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合集下载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当今社会,女性文学研究正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文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女性文学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

女性文学研究是指对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这一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旨在揭示和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和忽视。

女性文学研究通过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主题,呈现了以往被边缘化的女性经验和视角,为女性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有许多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立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现当代女性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她的代表作品《使女的故事》通过对一个被压迫的女性角色的叙述,揭示了女性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姐妹花》被视为当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黑人女性传奇性的成长故事的叙述,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复杂关系,并给予了女性找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启示。

此外,简·奥斯汀的小说也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奥斯汀的作品以精致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她通过对女性情感和社会角色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英国贵族女性的生活与挣扎,对于女性文学和社会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这些经典的女性作家,当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安吉拉·卡特的独特风格和在恶魔与天使之间思辩的意象使她成为一位备受赞赏的女性作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予了读者对女性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更深刻理解。

同时,许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也开始兴起,她们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女性的现实与挣扎。

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女性声音和视角在文学界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研究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意义,从而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和平等的认识与尊重。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女性作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地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女性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为全球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到80年代的女性文学高潮、再到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女性作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挑战;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广泛。

当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主要包括性别认同、女性形象、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敢。

很多女性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

当代女性文学中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化,表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殖权利等问题的。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呈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很多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父权文化的批判和对母系文化的怀念与重构。

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文学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女性文学传达出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女性文学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为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 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陈永祥 罗素敏
!/,0-&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会, 扩大 !! 〔摘要〕 &1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了研究领域和范围, 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 发表、 出版了可观的论著, 从而促进了整个史 学 的 发 展 。 但 就 总 体 水 平 而 言, 高质量、 高水准的成果并不多见, 妇女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 , 主要是资料的不足、 分散, 限制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真正确立妇女史的学科地位, 尚需学术界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妇女史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233& * (+ 〔文献标识码〕 4 ! 〔文章编号〕 )11’.0’-’( &11- ) 1&.11&0.1’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大钊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 周作人为 代表的 “个体觉醒论” 两种妇女观进行了对比研 究。他认为, 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 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 两者在妇女理论上都具有开 创意义, 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但又都 存在某种偏颇和局限, 有待深入与突破 ( 《 “阶级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解放”和“个体的觉醒” —— 两种妇女观刍议》 , 《河北大学学报》 #$$$ 年 第 ! 期) 。 抗战时期妇女史研究 %& 毛泽东曾经说过: “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 女的觉醒, 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 这说明, 广大
究抗战时期妇女史的文章明显增多。畅引婷在 《妇 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山东师范大学 日本侵华一方 学报》 (**! 年第 % 期)一文中指出: 面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激起 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 双 重 觉醒, 从而使她们在抗战宣传、 后勤服务、 军事战 斗、 儿童保育以及生产建设等方面为抗战的全面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整体地位 的根本改变。一方面, 由于地位的不同和领导强弱 的差别, 妇女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另一方面, 妇女作 用的发挥主要由于外力的推动, 就妇女自身的素质 和觉醒程度而言, 除少数知识女性外, 广大工农妇 女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模式远远不能与时代的 发 展 相适应。 孙越研究了留日女学生这一群体的抗战活动, 认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前, 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 创办报 刊杂志、 宣传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 她们 愤然退学归国, 共赴国难, 在宣传募捐、 医疗卫生、 ・#+ ・

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评盛英、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评盛英、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作者: 郭延礼[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45-150页
主题词: 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史;中国女性;盲点;钢;自身解放;人类历史;文化精英
摘要:一百多年前,人类历史刚刚跨入20世纪,许多文化精英一致欢呼:20世纪是妇女争取自身解放并将得到彻底解放的世纪。

世纪初,金天翮首先敲响了“女界钟”,他欢呼中国女性要高扬“独立、自由、平等三色之徽帜,以祝我中国女权之万岁”。

20世纪不仅是妇女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以及女权高扬的时代,而且也是在文学上全面显露才华并取得光辉成就的时代。

为了总结20世纪女性文学的成就和经验,盛英、乔以钢主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以下简称《女性文学史》),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该著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值得祝贺的。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性别角色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塑造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文学形象如何影响并参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形象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当时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教育水平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将揭示文学如何参与塑造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并探讨这种塑造过程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分析女性如何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母亲、情人、职业女性等,并探讨这些角色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我们还将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定位。

我们将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参与了这些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变革。

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对旧有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方面,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刻板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折射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早期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的存在,她们或是家庭伦理的牺牲品,或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塑造既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认知。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现代女性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现象。

这些作品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出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在主题上,现代女性文学性别平等、女性独立、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

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开始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在韩国,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的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韩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视角:韩国学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性别视角和女性形象。

他们认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家庭伦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经常涉及家庭伦理议题。

韩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对家庭伦理的认知和期待。

社会道德:韩国学者还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对社会道德的反思和挑战。

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而且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韩国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

同时,韩国学者对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也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这些研究成果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女性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尽管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研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文化差异和理解偏差,导致对作品的一些独特之处无法充分把握。

尽管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度不断提高,但研究群体和研究深度仍有待拓展。

未来,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将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

一、引言。

归纳总结学术界关于“女性意识”这一重要命题及与之相关命题的研究成果,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女性意识”进行研究阐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第一部分:从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出发,辨析在女性文学批评里歧义很多经常引起争论的几个文学概念,借鉴当今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种种理解,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参照物,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

并具体分析了女性意识的内涵:即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女性要求平等自由的政治诉求。

通过对异域化女性主义的阐释,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衍变过程。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传统的女性意识;具有现代性质的女权启蒙思潮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内在探寻导致了女性意识的消融;当代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中心文化霸权的解构中建构女性空间和女性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为下文对当代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阐释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这一部分是论文论述的重点。

中国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

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发展与流变; 女性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7-0125-04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非常悠久,然而在20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诞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引进、吸收、扬弃、改造和重组的过程,也就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相结合的过程。

现在,这个过程正迈向另一个新阶段——构建系统化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理论阶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诚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女性文学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对女性意识的思考和把握,而一旦女性意识趋于消失,女性文学也就不再引起批评家的额外关注。

但如果把女性意识看成是意识到女性的存在,或者研究女性问题、表现女性题材,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柏拉图、《圣经》、尼采不一而足,妇女研究思想史从来就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一部分。

这,显然不是女性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女性意识是指创作主体的女性对创作对象的女性进行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观照和思考,从而寻求女性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以及与男人共同获救的前途。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

如王蒙、王安忆、张洁、冯骥才等。

在她们的作品中,均深刻地体现了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揭示和追求。

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的不断发展,女性作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80年代中期出生的许多女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私人世界,而是把关注对象转移到了社会现实之中。

例如李娟等人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农村生活的作品,她们开始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等进行观察与探索,并且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背景出发,进而分析其崛起与特征。

“女性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女性作家群体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其所体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之下社会女性群体的生活状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女性文学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男作家”与“女作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性别化倾向。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 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 车行》 • 妻子〖wife〗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十 七为君妇。——《乐府诗集· 焦仲卿妻》 • 又如:新妇(新娘);夫妇(夫妻);妇子(妻与子);妇氏(妇家。 妻子的娘家);妇翁(妻父) • 儿媳〖daughter-in-law〗 • 子之妻曰妇。——《尔雅》 •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论衡· 偶会》 •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玉台新咏· 古诗 • 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妇姑(婆媳)
•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创作”;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 代文学史教程》第二十一章中把“女性写作 空间的拓展”看作是“新的写作空间拓展” 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 列专章“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张炯编著《新 中国文学史》专列题为“女性文学的强旺” 的一编。以上四种教材,两种称“女性文 学”,两种称“女性写作”。在意义上似乎 可以互换。
•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 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 妇女的物质上的地位。 • 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 主要在“人”、“性”方面诉 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 整个男性社会。
• 例如:美国的凯特· 米丽特《性 政治学》(1970年)第一次引 入“父权制”概念,认为妇女 受压迫的根源是 • “父权制”。 将女性与男性 完全对立起来。
西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
•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 第二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初至60年代) • 第三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 • 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 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 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 等。她们主要要求从经济方面 诉求妇女解放,对后来的女权 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女 权运动影响很大。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

研究文学中的性别与女性主义对于揭示社会现象、推动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

一、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性别在文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议题。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对性别的揭示和探索,展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角色定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

同时,性别也经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作为传递特定意义的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差异的表达具有多种形式。

一方面,作家可以通过对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的差异。

比如,女性常被描绘成柔弱、被动、依赖他人的形象,而男性则常常被描绘成强壮、主动、独立的形象。

这种差异化塑造可以反映出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认知。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性别议题来探讨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争取权益等问题。

通过描绘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和奋斗,文学作品可以唤起公众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并推动了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旨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和性别不平等问题,通过女性视角的分析来揭示性别差异的根源,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多种多样,包括女性批评、性别研究、女性文学史等。

不同方法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在女性主义研究的指导下,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重视女性的经验和想象,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体验和代表性。

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女性主义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批评家如沃尔夫和里奇等提出了许多有关性别和权利的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舒怡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女性形象的建立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中那种以男权为主的时代,女性形象的剖析是无从下手的。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关于女性文学的作品不断出现,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触摸到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和发展走向,将20世纪女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文章所要探讨的主旨就是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引言自20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写作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走进自我内心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写作她们将女性的那种在长久压迫之后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书写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途径。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的建立是曲折而又艰难的,同时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在20世纪的女性文学中,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女性所要表现的那种自我形象、自我情感意识。

一、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1.1女性形象的觉醒女性形象的觉醒时期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四”运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和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思想革命的意识和“人”的意识在逐渐的发展,随之也促使着中国的女性在意识形态上得到了部分发展,女性形象在相关的女性文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发展尤其体现在一批批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五四浪潮之中,向封建社会的男权制度发起了反抗。

在这个时期丁玲、冰心、冯沅君等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向女性的形象发起了进攻,勇敢地为女性争取着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地位。

1.2女性形象的消融女性形象的消融处于20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在当代也继续着其独特的文学传统。

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存在着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为研究者带来了相当多的挑战。

首先,中国女性文学的传统受到了众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不仅来自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来自于大环境对于女性权益的限制。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政治层面上,女性的地位总体比男性低,甚至受到众多的侵犯和歧视。

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自然也是相当有限的。

另外,在文学传统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也常常受到限制,女性常常被沦为男性的陪衬,甚至也缺少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女性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

这导致女性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相对较低,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限制的确在逐渐地被缓解。

其次,与以往而言,男性作家的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文学权威,而女性文学则被认为是“次品”,甚至被视为没有盈利潜力。

这种单一而狭窄的观念导致了女性文学在出版、评价、奖励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

对于出版社而言,往往更倾向于采纳男性作家的作品,而对删去女性作家的个人经历、家庭事务等描写,让女性作品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同时,女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也存在性别意识的偏差,女性作品的出版、支持、传播、受众等方面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这种偏见导致了女性在文学界的不平等待遇,使得他们无法赢得自己的受众,也增大了他们在文学合作和媒体报道方面的困难。

此外,作者的自身性别因素也影响着作品的创作,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讲,她们的生育和家庭责任经常阻碍创作。

因此,作品的数量和感性、主体性特征也相对较少。

最后,中国女性文学界还存在着较为厉害的学术惯性,在学术研究方面缺少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导致了一定的盲区。

同时,现有研究中很少关注脱离主流的女性视角,造成女性文学研究的局限性,难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研究缺乏价值。

从文化、社会、艺术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出全面的思考和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社会、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普及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资料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与女性文学的早期实践紧密联系。五四时期,女作 家以觉醒的“人”的姿态登上文坛,创作产生了相 当广泛的社会影响。20年代,报刊杂志上已经有有 关女性创作的评论文章。总体说来,这一时期有关 女性创作的评论比较稚嫩、粗浅,基本为零篇断章 式。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文学批评在建设之初, 已将女性创作作为“人”的文学的一部分纳入了批 评的视野;评论者大都在肯定妇女“人”的存在、 承认女性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着眼点上, 对她们加以评论。为中国女性创作进入“主流”文 学批评提供了历史契机。
• 此时期对“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评论大都采 取忽略性别的方式,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普遍 淡薄,多数创作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 在文学关于社会、时代和阶级群体的表现中, 很难辨别出女性的声音。与之相应,女性创 作评论延续了注重社会生活内涵和作品思想 教育意义的批评尺度,缺乏自觉的性别意识 和个性视角。
•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文坛笼罩在阶级斗争、民族 斗争的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人性解放为 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发展为以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为旗帜 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 文以载道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作家大都难以保持静观 的审美心态,而怀着沸腾的情感、深切的忧患,关注、 参与着阶级搏杀和救亡图存的斗争,文学格局由五四 时期的开放态势趋于比较单一,政治意识大量输入文 学本体,反映革命生活、阶级斗争、民族抗战的文学 创作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 机会逐渐增多和知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涉足文坛的女性较前一时期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
建国后“十七年”的研究实践
• 首先《历代妇女著作考》 等。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

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

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 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 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 - 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引言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 然而在20 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 妇女的文学活动本质上仅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 她们的创作被纳入正统文化圈内, 成为一种增添别趣的点缀。

工作报告之女性主义开题报告

工作报告之女性主义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开题报告【篇一:恋爱中的女人女权主义开题报告】feminism in the female characters’ concept of love in women in love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图腾,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衰的动力之一。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崛起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女性正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姿态审视和解读爱情,她们意识到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属物,只有在男女关系平等下建立精神与肉体上的关系,才能称之为爱情,剖析厄拉秀、戈珍,赫麦妮的爱情的向人们展现三种不同的爱情观,对现代爱情观的发展和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都起着推动的作用时,也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

国内外研究现状:自劳伦斯出版了《恋爱中的女人》后,这部作品就备受关注,其中关于书中人物爱情的研究就从未间断过,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对女权主义的强烈批判备受关注。

书中三位女性人物厄拉秀,戈珍,赫麦妮不同的爱情的研究日趋成熟,如林静(2010),金品学(2003),黄翔(2011),卢敏(2004)在很大程面上折射出了三位女性的爱情观和女权主义的关系。

研究的基本内容:在20世纪初,女性主义的觉醒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女性开始摆脱以男尊女卑的这种局面,她们敢于反抗男性强权的压制,努力追寻独立自由的生活。

女主人公厄拉秀和伯金在不断的斗争让步中找到所谓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爱情,但是那只是厄拉秀放弃自我甘愿成为伯金附属物的过程,也厄拉秀所体现的女权主义被男权压制的过程。

戈珍和赫麦妮迷坚守独立与自由,但是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她们的爱情观所折射出来的女权主义是注定被打压,所以她们的爱情就受尽磨难也难修成正果。

进度计划安排:【篇二:金陵判词中体现的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泰山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the feminism manifes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verdict poems in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外国语学院英语指导教师签字学生签字2013年1月 10日【篇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开题报告】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一、选题意义: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

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近三年考研真题解析及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近三年考研真题解析及答案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宝典内容包括:专业介绍试题解析历年考研真题(05-09)近三年真题答案模拟试题首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一、专业介绍首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历史不长,该专业自2005年才开始招生。

不过依靠首师大处于北京的地理优势以及雄厚的财力,文学院近几年来不断从全国各地招来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因而现当代文学专业虽然刚刚成立了不过四五年,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实力相当强的专业。

在最近的一次教育部的评估中,首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被评为B+,并进入了全国的前20名。

考虑到这是新成立的专业,科研成果的数量肯定无法和其他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可以说这个排名还不能完全反映该专业的真正实力。

如果从导师队伍的水平来看的话,首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几乎能达到全国前十名的水平。

一般来说,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上是文学类专业中毕业找工作最容易的一个。

迄今为止,首师大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只有两届毕业研究生,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有两个,一是到北京的各个中学当老师(现在硕士毕业生进大学教书已经基本不可能了,除非是到外地的一些实力不强的院校),二是到北京或外地的报社、出版社、编辑部等单位工作。

另外,也有许多人选择考博,由于该专业的导师多数是北大等校的名师的弟子,他们的同门师兄弟中也有许多在北大等名校任教,所以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考博的时候能够得到许多帮助,有些想考北大等名校又怕没把握的人,甚至会故意走“曲线救国”路线,即先在首师大读硕士,然后再考名校的博士。

该专业明年共有8位导师会带硕士生,其中教授2人(均为博导),副教授6人。

现介绍部分导师:张志忠,男,教授,博导,首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张老师是首师大该专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是谢冕的三个开门弟子之一(另两位是大名鼎鼎的黄子平和季红真),北大硕士毕业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大校军衔。

02年首都师范大学花重金将此人挖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组建后,他任该专业负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再兴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摘 要]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

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 女性文学;男性学者;参与;想象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女性文化的社会文本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在场”问题。

但在文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愈来愈热;女性文学创作愈来愈发展和开放,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与前者问题相反的是,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一直在对两性性别关系提供着令人感觉鼓舞的“想像”性反映与诠释。

这里显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女性发展之路的文化资源,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来探求?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被有意忽视的境遇,从“五四”时起开始被改变。

女性作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意识迅即“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冲击力而被有的人称之为“传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正是其中的特出者。

但自延安时代、十七年、直到“文革”的近40年,从“翻身媳妇”到“女干部”再到“铁姑娘”,女性性别化的表达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在社会文本上,都在被逐渐淡化。

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浪潮中,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度呈现,此后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会”言说的男权话语借用阶段(其实是当时“人的解放”叙事的一个支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角色”言说的性别冲突模式(女性的“私人化”经验和“欲望”成分开始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经验”言说的女性与自我冲突模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扩大的女性欲望向孤绝的内心聚焦)、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欲”言说的后现代主义平面展现模式(女性的欲望叙事依托“通过身体写作”的理论被大规模合法化)。

这些在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中被称之为“女人与社会”“女人与男人”“女人与自我”“女人与女人”等关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形成了多代并存、蔚为大观的态势,有人并惊呼写作可能进入“她世纪”。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上世纪前期一些难得一见的女性作者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提起。

提得较多的倒是一些男性作者的作品,多为比较朴素的介绍式研究。

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由译介西方女性作家作品和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开始,但直到80年代后期父权制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遭遇到“被看”以后,真正个人化的女性话语才逐渐出现。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被看做“国内女权主义宣言书”(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此后,女性文学批评家的阵容日益壮大,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愈亦繁荣。

除了大量的论文之外,出现了多部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专著,如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1994)、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1995)、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1995)、盛英的《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1999)、赵树勤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等等。

形成了中国内地“三代同堂”的女批评家群体。

[1]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道路也在女性写作与批评的背景之下愈来愈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开始出现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课题(如盛英出版于199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即源于1986年起步的天津市“八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1987年李小江率先在郑州大学创立女性研究中心,且首开女性文学课程。

1991年1月,中国妇联成立了妇女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女性文学研究开始更多地走进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一些学校相继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女性文学选修课。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同年第一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随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建立了女性文学委员会学术论坛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21期(至今已经召开了八届会议,评选过两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1996年“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女性文学学科意识得以形成。

继女性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正式招生以后,1999到2000年,河南大学和南开大学文学院相继获得了女性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的最重要的一步。

目前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还设立了妇女与社会性别的硕士研究生点,且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为招收女性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而努力。

这些都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强有效的助力和资源。

二男性学者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却是一个较少有人涉足的话题。

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潮流,从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为“立国传种”计而提倡女性应该“升同男子”的见解,[2]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男女两性之间的“同路人”型关系占主导地位的语境形态,[3]其间充满了波折。

而男性的在场和参与,一直是耐人寻味的存在。

上世纪前期较早出现的女性文学史,如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光明书店,1930年;后改名《中国女性文学史话》)、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中国妇女文学史纲》(开明书店,1932年)、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黄人影《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等,几乎全部出于男性作者之手。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著述曾被有的女性学人讥为是以“表彰才女”为旨归的,只不过体现了在男权凝视下生长起来的“才女文化”。

[4]同样由于男性作为女性“他者”的诠释,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潮流事实上很难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即从延安时代到“文革”的近40年间,左翼文化持久倡导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都是在社会功能的意义上不断地强化着性别平等,从而阻断并遮蔽了妇女内在自我意识解放的进程,形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超前性导致外在社会组织的健全和内在女性自我意识不健全的巨大反差”的局面。

[5]女性在文学中被重复地召唤为“革命化”的假男性。

同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之初约30年,男性学者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主要有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傅惜华的《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阿英的《晚清小说戏曲目》等。

尤其是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历20余年的努力,第一次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四千余位女性作家聚集在一起,迄今为止仍然代表着女性作家文献整理的最高成就。

但这和普遍性的男性承认仍然是两回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男性学者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只不过表现为比较隐晦的“公开或隐蔽”的“策略”,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男性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基本上还是持以“姑妄听之”、觉得“言过其实”的态度。

[6]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5年第四届“世妇会”在北京召开以后,一方面中国女性遭逢了觉醒以来的第一次集体的“狂欢”;另一方面男性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批评的介入才越来越多了起来,如林树明、陈骏涛、丁帆等等。

作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莱曼女性文化书系”,就是由女性学者王绯和男性学者孙郁联手主编的,包括7位女学人和3位男学人的著作系列。

此书系对于将女性研究推向跨学科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

然而具有某种讽刺意义的是,同一时期出版的四套女性文学丛书,主编却全部是男性。

事实上,许多男性学者的研究,都体现了从女性之外的另一性别视角得来的颇有价值的经验。

较有代表性的,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活跃在女性主义批评第一线的林树明,提出的对于“罗曼司”的批判(指证罗曼司蕴涵了男权社会塑造女性的阴谋),丁帆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出的对于“大女子主义”的批判,张凌江针对女性文学研究在拆解男权中心后却“不屑于建立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滞后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前卫的女性写作”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尖锐批评,[7]等等。

然而这些话语似乎不太能得到女性学者的积极认同,性别经验的自说自话式的表达依然在各种学术讨论和写作中常见。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女性解放的潮流虽然愈亦浩大,理论上的探索,更是引进了一定程度上溢出“双性和谐”的“酷儿理论”,但必须承认的是,实际上女性在文学中崛起的现象基本上仍局限在女界游走。

类似于台湾学者何春蕤在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死胡同》中戏称为的“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话”, [8]其身份尚被认为是可疑的。

它的对面正站着一个心情复杂的“男性”在观看,间或可能参与一下。

在女性文学领域,与其说正在努力形成“双性和谐”的认同,毋宁说两性依然是处于陌生的相互遥望的状态之中。

在解构了“菲勒斯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以后,中国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向何处去,是继续“独语”,还是取“对话”模式?有无必要结合起真实的社会文本来摆脱其致命的理论“虚拟性”?一旦承认女性解放的话语关系到如何为这个“顶半边天”的性别提供着非常攸关的想象资源,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格局下仍然是急需思考的。

[参考文献][1] 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J].东南学术,2003(01).[2] 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95.[3] 成红舞.引导者或同路人?——从历史维度思考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论中男性学者的身份问题[J].兰州学刊,2007(05).[4] 农艳.二十世纪明清女性剧作家研究述评[J ].民族艺术,2005(03).[5] 杨匡汉.中国当代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72.[6] 程麻.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序[A].[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1.[7] 杨剑龙,乔以钢,丁帆,张凌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8] 何春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死胡同[A].子宛玉.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批评[C].台北:谷风出版社,1988:77-94.[作者简介] 王再兴(1968— ),男,湖北鄂州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湖南怀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