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试题1.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答案】D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解析】材料中“诸侯稍微”说明在那个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可以判断当时推行“推恩令”,同时从“上足以奉供下职,下足以供养祭祀”“强本干,弱枝叶”等语句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D项正确。

【答案】D3.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B项正确。

【答案】B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解析】由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扩大,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皇权不会向社会基层扩展,只能说统治基础更加广大,故A项错误;对于百姓的德行修养起不到作用,故B项错误;地方官员的权力不会受影响,故C项错误。

2019年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年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宣政院 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2)意义:不仅为明清 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 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 直线统治。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1.背景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 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 3.演变 (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 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 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栏目 导航
高考三大能力培养 高考主题知识串讲 对接高考明确考向
课后限时集训
2019版高三一轮
(对应学生用书第 8 页) 考点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代 (1)西汉初年: 三公九卿制。 西汉王朝, 基本上沿袭秦制, 在中央建立 三公九卿 制 度。
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和执行
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 皇帝的控制;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元二府制 宋元形成 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 ,长官为枢密 使,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返回导航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精练卷及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精练卷及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精练卷及答案1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精练卷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D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B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答案】D4.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

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答案】A6.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答案】B7.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课后限时集训(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质检)汉初,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某某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X围。

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

] 2.(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解析:选B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

2.(2014·江西检测)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是因为(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

3.(2014·南京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 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4.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

2019届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复习: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届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复习: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选官制度 (1)汉朝:推行_______ 察举制 ,汉武帝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 做官的主要途径。
门第 步入仕途,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常依靠_____
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行省制度 内 容 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宣政院)进行管理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
影 响
省制 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 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 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 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史料二中图片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什么特点?
提示:三分相权,相互牵制,体系严谨,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程序严格。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
上一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北京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 ) 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 [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地涉及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

]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

”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B [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3.(2017·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检测(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选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解析:选B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政治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B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故C、D两项错误。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选C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模块第一单元第2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西汉时,刺史对郡国二千石官员的弹劾,要先向三公禀告,再由三公转呈皇帝,但东汉时期可以直接上呈给皇帝。

这一做法()A.增强了民众的监督意识B.使刺史的权力不断得到提高C.有利于监察效力的提升D.杜绝了地方官员权力滥用【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东汉刺史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经由三公转呈,这有利于监察体制效力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的监察制度,与社会民众的监督无关,排除A项;刺史地位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古代监察制度体现皇帝意志,有很大局限性,不可能杜绝地方官员权力的滥用误用,排除D项。

2.魏晋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设“郡中正”,由各郡地方长官推选,受制于郡;后设“州中正”,州中正多由司徒府选授,不被郡地方所操控。

这一变化() A.剥夺了地方的推举权B.维护了士族特权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下,品评官“中正”由“受制于郡中”到“不被郡地方所操控”,而由中央政府机构“司徒府”选授,这一变化体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故D项正确;A项中“剥夺”表述错误,排除;这一变化打击了士族特权,排除B 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科举制的作用,与九品中正制不符,排除C项。

3.南朝刘裕建宋之后,封诸皇子为王,并且兼任州郡最高长官,带兵出镇战略要地;后又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出任中书通事舍人,虽仅位居八品,但其出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

刘裕的这些做法旨在()A.确保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B.强化专制皇权C.抑制统治阶层内争权夺利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刘裕任用身份低微的人参与要务,是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加强皇权,故选B项。

4.唐太宗修《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仕流。

这些措施()A.加速了传统门阀贵族的衰落B.使唐朝门第观念完全瓦解C.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D.减弱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唐朝时,“欲崇重今朝冠冕”是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仕流”是指庶族通过军功也能“入仕流”,这些扩大士族范围的行为,都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势力的作用,故A项正确;扩大士族范围,冲击的是传统门阀贵族势力,但士族制度仍存在,唐代的门第观念仍盛行,排除B项;随着科举制度和均田制的推行,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在隋唐时期逐步丧失,排除C项;军功入仕,恰恰体现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相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

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

A是秦朝的制度,B是元代的制度,D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C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解析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为王,即材料中“(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的意思。

为避免这种现象,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

答案B3.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答案B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是枢密院,其管理国家军务。

答案C5.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增强C.中央集权的增强D.宰相权力的增强解析由“宋代”“参知政事”可知是宋代削弱宰相权力,故选A。

B、C两项说法准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直接”,皆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相悖,排除。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度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这符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的分布状态。

答案 A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答案 B3.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巨变,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

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个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B.唐中期安史之乱C.靖康之变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C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 C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解析元朝的行省制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划界,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以此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小初高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押题专练

[小初高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押题专练

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答案】A【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答案】D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答案】C【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玉林、柳州市模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收赋税。

游徼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A.村民自治组织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D.安全保卫机构解析:从“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知“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B项正确;教化是乡的一个职能,故C项错误;安全保卫机构不是对乡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答案:B2.州县官通常是外省来的中举者,对管辖地方的事务多无兴趣,也不愿发起长期的建设规划,于是这类规划便落到士绅的头上。

这说明士绅()A.减轻地方行政压力B.增进当地福利C.推动宗族慈善D.保护文化遗产解析:题干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地方的长期建设规划是由地方士绅来完成的,这些地方士绅筹款修建桥梁和渡口,筹资疏浚河道、修建沟渠和堤坝、改良灌溉系统,这些举措增进了当地福利,减轻地方行政压力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地方士绅可以推动宗族慈善,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地方士绅也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3.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

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

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君主专制的加强B.行政效率的提高C.决策中心的转移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不是君权与相权的博弈,无法表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政事堂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的史实,因为政事堂是议政的场所,所以表明决策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3·合肥模拟 《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解析:本题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推恩分子弟”“实分其国”等,可知是要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A项偏离材料主旨,故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2.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B.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C.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D.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解析:汉初大封同姓王使王国对中央政权造成严重威胁,“七国之乱”使同姓王失去了中央和皇帝的信任,故选C。

答案:C3. 2013·金华模考 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

”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解析: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项的表述不符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答案:D4. 2013·烟台一模 史载:“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前)司察之而已。

”材料反映的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监察地方官员C.掌管地方军事 D.掌管地方财政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汉季……刺史总统诸郡”,由此判断选A。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第2讲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2.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3.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

这主要是因为( ) 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 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 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4.有学者认为,三省合用的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

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5.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这一制度( )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6.“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小节课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小节课时

课时跟踪检测(二)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镇江期末)“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材料评价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C.秦朝的郡县制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3.(2014·盐城摸底)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其弊端日益突出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

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5.《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

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A、D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刺史只监督地方官。

C项是错误的表述。

B项符合史实,也符合“转折”的含义。

答案:B2.黑龙江模拟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

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8斛。

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

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选贤任能解析:题干汉代官秩分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下的官僚政治,官吏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其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君主控制了用人权,C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由此可排除A、B、D。

答案:C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

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丞相才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故选B。

答案:B4.《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 ( ) 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宰相由仅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表述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D表述错误;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表述有误,选B。

答案:B5.潍坊期中白居易在谈到给事中时说:“诏令有不对的地方,可以退还;司法判案不公,可以纠正;遇到申冤无门的人,可与御史共同受理;用人部门选人不当,可以和侍中一起将其辞退。

”这说明当时的给事中有 ( )①封驳权②部分司法权③监察权④人事审查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由材料中诏令退还、司法纠正、受理申诉、用人核查,可以看出当时给事中的权力有①②③④四个方面,选A。

答案:A6.北京模拟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②实行将兵法以控制军队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②中的“以控制军队”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A、B、D,C正确。

答案:C7.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明了 ( )A.郡县制因不利于统治而被废除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得到消除解析:漫画中的信息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地方,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A、B两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D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

答案:C8.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其与察举制相比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异同。

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

答案:A9.济南调研《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无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 )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有效途径解析:材料说明是否得中科举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学的标准,因而选D;且材料是说“假如”,并没有说孔夫子一定不能中科举,因而没有否定它,故A不正确;B说法错,因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而科举在隋朝出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因而C不对。

答案:D10.大庆模拟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 (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指皇帝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近官不断地外派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而又担心外派的近官失去控制,故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使之不断偏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从而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

这一过程同时也表明A、B、C 均错误。

答案:D11.长春模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可以看出内阁是介于皇帝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但要承担宰相的罪责,这就不利于部门间的协调。

答案:A12.天津模拟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的归纳判断。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以加强君主权力为核心,体现了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贞观六年(632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胄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无禄者,各减一等。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材料三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材料四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第(1)题概括时可以从中央、地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背景则要考虑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2)题这几个朝代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较优厚的待遇和严刑峻法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

第(3)题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俸禄达到合理程度,加强人的思想建设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

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

(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

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

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