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体验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书写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在文学领域,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
她们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特点与风格,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思考。
一、关注家庭与个人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关注家庭与个人的生活。
她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她们关注婚姻、亲情、子女教育等问题,探索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同时,她们也表达了女性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呼吁女性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关注社会与性别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还关注社会与性别的议题。
她们通过对女性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她们关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保障等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机会。
她们通过描写女性在职场、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经历和挑战,展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努力和奋斗。
三、多元的风格与形式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她们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叙事风格,也有现代的写实手法。
她们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和情感体验。
她们的作品既有温婉细腻的散文,也有激情澎湃的诗歌。
她们通过多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四、关注内心与情感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强调内心与情感的表达。
她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体验。
她们关注爱情、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揭示了女性在情感交流中的独特角色和价值。
她们通过对内心的反思和情感的抒发,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五、探索自我与追求自由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探索自我与追求自由的主题。
她们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内心探索的描写,呼吁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她们关注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等问题,探索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束缚。
书写的欲望--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化与女性话语权力
所 不 同 的是 , 她把 女性 问题 和革 命糅 捏在 一 起 , 这本 也
2 O世 纪 初 的“ 四” 文化 运 动 结 束 了这 种 历 史 五 新 悲剧 。 为一场 以“ 作 开启 民智 , 伸张 民权 ” 目的 的思 想 为 启 蒙运 动 , 在关 于 “ 的觉 醒 ” 人 上所 起 的历 史 作 用 有 目
己 的文学 园地 , 图 以大写 的“ ” 成 2 试 人 达 O世纪 双性 文
女性 书写 出现 在 2 O世 纪 的文化 语 境 中 , 它是 一种
化 的建 构 。 此方 面 , 心和 丁玲 是最 具代 表的两位 先 在 冰
驱 作家 。 冰 心 文本 中关 于 “ 爱 、 母 童贞 和 自然 ” 的话 题 是一 个 极妙 的话语 策 略 。 因为 这是 男女 双 性都 能认 同 的永
文 化 同化 而 自作 品 中分 离 出来 的独 立 的女 性 话 语 意
识 。但 是 这种 想 打破 几 千年 来 沉默 状态 的微 弱 的呐 喊 还 没 来得 及 形 成 一 股 强 大 的 女 性权 力话 语 , 汇 人 了 便 “ 时代不 同 了 , 女 都 ・样 ” 男 的社 会 大合 唱之 中 。 1 4 99
从 女性 视 角去感 受 和表 现社 会历 史 。 如果说 , 爱 , 《 是不
进步 的表现 并具有 突显 意义 。 在传 统观 念 上 , 论东 方 无 或 西方 , 性 往 往 被 视 为 次 于男 人 的 “ 二 性 ” “ 女 第 或 弱 族” 一类 , 男性 强权 政 治所 制 造 的“ 子场 景 ” 幅历 在 父 这
史 景观 中 , 们 常 常 是“ 书写 为 男 性 欲 望 、 为 或 价 她 被 行
值 客体”l P 1 , 为 这 部 “ 【( 2)成 j 他人 ” 的历 史 的 陪衬 。女 性 书写 , 也从 未 获 得 过 主 流 文 化 认 同 的平 等权 力 。 相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
• 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谢无量的 《中国妇女文学史》,这是第一部较有影响 的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史。
• 1927年,梁乙真撰写的第一部妇女文学的 断代史《清代妇女文学史》出版。
• 1930年,光明书局出版了谭正璧所著的第 一部白话妇女文学史《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 (后改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
• 女权运动初期的“英雌”言说是男性主 导的,期间满溢着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 诉求。 • 首先,在形而上的意识里,它被组装进 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目标中; • 其次,在形而下的实体中,女子废缠足、 入女学,当国民,做英杰,宏大话语引 发了女性实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 化,而恰是这些变化为中国女性日后性 别意识的自觉铺垫了广阔的现代文化背 景。
维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主要内容
• 对旧礼教纲常的批判、对男女平等 思想的宣传及明确提出妇女对社会 生活多方面的权利要求; • 宣传变法维新; • 办报纸、兴女学、戒缠足
•
1898年7月24日,在著名的戊戌 变法的高潮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 女报纸《女学报》正式创刊。
•
《女学报》第一期
• 《女学报》的主办者为中国女学会, 这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支持下, 由维新派妇女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 当时颇有影响。而康有为的女儿康 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更是直 接参与,成为女学会的中坚力量。 女学会成立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 在上海桂墅里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 第一所女学堂;二即创办了《女学 报》。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与女性文学的早期实践紧密联系。五四时期,女作 家以觉醒的“人”的姿态登上文坛,创作产生了相 当广泛的社会影响。20年代,报刊杂志上已经有有 关女性创作的评论文章。总体说来,这一时期有关 女性创作的评论比较稚嫩、粗浅,基本为零篇断章 式。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文学批评在建设之初, 已将女性创作作为“人”的文学的一部分纳入了批 评的视野;评论者大都在肯定妇女“人”的存在、 承认女性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着眼点上, 对她们加以评论。为中国女性创作进入“主流”文 学批评提供了历史契机。
女性成长体验与当代中国女性书写
关键 词 : 女性 ; 长; 成 生命 体验 ; 女性书写
的强 势 , 向更 成 熟 的 方 向 迈 进 。总 体 来 说 , 成 长 体 孩 子 渐 渐 成 长 起 来 时 , 亲 的 权威 使 她 感 到 越 来 越 沉 “ 母 对 验 ” 自我 发 现 和 书 写 , 当 代 巾 围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的 重 的压 抑 , 母 亲 的那 种 既依 恋喜 欢 又惶 惑 厌 烦 的情 的 是
强 大理 论 支 撑 的 成 熟 阶 段 。 女 性 牛 命 成 K 中 的 惑 总 是 会 不 经 意 问 就 见 证 到 她 被 母 亲 的 锐 利 所 划 伤 后 与挣 扎 在 当代 中 国女 性 作 家 的 文 本 中 有 着 丰 盈 的 体 的 孱 弱 , 敏 感 的青 春 期 少 女 庄 庆 来 说 , 爱 中 那 些 对 母 现 。“ 们 与母 亲之 间 隐秘 的拉 锯 式 的 窥 视 反 窥 视 细 碎 的 锐利 是 庞 大 、 涌 的 , 午 夜 , 她 汹 在 在人 潮 汹 涌 的 街
第 3 6卷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4期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I r a fS t we t Un v r iy ( o i l inc s Edi o ou n lo ou h s i e st S ca e e t n) Sc i
2l O O年 7月
Jl u y,2 1 00
一
个显 著 而 重 要 的 发展 趋 势 。“ 自我 成 K的 关 注 与 绪 始 终 伴 随 着 女性 的成 长 。 埘 陈丹 燕《 春 的谜 底 》f的 女 孩 庄 庆 对 母 亲 既 厌 青 【 J
女性写作的突围——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私人化写作”
女性写作的突围——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私人化写作”史,结束了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性别声音的历史,为20世纪文学史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
20世纪女性写作在20年代进入到第一次繁荣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这是一个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猛烈反抗封建与专制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交战的时代,旧有的父权意识形态、父权社会家庭结构受到激烈冲击。
对父权制的反叛,开风气之先最使青年受益的就是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寻找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这种反叛与性别关系不是很大,它是对束缚人性与个性的没有自由人格的封建社会的反抗,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必由之途。
只因封建社会对等级秩序的建立首先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为代价,在“君IT臣臣、父父子子,去夫担①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妇”的伦理道德中将女性放逐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从而建立起统治阶层的绝对权威。
所以女性反抗的道路更为艰苦卓绝,因而其反抗也就更有振聋发馈的力量。
20年代女性写作正是在这样一种集体反叛的浪潮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呈现出具有社会的、时代的、悲剧审美意义的生命景观。
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写作与20年代相比较有了质的突破。
在沦陷区的上海,出现了女性写作的繁荣。
尤其是张爱玲、苏青等几位女作家的出现,成就和丰富了女性写作的文学与社会的意义。
这些身处城市文化中心的女性,在“五四”时期与男性是处于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到了40年代,发现自己仍陷在被主宰的境遇里。
父权制的被颠覆,只是使男性们扬眉吐气,有了自己的情感生活与自由天地。
而作为从封建专制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在社会上、在夫妻俩性生活中,因其经济地位的低落和男性根深蒂固的夫权意识,陷入了另一张铺天盖地的罗网里。
城市商品文化促使她们对自己性别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思考。
她们意识到,只有在经济上获得自主权,才能拥有生命的主动权,才能最终冲破男权的藩篱。
向隅之地 有容乃大——读《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20世纪中国女
动 当 代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与批 评 朝 着 纵 深 化 和
仅视野宏观 、 分析缜密 , 而且笔触清新 、 情愫细腻 , 理性与激情 、 学理与辞采相互交 织 , 是新世 纪 中国女性 文学研究 的重
要收获。
( 关键词 ] 女性文学 ; 作 家作 品 ; 文学史
[ 中图分类号 ]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7 0 7 7 ( 2 0 1 4 ) 0 6 — 0 1 4 2— 0 3
晰 可 见 。
《2 0 世 纪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史 》《2 0 世 纪 中 国
女 性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也 是 女 性 文 学 研 究 中
颇 具 新 意 、 值 得 一 读 的好 书 。
一
、
理论 与 文本 的 “ 联姻 ”
这 两 本 书 是 由 枣 庄 学 院 文 学 院 几 位 女
多元 化 的 方 向发 展 , 众 多 女 性 主 义 研 究 者
取 得 了 系 列 瞩 目的 研 究 成 果 。 如 张 京 嫒 主
的 特 定 轨 迹 作 了 当 代 性 的认 知 。 《 2 O 世 纪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史 》既 从 文 学
史 的角 度 对 2 0世 纪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的 社 会 原 因 、 演 变 过 程 梳 理 出 一 个 清 晰 的 发 展 脉 络 , 同时 对 各 个 时 期 、 各 个 区 域 女 性 文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引言: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存在之意义的认知。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不仅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学力量,更凸显了女性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家们用笔墨描绘出了女性的痛苦、抗争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探索女性作家们在文学中展现的自我的存在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的存在感女性文学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她们对于自我的存在感的思考。
她们以女性的身份来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与角色。
在陈海蓉的小说《红灯记》中,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妓女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作为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省。
作家们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呈现出女性对于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与追求。
第二部分:对生命的理解女性文学在探索生命之义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对生命的理解。
作家们通过描写女性特有的生理经验和心理感受,拓宽了对于生命的认知。
林海音的小说《琐记》中,描绘了一个女人从年幼到老去的生命历程,展示了时间和生命的无情流逝。
她通过女性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力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进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反思。
第三部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女性文学家们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揭示出了对社会和人类困境的关切。
中国女性文学在长期抗争中崛起,正是在对抗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这些作品通常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虐待、压迫以及不平等待遇,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对于生命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揭示了女性面对社会和家庭压力所带来的困境。
女性文学家们用自己的文学力量,唤起了公众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社会公义的思考。
结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更展现了女性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女性地位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女性地位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也非常有限。
这些旧观念和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此外,女性缺乏教育和工作机会,经济依赖于男性也是她们劣势的表象。
这篇文章将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
一、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地位在旧社会中,封建思想压抑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家庭中从事家务劳动,嫁妆是家庭之间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
女性缺乏独立权力,婚姻被视为女性唯一的福祉,随之而来的阶级和家庭责任紧紧禁锢了许多母亲、妻子、女儿的前途。
当女性丧夫失去经济来源时,便会显得无助和被动。
二、女性的教育缺乏教育是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一个原因,女性的学习机会通常被视为浪费,另一方面,女性接受教育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少数女孩可以在家中学习,一些富有的家庭如果想培养出有学问的女儿,更倾向于聘请私人教师。
尽管如此,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大多数女性仍然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正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文盲和计算都无法具备。
三、女性工作机会女性在旧社会中非常少有工作机会,更不可能出门去工作。
女性在家庭中从事手工活如织补、缝纫等也算是其中一种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工作多是小家庭内的私人工作,与社会和市场经济没有联系。
而更重要的是认为女性不该从事产业劳动。
四、文化和社会的转变辛亥革命期间,一些女性开始追求平等的机会和发展。
一些有出息的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的转变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例如女子教育与女子运动、中国妇女新文学等。
与此同时,女性也在“新女性”和“现代女性”的探索中,逐渐有所启迪。
结论: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地位非常低下。
尽管社会和文化的转变对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产生了影响,仍然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
教育、就业和妇女救援机构的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发展和投入,与此同时,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需要社会和文化的转变来实现。
2010年《理论与创作》总目录
是文化 , 还是政治: 审视海外华人 学者的文化研究 /陈林侠 ( 4 41 ) f 1 5 4 文 化 的价 值 导 向 与精 神 追 求 / 艾 斐 f ) 5 7 文 学道 德 的病 态表 现 与 选择 改 变 / 毅 蔡 f \ 6 4 文 学活 动 论观 念 的 价值 取 向构 建 /张 利 群
叙 述 声音 分 析 /高 小 弘 类 型化 写 作 的 文 学前 途 与《 黄 》 审 美 突破 / 起 林 苍 的 刘
生 态女 性 主 义“ 而 不 同” 和 思想探 究 /季 君君
经典 的 “ 重述 ” — 一 种 文本 现 象和 进入 “ — 十七 年 ” 学的 文 研 究 思路 /孙先 科 小说 的 一种 基 本 关 系的还 原 研 究 /张 喜 田 “ 返八 十年 代 ” “ 重 与 十七 年 文 学 ” 究 / 黎 波 研 赵 革 命体 验 与红 色书 写
— —
6
蠢墨 嗣豳
iri n i 【第1 ̄f11总 录 ci s A Cetn总 3 j0 f 目 t i c m d ra 。 8 1 2
2 0 1 0年《 理论与创 作》 目录 总
角 色与 非 角 色之 间
理论 主 页
重建 中 国小说 理 论 资 源
— —
—
—
论 近 年 官场 小说 中的 知识 分 子 形 象 /唐
沈 从 文研 究六 十 年 的 回顾 与反 思 /张 森
论 近 三 十年 女 性 小说 的 先 锋性 /张 赞
(.1 21)
( 7 21 )
( 3 22 )
f 7 22 1
解读新都 市小说 : 市民文化精神的视 野中 /肖佩华 在 王 国维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史地位 / 黄林非
女性书写: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20世纪中国“女性书写”研究
作者: 冉小平
作者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性别文本;政治文本;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美学价值
摘要: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
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回望20世纪末女性写作
第4 ( 期 总第 5 3期)
20 年 7 06 月
山西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 报
J u n lo h n i do & TV nv riy o r a fS a x Ra i U ies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 4 .
J 1 2 0 u. 0 6
刻包蕴着中国女性在抗争现实命运中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对男权文化长期忽略普通女性精神的一种重新强调。 这一 时期,以女性记忆激活并加以构建的历史图景是丰富多彩 的, 一大批女性作家都一度定格于一种 “ 回望”的姿势。 在
维普资讯
20 年 7 06 月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早已揭示出一个普遍的事实, 即人类 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权话语史, 在这样的权力体系中, 女性是 “ 被统辖”者, 没有 自己作为 “ 人”的独立地位和话语权利,
当然也就没有 自己的历史。9 0年代后中国的女性作家们思 考的是如何借助文学的方式来构建女性的历史, 王安忆成为 这一努力的代表,她进入 9 年代后即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 0 成熟的长篇小说 《 纪实与虚构》 ,作品中家族历史与民族历 史、 女性生活经历与心灵历程相互交织、 彼此渗透, 传统的 宏大历史经验被合理纳人了家族的、 女性的视域之中, 历史 成为被女性个人感受着、 记忆着的叙述, 其女性经验的 “ 真 实性”已经在挑战着、映射着传统叙事的 “ 虚构”本质。 在 《 长恨歌》 这部长篇小说中, 作者动用了几十万字来写王琦瑶 这个 “ 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这个家常的、 , 缺少诗意的、 通俗化的女性, 其意义正在揭示出一种 “ 真人生”… 种 普通女性的真命运、 真生活、 真性情, 女主人公经常讲的一 句话是: 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做人做给自己。 这句话里面深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目录分析
第一部分,秋瑾的生平和思想。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秋瑾的生平,包括她的 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革命活动等。还深入分析了秋瑾的思想,尤其是她的女权 主义思想和革命理念。这一部分对于理解秋瑾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是 后续分析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关系的基础。
目录分析
第二部分,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详细探讨 了秋瑾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秋瑾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 作,以及她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揭示了秋瑾在推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深入探讨了秋瑾与同时代其他革命家的关系, 以及她在女性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贡献。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秋瑾的生平。秋瑾生于1875年,早年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对文学和艺术有着 浓厚的兴趣。然而,她逐渐意识到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女性的地位低下,这促使她投身于女权运动 和革命事业。秋瑾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女性权益的追求,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秋瑾的思想和行动。秋瑾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主张女性的独立和平等。 在革命方面,她积极参与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秋瑾的思 想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她积极参与革命组织,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精彩摘录
“吾爱自由,实在也爱吾同胞。”秋瑾的这句名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她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自由。她用自己的行动, 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
精彩摘录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瑾对于 革命的坚定信念。她认为,革命是必须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革命的道路, 必然是艰难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秋瑾毫不畏惧,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中
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中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反映当代社会与人性的文学形式,对于女性书写起到了重要作用。
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享受。
本文将从女性书写的历史背景、女性书写的主题和手法以及女性书写对于社会与文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女性书写的历史背景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条件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长期被束缚于家庭与子女的责任中,缺乏自我表达的机会。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权益。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书写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体验。
二、女性书写的主题和手法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中常常关注的主题包括家庭、爱情、情感和性别等。
在家庭方面,女性作家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展示了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家庭的关怀。
同时,许多女性作家将爱情作为创作的重要主题,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爱情中的温馨、甜蜜和痛苦。
此外,女性书写还关注了性别议题,呼吁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的实现,并通过描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突破和奋斗,塑造了一批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女性书写在手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女性作家常常采用细腻的笔触和婉约的文字来表达女性的感受和视角,给人以温柔、柔和的感受。
此外,女性书写还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生活的敏感和对细节的关注。
同时,女性作家也常常运用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三、女性书写对于社会与文学的意义女性书写对于社会与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女性书写拓展了文学的边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
通过女性作家的文字,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审视社会与人性问题。
其次,女性书写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揭示现实中的性别歧视与不平等,女性书写激发了公众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动荡时局下女性情爱书写
[作者简介]郑来,女,河南南阳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动荡时局下女性情爱书写○郑来(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 二十世纪民族革命的社会现实将女性不自觉地卷入到了政治、战争之中,政治化的男性特征成为社会的主类别,女性的性别特征被忽略,女性还一度陷入民族解放必定会带来女性解放的误区,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 动荡诗句;女性; 情爱婚恋; 性别书写[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0022-02二十世纪初,民族救亡的热浪将女作家们的书写中心指引到了民族大义和国家责任的宏大题材上来了,不自觉被政治化的女性被卷入政治与战争,女性个体的类特征退居到了历史舞台的背后,在动荡时局之下“暂时把自己是女人这一回事忘掉干净”(冯铿《红的日记》),女性们曾热血澎湃的认为阶级的解放、民族的解放就必然会带来女性的解放,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当然的理解为一种因果关系,而将自我女性的声音融入进主流话语之中,使得在这一时期,女性处于“失语期”、“被阉割期”。
本文围绕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情爱婚恋展开分析,从中探析动荡时局下女性情爱书写的误区与困境。
一中国民族革命的社会现实在上个世纪初将女性不自觉地卷入到了政治、战争之中,女性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仍处于弱势地位和依附地位,这一生存状态并没有随着民族革命的变迁而得以彻底的改观,被改变无非是表现形式不同的现实遭遇而已。
战争年代女性个体意识随着男性在战斗中崇高的英雄地位的出现而再一次被无情地剥夺了,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都被时代忽略了。
现实残酷的向女性们展示了:民族的解放并不能带来女性的解放,在动荡时局下,本就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只能是更多一份苦难,生命的价值同样不能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沦陷区的女人们都只是作为“受难而不知”的代名词出现,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反衬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0世纪初:中国女界新文体
20世纪初:中国女界新文体
王绯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女界新文体,是在"文界革命"的社会背景下,在梁启超"新文体"主张与书写实践的示范下,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展开而自成其体的.以女界革命的文思入文,使之产生特有的应用魔力;从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古旧作文陈规,随心开放文体,使之收获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女子大手笔和难得一见的美文;采用与女子亲合的语言表述方式,使之对妇女大群"别有一种魔力".女界新文体俨然成为一座通达女子现代新文学书写的"魔力"之桥,它不仅作用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国家/妇女解放运动,也为"五四"时期、乃至以后的现代女性书写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总页数】9页(P66-74)
【作者】王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20世纪初中国新知识界的国家主权思想 [J], 侯德彤
2.试析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社会主义大论战 [J], 王占宇;李丽忠
3.论20世纪初叶中国女翻译家群体的崛起 [J], 罗列
4.20世纪初中国戏曲界的变迁 [J], 谢冰
5.“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20年代初“女星社”妇女解放思想研究[J], 李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孕育体验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书写
钟情于生命体验的书写,这是所有优秀作家共同的特点,因为生命体验乃是一个作家经久不衰的创作驱动力,也是作家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们出于一种倾诉的目的,对自己的生命体验尤其关注。
由于自然属性的决定,女性承担着哺育生命繁衍种族的人类使命。
这一使命所形成的一种绵远悠长的女性心理,使女性作家们天生就具有一种对生命的敏感、理解和关注。
当然,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首先诉之于女性的生命体验,以此为基点,才能真正传达出女性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存在的感悟与观照。
作为“生育之性”的女性在根本上是母性,首先意味着生命的繁衍和生生不息,她作为生殖之性最接近生命之源。
生育被认为是女人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
它是女人生命活力的一种象征,然而生育的选择对于女人来说无疑也是痛苦的。
波伏娃说过,“怀孕是一种丰富又是一种伤害”。
①这种悲欣交集的女性孕育体验在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笔下有着丰盈的体现。
一、生命创造的喜悦孕育是女性共有的经验,很多时候,对女人来说,这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喜悦,也是女人“母性”的基本特征。
生孩子也许是发挥创造力的较主动地方式。
②因为,有些时候女性正是通过生育,获得了强大的生命本体力量。
王安忆的《弟兄们》中的老大“是个情感极丰富的女人,丰富到了情感已使她感到沉重负担的程度了”。
她知道如果生一个小孩子就是增加一份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而且这一份负担是异乎寻常而又沉重的。
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有了一个小孩之后保全一个自由身的希望将彻底破灭。
尽管对这一切了然于心,但作为一个女人天生的母性却是不可抑制地与日俱增“没有小孩子,她心里头空落落的。
”所以当她的身体里终于孕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她心里充满了喜悦,她每一分钟都可感受到身体内另一个生命的成长。
当她感受到这生命成长的时刻,她们在学校里所讨论的,那一个完整的自我,才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上。
在此之前,她的自我,已经深深藏匿起来了。
”这其实已经是体悟母爱的开始,由创造生命而来的这种喜悦,也正是女性生命本体获得强力支撑的源泉所在。
女性成长体验与当代中国女性书写
第36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V o l.36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u l y,2010*女性成长体验与当代中国女性书写刘艳琳(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当代中国女性作家以不舍的少女情结深入到隐秘的潜意识中打捞女性成长岁月里的生命体验,展示女性酸涩甜蜜的成长之路㊂欣喜㊁失落㊁焦虑㊁迷茫 少女成长中的种种丰富而又复杂的生命体验始终贯穿着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本㊂关键词:女性;成长;生命体验;女性书写中图分类号:I20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4-0166-04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正逐渐形成一股从未有过的强势,向更成熟的方向迈进㊂总体来说, 成长体验 的自我发现和书写,是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发展趋势㊂ 对自我成长的关注与审视乃是20世纪中国女性书写中一个非常突出而持久的倾向㊂ [1]但是直到90年代,女性作家观照自我人格成长的主体才真正受到重视和开拓㊂如果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30年中,女性成长体验的书写还处于一种朦胧㊁自发㊁含蓄和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表达阶段,那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性成长体验的自我书写就已经发展成为自觉㊁直截了当㊁具有强大理论支撑的成熟阶段㊂女性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挣扎在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丰盈的体现㊂ 她们与母亲之间隐秘的拉锯式的窥视与反窥视的 战争 [2],与渐渐明晰的 自我 的纷繁纠结,与姐妹㊁同伴的相处,女性成长中身体的讯号与种种女性生命的暗语错落交织等等,构成了女性甜蜜酸涩的成长之路㊂欣喜㊁失落㊁焦虑㊁迷茫 少女成长中的种种丰富而又复杂的生命体验始终贯穿着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本㊂一、真实的惶惑女孩的青春期危机,是一种可与拉加博士(D r. L a g a c h e)所谓哀悼的 阵痛 相比的 阵痛 ㊂在这种让女孩沉重而又迷茫的青春期危机中,与母亲相处的关系是她们最大的矛盾与惶惑之一㊂ 少女想摆脱母亲的束缚,然而又强烈感到需要她的保护㊂ [3]372当女孩子渐渐成长起来时,母亲的权威使她感到越来越沉重的压抑,对母亲的那种既依恋喜欢又惶惑厌烦的情绪始终伴随着女性的成长㊂陈丹燕‘青春的谜底“中的女孩庄庆对母亲既厌烦又怜惜,在她看来 女儿对母亲的向往是最强烈最具有完美意味的,对母亲的怨恨和内心的反叛也是最严酷无情的 ㊂当母亲不停地向她抱怨时, 她放下吃到一半的鸭翅,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不敢争执不敢走开,只是垂着沾满油腻的手指站在那儿 [4]㊂文本中的女孩庄庆,小心翼翼地热情贴近母亲,但我们总是会不经意间就见证到她被母亲的锐利所划伤后的孱弱,对敏感的青春期少女庄庆来说,母爱中那些细碎的锐利是庞大㊁汹涌的,在午夜,在人潮汹涌的街头,任何时候,它都可以瞬间侵袭过来,将她吞噬㊂在母亲面前,庄庆连开灯的权利也没有,成长期的女孩敏感自尊,在喜怒无常的母亲面前,她心里的惶恐困惑是不言自明的,她不能明白母亲那么多的怨恨从哪里来,也不敢问,所以她只能挣扎于自己的内心,希望自己将来做母亲时尽可能给女儿一盏明亮的灯㊂ 女儿对于母亲来说,既是她的化身,又是另外一个人;母亲对女儿既过分疼爱,又怀有敌意㊂ [3]325母亲在为庄庆做美味的鸭舌和鸭翅吃的同时,却不肯为女儿点一盏灯,还不时抱怨责骂庄庆㊂ 在男孩看来母亲是客*收稿日期:2010-03-10作者简介:刘艳琳(1975-),女,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㊂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文化走向研究 (09Y B B021),项目负责人:刘艳琳㊂体,在女孩看来母亲是自我 [5],处于青春期的少女面对母亲情绪无常时的手足无措,事实上就是面对手足无措的自我㊂除了与母亲相处时少女生命体验中那种种真切的惶惑之外,属于女孩本身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流动更是女孩成长体验中的生命之痛㊂陈丹燕‘女中学生之死“里遍布少女成长路上的生命之痛,迷茫与无助俯拾皆是,少女宁歌困顿在自我空间,得不到来自外界的支撑和援助,总是单枪匹马地与内心细碎的痛作无声的斗争㊂这种成长中女孩内心里一次次的纠结混乱,表面的不动声色以及内心里的风起云涌,旁人永远无从探询,它只是一个青春期女孩生命长河里内心的自生自灭㊂事实上,这种种惊惶破碎的情绪,成长岁月里的女孩多少都曾体验过㊂所以身为女性,在阅读文本时,当你与文本中的女孩的情绪相遇,会心有戚戚,这是因为属于你的生命体验中那一段成长中的黑暗的隧道,会瞬时回放㊂王安忆在‘忧伤的年代“里说: 在这个时期里,年龄的分界是极其细微的,大一岁小一岁都隔着鸿沟,有着本质的不同㊂所以,就特别难找到同伴㊂内部生长的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是,外部关系的不和谐,这使我们的处境相当困难,尤其是我们不知道这只是阶段性的,这个困难的处境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㊂一切都放大了㊂ [6]成长中的少女面临着自我身份的找寻与确认,其 全部精力别无选择地集中在那个即将诞生的新我身上 [7]㊂但是,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㊁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自我参差交互,少女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都开始感到陌生㊁恐惧㊂这样一来,初潮的来临,具有更加神秘和神圣的仪式感与象征性㊂一方面,少女可能心中暗暗欣喜:作为一个女性的自己的性别身份得到了真正的确定与认同;另一方面,少女也可能偷偷地焦灼于它的势不可挡,感觉自己已然或将要永远地告别纯真无邪的少女时代㊂这喜忧掺杂的情绪几乎伴随着女性的整个少女时代㊂蒋子丹‘等待黄昏“说: 她每每要为身体里定期流出的暗红色血浆痛心㊂她放轻脚步不蹦不跳缩紧小腹想要遏制住血浆的溢出,每一点流动的感觉都会引起她的恐慌㊂ [8]迟子建‘原始风景“中的 我 第一次看到二姨月经流出的血,吓坏了, 我从此惧怕血㊂当我看到第一缕生命的流泉从我体内鲜红地流出来时,我的眼前马上闪现出二姨脸上的痛苦的表情,那种痛苦不知是什么时候已经注入我的生命,我感到异常疼痛,我现在才悟到我的痛苦源自于我二姨,她当年的表情留给我的印象像刀斧凿过的痕迹一样清晰,我无法逃脱疼痛的笼罩了 [9]㊂当少女觉得自己的生命之血也许是由于内部器官受伤流出来的时候,她被吓坏了,这的确是很自然的㊂在生命成长路上遭逢焦虑㊁恐惧心理,是女性在获得性别独立与自由之后不可避免的存在状态㊂我们见证了女孩子们在成长路途上的生命之痛,无论怎样否认和逃避现实,不安和恐惧总是会悄悄爬进青春期女孩子的心田,产生出犹如断乳一般的痛苦效果: 这已不再是女孩子同母亲肉体分开的问题,而是她在周围借以防御的一切都崩溃了的问题㊂她发现,自己头上已没有屋顶,被绝对孤独地遗弃在黑暗的未来面前㊂ [3]348二、互为镜像的同伴与姐妹情谊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本中,女孩之间往往可以有感人和细腻的友情,特别是发生在女孩之间的那种瞬间的理解和心心相印㊂无邪的少女时代,彼此执意信任着她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点,并继续制造着共同点,这种姐妹情谊的距离可以拉到无穷近㊂女孩子通常有一个最知心的好朋友㊂这种友谊和爱情一样,是排他性的㊂故弄玄虚经常满足了女孩子的好奇心,把最无关紧要的小事变成秘密㊂拥有秘密也是让自己显得重要的一种方式㊂关于女孩之间友谊的微妙性在‘月亮茶馆里的童年“中有较充分的表现,她们注重 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性,相互表白㊁分析秘密㊁讨论感受等构成了女孩亲密友谊的典型特征 [10]㊂当天米知道寥寥不是她妈妈亲生的,就觉得自己对寥寥有一份当然的责任,所以这份友谊中的秘密对少女天米来说是沉重而又压抑的㊂而天米和麦穗是可以交换秘密的朋友,所以她们俩的友谊是平等和快乐的㊂三个女孩因友谊而产生时常的欢喜㊁刹那的妒意㊁偶尔的亲疏,每一个人都是对方的支撑,每一个人也是对方的镜像㊂当寥寥走了,麦穗也要离开的时候,天米产生了面临重大灾难时的恐惧感,她疑惑,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在这种分分合合中长大 ㊂离开母亲怀抱进入同性朋友圈子,是少女一次具有断裂感的生命体验;而由寻求友谊的帮扶到真正走向个体的独立,则是另一次里程碑式的生命体验㊂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中的少女 我总是敏锐地感觉到不公平 ㊂当知道妈妈因为只得到一张电影票而瞒着我让姐姐一个人去看时: 我顿时大怒,深感不平㊂这一回,我气得非常厉害,很多天不能平静,不和任何人说话,生着闷气㊂这时候,我认识了隔壁弄堂的一个女孩 其时,我们学她走路,学她说话,学她表情㊂我们的学习都是一是一,二是二的,不会举一反三㊂她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㊂由于使劲太过,难免有些夸张和造作,可也顾不了许多了,我们多么急于变成和她一样的人㊂ 这实际上是少女的一种 分娩自我 的痛楚,怯于或无力寻求帮助时,身边的任何一个女伴就可能成为她心灵的依靠: 姐姐去开我的家长会了㊂她只不过是个初中二年级生,自以为是个大人,在家长会上,不甘心只作个听众,而要与我的班主任谈谈我的情况㊂她以为她很有责任与我的老师合作,共同来教育我㊂她向老师反映情况,但事实只是为了揭我的底,同时引起老师的注意㊂ 实际上女孩子也意识到自己是早熟的,她为自己在更小的孩子们面前扮演小母亲的角色感到自豪㊂她很喜欢让自己变得重要㊂ 处于青春期的姐姐煞有介事地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家长,像妈妈一样行使对妹妹的管理权㊂而处于青春期的妹妹对这一切有着了然的洞察,所以很是伤心和不屑,既有对妈妈不重视自己的伤心,也有对姐姐自以为是的不屑㊂三、情感的隐秘渴望少女的成长,其实就是在情感的懵懂中疼痛和清醒的生命体验过程㊂波伏娃说: 因为对暴力和强奸的恐惧,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往往把初恋送给年龄稍长的女人,而不是送给一个男人㊂ [3]399在蒋子丹笔下13岁的少女 我 的眼中: 只有苏密才是最完美的女人㊂我情愿这个女人是我的母亲,生我养我的母亲㊂尽管她知道苏密还不到二十五岁,并没有结婚,还是固执地相信她是个好母亲㊂ 当苏密美仑美奂的身体裸露于眼前,她心里悄悄地一阵战栗㊂一种混沌未开的女孩子为成熟女性的魅力所慑撼的战栗㊂ 文本中的少女 我 的母亲是一位医生,身为职业女性,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更甚于对青春期女儿的关心,她给女儿的爱和教育是粗糙的㊁没有耐心的,所以敏感的少女 我 把对母亲的那种依恋和信赖全部投射到母亲的同事苏密的身上㊂除了对年长女性情感上的依恋,对异性的渴慕更是少女生命体验中重要的一种情绪㊂在徐坤‘答案在风中飘荡“中,16岁的女中学生何小梅对心仪的男孩于铁朝思暮想: 每逢足球比赛,绝大部分女生会自告奋勇充当啦啦队员,何小梅搭着于铁衣服的胳膊一时间有些发僵,笨拙得几乎不会屈伸,一股好闻的青春期男孩子的体香,就从怀中所抱的衣服上袅袅地升腾起来㊂ 这是一种青春期女孩对异性的不可抑止的倾慕与爱恋的情意,所以女孩自己都会被这种感觉所震撼: 她的十六岁的身体竟不由自主的轻抖了一下,以后何小梅的眼神就一厢情愿地跟踪着于铁㊂ 这份少女的爱恋情愫千回百转㊁单纯真挚而又热烈奔放,对青春期女孩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但可以温暖一生的女性成长的生命体验㊂如果说对同龄男孩的青涩爱恋是女性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那么成年男性对少女的吸引也是女性成长中的生命之约㊂弗洛伊德认为,较之男孩的成长,女孩要发展成正常的妇女,其过程要更艰难和复杂,因为有两项额外的任务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由恋母转向恋父㊂这种恋父情结具体地表现在女孩对出现在自己生命路途上的成年男性的依恋与倾慕㊂徐小斌的‘天籁“中 十八岁的岁岁头一回的感受简直心醉神迷,她稚嫩的心承受不起巨大的幸福,她全身都在发抖,她脸上湿漉漉的,分不清哪是泪,哪是汗 ㊂因为长期跟在妈妈身边,没有父爱,作为导演的成年男性对她的关心就让她有了爱情的感觉㊂也许外人还没有察觉,但在岁岁来说,已经是可以生命相托的一份情谊了㊂少女时代女孩对成年男性的那种一厢情愿的痴情在铁凝‘永远有多远“中有着真切而丰富的体现㊂当白大省听说扮演 大春 的赵叔叔快要离开北京时, 她的手就像刚从冰柜里捞出来的 那个以后我们再也未曾谋面的赵叔叔,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当年驸马胡同那个十岁的女孩白大省,就是为了他才昏倒㊂他也永远不会相信,一个十岁的女孩子,当真能为她心中的美男子昏死过去㊂他们那个年纪的男人,是不会探究一个十岁的女人的心思的,在他眼里她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会像抱一个孩子一样去抱起她们,他却永远不会知道,当他向她们伸出双臂时,会掀起她们心中怎样的风暴㊂ 在懵懂青涩的少女时代,面对一个自己心仪的成年男性,女孩心里汹涌的风暴,是女性生命体验里永远的甜蜜与酸涩㊂虹影‘饥饿的女儿“写了女孩六六青春期对历史老师的爱欲恋情,那些细微的感觉,若有所失的心理,奉献与欺骗等等,无一不是少女六六真实的生命体验㊂终于,少女六六把自己彻底地奉献给了历史老师: 江水在我的头顶起伏跌荡,无边无际,毫不顾惜地将我吞没㊂ 最奇异的是我感到自己的乳房,顽强地鼓胀起来㊂的确,就是从这一天起,我的乳房成熟了,变得饱满而富有弹性㊂ 虽然,从文字上看来,这是对性的描写,是写少女六六对性的悦纳㊂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些感情的流露始终具有性的含义㊂在这个文本里,六六对历史老师的这份性的渴望,更多的是由于情感和粮食的双重饥渴,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少女让历史老师的性充塞于自己的身体,以填补那一恐怖的㊁虚无的㊁绝望的饥饿的深渊㊂她以一个少女的单纯和决绝的姿态向历史老师奉献上自己的身体和全部的爱㊂但这份可以让少女付出生命的爱,却被历史老师用没有任何担当的一次生命消失之前的情欲放纵彻底地解构了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场对成年男性的爱恋是女孩生命体验中持续一生的痛㊂迟子建‘岸上的美奴“中的少女美奴更是把对成年男性的那种爱慕的情感发挥到极致甚至过激变态,因为美奴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患病,她的班主任白石文替代着父亲的角色,他对美奴学业的督促,对她母亲杨玉翠病情的关心,对美奴寂寞心情的理解 这一切都让少女美奴对自己的班主任白石文有了一份不由自主的依恋与倾慕, 以前美奴不喜欢上学,她的学业水平只占中游,但白石文的出现使美奴觉得学校是最妙的去处 ,当她知道白石文消化不良时,她悄悄地给白石文送去鸡内金,并且用左手写下服用的方法,为的是不让白石文发现㊂这样一份少女对成年男性的暗恋是忧伤而又绝望的㊂所以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病后经常找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谈话,引来镇上人的流言蜚语,竟然在一个夜晚将母亲推到江里淹死㊂这是一个事关伦理与罪恶的故事㊂但实际上也是成长中的少女在对缺失父爱的追求过程中极端心态的惨烈呈现㊂在陈染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大多有一个父亲般年龄的恋人,这个恋人往往就是男性权威的化身,女主人公的成长就在与这个男性权威的既依恋又挣脱㊁既顺服又反抗的矛盾过程中纠缠不止㊂从文化意义上来看,恋父情结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父亲缺失焦虑,而父亲的缺失正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缺失和无序,毫无疑问,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女性走向独立自由的成长之路艰难而又曲折㊂从女性的成长之路上对成年男性依恋的生命体验中,我们不难体察到这样一种女性生存的真实所在:依靠男性来寻找女性成长的精神支撑,无异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当现实无情地戳破女性曾经的梦想之后,最重要的是女性应该在这样的觉醒中依仗自己的心灵能量更快地成长起来㊂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穿过层层壁障,以不舍的少女情结深入到隐秘的潜意识中打捞女性成长岁月里的生命体验㊂伍尔芙曾说,很多的感触㊁敏锐的理解仍然无济于事,除非她能由暂时的㊁个人性的东西中铸造出持久不倒的建筑物㊂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功绩在于,她们以女性的细腻感受写出了女性生命的饱满与永恒,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女性的勃勃生机㊂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年中国女性文学披荆斩棘,追寻女性自我价值㊁弘扬女性 人的自觉 ,所表达的对女性两难处境的社会抗争,是当代女性性别觉悟㊁女性角色文化解放的第一次启蒙,那么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不仅具有了 女性:认识你自己 的警策与彻悟,而且以社会性别构成理论为核心,将批判的锋芒经由社会历史批判,转向女性自身的沉思,这可以说是当代女性性别觉悟㊁女性社会性别角色文化解放的第二次启蒙㊂毫无疑问,女性的性别觉悟首先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对自身生命体验的观照,对自我成长历程的沉潜反思,都标示着当代中国女性书写的巨大的历史进步㊂参考文献:[1]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7.[2]陈莉.亲近或逃离:审视中国女性儿童文学中 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5(7):55-59. [3]西蒙娜㊃德㊃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4]陈丹燕.青春的谜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20.[5]刘岩.母亲身份研究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4.[6]王安忆.忧伤的年代[M]//伤心太平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86.[7]李学武.蝶与蛹 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1.[8]蒋子丹.等待黄昏[M]//蒋子丹自选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453.[9]迟子建.原始风景[M]//文集逝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200.[10]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9.责任编辑韩云波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o fF e m a l eG r o w t ha n dF e m i n i n eW r i t i n g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L I U Y a n-l i n(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L a w,C h a n g s h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h a n g s h a41007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e r s i s t i n g i n y o u n g l a d y c o m p l e x ,f e m a l ew r i t e r s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 p r o b ed e e p l y i n t o t h e i r p r i v a t e s u b-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o e x p l o r e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t h e i r u p b r i n g i n g a n d s h o wt h e b i t t e r n e s s o r s w e e t n e s s i n t h ew a y t h e y g r e wu p. J o y,l o s s,a n x i e t y,c o n f u s i o na n do t h e r v a r i o u s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a l w a y s r u n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C h i n e s e f e m a l ew r i t e r s i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K e y w o r d s:f e m a l e;g r o w t h;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f e m i n i n ew r i t i n g。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境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境遇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聚焦在女性的生存与女性声音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这种特征的形成有赖于它的生长境遇。
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个体意识和大众文化为女性叙事文学的生长提供了话语空间;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催生了它的成长;中国女性自身所经历的启蒙历程和女性意识的自觉是其成长的内动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女权主义;启蒙运动;女性意识文学存在的样态与其依托的社会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学作为某一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只能发生在某一社会的环境中。
”[1](P114)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学是一定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西方的民主、人权、自由、个体、性别等观念带给中国人的已由震惊转为内化、践行。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女性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性别的存在,知识女性也自觉觉醒于自身的女性意识。
另一方面社会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翻译、引进与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学的姹紫嫣红,中国的文坛创作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意识形态。
可以说,社会文化转型与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尤其是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共同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外部环境。
而其自身从“五四”和20世纪80年代所历经的启蒙,女性意识的自觉和已有的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内部环境。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叙事文学以鲜明的女性姿态成为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90年代女性叙述声音,涌现出了一系列基于社会历史语境发展起来的女性作品。
一、社会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自身也正经历着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经济领域,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市场化、科技创新的不断加速,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给经历过物质精神两匮乏的中国人前所未有的精神刺激,个体存在的精神意识鲜明萌动出来。
20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
20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20世界90年代,随着中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女性意识的日渐觉醒,她们开始以清醒的性别身份、女性的历史眼光进行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
这种书写既有着对女性生命经验和身体欲望等感性内容的描述,又有着对以往被忽视、歪曲的历史女性形象的纠正还原,同时也有着对历史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剖析,充分展现了历史女性的生命意识和存在之思。
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冲破男性话语权的尝试与努力中,给予历史以全新的阐释,赋予历史题材小说以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并体现女性书写历史的勇气与智慧。
在这样的历史使命无声的召唤下,出现了90年代历史题材女性书写的巅峰时期。
本论文选取能够代表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女性书写艺术价值和创作成就的三部长篇小说——赵玫的《高阳公主》、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凌力的《梦断关河》,以点带面地展开对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的分析研究,着意梳理发现90年代历史题材女性书写的基本特征及独特价值。
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背景和创作语境分析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形成的条件和影响。
第二章追溯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的演变,主要研究小说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公主”、“风流放荡的交际花”和“卑微下贱的优伶”,并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人物形象的新质。
第三章从精神层面上分析历史题材女性书写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表达和存在境遇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创造生命而来的这种喜悦 , 也正是女性生命本体获 得
我们再来看池莉在 《 阳出世 》 太 中的描写 李小兰 第
解和关注 。当然 , 对生命 的思考和理解首先诉之于女性 强 力支撑的源泉所在。 次体会到小孩的胎动时 的感受 :突然 , “ 肚子里边弹动
女性在根本上是母 陛, 首先意味着生命的繁衍和生 生不 了一下 , 一会儿 , 是个大动作的蹬踏 , 她的肚皮凸起 了一
作为一个女人天生的母性却是不可抑制地与 日俱增 “ 没 结合 , 男性本原贡献 了力量 、 活动 、 动和生命 , 运 而女 人
理键与纠作 Ir ii in总 3期I0 .l 性 学 究 C i A dC e t I 第1 1 4 女 文 研 tcs n ra m o 5 20
只是提供了被动的物质 。⑧
这些饱含着女性特殊 体验的惊 心动魄 的叙 事 , 显
南茜乔德罗认为 ,家族纽带和 亲情关 系对女性来 然融入了萧红 自己对生育和死亡的独特感受。 “ 她的两次
说仍然至关重要 , 生育活动 已经成为最 直接定义和限制 妊娠和生育 , 就是这样一种无关精神的纯 肉体的苦痛经 女性生活和女性 自身的要素 。” ④毕淑敏的《 生生不 息》 的女主人公乔先竹在女儿患脑瘤不幸死去后 , 失去了生 活 的信念 , 日渐枯萎 , 医生建议再生一个孩子来挽救她 历, 文本中那些感 同身受的刻骨铭心的 身体 “ 疼痛 ”正 , 是作者发 自血 肉之躯的女 『 生隐秘的生命体验。 对生育的 痛苦与不幸的不断体味与发掘 , 清晰地投射出萧红对女
女 文 研 总 3 1 4C i n i i 性 学 究f 第1 f0 .f t imA dC e to 理裢与 5 20 r i s c ra n 铆作
孕育体验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书写米
一 刘 艳 琳
钟情于生命体验 的书写 ,这是所 有优秀作家 共同 有小孩子 , 她心里头空落落的 。所 以当她的身体里终于 ” “ 她每一分钟 的特 点 , 因为生命体验乃是一个作家经久不衰的创作驱 孕育了 自己的孩子时 :她心里充满了喜悦 , 动力 , 也是作家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2 0世纪 中国女性 都可感受到身体 内另一个生命的成长。 当她感受到这生 作家们 出于一种倾诉的 目的 , 自己的生命体验尤其关 命成长 的时 刻 , 对 她们在 学校里所 讨论的 , 那一个完整 的
伏娃说过 ,怀孕是一种丰富又是一种伤害” “ 。①这种悲 手的小家伙 。” 这种对于创造了一个与 自己血肉相连 的 欣交集的女性孕育体验在 2 0世纪中国女性 作家笔下有 新生命的欣喜是身为女人的独有的生命体验 , 对男人来
着丰 盈 的体 现 。
一
说 ,胎 儿不在他 身上他的确有隔膜之感 , “ 老记不住这个
开始 的, 而生育是属于女性 的特殊的生命体验 。波伏娃 认为 , 虽然男女两性 都承载着繁衍物种 的责任 , 但男性 在完成 生育职 责时 , 其个体性是得到保持的 , 而女性在 生育过程中却经历着个体性与异 己性的斗争 。 新的生命
女人 , 丰富到了情感 已使她感到沉重负担的程度了” 她 孕 育 时 , 。 女性 既 是 她 自己 , 又不 是 她 自己 , 的 个 体 性 在 她
池莉的《 太阳 出世》 中的李小兰因为怀孕而没有任
知道如果生 一个小 孩子就 是增加 一份情感上和 精神上 成为母亲后逐渐消融 , 以女性受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 所 的负担 。 而且这一份负担是异乎寻常而又沉重 的。 最重 个被外力异化 的过程 。男子往往对生育抱 以蔑视 、 冷漠
要的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 , 有了一个小孩之后保全一个
的态度 。男性歧视女性生育的历 史, 甚至可 以追溯到古 自由身的希望将彻底破灭。尽管对这一切了然于心 , 但 希腊时期。亚里士 多德认为 , 胎儿产着三个人。……李小兰 怀孕十 月, 不管他们为 I J 做过什么 , I L 也不管《 孕期指南》 白纸 黑字证据凿凿 ,
赵胜天始终都有滑稽之感。” 自然生命的开端是从生育
孕 育是女性 共有 的经验 , 多时 候 , 很 对女人来 说 ,
这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喜悦 , 也是女人“ 陛” 母 的基本特征 。 生孩子也许是发挥创造 力的较主动地方式 。 ⑦因为 , 有些 时候女陛正是通过生育 , 获得 了强大的生命本体力量。 王安忆的 《 弟兄们 》 中的老大 “ 是个情感极 丰富 的
注。由于 自然属 幽 决定 , 女性承担 着哺育生命繁衍种 自我 , 才又重新回到了她 的身上 。在此之前 , 她的 自我 ,
族的人类使命。 ~使命所形成 的一种绵远悠长的女性 这 已经深深藏匿起来了 。这其实已经是体悟母爱的开始 , ”
心理 ,使女性作家们天生就具有一种对生命的敏感 、 理 的生命体验 , 以此为基点 , 才能真正传达 出女性对生命 、 对 自我 、 对世界存在的感悟与观照。作为“ 生育之性” 的
的精神和生命 , 从此 , 孕育新生命成了这个女人全部 的 性悲剧生存境遇的情感认同与自我体察, 渗透着她对传
生活信 念。 她需要以生育一个新生命这样的行为来抗拒 统生育文化的痛切感悟 。
女儿的死亡 , 以及挽救 自己濒临崩溃自我精神 。让生活
体验着 自己因为怀孕而带来的身体的变化 : “ 女人觉得 自
息, 她作为生殖之性最接近生命之源 。生育被认为是女 个小包块随后又消失了。 胎动 ! - ….李小兰觉得眼窝里 ・
心窝里也是热乎乎的 , 却不是泪 。 眼窝里的热 人实现 自我的途径 之一 。它是女 人生命活 力的一种 象 热乎乎的 , 征, 然而生育的选择对于女人来说无疑也是痛苦的。波 流流向心里 , 心窝里的热流流向小腹 , 流向那个挥脚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