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合集下载

浅谈职业教育开展内涵建设的措施

浅谈职业教育开展内涵建设的措施

浅谈职业教育开展内涵建设的措施作者:赵玉凤来源:《神州》2011年第02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充分显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就要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大力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开展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能做会管人才。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努力增加学校的社会认可程度,使学校运行处于良性循环:即有相对较高的知名度,毕业生顺利找到就业岗位,学校办学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使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具备一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重点建设几个专业及专业群;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一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

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与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建校时间短,专业构成复杂,学历结构层次多,实习实训规模小,师资力量弱,社会重视和认可程度不高等弱点,职业教育只有在短期内迅速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扭转不利局面。

对于中、高职兼具的综合型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措施:一、转变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三种精神:1.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开展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相关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三、 总 结
高职教育 就是要 校企 “ 合 作兴 校 ” . 以就业 为导 向 , 加 强 专业 建设 ; 以能力 为本 位 , 加强课 程 体系 建设 ; 以技 能 为 中 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以职业道德 为核心 , 加 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以“ 产教结 合” 为途径 , 打造一支 “ 能教 ” 、 “ 能产 ” 的 职 教 师 学结合 " 理 论 研 究 与 探 索
孟 文 魏 彦 波
2 6 4 6 7 0 )
( 山 东 商 务职 业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摘 要 : 工 学 结合 是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 也 是 高 职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本 文 以 山 东 商务 职 业 学 院数 控 专 业为例 , 从 分析 工 学结 合理 论基 础入 手 , 针 对 工学 结合 的现 状及 存 在 的 困境 , 探 讨 相应 的推 进 策略 , 更好 地推 动 高职教 育发展 。 关键词 : 高职 教 育 数 控 专 业 工 学结 合
高职 教 育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 教 育 部 关 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文 件 明确 提 出 : 要 大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 改 革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国务 院在 《 关 于大 力 发 展职 业教 育 的 决 定》 中指 出 : 职业教育要“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 校 企 合 作 的 培 养 模式 , 逐 步建 立 和 完 善 半 工半 读制 度 ” 。 “ 工学结合” 中的“ 工” 指 学生在企业 实习期 间, 作 为企 业 员 工 进 行 顶 岗工 作 , 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 ; “ 学” 涵 盖 学 生在 校 期 间 的 基 础 知 识 、 专业知识 、 技术 、 技 能 的学 习 和 人 文 素 质 的培 养 , 以及 在 企 业 进 行 的技 术 与 实 践 课 程 学 习 、 职 业 素 质 的培 养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主要 是 “ 教、 学、 做合一 ” 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 , 以“ 工” 促“ 学” 、 以“ 工” 养“ 学” , 有 利 于 学 生 的技 能 形 成 和 全 面 发 展 。 工 学 结 合 是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是 高 职 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 是 教 育 部 直 接 推 动 的 三大 制 度 建 设 之 一 。 但 在 推行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的 过 程 中 , 出现 了各 种 困难 和 问题 . 阻 碍 了高 职 教 育 的 推 进 。 二、 工 学 结合 实施 范 例 山 东商 务 职 业 学 院机 械 工 程 系 的数 控 团 队在 深 刻 理 解 学 院贯彻的“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精神基础上 , 制 订 出数 控 技 术 专 业 的 培养 方 案 。在 实 施 工 学 结 合 中 , 采 用了“ 订单 ” 培养 、 顶 岗实习、 半 工 半读 、 “ 双 证并 举 ” 等多种形式 . 而在教学安排上 , 将多种工学结合形 式规范为“ 2 + 1 ” 模式 。 将专业 理论 、 专 业 技 能的学 习和模 拟实训 、 轮 岗实训 、 顶 岗生产 ( 工作) 纳 人 科 学 的 、符 合 职业 教 育 规 律 的培 养 方 案 ,形 成 严 密 的 教学 组 织 系 统, 将产教结合 、 校 企 合 作 贯 穿 始终 并形 成 长 效 机 制 。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学会关 心 、 学会创造 , 而其核 心和基础 是学会创造 。 收效甚微 , 了少数成功案例外 , 除 工学结合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 主要 生存 、 表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3 工学结合弥 补了学校教育功 能的不足 _ 3 工学结合模 式很好 地加强 了产、 研三者之间的合作 , 学、 弥补 了学 () 1从广度看 , 还停 留在个别 的专业试点上 . 它多数专业还是 而其 停 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 r 校教育功能的不足 , 将学校 与产业 、 科研单位有 机结合起来 . 以课 堂 把 () 2 从深度看 , 仍然停 留在表层形式上。 大多数学校虽然成立专业 传播 间接 知识 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 实践 经验 、 能力为主 的 这样 , 学校 、 教师 、 学生 指导委员会 , 但专业培养计 划都是 以学校为主制 定的 . 课程设 置和 内 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 合于学生 的培 养过程 中。 容也 以理论教学为主 . 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 与社会 、 企业 建立起 广泛的联 系 . 学生也有 了一 个学以致用 , 实践创新 () 3 在企业参与方面 , 大多数都是学校的单方热情 , 乏企业 的积 的舞 台。 缺 比如 . 学生通 过顶岗劳动 . 在与社会进行 广泛交流 的过程 中获 极参与和稳定的工学结合 的长效机制 得 知识 、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4以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措 施 .
41调整 教学计 划 . 按 照加强“ 两基 ” 实验和实训 教学与课堂 教学并重 、 、 突出专业与 综 合能力训练 ( 课堂教学 实训化 。 践教学进课 堂) 实 的要求 , 对现有课 程进 行整合 ; 减少理论课 、 某些公共课 的课时 , 增加实训课程 ; 调整专 业课 中的理论性课程 和实践性课程 的比例 。 42 .调整教 学内容 在理 论性课程和 实践性课程 中 , 增加实用 性内容 : 鼓励 和推广案 例 教学 . 提倡灵活安排 案例教学 , 以截取教材 中一章 、 教学 , 可 一节 扩 大为案例教学 . 可在教学计划 中插入若干课 时的案例教 学 : 也 或在实 习、 实训 中安 排若 干课 时的案 例教学 : 或邀请兼 职的经营管理人员 、 工 程技术人 员讲授案例课 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合, 是一边在职业 岗位 中实践 , 一边在课堂 中学 习。 推行 生产劳 动 和社 会实 践相结 合 的学 习模式 ,把 工 自 20 以来 , 职业 教育 理论 界 , 06年 在 大家 对 “ 工学 结 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
合” 的内涵见 仁见 智 , 体归 纳如 下 。 具 切入 点 , 动专 业 调整 与建 设 , 带 引导课 程设 计 、 学 教
期 间有 很 长一 段 时 间走 出校 门参 加 实 际工 作 训 练 。 导 , 实现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职业教育 的 ,
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 , 类似于三 改革 与发 展要 “ 坚持 以就业 为 导 向 , 现三个 转 变 ” 实 , 明治,故又称 “ 三明治”教育模式 (ad i r 强调要“ Snwc Po h — 实行产教结合 、 校企合作 ”并再次提到“ , 大
是从 实践层 面上 看 ,仍有 很多 问题 尚待进 一 步探 究 在 19 年 1 91 0月 1 t 7E国务 院颁 布 的《 于大力 发 展 关 明晰 。本文 仅从 工学 结合 的 内涵及 实践 等方 面进 行 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发[ 91 号 )其 中明确 ( 1 15 9 5 ,
中国冶金教育
20 年第 1 09 期
刘 太 刚 李 金 桥
( 南工业 大学. 南株 洲 4 2 0 ) 湖 湖 10 0
摘 要 : 学结 合是 以培 养 学 生的综 合职 业 能 力 为 目标 , 工 在职 业 岗位 中学 习、 学 习环 境 中工作 , 在
把 学 习与工作 的结合 贯 穿 于整 个教 育教 学 活动之 中的一种人 才培养模 式 工学结 合是 我 国职业教
r m) ga 。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 类号 : 1. G7 8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1 ( 0 8)4 0 3 — 3 10— 2 92 0 0 — 0 50
目前 , 职 教 育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是 人 才 培 养 质 高 量 不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社 会 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要 求 。为 了 贯 彻 “ 服 务 为 宗 旨 , 就 业 为 导 向 ” 高 职 教 育 办 以 以 的 学 方针 , 实 提 高 高 职 教育 人 才 培养 的质 量 , 江 切 浙 工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大 力 推 行 校 企 合 作 、工 学 结 合 ,
业 资 格 证 书 和 顶 岗工作 经 历 证 书 “ 证 贯通 ” 2 三 的 1 2
合 为 核 心 , 极 探 索 和 实 践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积
方案 。


“ 三 制 ”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提 出 三 工
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 模式 , 称 “ 三制 ” 学 结 合人 才 简 三 工 培 养模 式 。
高职教 “ 育 三三制 " 工学 结合人才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和 实践
何 向 荣
( 浙江 工 贸职业技 术 学 院 ,浙江 温州 35 0) 20 3
摘要 : 目前 , 职 教 育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不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社 会 需 求 , 国 家 高 在
以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项 目课 程 开 发 和 生 产 性 实 训 结
工 贸 职业 技术 学 院开 始进 行 以任务 导 向 、 产性 实 生 训 为 基 础 的项 目课 程 开 发 与 实 践 。 经 过 三 年 努 力 , 初 步 探 索 和 实 践 了 以 项 目课 程 和 生 产 性 实 训 、 岗 顶 实 习 的有 机 结 合 为 核 心 ,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职 业 道 以 德 、科 学 的创 新 精 神 和 熟 练 的 职 业 技 能 为 目标 , 通 过 推 行校 企合 作 的办学模 式 、 做 合 一 的学 习模 式 学 和 产 教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实 施 了 学 历 证 书 、 职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之路 ,是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 展的
关键 。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发 展培 人才培养模 式 , “ 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改革与创新 。 养数 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 以千万计 实践相结合 ” 的重要途径之一 , 体现 了职业 多世纪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 、 工半读” 展的必然要求 。 的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 “ 半 党 大
课。 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 能体现专业 特点 , 如此 , 文教师又何 语
愁 学 生 厌 学 、 难教 呢 ? 课
普 通 话 是 其 专 业 必修 绘 画 是 该 专 业 的 主 科 , 课 , 标 准 的 普通 话 解 运 用 应 用 数 学进 行物 流 用 而 古 建 筑 是 一 种 很 好 说客 观 事 物 是 该 专业 管 理 是 其 专业 培 养 目标 结 的 创 作 素 材 ; 画 是 用 学 生 的 基 本 功 文 的 之 一 ;本 文有 大 量 的 以 绘 本 △ 画 面 描绘 事 物 , 文 是 特 点 是 运 用 书 面 语准 语 言文 字 为 载 体 的数 字 口 本 占 用 文字 描 述 事 物 ; 者 确 、简 洁 、易懂 的 说 明 运 算 ;二 者 共 同 点是 : ' 、 、 二 的共 同 点 是 : 是 让 读 客 观 事 物 ; 都 二者 的共 同 都 体 现 数 字 语 言对 人 们 者 熟 知古 建 筑 。 点 是 : 要 求 准 确 的使 生活 有 重 要 意 义 。 都 用语言。
一、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 准确把握职业 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教育规律 的教 职业教育 实行 “ 工学 结合 、 半工 半读 ” 进 “ 工学结合 、 工半读 ” 半 人才培 养模式 的 二、 建立“ 工学结合 、 半工半读” 人才增 推进 “ 学结合 、 工 半工半 读” 的人才 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培 养 的 特 点 是 培 养 il 学 生 的 )练 i 职 业 技 能 . 为 企 业 生 产 建 设 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务 提 供 适 用 人 才 传 统 的 以 课
堂和学校为 中心的教学方式 . 难 以 培 养 训 练学 生 的高 技 能 .
院 .与 海 信 集 团 合 作 成 立 了 海
我 国 的 高 职 教 育 自上 世 纪 8 0年 代 起 步 . 历 了 近 2 经 0年 的 艰 难 探 索 . 现 正 步 入 一 个 飞 速 发 展的 新阶段 20 0 5年 全 国 高 职 院 校 19 0 1所 . 职 院 校 占 高 高 等 学 校 总 数 的 6 .% . 高 职 院 09 校 在 校 生 6 0万 . 占 高 等 教 育 6 在 校 生 总 数 的 4 .% 。 可 以 说 . 38 近年 来 我 国高 等 教 育办 学 规模
信 工 艺 质 量 班 .与 交 通 银 行 合
构 . 体 育 、 共 英 语 、 共 数 将 公 公
学 、 课教 师全 部 下移 至 院 系 , 两 根 据 院 系 的 专 业 特 点 开 展 体 育 、 语 、 学 和两 课 教 学 , 外 数 特 别 是 两 课 教 学 与 实训 教 学 、 与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 与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提高 相 结合 .促 进 了学 生职 业 能力 的提高 。
是 通 过 大 力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而 实 现 的 . 高 职 教 育 成 了 支 撑 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 壁江 山 ” 半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工
合 ” 实 训 教 学 思 路 的
( ) 立 具 有 高 职 教 育 特 一 确 色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高 职 院 校 属 于 “ 学 、 务 ” 院 校 . 才 教 服 类 人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三年制学生工作不 少于 一年 , 工作 中学 生 在获得 劳 动
报酬 的同时积 累学分 。该模 式 有 助 于保 证 学 习 和工 作、 当前经历 和未来 职业 的一 致性 , 也会避免 职业教育
中课 堂操作 和纸笔演练 的抽 象模拟弊端 。美 国合 作教
育也 广为人 知 , 高等职业教 育在社 区学 院进 行 , 实行合 作教育计划 , 生学 习与工 作 同时 进行 。参 加实 习 的 学 学生可以获得报酬 , 学校可 以节约教 育资源 , 企业也从
教育 以岗位需求定 向, 以企业标准评 价和约束 , 将有 利 于零 过渡实现“ ” 工 ” 学 与“ 身份 、 经验 、 技能和资格的对
接与转换。
和发展奠定 理论 和 实践 的双 重基 础 。无 论 是古 语 中
“ 纸上得来终 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身体力行 的劝谏 ,
还是“ 见之不若知之 , 知之不若行 之” 强调践行 的教诲 ,
维普资讯
2O O8年 3月
第2 7卷 第 3期
黑 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nlf eogagC lg f dct n ora o injn oeeo E uao H l i l i
Ma.0 8 r2 o Vo . 7 No. 12 3
高职教育 中“ 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李 丽 清
( 龙 江 广 播 电视 大 学 , 尔滨 108 ) 黑 哈 500

要: 从历 史上 看, 工学结合的教 育思想在 国内外的教 育理论界 由来已久 当前 高职 院校 中工学结合 的教
育模 式在 国内外的 实施较为广泛 , 有效实施要 求时空保障、 其 社会 支持 、 渐进推 行和情景 真 实。在 高职教 育中工学 结合 教育模式要 坚持育人为本 、 校企合作 的主体性 原则。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 高等职业教育 ; 育模 式 教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

近年来 。 随着高职教育扩 张到 一定 的程度 , 各商职 院校 已 逐 渐将办学重 心转移到学校的 内涵建设 上来 。这是高 职教 育 发展过程 中必 然的一个转折 点 , 也是 当下 和今后 高职 教育发 展的主旋 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 人才需求 的不 断 发展 , 高职 的工学结合人 才 培养模式 不 断被大 家所共 识 。在 进行一 系列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教学 内容 等改 革的同时 , 人 们也关注 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起指导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键人 物—— 教师 , 而教师 的核心 内容在 于其专业 发展 。工 学结合 教育模 式对 高职院校教师提 出了新的 挑战 , 时也促 使 了高职 院校 同 教师专 业发展内涵的新变化 。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 式下探 索高 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内涵是 高职院校加快发展 的必然 要求 。 不同研究者对教 师专业发 展的内涵理解大体 上可分为两 种, 一种从 对教 师专业 发展 概念 的认 定 , 阐述 对其 内涵 的理 解, 一种从 对教师内在不 同素质 结构进 行分 析 。本文试 图 】 从后 者来探讨在 工学结合 教育 模式背景下高 职院校教师专业 发展 的 内涵 。高 职教 育在我 国的发 展历史 较短 , 于高 职院 对 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研究 也缺乏 系统 性 , 同的研究 者根据 高 不 职院校教 师的特殊性 , 出了 自己对高 职 院校教 师专业 发展 提 内涵的理解 。李 庆原 等从教 师专业 发展 的三个 基本 范畴 : 专 业知识发展 、 专业技能 的娴熟 和专业情感的健全 出发 , 结合高 职教育独特 要求的特定专业 素质及 技能 , 出了高职 院校教 提 师专业 发展的内涵 : 文素养 、 人 知识 、 探究能力 、 研究能力和较 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等I。郝立宁等通过对高职教师 自身应 引 具备 的素质的访谈进行编 制量表 , 过对 量表数 据 的统计综 经 合分析 , 出高 职教师的素质结 构 主要为 : 得 职业道 德、 业 服 企 务、 就业指 导 、 专业开发 、 学术 研究 5个方 面 J 。叶小明通过 对传统 教师专业发展机理 的批判 和反 思 , 出了 自己的高 职 提 教 师专 业发展 观 : 以教 师专业 自主 发展 为核 心 ; 双 师” 以“ 资 格 为 目标取 向; 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 ; 以职校 、 大学 、 业 企 ‘ 三元 ’ 合作为培养模式 ; 以多样发展 为途径 和 以 自我评价 为 主体 。总体来看 , 研究者 对于高 职 院校 教师 专业 发展 的内 涵 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来 考虑 : 论知识 , 理 专业技 能教 育 , 教 学 能力 , 职业道德等。本论 文主要 以工学 结合 教育模 式为 背 景 , 过对 高职院校教师 的素质结 构 的分析来 探讨 高职 院校 通 教 师专业发展 的内涵 。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下高职 院校教 师的素质 结构 我 国没 有建 立具有高职 特色 的教师资 格认 证制度 , 职 高 院校教师 申请教 师资格 是依 附于普 通高等 院校 , 因此对 于高

高职“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 , 生在校内以受教 育 学 者的身份 , 根据专业 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 2 工学结合实训 的教学方法 I 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 习活动 , 在校 外根据 市
计划 , 企业专家被聘 为学院 专业管理委 员会成 工学 结 合模式 的重点 是教 学过程 的 实践 员参与审 定教学计 划 校企双 方在共 同办 专 场的需求以 “ 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 性 开放性和职业性 , 实验、实训 、实习是 三 业、配备师资 、 配备实训 设备 、编 写教 材、开 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 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 目的 个关键环节 。因此 , 职业技能教 育需 要有一个 辟实训场 所等各 方面 全面合作 。 层级 安排 : 网站的连结 深度 不宜过深 , 以 代的 , 这样 的教 学方法不仅仅是 专业知 识的传 校 的 数学 教 育的 水 平 。 免学 习者 迷失 干过干 繁多的资 料 中。最理 想 授 , 答疑解惑 ,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 , 教师的思 的连 结 方式是 让 学生 在 网面 中的 任何 一 层 、 维方式 文化 专业修 养思想 品德对学 生的一 种
工学结 合实训教学的基 点是校 企合作 , 按 资源是 由高职 院校 自己所能控 制的 , 且把学 并 变。人 才培 养专 业 目标 以就 业 为导 向 , 据 根 职业 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 要求 , 参 校企合 作的程 度可分 为三种形 式 。第一是 学 生在 学校 的专业技 能实践 性教 学工作 由学校 照相关 高级职 业资格标 准确 定。课 程教学 内 训在 企业 。 即学生 进工厂 , 训课 全部在 车 教 师为主承担 , 实 随着学生 规模的扩 大 , 既懂 理 容从职业 岗位 ( ) 求能 力和职业 资格标 准分 间授课 , 业教师 与学 校教师交 替授课 , 群 需 企 企业 论又会技能 的 “ 双师” 型教 师是少之又少 , 很 析入手 。以 能 力为主 线 , 行课 程结 构和 教 环境与学校环境结 合 , 进 企业资源 与学 校资源结 难提 高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 力 , 一些 模拟 实训与 学设 计 , 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标相适 应的 合 。第 二是学 训在 学校 。即 企业 进学校 , 构 企 市场 经济 中企业的实际 脱节 , 为学 生提供校 而 专业基 础知识 、实践技 能 、文化素 质教学 课 业 的 设 备 、技 师 进 入 学 校 ,与 学校 共 建 教 外 实习的实训基 地多数很难 到位 。 程体系。工学结 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 室 、实训室 , 校教 师与企业 教师交替授 课 , 学 切入点 , 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 , 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环境 与企业环境 结合 , 校资源与企业资 学 工学结 合模 式要求高职院 校开放办学 , 应 充分 利用好学校 、企业 各 自的办学资源 , 主动 与行业 、企业联 系, 要总结并深化 自己原有的 产学合作 、工学 结合的特 色 , 加强校企 合作 ,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突出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

为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谋求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好局面。

[关键词]工学结合服务合作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学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彰显特色的内在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

一、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前提目前,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合作。

但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在合作深度与层次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目标相距甚远。

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只要校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企业实习,就算是实施了“工学结合”模式了。

其实,“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开发,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因此,为使“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实行,高职院校要做到“七个合一”:一是“生产、教学合一”,即把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教促产、以产养教,形成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二是“做、学合一”,即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将参加社会实际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其工作过程就是实训过程,工作内容就是学习内容。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i gmo eo o a o a d c t n V ain ol g ss o l t n t e e c o e a o i ne p ie n a e n d f c t n e u a o . o t a c l e h u d s e gh n t o p r t n w t e tr rs sa d tk v i l i c ol e r h i h f la v tg f e o r e n ie a d o t d o e e t u t ae su e t b e mo e o w r i gwh l s d — ul d a a e o s u c sisd u s e c D g , oc l v t t d n s y t d f” o k n i t y n r n i i h e u i g , n u oma et e a a t o t er q i me t f a e t fo e tr r e , n n l mp o e v c t n n ” a d t st k m d p e u r h h th e n so l ns r m ne p s s a d f al i r v o ai a t i i y ol
四川 工程 职业 技术学 院学
高职教改前沿 主 :能 持袁 先
J U N LO IH A N N E IG T C NC L 0 L G O R A FS U NE GIE R E H I^ L E E C N c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杨 锑
2 10 ) 06 9
f 键词]工学结合; 关 :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中 图分 类号 : 1 .1 文献 标识码 : G7 2 9 A
文章 编号 : N字 0 — 0 (0 )1 0 8 0 CK 7 0 52 1 0 — 0 — 4 0

对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对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习、 再 实 习的 人才培 养模 式 。 其 实质 是
学 校和 企业共 同承担 起对 学生 的培养 任务 。 二、 高职 院校 实践 工学结合 人才培
养 模 式 的 作 用 和 意 义 1 . 增 加 实践 锻 炼 机 会 . 强化 专 业 知 识 学习
升 了他 们 的工作 责任 心 和 自我判 断 能
三、 当前高职院 校工学结合 未能深
入 开 展 的 原 因
作相 结合 。促 使学 生熟 练 掌握 操作 技
能 学生 只有领 略了企 业以及 岗位的管
由于受诸 多主客观条件 的制 约 . 许
提 出“ 产教结合 、 工学 结合 ” 。2 0 0 5年 1 O
月2 8日, 《 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 展职业教
入地开展 . 具体归纳如下 : 1 . 理念 认识 不清 . 缺乏 顶 岗实 习期
间的 有 效 管 理
育 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 和课
堂为 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 学结合 、 校企合作 。根据《 国务 院关 于大
的技能型人才 。
2 . 优化 社会 资 源 . 促进 “ 双师 型” 师
力 。校企 合作 、 工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式
能够深 化学生对 职业角色 、职 业选择 、
2 . 实践环 节薄弱 . 人 才培 养的 实 习
资源与教 学需要不 匹配
职业实践 的认识 . 帮助他们 开展学业 生
涯规划和 职业生涯设计 . 进一 步明确 学 习 目的 , 端正学 习态度 , 拓 宽就业 渠道 . 为有 针对性 地教 学 、 实践、 就 业选 择提
所谓工 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 . 是指 作 为培 养方 的 高职 院校 与作为 用 人方 的企 事业单位 . 针对社 会和市场 需求共 同制订 人才培养 方案 , 并在师资 、 技术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 工 学结 合 、 三学期 制 ” 研 究 的 内容及 解决 的问题

创 新“ 工 学 交替 、 三 学期 制 ”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 背景
1 . 改革 的主要 内容 。 课题组调研 了企业对相关专业人 才 的需求标准与现状 , 总结了学 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快速 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 在实践教学中, 边研究边实践 , 边 应用边推广 , 逐步创建 了“ 工学交替 、 三学期制” 的高职人 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 目的,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 , 构建“ 工 学交替 、 三学期制” 的高职教学模式 。即构建社会实践学 期、 顶 岗实习学期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期 , 实现真正 的工学交替。 ①进行机制改革 , 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保证。 “ 工 学交 替 、 三 学期 制 ” 改革 的实 质是 模 式推 动 人 才培 养 培 养方案的改革 , 确保高职生在校期 间的顶 岗实习 、 职业 素 质提高与在岗经验。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 , 建立
的重 要 手、 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 与联 动的机制 , 共 同推进创新型、 实践型的人才培养 。 ②创新工 学结合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 建设 。各个专业建立 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 在工 学结合实践中聘请企业 、 行业部 门的高级管理 、 高级工程 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 , 参与学校 学校附近的苏州泥塑传习所 , 欣赏精美的传统泥塑作品, 进 步体会苏州泥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 顶岗实习背景。 顶岗实 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校企合作在互利互赢 中不 断深化 的必然趋势, 是广大高职生顺应社会发展渴望早 日 成才的必然要求 , 是工学结合 、 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育理 念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的必然结果 , 也是学校拓展内涵 提 升质量 的必 然选择 。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就 业 指 导
CAR E H I N E R OR ZO
对 高职 “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工
焦 永 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类型,担 负着培养社会 主义生产 、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 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 才 ,因此应用性和职 业性是 高职教育人 才培 养的根本出发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 模式正是培 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是 “ 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 ,应该是 “ 社会需要什 么专 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 ,专业采用 “ 宜宽则宽 ,宜窄则窄,
宽 窄 并 举 ” 的 原 则 进 行设 置 。

开展 “ 工学 结合 ” 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 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 并将二者作 为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的有机 整体 ,贯穿于高职教 育活动 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 出校 门的首选工作是企 业~线 的技术性劳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就 不能直 接适应工作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 求高职院校在教 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 业作 为学生技 能训练的基地 ,实施 “ 校 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毕业后零 距 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工 学 结合 有 利 于 学 生 掌握 科 学技 术和 现 代化 生产 的操 作 . 要 求 ,保 持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在 当今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发 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 ,高职教育必须与之 相适应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 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 ,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 2 工 学结合有利 于对 学生进行 思想教 育和职业道德教 育。 . 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可 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 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 实际 ,接触社会,了解我国 目前处 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 立竞争意识、仓新意识 、 树 0 服务意识 , 增 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 。 5 工学结合 使高职教育直接 为企业生产服 务。在工学结合 . 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 以发挥其师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与生 产实际紧密结合 , 解决企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革新。 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 时期 ,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 力,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如果校 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使 工 学 结 合过 程成 为推 动 企 业技 术 进 步 和 生 产 发 展 的过 程 。 当然 ,开 展 工 学 结合 ,需 要 企 业 为教 学 提 供 工 作 场 所和生产实训条件 ,而学生通过 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 的技 术 性 劳 动 ,协 助 其 进 行 生 产或 建 设 ,并 产 生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摘要]“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三种层面的意义: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这也是造就和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影响一、“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题解“模式”这个词,在不同学科或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指向的含义。

英文model 可以有“模型”“模式”“典型”等意义。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模式”常表示为“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情况的简化形式”和“能够表示社会或自然清静得实在的或假设的智力构架”。

在一般汉语语义中,“模式”也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本文“人才培养模式”之“模式”概念,是以一般语义为基础的、具有行为科学意义的概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某种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范式,也是某一类型的育人教育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及为实现这一特定育人目标而设计的、符合这一类型育人规律、特征的智力构架(包括结构、功能、制度、关系、原则等)、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模式”创立和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与其说依赖于对现实的可靠反应,不如说取决于对问题提出恰当的方法论或研究方式,如指明关系,阐明思想及提出观点等”。

因此,本文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具有三种层面的意义:其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其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抓好高职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高职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意 义 上 的 职 业教 育 , 是 主 要 满 足 了 高校 扩 招 的 需要 . 足 而 满 了学 生 上大 学 的 需要 。高 职 教育 要 办 出 自己 的特 色 和 水 平 ,
真 正 被 社会 广 泛 认 可 . 为一 种 独 立 的 、 成 无法 替代 的 高 等 教 育类型 , 须从根本上 转变办学理念 、 必 明确 办 学 方 向 . 力 努 进 行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创 新 1 6号 文件 进 一 步 明确 指 出 把 构 建新 的办 学模 式 、 实提 高 教 学 质 量放 在 首 要 的 位 置 切
展。 已达 到 相 当 的 规模 , 职 院 校 数 、 招 生 数 、 校生 数 在 高 年 在
定 的办 学 规模 。在 大力 整 合 课 程设 置 、 加强 校 内 实训 条 件
建 设 、 加 实 训 环 节 的 同时 .05年 , 院利 用 场 地 资 源 优 增 20 我 势 , 进 了一 家 汽修 厂 , 现 了校 企 间教 学 经 营 一 体 化 。 汽 引 实 修 厂 除 了 保 证 正 常 的教 学 外 。 社 会 开 展 日常 服 务 业 务 . 对 业 务 中遇 到 典 型 案 例 . 随时 让 学 生 参 与 其 中 . 大 调 动 了 学 生 极 学 习 积 极性 . 高 了学 生 的 技 能水 平 。 学 生 深 切感 受 到所 提 使 见 即所 学 、 学 即 所 用 。 同 时 , 们 非 常 重 视学 生校 内学 习 所 我 与 实 际 工作 的一 致 性 . 六学 期 安 排 全 部 学 生 到 汽 车 制造 、 第 汽 车维 修 以及 销 售 单 位 顶 岗 实 习 .做 到校 内成 绩 考 核 与 企
中 图分 类 号 : 71 G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 5 8 2 1 ) 5 0 8 0 101 7 1 ( 0 0 0 — 01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既要防止单化,又要防止片面性 工学结合既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善 于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

工学结合的效果
是大学但又像企业 是教师但又像师傅 是学生但又像员工 是课堂但又像车间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 融合
个人体会
观念转变是前提 人才培养是目的 课程建设是重点 工学结合是难点 师资培养是关键 管理创新是保障

不断细化的建设思路
指导性文件的变迁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 90年广州会议 -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 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工作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改革,提高 教学质量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的意见【2002】2号-第一次高职教学工作会 议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基本思路:以教学思路、观念改革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注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解读
1、回答了两个问题 层次与类型之争 姓高和姓职的问题 2、明确了一个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 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 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实现方式: 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专业改革——设置; 技能鉴定——双证书 课程建设——联合开发。根据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 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信息技术,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培训,技术 服务 基地建设——建设主体多元化,校内生产性实训,校 外顶岗实训
报告六: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研 究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 所所长 赵志群
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系统化课程 区别
获取事实性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在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 工作” 以(工程)学科结构为基础→经典型工作任务结构 为基础 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教师团队对某部分的 学习内容负责 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与工作有直接联系 学习进程由老师安排→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参 与学习进程安排
我国高职院校的战略任务
重振中国的技术教育,了却中国人几百年的 痛 重构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形成两条高速公 路 重塑中国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一种再造生产力和再造产业链的 “生利”教育
工学结合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 职教育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科型大学的本 质属性
报告八: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与教学改革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姚和芳
报告九: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国 家示范性建设之路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周建松
着重介绍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的办学实践——实 现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保障机制 总结为十二个“三”
三位统一的价值理念
做学生欢迎之师 创社会满意之校 育时代有用之才
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07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专题汇报 许丹雅
会议特点
规模空前:出席人数:638人 参加院校:373所 观点精辟:演讲人11人 形式新颖:专家嘉宾互动,提问二十几人次。

论坛影响
中国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推进器 中国高职教育新思想新观点的孵化场 中国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交汇点

报告四: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问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姜大源
评估是对过去的总结 示范是对未来的设计 工学结合不是拷贝一个企业,而是“源于企 业,高于企业”

报告五:新时期机械职业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探索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教育发展 中心主任 孙长庆

人才培养定位: --知识技能型人才 --复合技能型人才 --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方和谐的办学生态
行业、校友、集团和谐生态
三元合一的发展模式
就 业 立 校 服 务 强 校 合 作 兴 校
三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现代银行优秀柜员高地 农村金融应用人才重地 一线商务服务人才要地
三个零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教师与学生零距离 毕业与上岗零距离
三关学生工作体系
关爱学生进步 关注学生困难 关心学生就业
报告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 性院校建设方案汇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洪一

示范校建设的思路与特色 --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走特色发展之路 --走国际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示范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观念转变是前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目的 --课程建设是重点 --如何落实工学结合是难点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管理机制创新是保障
师资队伍——开放性,职业性,专任教师顶岗 实践;加大来自一线教师比例,任职标准, 准入职度 质量保证体系——自身体系建设,评估,就业 率与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质量,职业 素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落实情况,专 兼职结合教师团队建设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扩大宣传,班子能力 建设,规范办学
报告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服 务高职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刘志鹏

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四个关键点: --能力本位 --教师能力 --实训条件 --学生考核
报告三:高职教育示范建设的若 干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李进
提倡三种学习方式: --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与“信息相贯通”的学习 --与“城市精神相结合”的学习 建设新型的“相互作用大学” 报告内容展示

报告一:理清思路,推进改革,提高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 副处长 林宇
精辟地阐述了中国高职教育“层次与结合类 型”、“姓‘高’与姓‘职’”的关系 提出内涵建设的实现方式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高职发展的基本情况
规模(2006年教育统计) -普通专科院校1147所(2000年442所),其中 职业技术学院981所;成人高校444所(2000 年772所) -普通专科院校专任教师316299人,其中职业 院校专任教师266609人;成人高校专任教师 81403人。

七个转变




跟着社会走到领着社会跑 “理论+实践”的经典高职教育模式到学习工厂 就业为导向到就业能力为导向 求知、求技到又要求善、求美 一般性的高技能人才到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从千校一面到特色立校
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
规模大发展来到了 质量大提高还未到来 三大难点、重点问题: --职业素质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条件(普通专科,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 校) 占地面积/万平米:43154,36650;6935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907722,2480803; 708533 图书/万册:33816,27787;8785 基本形成每个地方1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格局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逐步成为高职高专的主力 军。

工学结合的内涵

基于生产的学习(基于学习的生产) 工科:基于生产;基于技术;基于工艺;基 于流程 应用文科:基于实务;基于流程;基于案例; 基于问题 艺术设计:基于设计与制作技术与务实
课程内容设置
基于职业岗位的分析和具体的工作过程,以 典型的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 表现特征: 再现真实工作过程 实施真实工作任务 生产真实工作产品
三品牌建设战略
金融高职第一品牌 财经高职著名品牌 全国高职知名品牌
报告十: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吕景泉
高职教材建设原则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原则 --体现现代教法的学法原则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原则 --体现编写形式创新原则 --体现国际化原则 --体现“整体”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 主要收获 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战略任务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
三化教学改革思路
专业特色化 课程精品化 实训真实化
三导向师资建设方略
职业化 硕士化 双师化
三维文化育人体系
诚信文化育人 金融文化育人 校友文化育人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年实现规范(2001-2003) 五年形成特色(2001-2005) 八年争创一流(2001-2008)
三大宏伟办学愿景
培育优质银领 建设示范学校 打造百年品牌
高职高专经历的三个阶段
三教统筹 管理上,过去分属成教司、高教司、职教司, 现将高等职业教育划归高教司,成立了高职高专教 育处 规范管理 启动了高职高专教学评估 指导性专业目录的下发 内涵建设 以14、16号文为标志加强内涵建设,概括为一 点一面的工作,即示范院校(28所)与953所高职院 校的关系。16号文旨在指导面上的工作。


招生(合计,普通+成人) 1990年 73.5万人(92.9+44.4) 2000年 229.5万人(104.6+124.9) 2006年 399.6万人(293.0+106.7)

在校生(合计,普通+成人) 1990年 219.8万人(74.3+145.5) 2000年 498.03万人(216.1+281.9) 2006年 1108.4万人(795.5+312.8)

深圳职业技术学 型

每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都要站在更高的历史 高度来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发展 --站在我们国家面临第三个经济增长期的 历史高度来思考我们的责任 --站在不仅为地、更要为全国做出更大贡 献的历史高度来盘点自己的任务 --站在率先建成高水平示范校的历史高度 来谋划未来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