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https://img.taocdn.com/s3/m/2e6ec6c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8.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https://img.taocdn.com/s3/m/8afa28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c.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沧浪亭”,后因得主溥仪的点化而得名“拙政园”。
这座园林占地约为5.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中部是最主要的景点,包括了白塔、景德楼、翠鸟楼等建筑。
东部的特色是漫步的长廊和见证历史的展览馆。
西部则以静谧的花园和复古的建筑为主。
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原则之一,即以水为中心。
整个园林布局围绕着人工湖展开,湖水被半抱园的布局环绕。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小岛,名为柏梁亭,是园林的最高点,也是游人欣赏湖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湖水之外,还有许多小溪、小桥和人工山石,它们与植被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景观。
除了水景,拙政园的建筑也是园林艺术的亮点之一、园林内建有多座楼阁、亭台和假山。
白塔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它是园林中最高、最精致的建筑之一,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拍摄点之一、景德楼则是一座仿古建筑,它用红木和瓷砖来装饰,展示了传统的工艺美术。
翠鸟楼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木结构亭子,提供了俯瞰园林的绝佳视角。
拙政园的设计还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整个园林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和石头,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
园林内也设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的核心是以水为中心,水景与建筑和植被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园林内还有多座精致的建筑和花卉、草木展示。
此外,园林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拙政园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欣赏和学习。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01638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d.png)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4a9b8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9.png)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艺术特色,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一深邃高雅的意境1. 用诗词典故表达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 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拙政园的小沧浪,其景观意境取自于《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我足。
”用沧浪之水洗涤冠缨和身体的污垢, 比喻超脱尘世、志趣高洁。
苏州沧浪亭的始建者苏舜钦“除名为民”后,自水竹林木之中, 从风光月影之间, 感悟到人生的真趣, 终于有“仕宦溺人为至深”这样的感叹。
他以“沧浪”之名昭于众人, 借以抒发对官场的厌弃, 表现自己的清高和觉悟之后的畅快。
古代不少名园的主人都有类似的境界。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把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用比拟、联想来表达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 一在园林自身, 一在赏园者的心中。
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山水泉石以及植物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也是对园林意种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和“远香堂”的题名, 也是寓意深远。
“留听”与“远香”, 一主听觉一主嗅觉,与此两处观荷的用途并无直接联系。
“留听”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诗集)“远香”则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这两个题名既点出了两处景点的风景特色,又将视觉、听觉、嗅觉沟通在一起, 含蓄地表达了园主洁身自爱、不媚权贵的清高气质, 情景意融于一体。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雅致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雅致](https://img.taocdn.com/s3/m/b7d22f4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8.png)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雅致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区留园路,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雅致。
拙政园最早建于元代,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建。
它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心大花园、东西一对院落和别墅组成。
整个园林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布局。
从入口进入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人来人往,园内的景色显得格外宜人。
穿过桥头,就进入了大花园。
大花园是整个园林的中心区域,占地面积最大。
园内有曲桥、流水、假山和花木,构成了一个自然而又精致的景观。
在春天,花园里的梅花、樱花和杏花盛开,清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夏天,园内的荷花池荷叶茂盛,花开一片红艳。
秋天,果树上的果子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像一片火焰,非常美丽。
冬天,白雪覆盖在园中,园林显得宁静而壮美。
不论何时,来到拙政园都能感受到园林雅致的氛围。
园内还有东西一对院落,分别称为东园和西园。
东园主要由花亭、流水、假山以及殿堂组成,呈现出古典园林的风格。
西园则更注重宜人的感觉,有小桥流水,还有迷宫般的小巷和错落有致的建筑。
无论是东园还是西园,都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除了大花园和两个院落,拙政园还有别墅区域。
别墅是园主休闲居所,也是园林的一部分。
别墅周围环境优美,有花草树木和小池塘。
园内的建筑融合了南方园林建筑的精致和北方建筑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拙政园的园林雅致不仅体现在其美丽的景观上,还体现在其巧妙的布局和精巧的建筑上。
园内采用了许多园林设计的技巧,比如借景、错落有致的布局等。
园内的建筑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
园林中的假山也是一大特色,它们的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增添了园林的韵味。
拙政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园内,游客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https://img.taocdn.com/s3/m/7f4910cd10a6f524cdbf857d.png)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学期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 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e5de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e.png)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明代私家园林以其精致细腻的理景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些园林以自然为蓝本,巧妙地运用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苏州拙政园作为明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理景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旨在浅析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深入探讨其独特的理景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简要介绍明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和艺术特色,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将详细阐述其理景艺术的具体表现,如山水布局、建筑配置、植物种植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拙政园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探讨其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炼和重组,创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哲理意蕴的园林艺术境界。
本文将对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实践和应用。
二、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不仅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为御史王献臣所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园名中蕴含着园主王献臣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献臣死后,园子几经易主,历经沧桑。
至清代,拙政园更是得到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和布局。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完整版)苏州拙政园分析
![(完整版)苏州拙政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2408d87375a417876f8f0d.png)
苏州拙政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8415c0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0.png)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e6329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4.png)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
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
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
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
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
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9c5f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c.png)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1. 引言1.1 引言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城西北隅,是一座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澹园,后由清代官员办公整修,更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独特的岩石构造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拙政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恬静、淡泊、秀丽的意境,被誉为“吴中第一园”。
本文将从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历史沿革、意境构成手法分析、意境表现手法和意境传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苏州拙政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此地原为贾宅,后来改建为园林,是一位文人贾樟所建。
贾樟是明朝末年的大臣,他在政治上多次被贬谪,因此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园林建设之上。
据传,贾樟在建造拙政园时,不拘一格地将各种建筑、园林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包括了贾樟的个人情感和政治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对园林的热爱。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园林的建立,更是文化、历史和人文的结合体现。
2.2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明代,当时这片土地是一处前朱雀山的余脉。
后经过几代人的改建、扩建,在清代康熙年间最终形成为今天的规模。
最初建园者是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周晋曾,他在位时将这片园林改建为私家园林,并取名为“寄畅园”。
此后,园林先后易主,历经变迁,直到乾隆年间由全国着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等文化名流景云先生购得,进行了重修扩建,并将园林改名为“拙政园”。
景云先生在园林中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元素,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集园林艺术、诗词书画等文化于一体的园林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62fa7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b.png)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一、引言拙政园是苏州市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极品”。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全面介绍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游览信息,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宏伟的古典园林。
二、历史背景1. 造园背景拙政园建造于明代,始建于176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苏州市长吴永泰出任江苏巡抚,他将该地改为私宅,并亲自主持造园工程,使拙政园得以诞生。
2. 命名含义拙政园原名为“蒙求园”,后更名为“拙政园”。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希望通过构建这座园林来抒发吴永泰自身政治理念的拙朴和诚实。
3. 历史沿革拙政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更名的过程。
1841年,英军入侵苏州,拙政园受到严重破坏。
1860年,拙政园被改为私宅,并更名为“摄政府”。
1950年代以后,拙政园开始逐步修复,并对外开放。
三、设计特点1. 布局与结构拙政园占地约5.2公顷,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以明湖为中心,结构松散;而西园则以山为主,布局严谨。
园中有多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2. 园林元素拙政园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园内有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垂柳倒影在湖面上,石桥曲径相交,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景致。
3. 文化内涵拙政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内有丰富的文人墨客题诗题画,还设有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共同风采。
四、游览信息1. 开放时间拙政园全年对游客开放,每日的开放时间为上午7点30分至下午5点。
2. 门票信息拙政园门票分为普通票和优惠票两种。
普通票价格为80元/人,优惠票价格为40元/人(学生、老年人、军人等)。
同时,园内还设有讲解员服务,讲解员的费用为100元/团。
3. 游览路线拙政园游览路线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
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游览路线,也可以选择跟随讲解员进行有导览的游览。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8355942e3f5727a4e96288.png)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d989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b.png)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江苏苏州市,是一座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拙政园采用了独特的造园手法,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下面将以四个方面来描述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首先,拙政园的造园手法独特地运用了水景。
拙政园占地面积较小,但其水面面积却占到了整个园林面积的1/3以上。
水景在拙政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人工开凿的小溪、塘泽、池水等,营造出了一片宛如绘画般的水墨世界。
水景以清泉晶莹、湖泊广袤、石壁嶙峋等形式展现,流动的水涓涓绵延,形成了拙政园独特的景观特色。
其次,拙政园的造园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地势。
拙政园地势起伏不平,园内有小山、小岛等地形,巧妙地将景色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立的景观区。
同时,拙政园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让整个园林景色更加丰富多样。
在拙政园的设计中,山、水、林、亭、廊等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卷。
再次,拙政园的造园手法讲究了空间布局。
拙政园按照"远离喧嚣,静谧宜人"的设计理念,将整个园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园有亭台楼阁以及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宜人闲适的氛围。
后园则更具隐私性,有亭台、假山、水榭等建筑景观,让人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通过这种前后区分的空间布局,拙政园创造了一个有序而丰富的园林空间。
最后,拙政园的造园手法注重了细节的处理。
拙政园以小巧精致的建筑、精细的装饰和精心挑选的材料,呈现出极高的审美水准。
园内的假山、石桥、廊亭等都非常精致,且形态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同时,园内的花木栽种、花径铺设、摆设、花器以及石刻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精致与美感。
细腻的手工艺术与园林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拙政园成为一座美不胜收的艺术殿堂。
总之,拙政园的造园手法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巧妙地运用水景、地势、空间布局和细节处理等手法,拙政园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到魅力。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0cf7b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0.png)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1. 引言1.1 介绍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冠”。
拙政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为一座私家园林,后几经变迁,成为公共景观供人们参观游览。
拙政园占地约0.8公顷,虽然规模不大,却以精致的建筑、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意境而著称。
园内有精致的假山、清幽的池塘、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处处透露着古典园林的韵味和气息。
在这个小而精致的园林中,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心设计的细节。
拙政园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主人的修养和品位。
每一处布局、每一处景观都体现了园主的艺术追求和对自然的理解。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珍品,也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布局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通过对拙政园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以及园林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00字】1.2 提出意境构成手法分析的研究主题提出意境构成手法分析的研究主题是对苏州拙政园这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其意境构成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在设计布局、景观营造、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深刻内涵。
通过研究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可以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探讨古代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古人对自然、人文和生活的理解与体验。
通过深入分析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魅力和审美韵味,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园林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对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拙政园的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是其意境构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拙政园整体设计以水池为中心,围绕水池建造了多处建筑和园林景观,形成了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致。
建筑赏析之拙政园
![建筑赏析之拙政园](https://img.taocdn.com/s3/m/405b952c482fb4daa58d4b15.png)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江苏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城内东北街,苏州最大的名园。
它不仅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其后400多年,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此园总体仍不失明代遗风。
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份。
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东部现以草地为主,凿池垒山,遍植树木,缀以天泉亭,秫香馆、兰雪堂诸建筑,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
中部面积约18.5亩,池水面积占1/3。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c9f61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6.png)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一部由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所建造的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
其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都融合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本文将从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一、以水为主要的意象拙政园以水为主要的意象,园中布局的池塘、小桥、流水、湖泊等都给人带来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水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流动、自由和生命的力量。
这种以水为主要的意境构成手法,使苏州拙政园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苏州拙政园的景观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意境美感。
在园中,建筑物、树木、花卉等都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而多种景观也彼此交错、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虚”的感觉。
在这种“虚”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出奇制胜的轻松愉悦的感觉,特别是在如玉带水、亭台楼阁之间,也是草木葱笼、不同的桥梁穿过和盘曲的荷塘间的情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对比,所以这种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使得苏州拙政园成为具有高度美感价值的园林艺术之一。
三、借景手法的应用在苏州拙政园里,借景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
通过布局合适的园林构造,把背后山水的美景与园林景观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境界更高、意象更深刻的景观效果。
我们可以发现在拙政园中,无论是东园还是西园,都采用了这种借景手法,例如厅堂里的屏风,画壁上的山水,园林中的高低起伏等,都展现了园林人的策略和精神内涵,使整个园林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富于人情味和品位。
总之,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是以水为主要意象,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和借景手法的应用三种。
这三种手法,都非常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元素,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游览非遗之旅 苏州拙政园
![游览非遗之旅 苏州拙政园](https://img.taocdn.com/s3/m/7b7be4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1.png)
游览非遗之旅苏州拙政园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其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古典园林,更是一个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
在这个游览非遗之旅中,让我们一起领略拙政园的魅力,感受非遗文化的韵味。
一、重温园林艺术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设计理念,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湛的园林技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你踏入拙政园,仿佛进入了一个精致的艺术殿堂。
曲折的小径、幽静的水池、精美的建筑,无一不展现着园林艺术的魅力。
你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古人留下的文化痕迹,欣赏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萦绕非遗之韵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非遗文化的宝库。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苏州园林中的非遗技艺,领略到传统工艺的神奇与魅力。
苏州园林的非遗技艺包括剪纸、刺绣、工笔画等。
这些技艺在拙政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你可以参观到非遗工艺的展示区,观赏到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感受到工艺师傅们的精湛技艺。
而在剪纸展示区,你也可以亲自体验剪纸的艺术,感受到这个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乐趣。
三、探寻文化之根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个非遗之旅中,你可以一边游览园林的美景,一边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拙政园的不同角落,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建筑、文物和器物。
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气息,带给游客无尽的遐想。
通过了解这些文物和器物的来历,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并更好地欣赏园林的艺术之美。
四、重塑人文底蕴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非遗项目,重塑了苏州的人文底蕴。
在这个非遗之旅中,你会看到园内展览馆的展品,了解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你还可以参观到非遗工艺师傅的作坊,亲眼目睹他们手工创作的过程。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让苏州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就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与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就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与设计,都就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与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与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与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就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瞧,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就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就是水曲折而南”、“至就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
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与纽带。
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就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盈步园中,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各种花木植物,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都就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但就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
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著称,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百分之八十就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在诸多花木中,又以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这些丰富的植物栽植,在园林中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树木灌木冠部高低不同,枝干疏密有别,叶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花果叶枝四季有别,还有飞鸟鸣虫栖息其中;当风雨袭来时,又簌簌作声,或随风飘落或在园中纷飞。
如此,花木植被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柔化山石、墙面或曲折或垂直的线条,还可削弱整个园林的匠气,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群落。
在建筑方面,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与住宅四个部分,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中部就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瞧,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就是为了表达她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就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就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与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瞧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国园林讲究人文之美,拙政园亦就是如此。
在园林理论研究中,“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可以说就是人类对于景观与园林的本质性需求,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终极性指向之一。
苏州园林的构景要素还就是山、水、植被、建筑,但作为景观的构园要素都已经被赋予了人的主观色彩、被注入了人文内涵,进而使得每位入园者面对园中景观时的感受,都与特定个人所处知识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正就是因为被赋予了强烈厚实的人文内涵,苏州园林景观才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以中年罢官,遂以潘岳《闲居赋》之诗句而命名所建园子,不乏自嘲之意,但文征明却认为不但潘岳一生“谄事时人”,终生未尝远离官场,根本不曾享受过“闲居之乐”,而王献臣正当壮年,却“解官家处”,此后二十年隐居乡里,正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终于成就了真正的“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甚至这种“乐”,哪怕就是古之贤达与之相比,“亦或有所不逮也”。
既已貶官,何“乐”之有?显然,在文征明眼里,此“乐”非物质层面的享乐,而在于人格独立、理想实现,进而导致的精神层面的自得与愉悦,这只有在摆脱世俗功名、富贵带来的种种诱惑之后,才能达到。
文征明一生淡泊,感慨于世俗生活中无奈之事良多,故对王献臣能以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之举极为艳羡,所以她对王献臣的设计之邀请不仅欣然同意,还倾注了诸多心思。
文征明之后,拙政园屡经兴废,但拙政园的景观仍然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内涵。
这种人文内涵,内容较为丰富,这些都通过拙政园内诸景点的巧妙设计与营造,得以清晰地呈现。
如秫香馆,秫指粘高梁,可以酿酒,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此处地近北园,墙外为农田,秫香之名由此而得,既喻示五谷飘香,体现出浓郁的乡间风味,又暗示园主人以观赏农桑田园为乐事、远离官场的豁达心态。
再如远香堂就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面水而筑,阔三间,周围都就是落地玻璃窗,长窗透空,可以从里面瞧到周围景色。
堂北池水清澈,每逢夏日,荷花满池,清香远送。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诚花中君子”之句,既与堂前莲花呼应,又借莲花喻示园主人追求一种高尚节操。
拙政园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同时就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代表,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如前文所述,其在构建方面特点有: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唯有去接近与了解它,方能保护好这一非物质遗产。
参考文献[1] 王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2010[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3]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4] 刘先觉、江南园林图录[5]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工出版社[6] 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