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新旧课标,实施课堂教学
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
数学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请指出高中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建议。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引入数学知识,注重介绍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
旧教材逻辑性强,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和便于讲解,对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学内部的)涉及不多,教师在以往教学中自然也比较少涉及到这些。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对此理念下的新教材使用后调查发现,35.7%的老师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来源方面做得“很好”、“非常重要”,53.5%的老师认为“一般”,7.1%的老师认为“差”,3.5%的老师认为“较差”。
可见,大部分老师认同了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也将重点使用这一部分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比较典型的例子:《不等式》这一章的第一节举了我国1970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与2003年飞船“神舟五号”各项数据对比的例子,教师通过这个实例教学不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了不等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旧的教学方式对概念的引入一般都是先给出定义,然后再举相应的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这样教学逻辑性是强了,但不能照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长期以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
新课程改革的改革重点之一是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这种理念下出版的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在问题设置方面变化较大,问题意识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
对于穿插在正文中的“观察”、“思考”、“探究”、“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近90%教师认为非常合适,有效的调节了数学学习的气氛,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的呆板面目,为新教材增色不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新旧课标的对比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初中地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我们探讨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和背景介绍。
在分析了新旧课标的内容差异、教学方法对比、评价方式比较,以及学生在新旧课标下的学习体验和综合能力培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旧课标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建议和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旧课标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习体验、综合能力、优缺点、建议、发展展望1. 引言1.1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与完善。
通过对比新旧课标,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比分析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对比分析还能帮助学校和教育部门更好地进行课程规划和改革,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对初中地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新旧课标的内容差异、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2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的背景介绍初中地理课程一直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地理课程的课标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
旧课标是指过去采用的一套教学大纲和内容,而新课标则是指最近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新的教学大纲和内容。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的背景介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在教育发展的需要方面,新课标的制定通常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揭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变化,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将详细介绍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和创新点,包括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内容的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分析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概述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和内容方面均有所调整和完善。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
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标准则详细列出了各个年级段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整体而言,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比之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上进行了优化和拓展。
新版标准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同时,新版标准还增加了“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旧课标对比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旧貌”换“新颜”课标新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基于十年的已有经验和反思,着眼于提升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关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同时以能力发展为重,进一步审视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
通过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从整体上合理把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对各个板块进行了有侧重的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通过降低学习水平要求,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这部分条目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提高了实验要求。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加强了分类观,明确了物质分类的要求。
并对物质的化学变化做出了层次化处理。
“活动与探究建议”部分进行了梳理。
同时更新了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
针对“科学探究”主题也进行了必要的修订,调整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要求,增加了必做实验。
在评价建议、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部分也进行了适量的修订。
在“课程内容”部分具体对比见以下各图:针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修订内容,新旧课程标准具体对比如下:1、在课程主题上的修订,主要的一级主题没有增加或减少,二级主题“科学探究”的条目有增加。
2、在“一、科学探究”主题内的修订,主要体现为提高了实验要求。
3、在“三、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内的“标准”部分修订,主要在于加强分类观,明确了物质分类的要求。
4、在“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内的“标准”部分修订,主要凸显了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层次化处理。
5、各二级主题下“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删改后净增17条,删改后的情景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热点问题联系更紧密。
(2)物质构成的奥秘(3)物质的化学变化(4)化学与社会发展6、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建议也分别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反映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新了学习情境素材,提出了超越具体性知识建构核心观念的教学理念[2]。
当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亟待革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结构与内容上皆有诸多变化[3]。
因此,比较分析新旧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方面的差异,解读课标的新变化,揭示其编写特点,明确新课标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旧课标内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的原则,重新厘清了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对化学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课程理念”差异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次阐述在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实践和评价实施等环节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首先,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确定课程目标,以大概念为基本框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其次,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
最后,重视评价的改进与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具体表现在新课标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其课程理念的设置紧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化学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注重小初高课程的衔接和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强化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并且内容选择上重视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
1.2 “课程目标”差异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不再沿用三维目标体系,而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的视角来阐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
2023数学新课标新旧版本对比
2023数学新课标新旧版本对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2023年,我国将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较于之前的旧版本有许多改进和调整。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新旧版本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新课标的特点和优势。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1. 新旧版本对比:新旧版本的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不同?在新课标中,是否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者调整了原有的知识内容?需要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来对比新旧版本的数学课程内容。
2. 分析与解释:通过对比新旧版本的数学课程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标是否增加了一些现代数学知识的内容,比如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等,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1. 新旧版本对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否改变了教学方法?是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对比新旧版本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
2. 分析与解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可能会提倡更多的探究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通过对比新旧版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标是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目标的调整1. 新旧版本对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否调整了教育目标?是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比新旧版本的教育目标,可以看出新的课标是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分析与解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通过对比新旧版本的教育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标是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教材和资源的更新1. 新旧版本对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否更新了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材料?通过对比新旧版本的教材和资源,可以看出新的课标是否更加适应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2. 分析与解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可能会更新和研发适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和资源,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小学语文新旧课标对比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课标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五)具体建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教学建议
初中道法新旧课标对比
初中道法新旧课标对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初中道法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初中道法课标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更新和改革,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道法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目标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而在新课标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课程内容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内容主要围绕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展开,包括传统道德观念、礼仪道德、家庭道德等。
而新课标中,除了传统道德观念外,还增加了一些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如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等。
三、教学方法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讨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道德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而新课标中,除了考试外,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
五、教材选择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教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内容较为简单。
而新课标中,采用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如课外读物、视频资料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师角色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教师主要起到知识传授和引导的作用。
而新课标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七、学生参与度旧课标中,初中道法课的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标中,学生参与度更高,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初中道法新旧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材选择、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步骤
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步骤引言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将详细阐述在新课标下,如何通过关键步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深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变化1. 研究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2. 对比新旧课标,分析变化之处,把握教学内容的调整。
3. 关注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将其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二、吃透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目标1.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
2. 结合新课标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达成性。
3. 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1.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实验、讨论等。
3. 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1. 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制度,确保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 发挥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1. 深入学习新课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2. 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3. 开展教学研究,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六、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1.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络、实践活动等。
2. 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
3.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结语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包括深入了解新课标要求、吃透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管理、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和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这些关键步骤的实施,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感悟2012年11月我参加了自贡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展开。
此次培训由数学专家,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数学骨干教师为我们做新课标的解读培训。
两天的学习,带着思考与期待,在倾听中,或深入思考,或回顾梳理,或对比辨析,收获不少。
现将在培训学习中,就2011 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01 年版课标进行对比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2011 年版新课标》的出版发行,一定能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为我们今后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大不同: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 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 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
小学语文新旧课标对比
内容
老课标
新课标
实施建议
三、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注感悟和运用,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尤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发展学生的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其提高学生发现、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应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潜移默化,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四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
一、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新旧课标对比
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新旧课标对比八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三单元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等内容。
随着新旧课标的推进,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下面将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教学目标旧课标:旧课标中,教学目标主要以学习道德法律基本概念、了解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
新课标:新课标中,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判断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对比分析:新课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强调了学生的启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旧课标:旧课标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性质和功能、法律的特点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解说。
新课标: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除了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外,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涵盖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法制观念以及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等。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比分析:新课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通过引入案例和问题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道德法治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旧课标:旧课标中,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和听讲为主,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
学生主要通过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来学习。
新课标:新课标中,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互动性和探究性。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和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对比分析:新课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性。
通过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英语七上单元新旧课标对比教学设计思路
一、概述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教版英语七年级教材也进行了新旧课标的对比,对于教师们来说,如何根据新旧课标设计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英语七上单元新旧课标对比,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新旧课标对比分析1. 课文内容对比新旧课标对比可以发现,课本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所不同。
在新课标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课本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2. 课程标准对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
而在旧课标中,更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教学目标对比从教学目标的对比来看,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设计思路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标下,教师们应该更加注重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学生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
3. 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和综合素养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4. 配套教材的选择在新课标下,教师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择符合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和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课程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课标和教学内容,下面将对初中地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一、内容对比1. 地理知识旧课标:旧的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点,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新课标: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增加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当代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地理实践旧课标:旧的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地理实践的要求较少,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新课标: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强调实地考察、地图阅读、调查研究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方法对比1. 传统教学旧课标:旧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偏向于传统的讲授、记忆和填鸭式教学,学生passively 接受地理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新课标:新的初中地理课程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教师角色旧课标:旧的初中地理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和授课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新课标:新的初中地理课程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方式对比1. 评价标准旧课标:旧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方式偏向于传统的笔试和考试,注重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评价,忽视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察。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初中地理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旧课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新课标的推出,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为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背景介绍完】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初中地理新旧课标的差异,探讨新课标地理内容趋势、教学方法变化和评价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旧课标地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比。
通过研究发现新旧课标地理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地理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了解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优化的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2. 正文2.1 新课标地理内容趋势分析1. 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强化:新课标地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培养孩子们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强调地域文化多样性:新课标地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地域发展的独特性。
3. 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思维的融合:新课标地理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地理教学更加立体、生动。
4. 强调跨学科性:新课标地理内容更加倾向于跨学科融合,与历史、经济等学科联系紧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新课标地理内容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地理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保意识提升、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的体现将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旧课标主要的不同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应设计教学目标?
新旧课标主要的不同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应设计教学目标?问题1:(1)旧的课标强调课程的生活性。
新的课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同时,新的课标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明确了每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行为指标。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
课程核心素养是新的课标的魂灵,新课标是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改进课程育人的方式,开展综合评价。
(2)另外,新的课标以学生生活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的状况,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
(3)新的课标勾画了“核心素养一课程目标一学业要求一学业质量标准”实施路线,从课程素养出发,通过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将之落实在课程内容、教学和评价之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最终使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强化价值引领,促进知行合一。
问题2:(1)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教学思想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要反映出教育本真的价值观,回归到教学常态化。
(2)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
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方法、媒体、评价及效果等。
(3)研读课程标准,研读学生学情,制订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强调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地理课标的更新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初中地理课标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一、内容调整新旧课标对比,可以看到在地理知识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和更新。
旧课标相对比较传统,注重地理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较为注重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
而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地理实践和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强调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这一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得到体现,在新课标中会增加更多的实地实践教学与案例分析。
二、跨学科融合新旧课标对比中可以看到,新课标更加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旧课标中地理学科比较独立,地理知识相对比较狭窄。
而新课标中,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涵盖了更多的跨学科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新旧课标对比中可以看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有一定的调整。
旧课标中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传统,主要是以课堂讲解和书本传授为主。
而新课标强调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手段在新课标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等。
四、综合素质培养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五、评价方式在新旧课标对比中,可以发现新课标对评价方式也进行了调整。
教育研学心得:对比新旧课标 紧跟时代发展
教育研学心得:对比新旧课标紧跟时代发展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一线的英语教师意义非凡,怎样理解新课标中的内容,怎样将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通过研读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一、对比新旧课标,我发现了一下变化:1.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
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2.旧课标提出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构成的课程内容,彼此间缺乏关联。
新课标是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的课程内容。
这六个要素紧密关联,不再是一盘散沙。
3.改变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提倡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新课标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强调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4.旧课标以测验和考试为主、忽视了课堂评价评价方式单一。
新课标构建了一个素养导向、主体多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日常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统筹规划。
二、变化引发的思考1、词汇教学新课标对学生的单词量和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旧课标初三年级学生的词汇要求1500词到1600词左右,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初三年级毕业时达到2000的词汇量。
词汇量在增加,难度也在增加。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教授词汇以及相应的词汇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单词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新旧课标,实施课堂教学——以《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为例(李克军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210002)摘要: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指导标杆,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新旧课标的异同,抓住新课标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一、这一课新旧课标的不同表述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称新课标),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旧课标)相比,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还是学习要求等方面差异很大。
以《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为例,从整体单元角度和具体这一课角度出发,新旧课标在二、这一课新旧课标不同表述的利弊1、这一课新课标增加了“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东汉建立”和“外戚宦官专权”四个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这一理念,增强了学生的通史意识,便于学生的学习。
旧课标在相关表述中,内容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没有前后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直接从陈胜吴广起义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中间没有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十分突兀,知识出现了跳跃,较难理解掌握。
因此,新课标在这一课增加了四个内容,从秦的建立到汉的灭亡,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都提出了学习要求,“还原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建立在时序发展的基础上,弱化了学习主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正确额历史认识” [1]。
2、“张骞通西域”这一内容在新课标中是删掉了。
旧课标中的表述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新课标的表述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张骞通西域”这一知识点本来就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大背景,旧课标的表述有重复累赘之嫌,而新课标则的表述就十分精炼,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课标,不仅要抓住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显性含义,还要理解其隐性含义。
3、关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新旧课标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旧课标以学习主题的方式进行呈现,“多年的实验表明,由于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等状况,(学习主题这一呈现方式)对学生掌握历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2]。
本课内容旧课标在这一知识点上的表述是“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并将其列入“思想文化”这一学习主题,因为这一主题是单列出来的,并没有进行时序上的前后联系,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前因后果,因而学习的效果并不好。
新课标则是强调历史课程内容,“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
本课内容新课标的表述是“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将“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这一知识点与东汉末年的政治的黑暗、人民的苦难这一线索相联系,让学生清晰的理解了“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的大的社会背景,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三、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一)教学设计通过对新旧课标的对比,通史意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思路,因此笔者主要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进行本课的设计。
以西汉到东汉的发展历史,设计了“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后期——东汉初期——东汉中后期”这一思路,将大的历史事件都纳入到教学中去。
虽然这一思路很切合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如果每一历史发展阶段都一一具体阐述,面面俱到,也是不好,而且可操作性较低。
笔者在处理时,运用了设问的方式,通过问题引领全文。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法“是很好的启发学生心智的教学方法,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人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
[4]新课标对问题教学进行了重点的强调,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运用“问题”来引领和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同的设问及板书,较好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难点,同时兼顾了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备课前最好是先看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本课立一个核心思想”[5] ,笔者在突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主要是围绕两汉出现的治世和乱世。
而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呈现,处理时并没有生硬的灌输,而是与本课的问题设问相联系。
笔者不仅用“问题”来引领和串联整个教学过程,而且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两汉时期出现的“问题”展开。
汉代每个时期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而对“问题”的解决,每个时期都不一样,解决的好的就是治世甚至是盛世,而解决不好的就是乱世,让学生厘清治世和乱世的由来,得到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先播放一段《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再打出汉武帝像的图片)(教师)问: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段铿锵有力的音乐描述哪位皇帝?大家知道这位皇帝的相关故事吗?(学生)答:汉武帝,有的学生就讲述了汉武帝“巫蛊之祸”和“轮胎罪己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教师的以下问题,从而完成“文景之治”一目内容的学习)(教师)问:问题一: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面临一个怎样的局面?刘邦及其继任者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的?(学生)答:局面:经济萧条(或凋敝)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3)重视“以德化民”(教师)问:问题二:西汉初期实现了“文景之治”,是不是就高枕无忧,没有问题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看完后回答问题)(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危害?(学生)答: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危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这种政治制度的危害在汉景帝时演变为什么事件?(学生)答:七国之乱(3)汉武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答: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②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
”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
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教师)问:问题三:汉武帝将西汉推向了盛世,但西汉的继任者们有没有能延续这种盛世局面呢?如果没有,西汉后期又发生了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后续发展又如何?(学生)答: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外戚专权,最终王莽篡政。
这一问题最后由刘秀解决,在其精心治理下,社会又得到发展。
但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国家又陷入动乱之中。
拓展提升(教师)问:两汉时期先后出现了治世(盛世)和乱世局面,对此你有何认识?(三)教学反思虽然本课的设计和教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是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本课的理性色彩较浓,感性色彩不足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其实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还是处在小学阶段,这就意味着感性知识是他们更容易接受的。
而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虽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特别添加了两汉时期发生的一些故事如“辕固生的故事”、“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就整节课的设计而言,还是理性认知大于感性认知,尤其是最后的“拓展提升”环节:让学生对两汉时期治世和乱世交替出现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进而得出“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法治社会而不是人治社会”这一结论,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而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馈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得出这一结论,并出现了教学的冷场,最后不得已还是教师自己生硬地引出这一结论。
其次是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明显姚丽娟老师说这节课是一节很好“听”的课,其实是间接地批评这节课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一。
课好“听”,是因为教师讲的精彩,教师在这节课中表现好,但不一定代表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好。
反思这节课,问题的确如此。
笔者在课堂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则更多的是扮演了听众的角色,而不是参与者的角色。
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本思想”,而这节课并没有体现。
一节优质课既要好“听”,其实更要好“看”,既要教师讲解的精彩,也要学生参与的积极。
参考文献:[1]袁从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实验稿”的比较分析[J]﹒历史教学﹒2012年(09)[2]魏恤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特点分析及教学评价建议 [J]﹒历史教学﹒2012年(0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王晓华,徐明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J]﹒河北教育,2007(12)[5]梁明﹒总结,为了再出发[J]﹒历史教学﹒2012年(09)[6]许军﹒基于SOLO理论的“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实践[J]﹒历史教学﹒2012年(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