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考点汇总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归纳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归纳第一单元生产与消费1.影响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因素:供求关系2.价格变动对生产(供应)的影响调节生产(产品结构,生产规模);生产要素的投入(资源配置)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
③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4.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因此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根本原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经济生活考点复习
《经济生活》考点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考点2-3、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关于价值尺度要掌握:(1)价值尺度的含义:价值尺度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价值尺度的特点: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关于流通手段要掌握:(1)流通手段含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2)流通手段区别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二者的区别是: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职能(媒介)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当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与价值尺度职能相区别)考点4、信用卡的功能★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等考点5、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反之,一切相反。
考点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金钱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正确的金钱观: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要用之有度。
(3)要理性的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于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1、结算方式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生活。
了解经济的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对经济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经济的基本认识。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
供给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上的可获得量,而需求是指市场上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购买意愿。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影响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而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
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市场的稳定基础。
二、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大的产品或服务,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而价格弹性小的产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
价格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市场调控。
三、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交换的媒介,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的总量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即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即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下降。
通货膨胀对个人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税收与财政政策税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调节经济分配的手段。
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以个人或企业的所得为基础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间接税则是以消费、销售等行为为基础征收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调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五、国际贸易与关税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重要形式。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它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高关税会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保护国内产业;而低关税则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关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等因素。
高三经济生活常考知识点
高三经济生活常考知识点高三经济生活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家庭经济、个人理财等方面。
在大多数高中经济学教材中,这些知识点都被广泛涵盖,考生应牢记这些知识点以备考之需。
一、经济学原理1. 稀缺性原理:资源有限,而需求无穷,因此人们必须做出选择。
2. 机会成本: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3.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当消费或生产一种货物或服务时,其边际效益递减。
4. 激励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性的,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
二、市场经济1. 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量。
2. 市场均衡: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3. 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者产生非理性的结果。
4.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三、家庭经济1. 消费决策:家庭根据自身的收入和需求来做出消费决策。
2. 储蓄和投资:家庭可以通过储蓄来积累财富,并通过投资来增加资产。
3. 货币与通货膨胀:家庭需要了解货币的重要性以及通货膨胀对生活的影响。
4. 进口和出口:家庭在消费中可能会面临进口和出口产品的选择。
四、个人理财1. 预算和理财规划:个人需要制定预算和理财规划来管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2. 银行和金融机构:个人需要了解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产品。
3. 贷款和信用:个人可能需要贷款来满足特定的消费需求,理解贷款和信用的运作原理很重要。
4. 投资与风险:个人可以通过投资来增加收入,但也需要了解投资的风险和回报。
以上便是高三经济生活常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理解这些知识点既能提高经济学的素养,又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加倍努力,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货币与金融1. 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是一种广泛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2.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货币的发行权通常由中央银行掌握,通过货币政策来管理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3.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现代社会常见的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等,各国货币种类存在差异。
4. 货币的价值与流通:货币的价值由其稀缺性和购买力决定,通过流通实现交换和支付功能。
二、生产与消费1.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生产关系涉及所有权、分配和交换等问题。
2. 生产方式的演变: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升级。
3.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总量,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4. 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权益:消费行为受到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
三、市场与竞争1.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统一安排的经济模式。
2. 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和完全竞争等形式,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3. 竞争与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垄断是市场上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力量的情况,对经济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
4. 价格机制与价格调节:价格是市场交换的信号和调节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出。
2.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提升。
3. 经济周期与景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归纳一直以来,经济生活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经济生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将对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1.消费与储蓄消费与储蓄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是指使用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需求的行为,而储蓄则是指将超过消费的收入存储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高考经济学常常会涉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2.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价格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供求关系。
在经济学中,供求均衡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状态。
高考经济学往往会涉及供需关系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价格弹性等问题。
3.贸易与全球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国家经济总量,并给参与贸易的国家带来利益。
全球化则是指经济、社会、文化日益趋向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高考经济学会涉及贸易的类型、贸易政策、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4.企业与市场竞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高考经济学会涉及企业的组织形式、市场竞争的类型和特点、垄断与垄断竞争等问题。
5.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扩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经济体系和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高考经济学会涉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方式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6.劳动与就业劳动是人们通过物质、精神活动来改变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社会活动。
就业是劳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通过与别人合作,提供自己的劳动能力以换取工资、佣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过程。
高考经济学会涉及劳动力市场、就业与失业的原因和政策等问题。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涵盖了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核心领域:1.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企业、政府和国家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做出选择。
2.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市场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
3.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表现,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
4.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每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果都有所不同。
5. 供给与需求: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6. 价格弹性:描述价格变化对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影响。
需求弹性高的商品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而供给弹性则描述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7.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如何分配其收入以最大化效用,包括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递减和消费者偏好等概念。
8. 生产者行为:分析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以最大化利润。
9. 市场失灵: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不公平分配,如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10. 政府干预:政府通过税收、补贴、价格控制等手段干预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或实现其他社会目标。
11. 国际贸易: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包括贸易平衡、汇率、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等。
12.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经济,以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13.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包括预算赤字、公共债务和财政刺激等。
14. 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如何增长,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包括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等阶段。
16. 劳动市场: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包括工资、就业、失业和劳动生产率等。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它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投资、交易等方面。
掌握一定的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一些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在市场上商品、劳务等的数量和价格。
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劳务等的需求情况。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2.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和家庭在市场上购买和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了解消费者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政策。
3.生产和投资:生产是指将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组织起来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运动。
投资是指将资金或其他资源投入到生产中,以期获取利润。
生产和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4.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为达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价、就业、税收、财政、金融、外贸等。
5.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等组成的系统。
金融体系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融资、储蓄、支付、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通货膨胀和通缩: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物价普遍上涨而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缩则是指物价持续下降而货币的购买力增强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缩会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方式。
在经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福祉和环境质量的统一9.全民经济教育:全民经济教育是指向全体国民普遍普及经济基础知识和经济活动的法律、知识、方法等的教育。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消费与储蓄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储蓄是指人们将部分收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消费与储蓄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指一种被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的物品。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与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三、税收与社会保障税收是指政府依法向纳税人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税收与社会保障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市场与竞争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竞争是指在市场上,不同的生产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竞争。
市场与竞争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五、国际贸易与汇率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国际贸易与汇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七、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人和需求劳动力的单位之间进行的交易。
就业是指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并从事生产活动。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八、企业与市场企业是指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
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企业与市场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九、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波动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短期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十、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所采取的制度安排。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点的归纳:1.经济体系:经济体系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2.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和能力。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技术。
3.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出售和购买之间的关系。
当供应量多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量多于供应量时,价格会上升。
4.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起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实现。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需求过高和成本上涨来产生。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8.贸易: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买卖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主要的贸易方式有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9.税收:税收是国家从社会成员和企业收取的对收入、消费和财产的一种强制性征收的财政手段。
税收可以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
10.福利:福利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社会福利而提供的利益和服务。
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垄断来产生。
1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期、峰值期、收缩期和谷底期。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背诵)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2、供求影响价格。
与商品价格成反比。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形成卖方市场(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形成买方市场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购买,下降时会增加购买;(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3)某商品的相关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
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增加;某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重点)(1)促使企业调节生产规模,价格上升,企业会扩大生产;价格下降,企业减少生产。
(2)促使企业通过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影响消费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缩小收入差距3、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
一般说来,物价上升,人们减少购买;物价下跌,人们会增加购买。
四、消费结构(重点)1、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2)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要记住)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3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
版)2023
1. 宏观经济指标
-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
-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居民消费物价变动的指标。
-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生产者采购价格变动的指标。
- 就业率:衡量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指标。
- 外汇储备:记录一国持有的外汇资产量。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基于供需关系自由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由中央政府计划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 经济发展:更广泛地指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包括经济、社
会等各个方面。
4. 资源配置方式
- 市场配置:通过市场自由供求关系决定资源配置。
- 计划配置:由政府制定计划来调配资源。
- 混合配置: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5. 劳动力市场
- 人力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可产生收益的能力。
-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
- 弹性工资:工资根据供求关系而发生变动的情况。
6. 国际贸易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情况。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的情况。
- 关税: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费。
- 关税壁垒: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置的各类贸易限制措施。
以上是高考《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的简洁归纳,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经济生活》考点整理
《经济生活》考点整理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1)货币的含义及本质:含义:从商品中分享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①货币的职能的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②货币的基本职能:第一,价值尺度职能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第二,流通手段职能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③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纸币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发行的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3)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根本的是发展经济,保障商品的供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过热的投资,压缩固定资产规模;减少财政赤字、减少财政支出等。
经济生活高三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高三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活动的过程。
在高三经济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经济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知识。
一、经济生产经济生产是指人们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加工、制造,生产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经济生产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重要知识点:1.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类的劳动能力,土地是指自然界的各种资源,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2. 生产关系:指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协作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协作关系是指人们通过合作实现生产目标。
3. 生产方式: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常见的生产方式有原始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业社会的封建经济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和商品分配的经济体制。
在高三经济学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重要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有不同的影响。
3.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不完善的情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政府通过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涉及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
在高三经济学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重要知识点:1. 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全部最终服务的价值总和。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高三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高三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了解一些经济生活的知识点,对于我们高三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还可以为我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本文将对一些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1.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的核心。
供给是指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市场上对产品或服务的总需求量。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当供大于求时,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商品价格下跌;而当需大于供时,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商品价格上涨。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和流通速度等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而当经济增长缓慢时,政府可以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3.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岗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经济活动减缓或衰退,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不利的影响。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普遍上涨。
通常由货币供应量过多、需求过强或供给不足等因素引起。
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上升,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5.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调控经济和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税收征收和使用,政府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不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
税收制度通常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有效资源配置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买卖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帮助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扩大市场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争端等问题,需要各国通过协商和合作加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与消费(1)货币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了解信用卡的功能信用卡具有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等功能。
了解外汇和汇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的金钱观: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要用之有度。
要理性的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于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2)价格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各种因素(诸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的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
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反之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调节生产的规模。
二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三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四是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3)消费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消费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理解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
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经济制度理解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必要性:①现实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重要性(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济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养分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内容: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绘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意义: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企业与劳动者了解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了解公司的含义和形式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有两种类型,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一是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二是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是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四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
五是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党和政府: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劳动者:一是树立自主择业观。
二是树立竞争就业观。
三是树立职业平等观。
四是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五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为什么要维护: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如何维护:一是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二是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3)投资理财的选择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存款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一是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二是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三是结算业务。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不同点: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能定期收取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