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隆中对》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隆中对》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21)闇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31)。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

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

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隆中对,又称辩证隆中对,是毛泽东在1962年7月7日至8月16日期间,对《人民日报》名为《破除迷信、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克服困难奋斗》的社论所提出的评论。

这篇社论主要是为了批判盲目迷信生产力外债,并呼吁工人阶级要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阻碍生产发展的困难。

隆中对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社论中的思想观点,并对其中的文字进行了修正和说明。

这篇论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毛泽东在这篇论文中表明了自己对翻译工作的态度和原则,指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工作的建议。

在论文中,毛泽东首先对社论的主题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强调了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批评了当前盲目迷信生产力外债的情况,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了重视自力更生、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呼吁工人阶级要以坚定的信心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隆中对一书对于翻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认为翻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并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指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如不准确、不通顺等问题,并对原文的修正和说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对翻译工作的建议。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坚持反对盲目迷信和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注重思想、方法和语言的统一性,要注重翻译文稿的逻辑和结构,要注重翻译文稿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要注重翻译文稿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此外,隆中对一书还对翻译工作中需要避免的错误和困难进行了说明。

毛泽东指出了在翻译工作中容易发生混淆、曲解和模糊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认为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翻译能力,注意分清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隆中对一书是一篇重要的论文,它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全文翻译隆中对陈寿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又称卧龙,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作者:陈寿朝代:汉朝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可如同一条卧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

《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

《隆中对》原文《隆中对》教学目标: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L一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1《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品原文:隆中1对2亮3躬4耕陇亩,好5为《梁父吟》6。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7、乐毅8,时人莫之许9也。

惟10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1。

时先主12屯新野13。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14之,谓15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16愿见之17乎?"先主曰:“君与俱来18。

”庶曰:“此人可就见19,不可屈致20也。

将军宜枉21驾顾22之。

”由是先主遂23诣24亮,凡三往,乃见25。

因屏26人曰:“汉室倾颓27,奸臣28窃命,主上蒙尘29。

孤30不度德量力31,欲信32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33,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34计将安出35"亮答曰:“自董卓已来3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37。

曹操比于38袁绍,则名微而众寡39。

然操遂能克40绍,以弱为强者,非惟41天时,抑亦人谋42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43天子而令44诸侯45,此诚46不可与争锋47。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48,贤能为之用49,此可以为援50而不可图51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52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53,而其主不能守,此殆54天所以55资56将军,将军岂有意乎57?益州险塞58,沃野千里,天府之土59,高祖60因61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不是。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故事的主角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所以不是诸葛亮写的。

《隆中对》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创作背景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作者: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隆中对》 1

《隆中对》 1

《隆中对》 1教学设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隆中对 (1)

隆中对 (1)

时代背景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 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 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 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 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 事形势做出了分析。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
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 策‛。
作家作品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著名的史学
阅读理解
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 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 恳,谨慎,急切,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从 “因屏人‛ ‚君谓计将安出‛等行动和语言里看出 来。 ‚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 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4、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 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是 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摆了“今曹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 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于为敌的 结论,也就是‚此诚不可以争锋‛的结论。
家,政治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迁夫,晚 年号迂叟。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夏 县司马营村)人,世称涑水先生。官至宰相, 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主持 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 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 巨著。《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到五代末的编 年史巨著。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 的影响。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鞠 躬 尽 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初中文言文《隆中对》译文 翻译

初中文言文《隆中对》译文 翻译

《隆中对》译文诸葛亮在田地里亲自耕种,喜爱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经常自己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不承认这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和诸葛亮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停驻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啊,将军你是否愿意见他呢?”刘备说:“你和他一起去吧。

”徐庶说:“可以到这个人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奸臣盗用皇帝的政令,皇帝遭难出奔。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然而我的才智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的人多得数不清。

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气小、兵力薄弱,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曹操这一方面确实不可以和他争胜。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德有才能的人被他任用,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而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物产丰饶的地方,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他,人民生活兴旺富裕却不知道爱惜,有才智、能力的人都盼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将军您已经是帝王的后代,信用义气又闻名于四海,广泛地罗致天下的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占领荆州、益州,守住这形势险要的地方,和西面的少数民族和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和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天下的形势有了变化,就任命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国故地,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如果像这样,那么称霸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王室就可以复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湖 北 襄 阳
诸 葛 亮 铜 像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 图
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阅读探究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 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
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 根据:
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结好孙权,联吴灭曹; 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隆中对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 一对:《隆中对》; • 二表:前、后《出师表》; •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1. 诸葛亮用兵—— 神出鬼没 2. 诸葛亮当军师—— 名副其实 3. 诸葛亮的锦囊—— 神机妙算 4. 诸葛亮隆中对策—— 有先见之明 5. 诸葛亮弹琴—— 计上心来 6. 诸葛亮的鹅毛扇—— 神妙莫测 7. 诸葛亮三气周瑜—— 略施小技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用的是疑兵计
通“伸”,伸
德量力,张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因,因而 同“猖獗”,颠覆,失败 停止 认为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
然而
翻译课文 挟持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确实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 世,国险而依民附附形德,作才贤名兼能,备指的为贤人之能用者,,被此可与为援而
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谓 谓先主曰
认为 对……说
遂用猖蹶 因此 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 任用,利用
文 言
谓为信然
的确,确实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信用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地方 地势
归 纳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
古义:同“猖獗”,颠覆、失败 今义: 凶猛放肆
谋取
物资
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地方 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差不多,大约
表示手段或凭借、目的。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相当于“用来……的东西”
翻译课文
险要的地方
昏庸懦弱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
富裕
表转折,相当于 “却”、“但是”
爱惜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哪里,表反问 能够认清当前形势的
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 是者一些杰出人士
在是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 问
翻译课文
器重 对……说
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
判断句
也许,是不是,表示推测
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
一起
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
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
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阅读探究
2、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 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 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 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 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 “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句子的独立性
希望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侧面描写
阅读理解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司马徽说诸葛孔明是“伏龙”、徐庶说诸葛亮是
“卧龙”这两个词有什么含意?徐庶为什么要刘备
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伏龙”“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 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 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 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 见”埋下伏笔。
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 如鱼得水
中考前沿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人们对诸葛亮的感受,大多来自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就隐 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作家塑 造的艺术形象在读者欣赏时,可以依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审美意识提出独到新颖的见解。所 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 也 可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 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 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
阅读理解
5、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 结论是可以结为外援。
6、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 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 能。所以诸葛亮“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也”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 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阅读理解
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 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 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 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 热心求贤。
4、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 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用事实有 力地肯定了曹操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 弱悬殊,难于为敌的结论。
整体感知
2、文中提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各自有哪些特点?
曹操:汉室丞相,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 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 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陶谦、曹操, 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 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 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 年流亡各地。)
三国地图
新野 益州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 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 以只能作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 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 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 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 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翻译课文
当初
居住
经常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
当时的人 承认、同意
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颖
倒装句,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也” 只有
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
子也。
认为确实这样
隐居隆中,抱负远大——正面+侧面描写
翻译课文
寻访 倒装句,状语后置
后代 信用 显明、显著
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安抚和睦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
时局变化
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
复兴
可兴矣。”
翻译课文 名作状, 感情 一天天
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解释
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好像
时代背景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 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 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 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 出了分析。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
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 策”。
积累字词
颍川( yǐng )猖蹶( chāng jué ) 汉沔( Miǎn )挟天子( xié ) 存恤( xù )戎越( Róng ) 胄( zhòu ) 殆( dài ) 欲信大义( shēn ) 诣( yì )
靠近,前去 委屈 招致、引来 应当 降低身份,屈尊相访
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 驾驶,乘
坐车马
之。”
委屈自己的车马 拜访
未出茅庐,已声名远扬——侧面描写
翻译课文
因此 前去、到 总共
才 于是 隔开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崩溃,衰败 窃取皇帝的命令 估计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可以把
今义: 表可能,能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南中国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古义: 用来用来……的东西
5、凡三往,乃见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总共
今义: 平凡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