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你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词义的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

A.拜见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 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 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 意义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 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 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 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求全责备 “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追亡逐北 通五经,贯六艺 “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 义。 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 王风· 大车》)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 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 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 “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党同伐异 伐:讨伐→党:袒护 革故鼎新 革:革除→鼎:建立 前倨后恭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 思推断词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 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 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 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 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 “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 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 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 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 “相同”,而非“比较”。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指通过对文言实词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断,准确理解词义以及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和脉络。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表达作者意图的重要手段。

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有时会存在差异,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善用上下文推断技巧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文言实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具体方法如下:1.观察前后文,分析词性在前后文中,通过观察这个词语的前后连词、标点符号等,可以推断这个词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从而判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一句“遂想起近日香菱亲往,想葬花之状,淿淿浩浩者。

”如果不认识“淿淿浩浩”这个词,可以通过分析前文得知,这是描述香菱葬花的情景,而“淿淿浩浩”正好可以形容花的形状,因此可以推断其词义为“盛开、茂盛”。

2.对比相关词语,推测意义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意义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对比,在上下文中可以推测出未知词的词义。

在《论语》中有一句“听其言观其行”,其中的“观其行”是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品行。

如果不认识“观其行”这个词,可以通过对比另外一个类似词“听其言”,可以推测出“观其行”的意义为“观察他的行为”。

二、善用熟词联想和反义词推测技巧1.通过熟词联想在《红楼梦》中有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行也。

”如果不认识“盈盈”、“脉脉”这两个词,可以通过熟悉的词语来联想,例如“盈盈如玉”,可以推断“盈盈”意为“柔美、明亮”;而“脉脉不行”可以联想到“脉脉含情”,可以推断其意为“温柔、含情”。

2.通过反义词推测在《孟子》中有句“曲突徙薪,以待火也。

”如果不认识“曲突徙薪”这个词,可以通过反义词“直而行”来推测,可以将“曲突徙薪”理解成“弯弯曲曲地搬运柴薪”。

在《论语》中有句“博施浅人也。

”如果不认识“博施”的意思,可以通过了解“博”的词源,即施与人草木,可以推断“博施”意为“广泛施舍”。

高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1、“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词义为被任用4、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掩饰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地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地词义有或近或远地关系.汉字中地形声字占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地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地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地“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地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地“元”都表示人头.b5E2R。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地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地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地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地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地.p1Ean。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地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地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地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地意思.“履”字,已知学过地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地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地本义.此句中地“履”应是在本义地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地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地有“做人质”“做抵押品”地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地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地正误:、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所考查地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地,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地句子去理解:项中地“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地“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项中地“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地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地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项中地“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地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地意思,故项解释是不正确地.DXDiT。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牛刀小试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 伪唐,为监察御史。 解释“家”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牛刀小试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 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 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解释“缕”的 意思并说明理由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粜(tià o)
——卖出粮食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殚精竭虑。 不伦 贪得无厌。 诲人不倦。 长治
1、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 使人浮于食。——
人浮于事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
屡试不爽
3、孝公既殁,--蒙故业,因遗 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例: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 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文言文中的实词,其词义有很多是我们平时不熟悉的,需要我们通过技巧去推断其具体含义。

下面就谈一谈高中语文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一、结合上下文
推断词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推断。

比如,“楼台倒影侵斜月,清辉无限好。

”这句诗中的“侵斜”一词,我们可以从上文的“倒影”和“月”等词语中推断出其大致意思为“映照”。

二、词源分析
有些文言实词,其词源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有关联。

比如,“舞蹈”这个现代汉语词汇,其在文言文中相对应的词汇是“舞”,我们可以通过词源的分析来推断这两个词汇的关系。

三、造词规律分析
四、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推断方法。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些意义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词汇,通过对比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推断出具体含义。

比如,“治理”、“整治”、“整顿”等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都有相似的含义,但在文言文中,它们有时候又有着微妙的差别。

总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含义。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⑷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六、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⑵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依法处置 )

⑶势拔五岳掩赤城。
• •
(出类拔萃)
⑷敌则能战之 (势均力敌 相当、匹敌) ⑸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
的:箭靶)
• • “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 “不锋利”。
• (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
⑷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

⑸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⑹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⑺张良出,要项伯

三、借助结构来推断词义
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⑵通五经,贯六艺。

⑶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
一、借助字形推断词义
⑴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⑵金就砺则利

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⑷生而眇者不识日

⑸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⑺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 (田地)
⑻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 (拜见)
二、借助字音推断词义
⑴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⑵兵不顿而利可全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⑵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 •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⑶在郡多有出息
• • (根据语境“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 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推断 “出息”跟“前途”无关,而应是“利息”之 意。)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是考查学生对于古代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此,学生需要能够通过上下文和其他线索来推断出词义,从而帮助理解整个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呢?下面就以一些常见的技巧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利用上下文推断在古代文言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陛下之明赏巍珠,此中或有不良之情,或有平阳之心。

”这里的“巍珠”就是一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测,可以知道“巍珠”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因为陛下要赏赐给别人。

二、利用同源词推断古代文言中有很多词语是有共同的词源的,这些词语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类似或相似之处,通过词源的相似,我们可以推测出其词义。

在《史记》中,有一句话:“使复相车马。

”这里的“复相”就是一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同源词的对比,例如“反相”、“复辟”等,可以推测出“复相”应该是指复原原来的车马。

三、利用文化背景推断古代文言中的一些词语常常涉及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推断出词义。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渊之戚、宇之间、此之谓三才。

”这里的“渊”、“宇”就是两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道家哲学的相关知识,知道“渊”和“宇”代表了天地两个宇宙层次的概念,因此可以推断出“渊”指的是深广辽阔,而“宇”指的是广阔无垠。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阅读文言文时,词义推断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高中语文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技巧。

一、借助上下文推断我们需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线索,通过上下文的叙述、描写、逻辑关系等信息,来推断出词义。

比如有句子中出现的“琅琅然”一词,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描述来推断出其词义是“声音洪亮、宏亮”,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曰:‘王孙贾,封人与?’孔子对曰:‘亦有将者。

’‘子如不识秦秋,乃翁之将也。

’‘舍!尔言封人之将而诱之,舍亦置之。

翁之将何也?’曰:‘保。

’‘赤!’‘保、乎赤!’”这句话中,通过上下文的描述“王孙贾”、“将”、“秦秋”等词语,我们可以推断出“琅琅然”的词义是“声音洪亮、宏亮”。

二、借助修辞手法推断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修辞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我们可以推断出词义。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描述贾府的一个场景:“厅堂中非杨、史,便偏居下首。

”这句话中出现了“杨”、“史”两个姓氏,并使用了“非……,便……”的结构,通过这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推断出“杨、史”的词义是指贾府的高门世族。

三、借助典故、史料推断文言文中常常引用典故和历史事件,通过典故和史料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词义。

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出现了“象云”一词,通过了解《左传》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象云”的词义是指君主的言行守则,即国君出行时的仪仗队伍。

四、借助熟识的词义推断有些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似,我们可以依靠这种相似性来推断词义。

比如“欢脱”,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快活、轻松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也是表示快活、快乐的意思。

五、借助字形、词形推断有些字形、词形本身就能提供一定的线索来推断词义。

比如在《资治通鉴》中,描述了唐玄宗的一个举措:“将立储嗣,取太和公主。

”这里的“嗣”字与现代汉语中的“继承”相近,通过“子”字作为偏旁,我们可以推断出“嗣”的词义是指继承的意思。

推断文言词性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词性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词性词义的方法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和能力。

推断的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因文定义法。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先判断词性既而推断词义。

如上文的举例。

再如:“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中的“慢”,应该解为“傲慢,不敬”。

二、联想迁移法。

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可在课堂上将文中出现的某个词的意思与成语联系起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如:“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中的“厥”意思是“他,他的”,可联系成语“大放厥词”;“暴秦之欲无厌”之“厌”为“满足”意,可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等等。

三、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老师应从句法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推断。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称赞、赞美”,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四、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数”“理”均为“命运”之意。

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类推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了:“去郑而之许”中“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以上方法,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

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推断古文词义的四种方法

推断古文词义的四种方法

推断古文词义的四种方法近年来,随着高考对古文难度的加大,考查方式的近一步开放,对古文词义的理解益发显得重要,因为古词义的理解是理解通篇的基石,是整体感悟的通道。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高三备考中,在让学生进行古文知识储备的同时,亦需探求一条简捷、高效、准确的古文推断之法。

一、在语法关系中推断古词义及其活用古词语在不同的语法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词性,其意义也就不同,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语境中,一个词就意味着充当了一个固定的句子成分,占据着固定的位置,具有确定的词性,因而我们可以从它的语法关系中确定它的词性,推导出它的含义及活用。

一般来说,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占据的位置、确定的词性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应当是这样的:从上面的结构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占据的位置、词性以及成分之间彼此的关系: (1)句子成分以谓语为中心,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也就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宾语是谓语支配的对象,也就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定语是修饰主宾的,状语是修饰谓语的。

(2)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3) 一个相对完整的古文语句,是以谓语为支撑点的,有了谓语,句子的含义才能表达清楚、完整,也就是说,谓语在句中必不可少,确定了谓语,其它成分及其词性也就容易了。

例: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②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③强者夭而病者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⑤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在①中“列”和“驰”为动词,是“涌起”和“来来往往”之意,其陈述对象是“雄州”和“俊采”,因此“雾” 和“星”处在主谓之间的状语位置,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像雾一样” “像星星一样”。

例②中“梓泽”是名词,“丘墟” 因此是谓语,名词用作动词“成为荒丘废墟”。

例③中“病者”是名词,“全”显然是谓语,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例④中“长”后有名词短语“吾女与汝女”,“长”因此是动词“使……长大”。

例⑤中“空明”和“流光”前分别有动词“击”和“溯”,“空明”和“流光”因而活用为名词作宾语,分别是“清澈的水流”和“流动波光的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
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

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结构分析推断法
(一)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任用。

(3)“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句中,借助“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义可由“竭”的意义推知为“竭尽,用尽”的意思。

(5)“去郑而之许”(2004年高考北京卷)“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二)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3)变姓名,诡踪迹。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在(1)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在(2)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释为“硬的”“强有力的”;在(3)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
解释为“诡秘”的错误,而将“诡”较为顺利地解释为“隐蔽”;在(4)句中,则可以借助“戴”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释为“腰上佩戴着”。

四、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名词、代词;谓语大多是形容词、动词;定语是形容词、代词;状语是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不能搭配。

而“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就能搭配了。

“庭除甚芜,堂屋甚残”(2005年浙江卷)选项中把“除”解释为“废弃”。

而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另外像常见“信”字的用法。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信义著于四海。

(1)句“信”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作状语就是副词,进而推断为“确实”之意。

(2)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作谓语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3)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为主语是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石钟山记》有两句话: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
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2)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又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选项中把“赡”解释为“赡养”。

而原文是讲一个力大无比的汉子,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柴,而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说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

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依据。

应解释为“足够、充足”才对。

六、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如“不以外见易”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因此“不以外见易”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括号内成语中加点的词义,我们平时
都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七、代入检验法
即把选项所给的义项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选项中给的义项是“诛:杀掉”。

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后文中庆封还带着他的部下反抗,失败后逃跑到鲁国了。

因此,该义项是错误的。

八、组词推断法
利用组词来推导,也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例如:“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

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北史•循吏传》)
文中的“阅”可组成“阅览”“检阅”,这里是“视察”之义;“产业”根据上文“买牛犊鸡猪”可推断为“家产”之义,还包括房屋、土地等;“修理”不能理解为把坏的修理好,因为从全文来说不合理,这里的“修”组成“修正”这个双音节词,而“理”又可组成“治理”,且下文有“过恶”相对,所以,“修理”只能理解为“家产管理得好的人”;这样,“彰”也不能简单解释为“鲜明”这个本义了,而应解释为“表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