或情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修正语言表达。
4. 情感课堂(20分钟)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体会团聚的温暖,鼓励学生表达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课堂总结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上所学内容;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程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展示来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情感理解。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本次《月迹》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和情感体验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
2023最新-《月迹》教案优秀3篇
《月迹》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该页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月迹》教案优秀3篇。
《月迹》教案篇一《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教学设计朱则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
明确: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1.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
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
“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
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
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1.自由朗读课文。
用“?”标出疑问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
明确: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5.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
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课外探究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
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
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
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
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
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