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常见的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脑积水等。

为了规范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各国学会和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之一是《急性缺血性中风诊疗指南》,它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制定的,供临床医生参考。

指南对中风的诊断、评估、急救、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它提醒医生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的3小时内尽快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提高中风的急救效果。

《癫痫诊疗指南》是由中国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定的,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癫痫。

指南明确了癫痫的定义、分类、病因、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不同类型癫痫的治疗策略。

指南还对癫痫的发作急救和长期治疗进行了规范,提醒医生遵循先用单药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来选取合适的抗癫痫药物。

另外,《帕金森病诊疗指南》是由欧洲神经学会、美国运动障碍学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用于指导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针对帕金森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供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具体建议。

指南强调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医生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除了诊疗指南,神经内科疾病的技术操作规范也非常重要。

例如,腰穿是常用于诊断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化学性质等的方法。

腰穿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包括选择穿刺点和刺激点、选用合适的穿刺针、控制穿刺深度、注意穿刺速度、注意液压力检测等。

此外,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到一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操作步骤、图像采集参数、图像解读等内容,旨在提高精确度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在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科规章制度及流程

神经内科规章制度及流程

神经内科规章制度及流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神经内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要临床科室,主要负责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

第三条神经内科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科学为依据,以质量为保障,以安全为前提,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第四条神经内科工作人员应遵守医德、规范操作,不得违法违规。

第五条神经内科全体工作人员应遵守本规章制度,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条神经内科规章制度由科室主任负责领导,由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执行。

第二章临床服务流程第七条患者来院就诊后,由门诊接待处完成登记、排队,领取就诊号码。

第八条患者持就诊号码前往神经内科门诊候诊,等待医生接诊。

第九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必要时安排相关检查。

第十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开具处方,详细说明用药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安排住院治疗或出院观察,必要时转诊其他科室。

第十二条护士负责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工作,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第十三条医生定期查房,对患者病情进行复查、评估,做出相应处理。

第三章医疗质量管理流程第十四条神经内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安全。

第十五条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工作水平。

第十六条加强医疗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患者权益。

第十七条定期组织医疗安全会议,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

第十八条加强医疗设备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第四章典型案例处理流程第十九条针对患者投诉及提出质疑,神经内科应及时召开医疗质量委员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第二十条对于医疗事故及异常病例,神经内科应及时报告上级机构,并做好记录、处理。

第二十一条针对医疗纠纷,神经内科应根据法律法规,做好调解工作,维护医院声誉。

第五章神经内科巡查及考核流程第二十二条神经内科建立定期巡查机制,检查科室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以及监护和康复的学科。

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南是医务人员进行神经内科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技术操作规范,下面将介绍有关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

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掌握既往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并检查患者的症状、体征等。

2. 体格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身体,逐一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3.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形态检查,包括外形、颅内压力、洛依斯体征、震颤、意识等检查;切断感觉通路、神经束(又称萎缩性麻痹型面肌痉挛)的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共济等检查。

4.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使用专业设备,如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头部影像学等设备,以辅助检查。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前,应告知患者采用哪种影像学检查,准备要求,如饮食、睡眠等方面。

同时,应询问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告知其他细节。

对于无意识患者,应事先进行肛门排气、膀胱排尿等操作。

2. 检查前,应使用专业设备检查病人的心脏、呼吸、脉搏等重要指标。

依赖电子器材的设备操作应开启电源和搜寻网络。

3. 检查程序应符合规范,具体包括调整好检查设备的设置,例如调整好CT扫描位置,正确定位等。

4. 对于无创性检查,如CT、MRI等,应告知患者相关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时注意的事项,给予充分的配合,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影响正常检查。

5. 对于需要使用有创性技术进行的检查,如脑脊液检查、脑室造影等,必须告知患者可能的并发症,并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相关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体液检查操作规范1. 体液检查包括血液、脑脊液等,应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以保证检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采血前,应选择好适宜的采血地点,并确定采血的部位,即防止采血失败及其不可预料的后果,例如淋漓不停。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三章脑梗死第四章脑出血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六章急性脊髓炎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八章帕金森病第九章重症肌无力第十章癫痫第十一章面神经炎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腰椎穿刺术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1)恶心与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1、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周围神经病疾病暨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5、癫痫诊治指南(含癫痫持续状态和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6、 AHA/ASA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4)7、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8、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规范10、头痛诊疗规范(诊断、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治疗)1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12、运动神经元病暨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3、脊髓疾病诊疗规范14、神经康复治疗15、颅高压诊疗规范16、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的抢救(昏迷、脑疝、呼吸机麻痹、癫痫持续状态)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我国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1]。

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

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3-4],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0年12月。

文中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一致。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感觉神经病等多种疾病。

下面介绍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一、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脑动脉、脑静脉或脑血管网络的疾患,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失语等。

1.诊断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快进行脑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范围。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存在的狭窄、闭塞等。

2.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静脉溶栓能够溶解血栓,创造出狭窄的血管通道,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器械的方式清除血栓或减轻脑动脉重度狭窄,达到治疗目的。

二、神经肌肉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包括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

常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

1.诊断肌电图(EMG)是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EMG既能确定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病变,又能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

此外,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

2.治疗对于肌无力患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等。

对于周围神经病变,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改善神经营养来缓解症状。

三、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类以肌肉萎缩、肌无力、肌肉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肌萎缩症(SMA)等。

1.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

此外,疾病临床表现和病史也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2.治疗目前,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

主张较多的是对症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和改善功能,减轻疾病带来的困扰。

四、感觉神经病感觉神经病是一类以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单纯性感觉神经病、感觉神经病、自主神经病等。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简介
该指南提供了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导和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快速、准确地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检查和辅助诊断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
- 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在进行检查之前,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4. 治疗原则
-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进行调整;
- 合理使用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5. 随访和复诊
-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必要的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和保健
- 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
- 防止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注意:本指南仅为提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病情做出决策。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谨慎判断,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希望能够对医生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神经内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生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正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一、心室颤动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

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 .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l次。

6.持续心电监护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

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电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举报删除此信息jrq789(站内联系TA)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则:1.吸氧。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睢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2019年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目录一、脑梗死二、脑出血三、短暂脑缺血发作四、蛛网膜下腔出血五、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六、面神经炎七、偏头痛八、癫痫九、帕金森病十、周期性麻痹一、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由于供应脑某一部位的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该区域因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如同心肌梗死是心脏遭受的一次突然打击需要快速诊断和处理一样,脑梗死是脑遭受的一次突然打击,同样也应该做出快速诊断和评估。

疑诊脑卒中的患者到急诊后,需要尽快做出以下判断:神经功能的缺损是否由于卒中引起;卒中类型(梗死或出血);脑损害的定位;导致血管病的最可能原因;评估神经系统和内科合并症,以便能给予及时准确、适当、针对性的处理。

【临床表现】1、发病形式:突然或迅速发病;一般在24小时内达到症状高峰;也可以逐渐进展或阶梯性进展。

2、局灶神经系统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失语、忽视);肢体无力或动作不配合;脸部肌肉无力(口角下垂,流涎);肢体和-或脸部麻木;颅神经麻痹等。

3、全脑症状和体征:头痛;恶心和呕吐;精神状态的改变(晕厥、癫癎发作、昏迷);血压升高和生命体征异常。

【诊断】脑梗死诊断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病因诊断和发病机制诊断。

1、定位诊断(1)颈内动脉闭塞:累及同侧眼、额、顶和颞叶(除枕叶外)包括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在内大面积脑损害症状(视力障碍、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常有严重的凝视麻痹和意识障碍),是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后无侧支代偿建立时的临床表现,见于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延伸至颅内的颈内动脉末端,也见于心源性大栓子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大斑块脱落堵塞在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和前动脉起始部位,造成严重临床症状。

(2)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根据闭塞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a、主干闭塞:导致颞顶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出现完全的三偏,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b、皮层支闭塞:上干闭塞累及额顶叶外侧面大部,影响到运动、感觉和主侧半球的Broca区,临床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或忽视;下干闭塞时累及颞叶大部分和顶叶角回,出现精神行为障碍、Wernicke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由于不累及运动和感觉皮层,临床无偏瘫;c、深穿支闭塞累及内囊、尾状核头和壳核:对侧上下肢瘫痪和-或中枢性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对侧同向偏盲,主侧半球可有皮层下失语。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 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五、鉴别诊断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规范医务人员在神经内科的治疗工作,保障病人的权益和安全;2.本制度订立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执业许可管理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的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实习生等。

第二章诊疗规范第三条诊前评估1.医生在接诊病人前应认真了解病史,包含过敏史、疾病史、用药史等,并记录在病历中;2.依据病历和病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及时记录相关结果;3.针对初次就诊病人,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做过相应检查,如有必需可布置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

第四条治疗方案订立1.医生应依据诊断和病情,订立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认真说明;2.治疗方案应包含药物治疗、辅佑襄助治疗等内容,医生应向病人和家属做出解释,并得到其同意。

第五条药物治疗1.医生应依照病情和治疗方案,合理选用药物,并引导患者正确使用;2.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依据药敏试验引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从抗生素的使用原则;3.医生应及时记录用药情况并告知病人,以便进行用药监测和调整。

第六条辅佑襄助治疗1.医生在必需时可针对病情选择辅佑襄助治疗方式,包含物理疗法、病愈训练、手术治疗等;2.医生应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认真说明治疗方案、操作风险和预期效果,并获患病人的书面同意;3.在进行辅佑襄助治疗时,医生应严格依照操作要求进行,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治疗环境的安全。

第七条诊后引导和复查1.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向病人供应相关诊后引导,包含饮食、生活方式、用药注意事项等;2.针对复发性或慢性病患者,医生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并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3.医生应认真记录诊后引导和复查情况,并告知病人的主治医生。

第三章感染掌控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医院应建立感染掌控委员会,并指派专人负责感染掌控工作;2.医院应订立感染掌控计划,包含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措施;3.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治。

为了保证神经内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效果,需要遵守一系列操作规范。

下面将介绍神经内科诊疗指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以供参考。

一、神经系统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内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1)开放式交流。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检查过程的目的,使病人感到舒适。

(2)仔细观察。

应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肉、神经、深反射、浅反射等方面的检查,尽可能多地收集病史信息。

(3)操作规范。

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仔细的操作,遵循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神经内科的重要诊断检查手段。

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体位。

根据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2)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前,应将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记录下来,并通知患者注意事项;(3)检查过程。

操作时,应遵循医疗院内相关的操作规范,使用合适的检查设备将所需部位进行检查。

二、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1. 脑卒中(1)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包括脑卒中的急性期和恢复期。

治疗过程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血糖等,以及控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治疗原则。

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压、改善血流等药物。

同时,还需开展康复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2. 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导致肌肉无力等问题。

预防和治疗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药物治疗。

目前医学界广为认知的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收集丰富的检查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辅助检查神经内科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磁共振、CT 等。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概念: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1、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可以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3、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4、脑脊液正常。

5、SPECT、DWI和PWI有助于早期诊断,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

鉴别诊断:1、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

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

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脑挫裂伤等。

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原则⑴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

溶栓应在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等。

国内最常应用的是UK,用量为100万~150万IU,给药方法包括静脉和动脉途径,动脉溶栓时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但需再DSA监测下进行。

rt-PA是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宜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每次用量为0.9mg/kg。

⑵抗凝治疗:目的在于阻止血栓的进展,防止脑卒中复发。

临床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

抗凝治疗对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卒中和有频繁栓子脱落引起的卒中可能有效,对于中度到重度卒中患者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⑶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降纤酶(defibrase)、巴曲酶(batroxobin)、安克洛酶(ancrod)和蚓激酶等。

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发病后48小时内对无选择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在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险。

⑸脑保护治疗:是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

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和亚低温治疗。

⑹降颅压治疗:脑水肿发生在脑梗死24~48小时之内,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3~5天,大面积脑梗死时有明显颅内压升高,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

常用的降颅压药物为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和白蛋白。

⑺外科及介入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定疗效。

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介入性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其与溶栓治疗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2、恢复期治疗⑴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除运动康复治疗外,还应注意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⑵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积极处理各项可进行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他汀类药物,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

二、脑栓塞概念: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着血液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栓塞约占脑卒中的15%~20%。

诊断依据: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2、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头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的改变,发生出血性梗死时可见低密度的梗死区出现1个或多个高密度影。

鉴别诊断: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相一致。

2、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

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1、脑栓塞的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相同,包括急性期的综合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及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因为心源性脑栓塞容易再发,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数周,避免活动,减少再发的风险。

2、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止出血加重和血肿扩大;适当应用止血药,治疗脑水肿,调节血压;若血肿量较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对感染性栓塞应使用抗生素,并禁用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在脂肪栓塞时,可采用肝素、右旋糖酐、5%的碳酸氢钠及脂溶剂等。

3、对于预防脑栓塞复发非常重要。

主要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

三、脑出血概念: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

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年,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诊断标准:1、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2、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

3、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

4、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早期血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

MRI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如CT。

鉴别诊断: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相一致。

一般神志清楚。

头部CT早期多正常。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头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基本原则是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⑴一般治疗:使患者安静休息,就地诊治,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保持大小便通畅。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

⑵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渗透型脱水剂甘露醇是最重要的降压药物。

20%的甘露醇用量为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时间按不宜过长,建议用5~7天。

可同时应用速尿20~40mg,静脉注射,二者交替使用,维持渗透梯度。

20%人血清白蛋白50~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

甘油果糖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⑶控制高血压:降颅内压治疗后,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时,应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

⑷亚低温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效果越好,建议在脑出血6小时内给予,治疗时间应至少持续48~72小时。

其安全有效,能够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产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⑸并发症的防治:包括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枢性高热,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肺水肿、冠状动脉性疾病和心肌梗死、心脏损害、痫性发作等。

2、外科治疗: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

同时可以针对脑出血的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内镜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

3、康复治疗:只要患者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被动活动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疼痛,降低褥疮和肺炎的发生率。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概念: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年发病率为5~20/10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炎。

诊断标准:1、各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2、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3、头部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平扫最常表现为基底池和环池弥散性高密度影像,严重时血液可延伸到外侧裂、前、后纵裂池、脑室系统或大脑凸面。

4、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常规检查。

如果CT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行CT检查时,如果临床疑为SAH而且病情允许时,则需要性腰穿检查CSF,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等特点考虑SAH。

鉴别诊断:1、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其他脑卒中的鉴别。

2、颅内感染:结核性、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等可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但先有发热,CSF检查提示为感染,但需与SAH后发生化学性脑膜炎鉴别。

SAH脑脊液黄变、淋巴细胞增多,应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区别,但后者CSF糖、氯降低,头部CT正常。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在产后发病或病前有感染史,面部及头皮可见静脉扩张,脑膜刺激征阴性,脑脊液一般无血性改变。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