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
第七章 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七章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填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1)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备课的要求(填空)①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研究教法)(填空、简答)A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B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C设计教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②备课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填空)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种计划应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B课题计划–在制定好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出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及备课时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具。
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课题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
C课时计划–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
与上述两种计划相比,课时计划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教学准备。
它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第七章 教学上65页PPT文档
作文题目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那就 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警察叔叔擦汗,捡 钱交给老师……”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 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 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 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 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 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 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一般概念 在广义上,凡是以一定文化为对象,
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 以称为教学。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即在国家 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所 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
内容和教学手段,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 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认识的间接性:间接与直接的关系 2. 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3. 认识的教育性: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4. 有教师指导的认识 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 动力。
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习动机开始,从作好 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二)领会知识
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遵循学生认 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感知教材;并在此 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论证来理解教 材,掌握新知识。
第七章教学
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题作 用的双重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3、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漫长过程; 4、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二)意义:
1.教学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培养、锻炼教师的最好课堂; 3.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工作: 全面安排,教学为主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设计目标,激发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系统讲解,掌握概念 4.练习巩固,培养技能 5.小结反馈,理解升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大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的简约性
(学生主要是通过掌握间接知识来认识世界的)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 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以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3.以获得练习技能为主的方法 4.以发展创新能力和研究素质为主的方 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参观法 6.演示法 7.实验法 8.练习法 9.实习法 10.探究学习法
(四)讲授法与谈话法
评 价 与 反 馈
教师备课要做的三件事是: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
固课、技能课与检查课。
第七章 教 学
一、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PPT课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基 本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 特征 追求教学环节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
观点一: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
观点二:(1)从教学进程来分,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
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
新的教学 评价理念
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 全面综合 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 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第一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标 准 化 成 就 测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
验
成就水平的测验。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 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
非测验的评价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常常采用非测验的评价手段,茹案 感评价等
方法二 (4)说课、听课与评课; (5)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6)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 (7)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 观察和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的环节)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 (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
重新概括阶段
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
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原则教学过程与原则在教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育任务和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与原则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与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通过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精心编排教学步骤,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其中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的环节。
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示范、引导、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游戏、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探究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差异化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总之,教学过程与原则是教师指导教学过程的科学方法和准则,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七章之教学方法
• 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结合课文想,"心疼"是什么 意思? • 生:就是心里难受。 • 师:课文中说谁心疼,为什么? • 生:朱德白天爬山,挑粮,晚上工作劳累。 • 师:心疼就是不忍心,心里难受,课文中表达战士 跟朱德感情深。现用"心疼"说一句话。 • 生:看着老师一天天消瘦的面容,我们心疼极了。 • 分析: • (1)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了哪些原则? • (2)体现了教学进程的哪些基本规律?为什么?
(三)快乐教学法
• • • •
快乐教学法的实施途径和基本要求是: 1.创设快乐的环境, 使孩子们乐于学习; 2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重视帮助学生获得 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
(四)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象科学家进行科学 研究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 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具体步骤是: 1.教师选定要由学生自行发现的一个或几个一般原理; 2.建立问题情境; 3.组织提问或演示活动,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案; 4.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5.实施方案,得到一般原理式概念; 6.把新发现的一般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实际。
具体步骤是:
• • • •
1.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 2.实施教学计划; 3.测定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 4.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 学习的机会; • 5.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即对已 确定的教学目标再进行一次强化。
思考题:
• • • • • • • •
1.你是怎样理解教学的? 2.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有哪些作用?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 的运用有什么具体要求? 5.教学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是什么? 6.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7.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8.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的要 求是什么?
第七章 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可称其为“理论说”。
第二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可称为“结构说”。
第三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可称为“程序说”。
第四种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则俗称为大方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可称其为“方法说”。
二、教学模式的分类关于教学模式的种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
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人工职能的运行规程确定教学的程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模式,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等。
第二种是人格(个性)发展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模式依据的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戈登的“创造工学”模式等。
第三种是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这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着眼于学生社会性品格的养成。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组探索模式,西伦的小组研究模式,奥利弗和谢弗的法理学模式,马塞拉斯和考克斯的社会调查模式。
第7章 教学原则
第七章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则的关系; 理解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掌握运用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能够运用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理论来分析中小学一些教育现象,评价教师的行为表现,诊断教学问题。
重点: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难点: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原则的关系考纲要求: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内涵(一)教学原则的定义关于教学原则的定义,国内外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基本要求说,基本原理说,基本准则说和混合说。
(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1-163)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其次,教学原则的确定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再次,教学原则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规律、教学原理与教学原则人们一般根据教学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
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内在的东西,人的感官不能把握规律,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即只有当这种联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称之为教学规律。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清楚,是否愿意遵循,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
如不管教育者有意还是无意,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
这就是一条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融合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
* 定义:
* 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
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 注意:
*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 * 指导好演示的过程 * 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
* 定义:
* 又称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
概念辨析:示例
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 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结合的方式。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把各种具 体的教学方法联结起来,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和 体系。形成1+1>2的效应。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前 言
[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概 述
第 二 部 分
小 学 常 用 的 教 学 方 法
第 三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运 用
壹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1、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持续的教学行为
讲解与听讲
示范与模仿
演示与观察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
* 注意问题:
* 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 * 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
* 8个小组,按顺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
频。
* 小组讨论并思考: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七章 教学原则
第七章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1. 教学原则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导,也指导学生的学习,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2. 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①人的发展依据。
教学原则的确立,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②社会发展的依据。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影响着教学原则的确立;③教学自身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受教学规律和目的制约。
(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巩俐因喜爱历史而眼发直)1.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2.启发性教学原则(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③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④发扬教学民主。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1)含义: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①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解决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4.巩固性原则(1)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根据需要再现并有效地运用。
(2)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高中数学第七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数学第七章第三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
3.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3.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与解决。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相关课文与习题。
2. 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与解题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与技巧。
4. 练习:布置一些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
5.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与根的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设计:
1. 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解题。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相关习题的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相关教辅书籍,巩固知识点。
3. 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内涵: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 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 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节 教学模式
• 一、教学模式涵义 •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 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 学模型。 • 教学模式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理论的应用形态,是 一种应用化的具有特定程序、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操作 的教学理论。它既是特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 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 • 教学模式内涵成分包括:指导思想(或理论主张 )、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
第七章 教学
学习要点: 1.教学概念、地位与任务; 2.教学过程; 3.教学原则; 4.教学模式; 5.教学组织形式;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7.教学方法; 8.教学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双边互动,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即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 ,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
• (三)当代的教学组织形式 • 1.分组教学 • 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 不同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 • 分组教学可以按照年龄阶段进行内部分组,也可以打破年龄按照 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外部分组。 • 2.特朗普制 •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 班上课、小班研究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 中的时间安排:大班上课占40 ,小班讨论占20 ,个人独立 研究占40 。 • 3.合作学习 •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合作的;竞争的;不相干的。主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 四、教学过程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即由教师所提出的教 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之 间的矛盾 。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 教学过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 基础。防止出现忽视系统知识学习或忽视直接 经验的偏向。
•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 (一)班级授课制 • 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 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 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课程表进行分课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 • 基本特征: • (1)以“班”为人员单位; •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 (3)以“课”为活动单位。
4.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整体性) 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观察、注意、 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 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兴趣、情感 、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非智力因素又 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具有调节和推动的作用。 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双 主性)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影响具有互为反馈的双向作用。
• 2.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性) •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 受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技能全面发展教 育的过程。
•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智力能力的 发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创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教学过程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 活动的时间流程。它的指称有三个层面: • ——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 • ——一门课程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 过程; • ——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
• • • • • •
• • • • •
5、直观性原则 基本内涵: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 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 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1)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巩固性原则 基本内涵: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 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 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 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 固。
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挖掘教材 的思想性,把科学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提高结合起 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3)教师要不断提 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内涵: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 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 用。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 际;(2)重视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3)处理好 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地 方和校本课程。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 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 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 等问题。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沿革 •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 (1)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2)教学内容的深度 和广度;(3)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4)科学 技术发展为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 1.传授-接受教学模式 • 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 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 ——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 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 模式。 • 基本程序: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讨论、启发—— 练习运用——评价与小结。 • 3.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 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获取知识, 又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 二、教学的地位与任务
• (一)教学的地位:中心地位 • 1.教育途径:学校教育途径有教学、体育活动、劳动 、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但无论是时间、空间 利用还是教育设施与教育资源的占有上,教学始终处 于中心地位; • 2.工作类型:学校工作包括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 政工作、总务工作等,但后三者皆为教学工作服务; • 3.活动目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的 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同一。 • 教学处于学校工作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 理,任何违背这一原理的做法皆会付出惨痛代价。
• 道尔顿制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花大部分时间单独地 或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看书和使用练习册,偶尔与 教师讨论,按照每月作业卡进行学习,每人的作业 卡不同,完成任务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 3.文纳特卡制(Winnetka Plan) • 文纳特卡制是由美国地方教育官华虚朋于1919年在 芝加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个别 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 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 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按照教学目标自学基础学术 科目(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教师指定自学 材料,进行诊断性测试;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 、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方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 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 务的;教学原则的确定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 识;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 和运用起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基本内涵:这一原则要求教学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 学,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世界观 、人生观教育。这一原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 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 (二)教学的任务 • 1.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教学任务主要表现为: • (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2)促进学生 智力的形成与发展;(3)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与发 展;(4)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教学任务表现为: • (1)促进学生认知智慧(智力因素)发展,包括掌握知 识,形成一定技能与能力;(2)促进学生情感智慧(非 智力因素)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到工作成功与生活意义 与幸福的重要性。 • 3.教学的基本任务 • 概括而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 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 • • • •
从历史沿革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如下变化: (一)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二)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 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论 总结、改进和升华,形成了一种普遍推行的教学的组织 形式。 • 2.道尔顿制(Dolton Plan) • 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 中学设立的一个学习计划,后被美国和英国普遍仿效。
3、启发性原则 基本内涵: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自觉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启 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课堂 与教学中的民主。 4、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内涵: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 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2)抓主 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