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_
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王西平内容提要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
“道”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生成、演进的总根源、总根据。
自然,是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是道的属性、性能,是“道”生成、演化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法则、规律。
“道”在生成、演化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是“无为而无不为”,是“自然而然”的法则的体现。
“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省略语,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是老子的一种政治主张和人类行为规范。
宇宙万物、人类社会自然而然生成、演进总的驱动之势,是任何外力难以阻挡的,千万亿年以来总是“自己如此”。
但由“道”所生成的宇宙万物,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存在物,皆有其生存的外部环境,不受外力干预、影响是绝对不可能的。
外力,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
一切生命体,特别是人类能够识别而予以接受、防御或抵抗。
这些,都由“道”的自然而然的规律所涵盖。
道、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极具哲学内涵和意义的概念。
关键词 道 自然 无为 外力 道法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33-05 近年来,道学研究界围绕老子的“自然”观念开展了新一轮研讨,某些学者对老子的“自然”观念有一种所谓“独特”的新理解。
其核心观点是,老子“自然”不像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指“道”的属性,实际“自然”是指与“道”相对的万物自己而然的状态,此状态的实现则有赖于“道”的“无为”。
不少学者认为:“道法自然”是说“道”效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这里的“自然”也是指自己如此、自己而然。
“‘道’效法‘自然’”这一观点,从根本上颠倒了“自然”与“道”的关系。
“道法自然”是老子极其重要的宇宙论、社会论思想,其真正含义,是不是就是“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这是值得认真、深入讨论的大问题。
笔者欲就此发表不同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一、对古今名人关于“道法自然”的解释之评说河上公章句《道德真经注》卷一“象法第二十五”①注解“人法地”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大丰富的,在这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道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大的思潮和派别,其影响有积极亦有消极。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的研究为主,进行讨论。
(一)道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与领悟,在哲学史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
他信奉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回归自然,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寡民的思想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二).道家美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与研究1.道家”自然”美学的审美理想道家的审美理想,其诞生于对人性的异化的关注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对社会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渐渐的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创造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力量。
道家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因而对它进行了尖锐而激烈的批判。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子 以“ 道” 作为美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 宣告 了我 国美学系统理论 庄所强调与追 求的“ 无 言之美 ” , 其实 就是一种空 白的美 , 它和 的诞生 。老子的“ 道法 自然 ” 说集中体现 了老子 思想 的特征 , 当 后来中 国美学 的“ 意境 ” 所追 求的 以少总舵 多、 以小见 大 、 意蕴
是实存性的, 不可将它和“ 绝对概念 ” 、 “ 绝对精神 ’ 馄 为一谈。老 然规律 ,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 ( 《 老子》 三十二章) 。老子“ 自然
子指 出: “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 老 子》 第 四十 无为 ”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然, 也毫不例外地表现 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 了老子 含 蓄等 审美 特 征 是相 通 的 。 的审美观念 、 审美 认识 、 审美判断 、 审美情趣 、 审 美 目的和审美
老 子 道 法 自然 的美 学 思 想
曹勃吴
( 河北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河北 保 定 O 7 1 0 o o )
【 摘
要】 老子 “ 道法 自然 的思想折射 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哲学 、 艺术 、 审美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非常深远 的影响。 而美学
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 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观念 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 道” 有 着直接 的联 系。因而老子的“ 道” , 就是 以
之美。
老子美学 中最重要 的范畴也并 不是“ 美” , 而是“ 道’ ‘ 气, , _
“ 道” 之美融会 于江河湖海 , 葱翠 草 木 , 日月星 辰 等 自然 生
“ 象” , 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 , 老子把 自然无为的 命之 中 , 然 而“ 道” 却柔弱无比, 寂 寥无 形 。 此 柔 弱 含 蓄 的 自然 之 “ 道” 作为美 的根源 。他的 自然之美的思想 , 体现了“ 道” 所派生 “ 道” , 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 道” 所涵盖 的世 界万 的特征, 也体现了“ 道” 的自然延伸 。美的本质就是 自然之美, 老 有 不齐 之物 , 包括美的存在 , 无 不 以 自然 为 基 础 。 可 以 见 出 , 老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浅析老子的思想
浅析道家自然之美的审美气象【摘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遵从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
基于此基础上的美学体系就是道家的自然美学。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庄子的美则集中体现在对逍遥之境的追求。
【关键词】道家自然之美见素抱朴大巧若拙虚静无为逍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后有庄子。
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源,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庄子认为美源于“道”的根源性,庄子的美集中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一.老子的自然美学观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二十五章),既然“道”是万事万物的源头,那它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美学的源头。
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作为美德根源的这种自然美的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
因此,美德最高境界即为自然之美。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其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因此,其自然美的内涵体现在见素抱朴、大巧若拙和虚静无为三个方面。
1.见素抱朴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返璞归真,表现在审美观上就是要把自然无为,真朴淡然作为艺术的最高生命,审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朴素,不需要任何的人工雕饰。
老子反对色彩的张扬,音律的繁杂,口味的丰富,因为这些事物只注重形式和感官上的刺激,过分的雕琢出了华丽的外表,使人无法保持一颗宁静平实、自然纯朴的心,不合自然之美。
老子赞成的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都是自然而然,未经人工加工过的东西。
而这恰恰是“道”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老子所主张的见素抱朴之美,不是指活在一种绝对不变的自然状态,而是与事物单纯的外在美相对而言的。
老子对美德追求不局限于对外在的易逝的感官快乐,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自然之美。
2.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王弼注曰:“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一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不造为异端就是指崇尚自然之美,天工之美。
_道法自然_的美学趣味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道法自然0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0,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
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0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0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0规律就是/道0。
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自然的0发展变化原则的就是美的,而/大自然0中就存在着美。
/大自然0体现了/道0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0。
山水草木,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体现了/道0的原则和精神,也是美的。
所以修道人应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回归大自然,学习大自然,采集大自然的/真气0,体验大自然的朴素幽静之美,净化身心,性达虚无,最终得道成仙,/逍遥0自在,/无为而无不为0,永享神仙的快乐。
从/道法自然0的原则,产生了道教的美学趣味:对修道人自身,/无为0/无欲0可使身心处于平静、安详境界,/内神欣喜0,飘飘欲仙;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只要能体现/天长地久0的精神,只要能娱养身心、使人长生久寿的,就属于/原天地之美0的范畴,修道人或亲近之,或敬仰之,或服食之,以得/至美0(即/道)美0);对修道人而言,保持/虚无0与/清静0的审美心情至关重要,这既是除去世俗的利欲之心的前提和工具,又是能否得道和得道与否的自我检验标准,而以这样的非功利的审美趣味看待一切,本身就是一种美和乐;对修道人的认识能力来说,/道0之/美0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难于捉摸的,其美本身就是朦胧的,故得道的快乐也是朦胧的,/恍惚0和/微、希、夷0可以说就是讲这种得道美感的趣味特点。
传统美学是讲/味道0的,道教以/道法自然0为核心的美学趣味观,正是这种传统/味道0美论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一、/无为0:道教美学趣味之行为体现/无为0/无欲0的无功利心理,来自对/道法自然0的美学原则和美学趣味的体验和追求。
5老子6第二十五章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0,/大0即雄伟、壮阔、崇高、灿烂之美,可说在对/道0作哲学定义的时候,同时就作了美学的定义。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浅论道家的美在自然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美在自然”,即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
它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
是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美学思想,道家将“自然”归结为“道”本性的品格,“道”是完美的最高本体,那么“自然”也就是最高的审美理想了。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同一的。
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是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与“无为”等义,但同自然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之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其为如此,而无外力强迫之义。
因为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便早已存在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外在自然物的称谓,非曰“自然”,而曰“天”,或曰“天地”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
……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
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最高法则)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论老子的自然主义审美理想
第16卷第1期2000年2月商丘师专学报JOURNA L OF SH ANG QI U TE ACHERS C O LLEGEVol.16No.1Feb. 2000道法自然3———论老子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朱 晓 鹏(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浙江,310012) 摘 要: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
但在其思想中,他已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
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关键词:老子 道法自然 美学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62(2000)01-0018-05 中国古典美学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之处在于:历史上的各家各派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却往往缺乏专门系统的美学理论和著述。
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特点在其历史的起点处老子美学那里就已表现得十分典型。
因此,如果不从总体上、本质上去把握老子美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就很难对它作出深入正确的分析。
而要做到这一点,又不能不首先借助于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和采用某些特有方式的深度透析。
一、反世俗、反传统的审美追求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相反,老子倒是有不少否定“美”的言论,如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
这里的“五色”、“五音”等,本来都被人们认为是“美”的东西,但老子却认为它们对人的耳目乃至身心是有害的,因此他主张“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即为了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就应排斥这类“五色”、“五音”。
实际上,老子不仅有像庄子说的“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灭文章、散五彩”之类取消美和艺术的观点,而且还有弃圣绝智、守愚不学,否定人类一般的精神文化的非文化观。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1.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自然界的本源,包含着宇宙的真理,是一切美的根源。
老子认为,美是以“道”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根源是“道”,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因此,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2.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它不断变化,没有任何止境。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没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只有无形的能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宇宙的过程,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则,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3. 老子的美学原则老子的美学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谦逊、宽容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形式,而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遵循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老子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谦卑的,宽容的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把自然作为一种榜样,以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加于自己。
最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然,因为这是一种崇敬的态度,而不是自大的态度。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老子的道理不是关于美学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一些重要命题,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源。
关于理解美的性质的命题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意思是任其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事实上,老子是在谈论真正的美。
“道法自然”意味着生态,强调“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无法把握的。
这是一个与“道”相连的领域。
它有无限的光,但看不到它的光,无限的伟大,但看不到它的形象,无限的美,但闻不到它的声音。
这种美需要用心直接理解。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所描绘的“恍惚”氛围也与艺术形象相连。
艺术形象应该是虚拟的,应该是模糊的。
这不仅是因为它只是生命的反映,而不是生命的实体,也是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重新创造的空间。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是指人为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相和真理可以在没有装饰的情况下被他人信任。
4、无为无不为老子把这种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运动的状态叫做“无为”。
只有当人们的主观意图符合“真理”,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主观的“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善”。
这样,“善”的实现就是“真理”实现的产物。
实现的“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好”,这就是美。
美是客观真理与主观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包括崇尚空灵、宁静、软弱、朴素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中。
虚与实存在,虚与光,虚与现。
这是中国意境理论的精髓;“宁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简单性(相对于强烈的色彩)、自然(与雕刻相左)、温柔(违背雄强)、微妙(不同于浅薄)等特征;老子“柔”哲学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看到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弱点,认为只有弱点才有希望和发展的可能性。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美学的思考。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他看来,美是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调和,是人类和自然之间协调的产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性,而最大的美就是这些本性的自然表现。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变化,才能体会到最真实、最美丽的形态。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
他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追求内在的美,满足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把简朴、自然、适度等美学观点融入了其思想体系,反对奢侈、浪费、攀比等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老子对美学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和内在的美。
他主张尊重生命,追求自然和谐,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些看法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传承。
除此之外,老子对于审美的观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上。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学上不应该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老子还提倡不言之教,即用无言的方式来感悟美的存在。
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看法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视觉的美学意义。
比如,在《道德经》中,他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在美学上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内在的美和超越语言的美学意义。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审美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子法自然的美学
Q ͣὣ研 ⅓T͊老子法自然的美學教̤ῒ^W⊨͙T^研R ͟ ̲摘要本文之撰寫,意在透過對老子思想中「道法自然」一詞內涵的討論,給予老子美學一個較清楚的輪廓。
文中主要使用資料包括《道德經》本文、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以及近代以降兩岸對《道德經》與傳統藝術理論之研究文獻。
文中除對上述資料作一歸納外,更針對目前研究中原典意義掌握不足的缺憾,予以充分釐清。
在進行形上意義探討的同時,更說明道之作為老子美學中美學理想典型的充分性,並重新詮釋其在傳統藝術理論中的影養,進而發展出一套「法自然」的審美體系,即所謂「外師造化」的部分。
最後強調老子美學在實際審美經驗中落實的可行性。
從「中得心源」的角度,說明主體如何透過修養工夫,彰顯天生的形上美感,而成為藝術品美感的根源。
筆者以為,老子思想中不但指出了一個美的典範,更重要的是,這個理想並沒有與現實隔離,不緊緊存在思維當中。
藝術與人生,在「法自然」的精神中合而為一;修養工夫成為審美經驗的前提,而審美經驗,也成為修養的一種途徑。
從「法自然」觀念建立的美學,與中國傳統藝術有著實際的連結,這兩者間的緊密相繫,也成為中國藝術的重要特色之一。
目錄1Y緒論 (01)第一節研究動機 (01)第二節研究方法及目的 (03)第2章從形上學出發的美學觀 (05)第一節美感隳壞的起始 (05)第二節道乃萬物之價值源頭 (08)1、道的不2、可言說性 (09)3、既超越又內在的存有真實 (12)4、不5、生之生的實現原理 (14)第三節道的兩面向與雙重性-有與無 (19)1、恍惚之間兼攝有無 (19)2、有生於無 (22)3、有無玄同4、 (23)5、技法表現中的虛實掩映 (28)第3章外師造化-第4章-第5章法自然的理想 (32)第一節天真的失落 (32)第二節自然的意義 (34)1、道與2、自然 (34)3、自然即永恆之常態 (35)4、自然即理想之狀態 (37)第三節「自然」疑義之釐清 (38)1、自然與2、自然主義之間 (38)3、自然與4、物理世界之自然 (39)第四節自然的表現--無為 (41)1、無為而2、自然 (41)3、無為而4、無不5、為 (42)6、無為與7、無 (42)第五節審美上「法自然」指標地位的建立 (44)第6章中得心源-第7章-第8章虛靜觀復的美學精神 (48)第一節損之又損的無為進路 (48)第二節致虛守靜的美感朗現 (50)一、虛靜的主體境界 (50)二、主體靈明的觀照知覺 (52)三、審美經驗中的解脫精神 (57)第9章結論 (60)參考書目 (64)老子法自然的美學彭馨慧著1 緒論1 研究動機中國哲學不同於西方之致力純智的追求,從早期的先秦哲學開始,對於人生的關懷便是各家的中心課題。
老子的美学读后感
老子的美学读后感老子的道论本不是讨论美学问题的,但它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一些重要命题都给美学的生长提供了生根点。
其中涉及对美的性质的理解的命题就有如下一些:1、道法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
按老子的看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角度讲,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老子实际上是在讲美在本真。
“道法自然”含有生态的意味,强调“道法自然”,意味着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它无限光明却不见其光明,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艺术形象应是虚象,本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不仅因为它只是生活之反映而不是生活之实体,而且还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再创造的余地。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即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美”指那种人为的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话、真理凭它本身就可取信于人,不必装饰。
4、无为无不为老子将这种事物按自己本性而存在而运动的状态叫作“无为”。
只有当人的主观意图符合“真”,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那种主观的“善”才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的“善”。
这样说来,“善”的实现是“真”地实现的产物。
实现了的“善”,日常生活中叫作“好”,这种“好”亦即是美。
美即客观的真与主观的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有崇尚空灵、恬淡、柔弱、朴拙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虚以实而存在,实以虚而灵光,以实见虚,为虚写实,以虚为本,虚实相彰,这就是中国意境说的精髓;“恬淡”是道的重要特征,有朴素(与浓艳相对)、自然(与雕琢相左)、轻柔(与雄强相违)、微妙(与浅薄相异)等特点;老子主“柔”哲学中的内核是对生命的重视,老子看到了新生事物(最主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柔弱的特征,并且认为正唯其柔弱,才有希望,才有发展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识;“朴”有本色、本性、自然的意思,与人为相对,“拙”是“朴”的外在表现。
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
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潜移默 是 “众甫之状”,“众甫”指的是“道”,是物
化中影响着国人。
之 始 也 ,其 并 非 是 模 糊 不 清 的 ,而是呈现
二 、 “道”之“大美”的具体体现 出一种伟大的美。
1.“道 ”的崇高美
“大 象 无 形 ”是 “道 ”无 法 感 知 的 特 性 ,
“大”不仅承担了“道”的美学思想,也 是 一 种 审 美 要 求 ,是 “道”的无限大壮美,
道 ,天下人相互交往,不伤害彼此,大家才 能 和 平 相 处 ,安 宁 生 活 。老 子 “象 ”的内涵
生 成 过 程 。在 万 物 成 长 生 成 的 过 程 中 , 不 断 被 后 世 继 承 与 发 展 ,用 “象 ”来论述
“道”也发生了改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道”虚实相结合的美学观,对于中国文艺
长 的 道 理 谷 神 不 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 门,是 谓 天 地 根 。”“道 ”是 万 物生长的本 根 。“归 根 曰 静 静 ”并非是静止不动,而 是 “静曰复命”,不仅是 万 物 的 归 复 ,更有 “道 生 万 物 ”的 内 容 。“象 ”是 “道 ”恍惚之 态 , “ 一 ,’是 “道 ”无 形 之 态 ,“虚 ”是 “道 ”静 态的稳定性。
命题 。为了更好地阐释“道”,老子运用了 “大”“象”“一”“逝 ”等 。
一 、 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与“不肖”相 互 联 系 ,密不可分。“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自然。”“道 ”将事物 的运动变化规律作为准则。天 、地 、人的
笔 者 认 为 ,中国美学起始于《易经》, 成长变化取法于“道”,天地万物都离不开
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
□冯奕童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关于治国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
其中,“道法自然”是《老子》对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老子》的治国思想以及“道法自然”之解读,并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养德”、“柔弱胜刚强”、“治国不制民”、“以德不以力”等方面。
其中,“养德”是最核心的思想,即是要求统治者自身先有德才能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观念就是以人治国,人的品德、德行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治人者必先养其德,而后以治之”,养德便是引导人们向上走,倡导以德为基础的施政。
其次是“柔弱胜刚强”,这是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治理方式,强调在治理国家时需要爱护民生、体恤人民,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云‘我不仁,非所以能弥天下。
’”。
他们认为柔弱是最能够获得人民认同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家的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委婉,因为大国的人民更多,繁荣稳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心血。
《老子》提倡不制民,这并非说不管不顾,相反,是指向自然,不实施过度的控制和干预,让自然和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同时,《老子》认为,“以德不以力”,侧重道德的智慧来规范并调节社会的运动,以此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
道德具有比士兵、武器等更有力的影响。
二、“道法自然”之解读“道法自然”是《老子》中最有名的思想之一。
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指的是当“道”被运用于国家治理时,须按照自然法则行动,即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
《老子》所说,天下有道,以利万物为宗,道常无名,朴虽正,不足以奉天下。
其思想实质是实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
让我们来解读这一思想:1. 道是治理国家之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道”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国家治理以道为本,创造一种不用力而治的治理模式。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 觉艺术
浅谈老子 “ 道法 自然”的美学思想
张 晴
( 京艺术 学院 南
美术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 1 0 0 3
[ 摘 要]中 国历 代 的 艺术 家和 美 学 家 大都 直接 或 间接 谈 到 “ 自然 ”这 个 审 美理 念 。东 汉蔡 邕认 为 “ 书肇 于 自然 ” ,南朝 萧 衍 认 为 ,书 法 要 “ 自然 之 理 ;唐 代 孙 过 庭 认 为 ,书 法 要 “ 自然 之 妙 有 ” 合 同 ;唐 代 王 维 认 为 ,绘 画 是 “ 自然 之 性 , 肇 成 造化 之 功 ” ;宋 代 董迪 认 为 ,绘 画 “ 于 自然 ” 合 于 自然 ” 成 、“ ;明代 文 征 明认 为 ,绘 画 要使 “ 天地 生生 之 气 , 自然 凑 泊
笔 下” 。这 些 不 胜 枚 举 的 “ 自然 ”概 念 及 其 论 述 .追 本 溯 源 ,都 是 老 子 “ 法 自然 ”的 思 想 在 书 画 艺 术 上 的充 分 体 现 。 道
[关 键 词]老 子 ;“ 法 自然 ”的提 出 ;“ 法 自然 ”的 美 学 内涵 ;“ 法 自然 ” 的审 美 意义 道 道 道
“ 自然 ” 的关 系上。为 了更深入而 准确的把握 “ 法 自然” 道
“ ” 道 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 老子美学的核心范 也是 畴, 老子 的美论 就为物 , 惟恍惟惚 。 惚兮 恍兮 , 中有低 恍兮 惚兮 , 其 其
这个概 念的美学 内涵 , 必须首先 对老子哲学 中的 “ 我们 自 今及古 , 其名 不去 。老子 ・ 二十 一章 “ 。 道生一 , 生二 , 一 然” 概念进 行分析 。 自然 ” “ 的概 念在老子哲学 中主要是 二生三 , 三生 万物 , 万物负 阴抱 阳 , 冲气以为和 ” 老子 ・ 用来说 明宇宙本体 (道” 的存在状 态和创造天地 万物的 “ ) 四十二章 “ 。 有物混 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力不改 , 独 整个过 程。 对此 , 今人 樊波先生认 为我们可 以从 如下三个 周 行而不殆 , 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 , 字之 日 ‘ ’” 道 。 方面把握 : 第一 , 在老子看来 , 作为宇宙 本体的 “ 本 道” 老子 ・ 二十 五章 老子认为 ,道” 。 “ 在恍惚之 间虚灵地呈 身就是一 种 “ 自然” 状态 。 道法 自 “ 然 ‘ 自然… 道之 希言 现, 在深 晦朦胧 中 , 有精 微可感 的显现。 这种呈 现真确而 尊, 德之贵 , 夫莫之命而 常 自然 。这里 的 “ ” 自然” 就是 “ 自 值得信 赖 , 自古以来 , 其名不去 。 道” “ 是宇宙本体 、 万物 然 无为之意 ” 第二 , 。 在老子看来 , 宇宙本体 (道” 创造 “ ) 产生 的根 源和运作变 化的规律 。 道” “ 作为宇宙根 本和宇 天地万物也 是一个 “ 自然” 无为的过程 。 老子说 : “ 道生一 , 宙规律 的总称 , 摄 了天地的运转 、 统 万物 和人 事的变化 。 生二 , 二生 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 负阴抱 阳 , 冲气以为和 ” , “ 先于 天地 万物 而在 , 道” 高于神鬼上帝 , 超越感 官存在 , 名 这 表明 “ 道”创造天地 是通过 “ 气化”的方式实现 的;正 言不能表达 , 自本 自根 , 无始无终。 是这 种 “ 气化 ”方式 ,决定 了 “ ”的这种 创造活动并 不 道 “ 然” 自 一词最先 出现在 老子 中 , ( 是 《 老子》首创 是 一个有意志 、 目的的过程 , 有 而是 一种无 目 、 的 无意识 , 的概念 。 陈鼓应认 为 ,自然 ” “ 的观 念是 “ 老子 哲学的基本 自 无为的过程 。 然 第三 , 在老子 看来 , 天地万物 的存在 同 精神” 。 老子 提 到 “ 然 ”一词共有五处 : n 自 样是 自然无为的 。 老子 说 “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 刍狗 。这 ”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 就是讲 , 天地万物 的存在不是 以人的意 志和情感为转移 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 皆 的, 并显现不 出丝毫人为的迹 象 , 是天地万物 最真实的 这 谓:我 自然。 ( “ ”《 ( 老子 ・ 十七章 ) ) ) 状态 。 以上 三个 方面最重要 的就是第一 层含义 , 即对宇宙 希 言 自然。 故飘风 不终朝, 雨不终 日。 老子 ・ 骤 ( ( 《 二十 本体 ( ” “ )自然状态的说 明。 道 老子指 出 , 道 ” “ “ 是 独立 三章) ) ) 不改 , 周行而 不殆 ” 的也就是 说 , 道” 有一种不 依赖与 “ 具 人 法地 , 地法 天,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老子 ・ ( 二十五 其他事物 的独立性 。 种独立性决 定了 “ 的 存在和循 这 道” 章) ) ) 环过程是一种 自然无 为的状态 。 强调 “ 的独立性和 “ 道” 自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 自 ( 然。 老子 ・ 《 五十一 然”是老子提 出 “ 道法 自然 ” 个命题的最基 本的规定 。 这 章) ) ) 而 那些认为老子 的 “ 道法 自然 ” 命题 就是讲 “ ” 须效 道 必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责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法 自然对象 ,道 ” “ 的存在和循 环过程也 必须以 自 法则 然 过, 以辅万物之 自然而不敢 为。 老子 ・ 六十 四章 为依据 , “ 把 自然 ” 凌驾于 “ 道”之上取消 “ ” 道 的独立 老子 认为天 、 、 以及 连他本人也 “ 地 人 不知 其名”而 性 的论著显然是 不对的 。 自 ” “ 然 二字不是 一个名词 概念 , 勉强命名为 “ 的事物都是效法 自 道” 然而存在的。 也就是 而是 一个摹态状语 , 表示 自然而然无为 之义 。 『 2 说老子认 为 “ 道”的最高境界是 达到 “ 然 ” 自 。 老子 的 美学 观念 同他 的整 个哲 学思 想 的核 心一 一
一
、
“ 法 自然 ” 的 提 出 道
和 他的哲学思想 融为一体 。 子哲学的 “ 老 道法 自然 ” 含 蕴 着 他的审美观念 、 美认识 、 美判断 、 审 审 审美情趣 、 审美 目的和 审美方式 , 具有丰富深刻 的美学 内涵。 老子 “ 道法 自 ” 然 说的哲学 内涵集 中表现 在 “ 与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