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2020年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反复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并研究所得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五、研究基础:(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A已具备的条件:对张爱玲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已多次阅读《倾城之恋》经典之作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已收集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资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六、预期达到目标及进度安排:预期目标:按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研究论文。
该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理有据。
进度安排:20xx年10月—20xx年11月:选题。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方向,阅读相关 ___。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文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探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形象及其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文学和女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发展。
二、选题依据女性主义理论是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看法。
在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也很丰富多样,有的作品塑造了独立自主、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有的则强调女性的被动和无奈。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女性的处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多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情节进行分析,探讨其所呈现的女性意识的异同、内在逻辑和社会背景,以此来揭示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现象。
具体而言,本文将分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女性意识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2. 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3.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4. 女性主义批评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预期结果:1. 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我们对当代女性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2. 探讨当代中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生活。
3.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来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现象,以期提高我们对当代文学和女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文学的发展。
文学专业的开题报告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探讨

文学专业的开题报告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探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世纪青年文学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人们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多元化、包容性强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作家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探讨,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新世纪青年文学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文学流派,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过去,女性形象往往被局限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缺乏独立自主的特质。
而在当代青年文学中,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家们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她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
三、新世纪青年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达在众多优秀的新世纪青年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展现。
作家们通过对女性角色内心世界的描绘,探讨了她们在家庭、职场、爱情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认知上的变化和进步。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怀,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反思。
四、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探讨的意义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拓宽人们对女性群体的认知,消除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其次,它有助于激发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意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公正;最后,它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向更加多元化、包容性强的方向发展,为当代文学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五、结论通过对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这一主题所付出的努力和关注。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重要话题,在当代文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作品涌现,为我们呈现出更加真实、立体和生动的女性形象,引领着时代潮流向前发展。
以上就是本篇开题报告关于新世纪青年文学中女性意识探讨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思考。
为“第二性”赋予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开题报告

为“第二性”赋予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问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本土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也在亚洲和非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是,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中,由于长期的文化传统和性别认知形态的差异等原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仅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也缺少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第二性”赋予性别意识,实现性别平等的命题。
二、研究内容(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理论体系通过对国际上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和本土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理论体系。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现状本文将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包括:有哪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
(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内容的单一性、缺乏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入理解等。
(四)实现性别平等的路径本文将探讨实现性别平等的路径,包括:建设性别平等的思想与文化、推进性别平等的法律制度、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
三、研究意义本文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准确理解和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参考。
同时,分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提升研究水平提供重要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对于实现性别平等的路径的探讨,可以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全面而实际的支持。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一、选题意义: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
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
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
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
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
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
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
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2)_开题报告.doc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2)_开题报告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
反复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并研究所得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
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
五、研究基础:
(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
A已具备的条件:对张爱玲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已多次阅
读《倾城之恋》经典之作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已收集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资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
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优秀报告范文: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题目: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一、课题来源:本课题为自选课题。
选题理由:主观方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自身对文学学识的热爱,在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我对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的收集了这一方面的探究资料,想对其经典小说之一《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进行形象分析研究。
客观方面: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同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倾城之恋》中对主人公白流苏女性的塑造,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被禁锢的悲惨命运,对于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发展及女性婚恋情感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所以,我决定就这一探究话题来表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个人之见。
二思想汇报专题、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她的命运是如何被扭曲的。
研究意义是:对于解读作家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前人相关研究。
同时论文的写作对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
本书集结了台湾。
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
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
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
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范文写作,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
“文”“学”会通——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学”会通——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研究的开
题报告
研究背景:
女性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女性作家引领着众多女性读者的阅读和思考。
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的作品涉及了社会现象、人性、历史、政治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深刻、丰富的文学价值。
然而,现代学者型女作家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
因此,开展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作品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研究其作品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映,揭示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选取一批现代学者型女作家代表作,如张爱玲的《色,戒》、钱钟书的《围城》,以及家小婷的《饥渴的青春》等,对其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究这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对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的大量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其文学风格和特点,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关联,从而深入研究现代学者型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可以拓宽现代学者型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对
女性文学的研究也将有所促进,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对于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寻找自我的女人们——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开题报告

寻找自我的女人们——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赛珍珠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位著名女作家、女性主义者、反封建思想家,她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出发,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如《在梦里》、《烟雨梧桐》、《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等,其中的女主角或许纷繁复杂,或许环境险恶,但她们都在自我认识、探索和成长中,不断寻找自我,追求自由与尊严。
本文选取赛珍珠小说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在文本中如何寻找自我,展现了怎样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她们的行动对当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启示。
二、选题意义赛珍珠创作的小说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处境来反映了当时女性受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束缚的悲惨生命状态,揭示了女性在婚姻、家庭、教育、劳动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公,表现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
赛珍珠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做出了批判,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赛珍珠的小说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封建礼教与男权制度,也有助于认识时代变革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同时,深入剖析赛珍珠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有助于当代女性更直观地认识自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三、选题方法与步骤本文的选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资料整理法,集中分析赛珍珠小说中几位女主角形象的人物性格、思想观念、抗争行为,分析她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如何表达了女性特有的意识与情感,并探讨这些特点与女性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
具体研究步骤:1. 对赛珍珠的生平和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了解其作品主题、风格、思想特点等。
2. 选取赛珍珠小说中几位重要的女主角,分析其性格、抗争经历、寻求自我成长的过程,探究其寻找自我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关联。
3.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情况,探讨赛珍珠小说中女性自我寻找和女性主义思想对当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启示和影响。
文学类开题报告

文学类开题报告篇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理论意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
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
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
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
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著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国外研究动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
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
文学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理论意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
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
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
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
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著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国外研究动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
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以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所呈现的母女关系。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小说,本文将分析母女关系的表现形式、来源、影响因素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期能够深入了解母女关系的内在要素和本质特征。
关键词:二十世纪女性作家;母女关系;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社会现象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母女关系是女性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女性具有的特殊人生体验和社会地位,母女关系往往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十世纪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母女关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特别的表述和阐释。
因此,本文选取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的小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呈现的母女关系,旨在深入探讨母女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梳理和分类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的小说,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母女关系的表现形式、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2.1 母女关系的表现形式母女关系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如莫言的《红高粱》中的女主角晓霞与母亲的关系,张爱玲的《小良家》中的鲍小姐与母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亲情、矛盾和追求自我三个方面。
2.2 母女关系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女性解放的时期,母女关系的变迁和发展也在这个时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从传统封建制度下的母女关系到现代社会中的母女关系,历史的变迁也助推了母女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2.3 影响母女关系的因素母女关系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教养方式,也与外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母女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母女关系的社会现象母女关系不仅是一种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
初探母女关系的社会现象对于深入探讨母女关系的内涵和外在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作家作品选用价值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作家作品选用价值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女性身份的重建,女性文学的兴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女性作家在文坛上拥有自己的声音,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表现出了女性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选用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可以丰富阅读材料,更可以启示学生尊重女性,关注性别平等。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通过选取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素材,分析其作品的选用价值,并探讨如何合理地将其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作家的作品选用价值分析。
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为例,探讨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以及该作品在教学中的适用性。
2.女性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结合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标准,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因素,研究如何有效地将女性作家的作品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究。
3.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题将选取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及实验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选用价值;其次,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再次,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女性作家作品的意见和看法;最后,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记录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等方式,评价女性作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
通过选用女性作家的作品,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金锁记女性主义开题报告

金锁记女性主义开题报告金锁记女性主义开题报告一、引言金锁记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由张爱玲创作。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篇开题报告将探讨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以及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主题的表达。
二、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和歧视,主张通过批判现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三、金锁记中的女性形象1. 金锁金锁是小说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独立、坚强而又敏感的女性。
她在家庭和婚姻中受到了压迫和不公平对待,但她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努力寻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2. 阿莲阿莲是金锁的朋友,她是一个自由奔放、不拘小节的女性。
她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欲望。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勇气和决心。
3. 其他女性形象除了金锁和阿莲,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女性形象,如金锁的母亲和姐姐。
她们的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以及她们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四、金锁记中的女性主题1. 婚姻与家庭金锁记中的女性主要围绕着婚姻和家庭展开。
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女性主义者认为,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对女性的限制和不公平需要被批判和改变。
2. 自由与独立金锁和阿莲都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
她们不满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欲望。
小说中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艰辛和困境,以及她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3. 性别歧视与社会压力金锁记中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受到限制和剥夺。
小说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示,呼吁社会对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进行反思和改变。
五、结论金锁记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主题的表达,呈现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审美的书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审美的书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果丰富多彩,特别是女作家的小说作品在当时可谓是异彩纷呈,占据了文学市场的重要位置。
其中,以京派女作家的小说作品为代表,显示出中国现代女性审美情趣的风貌。
在这个时期,京派女作家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同时也是以“新女性”形象示人的先驱者,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学生态扩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京派”女作家小说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女性审美情趣的演变过程和文学审美观的发展演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小说的研究,探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写作技巧、小说的主题想象和审美取向。
同时,对于文学史和女性研究领域也有较深远的意义。
具体如下:1. 加深我们对于三十年代的文学史的认识,深度剖析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映社会历史中的女性生存现状和进步趋势,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探究“京派”女作家小说中的审美语言和文化意象,揭示那个时代女性审美情趣的特点,为探究现代东方女性心理生成揭示重要线索。
3. 深入挖掘“京派”女作家的文学艺术特点,探究文学创作中的性别因素,为女性研究提供经验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小说的审美取向、文化渊源、美学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创作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等诸多问题,深度解读小说中反应的女性观念、道德取向、家庭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以揭示出北京女作家百花齐放的时代文化面貌。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文本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和对照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1)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女作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文字表达、情绪描写、思想创新等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揭示作家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反映的根源。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变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变迁研究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变迁研究论文类型:文学研究指导教师:XXX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自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地位、社会角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从最早的“新女性”到“女性主义”,再到“后女性主义”,中国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一直在为女性形象的认同、塑造做出不断的努力。
本文从女性形象变迁的角度入手,选择了4位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代表作,通过分析比较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和变化,探讨中国现代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思想观念变迁,借此探索其中的深层意义和文化本质。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变迁和演变,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文化特征。
具体目的和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探究不同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方式,阐释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思想风貌。
2.提炼女性形象变迁的规律,在揭示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角色、权利等方面的改变。
3.分析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探究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三、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述等要素,分析并比较不同文本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差异、演化和变迁。
2.历史比较法。
将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女性思想观念变迁、女性地位、女性群体形态变化等方面的历史特征和规律。
3.归纳分析法。
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梳理出不同阶段女性形象的历史演进路径,深入挖掘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四、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中国现代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简介。
3.女性形象的历史演进:从新女性到女性主义再到后女性主义。
论文女性人物开题报告

论文女性人物开题报告论文女性人物开题报告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的形象和故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地位和挣扎。
本论文旨在探讨女性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角色扮演,以及她们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2. 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演变2.1 古代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刻画为柔弱、贤淑、顺从的妇女角色。
她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侍奉丈夫和家庭,并且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2.2 现代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提升,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她们可以是职业女性、独立思考者、社会改革者,甚至是反叛者。
这些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崛起和追求平等的意识。
3. 女性角色的扮演与社会影响3.1 传统角色的延续尽管现代女性形象的出现给予了女性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一些传统的角色扮演仍然存在。
例如,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在职场中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3.2 反叛与突破一些女性角色通过反叛传统角色的方式来突破束缚。
她们可能选择追求事业,独立生活,或者参与社会运动。
这些角色的出现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机会,并且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女性形象的文化差异4.1 西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独立、自由和坚强的个体。
她们经常被塑造成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的代表。
4.2 东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中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更多的传统和家庭责任。
她们的形象更多地与温柔、忍耐和牺牲相联系。
5. 女性人物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5.1 引发读者共鸣女性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常常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并引发共鸣。
她们的经历和挣扎可以激发读者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5.2 推动社会变革一些女性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激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性别角色和社会不公。
她们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和象征。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的一种母性书写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的一种母性书写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好:母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项重要功能,还是家庭生活、社会文化、人类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的核心元素。
在文学领域,母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的母性书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文学现象。
本课题旨在探讨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的一种母性书写。
第一部分,研究历史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逐渐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阶段,这里限制最小,创作最活跃,创作多样性最强。
在这个时期,母性作为一个主题在女性文学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雪儿、婥娆、阿城、王朔等一批作家的作品为代表,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风格。
这些作品中,母亲往往是一个忠实、无私、无悔的爱的化身,而这种母性形象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第二部分,研究文学特色方面。
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中,母性书写的主题成为了一种特色。
这种特色表现为:一方面,母性作为一个主题,已经成为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满足大众的读者需求;另一方面,在母亲形象的描写上,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中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色彩,女性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母亲形象描写,而是尝试着去挖掘母亲的更为深层次和多样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研究文化价值方面。
母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母亲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础,她们能够从家庭进入社会,从社会回到家庭,为社会生命力的培养和维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母亲的爱也传递着社会的温情和人性的善良,她们的存在和奉献也让人们体味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意义。
在女性文学中,母性书写对于弘扬母亲的爱和母爱的道德精神、传承母亲的文化基因,丰富和弘扬文化的多元性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开题报告的内容,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世界的开题报告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世界的开题报告题目: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世界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着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展开,描绘了一幅幅繁华都市与都市女性的艳丽画卷,塑造出多个充满鲜明个性和强烈情感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针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世界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文化内涵,揭示其对于现代女性的观照和探索,以及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创作;女性世界一、研究背景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主要描述了中国现代城市中的风流人物、富家千金和文艺青年等人物,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她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呈现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中女性的形象、性格和生活轨迹,探讨她的小说对于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于女性生活的描绘。
同时,本文将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探讨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本质上的文化内涵,揭示其对于社会和现代女性的反思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在作者的作品中引用语言,从文字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通过对作者语言使用和人物形象的描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充分展现女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状况,分析张爱玲小说对于当代女性的影响及其价值。
四、研究内容1.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世界及其文化内涵;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情感及其对于现代女性的启示;4. 张爱玲小说对于当代女性的影响及其价值。
五、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世界进行详细的研究,挖掘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揭示其对女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为文学和文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展文学和文化学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一、选题意义: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
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
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
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
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
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
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
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
在社会知识学层面进行研究的有李银河和王政等著名学者。
李银河的《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的《中国百年女权思潮研究》在这方面很具代表性。
二、研究思路女性主义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而中国的女性主义也是在现代化的建构过程中出现的。
现代社会的建构理念主要基于两点,人的自然权利作为根基以及对个体体验的合法,总结就是一个是平等观念,一个是自由观念,而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其一。
本文就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对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特点的梳理。
三、论文基本内容论文内容分为四大大部分,另有引言、结语。
引言:介绍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起点和方法第一章作为一场中国式启蒙的“五四运动”中的女权主义第一节:“五四”为起点的中国女权主义一、为什么以“五四”为起点对女性的关注并不是起始于五四,在五四之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考虑女性的社会地位并呼吁中国的新女性了,还出现了《女界钟》一类的女性刊物和以秋瑾为代表的女性革命者,但这只能是一种个别现象,只能说是社会开始关注女性不平等的状况,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其原因是社会思想界还没有经过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些完全是建立在救国革命的大的话语之下的。
而五四的思想解放恰恰是提供了一种现代体系,主要是现代个人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女性可以主体身份从个体的体验出发,来真正感受社会的不平等并提出其的社会要求。
二、五四时期的思想核心与女权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话语,是不可能出现在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所以现代思想的出现并取代传统思想是女性主义话语出现的前提条件。
对比西方,女权主义出现于启蒙运动之后的18、19世纪,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当《人权宣言》,出现以后,才出现《女权宣言》,可以发现女权是从人权中引申出来的。
中国的五四运动恰恰是一个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等启蒙话语引进并传播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把五四前期看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时期。
西方的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他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教会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的全面颠覆。
启蒙设定了人作为一个自然的有理性的存在,把人的价值从神的彼岸到了此岸世界。
五四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赛先生”。
民主是现代国家的政治形式,民主的设定是以平等的个体的自由人为前提的,他设定了每个人政治的平等。
而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按康德的定位,科学研究的是现象界,是以人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
它意味着反对形而上的判断。
五四的这两个主题是在反对传统的文化,而唤起得的是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抽象的个人主义,直指的是个体的自由与权利。
对民主与科学的号召直接结果就是对人的自由、权利、平等的追求。
女性主义的出现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产生的。
因为没有人权的概念根本出现不了女权。
第二节:女权思想的具体体现一、社会各界人士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压制的批评二、代表性的女性的主体性的发现第三节:总结第二章民族危机下的女权主义的发展第一节:民族话语对自由话语的取代中国近代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民族富强,一个是民族独立,第一个主题意味着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建立现代化的体制。
这就要求反封建。
第二个主题意味着反对外来殖民主义的侵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连个主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同的时代对这两方面的侧重是不同的。
如果说五四代表着的是反封建,那么之后的抗战则直接从反封建的话语转向了民族独立的话语。
当卢沟桥的炮声是整个中华民族感受到空前的民族危机时,“启蒙话语”下的饭分拣的个人主义走向了末路。
刚刚开始不久的“人权”的讨论也被民族代替了。
既然“个人权益”已不是最重要的话题,那女性话语理所当然的不再被人关注。
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政治的责任理论与个人的信念理论直接对立起来,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难于去思考个人的自由问题了,整个国家的个体都被纳入一个共同体的民族概念之下。
而五四时期所重点强调引进的民主走向了军事上的专制。
第二节:民族话语中的女性新身份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内部各个群体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要团结所有的力量来进行抗战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处于同一地位,“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成员都具有抽象的平等,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理所当然的也是这个统一战线内部不可缺少的部分,抗战使女性失去了思想上解放的条件,却使女性大规模的走向了政治领域,战争促使大量的女性走出了家庭狭小的空间,同时也使男女平等的话语走出了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开始走向了社会各个阶层。
一、国统区政治女性的出现政治女性——宋美龄等二、解放区女性的抗战——三、孤岛区女性自由思想的继续发展第三节:总结一、抗战对中国女性的意义二、抗战对女性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第三章建国后政党伦理下的女权主义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一元化1949年中华任命共和国的建立,宣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这一事件,中国的民族危机消失,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基本建立。
在思想领域,由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是由军事化的政党(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政党化的国家。
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政党,政党的伦理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形式及价值取向,提供了具体社会环境的道德秩序,以及衡量个人行为模式和日常行为中善的行为的标准。
这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绝对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节:“铁娘子”与“半边天”一、“铁娘子”妇女形象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概念植根于其实践理论中,马克思认为,是我们成其为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能够生产我们所需的生活资料;我们之所以为人原因在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具体的说,即通过生产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而从事的活动。
不同于动物,我们的活动不是受本能支配的,我们是在有意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自己。
不同的劳动,或者不同的分工决定了不同的身份建构。
而对于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原因就在于女性在家庭和劳动场所的角色把她们限制在经济和社会上从属于男人的位置。
那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说到底是社会分工的不平等。
所以,消灭男女不平等的方式就是让女性获得像男性一样的劳动位置。
妇女应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像男人一样投入社会建设之中。
二、“半边天”理论的提出与内涵在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从此中国成为了女性身份提高的一个代表性话语。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女性的力量与作用与男性是等同的。
这种话语是“铁娘子”的引申与发展。
这里忽视了男女的差异,同时也是一种男权话语表述,女性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也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第三节:总结: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注重妇女的社会性解放、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权利,但是几十年“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掩蔽了历史上形成的性别不平等制度和观念,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女性新闻人物也大多是一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铁姑娘”、“女强人”。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弱势地位。
而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中则又更多地强调妇女的生理、生育的特点和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法律法规里种种对女性的特别“点名”,将妇女与儿童并列为受保护的对象,无形中又加深了女性作为弱者的印象。
建国后的女权主义发展与西方的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放年来提高女性的地位。
不同在于,西方自由主义女权运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运动,是在女性主义者的运动和呼吁中促使国家社会进行改革的,而中国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国家权力机关以主导意识形态塑造的结果。
另外,由于西方的女权运动是建立在启蒙后个体意识自由的前提下的产物,言说者基本已经有了主体意识,而中国由于启蒙话语下的个体意识从来没有进入主导话语所以也谈不上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新时期多元文化中的女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下的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市场的扩张。
市场经济的扩张带来了社会各方方面的巨大的变动。
首先是意识形态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其次是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还有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一个社会公共领域额开始出现,这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注入了新的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女性特性的重新发现与女性的身体写作。
第二节:感性化的"身体"又及时地被市场和商品化。
第三节:各种外来思想带来的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知识女性对女性主义的推进五、创新之处以及难度本文以诸先进的研究所得为基础,搜寻新证据、提出新诠释,注重历史的纵深与所涉及问题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