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派梳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
1947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1975年获得 纽约大学的新闻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 社会研究新型学院媒介研究硕士学位, 1979年获得纽约大学media ecology博士 学位。网络教育的先驱,麦克卢汉思想的 发扬光大者,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 波兹曼认为麦氏“媒介即讯息”的警句必须进行修 正,因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 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 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 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 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 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I don’t explain——I explore” 勉说其理
这章评价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说明麦克卢汉为何受到非难,又为何应 该受到肯定。 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是只探索,不解释。麦克卢汉喜爱的方法是类比或 暗喻,而不是逻辑论证。 唐纳德· 坎培尔(Donald Campbell)的进化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演化 分为三个阶段:“生成”、“选择”和“传播”。传统的学术规范是: 不仅要探索,还要参加批评、检验和论辩。麦克卢汉着重知识的生成, 他想把知识的“选择”和“传播”留给别人。 麦克卢汉的比喻方法和传统学术的期待视野相对。他表述洞见和类比的 方式,肯定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观念。 莱文森为麦克卢汉的类比暗喻法作了一个生动的辩护。比如“光阴似箭” (time flies)是一个常用的习语。它把时间的一个特征与飞鸟的特征进 行比较,用来说明时间的一个侧面。如果去追问和什么箭相比?用什么 时钟计量?就是犯了钻牛角尖的错误。那些诘难麦克卢汉暗喻方法的人 就是在钻牛角尖。
《童年的消逝》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阐 明童年是如何“发明” (产生),又是如何“消 逝”的。 印刷时代, 读写能力将儿童和成人的 世界隔开,而电视打破了 这种分隔,信息不受限制 的被一切社会成员共享, 这样成人世界的信息就以 影音形式入侵着儿童的世 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 的界线由此变得愈发模糊。
⒉波兹曼的媒介思想:
(6)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 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 (7)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所以不 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政治偏向。 (8)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 感知偏向。 (9)因为我们注意技术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 有不同的社会偏向。 (10)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一样,所以不同的 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
莱文森对该理论的发展 莱文森提出了新理论:人 性化趋势 (anthropotropic)理论, 认为,人是积极驾驭媒介 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 发送出去,而是发号施令, 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 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 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 这种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 做“人性化趋势”理论。
“人人都出书” “Everyone a publisher” 生锈的守门人
《娱乐至死》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 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 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 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 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 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 致死地物种。”
——尼尔· 波兹曼
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提出“媒介即隐喻”。
伊尼斯
麦克卢汉
波兹曼
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美】保罗· 莱文森 著 何道宽 译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二元结构:
各章前所引麦氏名言暗喻 其思想、追求和成就 各章题目为作者的理解、 发挥和主张。
1931.3.8-2003.10.5
பைடு நூலகம்
⒈波兹曼的学术成果
波兹曼传世的著作共18部,主要分布在英语教育和媒介环境 学两个领域,全都浸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批评。主要著作包 括:《娱乐至死》(1985)、《童年的消逝》(1982)、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屈服 》(1992)、《教学:一 种颠覆性的活动》(1969)、《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 (1979)、《诚心诚意的反对》(1988)、《疯狂的谈话、 愚蠢的谈话》(1976)、《如何看电视新闻》(1992)、 《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么改变未来》(1999)。
印刷王朝设置了自己的守门人,因为编辑和出版人承担了签 发稿子的责任,他们要对滚滚而来的新文本的各方面进行把 关,从事实的准确到拼写的无误。 守门的逻辑是这样的:信息就像药品,提供未经审查的信息, 有毒害公众的风险,就像有毒食品或假药一样。 直到因特网的出现,凡是有网页的人都成了出版人。在因特 网的创造的环境中,纸张、装订、发运、和广播的成本,全 部消失了。因特网拉开架势,要把把关人的门砸烂。 从守门人到婚介人——网上书店。目前的做法是,根据读者 的兴趣,书店会把一些书妆扮一番,把它“幻化成诱人的蝴 蝶”,推销出去,像红娘一样。
“媒介即是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网络内容
麦氏最有名的警语,讲的 是媒介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麦克卢汉意在使人注意: 使用一种媒介时,它对社 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比个 人用这个媒介具体做什么 更重要。我们之所以注意 不到这些东西,是因为我 们的注意力在内容上,我 们把媒介形式视为理所当 然的。
四个关键词:
麦克卢汉:这是一本关于 麦克卢汉的评传。 数字:肯定了麦克卢汉是 数字时代的先驱。 信息化:开始于微电子革 命的60年代,寓意数字时 代的来临。 指南:强调本书的启发性 意义。
三元性质:
作为评传,肯定了麦氏的 先知地位,阐述他的现实 意义。 作为专著,展露了作者莱 文森的锋芒和洞见。 作为指南,鼓励网民去认 识时代,超越自己。
莱文森的理论贡献
1.“人性化趋势”( anthropotropic)理论。 2.“软媒介决定论”。 3.“补救性媒介”理论。 4.“玩具、镜子和艺术”。 5. “三个地球村”,用以补充麦克卢汉的“地 球 村”概念。
莱文森的理论贡献
引用他的3段话为例: “听收音机的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成为匍匐在 父亲脚下的孩子···1945年罗斯福去世时,他们悲 ··· 痛得像失去了一位父亲。” “人们在肯尼迪遇刺时的感觉,更像是别人的孩子 被汽车压死时那样的感觉,有一点超脱,也不那么 悲痛。” “麦克卢汉创造这个词汇时,实际上,地球村还是 一个窥视者的村落,根本不是互动意义上的村落。 现在的情况变了。凭借CNN等卫星电视,地球村里 连续不断的滚动传播业已成为现实。同样,凭借因 特网和万维网,地球村里的互动性也已经变成现 实。”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 批评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 他起初是美国英语教育家、教育学 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语教育 和传播研究两个领域齐头并进,并 成为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 在纽约大学首创了media ecology 专业。直到2002年,他一直是文化 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5日 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 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他对后现代工 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代表作为: 《软性的刀刃》(The Soft Edge,1997)、 《思想无羁》(Mind at Large,1988)、《学习赛博空间》 (Learning Cyberspace,1995)、《数字麦克卢汉:信 息化新纪元指南》(Digital McLuhan: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1999 )
⒉波兹曼的媒介思想:
《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中文版问世之后,人 们对他媒介思想已经有所了解,他的媒介思想可以简单 概括为:
(1)一切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 式的交易。 (2)新技术的利弊使有些人获利,有些人受害。 (3)每一种技术都有一种哲学理念,都对人产生深刻的 影响。 (4)一种新技术往往挑战一种旧技术,在时间、注意力、 金钱、威望和“世界观”上向旧技术发起攻击。 (5)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 术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
小结:技术学派的思想谱系
麦克卢汉受伊尼斯的影响已经广为人知。 他的“媒介讯息论”就是伊尼斯“传播偏 向论”的继承和发展。麦克卢汉说乐意把 自己的经典《谷登堡星汉》(1962)当作 伊尼斯的注脚,赞许伊尼斯是研究传播媒 介的千古一人。 波兹曼欣然为《麦克卢汉· 媒介及信使》 作序。这篇序文简洁明快、客观公允、恰 如其分、入骨三分、极其精彩的评论。在 此,他自称是“麦克卢汉的孩子”,却又 “不是很听话的孩子”。 麦克卢汉和他的两位私淑弟子波兹曼和莱 文森的师承关系非常有趣,三位学者一条 线,有传承,却有偏离,亦有“反叛”, 更有超越。波兹曼偏离麦克卢汉,莱文森 “反叛”波兹曼和麦克卢汉。师徒三人差 别很大,却也形成一条线,聚焦一个共同 点:他们都十分关注媒介对人类的影响, 认为媒介的影响超乎常人的意识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