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合集下载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郭霄峰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 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 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 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 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 系统。
四、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乳的污染主要来自粪便和受该菌污染的青贮饲 料,肉的污染主要源于屠宰加工过程中胃肠道内容 物引起的污染。
腹泻型 潜伏期8~24h。主要表现腹泻、腹痛 和发热。 侵袭型 潜伏期2-6周。病人起初常有胃肠炎症 状,但主要症状是发热、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 炎,有时可引起心内膜炎。
五、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三、环境污染的分类
1、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土 壤中的微生物)
寄生虫及其虫卵 害虫和鼠类
花粉
2、化学性污染
3、物理性污染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传染病
2、寄生虫病
3、职业病
4、地方病
五、兽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影响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
第一节 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3、急性茵痢型 由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 潜伏期48~72h。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腹泻,里急后 重,腹痛,发热(38~40℃)。病程l—2周。
4、急性腹泻型 由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 主要症状有水样腹泻、腹痛。
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主要为乳与乳制品、剩饭、含乳的冷冻食品, 其次为肉类(熟肉和内脏)和其他动物性食品。 潜伏期一般2~4h。主要症状为突然恶心, 反复剧烈呕吐,大量分泌唾液,上腹部不适或腹 痛、腹泻。呕吐为本病的特征症状,常呈喷射状, 初为食物残渣,后干哕,有时混有胆汁或带有血 液。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样便。病程1~2d。

环境与健康安全

环境与健康安全

环境与健康安全环境与健康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环境与健康安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环境与健康安全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如何提高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安全。

第一章: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 空气质量与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节将重点探讨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的影响,并介绍如何改善室内和室外空气质量。

1.2 水污染与消化系统问题水污染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们饮水安全,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如肠胃感染和肝脏损害等。

本节将深入探讨水污染对消化系统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3 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本节将重点研究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壤修复技术来提高食品安全。

第二章: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2.1 职业病与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职业健康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研究不同工作环境对职业病发生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员工健康。

2.2 化学物质暴露与职业健康许多行业中存在着化学物质暴露导致职业健康问题。

本节将详细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如何通过控制暴露水平和提高防护设备来保护员工免受化学物质伤害。

2.3 职场压力与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中,职场压力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问题。

本节将探讨职场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第三章:环境与社区健康安全3.1 噪音污染与心理健康噪音污染是影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

本节将研究噪音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噪音控制策略,以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2 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城市规划对公共卫生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研究城市规划对公共卫生和社区居民健康安全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提供便利设施来促进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论共103页文档

环境与健康概论共103页文档
物环境之间均可互相迁移。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指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其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进行 代谢转化的过程。 问题:污染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均可降低? 例: 汞→水体→底泥→微生物酶系统作用→甲基汞。 BaP→人体→MFO作用→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
3. 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生物浓集。 指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
食物链的方式逐级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 提高的过程。
生物浓集系 该数 生 生物 物体 体所 内处 污染 环 染物 境 物浓 的 的度 污 浓
4. 自净作用( self purification):
指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 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浓度 或总量降低的过程。 机理:
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1. 接触生物标志物:包括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2. 效应生物标志物:指在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
其它方面的改变。包括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 疾病的标志。 3.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在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 子时,其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的指标。
(三)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
(二)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自然污染
人为污染
生产性污染 工业生产:工业“三废” 农业生产:农药
生活性污染: 粪便,垃圾,污水,废气
其他污染: 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产生噪声, 废气,电磁辐射等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 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化学性污染物 物理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污染源直接进 入环境,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3)信息联系:营养联系、化学联系、物理联 系、行为联系。
(三)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相对稳 定状态则称为生态平衡。
动态平衡
包括三方面: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输入输出物质数量平衡。
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
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按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分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对 健康有利的因素。
人类的自然环境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和各种矿物质、 植被物、动物等环境因素组成。主要限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 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在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 里的范围内,它亦称为生物圈(biosphere).
(二) societ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又称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饮食结构也要随之变动,动物性生产产品的比重应当逐步增
加,植物性生产产品中的粮食部分应当相应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人口数量控制在生态系
统的负载限度以内。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限度,其结果势必迫使着人类在初级消费者的低水平上





(2)物质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

环境与人类健康_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与人类健康_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问题: 1.原生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
3.社会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健康效应 云南省宣威县肺癌村
整个虎头村有农户526户,总人口 1520人,从2000年以来,似 乎一年里都在抬棺材。近几年,除去 其他病因死亡的不算,每年患癌死去 的人便有近10例,死亡人数在逐年 加大,死亡人的年龄在逐年缩小,最 年轻的仅20多岁。
放射元素——电离辐射
物理因素变化
放射物质使用
人为原因 微光、激光应用
机器、交通噪声、振动
自然原因:异常气象
(三) 生物因素
Biological factor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环境中能引起传 染病和寄生虫病 的生物病原因子
旧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
促进健康
地方病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保持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
促进健康
引起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含量异常,对 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出现的具有明 显的地区性特点的疾病称为~。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结果目前仅适用于实验鼠, 不能简单断言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动物和人类。转基因 玉米是否会对其他动物和人类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仍 需进一步研究。
2
(二) 环境分类
环境
自然环境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原生环境 primary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预防医学》第1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预防医学》第1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19:46
污染物(pollutant)
•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其理化性质 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 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更强、 危害更大。
19:46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9:4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 • • • 广泛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多样性
19:46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 • • • 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远期危害 间接效应
19:46
急性危害
• 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所引 起的,通常表现为快速、剧烈、呈明显中 毒症状。 • 煤烟型烟雾事件 • 光化学烟雾事件 • 生产事故
19:46
四、环境污染防制对策
• 规划措施 • 工艺技术措施
19:46
谢谢!
个体感受性差异
• 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不同个体的反应性 质与强度不同,个体感受性差异主要取决 于人体健康状况、生理状态、年龄、性别、 遗传因素、营养水平等,决定个体的易感 性。
19:46
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 1.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多见于化学结构相近或同 系的化合物,或对机体毒作用机制相近、靶器官部位相同 的化学物质。如大多数碳氢化物的麻醉作用,大部分刺激 性气体的刺激作用都是相加作用。 • 2.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 如同时接触乙醇和四氯化 碳产生的肝脏毒性明显大于接触其中一种产生的肝损害。 • 3.加强作用(potentiatio)但如果与四氯化碳同时作用于机 体时,可使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增强。 • 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如金属络合物与金属络合 后减轻金属毒性。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绪论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一、选择题:()1.护理工作者护理的最终目标是:A.保护、促进和优化健康B.调查疾病患病率情况C.预防健康人患病D.治疗亚健康人群()2.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特点之一是预防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和:A.生物预防B.社会预防C.非生物性预防D.心理预防()3.预防的策略是从个体预防扩展到:A.群体预防与健康促进B.社会预防与健康促进C.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D.群体预防与疾病预防()4.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是:A.疾病的诊断方法B.疾病的治疗方法C.防病与治病D.防病与保健()5.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B.环境污染和药物滥用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加剧D.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难度增加E.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6.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是:A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B掌握预防医学的检测技能C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D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的思想()7.预防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A降低床染病的发病率B减少新传染病的发病率C减少职业环境对职业人群的危害D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8.预防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是:A服务的对象是个体B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C强调急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D强调住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9.预防医学的特点有: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10.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计划免疫B.周期性健康检查C.筛查D.康复训练()11.适合一级预防的疾病是:A.病因不明确的疾病B.病因较明确的疾病C.病因明确并可以控制的疾病D.病因明确但无法控制的疾病()12.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健康体检B康复训练C计划免疫D饮用水消毒()13.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体育锻炼B.健康教育C.计划免疫D.预防并发症()14.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A.健康教育B.合理膳食C.增加体力活动D.减肥E.减轻精神紧张()15.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16.糖尿病的第三级预防就是:A.健康人的预防B.糖尿病病因的预防C.糖尿病尚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预防D.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预防()17.指导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模式是:A机械论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D环境--人群医学模式()18.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缺陷是:A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B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活动C只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生物属性D忽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19.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A.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病程、康复防残B.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即时治疗C.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D.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0.生态平衡是一种:A.绝对平衡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C.动态平衡D.永久平衡()2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原生环境是指: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B.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23.自然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4.社会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6.各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状态的是:A环境平衡B生态平衡C环境失衡D生态失衡()27.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剧毒液体泄漏,造成20余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几千人当场死亡的印度“博帕尔事件”,其泄漏物质是:A.二氧化硫B.异氰酸甲酯C.溴氟烷烃类D.氮氧化物()28.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童川流域出现的痛痛病是:A环境污染联合作用B环境污染慢性毒性作用C环境污染慢性急性作用D环境污染相互拮抗作用()29.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0.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为5%,经医生检查为病人的占20%,75%的人处于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健康状况良好D.亚健康状态()31.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化是: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升高D.逐级降低()32.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加强作用D.拮抗作用E.独立作用()33.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储存的正确描述有:A.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相对高浓度蓄积于某些组织或器官B.化学毒物进入体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在机体内重新分布C.化学物质在储存库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D.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具有双重作用E.化学物质在体内存在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34.1998年WHO修订的健康概念,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增加的两个词是A.精神和心理B.动态和稳定C.动态的和精神上的D.动态和心理二、填空:1.对病因明确的疾病,从病因入手,应采取预防措施为主。

2024年环境与健康安全培训资料:环境污染控制与职业健康

2024年环境与健康安全培训资料:环境污染控制与职业健康

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01 压力源分析
识别压力来源
02 心理放松
学会放松身心
03 寻求帮助
寻找专业心理咨询
● 05
第5章 环境与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介 绍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为 实现组织在其活动中 所确定的环境政策、 目标、和计划而必须 制定和实施的体系。 ISO14001环境管理 体系标准提供了一套 通用的要求,以帮助 组织建立环保管理体 系,促进环境可持续 发展。
方共同努力
行动呼吁
每个人都有责任 保护环境,创造 健康安全的生活
空间
未来展望
新技术应用、法 规加强将进一步
提升环境质量
● 03
第3章 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
职业病种类及预 防
职业病种类包括尘肺 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发病原因主要是长期 接触有害物质,预防 措施包括定期体检、 佩戴防护用具等。
职业病防护装备及使用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HSAS180 01标准
详细解读标准要 求
风险评估与 控制
确定潜在风险并 采取相应控制措

培训与意识 提升
为员工提供专业 培训与意识提升
职业健康安 全制度
建立有效的健康 安全管理制度
环境与健康安全审计
概念
审计目的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目的
评估合规性 发现问题并制定纠正措施
实施步骤
环境与健康安全培训
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源
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
创新
推动发展
预防职业病
提高安全意识
环境控制步骤
01 排放监控
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
02 污水处理
对废水进行处理

第五讲 社区预防与保健:第一章 社区环境与健康

第五讲 社区预防与保健:第一章 社区环境与健康
以下 形 式 : ①机 体 免疫 功 能下 降 ; ②引 起慢 性 疾 患 ,如 慢性 阻塞 性肺 疾病 ( COPD ); ③ 蓄 积 性 强 的 污
源水量应 能满足城镇或居 民点的总用 水量 , 并考虑 到近期或远期的人 口发
展 。 () 质 良好 :水 源 水 的感官 性 状 、 2 水
地 下水 。 (技术 经济上 合理 。 4 ) 二 . 水 质 处 理
人与环 境 的关 系
染物 引起 的持 续性 蓄积 危害 ,如 铅 、
汞 、 二恶 英 等 。
1 人 与 环 境 的 相 互 依 存 性 : ① 、 人 是 环 境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与 其 他
环境污染的远期危害 :包括致癌 、

的各种 因素 的总体 。环境 是人 类赖 以
生 存 的物 质 基 础 , 人 和环 境 之 间保 持 对立 统一 的 关系。

般化学指标、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
生物学 指标 和有害物质含 量均应达到 相应要求 。 3 () 便于防护 :所选水源均 应可 以设置水源 防护区 ,且优先选用
( ) 我 国生活饮 用 水水质 标准 二 我国 2 0 0 1年新颁 布的 生活饮
用水卫 生规 范》 规 定 了 9 6项 水 质 指
俣病 就是 由于 当地 居 民长期食 用受 甲
基汞 污染的鱼 贝类而引起 的慢 性 甲基 汞 中毒 , 临床 表现为步态不稳 、言语 不 清 、肢 端麻 木 等神经 系统 症状 。 3 、酚 :饮用 水 中酚 类化合 物主 要来源于炼 焦、 炼油 、造纸等企业 的 工业废水 ,该 类化合物都有特殊臭味 , 可使水质 恶化 。酚进人体 内后代谢迅 速 ,所 以其危 害主要是急性 中毒 ,表 现为 大量 出汗 、肺 水肿 、吞 咽 困难、 肝脏及造 血系统损害 、黑尿等 。有些

预防医学(第一章)新

预防医学(第一章)新

环境的概念、分类及其构成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 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因素总和。
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就客观存在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变应原等。 2.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它包括大气、
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 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主要包括小气候、
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 4.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


死亡

患病

机能代偿
疾病前状态
生理反应异常变化
生理反应正常范围 内变化
环境污染与健康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 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
➢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行为 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因素; 第二类是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 基因多态性等因素。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二)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
1.暴露测量 (1)环境暴露测量:即测量环境的外暴露
剂量。通常是测定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 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 触特征,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2)内暴露剂量测量:即测量机体内已吸 收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量生物材料中污 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
……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后思考题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后思考题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后思考题目录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2)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环境与健康 (3)第三章环境生物因子与健康 (5)第二十章有害生物的防控 (7)第十章畜牧养殖生产的环境污染与防控 (9)第二篇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与健康 (11)第七章食品卫生与健康 (11)第三篇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 (12)第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章生物安全概述 (12)第二十三章人兽互传病概论 (13)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认识和应用兽医科学为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宁服务的所有活动的总括,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利用的理论知识是:普通动物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毒理学、临床诊断学、病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环境卫生学、生态学等。

研究内容是:环境与健康、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和控制、动物源性食品污染的监控和风险评估、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产业动物和伴侣动物的福利与健康保健、野生动物保护及其疾病防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控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兽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教育。

研究目的(兽医在公共卫生学中的作用):防治动物疾病,为畜牧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源性疾病的发生;防制人兽共患病,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感染。

补:发展绿色养殖,减少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倡“健康养殖、绿色环保”,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任务。

2000年世界兽医学会提出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作为世界兽医日。

牛的结核分枝杆菌可感染的宿主范围多达50余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人可通过呼吸道或饮用消毒不全的牛奶感染牛结核菌。

第二章生态环境与健康1.什么是环境?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总和。

2.什么是生态系统?其生物成分可分为哪三类生物群落?(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environment)指人类和生物生存
的空间。
2
二、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依属性分类 ➢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人类出 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 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 量的总体。包括各种物质(气、水、石、土、生 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自然 现象(地震、海啸、火山)等。 ➢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31
小结: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了解环境的分类,掌握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掌握几 个基本概念,如公害、公害病、二次污染、生 物富集等;理解并掌握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险度评价,了解 其评价四步骤。
32
在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 发生分布或迁移、生物转化、生物富集 和自净作用的全部过程。
11
1、分布或迁移 污染物发生分布或空间位置 的移动。
在非生物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发 生转移。
在生物环境中,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各种 生物体内进行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 的浓度逐渐提高。
12
非生物环境中转移。
6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几个概念
环境污染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 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 类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公害(public nuis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其突出 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或死亡。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一章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一章
01 健康与亚健康 02 环境与健康 03 行为与健康
2.1 环境概述
环境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自然环境
指未经人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 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等;
环境
人工环境
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人工改造或人为创造的环境;
社会环境
指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 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一般要 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这样才能消除疲劳,使精神和体 力得到较好恢复。 (3)切忌不良嗜好,纠正不良行为,如吸烟、过量饮酒等。 (4)要定时定量吃饭,膳食营养搭配合理。 (5)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运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10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3.精神障碍与变态
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吸毒者的行为 特点是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
第三节 行为与健康
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 感染和乙型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会损害神经系 统、免疫系统,使吸食者易感染各种疾病。
3.清晨一杯水
第三节 行为与健康
每天早晨起床,在未进食之前喝 一大杯水,对机体既是一次极大的补 偿,又是一种有效的净化。清晨,胃 内食物已经排空,新饮进的水约经过 21秒就能到达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促 进全身的吐故纳新。
31
3.2 有益健康的好习惯
4.注重早餐
一顿优质的早餐可以让人在早晨思维敏捷、 反应灵活,并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吃早 餐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记忆力也比较好。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与健康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与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环境与健康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

分组讨论,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健康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环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实践环保行动。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污染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3.1 教学目标:理解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3.2 教学内容:健康饮食的选择和搭配。

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调节方法及其在保持健康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开展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讲座,提供实用建议。

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如冥想、呼吸练习等。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方式计划。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

认识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改善环境质量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原理。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改善环境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4.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质量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第一章:导论环境和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长期以来,环境和健康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公共卫生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环境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解决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方案,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第二章: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包括加剧呼吸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呼吸衰竭等。

其次,水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影响也很大,食用受污染的水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饮用水中含有高剂量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引发多种疾病。

此外,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比如农药、工业废料、船舶工业产品等也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最后,气候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健康,如气温升高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滋生,从而增加人类遭受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第三章:健康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反,健康也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类健康的发展不会像污染这样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会增加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就是说,保持身体健康的人对环境影响变得更小。

其次,人们环保的意识和行动都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和想法。

最后,健康的人所提供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对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和健康研究的重要性环境和健康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健康和减少健康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环境和健康研究,科学家们能够确定有害因素、疾病和风险。

此外,他们还可以发现原因、诊断方法和预防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领域提供指导。

环境和健康研究不仅帮助开发人类健康的治疗方法,还促进了环境改善和保护。

第五章:如何提高环境卫生和健康水平在现代社会,提高环境卫生和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治理体系,并积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遵循节约能源、回收再利用等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宣传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和合理用药等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保护环境和个人的健康。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第一章环境、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1.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落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自然环境包括4个层次: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 环境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辐射、气压、噪声、振动。

4. 环境化学因素包括:必需的有机物、无机物,有害的化学物质。

5. 环境生物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

6. 人体的健康关系分为:适应状态、代偿状态、损害状态。

人类的健康、亚健康、患病状态与在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物质、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

7. 环境因素有相加、独立、协同、拮抗作用等联合效应,也会随着人体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条件和遗传等特异性有关。

8. 环境污染物:任何物质(或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

9.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和遗传毒性。

10. 急性毒性:大量毒物在短期内作用,特点: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污染源严重、易受地理气象影响。

11. 慢性中毒:低浓度有毒物质长时间反复作用,使机体内毒物大量蓄积或损害逐渐累积。

特点:毒物剂量小、机体作用时间长、机体疾患呈慢性。

12. 致癌作用:环境致癌物诱发机体生成恶性肿瘤。

发病过程:引发、促长。

5%由放射性导致,5%由病毒引起,90%与化学因素有关。

13. 遗传毒性:环境因素下生物遗传物质发生突然变异而子代发生遗传性损害。

(1)1/3的中国土地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被污染,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2)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3)不到20%的城市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4)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16.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17. 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H2O等。

医院环境——精选推荐

医院环境——精选推荐

基础护理第一章医院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并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良好的环境能够帮助患者康复,促进人的健康。

护理工作者应协助人们识别和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消除和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康复,维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缓解或加重疾病和死亡的过程”。

环境(environment)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从广义上说,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所有机体内部和外界条件的总和。

人的环境可以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

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外环境包括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

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认识和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并发挥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使患者在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恢复健康。

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人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开放的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人与环境之间保持这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被滥用和消耗,以及人口过快增长,使环境的生态平衡发生紊乱,这种变化导致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后果,对人类的生存渐渐构成威胁。

因此,改善环境,调控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越来越受到人类重视。

(一)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地形、地质、气候的影响自然界地形地质不同,地壳中各种化学物质含量的多少会对人体健康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骨症等,均与当地某种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关;自然界发生的变迁,例如地震、台风、干旱、洪水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可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风寒、暑湿、燥热等气候变化,常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高寒与热带地区的发病,也常因气候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2.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控制自然,减少甚至消除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人类活动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问题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 另一类是次生环境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大气中的CO2
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
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有:锌• 参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同时锌也是许多酶的重 要组成成分或必须有锌参与才能被激活 。 • 缺锌和缺铁、缺维生素一样常见: •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缺锌表现为发育停滞,食欲减 退,味觉丧失;成人缺锌则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 味觉丧失;外科手术病人缺锌则伤口愈合延迟。 但锌摄入过多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 症状。 • 动物性食品是锌的可靠来源,其次是豆类和小麦。

• 是血、肝、脑铜蛋白的组成成分,是几种脑氨基 酸氧化酶的必需成分。 • 铜缺乏时由于铜蛋白活性减弱,使铁蛋白中的铁 利用受限而引起贫血。铜过量主要表现为 Wilson 氏征:胆汁排泄铜的功能紊乱,组织中铜滞留, 沉积于肝脏则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沉积于脑部出 现小脑性运动失常和帕金森综合征,沉积于肾则 引起肾小管中毒表现,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 沉积在角膜可在后弹力层上出现铁锈样环。 • 牛肝、羊肝、牡蛎、鱼及绿叶蔬菜中含铜较多, 其他肉类、谷类含铜较少。
①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②一些虫媒疾病发病率增加。 ③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约20-50公里的 平流层内。平流层内的氧分子受到短波紫 外线的照射经化学反应而生成臭氧。臭氧 层破坏对生物及人类健康主要影响有:
①皮肤癌发生率增高;②对居民呼吸道及 眼部的损伤; ③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污染与健康 第三章 大气污染与健康 第四章 物理污染与健康 第五章 农药污染的危害 第六章 食品安全与健康 第七章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第八章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表现为以下的特点:
多样性:环境污染物(因素)可通过多种环境介 质多种渠道进入人体及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可以 多种多样。 广泛性: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和地区广泛,污染 危害的对象广泛。 长期性:人群常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复杂性: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各种作用而发生 变化,同时它在环境中不是单一因素存在,往往 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而作用于人群。
一、机体与环境间的作用 二、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机体与环境间的作用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人类有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机体的生物效应与剂量或强度有关,不同 的剂量可引起不同的生物效应。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生物效应可 从两个方面加以表达: ①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 因素剂量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主 要针对个体而言。 ②剂量-反应(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它是 指随着剂量 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增加。它是针对群体而 言。
地下水由于影响因素较少,水中常量和微量 元素相对稳定。地面水水体中微量元素来源 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其含量极不稳定。岩 石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因各地区类型不同, 其化学元素组成各异。大气中的微量元素种 类和含量由于人为及自然的原因有很大变异, 在某一地区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为稳 定。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健康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 摄入量过多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 性疾病。 人体内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微量元素有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 一、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三、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 动、繁衍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三) 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在被第三种生物 吞食,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 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 特性。 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 的浓度增加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有些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 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作 用。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性质 :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危害 二、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慢性危害 三、环境污染对人群的远期作用
四、环境污染对人群的间接效应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 环境污染物一次大量或片小时内多次接触机体后, 在短时内使机体发生急剧的毒性损害甚至死亡, 称为急性作用。急性作用表现为急性中毒。 • 慢性作用指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长期反复 对机体作用造成慢性损害 。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 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 的逐渐累积(机能蓄积)所致。慢性作用表现为 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性影响。
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作 用 强 度
死亡 患病 机能代偿 疾病前状态 生理反应异常变化 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变化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二)敏感人群
• 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 •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 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 年龄有关,另外还存在个体差异。另外近年来研 究表明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外显率低的等位基因 变异即基因多态型(gene polymorphisms)。这 些基因在控制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和相关性疾 病的易感性有着重要作用。

• 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 , 是维生素 B12 和一些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肝脏和神经 系统的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 钴用于治疗感染性贫血和肾脏疾病,可获 得一定疗效,但过量时,容易引起中毒。 由于啤酒中加入钴作为发泡剂,大量饮用 啤酒者也可发生钴中毒。 • 绿色植物是人类食物中含钴丰富而变化较 大的来源,乳制品和谷类一般含钴较少 。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四)其它方面 1. 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2. 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3. 生物多样性资源锐减 4. 全球森林危机 5. 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6.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越 境转移等。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基本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 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 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在生物群落中,又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 化能合成菌等)消费者(草食、肉食、大型肉食 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 三个部分。

• 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也是许多酶的生物活性部分。 • 人缺铁时,血红蛋白减少,面色苍白,极 易疲劳。同时,缺铁时肌肉中某些酶水平 降低,而使细胞利用氧产生能量的能力下 降。缺铁亦可引起腹泻 。 • 含铁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肾、谷 类、豆类及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动 物性食品中的铁较易吸收

• 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它能对抗其他有害 因素的毒性作用;对细胞内钾的存留有调节作用; 维持心肌细胞的完整性和心脏的正常节律。 • 镁缺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易激动、手 足抽搐、反射亢进等 ;大量口服镁可引起镁中毒, 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烦渴、疲乏无力,严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 • 镁广泛分布于植物中,肌肉和脏器中也较多,乳 制品中较少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三)酸雨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的自 由降水现象,其pH值小于5.65,降水包括雨、 雪、雹和雾等。酸雨的形成主要是SO2和NOX等 酸性污染物经化学反应而成。酸雨对人类生态 环境造成的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对土壤植物生态的影响; ③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 是一切生物和人体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 它对葡萄糖、脂肪的氧化磷酸化及其他基 础生化作用都是必需的。 • 锰缺乏在家禽主要表现为生长障碍,生殖 功能紊乱、骨骼生长不良和神经损害。人 类缺锰尚无太多报道,表现为食欲减退、 便秘、流涎,肌张力减退等症状。 • 锰在粗粮、豆类、干果、绿叶菜、茶叶中 含量较高,肉类、乳制品和糖类含锰则很 低。

• 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一种强抗氧 化剂,硒可用于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 速度;对细胞膜的结构有保护作用,对机 体的免疫力有促进作用。 • 缺硒在动物可引起白肌病,但过量的硒可 引起硒中毒,出现脱发、脱甲等 。 • 海产品、动物肾、肉类、大米、谷物等含 硒量较多,水果、蔬菜等含硒量较少 。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 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 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 在性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严 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 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人为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则称为环境污 染物或环境污染因素。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 和量相对稳定和相对适应的状态。即指 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 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